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存储配置 » 如何配置人员系统

如何配置人员系统

发布时间: 2022-04-17 06:07:36

① 人力资源体系怎么构建

第一步打好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基础

企业的好坏不是以其拥有资源的数量或规模来评价,而是以其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衡量的。人力资源也是如此。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更多是体现在能否合理利用企业人力,达到"人尽其才"、工作合格并有创新这方面。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先有规范,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很多员工迟到,脱岗早退的企业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深层次管理。所以,一些基础制度的制定工作必须先做好。

第二步搭建起一个组织管理的平台

在基础工作做好之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以优化人员配备与组合达到优化业务管理的效果。此处所说的人员配置,不仅仅是招聘,更多的是组织规划。比如业务部门应设置什么职位,由什么人担当,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这些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经理要对业务有相当了解;公司管理者也必须认同人力优化和开发的重要性并参与其中。在这个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参与企业决策,发挥对组织建设、业务流程建设的提升作用。

第三步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有基础、有组织、有系统。因而必须搭建起行政与组织平台。但以上工作只能达到"保和平"的目的,如果想"建家园",还必须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人力资源必须开发出来,才能创造价值。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往往可分为三大部分:未发育的人力资源(智力水平、知识技能未能达到要求的人群);未利用的人力资源(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人);已开发的人力资源(正在发挥作用的人),一个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能明确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层次,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及激励措施实现前两种层次向最后一种的转化。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全面资源管理的思想,对业务流程非常清晰,才能明白棘手的问题可能出现在哪个环节,再去有重点地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将公司政策、管理、培训教育等内容传递给公司管理者与员工。

第四步建设健康优秀的企业文化

失败的企业有各自失败的理由,但真正成功并能生存长久的企业,一定有着一些共同的好的企业文化。优良的文化能形成优良的组织,最终产生优秀的业绩。

企业文化指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和工作作风。它表现为企业全体成员的整体精神、道德准则、价值标准及管理方式的规范。丰田的企业文化是"积集人才,善用能人,重视职工素质的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公司内部形象。"曾有一名丰田退休的老员工,行路时发现一辆停在路边的丰田车的刷雨器坏了,便义务帮助车主修好。我觉得,企业文化做到这个份上,就是成功了。因为它能让员工时时都意识到自己企业的一份子,要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② 企业在人员配备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因材器用原则,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为求得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人员配备过程中必须依循一定的原则:(1)因事择人的原则。选人的目的在于使其担当一定的职务,要求其从事与该职务相应的工作。要使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首先要求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2)因才器用的原则。从人的角度来考虑,只有根据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挖掘,使人的工作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人与事的配合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使能力发展并得到充分证实的人去从事更高层次的、负更多责任的工作,使能力平平、不符合职务需要的人有机会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以求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达到人与工作的动态平衡。

【拓展资料】
人员配备,一般是指对组织中全体人员的配备,既包括主管人员的配备,也包括非主管人员的配备。管理学的概念,在企业组织管理中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现代企业进行公司人才梯度建设的基础环节。
人员配备工作必须按照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即:组织目标和计划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现有的和预期的组织结构,决定了所需主管人员的数目和种类。通过对主管人员的需求分析,在征聘、选拔、安置和提升的.过程中,利用外部的和内部的人才来源,同时还要对主管人员进行考核、训练和培养。适当的人员配备有助于做好指导与领导工作,同样,选拔优秀的主管人员也会促进控制工作。人员配备要求采取开放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在组织内部贯彻,反过来又和外部环境有关。组织内部因素应予以重视,没有适当的报酬,就不能保持吸引住优秀主管人员。外部环境也不容忽视,否则,就会阻碍组织正常发展。

③ 公司人员配置方案怎么写

招聘和配置是指公司的发展需求,根据其自身的业务战略和人才计划,寻找和雇用合适的人才,并分配到合适的位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岗匹配”过程。那么招聘和部署的主要内容和过程是什么?
1. 通过人才盘点了解企业人员的现状
招聘和配置的首先是了解公司的当前状况和需求。通过人才盘点,您可以了解公司人才结构的当前状态。根据人才规划,您可以准确地了解哪些职位需要填补。
2. 制定详细清晰的企业招聘计划
根据企业需求,开始制定企业招聘计划。计划的内容应包括需求清单和分析,招聘流程,招聘周期,渠道投放计划,预算明细和人员划分等信息。
3. 开发和维护渠道,准备宣传材料
开辟更多的招聘渠道,广泛传播招聘信息。例如,遍布全国的几个主要的在线招聘网站,工作场所社交平台和大型招聘会等,并针对不同渠道设计相应的宣传材料,例如海报,展架和折叠页。
4. 收集和筛选简历,安排面试过程
统一收集所有渠道的简历,并根据工作要求进行初步筛选。通过筛选的简历进行邀请,以安排进一步的面试。这时,内部组织也应进行协调,以确保面试过程的顺利进行。
5. 跟踪采访反馈,分析和评估结果
跟进每个面试情况,从面试官那里获得适当的面试反馈,并及时调整招聘方向。同时,将评估面试的结果,并适当控制加入合适候选人的意愿,为招聘阶段做准备。
6. 确定候选人并发布录用通知
所有面试结束后,将确定候选人名单。这时,应与应聘者进行薪资谈判。双方达成共识后,将发放offer并安排入职时间。
7. 不断完善招聘制度,流程和制度
企业的招募和分配是一个来回的过程。每次招聘完成后,都应及时进行复盘和排查,以不断改善下一次招聘。同样,在整个招聘和部署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和制度,以使招聘质量越来越高。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招聘不是一项工作,而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任何环节都可能存在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务必认真,严格地对待每个项目,以使整个招聘和配置工作更好。

④ 合理进行人员配备工作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人员配备是对组织中全体人员的配备,既包括主管人员的配备,也包括非主管人员的配备。二者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相似的。

