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管理 » 成立缓存

成立缓存

发布时间: 2023-10-24 20:27:46

㈠ 哔哩哔哩音乐缓存怎么用

1首先打开哔哩哔哩,点击【频道】—【音频】;如图所示

(拓展回答)

哔哩哔哩(bilibili)现为国内领先的年轻人文化社区,该网站于2009年6月26日创建,被粉丝们亲切的为“B站”, 根据数据公司QuestMobile发布的《移动互联网 2017 年Q2 夏季报告》,B站位列24岁及以下年轻用户偏爱的十大APP榜首,

同时,在网络发布的2016热搜榜中,B站在00后十大新鲜关注APP中排名第一。 B站在2017年3月成立了‘国创’(国产原创)专区,致力于国产原创动画的推广与生态维护。截止2018年4月,国产原创动画播放量累计达到18亿。

㈡ 缓存静态资源,不知怎么解决

之前看过apach及nginx对于静态资源(含js,图片,css等)部分的缓存,用于加速并减轻后台实际web服务器的压力。
静态资源缓存是WEB服务器优化的一种手段,基本原理如下:
1.客户端浏览器请求服务器一个服务(该服务含有图片,js等静态资源),通常会对于每一个网页中的独立图片或js文件发送一个http请求
2.WEB服务器对于每个资源HTTP请求进行解析,并生成一个资源修改时间的唯一值(可以是etag或last_modified参数),放入服务器端map,key为资源url,value为资源修改时间。最后将此资源修改时间的唯一值包含在http头上返回,因为是首次请求,所以会将所有内容放在http body中一并返回给客户浏览器端
3.客户浏览器接收服服务器响应,并将服务器返回的资源修改时间作为key放入浏览器客户端,value为http body中的实际资源内容
4.客户浏览器再次请求静态资源时,会将资源修改时间一并发送给服务器
5.服务端会从最新的map中取出该资源url对应的修改时间,如果值晚于客户端请求的资源修改时间,这时会返回最新的已经修改过的资源给客户端。否则返回304 not modifed

这里记录资源修改时间的方式有etag及last_modified。最先有的是last_modified,它的工作方式就是上述介绍的,但缺点是只能精确到秒级别。也就是说当你在一秒中修改资源两次,而客户端拿到的是第一次修改,那之后就算客户端第二次再次请求也不会拿到最新的资源。
而etag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last_modified的秒级问题,于http 1.1被提出。

今天测试了下,在没有nginx等前端反向代理服务器时,tomcat竟然默认对静态资源做了缓存。
tomcat默认运用etag及last_modifed。etag与if_no_match(客户端浏览器上传时在http head中应该放的属性名)一起使用,last_modified与If-Modified-Since一起使用。

客户端首次请求时,得到请求响应数据如下:

GET http://localhost:8080/webTest/jsp/index.jsp [HTTP/1.1 200 OK 1ms]
GET http://localhost:8080/webTest/js/hello.js [HTTP/1.1 200 OK 1ms]
GET http://localhost:8080/webTest/img/a.jpg [HTTP/1.1 200 OK 2ms]
我们看一下Hello.js这个请求响应具体信息:
server Apache-Coyote/1.1 (表明服务器是tomcat)
Last-Modified: Sun, 11 May 2014 10:54:33 GMT
Etag: W/"175-1399805673000"
Date: Sun, 11 May 2014 10:59:23 GMT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avascript;charset=UTF-8
Content-Length: 175
Accept-Ranges: bytes

从上面可以看到tomcat即返回了last_modified也返回了etag。

客户端再次请求时,请求数据如下:
If-None-Match: W/"175-1399805673000"
If-Modified-Since: Sun, 11 May 2014 10:54:33 GMT
响应如下:

GET http://localhost:8080/webTest/jsp/index.jsp [HTTP/1.1 200 OK 1ms]
GET http://localhost:8080/webTest/js/hello.js [HTTP/1.1 304 Not Modified 1ms]
GET http://localhost:8080/webTest/img/a.jpg [HTTP/1.1 304 Not Modified 1ms]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tomcat对于静态数据作了缓存。

