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管理 » 信息压缩

信息压缩

发布时间: 2022-11-14 08:15:22

Ⅰ 信息为什么可以压缩

压缩 是一个统计一系列复杂的算法,举个例子说吧,比如一个二进制信息00000000是八个0,就可以表示成0*8,同样表示连续的8个0,到解压方在吧它解释成00000000。压缩通常是发现统计学上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压缩。如果就一个0 就没有办法压缩了。另外我们的视频和音频文件都是经过压缩的,在压缩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对word txt 等文件压缩是相当的明显的。

Ⅱ 学生照片儿和信息弄成压缩版怎么弄

用电脑弄。
1、将要压缩的文件放置于同一个文件夹下;2、选定要压缩的文件;3、在其中一个文件上右击,选择添加到压缩文件;4、可修改压缩文件名称,默认保存于当前文件夹,点击确定等待完成即可。
图片压缩是数据压缩技术在数字图像上的应用,它的目的是减少图像数据中的冗余信息从而用更加高效的格式存储和传输数据。图像数据之所以能被压缩,就是因为数据中存在着冗余。

Ⅲ 信息压缩和信息传输的区别

没有区别。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

Ⅳ 人人都在用的“思维导图”原理到底是什么

说到记忆力、理解力和思考力等等与“智力”有关的因素,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的。

但记忆力、思考能力真的是天赋吗?或者说,通过努力无法改变吗?

Ⅰ “7”到“82”的神奇飞跃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以每秒一个的速度记忆数字串,测试被试者短时记忆能否通过练习提高。

来参与测试的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史蒂夫。史蒂夫第一天来参加记忆力的实验时,表现完全是正常的水平。他通常可以记住7个数字,有时候是8个,但不会再多。

到了星期四的训练结束时,史蒂夫认为自己记忆的极限只有九个数字,他觉得自己不可能再有所提高了。

似乎实验的结果直接指向了记忆力是天生的,无法通过训练大幅改善这一结论。

接下来,星期五发生的一些事情,改变了一切。史蒂夫找到了突破的方法。

他先从有5个数字的数字串开始记忆,如果记住了,那么实验人员多念一个数字,念6个。如果记错了,那么实验人员少念两个数字,念4个。

就这样训练,当天他就突破了自己的极限,从记忆9个数字突破到记忆11个数字。从那时起,史蒂夫开始缓慢而稳定地提高着记住数字串的能力。

练习了一百多次以后,他的记录达到了40个数字,比任何人都多,甚至专业研究记忆术的人,也达不到他的水平。

而且,他还在不断进步。史蒂夫继续进行了二百次练习,所有这些练习结束时,他能记住82个数字了。

从最初的记忆7个数字,突破到82个数字,这一事实,也许不足以证明短时记忆是否能提高。

但它无疑指向了一个确定的结论:记忆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而这种提高源于某种创新的方法和工具的思想,就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工具思维”。

工具和方法作为人的某方面的延伸,很大程度上的突破了我们的不足,强化了我们的某一方面的力量。

同时,在记忆、理解和思考方面,大量实践和理论都表明,使用有效的工具或方法,能力会有显着提升。

这些思维工具不是让你在同一量级和档次内游走,而是像汽车换挡一样,从30时速提到120时速,是一种质的飞跃。

那在思维方面,什么是有效的工具呢?

在思维领域,被各领域无数大佬实践证明有效的工具之首,就是思维导图。

Ⅱ 思维导图的奥秘

如何发挥思维导图的潜力?如何高效的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这里容我先卖个关子,留到下一部分实战的部分细讲,让我们先从思维导图的原理讲起。

关于思维导图的原理,经过相关信息的整理和个人实践的思考,我总结成了三个方面:

1,信息压缩

2,逻辑链条

3,降低信息复杂度

①信息压缩

信息压缩是思维导图的灵魂,也是记忆的核心技巧,掌握它可以帮你减少大量的记忆负担。

那天,微微小雨,我正和舍友讨论物理的一些概念。我说,这些概念都太抽象了,脱离了现实,一点儿都不通俗。

他表示认同。如果只是把这些抽象的文字教给学生,他们肯定理解不了,也难以记住。

接着,他举了楞次定律的例子:

是不是很抽象?啥是“磁场”?啥是“感应电流”?啥是“磁通量”?理解和记忆这些文字简直太痛苦了啊。

接着,他用鼠标举了一个楞次定律的例子。

他说,你有没有观察过,当你关掉电源时,鼠标的灯不是一下子就变黑了,而是慢慢变黑的,这是因为鼠标产生了阻碍电流。

他说,这就是楞次定律。

我豁然开朗,一下子理解和记住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鼠标的灯慢慢变暗”是大多数人知道的现象,而“感应电流”、“磁通量”、“磁场”等等抽象的词语大多数人是没有概念的。

也就是鼠标→有意义,磁通量→不明意义。

这就是对信息进行意义压缩,从楞次定律→鼠标变暗·。

这种基于意义的信息压缩,将抽象的定律和理解意义后简化的文字(鼠标)关联了起来,极大加强了理解能力和减轻了记忆负担。

每次说到楞次定律的时候,我的脑子都会闪过一个鼠标闪亮的画面,这让我很快反应过来:奥,楞次定律!。

还有一种信息压缩的方法,是大多数人在无意识或有意识在用的方法——文字压缩。

最近正好我在考科目一,拿其中的一个题目举个例子,顺带给大家伙普及一下安全意识。

题目是这样的:

题目又长又乱,如果你硬要死记硬背全部文字,那我只能劝你多喝热水,耗子尾汁。

把多余的文字去掉,压缩后就变成:

能见度200米以下,车速不超60,保持100米安全距离。

去掉多余的文字以后,是不是清晰多了?

再进一步,可以压缩成为三个数字“261”。

“2”代表能见度200米以下,“6”代表车速不超60,“1”代表保持100米安全距离。

从开始的上百个字,压缩到20个字,最后压缩到3个数字。

压缩的过程,就是理解后提取关键字过程,大脑的任务从记忆变成了理解。

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说过,记忆是思考后的灰烬,对此我表示十分认同。

其中的道理就好像,你知道门背后有什么,你只需要带上钥匙,需要的时候可以去拿,而不需要把所有的东西背在身上。

回到思维导图上,信息压缩和思维导图有什么联系呢?

思维导图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关键字或者关键句,而如何提炼关键句和关键词,需要的就是信息压缩能力。

有时候需要用上意义压缩,有时候需要用上文字压缩,更多时候是两者并用,效果最佳,也最通用。

你的信息压缩能力越强,你的思维导图越精炼越有记忆点,效果就越好,再看的时候亦会犹新。

②逻辑链条

知识是如何进行新旧联系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结构的?知识是如何体系化的?

这些看似发散的问题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信息之间是如何产生碰撞的?

是通过逻辑。

知识间通过逻辑进行联系,就像原子通过化学键互相结合,形成更大的原子。

当原子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形成了分子。

知识也一样,越多越多的知识通过逻辑建立了联系后,就变成了有结构的知识。

散乱的原子没有分子的功能,同样,散乱的知识只能看到低层次的东西,有结构的知识更加稳定,且能看到更高层次的东西。

左上角就像半桶水,没有打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不深。而高手则像右下角,逻辑缜密,思维清晰,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思维导图中,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逻辑链条,连接着所有的知识,让知识朝着结构化、体系化的方向进化。

知识的连接强度以及结构的层次,取决于你用的逻辑链条。

关于逻辑链条如何选择能达到更好的连接效果,先留个悬念,下部分一并讲。

③降低信息复杂度

关于理解力,我猜大家都在心里想过一个问题:

Why?

