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存储配置 » 大脑存储基础研究

大脑存储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4-17 02:37:00

㈠ 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那人脑的存储量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人类能够在短短的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地成为地球的“主人”,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并因此具备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高等智慧。那么人类大脑的存储量有多大呢?对于这个问题,尽管我们不知道准确的答案,但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数字肯定会非常可观。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上述两项研究一个说1000T,一个说只有几百兆,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人类的大脑具备大量的功能,而存储信息只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换句话来讲就是,在人类的大脑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脑组织会用来存储信息,而剩余的都去忙活其它的事了。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只是基于实验数据的一种合理的猜测,并不是科学界所下的结论,因此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太过当真。

㈡ 人脑的存储量是多少

人脑远远胜过电脑 那些预言电脑的能力将超过人类大脑的人已经被证明是绝对错误的。研究人员首次计算出了人脑的记忆容量,发现人脑在这方面的能力超过所有的电脑。 在《大脑与思维》杂志发表的文章称,尽管最大的电脑的记忆容量是1,000,000,000,000个字节(10的12次方),人脑的记忆容量的字节数则大约到10后面跟8432个零。 人脑中神经元的数量是已知的,大约为1000亿个,许多分析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电脑不久将超过人脑的观点。但是,研究人员并不局限于这个角度,他们运用一系列运算法则,计算出了人脑的记忆容量,其中包括不同神经网络的庞大功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项发现可能会改变电脑设计的思路。今后电脑的改进可能不是增加字节,而是模仿人脑,更加注重神经网络。 作者:青云译 文章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比存储量 全球电脑记忆体总和也比不上一人脑 --------------------------------------------------------------------------------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3-09-16 10:46:05) 来源:中国日报网 《人脑与思维》杂志9月14日发表文章指出,单个人脑的记忆存储量远胜全球电脑记忆体的总和。 风靡全球的科幻影片《黑客帝国》其实只不过是一个人类反抗电脑统治的故事:人类在电脑的步步进逼下只剩下最后的据点锡安。该片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普遍担忧,即电脑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依赖电脑处理各种事务,如此一来,人脑是否会最终输给电脑,沦为电脑的奴隶?甚至有人预言,电脑战胜人脑的日子近在眼前。最近,英国研究者第一次以事实数据驳斥了悲观主义者的上述观点。 研究人员经运算发现,单个人脑的容量竟比历史上所有已生产出来的电脑记忆体总和还要大。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电脑记忆体容量是10万亿(10后面加12个零)比特,然而相比之下,人脑的记忆体容量更不可思议——那就是数位10后面加上8432个零,简直是天文数位。 研究者指出,人脑的记忆体容量是人类智慧的基础所在。此前,科学家苦于没有有效的运算公式,因此无法揭开人脑存储量的大小之谜。甚至有一些武断的科学家根据人脑只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就断定电脑一定会很快超越人脑。 而现在,根据研究者最新发明的一系列运算法则,人脑容量的大小、千亿神经细胞之间相互连接搭配形成的近乎天文数位的排列组合,都可以准确地算出来。电脑胜过人脑的预言不攻自破。 不过,新发现同样可以用作改善电脑的程式设计,提高其运算能力。例如,科学家可模仿人脑原理,在不增加空间的情况下,通过扩大连接增大电脑记忆体量。

㈢ 大脑是以什么方式存储记忆的

用科学家们的表述,即大脑在秒级尺度内存储和操纵信息的一种基本认知功能。比如,在脑中进行数学运算、阅读、思考、语言的学习等。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能力就是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时间短,存在的时间以秒级计;像电脑的缓存,如果信息不被使用,就会随着时间自然衰减。第二,容量有限,科学家们认为一般人的“工作记忆”长度是5至9个记忆单元。第三,抗干扰,存在并行信息或者无关干扰时,依然可以维持原记忆信息。

但大脑是如何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的呢?日前,《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给出了答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澄宇研究组发现,瞬时性神经元,而非持续性神经元,是负责在工作记忆的过程中存储信息的关键组分。换句话说,在当前实验条件下,大脑更倾向于通过瞬时性编码的神经机制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

“此前,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大脑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存在两种可能的神经机制:一、持续性编码;二、瞬时性编码。”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澄宇介绍,前者认为,大脑只需要通过少量的神经元持续性放电就可以存储信息;而后者认为,大脑更倾向于调用大量的神经元通过瞬时性放电来存储信息。

虽然,前人基于电生理记录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这两种信息编码的方式均可能发挥作用,但仍没有研究直接比较这两种信息编码方式与工作记忆行为调控的对应关系。