管理学中的人员配备,是指对主管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传统的观点一般把人员配备作为人事部门的工作,而现代的观点则认为,人员配备不但要包括选人、评人、育人,而且还包括如何使用人员,以及如何增强组织凝聚力来留住人员,这又同指导与领导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人员配备,一般是指对组织中全体人员的配备,既包括主管人员的配备,也包括非主管人员的配备。管理学的概念,在企业组织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现代企业进行公司人才梯度建设的基础环节。

企业要根据组织结构所规定的职务的数量和要求,对所需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配备,必须坚持以下几个重要的人员配备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组织人员配备计划的拟定要以组织需要为依据,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它既不是盲目地扩大职工队伍,更不是单纯为了解决职工就业,而是为了保证组织效益的提高。

2)任人唯贤原则
在人事选聘方面,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地发现人才,爱护人才,本着求贤若渴的精神,重视和使用确有真才实学的人。这是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成功的关键。

3)因事择人原则
因事择人就是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

4)量才使用原则
量才使用就是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

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科学合理地确定组织员工的选拔标准和聘任程序是组织聘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办事,才能选聘到真正愿为组织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

6)因材起用原则
所谓因材起用,是指根据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去安排不同要求的工作。从组织中人的角度来考虑,只有根据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工作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如果学非所用、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不仅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也会造成人力资源计划的失效。

7)用人所长原则
所谓用人所长,是指在用人时不能够求全责备,管理者应注重发挥人的长处。在现实中,由于人的知识、能力、个性发展是不平衡的,组织中的工作任务要求又具有多样性,因此,完全意义上的“通才”、“全才”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组织也不一定非要选择用这种“通才”,而应该选择最适合空缺职位要求的候选人。有效的管理就是要能够发挥人的长处,并使其弱点减少到最小。

8)动态平衡原则
处在动态环境中的组织,是不断变革和发展的。组织对其成员的要求也是在不断变动的,当然,工作中人的能力和知识也是在不断的提高和丰富的。因此,人与事的配合需要进行不断的协调平衡。所谓动态平衡,就是要使那些能力发展充分的人,去从事组织中更为重要的工作,同时也要使能力平平、不符合职位需要的人得到识别及合理的调整,最终实现人与职位、工作的动态平衡。

人员配备工作必须按照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即:组织目标和计划是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现有的和预期的组织结构,决定了所需主管人员的数目和种类。通过对主管人员的需求分析,在征聘、选拔、安置和提升的过程中,利用外部的和内部的人才来源,同时还要对主管人员进行考核、训练和培养。适当的人员配备有助于做好指导与领导工作,同样,选拔优秀的主管人员也会促进控制工作。人员配备要求采取开放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在组织内部贯彻,反过来又和外部环境有关。组织内部因素应予以重视,没有适当的报酬,就不能保持吸引住优秀主管人员。外部环境也不容忽视,否则,就会阻碍组织正常发展。

