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存储配置 » ase存储架构

ase存储架构

发布时间: 2022-05-20 02:31:57

⑴ sybase的ASE和IQ版本有什么区别,越详细越好

ASE是sybase OLTP数据库,行式存储
IQ是Sybase OLAP和DSS的数据库,采用列式存储,适合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分析性应用,不符合并发压力大的联机场景。

⑵ AES的ctr模式如何处理

AES的CTR模式只需实现AES块加密算法,无需块解密算法;块加密参量不涉及明密文,无需填充算法,可用作流式加密。此时加解密算法完全一样,与明密文相关的步骤都仅仅是异或,明密文并未参与AES块加密。逆向时如果发现AES算法特征,但未对非块长度整数倍的数据进行填充处理,即可合理猜测CTR模式的出场。 ctr模式里没有iv和nonce,链接里面的把nonce和counter拼接起来应该是为了说明counter不需要从0开始。这个counter就是aes加密的明文。加密counter的时候不存在模式的问题,是对单个分组长度进行加密。counter的选择nist有说明。AES的CRT模式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来熟悉,只有尽快熟悉才能更快分掌握这个技能。勤于练习才能帮到自己。

⑶ mips架构的cpu有哪些

mips架构的cpu有四种:IA-32、IA-64、x86-32、x86-64。

CPU(包括嵌入式CPU),开发软件,编译软件,统统拿来,我们只要进行主板设计和软件应用就好了。高端点的就是拿来人家的CPU核做个芯片,或者写写操作系统的驱动了。

由于主频跟CPU性能没有直接联系。OPTERON 6176SE 是AMD高端服务器处理器,具有12个物理核心 但是主频只有2.3GHZ,针对主频做对比,他的主频还不如AMD的X2 215(主频2.7GHZ)。但是实际性能前者后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应用范围:

MIPS32® 和 MIPS64®指令集架构,可以无缝兼容,便于客户从旧代到新代的移植,同时能够保护现有软件的投资。

特定应用扩展(Application Specific Extension,ASE),可提升特定类型应用的性能,其包括:业界标准MIPS32® 和 MIPS64®架构的MIPS® DSP ASE信号处理扩展,能够提升客户SoC的媒体性能。

SmartMIPS® ASE,可在智能卡及其它安全数据应用中实现前所未有的安全性。

MIPS16e™ 代码压缩 ASE,能减少多达40%的存储器使用量。

MIPS-3D® ASE,可在数字娱乐和多媒体产品中实现高性能三维图像处理的一种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⑷ sybase ase linux 怎么备份

Sybase Ase 12.5 for Linux全攻略

Sybase Ase 12.5 for Linux全攻略

一、创建数据库
但是在开始之前,很有必要定义用户数据库所需要的存储区域,而不要在服务器默认的主设备(master)上创建用户数据库.

创建数据库设备:通过sybase安装过程创建了master和sybsystemprocs,所有其他的数据库设备则是通过 disk init 命令来创建。我们必须保证sybase的用户对欲创建的设备的目录具有读写权限,否则就无法创建成功。先以sybase用户登陆linux系统(数据库是以sybase用户安装的,关于安装和初试配置,请参照“Redflag Server 4搭建sybase”一文),进入sybase用户的主目录 /opt/sybase,创建目录userdata;启动数据库服务,用sybase的isql连接数据库,然后执行disk init 来完成此项操作。
[sybase@sybase sybase]$ cd ASE-12_5/install
[sybase@sybase install]$ ./startserver //启动sybase服务器
[sybase@sybase sybase]$ cd
[sybase@sybase sybase]$ mkdir userdata //创建目录用于存放用户数据库
[sybase@sybase sybase]$ cd /OCS-12_5/bin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a –S SYBASE //连接数据库服务器,我的数据//库服务器名称为SYBASE,sa
//密码为空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a -S SYBASE //下面是回显
保密字:
Msg 2401, Level 11, State 2:
Server 'SYBASE':
Character set conversion is not available between client character set 'gb18030'
and server character set 'iso_1'.
No conversions will be done.
Msg 4017, Level 16, State 1:
Server 'SYBASE':
Neither language name in login record 'chinese' nor language name in syslogins
'' is an official language name on this SQL Server. Using server-wide
default 'us_english' instead. //回显到此,进入客户操作模式
1> disk init //如果输错了,按“Ctrl”+”back space”删除
2> name=userdev, //命名最好便于识别为佳
3> physname=”/opt/sybase/userdata/userdev.dat”, //要用绝对路径
4> size=”500M”
5> go
1> disk init //给日志文件分配设备
2> name=logdev,
3> physname=”/opt/sybase/userdata/logdev.dat”,
4> size=”50M”
5> go

更改默认设备: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言,为了防止用户数据库被分配到数据库系统主设备master上,应该在安装完数据库后修改默认设备—安装完sybase ASE后,master是唯一的默认设备。Sybase建议,master设备只应该提供给系统数据库而不是用户数据库。因此,对于用户数据库,我们应当单独创建设备,并且把用户设备设置成默认状态。上一步我们已经创建了用户设备“userdev”和“logdev”.其过程如下:
1> sp_diskdefault ‘master’, ‘defaultoff’ //取消master的默认设备资格
2> go
1> sp_diskdefault ‘userdev’, ‘defaulton’ //设定uerdev为默认设备
2> go
1> sp_diskdefault ‘logdev’, ‘defaulton’ //设定logdev为默认设备
2> go
在后面创建用户数据库的过程中,如果不指定数据库设备,则该用户数据库理所当然地创建在默认设备。

创建数据库:本数据库创建在设备 userdev上,而在分开的设备(logdev)上创建数据库日志。
1> create database mydatabase //创建一个名为mydatabase的数据库
2> on userdev = “50M” //数据库的存储空间为50M,数据库设备
//是userdev,而不是master
3> log on logdev=”10M” //日志文件的存储空间为10M4> go
也可以用命令 create database mydatabase 来创建用户数据库mydatabase,这个数据库也会默认的创建在设备userdev上,日志文件也创建在userdev,但不幸的的是,用户创建的这个数据库将只有2M的容量,恐怕这不是创建者所期望的。因此,不管是Sybase还是我本人,都强烈建议使用上表的过程创建用户数据库,以便于这个数据库可以满足真实的应用场景。创建完数据库后,我们很想知道创建的这个数据库到底是怎么一个状况?通过系统存储过程-sp_helpdb来获得数据库的各种信息。下面是我的某个sybase服务器的范例:
1> sp_helpdb
2> go
name db_size owner dbid
created
status
------------------------ ------------- ------------------------ ------
------------------
------------------------------------------------------------------------------------------------------
master 12.0 MB sa 1
Jun 28, 2005
mixed log and data
model 4.0 MB sa 3
Jun 28, 2005
mixed log and data
myfirstdatabase 110.0 MB sa 4
Jul 08, 2005
no options set
secdatadb 98.0 MB sa 5
Jul 08, 2005
no options set
sybsystemdb 4.0 MB sa 31513
Jun 28, 2005
mixed log and data
sybsystemprocs 120.0 MB sa 31514
Jun 28, 2005
trunc log on chkpt, mixed log and data
tempdb 4.0 MB sa 2
Aug 13, 2005
select into/bulk/pllsort, trunc log on chkpt, mixed log and data

