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备份技术
⑴ 名词解释:存储技术
卡片式存储设备
卡片式存储设备算来算去只有几种,而且都是利用半导体技术来储存资料。存储卡的原理和RAM一样,区别只在于是否使用“Volatile"或“Non-volatile"(后者在没有电源时,存储设备内的资料也能永久保存)技术。
卡片式存储器的应用领域有:
1.数字相机 要算使用存储卡最多的IT产品,数字相机绝对是头一个。由于数字相机需要有一定的容量来储存相片,而且质量越高的相片要求越大的容量,所以数字相机足以保障存储卡有一定的市场。
2.MP3随身听因特网使MP3音乐垂手可得,也使MP3随身听有可能取代MD或CD随身听。而MP3随身听想要保存MP3歌曲文件,办法就是使用存储卡。通常,一部MP3随身听内置的是32MB的存储卡(只能存放约10首歌曲),消费者往往会多买一张64MB的存储卡来保存歌曲。这样就会增大存储卡的销售。
8mm磁带
8mm磁带:是一种由Exabyte公司开发、适合于大中型网络和多用户系统的大容量磁带。8mm磁带驱动器也采用螺旋扫描技术,而且磁带较宽,因而存储容量极高,一盒磁带的最高容量可达150GB
存储卡
这里说的存储卡是用来储存数据资料并且可以在电脑上使用的数据存储卡!
1.CF卡CF卡是最早推出的存储卡,也是大家都比较青睐的存储卡。CF卡得以普及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物美价廉。比起其他数码存储卡,CF卡单位容量的存储成本差不多是最低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大容量的CF卡比较容易买到。
我们可以接触的到CF卡分为CFType I/CF Type II两种类型。由于CF存储卡的插槽可以向下兼容,因此TypeII插槽既可以使CF TypeII卡又可以使用CFType I卡;而Type I插槽则只能使用CFType I卡,而不能使用CFType II卡,朋友们在选购和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2.SD卡 SD卡体积小巧,广泛应用在数码相机上,是由日本的松下公司、东芝公司和SanDisk公司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存储卡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加密功能,保证数据资料的安全保密。SD卡在外形上同MultiMedia Card卡保持一致,并且兼容MMC卡接口规范。不过注意的是,在某些产品例如手机上,SD卡和MMS卡是不能兼容的。SD 卡在售价方面要高于同容量的MultiMedia Card卡。
3.MS卡在5年前,索尼公司生产了它自己的闪存记忆卡,就是记忆棒—MemoryStick。其应用于索尼公司出的数码产品,掌上电脑、MP3、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等数码设备。由Memory Stick所衍生出来的Memory Stick PRO和Memory Stick DUO也是索尼记忆棒向高容量和小体积发展的产物。
4.SM卡SM卡最早是由东芝公司推出的,它仅仅是将存储芯片封装起来,自身不包含控制电路,所有的读写操作安全依赖于使用它的设备。尽管由于结构简单可以做得很薄,在便携性方面优于CF卡,但兼容性差是其致命之伤,一张SM卡一旦在MP3播放器上使用过,数码相机就可能不能再读写。其市场表现已呈龙钟之态,不会再有更多新的设备支持它。
5.MMC卡MMC卡是由Sandisk和西门子于1997年联手推出的,它普及还沾了点SD卡的光。后来推出的SD卡标准中保留了设备对MMC卡的兼容,就是说虽然使用MMC卡的设备无法使用SD卡,而使用SD卡的设备却可以毫无障碍地使用MMC卡,在某些时候使得MMC顺利成为SD卡的代替品。MMC卡的大小和SD基本一样,比SD卡要薄一点,不过在读取速度上还是SD强。因此价格也是MMC比较便宜。
6.xD图像卡xD图像卡是继上面几种存储卡而后生的存储卡产品,是由富士胶卷和奥林巴斯光学工业为SM卡的后续产品成功开发的产品。它的特点是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于一身,xD图像卡设计只有一张邮票那么大,未来图像存储能力高达令人惊叹的8GB。
数字线性磁带
DLT(Digital Linear Tape,数字线性磁带)源于1/2英寸磁带机,它出现很早,主要用于数据的实时采集。DLT每盒容量高达40GB以上,成本较低,主要定位于中、高级的服务器市场与磁带库系统。
先进的智能型磁带
AIT(先进的智能型磁带)是SONY公司在快速访问高密度磁带录制技术方面的最新创新,现已成为磁带机工业标准。AIT使用一种磁带盒上含有记忆体晶片的磁带,通过在微型晶片上记录磁带上文件的位置,大大减少了存取时间。
数字音频磁带
ST(Digital Audio Tape:数字音频磁带)磁带:该磁带宽为0.15英寸(4mm),又叫4毫米磁带。ST磁带盒较小,体积仅为73mm×54mm×10.5mm,比一般录音机磁带盒还小。但由于该磁带存储系统采用了螺旋扫描技术,使得该磁带具有很高的存储容量。
差分备份
差分备份(Differential Backup) 就是每次备份的数据是相对于上一次全备份之后新增加的和修改过的数据。差分备份无需每天都做系统完全备份,因此备份所需时间短,并节省磁带空间,它的灾难恢复也很方便,系统管理员只需两盘磁带,即系统全备份的磁带与发生灾难前一天的备份磁带,就可以将系统完全恢复。