接着我们分析tomcat对于这部分静态缓存的判断处理,这部分逻辑是写在DefaultServlet类中,
我们可以在doGet方法中进入ServiceContext方法中找到以下源码
// Check if the conditions specified in the optional If headers are
// satisfied.
if (cacheEntry.context == null) {

// Checking If headers
boolean included =
(request.getAttribute(Globals.INCLUDE_CONTEXT_PATH_ATTR) != null);
if (!included
&& !checkIfHeaders(request, response, cacheEntry.attributes)) { //这句判断是否需要返回整个资源请求
return;
}

}
上面源码的 if (!included
&& !checkIfHeaders(request, response, cacheEntry.attributes))
用于判断是否需要返回整个资源,如果indcluded与checkIfHeaders方法返回的都是false,这时就直接返回,说明资源未修改,或者是缓存不支持的请求方式。
我们接着查看checkIfHeaders方法:
/**
* Check if the conditions specified in the optional If headers are
* satisfied.
*
* @param request The servlet request we are processing
* @param response The servlet response we are creating
* @param resourceAttributes The resource information
* @return boolean true if the resource meets all the specified conditions,
* and false if any of the conditions is not satisfied, in which case
* request processing is stopped
*/
protected boolean checkIfHeaders(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ResourceAttributes resourceAttributes)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checkIfMatch(request, response, resourceAttributes)
&& checkIfModifiedSince(request, response, resourceAttributes)
&& checkIfNoneMatch(request, response, resourceAttributes)
&& checkIfUnmodifiedSince(request, response, resourceAttributes);

}

可以看到tomcat只有当这四个属性全部返回true(也就是说全部认为资源已经改变)才会返回true,这样最终会将整个资源(最新修改过的)返回客户端。
在这里,我们从上面实际过程当中看到,浏览器第二次请求资源时在http请求header中放了
If-None-Match: W/"175-1399805673000"
If-Modified-Since: Sun, 11 May 2014 10:54:33 GMT
这两个属性。
因此我们查看
&& checkIfModifiedSince(request, response, resourceAttributes)
&& checkIfNoneMatch(request, response, resourceAttributes)
这两个方法
checkIfModifiedSince源码如下:
/**
* Check if the if-modified-since condition is satisfied.
*
* @param request The servlet request we are processing
* @param response The servlet response we are creating
* @param resourceInfo File object
* @return boolean true if the resource meets the specified condition,
* and false if the condition is not satisfied, in which case request
* processing is stopped
*/
protected boolean checkIfModifiedSinc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ResourceAttributes resourceAttributes) {
try {
long headerValue = request.getDateHeader("If-Modified-Since");
long lastModified = resourceAttributes.getLastModified();
if (headerValue != -1) {

// If an If-None-Match header has been specified, if modified since
// is ignored.
if ((request.getHeader("If-None-Match") == null)
&& (lastModified < headerValue + 1000)) {
// The entity has not been modified since the date
// specified by the client. This is not an error case.
response.setStatus(HttpServletResponse.SC_NOT_MODIFIED);
response.setHeader("ETag", resourceAttributes.getETag());

return false;
}
}
} catch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llegalArgument) {
return true;
}
return true;

}
源码中可以看到:
if ((request.getHeader("If-None-Match") == null)
&& (lastModified < headerValue + 1000)) {
这句话表明只有在客户端浏览器发送的请求头中不包含If-None-Match,IfModifiedSince才会生效。
我们接着看checkIfNoneMatch,源码如下:
/**
* Check if the if-none-match condition is satisfied.
*
* @param request The servlet request we are processing
* @param response The servlet response we are creating
* @param resourceInfo File object
* @return boolean true if the resource meets the specified condition,
* and false if the condition is not satisfied, in which case request
* processing is stopped
*/
protected boolean checkIfNoneMatch(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ResourceAttributes resourceAttributes)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eTag = resourceAttributes.getETag();
String headerValue = request.getHeader("If-None-Match");
if (headerValue != null) {

boolean conditionSatisfied = false;

if (!headerValue.equals("*")) {

StringTokenizer commaTokenizer =
new StringTokenizer(headerValue, ",");

while (!conditionSatisfied && commaTokenizer.hasMoreTokens()) {
String currentToken = commaTokenizer.nextToken();
if (currentToken.trim().equals(eTag))
conditionSatisfied = true;
}