(1 row affected)
(return status = 0)
1>
在创建用户数据库时,应该预留足够大的空间,以便能够保留将来输入的所有数据。但是也不要把数据库定义得太大,以免在将来恢复数据时产生麻烦。究竟需要定义多大的空间才算合适,这需要数据库管理员多次试验才可以决定的。一个经验是-低估一个数据库的大小比高估要好,如果数据库空间太小了,可以很容易的扩充数据库的空间,如果空间过大,则非常麻烦。这里,我们来修改一下前面创建的数据库的空间大小,过程如下:
1> alter database mydatabase
2> on userdev=”1024M” //由50M变成1G
3> log on logdev=”50M” //由10M变成50M4> go

goodcjh2005 2005-12-21 02:50

继续

二、数据库的管理
设置数据库管理员密码:在安装完sybase ASE数据库后,数据库管理员的默认管理员密码为空,基于安全考虑,必须为数据库管理员账号设置密码。先以账号sybase登录系统,然后启动Sybase数据库,用isql连接数据库服务器(操作过程如前面“创建数据库设备”一节),接着执行下面的操作:
1> sp_password null , dr5623H //设置新密码为“dr5623H”2> go
在退出数据库,下一次客户端连接数据库时,提示用户输入密码。

用户和授权:sybase ASE服务器提供一种严密的体系来保障数据的安全,并且使数据的保护级别达到非常精细的程度。在通常情况下,数据库服务器不是只给一个用户sa来使用,为了让数据库满足实际需求,需要在 sybase 数据库里添加账号/用户,为添加的用户分配适合的权限。这个操作分以下几步进行:
1、 添加数据库系统的注册账号。执行存储过程sp_addlogin来完成数据库注册账号的添加,如 exec sp_addlogin sery , d7#W6g , mydatabase 表示添加一个注册账号sery,密码是“d7#W6g”,登录到默认数据库为“mydatabase”。这个操作执行完毕后,将在master数据库的syslogins表中增加一行纪录。添加数据库系统注册账号属于服务器级的安全,换句话说就是这个账号只能连接数据库服务器,但没有访问用户数据库的权力。
2、 添加数据库用户。执行存储过程sp_adser将用户直接添加到数据库,添加数据库用户属于数据库级的安全,这时才可以以用户的身份访问用户数据库。这个操作执行完毕后,将在允许访问的数据库的sysusers表中添加纪录。
3、 授权。能够访问数据库但并不意味可以访问其中的数据,有时需要具备单个数据库对象的相应许可,才可以选取、更改数据库所属表中的数据信息或执行一个存储过程。这是属于对象访问级的安全。授权的格式为: grant <权限列表> on <表名> to <角色/用户>。这个操作执行完毕后,会向sysprotects表中添加纪录。
接着,我们通过下面的事例来总结这3个步骤:
[sybase@sybase sybase]$ cd ASE-12_5/install
[sybase@sybase install]$ ./startserver //启动sybase服务器
[sybase@sybase sybase]$ cd /OCS-12_5/bin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a –S SYBASE –P dr5623H
1> sp_addlogin sery , d7#W6g , mydatabase
2> go
1> use mydatabase
2> go
1> sp_adser sery
2> go
1> grant select ,insert, update on custom to sery
2> go
1> shutdown2> go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ery –S SYBASE –P d7#W6g //以用户sery登录数
//据库mydatabase
1>
为了便于维护和管理数据库,最好让注册名和数据库用户名使用相同的名称。另外,注册用户的删除、数据库用户的删除以及授权的删除都是比较简单的了,请参照下面的操作:
1> revoke select ,insert, update on custom from sery
2> go
1> sp_dropuser sery
2> go
1> sp_droplogin sery2> go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操作除用户sery登录数据库外,都是在sa下完成的。

三、备份和恢复
灾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作为数据库管理员,可以通过备份数据来抵御这些风险。创建备份和还原计划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值得的,否则一旦灾难发生,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因此定期备份数据库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极好的习惯。

备份的策略和类型:一天备份一次数据库和备份多次事务日志是个值得推荐的选择,实际上,很多系统管理员也是这样执行的。数据库备份是完全备份,而事务日志的备份是增量备份,在做一个恢复备份计划时,将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备份:在ASE10以前的版本,备份是由数据库服务器直接执行,这会对导致大量的系统资源争用而引起服务器处理性能下降。备份服务器是服务器上的一个单独Open server应用程序,该程序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设备,在数据库服务器运行一个备份服务器 backup server,定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好处。所幸的是我们在安装 sybase ASE 12_5时已经把备份服务器默认安装好了,这里只需要启用它(.以sybase用户登陆系统,执行命令 #/opt/sybase/ASE-12_5/install/startserver –r RUN_SYBASE_BACKUP启动sybase备份服务器)。
备份的过程还是有点繁复,我们还是分步骤来进行吧!
1、创建备份存储设备。为安全起见,最好把数据库备份到另外的磁盘,为此,准备一个大的硬盘,分好区后(一个分区)把它挂接到文件系统,再进行创建设备的操作。当然sybase也支持直接使用原始设备。
[sybase@root /]# mkdir –p /sybbackup
[sybase@root /]# chown sybase.sybase /sybbackup
[sybase@root /]# mount /dev/sdc1 /sybbackup //挂接新的硬盘分区到///sybbackup
[sybase@root /]# su sybase
[sybase@sybase sybase]$ cd /sybbackup
[sybase@sybase sybbackup]$ touch bk_mydatabase.dat
[sybase@sybase sybbackup]$ touch bk_log.dat