映像备份
映像备份(Image copies)不压缩、不打包、直接COPY独立文件(数据文件、归档日志、控制文件),类似操作系统级的文件备份。而且只能COPY到磁盘,不能到磁带。
差异备份
复制自上一次普通备份或增量备份以来被创建或更改的文件的备份。它不将文件标记为已经备份(换句话说,没有清除存档属性)。如果您要执行普通备份和差异备份的组合,则还原文件和文件夹将需要上次已执行过普通备份和差异备份。
SAN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一类专门用于提供企业商务数据或运营商数据的存储和备份管理的网络。因为是基于网络化的存储,SAN比传统的存储和备份技术拥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强的性能。通过专门的存储管理软件,可以直接在SAN里的大型主机、服务器或其它服务端电脑上添加硬盘和磁带设备。现在大多数的SAN是基于光纤信道交换机和集线器的。通常SAN被配置成网络的后端部分,存在于数据中心或者服务器场之后
Failover(故障恢复
Failover(故障恢复):功能相当的系统组件替代故障组件的一种自动替代系统。经常使用于连接到相同存储设备和主机计算机的智能控制器。如果其中之一的控制器故障,故障恢复开始启用,其他正常的控制器将负担其I/O工作。
备份记录
备份记录(plicated record)文件记录的复制品。保存在文件库中,与原文件分开存放,是为了防止关键性文件或数据丢失而备制的。也称复制记录。
备份集
备份集(Backup sets)顾名思义就是一次备份的集合,它包含本次备份的所有备份片。一个备份集根据备份的类型不同,可能构成一个完全备份或增量备份。
Backup(备份)
Backup(备份):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上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用来进行原始数据丢失或者不可访问条件下的数据恢复。为了保证恢复时备份的可用性,备份必须一致性状态下通过拷贝原始数据来实现。
容错
容错:系统在其某一组件故障时仍继续正常工作的功能。容错功能一般通过冗余组件设计来实现。
iSCSI
iSCSI:连接到一个TCP/IP网络的直接寻址的存储库,通过块I/O SCSI指令对其进行访问。ISCSI是一种基于开放的工业标准,通过它可以用TCP/IP对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一种数据传输的公共协议)指令进行封装,这样就可以使这些指令能够通过基于IP(以太网或千兆位以太网)“网络”进行传输。这一标准的目的是允许使用现有的以太网网络传输SCSI指令和数据,而这一过程完全不依赖于地点。对这一产品的另外一种描述是,它是连接到TCP/IP网络的存储,但可以使用与DAS和SAN存储一样的I/O指令对其进行访问。
⑵ 如何实现数据存储的管理
:数据存储备份和存储管理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终端/主机计算模式,当时由于数据集中在主机上,因此,易管理的海量存储设备——磁带库是当时必备的设备。80年代以后,由于PC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应用最广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存储容量、存储模式和存储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新兴的存储技术迅速崛起,为构建一个更安全的信息时代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编者按如何确保所有数据能够得到可靠备份,及时进行灾难恢复是存储管理软件的核心任务。此外存储管理软件还存在以下一些基本功能,诸如改进系统和应用I/O性能及存储管理能力,提高数据和应用系统的高可用性,减少由于各种原因中断数据存取或者应用系统宕机的时间,实现技术有分级存储管理(HSM)、ClusterServer(集群服务器)等。
首先是能提供一些可以识别和分析存储访问模式的VolumeManager工具。VolumeManager通过复杂的磁盘配置能均衡I/O负载,在不影响应用的同时能够优化应用数据的布局。它还可将数据条形散放到多个物理盘上以提高性能,同时还具有在不中断应用的情况下,识别和消除性能瓶颈的能力,从而增强系统和应用的性能。另外,VolumeManager在减少系统中断时间、增加数据完整性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它允许对磁盘进行在线的管理和更改配置,减少对系统产生极大影响的停机时间,同时利用冗余技术提高数据可用性,防止数据被丢失和破坏。
其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可快速恢复的日志式文件系统FileSystem,它能在不间断数据访问的条件下,对文件作在线备份,并在系统重启或崩溃前允许访问数据并恢复文件,从而大大提高用户和管理员的生产效率。FileSystem在系统崩溃前还能将未完成的数据记录在一个事件日志中,利用恢复程序重现,从而保持了数据的完整性。
