队列缓存分区
1. 系统缓冲空间不足或列队已满是什么意思,怎么解决
由于系统缓冲区空间不足或队列已满的解决方法
windows socket error: 由于系统缓冲区空间不足或队列已满,不能执行套接字上的操作(10055),on API connect
解决方法:
1、重启电脑,最简单方法。
2、虚拟内存太小或者C盘满了。如果是这种,请加大虚拟内存量,并保证C盘还有充足的空间。
如果是这种,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高级——>性能设置——>高级——>将虚拟内存的值加大。
3、开始-运行依次输入以下命令,输完这些命令后重新启动windows,然后打开IE看看。
regsvr32 Shdocvw.dll
regsvr32 Shell32.dll
regsvr32 Oleaut32.dll
regsvr32 Actxprxy.dll
regsvr32 Mshtml.dll
regsvr32 Urlmon.dll
4、是你电脑里面某个软件的问题。
这个错误可能是你计算机的Socket句柄资源用尽导致的,能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种情况就是你的计算机的某个程序不断的向某个连接发出连接申请,但是始终没能连上,没连上就会引发一个错误,如果软件编程的人没有写释放资源的代码,那么这个连接就始终占据着着一个句柄,于是由于不断的连接,最终导致 Socket句柄资源耗尽。
5、注册表中的以下二项出现错误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insock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insock2
解决办法:备份,然后找一台相同系统的机器,将以下注册表分支导出存为二个文件,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insock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insock2
最后将这二个导出的注册表文件导入到有问题的机器中即可。
6、运行Hijackthis,选择do a system Scan only,在下列选项前打上勾,然后关闭其他程序和IE窗口,点“Fix Checked”,出现提示时一路点“是”让它继续:
O23 - Service: IEXPLORER - Unknown - C:\WINNT\IEXPLORER.exe 灰鸽子
重启电脑按F8进安全模式,打开我的电脑 工具 文件夹选项 查看 设置windows显示所有隐藏文件、受保护的系统文件和文件夹,然后手动删除:C:\WINNT\IEXPLORER.exe 及同一时间生成的.DLL文件。
2.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当进程运行完毕释放内存时,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应该怎样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当进程运行完毕释放内存时,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
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个拿运分区相邻接,此时可将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分区合并,不再为回收分区分碧改配新表项,而只修改前邻接分区的大小。回收分区与插入点的后一分区相邻接,此时合并两区,然后用回收区的首址作为新空闲区的首址,大小为两者之和。
固定分区分配
固定分区式分配是最简单的一种可运行多道程序的存储管理方式。这是将内存用户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区域,在每个分区中只装入一道作业,这样,把用户空间划分为几个分区,便允许有几道作业并发运行。当悔敏判有一空闲分区时,便可以再从外存的后备作业队列中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作业装入该分区,当该作业结束时,又可再从后备作业队列中找出另一作业调入该分区。
3. skywalking agent 本地缓存队列参数设置
skywalking是一款优秀的apm应用性能监控软件,属于Apache开源平台顶级项目,以java语言开发。它以jvm虚拟机agent方式随应用一块启动,通过无侵入自动代码埋点来实现应用接口的性能监控。
