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器中心
① 存储数据的数据中心要保持什么状态
1、温度和湿度:数据中心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察运,以确保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正常运作。通常情况下,温度控制在15至25摄氏度之间,湿度控制在40%至60%之间。
2、供电稳定:数据中心必须拥有可靠的电源供应,保障24小时运作连续不间断。为了掘键提高可靠性,通常会采用红外线恒温控制、UPS等措施来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硬件设备:数据中心使用的硬件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质量和性能。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必须经过严格测试和败散梁认证,并保持最新的系统软件和更新的驱动程序。
② 哪个存储产品是中心化存储类的
SAN等。
一般来说,中心化存储类的产品包括SAN(StorageAreaNetwork)、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DAS(DirectAttachedStorage)以及其他可用于数据存储的设搭差备。
这些产品通常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提供高冗余性和容错性,并可以使用高速网络和现代Input/Output设吵念备提供实时数据传输。升枝困
③ 以运算器为中心的总线和以存储器为中心的总线哪个实际效果更为优
为中心的总线。
存储器的发展主要是在扩大容量.现在CPU的处理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内存的存取速度,相差大概四五个数量级.所以现代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瓶颈主要是在存储器方面.大概是因尺漏蚂为这样的原因所搜拦以才说现代计算机是以存储器为中心.个人仍然陵埋认为存储器不见得比运算器更重要。
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④ 以存储器为中心的计算机结构框图各箭头分别表示什么
程序流程图中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控制流。数据流程图中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数据流。
在现代计算机结构中,是以存储器为中心的结构,数据和程序直接存储到存储器中,输出设备也可以直接从存储器直接取走计算结果。这样,运算器减轻了工作,它可以更加专注于计算,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⑤ 为何现代的计算机转化为以存储器为中心
在微处理器问世之前,运算器和控制器是两个分离的功能部件,加上当时的存储器还是以磁芯存储器为主,计算机存储的信息量较少,因此早期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结构是以运算器为中心的,其他部件通过运算器完成信息的传递。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人们成功地研制出了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将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主要功能部件合二为一,集成到一个芯片里。
同时,随着半导体存储器代替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成倍的扩大,加上需要计算机处理,加工的信息量与日俱增,以运算器为中心的结构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发展的需求,甚至会影响计算机的性能。为适应发展的需要,现代计算机组织结构逐步转化为以存储器为中心的组织结构。
但是现代计算机基本结构仍然遵循冯·诺依曼思想。
(5)存储器中心扩展阅读: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轮渣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锋核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着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
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银桐掘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冯·诺依曼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计算机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计算机
⑥ 以运算器为中心和以存储器为中心的区别是什么
存谨巧储器的发展主要是在扩大容量.现在CPU的处理速度岩岁已经远远超过内存的存取速度,相差大概四五个数量级.所以现代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瓶颈主要是在存储器方面.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才说现代计算机是以存储器为中心.个人仍然认为存储器不见得比运算器更重要.
现代计算机运算器的发展主要是在提高CPU的速度,而存储器的发展主要是在扩大容量。现在CPU的处理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内存的存取速度,相差大概四五祥枣键个数量级。所以现代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瓶颈主要是在存储器方面。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才说现代计算机是以存储器为中心。个人仍然认为存储器不见得比运算器更重要。
⑦ 存储在数据中心的功能有哪些
计算机存储器的功能:
计算机存储器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具体解释如下:
内储存器直接与CPU相连接,储存容量较小,但速度快,用来存放当前运行程序的指令和数据,并直接与CPU交换信息。
外储存器是内储存器的扩充。它储存容量大,价格低,但储存速度慢,一般用来存放大量暂时不用的程序,数据和中间结果,需要时,可成批的与内存进行信息交换。外存只能与内存交换信息,不能被计算机系统的其他部件直接访问。
(7)存储器中心扩展阅读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简称内存与外存。内存储器又常称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属于主机的组成部分;外存储器又常称为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属于外部设备。CPU不能像访问内存那样,直接访问外存,外存要与CPU或I/O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内存进行。在80386以上的高档微机中,还配置了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这时内存包括主存与高速缓存两部分。对于低档微机,主存即为内存。
计算机中,存储器容量以字节(Byte,简写为B)为基本单位,一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bit)组成。存储容量的表示单位除了字节以外,还有KB、MB、GB、TB(可分别简称为K、M、G、T,例如,128MB可简称为128M)。其中: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
⑧ 早期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以运算器为中心,而现代计算机已发展变化为以存储器为中心,请尝试分析二者的区别.