VolumeManager和FileSystem都工作在操作系统一级,可实现集群与故障恢复、自动管理、备份与HSM以及基于浏览器的远程管理等。两者有机结合后,利用双方特有的对磁盘和数据的管理能力,能给企业的系统提供尽可能高的性能、可用性及可管理性。
在此基础之上便是整个存储管理的核心任务——备份技术。
数据存储备份技术一般包含硬件技术及软件技术等,硬件技术主要是磁带机技术,软件技术主要是通用和专用备份软件技术等。我们主要从软件技术方面加以讨论。备份软件技术在整个数据存储备份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是否支持磁带的各种先进功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备份的效率。最好的备份软件不一定就是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备份功能,很多厂商都提供了许多专业的备份软件。专业备份软件能通过优化数据传输率,即可以自动以较高的传输率进行数据传输。这不仅能缩短备份时间、提高数据存储备份速度,而且对磁带机设备本身也有好处。另外,专业备份软件还支持新磁带机技术,如HP的TapeAlert技术,差不多所有主流专业备份软件均提供支持。
对于存储模式来说比较常见的有DAS、NAS和SAN等。DAS(DirectAttachedStorage-直接连接存储)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当服务器在地理上比较分散、很难通过远程连接进行互连时,直接连接存储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直接连接存储也可帮助企业继续保留已有的传输速率并不很高的网络系统。
网络正成为主要的信息处理模式,需要存储的数据大量增加,数据作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产其重要性在增加,是目前发展的趋势。NAS和SAN的出现正响应了这一点。NAS就是网络连接存储,即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例如以太网),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它的重点在于帮助工作组和部门级机构解决迅速增加存储容量的需求。这种方法从两方面改善了数据的可用性。第一,即使相应的应用服务器不再工作了,仍然可以读出数据。第二,简易服务器本身不会崩溃,因为它避免了引起服务器崩溃的首要原因,即应用软件引起的问题。另外,NAS产品是真正即插即用的产品,其设备的物理位置非常灵活。
SAN(存储区域网络)通过光纤通道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在该网络中提供了多主机连接,但并非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并且通过同一物理通道支持广泛使用的SCSI和IP协议。它的结构允许任何服务器连接到任何存储阵列,这样不管数据置放在哪里,服务器都可直接存取所需的数据。SAN解决方案是从基本功能剥离出存储功能,所以运行备份操作就无需考虑它们对网络总体性能的影响。这个方案也使得管理及集中控制实现简化,特别是对于全部存储设备都集群在一起的时候。
集群通常用于加强应用软件的可用性与可扩展性。某些集群架构技术会加入单一系统印象的概念,可从单点以单一系统的方式来管理多台计算机。集群服务器可支持多达上百台互相连接的服务器,结合为松散结合的单位来执行作业,保护彼此的应用软件免于故障。由于集群服务器可完全整合应用软件服务架构,因此可建置高效的应用软件执行环境,即使整个系统出现故障,终端计算机都还可以使用几乎所有的应用软件。集群服务器软件包括引擎、编译器、负载计算器、代理、指令与图形化系统管理接口等组件。集群化运算环境的最大优势是卓越的数据处理能力。原则上,任何类型的多重主机架构存储设备,包括直接连接的磁盘,都可以用来当作集群数据存储设备。为求得最大的系统可用性,最适合使用拥有多重主机存取路径的容错或高可用性存储子系统。
分层次的管理方式可以解决存储容量不断增长导致的如何有效扩充容量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它更多地用于分布式网络环境中。分级,其实就是意味着用不同的介质来实现存储,如RAID系统、光存储设备、磁带等,每种存储设备都有其不同的物理特性和不同的价格。例如,要备份的时候,备份文件一般存储在速度相对比较慢、容量相对比较大、价格相对比较低的存储设备上如磁带,这样做很经济实用。那么如何实现分级呢?从原理上来讲,分级存储是从在线系统上迁移数据的一种方法。文件由HSM系统选择进行迁移,然后被拷贝到HSM介质上。当文件被正确拷贝后,一个和原文件相同名字的标志文件被创建,但它只占用比原文件小得多的磁盘空间。以后,当用户访问这个标志文件时,HSM系统能将原始文件从正确的介质上恢复过来。分级存储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方式,HSM根据两级或三级体系将动态迁移/回迁的数据分类,从而实现分级存储。