由于agent代理和监控的业务应用在一块启动,为尽可能地减小对原有业务应用的影响(内存占用、线程cpu资源使用等),skywalking agent的埋点数据收集以仔扒及上报,是以队列+异步线程的方式实现。当skywalking server端出现故障,内存队列被占满,新的收集数据将直接丢弃,不会继续往队列里添加,以避免占用过多内存资源对原有业务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保持agent默认参数配置即可,无需额外修改。针对一些需求特别的场景,用户可以通过参数自行定义,以便最大限度降低agent对原有业务的影响。
关于skywalking agent的队列模型-- 无锁环状队列。可以参考文章:https://www.jianshu.com/p/93845a3b4b42,这里不再赘述。
skywalking agent本地缓存队列由两部分组成: 缓存通道*通道队列
其中,
缓存通道大小:buffer.channel_size=${SW_BUFFER_CHANNEL_SIZE:5}
缓存队列大小:buffer.buffer_size=${SW_BUFFER_BUFFER_SIZE:300}
上面所列参数,等号左侧为k ey值,右侧为value值,其中value值中销戚亩大写字符为环境变量,冒号:后面数字为默认值。即agent的默认缓存通道为5,默认每个通道对应队列大小为300。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亏森现默认参数的覆盖。
4. 线程池-参数篇:2.队列
多线程环境中,通过队列可以很容易实现线程间数据共享,比如经典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中,通过队列可以很便利地实现两者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作为BlockingQueue的使用者,我们不需要关心什么时候需要阻塞线程,什么时候需要唤醒线程,因为这一切BlockingQueue的实现者都给一手包办了。
基于数组的阻塞队列实现,在ArrayBlockingQueue内部,维护了一个定长数组,以便缓存队列中的数据对象,另外还保存着两个整形变量,分别标识着队列的头部和尾部在数组中的位置。
ArrayBlockingQueue在生产者放入数据和消费者获取数据,都是共用同一个锁对象,由此也意味着两者无法真正并行运行,而在创建ArrayBlockingQueue时,我们还可以控制对象的内部锁是否采用公平锁,默认采用非公平锁。
按照实现原理来分析,ArrayBlockingQueue完全可以采用分离锁,从而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操作的完全并行运行。
基于链表的阻塞队列,其内部也维持着一个数据缓冲队列(由一个链表构成),当生产者往队列中放入一个数据时,队列会从生产者手中获取数据,并缓存在队列内部,而生产者立即返回;只有当队列缓冲区达到最大值缓存容量时(LinkedBlockingQueue可以通过构造函数指定该值),才会阻塞生产者队列,直到消费者从队列中消费掉一份数据,生产者线程会被唤醒,反之对于消费者这端的处理也基于同样的原理。
对于生产者端和消费者端分别采用了独立的锁来控制数据同步,这也意味着在高并发的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并行地操作队列中的数据,以此来提高整个队列的并发性能。
ArrayBlockingQueue和LinkedBlockingQueue间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在插入或删除元素时不会产生或销毁任何额外的对象实例,而后者则会生成一个额外的Node对象。这在长时间内需要高效并发地处理大批量数据的系统中,其对于GC的影响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如果没有指定其容量大小,LinkedBlockingQueue会默认一个类似无限大小的容量(Integer.MAX_VALUE),这样的话,如果生产者的速度一旦大于罩伍消费者的速度,也许还没有等到队列满阻塞产生,系统内存就有可能已被消耗殆尽了。
ArrayBlockingQueue和LinkedBlockingQueue是两个最普通也是最常用的阻塞队列,一般情况下,在处理多线程间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使用这两个类足以。
DelayQueue中的元素只有当其指定的延迟时间到了,才能够从队列中获取到该元素。DelayQueue是一个没有大小限制的队列,因此往队列中插入数据的操作(生产者)永远不会被阻塞,而只有获取数据的操作(消费者)才会被阻塞。
DelayQueue用于放置实现了Delayed接口的对象,其中的对象只能在其到期时才能从队列中取走。这种队列是有序的,即队头对象的延迟到期时间最长。注意:不能将null元素放置到这种队列中。