[sybase@sybase sybase]$ cd ASE-12_5/install
[sybase@sybase install]$ ./startserver //启动sybase服务器
[sybase@sybase sybase]$ cd /OCS-12_5/bin
[sybase@sybase bin]$ ./isql –U sa –S SYBASE –P dr5623H
1>sp_admpdevice ‘disk’,‘bk_mydatabase’,‘/sybbackup/bk_sybbackup.dat’
1> go //创建备份设备bk_mydatabase
1> sp_admpdevice ‘disk’ , ‘bk_log’ , ‘/sybbackup/bk_log.dat’
2> go //日志文件的存储位置
2、备份数据库。使用mp database 命令备份数据库数据。
1> mp database mydatabase to ‘bk_mydatabase’ with init2> go
3、 备份事务日志。使用命令mp transaction.
1> mp transaction mydatabase to ‘bk_log’2> go
如果有多个数据库,则需要多次执行备份数据库和备份事务日志操作。备份完成后,非常有必要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如果不这样做将可能发生可怕的后果。笔者在此建议把备份文件多做几份拷贝,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就算某天失火把服务器和备份烧毁了也可起死回生。

数据库恢复:可能需要经常备份数据库和事务日志,但不必经常进行数据库恢复操作。只有在数据库发生意外、数据库移植、试验等情况下才需要进行恢复操作。与备份相对应,恢复也可分几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库恢复期间,不要让用户连接数据库。
1、 创建数据库。与要恢复的数据库同名,如果是原数据库损坏,需要先把数据库删除,然后再创建同名数据库。
2、 恢复数据库。使用命令load database命令来恢复数据库。
1> load database mydatabase from ‘bk_mydatabase’2> go
3、 恢复事务日志。使用命令load transaction命令来恢复事务日志。
1> load transaction mydatabase from ‘bk_log’
2> go
4、 联机数据库。事务日志装载完毕之后,才可以使数据库成为联机状态。
1> online database mydatabase2> go

⑸ 数据库 名词解释

数据库的概念: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数据库的定义:

定义1: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建立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仓库。

简单来说是本身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定义2:

严格来说,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指的是以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在一起、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的特点并可在一定范围内为多个用户共享。

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查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1] [2]

数据库的处理系统:

数据库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应用领域的通用数据处理系统,它存储的是属于企业和事业部门、团体和个人的有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从全局观点出发建立的,按一定的数据模型进行组织、描述和存储。其结构基于数据间的自然联系,从而可提供一切必要的存取路径,且数据不再针对某一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具有整体的结构化特征。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为众多用户所共享其信息而建立的,已经摆脱了具体程序的限制和制约。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即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同一个数据。数据共享性不仅满足了各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各用户之间信息通信的要求。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反映了观察数据库的三种不同角度。

以内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做物理数据库;以概念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叫概念数据库;以外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用户数据库。

⑴ 物理数据层。

它是数据库的最内层,是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原始数据,是用户加工的对象,由内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处理的位串、字符和字组成。

⑵ 概念数据层。

它是数据库的中间一层,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表示。指出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定义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是存贮记录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数据库所有对象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物理情况,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

⑶ 用户数据层。

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表示了一个或一些特定用户使用的数据集合,即逻辑记录的集合。

数据库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映射进行转换的。

数据库的主要特点:

⑴ 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⑵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

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⑶ 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物理独立性(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⑷ 数据实现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⑸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主要包括:①安全性控制:以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②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③并发控制:使在同一时间周期内,允许对数据实现多路存取,又能防止用户之间的不正常交互作用。

⑹ 故障恢复

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

数据库的数据种类:

数据库通常分为层次式数据库、网络式数据库和关系式数据库三种。而不同的数据库是按不同的数据结构来联系和组织的。

1.数据结构模型

⑴数据结构

所谓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的组织形式或数据之间的联系。

如果用D表示数据,用R表示数据对象之间存在的关系集合,则将DS=(D,R)称为数据结构。

例如,设有一个电话号码簿,它记录了n个人的名字和相应的电话号码。为了方便地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将人名和号码按字典顺序排列,并在名字的后面跟随着对应的电话号码。这样,若要查找某人的电话号码(假定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是Y),那么只须查找以Y开头的那些名字就可以了。该例中,数据的集合D就是人名和电话号码,它们之间的联系R就是按字典顺序的排列,其相应的数据结构就是DS=(D,R),即一个数组。

⑵数据结构类型

数据结构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物理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逻辑的角度(即数据间的联系和组织方式)来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与数据的存储位置无关;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中存放的结构,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实现形式,所以物理结构也被称为存储结构。

这里只研究数据的逻辑结构,并将反映和实现数据联系的方法称为数据模型。

比较流行的数据模型有三种,即按图论理论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和网状结构模型以及按关系理论建立的关系结构模型。

2.层次、网状和关系数据库系统

⑴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结构模型实质上是一种有根结点的定向有序树(在数学中"树"被定义为一个无回的连通图)。下图是一个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图。这个组织结构图像一棵树,校部就是树根(称为根结点),各系、专业、教师、学生等为枝点(称为结点),树根与枝点之间的联系称为边,树根与边之比为1:N,即树根只有一个,树枝有N个。

按照层次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系统称为层次模型数据库系统。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其典型代表。

⑵网状结构模型

按照网状数据结构建立的数据库系统称为网状数据库系统,其典型代表是DBTG(Database Task Group)。用数学方法可将网状数据结构转化为层次数据结构。

⑶ 关系结构模型

关系式数据结构把一些复杂的数据结构归结为简单的二元关系(即二维表格形式)。例如某单位的职工关系就是一个二元关系。

由关系数据结构组成的数据库系统被称为关系数据库系统。

在关系数据库中,对数据的操作几乎全部建立在一个或多个关系表格上,通过对这些关系表格的分类、合并、连接或选取等运算来实现数据的管理。

dBASEⅡ就是这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典型代表。对于一个实际的应用问题(如人事管理问题),有时需要多个关系才能实现。用dBASEⅡ建立起来的一个关系称为一个数据库(或称数据库文件),而把对应多个关系建立起来的多个数据库称为数据库系统。dBASEⅡ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建立命令文件来实现对数据库的使用和管理,对于一个数据库系统相应的命令序列文件,称为该数据库的应用系统。

因此,可以概括地说,一个关系称为一个数据库,若干个数据库可以构成一个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可以派生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助文件和建立它的应用系统。

数据库的发展简史:

1 数据库的技术发展

使用计算机后,随着数据处理量的增长,产生了数据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硬件(主要是外部存储器)系统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 。

2 数据管理的诞生

数据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那时的数据管理非常简单。通过大量的分类、比较和表格绘制的机器运行数百万穿孔卡片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其运行结果在纸上打印出来或者制成新的穿孔卡片。而数据管理就是对所有这些穿孔卡片进行物理的储存和处理。然而,1950 年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的一种叫做Univac I 的计算机推出了一种一秒钟可以输入数百条记录的磁带驱动器,从而引发了数据管理的革命。1956 年IBM生产出第一个磁盘驱动器—— the Model 305 RAMAC。此驱动器有50 个盘片,每个盘片直径是2 英尺,可以储存5MB的数据。使用磁盘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机存取数据,而穿孔卡片和磁带只能顺序存取数据。

