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压缩技术
① 评价图像压缩技术的因素有
评价图像压缩技术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压缩比、算法的复杂程度和重现精度。
1、压缩比
通过编码器压缩后的图象数字大小和原图象数字大小的压缩比,两个常用的概念: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无损压缩是将视频数字信号合并整理,信号本身没有损失,有损压缩进一步根据人眼的特性,减少信号两,信号本身有一定的损失,也就是图象质量有损失。
2、算法的复杂程度
算法的复杂度分析可以说是算法中的灵魂,有罩禅伏了它我们才能去评价一个算法优劣,图像组成复杂度可以用来衡量目物携标识别算法的性能,还可以用来对图像进行分类或者用于衡量图像之间的相似度。
3、重现精度
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识别算法的设计与效果的精度,因此在图像分析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图像预处理就是将每一个文字图像分检出来交给识别模块识别,在图像分析中,对输入图像进行特征抽取、分割和匹配前袭橘所进行的处理。
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
1、照片修图
一款你手机的专属修图小工具,各种滤镜,拼图,修图,合成等功能应有你有,流畅的操作题让你使用起来更加的顺手,你想要的比例都是可以任意的裁剪,各种背景只要你喜欢都是可以选择的。
2、ps修图软件
特别专业的一款手机应用软件,一键导入就可以快速的处理选中的图片,自定义的抠图可以让你的图片更加的清晰真实,极简的操作界面让你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顺手。
3、天天P图
特别有趣的一款修图手机应用app,你可以将你的照片导入到软件里边进行各种滤镜的添加,这里有可爱的贴纸你也可以反复的使用,各种不同的补光跟增强功能,让你的照片更加的出彩。
② 图像数据压缩的主要目的是
图像宽槐数据压缩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
图像在满足浏览或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占用空间越小越好,这样才可以在有限的存储空间里面存放更多的图像,而且图像数据压缩变塌巧宽小,也有利于提高传输速度。
图像压缩技术:
图像压缩技术分为静态压缩和动态压缩。JPEG是第一个数字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JPEG(Joint Photographic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小组)包含两种基本压缩方法:
(1)有损压缩,也叫无失真压缩,是指解压还原后的数据同原始的数据完全一样。这种压缩的特点是压缩比较小。它是以自适应离散余弦变换DCT为基础的压缩方法。所谓有损压缩,就是压缩后图像的某些信息会丢失。
(2)无损压缩,也叫有失真压缩,这种压缩使得压缩后部分信息丢失,即还原的数据与原始数据存在误差。它的特点是压缩比大团亮,而且压缩比是可调节的,可从几倍到几百倍。由于其压缩比有一定的极限,所以已不是研究热点,它是以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为基础的压缩方法。
③ 数字图像压缩技术
④ 图像压缩原理
图像压缩编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为了有效地传输和存储图像,有必要压缩图像的数据量。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传输的图像信息的种类和数据量愈来愈大。若不对此进行数据压缩,便难以推广应用。
图像数据可以进行压缩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原始图像数据是高度相关的,存在很大的冗余。数据冗余造成比特数浪费,消除这些冗余可以节约码字,也就是达到了数据压缩的目的。大多数图像内相邻像素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这称为空间冗余。序列图像前后帧内相邻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这称为时间冗余。其次,若用相同码长来表示不同出现概率的符号也会造成比特数的浪费,这种浪费称为符号编码冗余。如果采用可变长编码技术,对出现概率高的符号用短码字表示,对出现概率低的符号用长码字表示,这样就可大大消除符号编码冗余。再次,有些图像信息(如色度信息、高频信息)在通常的视感觉过程中与另外一些信息相比来说不那么重要,这些信息可以认为是心里视觉冗余,去除这些信息并不会明显地降低人眼所感受到的图像质量,因此在压缩的过程中可以去除这些人眼不敏感的信息,从而实现数据压缩。
图像压缩编码的分类
图像压缩编码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压缩过程有无信息损失,可分为有损编码和无损编码。根据压缩原理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统计编码等。