存储应用的深入必然带来对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不仅包括硬件,还包括相应的软件以及服务。一个软硬件兼容的融合应用环境是大势所趋。比如,存储虚拟化的提出就证明了这一趋势。因为它有利于提高存储利用率、简化管理和降低成本,构建一个融合的存储应用大环境。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高,数据量也在不断膨胀。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存储技术方面的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存储管理技术的发展必将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相关链接:当前主流的存储介质
磁盘阵列、磁带库
磁盘阵列的最大特点是数据存取速度特别快,其主要功能是可提高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及存储容量,并将数据有选择性地分布在多个磁盘上,从而提高系统的数据吞吐率。另外,磁盘阵列还能够免除单块硬盘故障所带来的灾难后果,通过把多个较小容量的硬盘连在智能控制器上,可增加存储容量。磁盘阵列是一种高效、快速、易用的网络存储备份设备。
广义的磁带库产品包括自动加载磁带机和磁带库。自动加载磁带机和磁带库实际上是将磁带和磁带机有机结合组成的。自动加载磁带机是一个位于单机中的磁带驱动器和自动磁带更换装置,它可以从装有多盘磁带的磁带匣中拾取磁带并放入驱动器中,或执行相反的过程。自动加载磁带机能够支持例行备份过程,自动为每日的备份工作装载新的磁带。一个拥有工作组服务器的小公司或分理处可以使用自动加载磁带机来自动完成备份工作。
磁带库是像自动加载磁带机一样的基于磁带的备份系统,它能够提供同样的基本自动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但同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特点。它的存储容量可达到数百PB(1PB=100万GB),可以实现连续备份、自动搜索磁带,也可以在驱动管理软件控制下实现智能恢复、实时监控和统计,整个数据存储备份过程完全摆脱了人工干涉。磁带库不仅数据存储量大得多,而且在备份效率和人工占用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网络系统中,磁带库通过SAN(存储局域网络)系统可形成网络存储系统,为企业存储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存储备份,或通过磁带镜像技术实现多磁带库备份,无疑是数据仓库、ERP等大型网络应用的良好存储设备。
光盘塔、光盘库和光盘网络镜像服务器
光盘不仅存储容量巨大,而且成本低、制作简单、体积小,更重要的是其信息可以保存100年至300年。光盘塔由几台或十几台CD-ROM驱动器并联构成,可通过软件来控制某台光驱的读写操作。光盘塔可以同时支持几十个到几百个用户访问信息。光盘库也叫自动换盘机,它利用机械手从机柜中选出一张光盘送到驱动器进行读写。它的库容量极大,机柜中可放几十片甚至上百片光盘。光盘库的特点是: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并支持几乎所有的常见网络操作系统及各种常用通信协议。
光盘网络镜像服务器不仅具有大型光盘库的超大存储容量,而且还具有与硬盘相同的访问速度,其单位存储成本(分摊到每张光盘上的设备成本)大大低于光盘库和光盘塔,因此光盘网络镜像服务器已开始取代光盘库和光盘塔,逐渐成为光盘网络共享设备中的主流产品。
⑶ 常见的容灾备份技术有哪些
容灾备份常见的的技术类型一般分成3类:
1、应用级别。跟据不同应用而设计的保护方式,能够对应用数据进行细致的保护,像是ORACLE中自带的DATA GUARD或是RMAN,但这种保护方式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对应用也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对关键数据进行保护及恢复,且系统及应用多半不能自行恢复
2、系统级别。依据系统的逻辑分区或是数据文件来进行保护,但无法针对应用内的数据变化进行保护,像是操作系统自带的系统备份,或是传统的冷备份及第三方保护工具,优点是不须对应用有很深的了解,但必须对系统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对关键应用或是系统数据进行保护及恢复
3、存储级别。使用存储的保护机制对磁盘分区进行保护,如快照或是镜像,优点是不须对系统或是应用有很深的了解,但在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保证及校验方便性上较前二者差。
⑷ 服务器保存备份数据的三种方式有哪些