1951: Univac系统使用磁带和穿孔卡片作为数据存储。

数据库系统的萌芽出现于二十世纪60 年代。当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数据管理,对数据的共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文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能够统一管理和共享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运而生。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各种DBMS软件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所以通常也按照数据模型的特点将传统数据库系统分成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三类。

最早出现的网状DBMS,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Bachman等人在1961年开发的IDS(Integrated Data Store)。1964年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Co.)的Charles Bachman 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网状DBMS也即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数据存储(Integrated Data Store IDS),奠定了网状数据库的基础,并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发行和应用。IDS 具有数据模式和日志的特征,但它只能在GE主机上运行,并且数据库只有一个文件,数据库所有的表必须通过手工编码生成。之后,通用电气公司一个客户——BF Goodrich Chemical 公司最终不得不重写了整个系统,并将重写后的系统命名为集成数据管理系统(IDMS)。

网状数据库模型对于层次和非层次结构的事物都能比较自然的模拟,在关系数据库出现之前网状DBMS要比层次DBMS用得普遍。在数据库发展史上,网状数据库占有重要地位。

层次型DBMS是紧随网络型数据库而出现的,最着名最典型的层次数据库系统是IBM 公司在1968 年开发的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一种适合其主机的层次数据库。这是IBM公司研制的最早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程序产品。从60年代末产生起,如今已经发展到IMSV6,提供群集、N路数据共享、消息队列共享等先进特性的支持。这个具有30年历史的数据库产品在如今的WWW应用连接、商务智能应用中扮演着新的角色。

1973年Cullinane公司(也就是后来的Cullinet软件公司),开始出售Goodrich公司的IDMS改进版本,并且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

数据库的关系由来:

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但是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级别上仍有很大欠缺。用户在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存取时,仍然需要明确数据的存储结构,指出存取路径。而后来出现的关系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1970年,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在刊物《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发表了一篇名为“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奠定了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尽管之前在1968年Childs已经提出了面向集合的模型,然而这篇论文被普遍认为是数据库系统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Codd的心愿是为数据库建立一个优美的数据模型。后来Codd又陆续发表多篇文章,论述了范式理论和衡量关系系统的12条标准,用数学理论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关系模型有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比较高,而且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但是当时也有人认为关系模型是理想化的数据模型,用来实现DBMS是不现实的,尤其担心关系数据库的性能难以接受,更有人视其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网状数据库规范化工作的严重威胁。为了促进对问题的理解,1974年ACM牵头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会上开展了一场分别以Codd和Bachman为首的支持和反对关系数据库两派之间的辩论。这次着名的辩论推动了关系数据库的发展,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数据库产品的主流。

1969年Edgar F.“Ted” Codd发明了关系数据库。

1970年关系模型建立之后,IBM公司在San Jose实验室增加了更多的研究人员研究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着名的System R。其目标是论证一个全功能关系DBMS的可行性。该项目结束于1979年,完成了第一个实现SQL的 DBMS。然而IBM对IMS的承诺阻止了System R的投产,一直到1980年System R才作为一个产品正式推向市场。IBM产品化步伐缓慢的三个原因:IBM重视信誉,重视质量,尽量减少故障;IBM是个大公司,官僚体系庞大,IBM内部已经有层次数据库产品,相关人员不积极,甚至反对。

然而同时,197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 Stonebraker和Eugene Wong利用System R已发布的信息开始开发自己的关系数据库系统Ingres。他们开发的Ingres项目最后由Oracle公司、Ingres公司以及硅谷的其他厂商所商品化。后来,System R和Ingres系统双双获得ACM的1988年“软件系统奖”。

1976年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开发了第一个商用关系数据库系统——Multics Relational Data Store。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以关系代数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其代表产品有Oracle、IBM公司的 DB2、微软公司的MS SQL Server以及Informix、ADABAS D等等。

数据库的发展阶段:

数据库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如下的几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高级数据库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计算机的软硬件均不完善。硬件存储设备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软件方面还没有操作系统,当时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这个阶段由于还没有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程序员在程序中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还要设计其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当数据的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改变时,用户程序就必须重新编制。由于数据的组织面向应用,不同的计算程序之间不能共享数据,使得不同的应用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很难维护应用程序之间数据的一致性。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计算机中没有支持数据管理的软件,计算机系统不提供对用户数据的管理功能,应用程序只包含自己要用到的全部数据。用户编制程序,必须全面考虑好相关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定义、存储结构以即存取方法等。程序和数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数据脱离了程序极具无任何存在的价值,数据无独立性。

(2)数据不能共享。不同的程序均有各自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不同的程序通常是不相同的,不可共享;即使不同的程序使用了相同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也不能共享,程序中仍然需要各自加入这组数据,哪个部分都不能省略。基于这种数据的不可共享性,必然导致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浪费存储空间。

(3)不能单独保存数据。在程序中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数据与程序不独立。基于数据与程序是一个整体,数据只为本程序所使用,数据只有与相应的程序一起保存才有价值,否则毫无用处。所以,所有程序的数据不单独保存。数据处理的方式是批处理。

文件系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中有了专门管理数据库的软件——操作系统(文件管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大容量直接存储设备如硬盘、磁鼓的出现,

推动了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的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和高级软件,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是专门管理外存的数据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为用户使用文件提供了友好界面。操作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数据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文件系统阶段,数据以文件为单位存储在外存,且由操作系统统一管理,文件是操作系统管理的重要资源。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优点

(1)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转向信息管理,因此对文件要进行大量的查询、修改和插入等操作。

(2)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程序和数据分离,使数据与程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比较简单。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数据结构形式。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实际存储结构。程度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用文件名就可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由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提供存取方法(读/写)。

(3)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有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但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数据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程序去构造。

(4)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复使用,即数据面向应用。但是文件结构的设计仍是基于特定的用途,程序基于特定的物理结构和存取方法,因此程度与数据结构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未根本改变。

(5)用户的程序与数据可分别存放在外存储器上,各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一组数据,实现了以文件为单位的数据共享文件系统。

(6)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这是由于文件中只存储数据,不存储文件记录的结构描述信息。文件的建立、存取、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都要用程序来实现。

(7)数据处理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

缺点

文件系统对计算机数据管理能力的提高虽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数据管理规模的扩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价系统显露出一些缺陷,问题表现在:

(1)数据文件是为了满足特定业务领域某一部门的专门需要而设计,数据和程序相互依赖,数据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2)数据没有集中管理的机制,其安全性和完整性无法保障,数据维护业务仍然由应用程序来承担;