向着未知的方向挺进,李澄宇带领团队综合应用行为学、光遗传、电生理等手段,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初步的实验结果提示,瞬时性神经元,而非持续性神经元,与小鼠执行工作记忆的行为表现水平有更紧密的关联,即瞬时性编码的神经机制更有可能负责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

事实果真如此吗?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研究人员又设计了一组实验。这组实验的基本逻辑在于,通过在工作记忆过程中人为加入不同的干扰性刺激,并监测瞬时性和持续性神经元与小鼠抵抗外部干扰刺激能力的关联性,进而推测是哪种神经元类群负责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

结果显示,当小鼠成功抵抗较弱干扰时,瞬时性神经元的比例显着增加。相反,如果没能有效抵抗复杂的干扰性刺激时,瞬时性神经元的比例也没有出现相应上升。而在两组实验中,持续性神经元的比例都没有发生任何显着变化。

㈣ 人的大脑一生能存储多少东西

大脑能存储的东西可以说是无限的。人在出生时,大约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被称作神经元,连接神经元的是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号,这些突触之间会形成神经回路/连接。这些连接的数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记忆和学习能力。而这些神经连接会持续变换,即便到了六十岁,它仍在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去学习和记忆。

想要提高大脑的记忆能力,要在记忆时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功能同时来参与记忆:

1、运用想象。想象力是大量记忆的源泉,想象得越生动,记忆越容易。想象是有方法可寻的,简单来讲就是把要记忆的那些无意义的数字或文字, 通过“谐音、形象转化、意义转化”进行编码,从而更好的完成记忆。在“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将编码记忆分为具体的“数字编码、人体编码、家具定位(位置记忆/宫殿记忆)”三种。例如数字编码,软件中把需要编码的数字分为“0到9“”和“00到99”共计110个,只要把这110个数字进行了编码,并熟记下来,无论多长的数字你都能够把它记住了。等熟练掌握了编码记忆,在以后的学习中,无论是数字,还是文字,孩子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来进行灵活切换,从而更好的记忆。

2、注意顺序和条理。就是把要记忆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条理分门别类地装起来,这样提取记忆的时候很方便,对使用记忆大有裨益。这其实也是思维导图记忆(结构式记忆)用到的方法,根据内容梳理出一条条线索和一个个的关键词,画出一幅思维导图,记忆的时候就根据这些线索进行串联和联想。

3、调动感受。感受包括形、声、闻、味、触,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在记东西时,感官感受参与得越多,就记得越清楚。就好比听课,如果只是用眼睛看或者竖着耳朵听,听着听着可能你就睡着了,更别说听完之后能记住多少。但如果你边听、边看、边动脑思考、边用手摘记一些要点,那听完课后,你还能够回忆起来大部分内容。

4、进行关联。 关联就是是尝试将新知识与已经知道的知识建立联系。如此一来,学习新知的时候就不是学习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而只需要了解与已经具备知识的差异。具体的做法比如:①用“这和_______一样……”的心态学习;②告诉自己“这只是________概念的延伸”。这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让大脑记住更多信息的同时还减小了记忆的负担。

5、还需要记住一点:记忆不是一劳永逸的,在记忆技巧的基础上,还要懂得根据遗忘曲线(规律)进行“间隔重复”和“检索记忆”。

㈤ 记忆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和储存的

记忆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并通过记忆保存下来。因此,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总有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忆一旦丧失,病人将丧失自我及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认知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这两类记忆有明显的区别:首先,陈述性记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并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程序性记忆则不行;其次,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程序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忘记。

无论陈述性记忆还是程序性记忆,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永久记忆。人类经由感官接收到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递至人脑,当信息到达大脑前,大部分信息已经被过滤。剩下的要进入大脑皮层的信号,将在海马体中暂时储存,停留在那里的时间从几秒至几个星期不等。比如朋友新换的手机号,你能在有限的时间通过复述而记下,即为短时记忆。所谓的短时记忆指的是短暂的、容量有限的、可能还需要大脑不断复述的记忆。短时记忆存储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被遗忘。但如果经过很长时间仍未遗忘,则说明这部分内容已经被输入你的长时记忆中去了。这种更持久、容量更大、不需要复述的记忆被称为长时记忆。