D2T (Disk to Tape)方式是传统保存备份数据方式,基本数据流程为:备份服务器按照既定策略,在相应时间发出控制命令,将生产服务器主盘的数据通过LAN或SAN备份到磁带机或磁带库中。 随着磁带机及磁带技术的发展,磁带机的读/写速度及磁带容量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磁带机及磁带是机械设备,其固有的上载、定位、下载、顺序读/写等特性,决定了当用户数量大、备份主机数目较多时,备份或恢复速度仍然较慢,尤其对大数据量的恢复。 2. D2D保存备份数据方式 随着基于SATA磁盘技术的戍熟及价格的下降, D2D (Disk to Disk)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用户采用,基本数据流程为:备份服务器按照既定策略,在相应时间发出控制命令,将生产服务器主盘的数据通过LAN或SAN备份到相应的磁盘设备中。 3. D2D2T保存备份数据方式 D2D2T (Disk to Disk to Tape)方式结合了传统磁带的离线管理和磁盘高速备份恢复的特性,基本数据流程为:备份服务器按照既定策略,在相应时间发出控制命令,将生产服务器主盘的数据通过LAN或SAN备份到相应的磁盘设备中。 由相应生产主机或备份服务器(依备份架构而定)在既定时间自动将保存在备份磁盘中的数据复制到磁带库中。同时,缩短磁盘中相应备份数据的保存备份数据周期,从而可以将其覆盖新的备份数据,释放了备份磁盘的空间。
⑸ 数据备份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尊敬的用户您好:
常见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方法有以下几种:
数据备份:数据备份(Backup)是指将计算机硬盘上的原始数据(程序)复制到可移动媒体(Removable Media)上,如磁盘、磁带、光盘等,在出现数据丢失或系统灾难时将复制在可移动媒体上的数据恢复到硬盘上,从而保护计算机的系统数据和应用数据。
2.数据恢复:数据恢复(Recover)是数据备份的逆过程,即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硬盘上的操
作。
3.数据归档:数据归档(Archive)将硬盘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与数据备份不同的是,数据归档在完成复制工作后将原始数据从硬盘上删除,释放硬盘空间。数据归档一般是对与年度或某一项目相关的数据进行操作,在一年结束或某一项目完成时将其相关数据存到可移动媒体上,以备日后查询和统计,同时释放宝贵的硬盘空间。
3.归档恢复:归档恢复(Retrieve)是数据归档的逆操作,将归档数据写回到硬盘上。
4.在线备份:在线备份(On-line backup)是指对正在运行的数据库或应用进行备份,通常对打开的数据库和应用是禁止备份操作的,然而现在的有些计算机应用系统要求24小时运转(如银行的ATM业务),因此要求数据存储管理软件能够对在线的数据库和应用进行备份。
5.离线备份:离线备份(Off-line backup)指在数据库SHUTDOWN或应用关闭后对其数据进行备份,离线
备份通常采用全备份。
6.全备份:全备份(Full backup)是备份策略的一种。执行数据全部备份操作。
7.增量备份: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相对全备份而言,是备份策略的一种,只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数据的改变量。
8.并行技术:并行技术(Parallelism)是指将不同的数据源同时备份/恢复到同一个备份设备/硬盘上。并行技术是考察数据存储管理软件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有些厂商的软件只能支持并行备份,而有的厂商则可以实现森旦并行地备份及恢复;并且,真正有效的并行技术将可以充分利用备份设备的备份速度(带宽),实现大数据量有限时间备份。
9.数据克隆:数据克隆(Clone)是实现灾难恢复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将原始数据同时备份到两份可移此族扰动媒体上,将其中一份备份数据(Clone)转移到地理位置不同的办公室存放,在计算机系统发生重大灾难如火灾,系统连接的
备份设备和备份数据都被损坏的情况下,将重要数据在另一套系统上恢复,保障业务的正常运穗谨行。所有数据存储管理软件都提供克隆功能。
中国电信提供最优质的网络通讯服务,老友换新机,网龄抵现金,百兆宽带免费体验,超清电视iTV,电信活动可以直接通过营业厅查询。
⑹ 服务器备份的数据备份策略
数据备份策略选颂御择了存储备份软件、存储备份技术(包括存储备份硬件及存储备份介质)后,首先需要确定数据备份的策略。备份策略指确定需备份的内容、备份时间及备份方式。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备份策略。目前被采用最多的备份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完全备份(fullbackup)
每天对自己的系统进行完全备份。例如,星期一用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星期二再用另一盘磁带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依此类推。这种备份策略的好处是:当发生数据丢失的灾难时,只要用一盘磁带(即灾难发生前一天的备份磁带),就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然而它亦有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每天都对整个系统进行完全备份,造成备份的数据大量重复。这些重复的数据占用了大量的磁带空间,这对用户来说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其次,由于需要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因此备份所需的时间也就较长。对于那些业务繁忙、备份时间有限的单位来说,选择这种备份策略是不明智的。