(3)数据的组织仍然是面向程序,数据与程序的依赖性强,数据的逻辑结构不能方便地修改和扩充,数据逻辑结构的每一点微小改变都会影响到应用程序;而且文件之间的缺乏联系,因而它们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加上操作系统不负责维护文件之间的联系,信息造成每个应用程序都有相对应的文件。如果文件之间有内容上的联系,那也只能由应用程序去处理,有可能同样的数据在多个文件中重复储存。这两者造成了大量的数据冗余。

(4)对现有数据文件不易扩充,不易移植,难以通过增、删数据项来适应新的应用要求。

数据库系统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在数据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人们对数据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面向企业或部门,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提供更高的数据共享能力,同时要求程序和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时,不涉及数据的物理结构,也不影响应用程序,以降低应用程序研制与维护的费用。数据库技术正是在这样一个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概括起来,数据库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本身的特征,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所有存取路径。通过所有存储路径表示自然的数据联系是数据库与传统文件的根本区别。这样,数据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用,而是面对整个应用系统。如面向企业或部门,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数据,形成综合性的数据库,为各应用共享。

(2)由于面对整个应用系统使得,数据冗余小,易修改、易扩充,实现了数据贡献。不同的应用程序根据处理要求,从数据库中获取需要的数据,这样就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存储,也便于增加新的数据结构,便于维护数据的一致性。

(3)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并发控制。

(4)程序和数据有较高的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大,用户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须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

(5)具有良好的用户接口,用户可方便地开发和使用数据库。

从文件系统发展到数据库系统,这在信息领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文件系统阶段,人们在信息处理中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系统功能的设计,因此程序设计占主导地位;而在数据库方式下,数据开始占据了中心位置,数据的结构设计成为信息系统首先关心的问题,而应用程序则以既定的数据结构为基础进行设计。

数据库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管理内容的不断扩展,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半结构化模型等),新技术也层出不穷(数据流,Web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每隔几年,国际上一些资深的数据库专家就会聚集一堂,探讨数据库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关注的新技术焦点。过去已有的几个类似报告包括:1989年Future Directions inDBMS Research-The Laguna BeachParticipants ;1990年DatabaseSystems : Achiev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1991年W.H. Inmon 发表的《构建数据仓库》;1995年Database。

常见数据库厂商:

1. SQL Server

只能在windows上运行,没有丝毫的开放性,操作系统的系统的稳定对数据库是十分重要的。Windows9X系列产品是偏重于桌面应用,NT server只适合中小型企业。而且windows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伸缩性是非常有限的。它不象unix那样久经考验,尤其是在处理大数据库。

2. Oracle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运行(包括 windows)。完全支持所有的工业标准。采用完全开放策略。可以使客户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对开发商全力支持。

3. Sybase ASE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运行(包括 windows)。 但由于早期Sybase与OS集成度不高,因此VERSION11.9.2以下版本需要较多OS和DB级补丁。在多平台的混合环境中,会有一定问题。

4. DB2

能在所有主流平台上运行(包括windows)。最适于海量数据。DB2在企业级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全球的500家最大的企业中,几乎85%以上用DB2数据库服务器,而国内到97年约占5%。

⑹ AI色板库文件(.ase)如何转换成PS色板库文件(.aco)

1、在桌面上双击Photoshop的快捷图标,打开Photoshop这款软件,进入Photoshop的操作界面,

⑺ 数据库有哪些类型,EXCEL数据库属于哪种类型

数据库发展30年
一、网状数据库

最早出现的是网状DBMS。网状模型中以记录为数据的存储单位。记录包含若干数据项。网状数据库的数据项可以是多值的和复合的数据。每个记录有一个惟一地标识它的内部标识符,称为码(DatabaseKey,DBK),它在一个记录存入数据库时由DBMS自动赋予。DBK可以看作记录的逻辑地址,可作记录的替身,或用于寻找记录。网状数据库是导航式(Navigation)数据库,用户在操作数据库时不但说明要做什么,还要说明怎么做。例如在查找语句中不但要说明查找的对象,而且要规定存取路径。

世界上第一个网状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第一个DBMS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Bachman等人在1964年开发成功的IDS(IntegratedDataStore)。IDS奠定了网状数据库的基础,并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发行和应用。1971年,美国CODASYL(,数据系统委员会)中的DBTG(DataBaseTaskGroup,数据库任务组)提出了一个着名的DBTG报告,对网状数据模型和语言进行了定义,并在1978年和1981年又做了修改和补充。因此网状数据模型又称为CODASYL模型或DBTG模型。1984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提出了一个网状定义语言(NetworkDefinitionLanguage,NDL)的推荐标准。在70年代,曾经出现过大量的网状数据库的DBMS产品。比较着名的有Cullinet软件公司的IDMS,Honeywell公司的IDSII,Univac公司(后来并入Unisys公司)的DMS1100,HP公司的IMAGE等。网状数据库模型对于层次和非层次结构的事物都能比较自然的模拟,在关系数据库出现之前网状DBMS要比层次DBMS用得普遍。在数据库发展史上,网状数据库占有重要地位。

二、层次数据库

层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紧随网络型数据库而出现的。现实世界中很多事物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层次数据模型的提出,首先是为了模拟这种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事物。层次数据库也是按记录来存取数据的。层次数据模型中最基本的数据关系是基本层次关系,它代表两个记录型之间一对多的关系,也叫做双亲子女关系(PCR)。数据库中有且仅有一个记录型无双亲,称为根节点。其他记录型有且仅有一个双亲。在层次模型中从一个节点到其双亲的映射是惟一的,所以对每一个记录型(除根节点外)只需要指出它的双亲,就可以表示出层次模型的整体结构。层次模型是树状的。

最着名最典型的层次数据库系统是IBM公司的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这是IBM公司研制的最早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程序产品。从60年代末产生起,如今已经发展到IMSV6,提供群集、N路数据共享、消息队列共享等先进特性的支持。这个具有30年历史的数据库产品在如今的WWW应用连接、商务智能应用中扮演着新的角色。

三、关系数据库

关系模型的建立

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但是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级别上仍有很大欠缺。用户在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存取时,仍然需要明确数据的存储结构,指出存取路径。而后来出现的关系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关系数据库理论出现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1970年,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发表《大型共享数据银行的关系模型》一文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后来Codd又陆续发表多篇文章,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关系模型有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比较高,而且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但是当时也有人认为关系模型是理想化的数据模型,用来实现DBMS是不现实的,尤其担心关系数据库的性能难以接受,更有人视其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网状数据库规范化工作的严重威胁。为了促进对问题的理解,1974年ACM牵头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会上开展了一场分别以Codd和Bachman为首的支持和反对关系数据库两派之间的辩论。这次着名的辩论推动了关系数据库的发展,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数据库产品的主流。