有损编码
有损编码又称为不可逆编码,是指对图像进行有损压缩,致使解码重新构造的图像与原始图像存在一定的失真,即丢失了了部分信息。由于允许一定的失真,这类方法能够达到较高的压缩比。有损压缩多用于数字电视、静止图像通信等领域
无损编码
无损压缩又称可逆编码,是指解压后的还原图像与原始图像完全相同,没有任何信息的损失。这类方法能够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但所能达到的压缩比不高,常用于工业检测、医学图像、存档图像等领域的图像压缩中。
预测编码
预测编码是利用图像信号在局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高度相关性,以已经传出的近邻像素值作为参考,预测当前像素值,然后量化、编码预测误差。预测编码广泛应用于运动图像、视频编码如数字电视、视频电话中。
变换编码
变换编码是将空域中描述的图像数据经过某种正交变换(如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小波变换DWT等)转换到另一个变换域(频率域)中进行描述,变换后的结果是一批变换系数,然后对这些变换系数进行编码处理,从而达到压缩图像数据的目的。
统计编码
统计编码也称为熵编码,它是一类根据信息熵原理进行的信息保持型变字长编码。编码时对出现概率高的事件(被编码的符号)用短码表示,对出现概率低的事件用长码表示。在目前图像编码国际标准中,常见的熵编码方法有哈夫曼(Huffman)编码和算术编码。
⑤ 什么用于压缩静止图像
JPEG用于压缩静止图像。
发展历程:
近十年来图像压缩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对静态图像的压缩技术,其标志是ISO和IEC制定的基DCT的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
但基于DCT编码的JPEG有无法消除的方块效应,随着多媒体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更高的压缩比、更高质量的画面和更多功能的新一代静态图像压缩技判腔术JPEG2000就诞生了,与JPEG最大的不同是它采用了基于DWT为主的多分辨率编码技术。
JPEG2000是JPEG的升级版,其压缩率比JPEG提高约30%左右。JPEG2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子技术联盟(0EC)2000年联合推出的新代静态图像压缩标准,将近十余年来的数字信号处理优秀成果,小波信号分析理论以及离效灵活的数据组织方式(EBCOT)有机的组合在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影像压缩标准。
JPEGG2000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图像压缩率、压缩编码,解码执行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提供的几种特殊功能,将图像数据的组织、管理进行了高度的优化,加上该标准的开放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JPEG2000将全面替代现有的图像压缩技术。
⑥ 你认为图像压缩的方式有哪些
但是,观察者的主观判断也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或许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无损压缩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颜色信息只需保存一次。压缩图像的软件首先会确定图像中哪些区域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包括了重复数据的图像(如蓝天) 就可以被压缩,只有蓝天的起始点和终结点需要被记录下来。但是蓝色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深浅,天空有时也可能被树木、山峰或其他的对象掩盖,这些就需要另外记录。从本质上看,无损压缩的方法可以删除一些重复数据,大大减少要在磁盘上保存的图像尺寸。但是,无损压缩的方法并不能减少图像的内存占用量,这是因为,当从磁盘上读取图像时,软件又会把丢失的像素用适当的颜色信息填充进来。如果要减少图像占用内存的容量,就必须使用有损压缩方法。无损压缩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比较好地保存图像的质量,但是相对来说这种方法的压缩率比较低。但是,如果需要把图像用高分辨率的打印机打印出来,最好还是使用无损压缩几乎所有的图像文件都采用各自简化的格式名作为文件扩展名。从扩展名就可知道这幅图像是按什么格式存储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软件去读/写等等。
⑦ 图片压缩的原理是什么
图像压缩的基本原理
图像数据之所以能被压缩,就是因为数据中存在着冗余。图像数行扰据的冗余主要表现为:图像中相邻像素间的相关性引起的空间冗余;图像序列中不同帧之间存在相关性引起的时间冗余;不同彩色平面或频谱带的相关性引起的频谱冗余。数据压缩的目的就是通过去除这些数据冗余来减少表示数据所需的比特数。由于图像数据量的庞大,在存储、传输、处理时非常困难,因此图像数据的压缩就显得非常重要。