} else {
conditionSatisfied = true;
}

if (conditionSatisfied) {

// For GET and HEAD, we should respond with
// 304 Not Modified.
// For every other method, 412 Precondition Failed is sent
// back.
if ( ("GET".equals(request.getMethod()))
|| ("HEAD".equals(request.getMethod())) ) {
response.setStatus(HttpServletResponse.SC_NOT_MODIFIED);
response.setHeader("ETag", eTag);

return false;
}
response.sendError(HttpServletResponse.SC_PRECONDITION_FAILED);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这里:
String eTag = resourceAttributes.getETag();
String headerValue = request.getHeader("If-None-Match");
这两句比较简单,就是分别从服务器缓存和http请求头中中取出etag。
接着判断这两个etag如果相等,则conditionSatisfied为true,会执行到以下语句:
if (conditionSatisfied) {

// For GET and HEAD, we should respond with
// 304 Not Modified.
// For every other method, 412 Precondition Failed is sent
// back.
if ( ("GET".equals(request.getMethod()))
|| ("HEAD".equals(request.getMethod())) ) {
response.setStatus(HttpServletResponse.SC_NOT_MODIFIED);
response.setHeader("ETag", eTag);

return false;
}
response.sendError(HttpServletResponse.SC_PRECONDITION_FAILED);
return false;
}
这段语句中可以发现,如果资源未改变的情况下,并且请求方式为GET或者HEAD时,会返回304状态码。否则返回一个412状态码,同样不会返回资源内容。
如果上述最终
if ((request.getHeader("If-None-Match") == null)
&& (lastModified < headerValue + 1000))
条件不成立,即资源更新了或者是第一次请求,这里会读取当前请求资源文件,并最终放入http响应中。

㈢ 哔哩哔哩手机版如何缓存视频

1、打开手机上的哔哩哔哩应用软件。

拓展资料

哔哩哔哩(bilibili)是中国领先的年轻人文化社区,该网站于2009年6月26日创建,被粉丝们亲切的称为“B站”。 根据数据公司QuestMobile发布的《移动互联网2017年Q2夏季报告》,B站位列24岁及以下年轻用户偏爱的十大APP榜首。同时,在网络发布的2016热搜榜中,B站在00后十大新鲜关注APP中排名第一。

㈣ 如何保证数据库缓存的最终一致性

对于互联网业务来说,传统的直接访问数据库方式,主要通过数据分片、一主多从等方式来扛住读写流量,但随着数据量的积累和流量的激增,仅依赖数据库来承接所有流量,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还伴随着稳定性降低的风险。

鉴于大部分业务通常是读多写少(读取频率远远高于更新频率),甚至存在读操作数量高出写操作多个数量级的情况。因此, 在架构设计中,常采用增加缓存层来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 ,提升数据读写性能、减少数据库访问压力,从而提升业务的稳定性和访问体验。

根据 CAP 原理,分布式系统在可用性、一致性和分区容错性上无法兼得,通常由于分区容错无法避免,所以一致性和可用性难以同时成立。对于缓存系统来说, 如何保证其数据一致性是一个在应用缓存的同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

需要明确的是,缓存系统的数据一致性通常包括持久化层和缓存层的一致性、以及多级缓存之间的一致性,这里我们仅讨论前者。持久化层和缓存层的一致性问题也通常被称为双写一致性问题,“双写”意为数据既在数据库中保存一份,也在缓存中保存一份。

对于一致性来说,包含强一致性和弱一致性 ,强一致性保证写入后立即可以读取,弱一致性则不保证立即可以读取写入后的值,而是尽可能的保证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读取到,在弱一致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则是最终一致性模型,即保证在一定时间之后写入和读取达到一致的状态。对于应用缓存的大部分场景来说,追求的则是最终一致性,少部分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则会追求强一致性。

为了达到最终一致性,针对不同的场景,业界逐步形成了下面这几种应用缓存的策略。


1

Cache-Aside


Cache-Aside 意为旁路缓存模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缓存策略。下面的图示展示了它的读写流程,来看看它是如何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在读请求中,首先请求缓存,若缓存命中(cache hit),则直接返回缓存中的数据;若缓存未命中(cache miss),则查询数据库并将查询结果更新至缓存,然后返回查询出的数据(demand-filled look-aside )。在写请求中,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write-invalidate)。


1、为什么删除缓存,而不是更新缓存?