⑤ 怎样建立科学的人员配置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任何公司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内有一项调查研究资料,通过对已建立绩效制度的92家大、中型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大约有65%的公司对他们的绩效管理制度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满,有15%以上的公司认为现有绩效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国外有些管理权威甚至提出一种更为消极的观点,他们把绩效管理称为“管理的七大致命疾病之一”。由此可见,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夯实基础,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是一个持续循环,渐进提升的过程。XX集团自有目的地实施绩效考核(一开始只能叫做绩效考核,还谈不上绩效管理。即使是现在,虽然早已有了绩效管理的意识,但仍未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实质上仍是以“考核”为主)以来,已有近10年的时间。这10年来,经过不断的尝试、调整,中间走了很多弯路,已初步建立起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但很不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借此机会,结合XX集团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如何才能建立起来。一、绩效管理概述(一)绩效管理的定义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这里有一点一定要注意,绩效管理一定要以激励为中心,努力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重处罚,轻奖励,是不少企业老板的管理思维。虽然这种思维在特定企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从中国的大环境、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和中国新一代职业人群的心理特点看,对于被管理者还是要多用鼓励、赞扬、激励,少批评、处罚。罚字当头,在绩效管理的指导方向上就出现了偏差。没有哪一个职业者愿意呆在一个动辄受罚的企业,尤其是创新性行业的企业。绩效管理不应只是罚,而是让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取得报酬,达到目标就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没有达到目标则没有绩效奖励。只有长期没有达成目标可能会受到降薪或其他的处罚,但这也是占很小的比重。总之,绩效管理要“奖字当先,奖大于罚”,这样才能有效牵引员工积极奋进。所以说,员工讨厌的是糟糕的绩效管理,喜欢的是科学的绩效管理。好的绩效管理能激发员工上进,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绩效管理是激励性、系统性的管理体系。(二)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跟联系绩效考核(技术层面)绩效管理(组织层面)联系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其中的一个环节,它为绩效的反馈和应用提供了前提和依据区别点过程完整性管理过程中的局部环节和手段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涉及所有的人员和活动,是一个闭环过程侧重点侧重判断和评估,强调事后的评价侧重信息沟通与绩效提高,强调事先沟通与承诺管理价值人力资源程序管理程序考察对象关注结果关注结果,也关注行为关注点关注结果、关注过去绩效关注过程以及改进与提升,着眼于未来绩效的提升出现的阶段只出现在特定的时期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结果应用关注在工资奖金的分配层面考评结果的应用多元化,除了必要的物质激励,更关注如何与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等挂钩(三)绩效管理的层次及其管理导向由图可见,绩效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完善的工作业务流程及完备的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的,然后通过逐级实现员工绩效、部门绩效、系统绩效、企业绩效,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自下而上,层层保障。(四)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具备的特点1、系统性绩效管理体系不仅仅指由绩效考核指标构成的绩效考核体系,还包括绩效目标的确定和分解、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实施过程控制、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等环节。只有将绩效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才能使整个绩效管理架构发挥“1+1>2”的效果。2、整体性绩效管理的对象是企业整体,因此,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要关注组织绩效目标、部门绩效目标与员工个体绩效目标的衔接,通过绩效目标的层层分解确保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3、可持续性绩效管理要兼顾企业短期和长期目标的需要,为企业绩效持续提高提供保障。因此,在选择绩效考核指标时,既要设定经营性指标,也要设定发展性指标。4、可调试性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本身应具有能够不断优化调整的机制:绩效考核方法的设定、绩效指标的选择等都应能够随着企业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包含这种周期性调整的机制。5、可操作性绩效管理的可操作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考核指标的数据来源上。考核指标应具有可靠、易获得的数据来源,以便于考核的实施。(五)、岗位说明书的制订谈到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或者说人力资源工作的各项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是什么,首先大家会想到是组织架构,只有确定了组织架构,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划分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规范各项工作流程。组织架构是公司的主体,是组织运行的基础。那么如何让这个组织丰满起来,各项工作能够协调的开展运行起来,我们还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就是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将组织各岗位、各工作流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的开展完成。所以说岗位说明书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石。然而,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岗位说明书的重要性,在制订的时候应付、拼凑。基础没打牢,如何确保后续工作的有效实施。一套健全的岗位说明书可以发挥以下六大作用:1、为招聘、录用员工提供依据;2、对员工进行目标管理;3、是绩效考核的基本依据;4、为企业制定薪酬政策提供依据;5、员工教育与培训的依据;6、为员工晋升与开发提供依据。因此,要想让绩效管理体系更加牢固,企业必须重视岗位说明书的制订,尽可能的完善岗位说明书的内容,为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甚至整个人力资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关于岗位说明书内容及制订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二、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评价或绩效考核,它是包括后者在内整个目标设定与达成循环往复的过程。绩效管理的螺旋式推进过程,是促进绩效螺旋式提升的手段,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当是基于“PDCA”形成的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改进循环,以保证公司、部门、员工各级绩效目标的实现。按照“PDCA”闭环的思路,可以将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分为六个环节:P(计划):制定绩效计划及其衡量标准;D(实施):进行日常的绩效实施和指导;C(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对绩效进行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将绩效考核结果加以应用;A(改进):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计划。其中定期或不定期对绩效进行考核就是我们常说的绩效考核。另外,对于初次制订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在正式制订绩效计划及其衡量标准之前,还应该加入一个“绩效导入”环节。绩效管理体系的各环节如下图所示。(一)绩效导入(初次制订)绩效导入期就是绩效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才是整个绩效管理的核心工作,直接影响着公司绩效管理推行的成败。其主要工作包括:(1)公司各项基础资料整理分析;(2)绩效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3)中层、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的意见调查;(4)绩效管理制度及政策确定;1、公司各项基础资料整理分析企业做绩效管理第一步工作就是各项基础资料整理分析,针对公司的管理系统进行各项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的整体梳理,为后面的工作开展制定基本思路。每个企业的管理基础和管理状况有区别,所以基础资料的整理也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资料为:部门组织机构图(表),岗位编制图(表),部门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表(人事、财务、业务、生产等),各项管理制度(人事、财务、业务、生产等),薪酬状况(核心问题)。要推行绩效管理工作,首先上面的基本信息都是必须进行整合分析的,一般已经具备的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调整。尤其很多公司这些基本信息都不完善,那么就需要先以这些基本资料的整理为绩效推行前的首要工作。通过以上的工作信息梳理,我们了解了企业人员的基本情况,了解了部门的权责,了解了公司各项业务的衔接。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开展,即薪酬状况的了解。公司是经济组织,作为经济组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济利益的分配。我们推行绩效管理也就是对经济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实现按劳得酬。所以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也是绩效管理开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完善薪酬体系的公司,要考虑如何调整薪酬结构,将绩效工资合理划分出来,没有完善绩效体系的公司,要考虑如何在推行绩效的同时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这也决定了公司绩效推行的成败。整合分析了以上信息,我们就可以开始绩效管理前期的正式导入工作了。2、绩效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绩效管理的导入,第一项工作就是培训,这个培训工作会贯彻绩效管理工作的始终。前期的培训工作主要有3个:(1)绩效管理培训:什么是绩效管理,什么是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同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关系,绩效管理的战略意义(高层以此为核心)、管理意义(中层以此为核心)、工作执行与业绩提高意义(基层管理与员工以此和核心),绩效管理的优缺点,绩效管理成功案例分析,绩效工资的设定,绩效结果的使用,绩效管理的双刃剑功能,绩效成败案例讨论,公司绩效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意义。(2)绩效考核操作培训(绩效实施期开展):如何开展绩效考核,我们在绩效考核中的工作和关系如何,如何拿到高的绩效,绩效面谈如何开展,绩效申诉如何开展。(3)绩效管理总结会议培训(绩效改进期开展):如何对部门、个人绩效进行总结,改善计划如何实施,如何同员工探讨提高。导入期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开展第(1)项培训,当然这些培训都是分为多次课程开展的,针对不同的管理层级要适当调整培训讲义,将学员们最关注的地方作为培训的核心开展。而且培训内容要和第3项工作“中层、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的意见调查”相结合。3、中层、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的意见调查为什么要把调查工作放到培训工作之后呢,因为信息的多元化,导致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都会对绩效管理有一鳞半爪的了解,所以首先对绩效管理这个概念进行整体的、统一的灌输,使公司内部对绩效工作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开展调查,我们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调查工作以培训+座谈(部门面谈、个人面谈)+调查表的形式开展,虽说会比较复杂,可是只有让员工参与进来,让绩效管理成为每个员工、每个部门的工作,我们的绩效管理体系才会有效。同时也可以使员工体会到公司管理的公平公正性,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与被尊重,为我们后期的工作打好人际基础。