因为知识和信息具有复杂度。

为什么知识具有复杂度?简单来说,知识是通过经验总结抽象而来的,这是第一层的复杂度。不同的知识组合、抽象,形成更复杂的知识,这是第二层的复杂度。最后知识要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第三层复杂度。

而我们要理解一个知识,就得降到我们所能接受的复杂度,这个复杂度称为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

比如,“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有的朋友知道是什么意思,交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用这个词,不用降低复杂度。

有的朋友不知道,但是想试着去理解,那么和他进一步解释:

“刻意练习是对在练习某个技能的时候,有意识的观察自己和标准的差别,并想办法去达到标准的方法。”

如果有的地方还难以理解,比如不理解什么是“标准”,什么是“有意识”,那就需要进一步寻找信息来降低复杂度,直到达到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

看到这里,有灵性的读者会发现,理解力的底层原理就是不断的去降低知识的复杂性,让知识的复杂度降到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

对知识进行拆解,是思维导图十分重要的一个功能。

只要知识被拆解成了最小认知单位,我们就能一层一层地去往上理解知识,其原理和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原理一样。

通过降低知识复杂度,不断提高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达到理解力不断升级的效果。

Ⅲ 思维导图实战

即便你把原理掌握的很好,但是当你坐下来开始就某个主题开始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你一样会迷茫:

你只是大致知道要怎么画,但并不清楚你画的每一步是否符合规则,以及如何画才能最好帮助你思考与记忆。

这种不确定感,将会随着学完这部分的内容和付诸实践后消散。

如果仅靠学原理,我们是难以实践的,因为我们只掌握了“道”,而没有“术”。

这一部分就围绕“术”,也就是方法论,来教会你更具体规则。

有些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方法论是基于原理来推演的,如果愿意,你们也可以通过原理推演出适合你们特定场景的方法论。

以下思维导图的适用范围为知识的学习与思考、概念的理解、信息的梳理(超干货预警)。

思维导图的组成

思维导图由两部分组成:节点与结构。

以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例,

关键字是思维导图的节点,节点间通过结构连接。

如何把内容提炼成节点,如何让节点以合适的结构连接,就是思维导图的所有规则。

这里以思维导图的绘制流程为例,阐述思维导图的规则。

绘制思维导图分三步:关键内容捕捉,压缩提炼节点、选择结构。

一、关键内容捕捉

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必须记忆的,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必须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或者关键性的内容。

所以,第一步,捕捉对于我们关键的内容。

如何捕捉对于我们自己关键的内容?

我觉得成甲老师的熔断不读书法中的一个观点很棒,就是当你读到感觉对你有启发或者你觉得重要的内容的时候,

停下来,关键内容捕捉就完成了。

二、压缩提炼节点

关键内容捕捉完成后,我们对关键内容进行意义压缩与文字压缩,提炼出关键字节点。

关于如何意义压缩,如何文字压缩,原理部分讲的已经比较详细了,这里重点讲提炼节点的原则:

①文字不能过长

关键字不宜过长,最好为3-5个字,更短更清晰的关键字比长段文字更能刺激我们的思考与记忆。

如果内容实在难以压缩为关键词,那就压缩成关键句的形式。

②内容里可以提炼多个关键词的

尝试用更高层次的关键词抽象概括,如果实在难以概括,那就提炼多个节点。

三、选取结构

提取完节点以后,我们要考虑节点间的关系。

对于思维导图的节点,有两种关系。

一种是纵向关系,上层节点与下层间遵循以上统下,即上层是下层的抽象与概括,下层是上层的具象与解释。

一种是横向关系,同级节点间遵循同一逻辑。

根据节点间的关系,选取结构,大体有两个方向:

1,框架类

2,基本属性类

①框架类

框架为内容提供了高效的结构,能用到框架的情景包括这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某一特定情形:

对于某种特定情形,前人或自己总结出流程框架的,比如思考框架,认知框架,黄金圈(演讲的框架),分析框架等等。

对于这部分框架,多积累多提炼,并有意识的运用它们。

第二种是已提炼好框架的:

已提炼好框架的的情况,通常出现在书籍或书本,是作者根据内容提前提炼好框架的。

这时候,我们直接使用作者的框架对我们提炼的内容进行梳理。

②基本属性类

上文提到,上级节点和下级节点是概括、抽象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由什么确定的呢?是根据内容的基本属性确定的。

事物基本属性包括很多,比如流程,种类,概念等等。

比如,绘制思维导图的流程是,捕捉关键内容,压缩提炼节点,选取结构。

把文字制作成思维导图就是这样。

它分类的逻辑就是“流程”,流程就是“绘制导图”这个主题的基本属性,只不过我们通常会把它省略掉。

当然,如果你对其中的逻辑链条足够清晰的话,把其省略掉可以对导图进行一定的精简。

但是,我们要知道,内容间是通过何种逻辑连接的,这种逻辑是什么基本属性。

为了精简而省略,和不知道遗漏是两种概念。

绘制思维导图训练

为了让同学们有实战和重新梳理思路的机会,我从我的之前文章找了一段文字让大家熟悉一下绘制思维导图的流程。

主题是“学习知识”。画完后可以看下面我画的导图,进行参考,对比思路与规则。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生活。从这个目的出发,得到的学习底层逻辑是把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就是创造机会让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场景连接。

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式学习,因为应用式学习是就在不断的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就是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场景连接的过程。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做模拟知识实际运行,基于想象力,创造一个场景,让我们的知识在里面发挥作用。利用我们的逻辑力和想象力跨越条件去实现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场景连接。

训练的参考导图:

写在最后:

思维导图的核心功能是理解与记忆,尝试对知识进行具象与解释,把知识的复杂度降到我们的最小认知单位,以达到理解的功能。对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则更深一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记忆的功能,则是通过信息压缩实现,同时,根据内容的属性来选择合适且高效的结构,即清晰的逻辑链条,也是记忆的一大杀器。

Ⅳ 象信息压缩,什么是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什么是对称压缩和非对称压缩

压缩原理是非常复杂的, 不同的文件有不同的压缩算法 压缩文件的基本原理是查找文件内的重复字节,并建立一个相同字节的"词典"文件,并用一个代码表示,比如在文件里有几处有一个相同的词"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一个代码表示并写入"词典"文件,这样就可以达到缩小文件的目的. 由于计算机处理的信息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表示的,因此压缩软件就是把二进制信息中相同的字符串以特殊字符标记来达到压缩的目的。为了有助于理解文件压缩,请您在脑海里想象一幅蓝天白云的图片。对于成千上万单调重复的蓝色像点而言,与其一个一个定义“蓝、蓝、蓝……”长长的一串颜色,还不如告诉电脑:“从这个位置开始存储1117个蓝色像点”来得简洁,而且还能大大节约存储空间。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图像压缩的例子。其实,所有的计算机文件归根结底都是以“1”和“0”的形式存储的,和蓝色像点一样,只要通过合理的数学计算公式,文件的体积都能够被大大压缩以达到“数据无损稠密”的效果。总的来说,压缩可以分为有损和无损压缩两种。如果丢失个别的数据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这时忽略它们是个好主意,这就是有损压缩。有损压缩广泛应用于动画、声音和图像文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影碟文件格式mpeg、音乐文件格式mp3和图像文件格式jpg。但是更多情况下压缩数据必须准确无误,人们便设计出了无损压缩格式,比如常见的zip、rar等。压缩软件(compression software)自然就是利用压缩原理压缩数据的工具,压缩后所生成的文件称为压缩包(archive),体积只有原来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小。当然,压缩包已经是另一种文件格式了,如果你想使用其中的数据,首先得用压缩软件把数据还原,这个过程称作解压缩。常见的压缩软件有winzip、winrar等。 有两种形式的重复存在于计算机数据中,zip就是对这两种重复进行了压缩。 一种是短语形式的重复,即三个字节以上的重复,对于这种重复,zip用两个数字:1.重复位置距当前压缩位置的距离;2.重复的长度,来表示这个重复,假设这两个数字各占一个字节,于是数据便得到了压缩,这很容易理解。 一个字节有 0 - 255 共 256 种可能的取值,三个字节有 256 * 256 * 256 共一千六百多万种可能的情况,更长的短语取值的可能情况以指数方式增长,出现重复的概率似乎极低,实则不然,各种类型的数据都有出现重复的倾向,一篇论文中,为数不多的术语倾向于重复出现;一篇小说,人名和地名会重复出现;一张上下渐变的背景图片,水平方向上的像素会重复出现;程序的源文件中,语法关键字会重复出现(我们写程序时,多少次前后、paste?),以几十 K 为单位的非压缩格式的数据中,倾向于大量出现短语式的重复。经过上面提到的方式进行压缩后,短语式重复的倾向被完全破坏,所以在压缩的结果上进行第二次短语式压缩一般是没有效果的。 第二种重复为单字节的重复,一个字节只有256种可能的取值,所以这种重复是必然的。其中,某些字节出现次数可能较多,另一些则较少,在统计上有分布不均匀的倾向,这是容易理解的,比如一个 ASCII 文本文件中,某些符号可能很少用到,而字母和数字则使用较多,各字母的使用频率也是不一样的,据说字母 e 的使用概率最高;许多图片呈现深色调或浅色调,深色(或浅色)的像素使用较多(这里顺便提一下:png 图片格式是一种无损压缩,其核心算法就是 zip 算法,它和 zip 格式的文件的主要区别在于:作为一种图片格式,它在文件头处存放了图片的大小、使用的颜色数等信息);上面提到的短语式压缩的结果也有这种倾向:重复倾向于出现在离当前压缩位置较近的地方,重复长度倾向于比较短(20字节以内)。这样,就有了压缩的可能:给 256 种字节取值重新编码,使出现较多的字节使用较短的编码,出现较少的字节使用较长的编码,这样一来,变短的字节相对于变长的字节更多,文件的总长度就会减少,并且,字节使用比例越不均匀,压缩比例就越大