2、增量备份(incrementalbackup)
星期天进行一次完全备份,然后在接下来的六天里只对当天新的或被修改过的数据进行备份。这种备份策略的优点是节省了磁带空间,缩短了备份时间。但它的缺点在于,当灾难发生时,数据的恢复比较麻烦。例如,系统在周三的早晨发生故障,丢失了大量的数据,那么在周三当天就要将系统恢复到周二晚上时的状态。这时系统管理员就要首先找出星期天的那盘完全备份磁带进行系统恢复,然后再找出星期一的磁带来恢复星期一的数据,然后找出星期二的磁带来恢复星期二的数据。很明显,这种方式很繁琐。另外,这种备份的可靠性也很差。在这种备份方式下,各盘磁带间的关系就象链子一样,一环套一环,其中任何一盘磁带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条链子脱节。比如在上例中,若星期二的磁带出了故障,那么管理员最多只能将系统恢复到星期一晚上时的状态。
3、差分备野帆岩份(differentialbackup)
管理员先在星期天进行一次系统完全备份,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管理员再将当天所有与星期天不同的数据(新的或修改过的)备份到磁带上。差分备份策略在避免了以上两种策略的缺陷的同时,又具有了它们的所有优点。首先,它无需每天都对系统做完全备份,因此备份所需时间短,并节省了磁带空间,其次,轿棚它的灾难恢复也很方便。系统管理员只需两盘磁带,即星期一磁带与灾难发生前一天的磁带,就可以将系统恢复。在实际应用中,备份策略通常是以上三种的结合。例如每周一至周六进行一次增量备份或差分备份,每周日进行全备份,每月底进行一次全备份,每年底进行一次全备份。
⑺ 备份的备份技术
(IDR=Intelligent Disaster Recovery ) 系统灾难恢复,就是在系统出现崩溃的时候,能够用非常少的步骤,将系统重建,包括上面的系统补丁、应用软件和数据。这样可以提高恢复的准确性、缩短恢复时间、缩短业务中断时间。
主要灾备技术,在恢复的时候有这么几种方式:
采用公用的一张光盘,所有的系统都采用这一张光盘。这个光盘可以启动系统,同时可以启动网络,然后备份服务器将备份在磁带库(或者虚拟带库)中的整个硬盘内容或者第一主分区内容恢复到灾难机。这样不论灾难机原来有多大容量数据,都可以存放在整个备份系统的备份设备中,统一进行管理,而且不需要经常刻光盘,也就是说光盘不需要经常更新。比较典型的代表是BakBone NetVault VaultDR。右图是BakBoneNetVault VaultDR灾难备份和恢复的数据流,所有系统采用统一的光盘进行。
需要针对每台计算机单独刻光盘,恢复的时候需要利用针对性的光盘来恢复,每台机器都需要自己的光盘,而且需要定期不断更新。这种方式的最大不足是经常要刻光盘,否则灾难出现的时候如果没有光盘或者光盘太久了,都会影响恢复的速度和恢复后的状态。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是EMC NetWork Recovery Manager模块。
恢复时需要借助网络启动,也就是需要具备一台相同操作系统的主机雹历作为引导机器,然后利用备份的内容进行恢复。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是Symantec NetBackup的Bare Metal Restore(裸金属恢复)模块。
操作系统自己提供的灾备工具。对于大多数Unix小型机,都提供系统备份工具。借助于系统自身提供的磁带机,利用一个简单的命令,HP-UX采用make_recovery就可以把整个root卷备份到服务器自带的4mm磁带上。在恢复的时候,这盘磁带可以自启动系统,采用一个命令就可以将整个root卷恢复到硬盘上。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简单和经济,尤其对于Unix系统,这样的方式远比备份软件提供的BMR模块方便、安全和经济,因为备份软件提供的BMR模块往往需要相同平台的其他服务器来启动。 将数据在另外的地方实时产生一份可用的副本,此副本的使用不需要做数据恢复,可以将副本立即投入使用。数据复制的最大好处是副本数据立即可用,没有数据恢复时间,RTO 非常好,同时因为是实时复制,RPO也非常好,几乎不会丢失数据。缺点是费用远比数据备份要高,不仅仅是数据复制系统价格高,还需要另外的硬盘存储空间和主机系统,甚至建立另外的远程机房,考虑网络布线,这些都将带来成本大大增加,所以数据复制的建设和维护费用远远大于数据备份。
数据复制目前有如下实现方式:
基于主机。基于主机的数据复制技术,可以不考虑存储系统的同构问题,只要保持主机是相同的操作系统即可,存在支持异构主机之间的数据复制软件,如BakBone NetVault Replicator就可以支持异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复制,可以支持跨越广域网的远程实时复制。缺点是需要占用一点主机资源。