通过调查将各层级的意见汇总起来,进行讨论解决,从而能够大体确立公司的绩效制度及管理方案。其中绩效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是绩效工作的一项有力保障,将各部门的实权人物纳入其中,使绩效会议能够一次到位,不需要多次沟通确认,而且将绩效问题转嫁到部门和公司管理层级,这才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4、绩效管理制度及政策确定绩效管理制度和政策的确定,是各管理层级意见的统一,我们需要根据这个统一的核心,进行绩效管理制度的拟定,通过管理层的讨论认可,就可以进行又一次的培训工作,使绩效管理制度正式确立下来,我们绩效导入期的第一个胜利就取得了。在绩效管理制度中,明确了各层级的绩效工作权责,明确了绩效工资的核发政策,各岗位考核周期,绩效结果应用及奖惩等相关内容。从而搭建起公司最基础的绩效框架,剩下的只需要完善丰满其内容就可以了。(二)绩效计划(P)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核心思想和基本政策。后续就需要以此为基础,制订绩效计划和目标。绩效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岗位在本次绩效周期内的工作要项;工作结果的预期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各岗位在完成工作时拥有的权力和可调配的资源;组织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沟通方式等。绩效目标应遵循“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自下而上层层保障”的原则,将公司总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绩效考核维度的选择、绩效指标的设计、相应绩效标准的设定、绩效指标的权重选择、数据来源设定、考核周期选择等。(1)绩效考核维度的选择绩效考核维度的选择指对绩效考核的关注点进行分类概括,确保所选择的维度能够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平衡计分卡这种考核方法,可以省略考核维度选择这一步,因为平衡计分卡要考核的维度已经是确定的了。(2)绩效指标的设计绩效指标是指从哪些具体方面对工作绩效进行衡量或评价。绩效指标的设计要遵循SMART原则。通常,绩效指标的设定都采用从上到下分解的方法。KPI的考核维度、目标管理的目标、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都可以作为绩效考核指标分解的起始基础。(3)相应绩效标准的设定绩效标准是指对应于每一项绩效指标,工作绩效应达到的水平。绩效标准的设定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量化、适度。量化是指对于能够设置定量标准的指标,要设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对于不能够设置定量标准的指标,要进行定性分级。考核标准的设置还要遵循适度的原则。过高的标准容易打消努力的积极性;过低的标准则会导致工作懈怠,影响企业战略的实施进程。(4)绩效指标的权重选择权重代表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表明在一定时间内所关注问题的优先顺序。可以采用德尔菲法与配对比较法相结合的权重设置方法。(5)数据来源的确定数据来源的确定有助于提高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减少考核过程中负面的人为影响因素;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绩效考核中的职责分工;同时也是验证绩效指标设置是否合理的必要一环,不合理的绩效指标可能会无法确定数据来源。(6)考核周期选择根据绩效考核的具体需要确定绩效考核周期。绩效考核周期设定的总体原则是从上到下逐渐缩短。例如,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绩效考核周期可以设定为“年度考核”,部门级的考核周期可以设定为“半年度考核+年度考核”,员工级的考核周期则可以设定为“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绩效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应在人力资源部的组织与协调下,由员工的直接领导和员工本人共同完成。直接领导和员工一起就员工本年度将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有哪些考核指标、何时应做完等问题进行识别,是一个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并且最终要以书面的形式形成绩效计划责任书。(三)绩效实施(D)绩效实施与辅导是绩效管理中占用时间最长的一个环节,却也是在绩效管理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应在人力资源部的协调下,由员工的直接领导对员工绩效的实施情况加以了解和辅导。绩效实施与辅导的过程,就是员工的直接领导回答如下问题的过程:所定工作目标进展如何?哪些方面进行得好?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员工是否在朝着既定的绩效目标前进?为使员工更好地完成绩效目标,需要做哪些改善?在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管理者需要做哪些工作?是否需要对员工的绩效目标进行调整,如果需要,怎样调整?管理者与员工在哪些方面达成了一致?管理者与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探讨?绩效实施与辅导实际上是对绩效实施的过程控制。(四)绩效评估(C)这一环节包括三方面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对绩效进行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将绩效考核结果加以应用1、定期或不定期对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与绩效计划环节紧密相连,就是以工作目标为导向,以工作标准为依据,利用合理的评价方法与衡量技术,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态度、行为及其业绩进行评价的过程。绝大多数企业都把绩效管理当成了绩效考核,所以很多公司表面上推行的是绩效管理,实际上只能算作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方法选择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实用性、成本、工作性质三项重要因素。(1)实用性不同考核方法侧重点不同。例如,360度考核方法侧重考核者的选择;KPI侧重指标的选择;平衡计分卡侧重通过考核指标维度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则侧重于目标的设定。(2)成本成本包括开发成本和执行成本两部分内容。开发成本主要是指建构考核体系所需投入的时间、人员、费用成本等;执行成本主要指评价者需要提供的时间和精力等。(3)工作性质不同工作性质可以收集到的绩效数据不同,例如,有的工作需要以行为衡量(如接待员)、有的需要以结果衡量(如高层经理、销售员、操作工人)。比较常用的绩效考核方法有平衡计分卡(BSC)、目标管理(MBO)、KPI、360度、行为锚定法等等。这些绩效考核方法都各有侧重,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甚至很多情况下需要结合使用。例如,平衡计分卡通常需要与KPI结合使用(这也是XX集团目前所采取的方法),因为平衡计分卡侧重于考核维度的选择,而KPI则是一种成熟的选择指标的方法;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KPI的方法选择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考核指标。除此之外,同一企业的不同绩效考核对象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例如,部门绩效可以选择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KPI等考核方法,不适用对个体行为进行考核的行为锚定法等;员工绩效可以选择目标管理、360度等考核方法,过于简单的个人岗位以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岗位则不适用平衡计分卡等考核方法。2、将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为了达成设定的目标、实现业绩成果而采取的改善不理想行为表现、巩固加强优良行为表现的沟通过程。考核仅仅是手段,绩效管理的积极目的是使员工了解个人绩效目标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提供解决措施,促进员工的发展,使员工在执行企业任务的同时认识和利用自身全部潜能来提高工作业绩,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的统一。很多企业在绩效考核结束后,认为绩效管理就结束了。这是根本错误的。绩效考核之后,管理人员要重视绩效反馈与沟通。绩效管理是管理者和员工持续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绩效反馈与沟通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告诉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哪些做的好,哪些出现了问题,如何进行改善等等问题。包括上下级之间对考核结果进行沟通的过程、达成共识的过程。有效的绩效反馈可以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使员工明确其绩效表现,正确认识其优势与不足。与员工的绩效沟通还能够使员工更加认同绩效考核结果,减少甚至避免其对绩效管理可能产生的不满情绪。3、将绩效考核结果加以应用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就是根据评价结果,对被考核人进行激励,兑现绩效回报的承诺。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种反馈机制。只有把考核的结果与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挂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改变人们的行为,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帮助组织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应重视绩效结果的应用。不同的绩效考核结果要进行不同的应用,绩效结果应用主要有:晋升、培训、奖金、加薪等。绩效结果应用范围广阔,可以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多个方面。(五)绩效改进(A)绩效改进需要确认工作绩效的差距,查明产生的原因,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计划,不断提高绩效水平。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知晓了考核的结果。要组织改进,还必须进行“五比”,将工作结果进行比较找到差距。“五比”是业绩比较的五种方式,包括:与计划比、与过去比、与同事比、与对手比、与标杆比。针对存在的差距,我们还得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原因分析的常用工具可以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法:QC七大手法、新QC七大手法、IE手法等。通过原因分析,就可以拟定相应的对策了。最后,根据改进对策,组织绩效改进工作,使既定目标得以实现。根据绩效改进的方式,可以采用职责改进、协调改进、培训改进、创新改进、外援改进五种。另外,绩效改进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素:意愿——要帮助员工建立想改变的愿望。如果员工自身不想改变,那么后续的工作就很难开展。知识和技能——使员工了解到自身的能力与差距,知道应做什么,并知道应如何去做。氛围——为员工提供一种鼓励其改进绩效的工作环境,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得到直接主管的协助,给予适当的辅导。奖励——要使员工相信行为改变后会获得奖励;奖励要适时、适度,要有针对性。以上便是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另外,在构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绩效管理的几种通病:(1)绩效目标“霸王主义”——确定考核目标时硬压高目标,没有商量的余地,结果就是被考核人消极应付。如果一个目标是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的话,就不会有人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2)绩效计划“主观主义”——被考核人拟定绩效计划时不依据客观情况,不征求上级和下级的意见,想当然,导致计划执行不顺,效果不佳。(3)绩效考核“秘密主义”——数据来源不可靠,或没有数据,考核凭印象,不敢公开考核过程,只是最后简单给出考核结果。这种考核的结果就是很多员工心里不服,意见很大,最后都不把考核当一回事了。(4)绩效沟通“虚无主义”——不进行绩效沟通或简单就考核结果的认可沟通,员工不能正确、准确认识绩效考核及后续的进步方向。绩效管理成了管理人员的“独角戏”,员工从没成为“剧中人”。(5)绩效辅导“放任主义”——在绩效计划实行的过程中,对被考核人不闻不问,员工无法感受到考核人对自己的关心。绩效管理既要关注绩效的结果,更要关注绩效的过程,没有好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考核人不能只做一个“验尸官”。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管理手段对被考核人产生激励作用,促使被考核人取得更高的业绩。这样在绩效管理中就离不开贯穿全过程的沟通交流,离不开在考核人与被考核人之间取得共识。这个沟通贯穿着从“绩效导入”到最后“绩效改进”的各个环节。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取多方面的意见,形成科学、适用的绩效管理体系,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绩效管理注重过程管理,强调绩效沟通,需要层层保障!它是企业全系统的工程,要求从上到下各层级、从左到右各部门的参与。如果将绩效管理完全看做人力资源部的事情,绩效管理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因此,坚持全面的、系统的与辩证的观念,切实把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应成为企业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点。