Delayed 是一种混合风格的接口,用来标记那些应该在给定延迟时间之后执行的对象。Delayed扩展了Comparable接口,比较的基准为延时的时间值,Delayed接口的实现类getDelay的返回值应为固定宴闷冲值(final)。DelayQueue内部是使用PriorityQueue实现的。
考虑以下场景:
一种笨笨的办法就是,使用一个后台线程,遍历所有对象,挨个检查。这种笨笨的办法简单好用,但是对象数量过多时,可能存在性能问题,检查间隔时间不好设置,间隔时间过大,影响精确度,多小则存在效率问题。而且做不到按超时的时间顺序处理。
这场景,使用DelayQueue最适合了,详情查看 DelayedQueue学习笔记 ; 精巧好用的DelayQueue
基于优先级的阻塞队列(优先级的判断通过构造函数传入的Compator对象来决定),需要注意PriorityBlockingQueue并不会阻塞数据生产者晌歼,而只会在没有可消费的数据时,阻塞数据的消费者。
使用时,若生产者生产数据的速度快于消费者消费数据的速度,随着长时间的运行,可能会耗尽所有的可用堆内存空间。在实现PriorityBlockingQueue时,内部控制线程同步的锁采用的是公平锁。
SynchronousQueue是一个内部只能包含零个元素的队列。插入元素到队列的线程被阻塞,直到另一个线程从队列中获取元素。同样,如果线程尝试获取元素并且当前没有线程在插入元素,则该线程将被阻塞,直到有线程将元素插入队列
声明一个SynchronousQueue有公平模式和非公平模式,区别如下:
参考: Java多线程-工具篇-BlockingQueue
12. SynchronousQueue
5. 分区存储管理中常用哪些分配策略
1、固定分区存储管理
其基本思想是将内存划分成若干固定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中最多只能装入一个作业。当作业申请内存时,系统按一定的算法为其选择一个适当的分区,并装入内存运行。由于分区大小是事先固定的,因而可容纳作业的大小受到限制,而且当用户作业的地址空间小于分区的存储空间时,造成存储空间浪费。
一、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系统设置一张“分区分配表”来描述各分区的使用情况,登记的内容应包括:分区号、起始地址、长度和占用标志。其中占用标志为“0”时,表示目前该分区空闲;否则登记占用作业名(或作业号)。有了“分区分配表”,空间分配与回收工作是比较简单的。
二、地址转换和存储保护
固定分区管理可以采用静态重定位方式进行地址映射。
为了实现存储保护,处理器设置了一对“下限寄存器”和“上限寄存器”。当一个已经被装入主存储器的作业能够得到处理器运行时,进程调度应记录当前运行作业所在的分区号,且把该分区的下限地址和上限地址分别送入下限寄存器和上限寄存器中。处理器执行该作业的指令时必须核对其要访问的绝对地址是否越界。
三、多作业队列的固定分区管理
为避免小作业被分配到大的分区中造成空间的浪费,可采用多作业队列的方法。即系统按分区数设置多个作业队列,将作业按其大小排到不同的队列中,一个队列对应某一个分区,以提高内存利用率。
2、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不是预先将内存划分分区,而是在作业装入内存时建立分区,使分区的大小正好与作业要求的存储空间相等。这种处理方式使内存分配有较大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内存利用率。但是随着对内存不断地分配、释放操作会引起存储碎片的产生。
一、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系统中的分区个数与分区的大小都在不断地变化,系统利用“空闲区表”来管理内存中的空闲分区,其中登记空闲区的起始地址、长度和状态。当有作业要进入内存时,在“空闲区表”中查找状态为“未分配”且长度大于或等于作业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并做适当调整;当一个作业运行完成时,应将该作业占用的空间作为空闲区归还给系统。
可以采用首先适应算法、最佳(优)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三种分配策略之一进行内存分配。
二、地址转换和存储保护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一般采用动态重定位的方式,为实现地址重定位和存储保护,系统设置相应的硬件:基址/限长寄存器(或上界/下界寄存器)、加法器、比较线路等。
基址寄存器用来存放程序在内存的起始地址,限长寄存器用来存放程序的长度。处理机在执行时,用程序中的相对地址加上基址寄存器中的基地址,形成一个绝对地址,并将相对地址与限长寄存器进行计算比较,检查是否发生地址越界。