信息时代带来了“信息爆炸”,使数据量大增,因此,无论传输或存储都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压缩。在遥感技术中帆带轮,各种航天探测器采用压缩编码技术,将获取的巨态信大信息送回地面。
图像压缩是数据压缩技术在数字图像上的应用,它的目的是减少图像数据中的冗余信息从而用更加高效的格式存储和传输数据。
⑧ 什么是图像压缩
去除多余数据·以数学的观点来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二维像素阵列变换为一个在统计上无关联的数据集合
图像压缩是指以较少的比特有损或无损地表示原来的像素矩阵的技术,也称图像编码·
图像压缩原理
1.图像压缩的概念
减少表示数字图像时需要的数据量
2.图像压缩的基本原理
图像数据之所以能被压缩,就是因为数据中存在着冗余。图像数据的冗余主要表现为:图像中相邻像素间的相关性引起的空间冗余;图像序列中不同帧之间存在相关性引起的时间冗余;不同彩色平面或频谱带的相关性引起的频谱冗余。数据压缩的目的就是通过去除这些数据冗余来减少表示数据所需的比特数。由于图像数据量的庞大,在存储、传输、处理时非常困难,因此图像数据的压缩就显得非常重要。
信息时代带来了“信息爆炸”,使数据量大增,因此,无论传输或存储都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压缩。在遥感技术中,各种航天探测器采用压缩编码技术,将获取的巨大信息送回地面。
图像压缩是数据压缩技术在数字图像上的应用,它的目的是减少图像数据中的冗余信息从而用更加高效的格式存储和传输数据。
3。图像压缩基本方法
图像压缩可以是有损数据压缩也可以是无损数据压缩。对于如绘制的技术图、图表或者漫画优先使用无损压缩,这是因为有损压缩方法,尤其是在低的位速条件下将会带来压缩失真。如医疗图像或者用于存档的扫描图像等这些有价值的内容的压缩也尽量选择无损压缩方法。有损方法非常适合于自然的图像,例如一些应用中图像的微小损失是可以接受的(有时是无法感知的),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地减小位速。
无损图像压缩方法有:
行程长度编码
熵编码法
如 LZW 这样的自适应字典算法
有损压缩方法有:
将色彩空间化减到图像中常用的颜色。所选择的颜色定义在压缩图像头的调色板中,图像中的每个像素都用调色板中颜色索引表示。这种方法可以与 抖动(en:dithering)一起使用以模糊颜色边界。
色度抽样,这利用了人眼对于亮度变化的敏感性远大于颜色变化,这样就可以将图像中的颜色信息减少一半甚至更多。
变换编码,这是最常用的方法。首先使用如离散余弦变换(DCT)或者小波变换这样的傅立叶相关变换,然后进行量化和用熵编码法压缩。
分形压缩(en:Fractal compression)。
4.图像压缩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给定位速(bit-rate)或者压缩比下实现最好的图像质量。但是,还有一些其它的图像压缩机制的重要特性:
可扩展编码 (en:Scalability) 通常表示操作位流和文件产生的质量下降(没有解压缩和再压缩)。可扩展编码的其它一些叫法有 渐进编码(en:progressive coding)或者嵌入式位流(en:embedded bitstreams)。尽管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无损编码中也有可扩展编码,它通常是使用粗糙到精细像素扫描的格式。尤其是在下载时预览图像(如浏览器中)或者提供不同的图像质量访问时(如在数据库中)可扩展编码非常有用 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可扩展性:
质量渐进(en:Quality progressive)或者层渐进(en:layer progressive):位流渐进更新重建的图像。
分辨率渐进(en:Resolution progressive):首先在低分辨率编码图像,然后编码与高分辨率之间的差别。
成分渐进(en:Component progressive):首先编码灰度数据,然后编码彩色数据。
感兴趣区域编码,图像某些部分的编码质量要高于其它部分,这种方法可以与可扩展编码组合在一起(首先编码这些部分,然后编码其它部分)。
元数据信息,压缩数据可以包含关于图像的信息用来分类、查询或者浏览图像。这些信息可以包括颜色、纹理统计信息、小预览图像以及作者和版权信息。
5.图像压缩目前的标准
经典的视频压缩算法已渐形成一系列的国际标准体系,如H.26x系列建议,H.320系列建议以及MPEG系列建议等。
6.图像压缩效果的评估
压缩方法的质量经常使用峰值信噪比来衡量,峰值信噪比用来表示图象有损压缩带来的噪声。但是,观察者的主观判断也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或许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参考地址:http://ke..com/link?url=wA_-KC2p87os0VDnPr094ltZQRQzGMxv_
⑨ 图像压缩原理
1、为什么要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其压缩原理是什么?