⑥ 巡更系统人员设置怎么设置

1、首先按照巡更系统程序,然后进行登录,一般巡更系统都会设置各种权限的账号,像管理员,超级用户,一般用户等等,根据需要我们可以进行添加即可。
2、当需要进行巡更系统设置,初始化相应的数据,配置软件的相关功能的时候,使用超级用户登录,然后进行系统设置,设置相关的日志文件保存位置,公司信息等等。
3、还需要进行巡逻器的数据初始化工作,巡逻点的连接配置工作,这里就需要让系统通过usb或者串口连接巡逻器进行配置设置。
4、然后就可以让管理员使用管理员账号,进行登录并对巡逻的相关事务进行管理设置。
5、最后当管理员需要将巡逻数据调出来查看的时候,就需要首先进行巡逻数据报表生成。

⑦ 如何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

对企业组织结构、岗位职能与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分析,一般包括:

(1)整个单项工作流程工作量与完成工作流程的时间分析其中包括完成正常作业、疲劳、延误、工作环境配合、努力等因素的时间标准,然后据此测算出单位整体工作量所需投入人力的数量。

(2)单位整体工作量分析

单位整体工作的分析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经验判别法:指根据各部门主管及人事、策划部门人员的经验,分析出各性质工作对单项任务完成所需的工作时间,由此判断出人力标准量。

2)统计法:统计法指利用部门相同或类似某单项生产、计划和任务完成所需的工作量和人事统计纪录,对部门的工作负荷进行研究与分析,然后利用统计学平均数、标准差等来确定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人力标准。

3)随机抽样法:随机抽样法是依据统计学原理,以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测定一个部门在一定时间内,从事某项工作所占规定时间的百分率,然后根据百分率来计算效率标准。该法适用于无法以工作时间衡量的工作。

如果企业组织中的管理职位与非管理职位的比例失谐,会造成组织管理跨度和管理深度的失衡。

2.工作职能与技能的合理性分析

(1)岗位类型与性质分析

基本可分为:业务、技术、生产与管理四类人员。工作性质可基本定位为:直接和间接两类人员。

(2)年龄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分析是为了分析组织岗位的职能、任务和效率是否与组织发展相匹配的关系。一般内容包括:组织人员年龄老化率、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吸收能力、体能负荷等。