在 Cache-Aside 中,对于读请求的处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写请求中,可能会有读者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删除缓存,而不是更新缓存?站在符合直觉的角度来看,更新缓存是一个容易被理解的方案,但站在性能和安全的角度,更新缓存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

首先是性能 ,当该缓存对应的结果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过程才能得到时,比如需要访问多张数据库表并联合计算,那么在写操作中更新缓存的动作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同时,当写操作较多时,可能也会存在刚更新的缓存还没有被读取到,又再次被更新的情况(这常被称为缓存扰动),显然,这样的更新是白白消耗机器性能的,会导致缓存利用率不高。

而等到读请求未命中缓存时再去更新,也符合懒加载的思路,需要时再进行计算。删除缓存的操作不仅是幂等的,可以在发生异常时重试,而且写-删除和读-更新在语义上更加对称。

其次是安全 ,在并发场景下,在写请求中更新缓存可能会引发数据的不一致问题。参考下面的图示,若存在两个来自不同线程的写请求,首先来自线程 1 的写请求更新了数据库(step 1),接着来自线程 2 的写请求再次更新了数据库(step 3),但由于网络延迟等原因,线程 1 可能会晚于线程 2 更新缓存(step 4 晚于 step 3),那么这样便会导致最终写入数据库的结果是来自线程 2 的新值,写入缓存的结果是来自线程 1 的旧值,即缓存落后于数据库,此时再有读请求命中缓存(step 5),读取到的便是旧值。


2、为什么先更新数据库,而不是先删除缓存?

另外,有读者也会对更新数据库和删除缓存的时序产生疑问,那么为什么不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呢?在单线程下,这种方案看似具有一定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体现在删除缓存成功。

但更新数据库失败的场景下,尽管缓存被删除了,下次读操作时,仍能将正确的数据写回缓存,相对于 Cache-Aside 中更新数据库成功,删除缓存失败的场景来说,先删除缓存的方案似乎更合理一些。那么,先删除缓存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仍然出现在并发场景下,首先来自线程 1 的写请求删除了缓存(step 1),接着来自线程 2 的读请求由于缓存的删除导致缓存未命中,根据 Cache-Aside 模式,线程 2 继而查询数据库(step 2),但由于写请求通常慢于读请求,线程 1 更新数据库的操作可能会晚于线程 2 查询数据库后更新缓存的操作(step 4 晚于 step 3),那么这样便会导致最终写入缓存的结果是来自线程 2 中查询到的旧值,而写入数据库的结果是来自线程 1 的新值,即缓存落后于数据库,此时再有读请求命中缓存( step 5 ),读取到的便是旧值。


另外,先删除缓存,由于缓存中数据缺失,加剧数据库的请求压力,可能会增大缓存穿透出现的概率。

3、如果选择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那如何解决一致性问题呢?

为了避免“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这一方案在读写并发时可能带来的缓存脏数据,业界又提出了延时双删的策略,即在更新数据库之后,延迟一段时间再次删除缓存,为了保证第二次删除缓存的时间点在读请求更新缓存之后,这个延迟时间的经验值通常应稍大于业务中读请求的耗时。

延迟的实现可以在代码中 sleep 或采用延迟队列。显而易见的是,无论这个值如何预估,都很难和读请求的完成时间点准确衔接,这也是延时双删被诟病的主要原因。


4、那么 Cache-Aside 存在数据不一致的可能吗?