在大脑长期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马体位于大脑颞叶,紧密联系着大脑的边缘系统。它是通向情感世界的重要所在,颞叶前部包含负责短期记忆的区域,而所谓的网状结构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负责保持清醒与集中注意力,这对主动、被动学习及活跃的回忆都至关重要。感觉信息既可以通过短时记忆系统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也可以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记忆被储存在哪里呢?经典理论认为,大脑像仓库一样储存记忆,记忆片段像货物一样被储存在大脑里,这被称为“仓库模型”。经典的记忆定义可以表达为:人类的记忆是一个储存和获取由感官收集的信息的系统。根据这种理论,记忆有可能是被分成碎块储存在神经元里(但不会是RNA)。但是,很多现代科学家提出新的记忆理论,他们认为记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地被储存在大脑里,记忆应该被看成联系感知和行为的技能。根据这种理论,记忆不是什么储存在神经元细胞体内的东西,而是由神经元细胞突触的状态来表述的。当我们的感知变为电信号后,这些突触将信号分配至一级又一级,直到肌肉,触发行为。突触的变化是和通过的电信号直接相关的,如果一个突触长时间没有相关电信号来触发,就会“萎缩”,相关的记忆就会削弱;如果受到长时间刺激或者一个很猛的突然刺激,就会变得很强壮,记忆就很深刻。

不同类型的记忆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也就是说,和记忆相关的脑区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部位。研究显示,某一特定部位并不能独立于其他大脑部位单独行使储存我们生活经历的记忆功能。如颞叶和间脑与陈述性记忆密切相关,而海马体和大脑新皮层则与短时记忆有关系。脑的特定部位受损可能只影响特定类型的记忆,其他类型的记忆则可能完整无损。

研究表明,来自联合皮层、经过高级整合处理的感觉信息,在内侧颞叶及间脑被进一步加工处理,最终的记忆被以更持久的形式储存到新皮层。

加拿大心理学家、认知心理生理学的开创者赫布认为,在脑内反映某外界客观物体的,是由被该刺激激活的所有皮层细胞组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他出版了着名的《行为的组织》一书,指出对刺激的表征由所有被这一刺激同时激活的神经元来实现。他把同时被激活的这群神经元称为细胞集合,并提出了细胞集合学说,记忆痕迹广泛分布于细胞集合的突出联系中,细胞集合可由那些参与感觉和感知的同一群神经元组成,细胞集合中的部分神经元被损毁并不能消除记忆。

根据他的观点,如果记忆痕迹只源自一种感觉信息,它很可能位于与该感觉有关的皮层区。在训练猴子执行视觉分辨任务操作的实验中,待猴子学会视觉分辨任务操作后,损毁其IT神经元,猴子的基本视觉能力保持完整,但不能再执行视觉分辨任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IT神经元与特定类型的记忆储存有关,如IT神经元能够编码面孔记忆。实验显示,猴子对其他猴子面孔的反应不同,特定的IT神经元只对特定的面孔起反应。IT神经元对面孔反应的动态变化支持赫布的观点,即大脑皮层感觉区既处理感觉信息又可以储存记忆。

人类颞叶电刺激实验是另一个陈述性记忆的痕迹位于颞叶新皮层的证据。颞叶包括颞叶新皮层、内侧颞叶、海马体和杏仁体等结构,对陈述性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

作者:宋森

来自:飞碟探索杂志(fdtszz)

㈥ 知识是如何存储到大脑中的又采用了什么技术和方法越详细越好。。。。

记忆是人类生活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的基石,与我们的一系列能力存在密切联系,例如学习、讲故事甚至于能否认识对方。记忆力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大脑。最近几年,科研人员将有关记忆的研究上升到结构与分子层面。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记忆存储于神经元连接内的很多大脑结构,其长期稳定性甚至依赖于一个单一的分子。
大脑以两种方式存储记忆。根据麦吉尔大学和加拿大神经系统科学及心理健康和成瘾研究院的研究,一步棋、客房门牌号等短期记忆由大脑内高度发达的额叶前部负责处理。在大脑深处的海马状突起,短期记忆被转换成长期记忆。麦吉尔大学表示,海马状突起同时从大脑不同感觉区域获取记忆并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记忆集。举个例子来说,你可能记得整场晚餐派对而不是多个有关派对场面、声音和味道的单个记忆。
麦吉尔大学指出,随着海马状突起对记忆进行处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记忆结合,最终形成一个稳固的联合体。例如,如果听到一段音乐,你可能回想起其他一系列与听到这段音乐时的场景有关的记忆。科学家在对大脑进行扫描时发现,当人们回想起一个记忆集时,大脑不同区域均处于活跃状态,说明记忆充当了一个索引,将大脑记录的不同感觉和想法联系在一起。
根据麦吉尔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研究,海马状突起帮助巩固形成记忆的神经连接的模式,但记忆本身取决于大脑细胞连接的稳定性。大脑细胞则依赖于蛋白质以及其他负责维持它们的连接并彼此间进行通讯的化学物质。纽约大学、佐治亚州医学院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移除或改变一个化学物质或者分子便可阻止记忆形成,甚至破坏已经存在的记忆。