(3)文化素质分析

文化素质分析是指对现有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和受培训的状况分析。因为,企业员工文化知识层次的高下可决定其所能承受工作和任务的能力,并且,企业组织可以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对企业的岗位人员配置、调整和培训工程进行更切合实际的计划与安排,从而使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工作现状相匹配,达到适才适用的目的。

⑧  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最重要的资源。资源是经济学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必须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地勘单位和企业,是指企业的全部员工与生产经营系统的实际需要相吻合,达到最优配置,即要使职工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素质和能力及其结构上,都要与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状况、管理与经营系统各岗位的要求形成最佳的匹配,使企业这个组织系统,所用的人力资源是最少的,但系统的功能是最大的。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抓好企业组织机构的设计与管理

1.企业组织机构设计与管理的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它是以盈利为目的。以资源投入为手段并以法定手续注册登记的法人,是社会经济组织。通过组织机构的设计与管理,解决分工协作、职责权限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组织机构形态的选定等重大问题,以达到协调群体行为,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经过组织设计得出的职位及每个职工的任职资格,是企业使用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的科学依据。

2.组织机构设计的主要原理

(1)同素异构原理。同样数量的人,用不同的组织网络连结协作起来,形成不同的权责结构和协作关系,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组织结构合理,系统功能强,容易形成合力,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组织松散,内耗严重,破坏了系统功能,则产生1+1<2的效果。石墨与金刚石同是由数量相同碳原子组成,但石墨很软,而金刚石十分坚硬,其原因,是碳原子的结构方式不同。

(2)职责分明,责权对等原理。只有使每个职务或岗位的职责明确,责权相应,同时,按职级原则形成上下级的责权关系,才能形成指挥、控制和协同运转的功能系统,有效的组织才得以建立。

(3)目标明确与分工协作原理。一个企业总目标明确,具体目标清楚,并按专门化原则细分为专业工种或职务,形成分工明确,互相衔接、协作的链条。

(4)控制管理跨度的原理。管理跨度是管理者直接领导下级的人数。管理者控制跨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部门的数量、结构及行政层次的多少。一般地说,管理跨度越宽,行政层次越少,组织沟通渠道越短,信息失真程度小,否则反之。跨度大小,取决于领导者的知识、精力和时间,跨度有一个临界点,超过此点,管理质量就会下降。

(5)高效、精干、职位最少原理。一个组织机构,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都必须是满负荷的,工作是高效的。两个人的工作绝不让三个人去干,使职位或岗位的总数,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达到最少。

(6)动态平衡原理。组织机构系统设置以后,要随着生产工艺、经营情况等内外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动态中求得相对的平衡。

3.组织机构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组织机构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而难度又极高的管理工作,它涉及内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见图14-1)。

图14-1组织机构设计程序图

(1)企业组织目标的设定。企业的目标是由多个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如市场变化、技术革新、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物力财力资源、获利情况。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成效、态度以及公共责任等。这些目标还需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可以衡量的作业目标。

(2)职能与部门的划分,多重目标需要多种工作活动来实现。不同工作活动的分类是职能和部门划分的依据。

部门划分要考虑同类职能专业化的程度和实际业务量的大小。在较大型的企业组织里,大都采用职能部门化和生产过程部门化相混合划分的方式。

(3)部门职责权限的配备和工作活动划分,设定职位并进行工作职务分析,编制职位说明书。根据权责明确和分工协作的原理,必须用文件的形式界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以便使工作有条不紊,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划分职责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部门间的界面关系,对那些必须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工作,必须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相互推诿和职责空档。

为履行各部门的职责,必须产生一系列的工作活动。把那些同种性质的工作活动归并在一起,把相似的工作活动归为一组,或者把大致相似的工作活动归为一类。一个部门的所有工作活动都分别归在一个组,并计算出相应的业务工作量。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归并一个工作活动组或相关工作活动组就构成一个职务,或一项单独工作,据此设定职位或岗位。

在确定职位的基础上,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职务分析(也称工作分析)。职务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名称分析,名称要能反映工作性质和内容;工作任务分析,如工作的中心任务、工作内容、完成工作的方法、步骤等;工作责任分析、尽量用定量方式确定责任和权力;工作关系分析,明确相关工作关系,明确制约、受制约以及升迁调换路线等关系;劳动强度分析,确定标准工作量;工作环境分析,分析工作的物理环境,安全卫生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同事间关系、工作环境的孤独程度等。

职务分析结果,要用文件形式来表达,即编制成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的基本内容包括工作描述和任职者的说明。工作描述包括工作内容、任务、职责、工作结果、工作标准、工作环境等,任职者说明指任职者的资格要求,如技能、学历、经验、体能等。

职务分析及职位说明书在现代人事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员录用、配置、晋升、分配、考核、培训、安全保证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它对于组织机构的科学组建,既具有基础性功能又具有修正完善的功能。

(4)组织机构的类型选择及编制组织机构管理文件。

Ⅰ.组织机构的类型

传统的企业组织有直线式组织、职能式组织和直线职能组织三种,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又出现了“事业部组织”、“超事业部组织”、“矩阵式组织”以及“立体型(多维型)组织”。这里简要介绍。其中的四种组织。各单位可视情况选择运用其一。

① 直接职能式组织:这是目前地勘单位和企业较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其本质是一种划分区域的组织形态。它以直接式为基础,因而管理集中统一,同时各级又设立了职能部门承担专业管理任务,弥补了主管领导专业上的不足,提高了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

② 事业部组织:其实质是一种分权管理的组织形态。在一个大企业的组织系统中,把那些具有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划分为各个事业部单位,使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总公司对事业部具有资金运用、原材料分配的控制权、事业部负责人的任免权和发展战略的决策权。