在 Cache-Aside 中,也存在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在下面的读写并发场景下,首先来自线程 1 的读请求在未命中缓存的情况下查询数据库(step 1),接着来自线程 2 的写请求更新数据库(step 2),但由于一些极端原因,线程 1 中读请求的更新缓存操作晚于线程 2 中写请求的删除缓存的操作(step 4 晚于 step 3),那么这样便会导致最终写入缓存中的是来自线程 1 的旧值,而写入数据库中的是来自线程 2 的新值,即缓存落后于数据库,此时再有读请求命中缓存(step 5),读取到的便是旧值。

这种场景的出现,不仅需要缓存失效且读写并发执行,而且还需要读请求查询数据库的执行早于写请求更新数据库,同时读请求的执行完成晚于写请求。足以见得,这种 不一致场景产生的条件非常严格,在实际的生产中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


除此之外,在并发环境下,Cache-Aside 中也存在读请求命中缓存的时间点在写请求更新数据库之后,删除缓存之前,这样也会导致读请求查询到的缓存落后于数据库的情况。


虽然在下一次读请求中,缓存会被更新,但如果业务层面对这种情况的容忍度较低,那么可以采用加锁在写请求中保证“更新数据库&删除缓存”的串行执行为原子性操作(同理也可对读请求中缓存的更新加锁)。 加锁势必会导致吞吐量的下降,故采取加锁的方案应该对性能的损耗有所预期。


2

补偿机制


我们在上面提到了,在 Cache-Aside 中可能存在更新数据库成功,但删除缓存失败的场景,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那么便会导致缓存中的数据落后于数据库,产生数据的不一致的问题。

其实,不仅 Cache-Aside 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延时双删等策略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针对可能出现的删除失败问题,目前业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补偿机制。

1、删除重试机制

由于同步重试删除在性能上会影响吞吐量,所以常通过引入消息队列,将删除失败的缓存对应的 key 放入消息队列中,在对应的消费者中获取删除失败的 key ,异步重试删除。这种方法在实现上相对简单,但由于删除失败后的逻辑需要基于业务代码的 trigger 来触发 ,对业务代码具有一定入侵性。


鉴于上述方案对业务代码具有一定入侵性,所以需要一种更加优雅的解决方案,让缓存删除失败的补偿机制运行在背后,尽量少的耦合于业务代码。一个简单的思路是通过后台任务使用更新时间戳或者版本作为对比获取数据库的增量数据更新至缓存中,这种方式在小规模数据的场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其扩展性、稳定性都有所欠缺。

一个相对成熟的方案是基于 MySQL 数据库增量日志进行解析和消费,这里较为流行的是阿里巴巴开源的作为 MySQL binlog 增量获取和解析的组件 canal(类似的开源组件还有 Maxwell、Databus 等)。

canal sever 模拟 MySQL slave 的交互协议,伪装为 MySQL slave,向 MySQL master 发送 mp 协议,MySQL master 收到 mp 请求,开始推送 binary log 给 slave (即 canal sever ),canal sever 解析 binary log 对象(原始为 byte 流),可由 canal client 拉取进行消费,同时 canal server 也默认支持将变更记录投递到 MQ 系统中,主动推送给其他系统进行消费。

在 ack 机制的加持下,不管是推送还是拉取,都可以有效的保证数据按照预期被消费。当前版本的 canal 支持的 MQ 有 Kafka 或者 RocketMQ。另外, canal 依赖 ZooKeeper 作为分布式协调组件来实现 HA ,canal 的 HA 分为两个部分:


那么,针对缓存的删除操作便可以在 canal client 或 consumer 中编写相关业务代码来完成。这样,结合数据库日志增量解析消费的方案以及 Cache-Aside 模型,在读请求中未命中缓存时更新缓存(通常这里会涉及到复杂的业务逻辑),在写请求更新数据库后删除缓存,并基于日志增量解析来补偿数据库更新时可能的缓存删除失败问题,在绝大多数场景下,可以有效的保证缓存的最终一致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还应该隔离事务与缓存,确保数据库入库后再进行缓存的删除操作。 比如考虑到数据库的主从架构,主从同步及读从写主的场景下,可能会造成读取到从库的旧数据后便更新了缓存,导致缓存落后于数据库的问题,这就要求对缓存的删除应该确保在数据库操作完成之后。所以,基于 binlog 增量日志进行数据同步的方案,可以通过选择解析从节点的 binlog,来避免主从同步下删除缓存过早的问题。