三、存储碎片与程序的移动
所谓碎片是指内存中出现的一些零散的小空闲区域。由于碎片都很小,无法再利用。如果内存中碎片很多,将会造成严重的存储资源浪费。解决碎片的方法是移动所有的占用区域,使所有的空闲区合并成一片连续区域,这一技术称为移动技术(紧凑技术)。移动技术除了可解决碎片问题还使内存中的作业进行扩充。显然,移动带来系统开销加大,并且当一个作业如果正与外设进行I/O时,该作业是无法移动的。
3、页式存储管理
基本原理
1.等分内存
页式存储管理将内存空间划分成等长的若干区域,每个区域的大小一般取2的整数幂,称为一个物理页面有时称为块。内存的所有物理页面从0开始编号,称作物理页号。
2.逻辑地址
系统将程序的逻辑空间按照同样大小也划分成若干页面,称为逻辑页面也称为页。程序的各个逻辑页面从0开始依次编号,称作逻辑页号或相对页号。每个页面内从0开始编址,称为页内地址。程序中的逻辑地址由两部分组成:
逻辑地址
页号p
页内地址 d
3.内存分配
系统可用一张“位示图”来登记内存中各块的分配情况,存储分配时以页面(块)为单位,并按程序的页数多少进行分配。相邻的页面在内存中不一定相邻,即分配给程序的内存块之间不一定连续。
对程序地址空间的分页是系统自动进行的,即对用户是透明的。由于页面尺寸为2的整数次幂,故相对地址中的高位部分即为页号,低位部分为页内地址。
3.5.2实现原理
1.页表
系统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页表,用于记录进程逻辑页面与内存物理页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地址空间有多少页,该页表里就登记多少行,且按逻辑页的顺序排列,形如:
逻辑页号
主存块号
0
B0
1
B1
2
B2
3
B3
2.地址映射过程
页式存储管理采用动态重定位,即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完成地址转换。处理器每执行一条指令,就将指令中的逻辑地址(p,d)取来从中得到逻辑页号(p),硬件机构按此页号查页表,得到内存的块号B’,便形成绝对地址(B’,d),处理器即按此地址访问主存。
3.页面的共享与保护
当多个不同进程中需要有相同页面信息时,可以在主存中只保留一个副本,只要让这些进程各自的有关项中指向内存同一块号即可。同时在页表中设置相应的“存取权限”,对不同进程的访问权限进行各种必要的限制。
4、段式存储管理
基本原理
1.逻辑地址空间
程序按逻辑上有完整意义的段来划分,称为逻辑段。例如主程序、子程序、数据等都可各成一段。将一个程序的所有逻辑段从0开始编号,称为段号。每一个逻辑段都是从0开始编址,称为段内地址。
2.逻辑地址
程序中的逻辑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地址(s,d)两部分组成。
3.内存分配
系统不进行预先划分,而是以段为单位进行内存分配,为每一个逻辑段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区(物理段)。逻辑上连续的段在内存不一定连续存放。
3.6.2实现方法
1.段表
系统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段表,用于记录进程的逻辑段与内存物理段之间的对应关系,至少应包括逻辑段号、物理段首地址和该段长度三项内容。
2.建立空闲区表
系统中设立一张内存空闲区表,记录内存中空闲区域情况,用于段的分配和回收内存。
3.地址映射过程
段式存储管理采用动态重定位,处理器每执行一条指令,就将指令中的逻辑地址(s,d)取来从中得到逻辑段号(s),硬件机构按此段号查段表,得到该段在内存的首地址S’, 该段在内存的首地址S’加上段内地址d,便形成绝对地址(S’+d),处理器即按此地址访问主存。
5、段页式存储管理
页式存储管理的特征是等分内存,解决了碎片问题;段式存储管理的特征是逻辑分段,便于实现共享。为了保持页式和段式上的优点,结合两种存储管理方案,形成了段页式存储管理。
段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存划分为大小相等的页面;将程序按其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段;再按照页面的大小,把每一段划分成若干页面。程序的逻辑地址由三部分组成,形式如下:
逻辑地址
段号s
页号p
页内地址d
内存是以页为基本单位分配给每个程序的,在逻辑上相邻的页面内存不一定相邻。
系统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段表,为进程的每一段各建立一张页表。地址转换过程,要经过查段表、页表后才能得到最终的物理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