许多神经科学家认为,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被转化成记忆临时保存到人脑的海马体中,再由海马体将记忆转移到新大脑皮层储存为长期记忆。这个转移发生在人睡觉的时候,特别是深度、少梦的睡眠过程中。
这种关于记忆储存转移的理论目前受到了挑战。美国布朗大学神经科学家马雅克?梅达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理学家伯特?萨克曼共同主持了一项新的研究,找到了睡眠过程中海马体和新大脑皮层进行“对话”的最好证据,表明了记忆储存是通过一种惊人的“互动”来实现的。梅达发现,并不是海马体以一种“脑细胞暴发”的方式向新大脑皮层上传信息,相反,应该是新大脑皮层操控着它和海马体之间的“对话”。
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途径来了解大脑在人类健康和痴呆的不同情况下是如何处理记忆的,而且对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的病因和治疗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长期记忆的形成过程可能与我们以前想的大不一样。”布朗大学神经科学系的助理教授梅达说:“有两种可能:或者这种对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信息储存的一部分,或者由海马体向新大脑皮层的信息转移并不发生在睡眠过程中。不管结果怎样,都对通常认为的新大脑皮层和海马体在睡眠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为了研究海马体与新大脑皮层的“对话”,梅达记录了老鼠大脑的电波活动。研究发现,在深度睡眠过程中,当新大脑皮层中处于兴奋状态的细胞有节奏地活动时,海马体中兴奋状态的神经的活动却是无规律的。梅达和他的团队后来发现,如果将关注的焦点由处于兴奋状态的细胞转到抑制性细胞,那么大脑两个部分就确实是在进行相同语言的对话了,而且细胞之间的活动也确实是相关联的。活动或“对话”的时间,在大脑的两个区域是一致的,海马体会有短暂的滞后,就像是其中的细胞在回应新大脑皮层的“讲话”一样。海马体和新大脑皮层之间进行同步交流的发现有两个关键性的意义:首先,在深度睡眠过程中,是新大脑皮层而不是海马体主持着大脑系统的对话。其次,是抑制性神经控制着对话。

科学家首次解答人大脑如何存储和恢复陈旧记忆
http://news.QQ.com 2004年05月10日11:02 新华网 评论(0)
来自多伦多病童医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首次查明了大脑中负责储存和恢复陈旧记忆的一块区域。该研究发现发表在5月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记忆其实就是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连结形态。不过要储存或抛掉某些信息,却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而是由人脑中一个细小的构造——海马体(hippocampus)来处理。海马体在记忆的过程中,充当转换站的功能。当大脑皮质(cortex)中的神经元接收到各种感官或知觉讯息时,它们会把讯息传递给海马体。如果海马体有反应,神经元就会开始形成持久的网络,但如果没有通过这种认可的模式,那么脑部接收到的经验就会自动消逝。

多伦多病童医院研究所科学家、多伦多大学生理学助理教授保罗-弗兰克兰博士说,“众所周知,大脑中的海马体,其机能是处理近期记忆,但并不永久地存储记忆。我们经过研究发现,那些陈旧的、或者永久性记忆是在前扣带脑皮质(anteriorcingulatecortex,ACC)中得到存储和恢复。”

新记忆的形成过程包含着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连接加固的过程,回忆的过程则包含了同样的神经细胞或者神经细胞网络被重新激化的过程。随着记忆的老化,神经细胞网络也逐渐改变。刚开始时,日常事件的记忆似乎主要依靠大脑中海马体的神经细胞网络来完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日益变得依靠大脑皮质来进行。

弗兰克兰博士说,“我们认为海马体和大脑皮质之间存在着活跃的交互作用,在这两个大脑区域中所进行的记忆传递处理过程可以一直持续数周,甚至在人睡觉的时候也在进行。”

研究学者是以老鼠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其中有一只样品是转基因老鼠,已经被除去了回忆陈旧记忆的能力,以此来确定老鼠大脑前扣带脑皮质在记忆处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生物学教授阿辛诺-斯里瓦说,“大多数人认为记忆是他们一生体验的积累,但一直以来我们对大脑如何储存和恢复记忆的问题却是迷惑不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该从哪里入手,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出有效的药物来治疗与记忆混乱有关的大脑疾病。”

