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梁箍筋如何配置
㈠ 钢筋混凝土梁的计算跨度怎么算
有两种计算:
① 弹性理论。以工作阶段Ⅱ的应力状态为基础,假设:构件正截面在受力后仍保持平面并与纵轴垂直;混凝土不承担拉应力,全部拉力由钢筋承担;无论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都服从胡克定律;钢筋弹性模量Es与混凝土弹性模量Ec的为一常数。
② 破坏强度理论。以工作阶段Ⅲ的应力状态为基础,假设,混凝土开裂后,不承担拉应力,全部拉力由钢筋承担,钢筋达到屈服极限fy;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不服从胡克定律,其应力分布图形为曲线形,但为了计算的简化,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形取为矩形,其弯曲抗压强度等于fcm。
(1)叠合梁箍筋如何配置扩展阅读
配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按其作用可分为下列几种:
1、受力筋—承受拉、压应力的钢筋。
2、箍筋—承受一部分斜拉应力,并固定受力筋的位置,多用于梁和柱内。
3、架立筋—用以固定梁内钢箍的位置,构成梁内的钢筋骨架。
4、分布筋—用于屋面板、楼板内,与板的受力筋垂直布置,将承受的重量均匀地传给受力筋,并固定受力筋的位置,以及抵抗热胀冷缩所引起的温度变形。
5、其它—因构件构造要求或施工安装需要而配置的构造筋。如腰筋、预埋锚固筋、预应力筋,环等。
㈡ 关于梁的配筋也是第一根箍筋怎么配置
意思为:命名为3的梁,一跨,截面尺寸为240*500.箍筋为一级圆6钢筋间距200.两肢箍,梁的上部通长筋为2根三级圆14的,下部为4根三级圆20的,N为梁的侧面抗扭钢筋,表示抗扭钢筋为4根三级圆12的钢筋。N与G(梁侧面的构造钢筋)统称为腰筋,有腰筋就有拉筋,拉筋的间距为箍筋非加密区的2倍。当梁宽小于等于350时,拉筋用一级圆6的,大于350时用一级圆8的,且拉筋数为腰筋的一半。
第一根箍筋在距柱边5公分处放置(有点模糊了,应该是)
㈢ 主梁、次梁相交处,箍筋怎样配置
从理论上讲,当次梁宽度小于主梁箍筋肢距宽度的时候,只是在次梁便按照构造和计算配置相应的加强箍筋。当次梁宽度超过主梁箍筋肢距宽度时,主梁的箍筋应该正常配置,且在次梁便按照构造和计算配置相应的加强箍筋。 但一般当次梁在300宽以下时,都不在主梁内设置箍筋。只是在次梁外面设计加强和构造的加强箍筋。
㈣ 简述叠合受弯构件箍筋的配置原则
摘要 亲,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㈤ 叠合梁的结构设计
叠合梁按受力性能可分为“一阶段受力叠合梁”和“二阶段受力叠合梁”两类。前者是指施工阶段在预制梁下设有可靠支撑,能保证施工阶段作用的荷载不使预制梁受力而全部传给支撑,待叠合层后浇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拆除支撑,而由整个截面来承受全部荷载;后者则是指施工阶段在简支的预制梁下不设支撑,施工阶段作用的全部荷载完全由预制梁承担。 结合后河工地的实际情况,施工阶段预制梁下无法加设支撑,因此应按“二阶段受力叠合梁”进行结构设计,即按两个阶段分析:第一阶段 --- 叠合层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设计值前的阶段,预制构件按简支构件计算;第二阶段---叠合层混凝土达到强度设计值后的阶段,叠合构件按整体结构计算,此时还应考虑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两种情况。
根据启闭机工作桥梁的跨度及其它要求,确定梁的断面尺寸为0.25×1.1(宽×总高)m。对预制构件,为满足其刚度要求,截面高度按计算结果定为0.90m。
进行结构设计时,分别选取了承受不同荷载的两根梁作为计算对象:L1主要承受启闭机基础荷载;L2主要承受启闭机房单侧墙重。计算预制构件时,主要包括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计算叠合构件时,主要包括使用阶段及施工阶段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叠合面的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最大裂缝宽度和最大挠度值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L1及L2纵向受力钢筋选配6Φ32,钢筋面积为4826mm2;箍筋选配φ12@150。最大裂缝宽度为0.179mm,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大裂缝允许值0.30mm;跨中挠度最大为2.55cm,也满足规范要求的限值。
㈥ 箍筋按构造要求配筋怎么配
非抗震梁、柱的构造要求配箍,是条文直接规定箍筋直径及间距的,见GB50010-2010;
抗震框架梁 其抗震构造要求配箍直接规定按抗震等级不同的加密区箍筋直径及间距的.
见GB50011-2010.
抗震框架柱的抗震构造要求配箍是条文表里按抗震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对加密区有不同的
配箍特征值λv,按公式算出体积配箍率,再计算出来配直径、间距的,非加密区不得少于一
半。见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㈦ 2. 简答题 梁的箍筋配置有什么要求
梁的箍筋配置要求可以查看《混规》9.2.9条,和《高规》的6.3.2条,说的很详细的。如下图
㈧ 如何配置梁内的箍筋数量
题目可能有误,Asv是截面全部箍肢钢筋的截面积,mm²,s是箍筋间距,mm。Asv/s的结果单位应该是mm, 而不是像0.83(83%)这样的无单位的比例关系!GB50010-2010规范公式是Vcs=0.7ftbho+1.25fyv·Asv·ho/s (6.3.4—2)
或者说是每mm间距应配箍筋截面积0.83mm²。设间距200mm,则应配箍肢截面积166mm²,可配Φ8四肢箍,截面积201mm²。Φ10双肢箍截面积157mm²<166mm²,不够。
㈨ 梁中箍筋有哪些配置规定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l0/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的梁,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4,d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
㈩ 斜梁和水平梁箍筋配置问题
不知道题主说些什么!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里只有正面抗弯、斜截面抗剪、斜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中主要是计算箍筋的作用。“斜压破坏”是哪本规范里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