Ⅵ 短时记忆的显着特点

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记忆力下降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下面我为你整理短时记忆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短时记忆的显着特点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就其功能来说,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不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并且也是未被加工的;而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人们短时记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操作过后即行遗忘;如果有长期保持的必要,就须在这一系统内进行加工编码,然后才能被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了记忆分初级和次级的二重学说,初级记忆指短时记忆,次级记忆指长时记忆。然而,短时记忆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记忆结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客观证据的支持,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陆续从实验及临床事例中得到证实。

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1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

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曲线,叫做系列位置效应曲线。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这种现象称为首位效应或首因效应。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这一现象称为新近效应或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词表系列开始部分,因有较多的复述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而末尾部分,因刚刚学过还来不及复述,是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仍保持在人的当前的意识中,因此更易于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近因效应所涉及的单词末尾部分的单词数目恰与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相吻合。由此可见,短时记忆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短时记忆最显着的特点就是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195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做了有关的实验。他们编制了由3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给被试听3个辅音字母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3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276开始连续减3,读出273,270,267……直到主试者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

进行心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3秒、6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

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3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18秒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10%;超过18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10%左右。

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也就是说,得不到复述,将迅速被遗忘。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只要插入新的识记活动,阻止复述,信息很快会消失,而且不能恢复。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过适当的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地衰退被遗忘。可见,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信息进入短时记忆时,它的强度最大,易被我们所意识,但得不到复述时,其强度会随时间推移而衰减,很快导致遗忘。造成遗忘的常见解释有两种:痕迹消退说和干扰说。

痕迹消退说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复述强化,其强度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导致自然衰退。也可能是被某种目前还不清楚的生理过程所侵蚀,像海滩上的脚印被海浪冲刷掉一样。

干扰说则认为,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导致遗忘,尤其是新进入的较强的信息把原有的较弱的信息排挤掉而造成遗忘。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N·C·沃和诺尔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实验程序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共16个,最后一个数字出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表示它是一个探测数字,它在系列数字中已出现过一次,被试一旦听到声音,就找出它在前面出现的位置,并把紧跟其后的那个数字报告出来。