㈦ 记忆如何存储在大脑中

记忆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并通过记忆保存下来。因此,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总有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忆一旦丧失,病人将丧失自我及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㈧ 大脑储存记忆的原理是什么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反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都会给大脑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在日后也许会被激活,我们重现当时的体验。
作为一个数据储存系统,大脑接收了无数的映像,将它们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将这些部分分别储存在专门的脑细胞中。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被转化成记忆临时保存到人脑的海马体中,再由海马体将记忆转移到新大脑皮层储存为长期记忆。
每一个脑细胞都有能力储存许多记忆的片段。这些关于自然界的记忆或特征就会被分解成许多最基本的部分,如光线的光子。气味的分子和声波的振动等存储起来———当一个特别的连接网络被即或时,这些记忆即被唤醒。大脑是由灰质、白质、大脑皮层构成的。大脑皮层又分很多部分,海马区就是其中一部分,海马求主要负责记忆活动,区域内的神经细胞突触主要负责存储记忆,海马区在记忆的过程中,充当转换站的功能。当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接收到各种感官或知觉讯息时,它们会把讯息传递给海马区。假如海马区有所反应,神经元就会开始形成持久的网络。一旦大脑受到刺激,收到调取记忆的指令,海马区就会自动筛选该信息,存储该信息指令的区域就会被连同,进而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最后以人的各种活动形式表现出来。

㈨ 人脑是怎么存储记忆的,相当于电脑的多大内存的

根据此前的研究,有科学家认为人脑的存储容量大约为1TB,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应该有100TB。

人脑虽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却是最发达的。在所有哺乳动物中,人脑占身体的比例最大。人脑虽然只占了身体重量的2%,却消耗着20%的能量。在人类的进化史中,人类的脑容量一直在增加,现在已经接近1500毫升了。

记忆是智力的基石,一个记忆力强的人,智力通常也比较强。可以肯定,人脑的记忆潜能很大,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通过长期反复的学习,多学多用,一定能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如果将一个图书馆中的内容都装进脑中,用处也不大,因为数据太多反而会拖累读取速度,我们需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更有效的神经连接通路。

㈩ 大脑如何储存记忆

大脑如何储存记忆?可以想象的出,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分子、途径。现在,一项新的研究通过对神经元进行深入研究,弄清了大脑如何更新制造新记忆所需的分子的机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的这一发现是12月22日Neuron杂志的封面故事。 在新研究中,通过对培养的处于生活状态的大鼠细胞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明显的证据来推翻之前认为的有关突触上的受体一直被细胞中的“库存”补充替代的假说。相反,研究人员发现突触受体相对比较稳定,在被替换掉之前能够存活16个小时之久。
全文请见: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5-12/2005122795017.htm