③ 矩阵式组织:是由职能部门与专业或项目组相互配合所形成的组织形态。随着工程或项目的复杂化,常组成特定项目进行施工或开发。这种组织形态具有分工明确,多专业交叉融合,决策迅速,层次少,横向联系增强,高层领导可摆脱日常事务等优点。

④立体型(多维型)组织:它是大型企业集团所采用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它在事业部和直线职能组织的基础上,增加了地域和时间的观念,使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得以强化。

Ⅱ.组织机构管理文件的编制

组织机构管理文件是由组织运行和实施管理的一系列相应规定、章程和制度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机构建制、部门划分及职责权限、内部管理细则以及职位说明书等。这些文件经审定后,由行政颁布实施。

(二)制订人力规划

1.人力规划的意义

人力规划是指为使企业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该组织目标而拟定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人力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为未来的生产经营发展准备人才,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重要环节。人力规划有以下作用:

(1)可保证地勘单位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由于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竞争激烈化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引入等。地勘单位生产经营内容会不断调整,这就要求人力资源必须超前为这种调整做好准备,以保证二者的相互适应。中地公司上海分公司的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1997年上海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量并没有减少且略有增加,只不过重点由高层楼房建筑转向了市政工程和路桥设施,所以我们以基础桩灌注为单一手段的队伍的经营货币总量就大幅下降,如果我们提前预见到这一步,提前1~2年,在专门人才和技术上做些准备,则今天就不会这样被动了。这充分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勘单位和企业,其组织状态是不稳定的,人员的需求在质量和结构上都会有很大波动,需求和拥有之间不会自动实现最佳匹配。因而制订人力规划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今天的地勘单位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较的又一重大区别之一。

(2)人力规划是指导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例如人力补充规划,决定了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录用人员资格、数量以及对现有人力开发的要求;晋升规划,指明了晋升的路线、机会、时间和政策;流动规划指明流动人员的结构、流向以及流动的时间等。

(3)人力规划对满足职工需求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巨大作用。在完成企业目标的同时,职工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能得到满足,组织所提供的与职工所需求的大致相符时,职工就会努力进取,在工作上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创造性。否则,在前途和利益未知的情况下,职工往往会下决心离去,另谋高就,这是有用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而人力规划展示了未来,会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2.人力规划的内容

人力规划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晋升规划:根据企业人员的分布状况和层级结构,拟定人员的提升政策。把有能力的人提升到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岗位上,不仅体现了注重能力的思想,也改善了劳动投入产出的经济性。晋升规划一般用晋升率、年资、晋升时间等指标来表达。

(2)劳动力更新计划或补充规划:其目的在于使企业在预定的各时点上,所需各种资格的人员填补在必将产生的职位空缺上。在地勘单位面临着技术骨干(含技术工人)余缺并存的情况下,补充必要的新生力量与不适应人员的分流下岗,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3)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规划一个人工作生涯的人事程序。通过职业规划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实现。这是劳动人事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职业规划还应包括保持一定强度的人员水平流量的计划,当上层职位较少而待提升的人员又较多,水平流动可增加岗位新鲜感和工作上的挑战性;同时,对于一些不适应要求的人还可进行内部流动调整,使之匹配得更好。

(4)全员培训规划:全员培训规划的目的有二:一是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发其潜力;二是培训规划与晋升计划、职业规划等相对应,使培训完成于晋升和职业岗位变换之前。

(5)劳动力维护规划:包括职工保健、福利、卫生、安全生产规划等。

此外还有劳动报酬规划、劳动人事经费规划等。

3.人力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

(1)核查现有的人力资源。现有员工的工作状态分析:与编制定员比较,有无人员富余或紧缺状况;每个工作岗位工作任务随着客观条件变化工作量是否饱满,有多大潜力等。

年龄结构分析:企业职工平均年龄以25~40岁为最佳,若大于40岁则应采取更新措施;还应按年龄分段统计各类人员结构,观察其年龄结构是否为梯形结构,接近退休年龄的应为顶端,底端为青年职工。

业务结构分析:按一、二、三线人员的构成比例、学历结构比例、工人比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职称结构比例、管理人员的职级分布等分类统计,为结构优化和人力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2)人力需求预测:主要是预测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态所决定的人力需求量。如各职能的增减、产品结构的改变、目标市场的变化和市场占有率的增减、新技术的引进或采用、销售额水平的变化、生产率水平的变化以及人才、劳务市场变化、员工自然减员状况等。

人力需求预测技术有上级估计法、经验法、替换单法、特尔斐法和回归分析法等常用的几种方法。上级估计法和经验法都是依据领导或有关部门的直觉经验将未来活动转化为人力需求的主观预测方法,当组织规模较小,可用于短期或中期的人力需求预测,替换单法是通过职位空缺来预测人力需求的方法。职位空缺主要是因离职、辞退、晋升或业务扩大、经营重点转换产生的,这种方法可适用于中、长期规划,也宜于手工操作。特尔斐法是依据专家个人的经验、知识和综合能力进行预测,以书面形式背对背地几轮征求和汇总,得出较一致的意见;回归分析法是一种建立数学模型的非主观的分析法,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它又分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两种方法。

(3)人力供给预测:人力供给预测是得出从现有人力资源中的补给量。地勘单位可采用前面的替换单法进行预测。比较复杂的可采用马尔科夫模型,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4)进行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分析制定出各种具体的人力规划。

三、加速推进自主用工机制的建立

地勘单位和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成为“四自”的企业,必须有真正意义上的用人主权。只有如此,企业才能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出发,吞吐劳动力,从而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加速实施劳动合同制或聘用合同制