例如,呈现的数字系列是5824617930428516*。其中带“*”号的6就是探测数字,6在系列的第5个位置,其后的数字是1,被试报告出1,就算回答正确。从第5个位置上的6到最后的6*,中间间隔了11个数字,呈现这11个数字所需的时间,被称为间隔时间。

根据痕迹消退说,保持的信息将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减少;而根据干扰说,保持的信息随插入的数字的增加而减少。

为了检验哪种假说更有理,诺尔曼等人采用了两种数字呈现速度:快速呈现为每秒4个数字,慢速呈现为每秒1个数字,从6到6*的间隔数字保持不变,只改变间隔时间。同样也可以使间隔时间不变,只改变间隔数字。结果发现,无论快速还是慢速呈现数字,正确回忆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正确回忆率不受数字呈现速度快慢的影响。显然,这一实验结果是支持干扰说的,证明,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忘记痕迹的衰退。

1、资料压缩

主要是一个左脑的过程。我们在进行记忆之前,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浓缩。

这是一个信息压缩的过程。把信息中的水份挤掉。

事实上,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手上电脑的普及也不会太久了。光是记知识,意义并不是太大。学习记忆术,是为了知识的运用。资料压缩就是为了把握信息中的精义。方便随时运用。

主要的工具就是导图。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工具的。这是第一。

2、刺激大脑。

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容易记得,有些不易记得。

比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身边走过,可能没啥印象。转身就忘了。可是,如果有一只恐龙在你身边走过。你就记得了。

所以,记忆术的第二个原理,就是把那些不好记的知识,转化成容易记忆的,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信息。

比如:

A,一堆杂乱的资料,转化成有序的,有通顺的逻辑结构的。

B,一些抽象的资料,转化成一些有图像的,一看就有印象的资料。

C,一些让人看着晕晕欲睡的资料,转化成一些与性,美女,美食,音乐,欢乐……有关的。

第一原理是不断压缩,简化,减轻大脑的工作量。

第二原理是不断转化,整理,顺应大脑的工作习惯。

这就是理解的现代记忆术的基本原理。

Ⅶ 记忆术两个最基本的原理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记忆与大脑海马结构、大脑内部的化学成分变化有关。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的。

1、资料压缩

主要是一个左脑的过程。我们在进行记忆之前,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总结,浓缩。

这是一个信息压缩的过程。把信息中的水份挤掉。

事实上,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手上电脑的普及也不会太久了。光是记知识,意义并不是太大。学习记忆术,是为了知识的运用。资料压缩就是为了把握信息中的精义。方便随时运用。

主要的工具就是导图。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工具的。这是第一。

2、刺激大脑

我们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容易记得,有些不易记得。

比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身边走过,可能没啥印象。转身就忘了。可是,如果有一只恐龙在你身边走过。你就记得了。

所以,记忆术的第二个原理,就是把那些不好记的知识,转化成容易记忆的,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信息。

比如:

A,一堆杂乱的资料,转化成有序的,有通顺的逻辑结构的。

B,一些抽象的资料,转化成一些有图像的,一看就有印象的资料。

C,一些让人看着晕晕欲睡的资料,转化成一些与性,美女,美食,音乐,欢乐有关的。

第一原理是不断压缩,简化,减轻大脑的工作量。

第二原理是不断转化,整理,顺应大脑的工作习惯。

这就是理解的现代记忆术的基本原理。

Ⅷ 如何利用二叉树实现信息的无损压缩

这里进行信息压缩的二叉树是指哈夫曼树吧。
利用哈夫曼编码可以实现数据压缩,压缩过程思路:出现概率高的字符使用较短的编码,反之出现概率低的则使用较长的编码,这便使编码之后的字符串的平均期望长度降低,从而达到无损压缩数据的目的
其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扫描全部字符,得到字符出现的频率,从这个频率序列中选择两个最小的值,构建树,树的根权值和为左子树权值(即频率值)+右子树权值(频值),将该权值重新放到序列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一颗树为止。
举例:
给定有18个字符组成的文本(电文):A
A
D
A
T
A
R
A
E
F
R
T
A
A
F
T
E
R,画出哈夫曼树,并给出各字符的哈夫曼码
先计算各个字符出现的个数作为权值:A
7
D
1
T
3
R3
E
2
F
2
构造哈夫曼树:
18
/
\
A7
11
/
\
5
6
/
\
/
\
F2
T3
R3
3
/
\
D1
E2
默认左子树为0
右子树为1,上述哈夫曼编码是
A:0
F:100
T:101
R:110
D:1110
E:1111

Ⅸ 信息为什么可以压缩

信息为什么可以压缩

是一个统计一系列复杂的算法,举个例子说吧,比如一个二进制信息00000000是八个0,就可以表示成0*8,同样表示连续的8个0,到解压方在吧它解释成00000000。压缩通常是发现统计学上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压缩。如果就一个0
就没有办法压缩了。另外我们的视频和音频文件都是经过压缩的,在压缩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对word
txt
等文件压缩是相当的明显的。

Ⅹ 信息压缩规格MPEG是什么

MPEG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下属的“运动图像专家小组”的英文缩写。MPEG的职责便是制定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所以由它制定出来的技术规格,便以MPEG为名。

迄今为止,MPEG已有两个重大成果在实际上得到广泛应用。一是1991年公布的MPEG-1规格。它是包括音频、视频(视像)和图像在内的多种信息源的编码(压缩)方案,其输出码率(输出数据的速度)为1.5Mbps,它能够提供相当于VHS(家用视频系统)录像带质量的视频信号。目前,MPEG-1已获得广泛的使用。VCD便采用MPEG-1规格。

二是1994年公布的MPEG-2规格。它是关于广播、视像记录、通信以及其他各种新用途的编码方案。它的分辨率为MPEG-1的4倍,而且其输出码率达到2Mbps至10Mbps。MPEG-2规格被广泛用于SDTV(数字常规电视)、DVD、HDTV(高清晰度电视)中。它用4Mbps至9Mbps便可维持现有电视质量。为了维持高清晰度电视的质量,还可以提高到15Mbps至30Mbps。

继MPEG-2之后的下一代音像信息压缩规格是MPEG-4,它于1999年公布实施。

MPEG-4的最初目标是用于超低速率的移动用途上,当初设想它的输出码率不会超过64kbps。但是现在已把它的用途扩大到经由因特网和移动通信网的音像通信、远地监视、音像数据库检索、播放,甚至视像游戏等众多方面。不仅适用于顺序出现的图像,还适用于交替出现的图像(如电视里的隔行扫描),从5kbps至4Mbps这么宽范围的位速率都是它的适用范围。

MPEG-4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把图像预先分为不同的对象然后分别进行数字化,例如可以分成人物和背景分别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压缩,在还原时再把二者合成就可以恢复画面的本来面目。这样做有利于进行信息压缩。而且也便于把自然视像对象同人工视像对象合成在一起。照相机拍下的人物、背景、汽车等是自然视像对象的例子,而由CG(计算机图形)技术生成的物体,则是人工视像对象的例子。

热点内容
控制中心不支持配置怎么办 发布:2024-10-06 09:16:39 浏览:810
地暖存储罐 发布:2024-10-06 09:10:19 浏览:579
搭建模型服务器 发布:2024-10-06 09:05:23 浏览:844
java使用类 发布:2024-10-06 09:05:22 浏览:930
python图形界面开发 发布:2024-10-06 08:59:53 浏览:747
ftp上传地址 发布:2024-10-06 08:59:47 浏览:33
存储器产能 发布:2024-10-06 08:58:18 浏览:734
抽屉菜单android 发布:2024-10-06 08:53:18 浏览:246
安卓手机用什么软件可以制作古装视频 发布:2024-10-06 08:44:25 浏览:797
万魔斩脚本 发布:2024-10-06 08:23:18 浏览: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