基于存储系统。利用存储系统提供的数据复制软件,复制的数据流通过存储系统之间传递,和主机无关。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数据复制不占用主机资源裤搜源,不足之处是需要灾备中心的存储系统和生产中心的存储系统有严格的兼容性要求,一般需要来自同一个厂家的存储系统,这样对用户的灾备中心的存储系统的选型带来了限制。
基于光纤交换机。这项技术正在发展中,利用光纤交换机的新功能,或者利用管理软件控制光纤交换机,对存储系统进行虚拟化,然后管理软件对管理的虚拟存储池进行卷管理、卷复制、卷镜像等技术,来实现数据的远程复制。比较典型的有Storag-age,Falcon等。
基于应用的数据复制。这项技术有一定局限性,都是针对具体的应用。主要利用数据库自身提供的复制模块来完成,比如OracleDataGuard,SybaseReplication 等。 CDP(Continuous Data Protection)
CDP 技术是目前最热门的数据保护技术,它可以捕捉到一切文件级或数据块级别的数据写改纯握动,可以对备份对象进行更加细化的粒度的恢复,可以恢复到任意时间点。
CDP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在很多传统的备份软件中都逐渐融入了CDP的技术。比如BakBone NetVault Backup 8.0 追加了TrueCDP模块,Symantec Backup Exec12.5等。其他公司包括EMC,Symantec都并购了一些CDP的软件,正在和传统地备份软件进行整合,还都在整合中。
CDP技术包括两种:
Near CDP,就是我们说的准CDP,它的最大特点是只能恢复部分指定时间点的数据(FPIT,Fixed Point In Time),有点类似于存储系统的逻辑快照,它无法恢复任意一个时间点。如Symantec 、CommVault、凯备份的CDP都属于这种类型。
TrueCDP,我们称之为真正的CDP,它可以恢复指定时间段内的任何一个时间点(APIT,Any Point In Time),而BakBone TrueCDP属于TrueCDP类型。 如果采用灾备方案的分布在各个行业,不过大家都是按照一定的梯度来使用。
首先采用的是系统灾难备份(BMR Bare Metal Recovery),因为这种方案成本最低,只要在建设数据备份系统的时候追加一些模块就可以完成。不需要附加的存储空间,也不需要附加的容灾机房,所以,有条件的用户几乎都可以实施。只不过有的用户采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备份工具来辅助,有的用户采用备份软件提供的灾难模块来完成。这样的用户数量最大,分布在各个行业。BakBone 的VaultDR在使用BakBone NetVault的备份软件用户中被广泛采用。很多用户非常喜欢BakBone VaultDR不用关心操作系统类型,而且一张标准光盘可以应用到所有Intel x86服务器进行灾难备份和恢复。
其次是建立容灾系统的用户,大数据量的高端企业普遍采用基于存储的数据复制技术,比如电信、金融行业。中低端用户普遍采用基于主机的数据复制软件,成本较低,而且不需要进行严苛的存储系统采购,尤其是BakBone的NetVault Replicator不但可以进行远程数据复制,而且可以支持异构平台,所以在国内外有广泛的用户,一些政府部门、电力公司、证券部门、网站公司等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大多运用在Windows、Linux平台。基于存储交换机层的虚拟存储技术虽然也在有了一些用户,但是因为此技术起步时间有限,技术成熟度需要进一步验证,很多用户只是做为试点,没有大范围的展开。对于基于应用的数据复制方式,也有部分高端客户在采用,而且也有大量的用户。
对于CDP技术,才刚刚起步,这种技术满足了很多关心灾备的用户的需求,在RTO 和RPO方面都能得到很高的标准,同时还可以进行任意历史版本的重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关注,相信将来会有非常广泛的用户。BakBone的TrueCDP可以进行任意时间点的恢复,是真正意义上的CDP,将会比其他准CDP产品有更大的优势,会被更多关心灾备的用户所选用。 灾备系统因为能够带来业务的连续性,正越来被大家所重视,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切记出现一些误区。
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没有仔细分析和明确业务连续要求,对RTO和RPO没有进行仔细研究,要么不做,要做就想追求最全面的,这样可能忽视了最需要的建设,没有切实满足自己的需要。
认为灾备系统是万能的,夸大灾备系统的作用,忽视了备份系统、高可用系统的建设。其实各个系统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建设。
没有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灾备建设,总想等实际成熟的时候全面建设,甚至还没有先进行数据备份系统的建设,就开始着手进行灾备系统建设。不进行备份系统建设,就没有满足数据安全的底线,在关键时刻缺少一份完整的数据,而花费大量的财力进行灾备系统建设,反而得不偿失。
多种灾备技术的选用不合理,比如主机系统的资源可以接受基于主机的复制软件来运行,却选用了基于存储系统的设计,造成必须选用相同类型的存储设备,增加了总体费用。