真正意义的合同制是到期可以解除或续订合同,变刚性用工为弹性用工,劳动用工市场化。目前,有少数地勘单位如上海地矿局工程勘查院等单位,经过艰苦努力,解除了少量不需要的原为合同制的职工,这显示了新的用工机制在萌芽。但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难以把大批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在此情况下,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现可在1986年以来招收的合同制职工中,将那些长期编余且无岗可上的,或者在社会上已较稳定地从事其他职业的合同工予以解除,交地方劳务市场。这部分职工的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大都已交给地方保险部门,因此,经过努力是可以办得到的。当前,地勘局或部主管部门可对此作出明确的有时限要求的政策规定,予以支持,以免地勘单位,左顾右盼,谁都不先迈步。对一时难解除而又长期不上岗的,可由其自行交纳养老保险金,其后再视情况解除合同。第二步,再在原为固定工现为全员合同制的职工中,实施流动,特别是养老保险社会化后,可分别不同情况,先易后难地加速推进职工的流动。

2.计算入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切实搞好富余人员的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

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经济活动也必须追求最佳的规模效益。假定企业其他投入不变,仅人力投入发生变化。那么,当人力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益(所谓边际效益是指企业新的人力资源投入所获得的收益)为零时,企业的效益最大,此时员工的就业量亦为最大。若再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则边际效益会呈负增长,则应裁减冗员,坚持经济效益第一,安置效益第二的原则。对富余人员要实施再就业工程,要通过多种渠道安置或培训,或开辟新的渠道就业,或聘用于其他单位,或自谋职业,或买断工龄,或内部待业发给最低生活费。但对一些专业技术工人和干部中的骨干力量,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保持。

3.上级主管部门坚持为地勘单位和企业自主用人创造条件并加强服务

对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继续坚持双向选择,不强行分配。对下岗人员协助多渠道流动;对因市场形势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人力资源紧缺的趋势要协助进行预测。并引导其从长计议,并给财力等的支持。

四、做好人员的选聘录用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用工市场化,地勘单位和企业自主决策用人。不再是以前那样,分配进来什么人就用什么人,在什么范围招工就用什么样的工人。因此,如何选聘录用高质量的人员,不仅是企业自己的责任,而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得特别重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集中表现。招聘工作不仅用于新建企业,在现有企业的日常阶段也因离职、不称职、晋升等原因引起企业职位的空缺,要从内、外两条路线去招聘人才。因此把好选聘录用这个人力资源的输入关口,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和保证。

要切实掌握选聘录用工作中人员测试的内容、方法与程序。人员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考试、一般知识与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智力测验、个性心理测验、职业成就测验、职业道德测验、工作动机与需求测验等。上述内容可根据职位要求,进行设计与取舍。常用的测验方法有笔试、面试、心理测试法、情景模拟测试法(亦称行为模拟测试法)、现场测试法等。上述每种测试方法,都有很多的内容和技术,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目前,发达国家已有一些先进的方法技术,可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录用后的上岗试用阶段,无论对于从外单位招聘的“能人”,还是对于招聘的刚参加工作的人员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在此期间考察试用者的实际表现,工作业绩,衡量其是否适应于岗位要求,不合格者要坚持辞退,这在招聘公告中必须言明。试用期间的考核结果,还可检验招聘录用工作中使用的各种测试方法技术的可靠与有效程度,以不断完善招聘录用工作。

招聘录用工作具有一定的人事管理技能要求,体现了人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这就要求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最好有一些是专家。

⑨ 人员配置的概念是什么管理人员配置有什么方法

人员配置概论
● 人员配置是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职能活动。
人员配置的作用(重要性)包括: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有效发挥组织结构功能;提高群体质量,形成最佳工作组合;强化管理职能,完善企业管理系统。
● 人员配置基本原则有系统开发;协调发展;选贤任能;适才适用;扬长避短;群体相容。
管理人员配置方法有;比较法、职务系数法、时距判定法。

⑩ 人力资源配置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才能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呢?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1.能级对应原则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应使人力资源的整体功能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企业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它们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每个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纵向上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岗位人员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 2.优势定位原则 人的发展受先天素质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后天形成的能力不仅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也与实践的环境有关,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也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其总体的能级水准,同时也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爱好。优势定位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自身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应据此将人安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3.动态调节原则 动态原则是指当人员或岗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时地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岗位或岗位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岗位的适应也有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能级不对应,用非所长等情形时常发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职定终身,既会影响工作又不利于人的成长。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只有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 4.内部为主原则 一般来说,企业在使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总觉得人才不够,抱怨本单位人才不足。其实,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因此,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开发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那么本企业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从内部培养人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与挑战,造成紧张与激励气氛,是促成公司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当确实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时,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死死的扣住企业内部。1.合理调整生产一线,特别是采掘一线的人员结构。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把不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老体弱人员调整出来,把身强力壮的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上去,使生产一线的职工队伍始终保持精兵强将的态势,以保证生产一线人员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参照生产一线的人员数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使之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 3.对地面和机关岗位的人员配置,要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对可兼职作业的岗位要予以合并,以确保人力资源的舍理利用。 4.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让每个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对上岗人员要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即:将上岗人员划分为优秀、合格、临时三种上岗身份,并根据每个上岗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实行三种身份相互转换制度。让每个上岗人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5.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打破工人、干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应打破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分配到管理岗位上去工作的观念,可以把他们分配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人岗位上去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弥补实践中的缺陷,以促进相关岗位的技术进步。 6.在配备各个岗位的生产(工作)人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每个岗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都符合优化配置原则,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职工与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年轻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以确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业的各项既定目标。

热点内容
hypixel手机国际版服务器ip 发布:2025-01-25 09:14:36 浏览:598
荒岛求生安卓怎么下载 发布:2025-01-25 09:09:31 浏览:209
java中io流 发布:2025-01-25 09:02:54 浏览:878
华为高斯数据库 发布:2025-01-25 08:55:38 浏览:31
php是动态语言 发布:2025-01-25 08:45:44 浏览:67
服务器关闭了电脑网络还能用 发布:2025-01-25 08:22:28 浏览:588
热血航线的登录密码在哪里可以看 发布:2025-01-25 08:22:27 浏览:770
5系怎么选择配置 发布:2025-01-25 08:22:18 浏览:843
pythonscipy 发布:2025-01-25 08:18:52 浏览:419
恕瑞玛服务器地址 发布:2025-01-25 08:18:51 浏览: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