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存储结构
⑴ 图的三种存储结构
设图G有n (n 1) 个顶点,则邻接矩阵是一个n阶方阵。
当矩阵中的 [i,j] !=0(下标从1开始) ,代表其对应的第i个顶点与第j个顶点是连接的。
为图G中的每一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每条链表的结点元素为与该顶点连接的顶点。
可以看成是有向图的邻接表和逆邻接表结合起来的一种链表。
⑵ 图的五种存储结构
图的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 图的邻接矩阵用两个数组来表示图。一个一维数组存储图中顶点信息,另一个二维数组(一般称之为邻接矩阵)来存储图中的边或者弧的信息。从邻接矩阵中我们自然知道一个顶点的度(对于无向图)或者有向图中一个顶点的入度出度信息。
假设图G有n个顶点,则邻接矩阵是一个n*n的方阵。
1.对于如果图上的每条边不带权值来说,那么我们就用真(一般为1)和假(一般为0)来表示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存不存在边。下面是一个图的邻接矩阵的定义:
邻接矩阵法实现带权值的无向图的创建如下:
按照如图输入各边(不重复)
测试程序如下:
结果可得该矩阵,证明创建树成功。 假设n个顶点e条边的创建,createGraph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n*n+e)。如果需要创建一个有向图,那么和上面一样一个一个录入边下标和权值。
邻接矩阵这种存储结构的优缺点: 缺点是对于边数相对顶点较少的稀疏图来说会存在极大的空间浪费。假设有n个顶点,优点是对于有向完全图和无向完全图来说邻接矩阵是一种不错的存储结构,浪费的话也只浪费了n个顶点的容量。
在树的存储结构一节中我们提到对于孩子表示法的第三种:用一段连续的存储单元(数组)存储树中的所有结点,利用一个单链表来存储数组中每个结点的孩子的信息。对于图的存储结构来说,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实现图的存储
邻接表(Adjacency List): 这种数组与链表相结合的存储方法叫做邻接表。1.为什么不也用单链表存储图的结点信息呢?原因就是数组这种顺序存储结构读取结点信息速率快。对于顶点数组中,每个数据元素还需要存储一个指向第一个邻接顶点的指针,这样才可以查找边的信息2.图中每个顶点Vi(i > 0)的所有邻接点构成一个线性表 (在无向图中这个线性表称为Vi的边表,有向图中称为顶点作为弧尾的出边表) ,由于邻接点的不确定性,所以用链表存储,有多少个邻接点就malloc一个空间存储邻接点,这样更不会造成空间的浪费(与邻接矩阵相比来说)。3.对于邻接表中的某个顶点来说,用户关心的是这个顶点的邻接点,完全可以遍历用单链表设计成的边表或者出边表得到,所以没必要设计成双链表。
邻接表的存储结构:
假设现在有一无向图G,如下图:
从邻接表结构中,知道一个顶点的度或者判断两个顶点之间是否存在边或者求一个顶点的所有邻接顶点是很容易的。
假设现在有一有向图G,如下图:
无向图的邻接表创建示例如下:
假设在上图(无向图)中的V0V1V2V3顶点值为ABCD,则依据下面测试程序可得结果:
邻接表的优缺点: 优点是:邻接表存储图,既能够知道一个顶点的度和顶点的邻接结点的信息,并且更不会造成空间的浪费。缺点是邻接表存储有向图时,如果关心的是顶点的出度问题自然用邻接表结构,但是想了解入度需要遍历图才知道(需要考虑逆邻接表)。
十字链表(Orthogonal List) :有向图的一种存储方法,它把邻接表和逆邻接表结合起来,因此在十字链表结构中可以知道一个顶点的入度和出度情况。
重新定义顶点表的结点如下图:
现在有一有向图如下图:
则它的存储结构示意图为:
其定义如下:
十字链表是用来存储有向图的,这样可以看出一个顶点的出入度信息。对于无向图来说完全没必要用十字链表来存储。
在无向图中,因为我们关注的是顶点的信息,在考虑节约空间的情况下我们利用邻接表来存储无向图。但是如果我们关注的是边的信息,例如需要删除某条边对于邻接表来说是挺繁琐的。它需要操作两个单链表删除两个结点。因此我们仿照十字链表的方式对边表结点结构重新定义如下图:
它的邻接多重表结构为:
多重邻接表的优点:对于边的操作相比于邻接表来说更加方便。比如说我们现在需要删除(V0,V2)这条边,只需将69步骤中的指针改为nullptr即可。
边集数组(edgeset array): 边集数组是由两个数组组成,一个存储顶点信息,另一个存储边的信息,这个边数组中的每个数据元素由起点下标,终点下标,和权组成(如果边上含有权值的话)。
边数组结构如下图:
边集数组实现图的存储的优缺点:优点是对于边的操作方便快捷,操作的只是数组元素。比如说删除某条边,只需要删除一个数组元素。缺点是:对于图的顶点信息,我们只有遍历整个边数组才知道,这个费时。因此对于关注边的操作来说,边集数组更加方便。
⑶ 数据结构——图
转自: http://www.cnblogs.com/mcgrady/archive/2013/09/23/3335847.html
阅读目录
一,图的定义
二,图相关的概念和术语
三,图的创建和遍历
四,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
五,算法实现
这一篇我们要总结的是图(Graph),图可能比我们之前学习的线性结构和树形结构都要复杂,不过没有关系,我们一点一点地来总结,那么关于图我想从以下几点进行总结:
1,图的定义?