关系数据模型提供了关系操作的特点和功能要求,但不对DBMS的语言给出具体的语法要求。对关系数据库的操作是高度非过程化的,用户不需要指出特殊的存取路径,路径的选择由DBMS的优化机制来完成。Codd在70年代初期的论文论述了范式理论和衡量关系系统的12条标准,用数学理论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Codd博士也以其对关系数据库的卓越贡献获得了1983年ACM图灵奖。

关系数据模型是以集合论中的关系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系模型中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间的联系均由单一的结构类型--关系来表示。在实际的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也称表。一个关系数据库就是由若干个表组成。

SQL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1974年,IBM的Ray Boyce和Don Chamberlin将Codd关系数据库的12条准则的数学定义以简单的关键字语法表现出来,里程碑式地提出了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语言。SQL语言的功能包括查询、操纵、定义和控制,是一个综合的、通用的关系数据库语言,同时又是一种高度非过程化的语言,只要求用户指出做什么而不需要指出怎么做。SQL集成实现了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操作。自产生之日起,SQL语言便成了检验关系数据库的试金石,而SQL语言标准的每一次变更都指导着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方向。

在SQL语言取得进展的同时,IBM研究中心于1973年开始着手SystemR项目。其目标是论证一个全功能关系DBMS的可行性。该项目结束于1979年,完成了第一个实现SQL的DBMS。1986年,ANSI把SQL作为关系数据库语言的美国标准,同年公布了标准SQL文本。目前SQL标准有3个版本。基本SQL定义是ANSIX3135-89,"Database Language - SQL with Integrity Enhancement"[ANS89],一般叫做SQL-89。SQL-89定义了模式定义、数据操作和事务处理。SQL-89和随后的ANSIX3168-1989,"DatabaseLanguage-EmbeddedSQL"构成了第一代SQL标准。ANSIX3135-1992[ANS92]描述了一种增强功能的SQL,现在叫做SQL-92标准。SQL-92包括模式操作,动态创建和SQL语句动态执行、网络环境支持等增强特性。在完成SQL-92标准后,ANSI和ISO即开始合作开发SQL3标准。SQL3的主要特点在于抽象数据类型的支持,为新一代对象关系数据库提供了标准。

第二部分 主流关系数据库软件介绍
Codd的关系数据库理论把关系系统分为表式系统、(最小)关系系统、关系上完备的系统、全关系系统4个级别。目前尚没有一个数据库系统是完全关系系统。真正称做关系系统的应该至少是关系上完备的系统。现代的主流关系数据库产品都是关系上完备的。

一、IBM的DB2 / DB2 universal database

作为关系数据库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航人,IBM于1980年开始提供集成的数据库服务器--System/38,随后是SQL/DSforVSE和VM,其初始版本与SystemR研究原型密切相关。DB2forMVSV1在1983年推出。该版本的目标是提供这一新方案所承诺的简单性,数据不相关性和用户生产率。DB2以后的版本的重点是改进其性能、可靠性和容量,以满足广泛的关键业务的行业需求。1988年DB2forMVS提供了强大的在线事务处理(OLTP)支持,1989年和1993年分别以远程工作单元和分布式工作单元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库支持。最近推出的DB2UniversalDatabase6.1则是通用数据库的典范,是第一个具备网上功能的多媒体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包括Linux在内的一系列平台。其主要新功能包括:

1)提供了JavaStoredProcereBuilder支持服务器端的存储过程快速开发。
2)支持与目录服务器通讯的标准LDAP。
3)增强的转换及迁移工具。
4)扩展的DB2通用数据库控制中心,可在更多的平台下采用相同的图形工具完成管理工作。
5)提高了电子商务性能,提供多种电子商务整合方案。
6)具有强大的XML支持能力。

二、Informix的历史 / InformixIDS2000

Informix在1980年成立,目的是为Unix等开放操作系统提供专业的关系型数据库产品。公司的名称Informix便是取自Information和Unix的结合。

Informix第一个真正支持SQL语言的关系数据库产品是InformixSE(StandardEngine)。InformixSE的特点是简单、轻便、适应性强。它的装机量非常之大,尤其是在当时的微机Unix环境下,成为主要的数据库产品。它也是第一个被移植到Linux上的商业数据库产品。

在90年代初,联机事务处理成为关系数据库越来越主要的应用,同时,Client/Server结构日渐兴起。为了满足基于Client/Server环境下联机事务处理的需要,Informix在其数据库产品中引入了Client/Server的概念,将应用对数据库的请求与数据库对请求的处理分割开来,推出了Informix-OnLine,OnLine的一个特点是数据的管理的重大改变,即数据表不再是单个的文件,而是数据库空间和逻辑设备。逻辑设备不仅可以建立在文件系统之上,还可以是硬盘的分区和裸设备。由此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1993年,为了克服多进程系统性能的局限性,Informix使用多线程机制重新改写数据库核心,次年初,Informix推出了采用被称为"动态可伸缩结构"(DSA)的InformixDynamicServer。除了应用线程机制以外,Informix在数据库核心中引入了虚处理器的概念,每个虚处理器就是一个Informix数据库服务器进程。在DynamicServer中,多条线程可以在虚处理器缓冲池中并行执行,而每个虚处理机又被实际的多处理机调度执行。更重要的是:为了执行高效性和多功能的调谐,Informix将虚处理器根据不同的处理任务进行了分类。每一类被优化以完成一种特定的功能。

到90年代后期,随着Internet的兴起,电子文档、图片、视频、空间信息、Internet/Web等应用潮水般涌入IT行业,而关系数据库所管理的数据类型仍停留在数字、字符串、日期等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其处理能力便显得力不从心了。1992年,着名的数据库学者、Ingres的创始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Stonebraker教授提出对象关系数据库模型,从而找到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995年,Stonebraker及其研发组织的加入了Informix,使之在数据库发展方向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1996年Informix推出了通用数据选件(Universal Data Option)。这是一个对象关系模型的数据库服务器;它与其他厂商中间件的解决方案不同,从关系数据库服务器内部的各个环节对数据库进行面向对象的扩充;将关系数据库的各种机制抽象化、通用化。UniversalDataOption采用了DynamicServer的所有底层技术,如DSA结构和并行处理,同时允许用户在数据库中建立复杂的数据类型及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同时可对这些数据类型定义各种操作和运算以实现对象的封装。在定义操作和运算时可以采用数据库过程语言、C语言,它们经注册后成为服务器的一部分。