3、数据传输服务 DTS


3

Read-Through


Read-Through 意为读穿透模式,它的流程和 Cache-Aside 类似,不同点在于 Read-Through 中多了一个访问控制层,读请求只和该访问控制层进行交互,而背后缓存命中与否的逻辑则由访问控制层与数据源进行交互,业务层的实现会更加简洁,并且对于缓存层及持久化层交互的封装程度更高,更易于移植。


4

Write-Through


Write-Through 意为直写模式,对于 Write-Through 直写模式来说,它也增加了访问控制层来提供更高程度的封装。不同于 Cache-Aside 的是,Write-Through 直写模式在写请求更新数据库之后,并不会删除缓存,而是更新缓存。


这种方式的 优势在于读请求过程简单 ,不需要查询数据库更新缓存等操作。但其劣势也非常明显,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的弊端之外,这种方案还会造成更新效率低,并且两个写操作任何一次写失败都会造成数据不一致。

如果要使用这种方案, 最好可以将这两个操作作为事务处理,可以同时失败或者同时成功,支持回滚,并且防止并发环境下的不一致 。另外,为了防止缓存扰动的频发,也可以给缓存增加 TTL 来缓解。

站在可行性的角度,不管是 Write-Through 模式还是 Cache-Aside 模式,理想状况下都可以通过分布式事务保证缓存层数据与持久化层数据的一致性,但在实际项目中,大多都对一致性的要求存在一些宽容度,所以在方案上往往有所折衷。

Write-Through 直写模式适合写操作较多,并且对一致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在应用 Write-Through 模式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补偿机制来解决它的问题。首先,在并发环境下,我们前面提到了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会导致缓存和数据库的不一致,那么先更新缓存,再更新数据库呢?

这样的操作时序仍然会导致下面这样线程 1 先更新缓存,最后更新数据库的情况,即由于线程 1 和 线程 2 的执行不确定性导致数据库和缓存的不一致。这种由于线程竞争导致的缓存不一致,可以通过分布式锁解决,保证对缓存和数据库的操作仅能由同一个线程完成。对于没有拿到锁的线程,一是通过锁的 timeout 时间进行控制,二是将请求暂存在消息队列中顺序消费。


在下面这种并发执行场景下,来自线程 1 的写请求更新了数据库,接着来自线程 2 的读请求命中缓存,接着线程 1 才更新缓存,这样便会导致线程 2 读取到的缓存落后于数据库。同理,先更新缓存后更新数据库在写请求和读请求并发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面对这种场景,我们也可以加锁解决。


另在,在 Write-Through 模式下,不管是先更新缓存还是先更新数据库,都存在更新缓存或者更新数据库失败的情况,上面提到的重试机制和补偿机制在这里也是奏效的。


5

Write-Behind


Write behind 意为异步回写模式,它也具有类似 Read-Through/Write-Through 的访问控制层,不同的是,Write behind 在处理写请求时,只更新缓存而不更新数据库,对于数据库的更新,则是通过批量异步更新的方式进行的,批量写入的时间点可以选在数据库负载较低的时间进行。

在 Write-Behind 模式下,写请求延迟较低,减轻了数据库的压力,具有较好的吞吐性。但数据库和缓存的一致性较弱,比如当更新的数据还未被写入数据库时,直接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是落后于缓存的。同时,缓存的负载较大,如果缓存宕机会导致数据丢失,所以需要做好缓存的高可用。显然,Write behind 模式下适合大量写操作的场景,常用于电商秒杀场景中库存的扣减。


6

Write-Around


如果一些非核心业务,对一致性的要求较弱,可以选择在 cache aside 读模式下增加一个缓存过期时间,在写请求中仅仅更新数据库,不做任何删除或更新缓存的操作,这样,缓存仅能通过过期时间失效。这种方案实现简单,但缓存中的数据和数据库数据一致性较差,往往会造成用户的体验较差,应慎重选择。