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的某个角落,总有某些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往往和悲欢或恐惧等事件密切相关。
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科学家们主要围绕两类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一种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记忆在大脑中是如何组织的?另外一种是,记忆的编码、储存、读出和遗忘是如何实现的?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合作,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卓敏教授、李葆明教授以及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姜奉钧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大脑前扣带皮层神经元的“nr2b”受体对恐惧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
李葆明教授告诉记者,通俗一点讲,也就是说恐惧记忆到底能否形成,位于大脑前扣带皮层神经元“nr2b”受体起了决定性作用。假如大脑前扣带皮层神经元“nr2b”受体“睡觉”了,不能发挥作用时,恐惧记忆也就不能形成。
那么,如何让“nr2b”受体“睡”着呢?科学家采用了现成的研究工具。一种办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因为如果“nr2b”受体要发挥作用,那么其蛋白质就必须进行转录、翻译,但是如果破坏蛋白质翻译这一环节,“nr2b”受体就不能发挥其原有功能;第二种办法是,通过药理学手段把“nr2b”受体的活性阻断。
李葆明教授解释说,这种药物被注射进“nr2b”受体后,就会摁住受体并强行与之结合,“就像给它套了一条绳子,这样它就跑不动了。”
实验多次表明,老鼠注射药物后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接下来,有趣的动物实验开始了。研究人员选择了胆小的老鼠,它们首先把一只正常的老鼠放入一个笼子内,笼子里安装了电铃,当电铃发出“当当当”的声响时,老鼠会转过头看着电铃。
这时候,研究人员将老鼠脚底下的铁丝通电,此时的老鼠被电击后吓得乱跳乱叫。再过24小时或48小时后,研究人员再次把这只老鼠放进相同的笼子内,这只聪明的老鼠再次回到房间时,显然长了本事,它会弓着身,显得惊恐万分;研究人员把这只老鼠又放进另外一个笼子内,但是只要听到电铃发出声响,老鼠的恐惧记忆就会重现,它还是会把身体弓起来。
李葆明教授解释说,老鼠弓背的动作是高度恐惧时候的一种行为状态。这说明,老鼠对曾经受过电击的环境和声音都已经形成了恐惧记忆。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生动表现。
随后,研究人员开始了真正的实验。他们把这只老鼠注射了阻断“nr2b”受体的药物,这一次又给它施加一次电击。24小时或48小时后,同样把这只老鼠放进原先受过电击的同一只笼子内,可是老鼠一点过激反应都没有,即使让它听电铃声,它也毫无反应。好像此前根本不曾经历电击这样的“酷刑”。李葆明教授告诉记者,这一现象表明,“nr2b”受体的活性降低或受阻后,老鼠都不能形成恐惧记忆,也就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但是李教授一再强调,实验人员只做过老鼠害怕电击这个具体环境的实验,并没有做其他测试(例如,猫鼠游戏等)。注射药物后的老鼠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怕,但这目前只能是猜测,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一些媒体想当然地认为,老鼠既然连电击这样的“酷刑”都不怕,自然也不会害怕一只猫,把小老鼠描绘成“天不怕地不怕”的“霸王鼠”,这是极不科学、不严谨的说法。
研究人员预测,有望开发“治恐特效药”。
研究小组实验的成功让科学家们大受鼓舞,因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人类对记忆形成的神经机制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同时也为治疗抑郁症等某些心理疾病,提供了开发药物的新途径。
众所周知,类似美国“9·11”或“卡特里娜”飓风等,这种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发生后,死里逃生的人们,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往往都会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最终导致恐惧和抑郁症,这就是“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其实,对于这些留有恐惧等不良记忆的人来说,他们最迫切希望得到的恩赐,恐怕就是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
据研究人员预测,将来有朝一日,科学家如果能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发出无副作用、能控制大脑中负责恐惧记忆的药物,以供人们在灾难或者创伤后服用,这就有可能帮助人类消除或缓解精神创伤。但是李教授还明确表示,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只是为药物开发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但真正的药物问世还有待时日。
背景知识
“创伤后应激综合症”治疗现状
“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又称“创伤后应激障碍”。人们在经历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强烈痛苦),如身受酷刑、恐怖活动受害者、被强奸、目睹他人惨死等,通常会忘记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但是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很可能因此形成长期的精神障碍,有的人甚至会因此一辈子生活在恐怖和痛苦的情绪中。例如,一个人在小时候看到朋友死亡,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后,这个人只要一看到灵车、纸钱,就会产生恐惧,当初发生的事情会自动闯入他的头脑中。
据着名心理干预咨询师丛中介绍,目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依靠心理疏导治疗:一是在应急阶段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患者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几天内,是接受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期。心理治疗师首先会告诉患者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患者心中一直悬而不决的疑问。
患者知道真相后的第一反应是痛苦,这时工作人员会在旁边对他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从痛苦中走出来。还有一种是远期的补救治疗,方法是一样的,但是效果远远不如在应急阶段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
丛教授强调,目前我国许多患者往往不能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首先是专业人员不能及时赶到。其次是缺乏经费的支持。还有就是政府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矿难、水灾等大的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民政部、医疗队等都可能及时赶到现场,但是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却被挡在了外面。
http://www.37c.com.cn/a1/200601/a194387060111140628.shtml

热点内容
python实现svm 发布:2025-01-26 15:24:25 浏览:381
易语言写ip全局代理服务器 发布:2025-01-26 15:04:01 浏览:668
gm命令在哪个文件夹 发布:2025-01-26 15:03:12 浏览:307
javadate类 发布:2025-01-26 14:58:54 浏览:352
领航s1配置怎么样 发布:2025-01-26 09:58:10 浏览:763
公司局域网搭建服务器搭建 发布:2025-01-26 09:16:56 浏览:433
android裁剪圆形图片 发布:2025-01-26 09:05:56 浏览:411
小贷源码 发布:2025-01-26 08:20:58 浏览:536
更换电脑名登录服务器 发布:2025-01-26 07:56:52 浏览:240
后台phpjava 发布:2025-01-26 07:12:34 浏览: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