一.计算机之父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在美国诞生,人们称之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世界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早在13世纪,我国就发明了算盘,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计算工具。促进计算工具研究发展的最初动力是编制初等函数表(如正弦、余弦、对数等等)。目前,已有几百种高精度的数学表,但在厅稿灶几个世纪前,一个人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计算出一种数学表。例如,对数是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John Napier)在 1600年左右发明的,到 1624年亨利·布利格斯(Henrg Briggs)制成对数表(到第14位小数)。 1642年,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布累斯·巴斯柯(Blaise Pascal)发明了第一台真正的机械计算器——加法器(Pascaline)。1777年,英国逻辑学家马洪(Charles Mahon)发明逻辑扮扮演示器(Logic Demons Trator),能解决传统的演绎推理、概率以及逻辑形式的数值问题。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教授在马洪的逻辑演示器的激励下,于1822年研制成机械差分机,它能自动进行6次多项式计算,实际上被用来进行各种教学表的计算。 1833年,巴贝奇构想了一种新型的分析机(Analyfical Engine),分析机不但能够完成所有的算术运算,而且基本上可以将这些运算联系起来解决任何算术问题。该分析机由四个基本部件构成:存储库、运算室、传送机构和送人取出机构。因此说,巴贝奇的分析机的重大贡献在于它包括了现代计算机的五大装置:输入、控制、运算、存储和输出装置。目前,国际计算机界公认巴贝奇为当之无愧的计算机之父。
二.计算机科学之父
计算机理论的研究对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 1833年巴贝奇设计的机械分析机,到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其间制造的各种机械型或机电型的计算机,包括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及初期的几台计算机,都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仅仅是代替人们完成繁杂的计算任务。计算机复杂潜能的开发和在广泛领域中的应用,是随着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发展而逐步进行的。在计算机敬耐科学的奠基和发展中,英国科学家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早在 1936年,图灵发表了《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密码问题的应用》的着名论文,首次提出了逻辑机的通用模型——图灵机的概念。图灵机对数字计算机的一般结构、可实现性和局限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可计算性理论奠定了基础。在1939年至1945年间,图灵是英国外交部破译德军密码的主要成员,利用他设计的破译机一次次成功地破译了法西斯的密电。1945年,他起草了关于自动计算机器ACE(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的报告,描述了存储程序概念在计算机中的应用,阐明了电子程序实现某些运算而程序员不必了解机器内部的操作细节,从而预言了高级语言的功能,并想象出远程终端的使用。1950年,图灵发表了另一篇着名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指出如果一台机器对质问的响应与人类做出的响应无法区别,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智能。今天,人们把这一论断称为图灵测试,它奠定了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至1954年图灵去世,鉴于他在计算机理论方面的创造性的奠基工作,计算机界称他为计算机科学之父。
三.现代计算机为什么又称为冯.诺依曼型计算机
军事上的需要是推动计算机发展的另一个动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35年,布什博土(Vannerer Bush)及其助手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开始设计大型计算器,于 1942年完成,被广泛用于计算炮击表。决定制造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是美国陆军军械部。 1942年物理学家约翰.莫奇莱教授(John Mauchly)建议制造一台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弹道表的计算。次年,他和埃克特博士(J.Presper Echert) 开始研制ENIAC。同年,美国陆军决定支持并采纳这个方案。到 1946年 2月 15日, ENIAC成功地投入运行。此后的许多大型计算机也是应军事的需要而建造的,如第一台亿次计算机 ILLIAC IV则是为反导弹系统设计的。冯·诺依曼(John Vou Neumann)等人总结了设计 ENIAC的实践,完善了计算机设计理论,于 1946年 6月 28日发表了《关于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的初步讨论》学术报告。它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二进制系统应用到计算机上,之二是把程序和数据一起作者:
⑨ 简述以存储器为中心的计算机组成特点及各功能部件功能
以存储器为中心的计算机系统特点是数据的大集中,与主机系统的无关性,可被大量主机设备共用,提供比主机设备本地磁盘更快的IO性能。这种以存储为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磁盘阵列设备、FCIP等主机网络、主机设备。
存储器结构在MCS - 51系列单片机中,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互相独立,物理结构也不相同。程序存储器为只读存储器,数据存储器为随机存取存储器。
从物理地址空间看,共有4个存储地址空间,即片内程序存储器、片外程序存储器、片内数据存储器和片外数据存储器,I/O接口与外部数据存储器统一编址。
(9)存储器中心扩展阅读:
外存储器用来储存不是实时成像任务中获取的图像,其与计算机有不同的分离层面。已经作出诊断的图像通常因为法律目的而存储多年。这些图像被称为“归档”(如磁带),它们必须在计算机上重新安装才能取回信息。
硬盘驱动器中的图像被物理地安装在计算机上,且能在几毫秒内被访问。磁存储器中单个位被记录为磁畴,“北极向上”可能意味着1,“北极向下”可能意味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