7

总结


在解决缓存一致性的过程中,有多种途径可以保证缓存的最终一致性,应该根据场景来设计合适的方案,读多写少的场景下,可以选择采用“Cache-Aside 结合消费数据库日志做补偿”的方案,写多的场景下,可以选择采用“Write-Through 结合分布式锁”的方案 ,写多的极端场景下,可以选择采用“Write-Behind”的方案。

㈤ 如何设置适当的磁盘缓存

当然,如果同时下载的任务增大了,下载的总吞吐量提高了,也有必要查看一下缓存,根据调整原则,在需要的时候且有空闲内存的时候,将缓存上限加大。
一般的原则是:
在“全局统计”中可以看到:
当前磁盘缓存大小: 0 B (最少: 6 MB, 最多: 96 MB ), 数据共占用内存: 0 B
当前空闲物理内存: 400.97 MB (最少保证: 50 MB)
磁盘读请求次数总计: 0 (频率:0.0次每秒), 实际磁盘读次数:0 (频率:0.0次每秒), 读命中率:0.0%
磁盘写请求次数总计: 0 (频率:0.0次每秒), 实际磁盘写次数:0 (频率:0.0次每秒), 写命中率:0.0%
如果“当前磁盘缓存大小”基本等于“最多:”,说明缓存几乎用尽,可以考虑增大缓存上限,当增大时,一般也会看到“当前磁盘缓存大小”随之上升,同时看到“实际磁盘读次数”和“实际磁盘写次数”有降低,说明增加的缓存对减少磁盘访问起了作用,这时往往你可以看到硬盘灯闪的频率明显降低,而且附带结果应当也看到“命中率”有提高,说明增加缓存对保护磁盘起了作用。当增加缓存上限,到了“当前磁盘缓存大小”小于“最多:”的状态,且“当前磁盘缓存大小”并未持续提高,说明缓存已经足够大,这时也没有必要降低上限,因为BitComet对用不到的容量不会无故占用。
其实BitComet提供了根据以上原则自动调整缓存的功能,只需将你希望一定保证系统预留的的内存设置出来,比如上面的样本,我如果希望内存至少预留128MB,“主菜单→选项→磁盘缓存→减小缓存当空闲物理内存低于”设置为128MB,“主菜单→选项→磁盘缓存→磁盘缓存最大值”可以设置得很大,反正128MB的限制是存在的
所以有人说设置得高一点是有道理的,前提是你把预留的空闲物理内存留够了,上限设置得比较大基本上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能想到的唯一坏处就是:如果你在BT的时候频繁进行占用、释放、占用、释放内存的操作,比如启动一个程序,然后很快又退出,然后启动另一个程序,又退出,这种情况下如果BT的缓存又占用比较满,会根据你设置的预留空间,频繁降低缓存、增大缓存,在降低缓存的时候,就会导致强行将需要腾出来的缓存中的数据写到磁盘,反而增加了磁盘访问频繁度。
但这个坏处需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才成立:
1、频繁进行占用、释放内存的操作
2、缓存占用比较满
3、空余内存接近BT中设置的预留数
所以还是比较难于碰到的

热点内容
算法是步骤 发布:2025-01-23 01:47:22 浏览:237
ip访问控制实验 发布:2025-01-23 01:41:51 浏览:105
crv20万能落地什么配置 发布:2025-01-23 01:35:33 浏览:172
s10手机怎么查配置 发布:2025-01-23 01:34:48 浏览:890
九阴真经3d免费脚本 发布:2025-01-23 01:33:47 浏览:686
gcc编译分为哪几个阶段 发布:2025-01-23 01:33:45 浏览:806
战地5怎么看哪个服务器 发布:2025-01-23 01:33:07 浏览:367
首选域名服务器怎么设置 发布:2025-01-23 01:32:18 浏览:156
android手机代理 发布:2025-01-23 01:28:42 浏览:113
sdt编译 发布:2025-01-23 01:28:37 浏览: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