1999年,Informix进一步将Universal Data Option进行了优化,为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和操作过程提供了完整的工具环境。同时在传统事务处理的性能超过了以往的Dynamic Server。新的数据库核心便被命名为IDS.2000。它的目标定位于下世纪基于Internet的复杂数据库应用。

事实上,Internet的普及从Web开始。Web应用以简便和图文并茂见长。但充斥整个系统的HTML文件又将我们不知不觉地带回了文件系统的时代。采用数据库管理Internet信息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复杂信息的管理问题,Internet的出现将"数据"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扩大了。为此,自1995年起,Informix便着手进行新一代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作为专业的数据库厂商,Informix首先针对Internet应用中数据类型的多样化,采用对象技术对关系数据库体系进行了扩展。与众不同之处在于,Informix并非将新的数据类型写死在数据库核心中,而是将数据库系统中各个环节充分地抽象化,使用户有能力定义和描述自己需要管理的数据类型,将可管理的数据类型扩展到无限,同时适应了未来应用发展的需要。这就是Informix今年新推出的数据库服务器--InformixDynamicServer.2000(简称IDS.2000)。

在IDS.2000中,Informix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抽象化数据库的访问方法(索引机制和查询优化)并将其中接口开放。这样,用户便可以自己定义对复杂对象的全新的索引机制,并融入整个数据库服务器。在IDS.2000中,所有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操作、索引机制都将被系统与其内置的类型、操作和索引机制同等对待。IDS.2000将所有数据库操作纳入标准数据库SQL的范畴,在形式上与传统关系数据库完全兼容,但适应了"数据"概念拓展的需求,成为真正的通用数据库。Informix在IDS.2000之上增加了一系列核心扩展模块,构成了面向Internet的多功能数据库服务器Informix Internet Foundation.2000。

INFORMIX主要产品分为三大部分:
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核心)
应用开发工具
网络数据库互联产品

数据库服务器有两种,作用都是提供数据操作和管理:
SE:完全基于UNIX操作系统,主要针对非多媒体的较少用户数的应用
ONLINE:针对大量用户的联机事务处理和多媒体应用环境

应用开发工具是用以开发应用程序必要的环境和工具,主要也有两个系列:
4GL:INFORMIX传统的基于字符界面的开发工具,该系列的主要产品有五个,他们是I-SQL、4GL RDS、4GL C COMPILER、4GL ID和ESQL/C;
NewEra:INFORMIX最新提供的具有事件驱动能力、面向对象的基于各种图形界面的开发工具。
INFORMIX的网络数据库互联产品:提供给用户基于多种工业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通过它可以和其它遵守这些工业标准的数据库联接。

三、Sybase的历史 / Sybase ASE

Sybase公司成立于1984年,公司名称"Sybase"取自"system"和"database"相结合的含义。Sybase公司的创始人之一Bob Epstein是Ingres大学版(与System/R同时期的关系数据库模型产品)的主要设计人员。公司的第一个关系数据库产品是1987年5月推出的SybaseSQLServer1.0。

Sybase首先提出了Client/Server数据库体系结构的思想,并率先在自己的SybaseSQLServer中实现。在此之前,计算机信息一般都存储在单一的主机计算机中,最终用户一般都通过字符终端管理和访问主机,绝大多数的处理都由主机完成,终端主要完成输入和简单的显示功能。这种主机/终端模式的软硬件费用相当高,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无法实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IT业发生了两件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PC机和局域网络的迅速普及。PC机比终端的功能要强得多,局域网的速度也比主机终端之间的连接速度快得多,而且与主机系统相比,它们的费用也低得多,与此同时,工作站和小型机也飞速发展,在许多方面可以取代主机的功能,这些为实施Client/Server体系结构提供了硬件的基础。

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中,服务器提供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等功能,客户端运行相应的应用,通过网络可获得服务器的服务,使用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资源。客户机和服务器通过网络连结成为一个互相协作的系统。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将原来运行在主机系统上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适当的划分,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在Sybase SQL Server中,将数据库和应用划分为以下几个逻辑功能:用户接口(User Interface)、表示逻辑(Presentation Logic)、事务逻辑(Transaction Logic)、数据存取(Data Access)。Sybase的设计思想是将事务逻辑和数据存取放在服务器一侧处理,而把用户接口、表示逻辑放在客户机上处理。

Client/Server体系结构把硬件和软件合理的配置和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联机企业信息系统的实现。与主机/终端模式相比,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可以更好地实现数据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共享,并且系统容易扩充,更加灵活,简化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当信息系统的规模扩大或需求改变时,不必重新设计而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调整,从而保护了企业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已有的投资。

“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很快成为企业信息建设的主要模式,对数据库乃至IT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9年,Sybase发布了OpenClient/OpenServer,这一产品为不同的数据源和几百种工具和应用提供了一致的开放的接口,为实现异构环境下系统的可互操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

1992年11月,Sybase发布了SQLServer10.0和一系列的新产品(在此之前,SQLServer相继推出了2.0、4.2、4.8、4.9等版本),将SQLServer从一个Client/Server系统推进到支持企业级的计算环境。Sybase将此产品系列叫做System10。它是根据能支持企业级数据库(运行Sybase和其他厂商的数据库系统)来设计的。

SybaseSQLServer10.0是System10的核心。与4.9版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功能:修改过的Transact-SQL完全符合ANSI-89SQL标准以及ANSI-92入口级SQL标准,此外还增强了对游标的控制,允许应用程序按行取数据,也允许整个数据双向滚动。此外,还引入了阀值管理器。1995年,Sybase推出了SybaseSQLServer11.0。除了继续对联机事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之外,Sybase在11.0中增加了不少新功能以支持联机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系统。

为了适应现在和未来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Sybase在1997年4月发布了适应性体系结构(Adaptive Component Architecture , ACA)。ACA是一种3层结构:包括客户端、中间层和服务器。每一层都提供了组件的运行环境,ACA结构可以按照应用需求方便地对系统的每一层进行配置,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与ACA体系结构相适应,Sybase将SQLServer重新命名为Adaptive Server Enterprise,版本号为11.5。在ACA结构中,提出了两种组件的概念:逻辑组件和数据组件。逻辑组件是实现应用逻辑的组件,可以用Java、C/C++、Power Builder等语言来开发,可遵循目前流行的组件标准,如Corba、ActiveX和JavaBean等。而数据组件可实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数据组件由Adaptive Server Enterprise11.5(简称ASE11.5)提供。这些数据组件不仅可以完成传统的关系型数据的存储,而且可以支持各种复杂数据类型,用户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存储的数据类型安装相应的数据存储组件,例如地理空间、时间序列、多媒体/图像、文本数据等。它代表了Sybase在解决复杂数据类型、多维数据类型和对象数据类型等方面的技术策略。