对BMR系统灾难备份总是希望选用备份软件自带的BMR模块。其实,备份软件自带的BMR模块对于Window和Linux比较方便,但并不是对于所有的Unix系统都合适,在Unix系统备份方面,Unix自带的系统备份工具和自带的磁带机就非常方便,一个命令就可以完成系统备份,还不用依赖于其他服务器,远远胜于一些备份软件自带的BMR模块,不但操作方便,而且减少费用。 未来的技术发展应该是多种技术并存,而且越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更能得到客户的关注。
未来的发展之一应该是基于主机的异构复制技术会有更广泛的市场。因为大多数客户具备异构主机环境,支持异构环境的数据复制技术,就可以利用现有环境,各台主机之间互为复制。对于不支持异构环境的复制软件,就需要购买相同的存储或者购买相同操作系统的主机进行数据复制,增加了灾备的总体费用。
未来的发展之二就是CDP技术。CDP融合了数据备份和数据复制的优点,既可以进行实时数据保护,还可以任意时间点的历史数据恢复,将会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随着TrueCDP和传统备份软件的无缝衔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采用TrueCDP 进行灾备系统建设。右图是广为流行的BakBone NetVault TureCDP 备份系统架构图。
⑻ 2015 常用的数据存储备份技术有哪些
总体来说2015年的数据存储备份技术一般可以分为人工备份、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云备份技术
1.人工备份
据调查,目前企业人工备份占了绝大多数,虽然人工级的备份是最为初始的备份方法。但如果要用手工方式从头恢复所有数据,根据企业需要选择备份方式,是全体备份还是选择增量备份,它耗费的时间恐怕会令人难以忍受,最终会转向选择硬件工具和软件来支持。
2.硬件技术
硬件技术主要有磁盘阵列、磁带机与磁带库(包括虚拟)、光盘库等,其中磁带机是比较理想的数据存储备份技术,因为磁带介质不仅能提供高容量、高可靠性以及可管理性,而且价格比光盘、磁盘媒体便宜很多。磁带库多用于数据备份、归档和灾难恢复,光盘库则侧重于数据的备份和在线快速查询,企业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主要考虑所需要设备的容量和驱动器数量)选择磁带或光盘库来作为硬件存储备份设备。
3.软件技术
主要是通用备份软件技术(操作系统中所提供的备份功能)和专用备份软件技术两种。因为备份软件技术在整个数据存储备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是否支持磁带的各种先进功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备份的效率。
4.云备份技术
这个在2015年应用越来越广泛了,SaaS(软件及服务)表现的很突出,IT架构倾向于本地云和公有云的混合备份方式越来越多,以多备份为代表的云备份技术正发展的越来越快
⑼ 数据备份的三种方法
数据备份的三种方法如下:
1、完全备份:完全备份是拷贝整个磁盘卷或逻辑磁盘的内容。
2、增量备份:增量备份即备份自从上次备份操作以来新改变的数据,这些新改变的数据或者樱漏是新产生的数据,或者是更新的数据。
3、差量备份:差量备份即拷贝所有新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上一次完全备份后产生或者更新的,差量备份与增量备份类似,但也有不同。
文件备份注意事项
1、本地还是云端:备份到本地还是备份到云端是一个比较让人纠结的问码郑题,甚至有些人还是对云端迟颂颂的安全性存有疑问,其实,使用按需购买的云备份服务并不一定是一项复杂或者需要 中断业务的工作。
2、文件数量大小:以多备份为例,共提供包括云端备份、本地备份以及本地+云端混合备份三种方式。所以,在备份前需要对数据量的大小进行评估,虽然现在备份容量和备份应用无法支持所需备份文件大小的问题已经很少出现。
3、文件是否加密:目前很多云盘产品都可以提供文件存储和备份服务,但因为这些云盘并不具有数据加密的功能,所以并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那么并不适合重要文件的备份和存储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数据备份
⑽ 目前有哪些容灾备份技术
传统的容灾备份方案大多基于远程复制技术。远程复制是指运用复制技术将数据以同步或者异步的方式存储到异地灾备中心中,其主要实现方式有三种:1.利用主机远程复制软件或硬件 。2.利用存储自身的复制软件。3.利用数据库软件产品。远程复制的方式可以实现数据级的容灾,但是一旦发生灾难,无法保证业务的连续性。此外,一旦出现数据库逻辑错误或人为误删除的情况,远程复制不能修复数据错误,也不能找回误删除的数据,更谈不上100%恢复数据并保障数据的可用性了。
2011年全球存储网络工业协会SNIA发布了一份CDP持续数据保护技术的研究文档,打破了容灾备份领域的传统格局。国内唯一一家符合SNIA对CDP定义的产品是和力记易的备特佳容灾备份软件。以CDP持续数据保护技术为核心,可以构建异地桌面端或服务器端的文件、数据库和应用的全需求平台,能够防范数据丢失、修复数据错误,还能保障业务连续,全方位满足不同的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