答:(1)数字图像如果不进行压缩,数据量是比较大的,例如一幅分辨率为1024×768的静态真彩色图像,其数据量为1024×768×24=2.25(MB)。这无疑对图像的存储、处理、传送带来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在图像像素之间,无论在行方向还是列方向,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在一般图像中都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即冗余度。静态图像数据的冗余包括: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和视觉冗余、图像区域的相同性冗余、纹理的统计冗余等。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就是利用图像数据固有的冗余性和相干性,将一个大的图像数据文件转换为较小的同性质的文件。
(2)其压缩原理: 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和视觉冗余。
2、图像压缩编码的目的是什么?目前有哪些编码方法?
答:(1)视频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易于加密、抗干扰能力强、可再生中继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数字化的视频数据量十分巨大,不利于传输和存储。若不经压缩,数字视频传输所需的高传输率和数字视频存储所需的巨大容量,将成为推广数字电视视频通信的最大障碍,这就是进行视频压缩编码的目的。
(2)目前主要是预测编码,变换编码,和统计编码三种编码方法。
3、某信号源共有7个符号,概率分别为0.2,0.18,0.1,0.15,0.07,0.05,0.25,试进行霍夫曼编码,并解释是否进行了压缩,压缩比为多少?
0000 0001 000 00 111 110 10
0.05 0.07 0.1 0.2 0.18 0.15 0.25
0.05×4+0.07×4+0.1×3+0.2×2+0.18×3+0.15×3+0.25×2=2.67
⑩ 压缩图片一般是改变了什么
压缩图片主要是减少了图像数据中的冗余信息。
图像压缩是数据压缩技术在数字图像上的应用,它的目的是减少图像数据中的冗余信息从而用更加高效的格式存储和传输数据。
图像数据之所以能被压缩,就是因为数据中存在着冗余。图像数据的冗余主要表现为:图像中相邻像素间的相关性引起的空间冗余;图像序列中不同帧之间存在相关性引起的时间冗余;不同彩色平面或频谱带的相关性引起的频谱冗余。
压缩的目的就是通过去除这些数据冗余来减少表示数据所需的比特数。由于图像数据量的庞大,在存储、传输、处理时非常困难,因此图像数据的压缩就显得非常重要。
(10)图像压缩技术扩展阅读:
图像压缩基本方法有两种:
1. 有损压缩。有损压缩是利用了人类对图像或声波中的某些频率成分不敏感的特性,允许压缩过程中损失一定的信息;虽然不能完全恢复原始数据,但是所损失的部分对理解原始图像的影响缩小,却换来了大得多的压缩比。
有损方法的一个优点就是在有些情况下能够获得比任何已知无损方法小得多的文件大小,同时又能满足系统的需要。
常见格式有:JPEG。
2. 无损数据压缩是指使用压缩后的数据进行重构(或者叫做还原、解压缩),重构后的数据与原来的数据完全相同,但通常压缩比小于有损数据压缩的压缩比。
无损压缩用于要求重构的信号与原始信号完全一致的场合。也就是说数据经过压缩后信息不受损失,还能完全恢复到压缩前的原样。它和有损数据压缩相对。这种压缩通常压缩比小于有损数据压缩的压缩比。
常见格式有:Gif、PNG、TIFF。
网络-图像压缩
网络-有损数据压缩
网络-无损数据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