ASE11.5显着增强了对数据仓库和OLAP的支持,引入了逻辑进程管理器允许用户选择对象的运行优先级。

Sybase在1998年推出了ASE11.9.2。这一版本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两种新型的锁机制来保证系统的并发性和性能:数据页锁和数据行锁,提供了更精细的粒度控制。另外在查询优化方面也得到了改进。

----进入1999年,随着Internet的广泛使用,为了帮助企业建立企业门户应用,Sybase提出了"OpenDoor"计划,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推出了最新的面向企业门户的ASE12.0。为了满足企业门户的要求,ASE12.0在生产率、可用性和集成性方面做了显着的增强。

ASE12提供了对Java和XML良好的支持,通过完全支持分布事务处理的业界标准X/Open的XA接口标准和微软的DTC标准保证分布事务的完整性,内置高效的事务管理器(TransactionManager)可以支持分布事务的高吞吐量。

ASE12采用了群集(cluster)技术减少意外停机时间。不但支持两个服务器之间的失败转移(failover),还可支持自动的客户端的失败转移。

----ASE12提供了对ACE和Kerberos安全模式的支持,用户可以通过ACE和Kerberos提供更加安全和加密的网络通信;ASE12还提供了联机索引重建功能,在索引重建时,表中的数据仍可被访问。

在查询优化方面,ASE12引入了一种新的称为"Merge Join"的算法,可以显着提高多表连接查询的速度;通过executeimmediate语句可以执行动态SQL语句;用户可以定义永久和完整的查询方案,从而可以进行更有效的性能优化。此外,ASE12与其他Sybase产品(例如Sybase Enterprise Application Server和Sybase Enterprise Event Broker)一起提供对一个完整的标准Internet接口的支持。

⑻ aes算法是什么结构

区别比较大。
DES算法Feistel网格结构。AES算法的轮变换中没有Feistel结构。

⑼ sybase ase 用备份恢复数据 怎么设置设备大小

首先,使用sybase的backup server(备份服务器),做mp备份
先介绍一下概念,转储数据库(mp database),就是为整个数据库(包括数据、表结构、触发器、游标、存储过程、事务日志等)做一次物理备份。转储数据库时,系统自动执行一次checkpoint,即将日志和数据从缓冲区拷贝到硬盘(只拷贝脏页),把已被分配的页(日志和数据)转储到设备。
www.2cto.com
备份命令格式为:
mp database 数据库名 to 路径
比如:Dump database Test to "D:/Test.dmp"

此备份、还原方法的优缺点:
这种数据备份方式是将整个数据库的运行环境完整的复制一份,包括数据库的脏页和碎片,在使用load命令恢复时,只能恢复到同样大小的数据库中(数据和日志的大小都只能和原来完全一致)。优点是数据库完整无误,缺点是不能直接查看备份内容。
理论部分到此结束,下面看看详细的备份过程(有图有真相)。
先看看我的数据库,如下图,下面我就以备份test数据库为例,给大家演示一下详细的备份过程。
www.2cto.com

打开SQL Advantage(这个类似于SQL Server中的查询分析器)

接下来点击Server菜单下的Connect

选择数据库所在的Server,输入用户名:sa,密码默认为空(当然,如果你修改过sa密码的话,就填修改后的),点击Connect。

史上最难PHPer面试题
【点击进入】
看看自己价值被低估了吗 40分月薪过万

查 看

连接成功后,选择master数据库,在Session1中输入如下命令:Dump database Test to "D:/Test.dmp"(将数据库test备份到D:/Test.dmp文件中)。点击执行按钮。

不好,出错了,错误如下:

原因是Sybase备份服务木有开启,启动即可!

出现如下提示,说明备份成功。

史上最难PHPer面试题
【点击进入】
看看自己价值被低估了吗 40分月薪过万

查 看

D盘下的Test.dmp文件就是我们的备份文件了。备份结束。
然后,数据库恢复
Sybase的数据库还原大体步骤如下:
1、建立与原来数据库一样的Database Devices (文件大小、Devices number都要一致,文件所在位置也最好一致),下图是原来数据库中的三个Database Devices文件。
www.2cto.com

双击上图中的test文件,打开test文件的Properties页面,查看test文件大小和设备编号。

史上最难PHPer面试题
【点击进入】
看看自己价值被低估了吗 40分月薪过万

查 看

免费下载试用进销存管理软件
【点击进入】
380元终身,行业首选 简单易操作,免费下载试用

查 看

2、创建与原数据库同名且包含同样Database Devices 的数据库。
3、执行数据库还原语句。
load database A from '\u\databak\a.dmp'
online database A

下面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一、打开Sybase Central Java Edition。

点击工具——连接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我的密码为空)

登录成功后,点击Database Devices ,创建与原数据库一样的Database Devices,创建过程比较简单,这里就不详细给出了。但是创建过程中注意文件大小、Devices number、文件所在位置的设置(与原数据库一致)。

二、接下来就是创建数据库了,点击Databases,双击AddDatabase。

创建过程中增加设备时,一定要注意下图标出的位置,要与原数据库一致。

下图是原数据库使用设备情况。

之后直接下一步、下一步,知道完成即可。
www.2cto.com

三、与备份过程一样,打开SQL Advantage,连接Server,依次执行如下命令。
load database test from "D:/Test.dmp"
online database test
注:如果不执行online database test,test数据库上会出现问号,数据库不能正常使用。

到此为止,数据库的备份与还原就全部结束了。

⑽ aes的使用有效期限是多少年

Rijndael是由Daemen和Rijmen早期所设计的Square改良而来;而Square则是由SHARK发展而来。
不同于它的前任标准DES,Rijndael使用的是代换-置换网络,而非Feistel架构。AES在软件及硬件上都能快速地加解密,相对来说较易于实作,且只需要很少的存储器。作为一个新的加密标准,目前正被部署应用到更广大的范围。

热点内容
空调压缩机参数 发布:2024-11-13 14:04:33 浏览:597
地址解析的是什么服务器 发布:2024-11-13 13:56:19 浏览:475
服务器关闭后如何开机 发布:2024-11-13 13:54:46 浏览:425
电脑服务器输送不了显示屏信号 发布:2024-11-13 13:53:50 浏览:149
rdd缓存 发布:2024-11-13 13:42:57 浏览:634
金蝶系统服务器电脑 发布:2024-11-13 13:42:53 浏览:681
服务器怎么登陆mysql 发布:2024-11-13 13:35:51 浏览:744
字的存储范围 发布:2024-11-13 13:33:39 浏览:477
安卓711怎么root 发布:2024-11-13 13:31:09 浏览:496
植物2文件夹 发布:2024-11-13 13:26:51 浏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