2,图相关的概念和术语?
3,图的创建和遍历?
4,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
5,算法实现?
一,图的定义
什么是图呢?
图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结构。
在线性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满足唯一的线性关系,每个数据元素(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只有一个直接前趋和一个直接后继;
在树形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层次关系,并且每个数据元素只与上一层中的一个元素(双亲节点)及下一层的多个元素(孩子节点)相关;
而在图形结构中,节点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图中任意两个数据元素之间都有可能相关。
图G由两个集合V(顶点Vertex)和E(边Edge)组成,定义为G=(V,E)
二,图相关的概念和术语
1,无向图和有向图
对于一个图,若每条边都是没有方向的,则称该图为无向图。图示如下:
因此,(Vi,Vj)和(Vj,Vi)表示的是同一条边。注意,无向图是用小括号,而下面介绍的有向图是用尖括号。
无向图的顶点集和边集分别表示为:
V(G)={V1,V2,V3,V4,V5}
E(G)={(V1,V2),(V1,V4),(V2,V3),(V2,V5),(V3,V4),(V3,V5),(V4,V5)}
对于一个图G,若每条边都是有方向的,则称该图为有向图。图示如下。
因此,和是两条不同的有向边。注意,有向边又称为弧。
有向图的顶点集和边集分别表示为:
V(G)={V1,V2,V3}
E(G)={,,,}
2,无向完全图和有向完全图
我们将具有n(n-1)/2条边的无向图称为无向完全图。同理,将具有n(n-1)条边的有向图称为有向完全图。
3,顶点的度
对于无向图,顶点的度表示以该顶点作为一个端点的边的数目。比如,图(a)无向图中顶点V3的度D(V3)=3
对于有向图,顶点的度分为入度和出度。入度表示以该顶点为终点的入边数目,出度是以该顶点为起点的出边数目,该顶点的度等于其入度和出度之和。比如,顶点V1的入度ID(V1)=1,出度OD(V1)=2,所以D(V1)=ID(V1)+OD(V1)=1+2=3
记住,不管是无向图还是有向图,顶点数n,边数e和顶点的度数有如下关系:
因此,就拿有向图(b)来举例,由公式可以得到图G的边数e=(D(V1)+D(V2)+D(V3))/2=(3+2+3)/2=4
4,子图
故名思义,这个就不解释了。
5,路径,路径长度和回路
路径,比如在无向图G中,存在一个顶点序列Vp,Vi1,Vi2,Vi3…,Vim,Vq,使得(Vp,Vi1),(Vi1,Vi2),…,(Vim,Vq)均属于边集E(G),则称顶点Vp到Vq存在一条路径。
路径长度,是指一条路径上经过的边的数量。
回路,指一条路径的起点和终点为同一个顶点。
6,连通图(无向图)
连通图是指图G中任意两个顶点Vi和Vj都连通,则称为连通图。比如图(b)就是连通图。下面是一个非连通图的例子。
上图中,因为V5和V6是单独的,所以是非连通图。
7,强连通图(有向图)
强连通图是对于有向图而言的,与无向图的连通图类似。
8,网
带”权值”的连通图称为网。如图所示。
三,图的创建和遍历
1,图的两种存储结构
1) 邻接矩阵,原理就是用两个数组,一个数组保存顶点集,一个数组保存边集。下面的算法实现里边我们也是采用这种存储结构。如下图所示:
2) 邻接表,邻接表是图的一种链式存储结构。这种存储结构类似于树的孩子链表。对于图G中每个顶点Vi,把所有邻接于Vi的顶点Vj链成一个单链表,这个单链表称为顶点Vi的邻接表。
2,图的两种遍历方法
1) 深度优先搜索遍历
深度优先搜索DFS遍历类似于树的前序遍历。其基本思路是:
a) 假设初始状态是图中所有顶点都未曾访问过,则可从图G中任意一顶点v为初始出发点,首先访问出发点v,并将其标记为已访问过。
b) 然后依次从v出发搜索v的每个邻接点w,若w未曾访问过,则以w作为新的出发点出发,继续进行深度优先遍历,直到图中所有和v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
c) 若此时图中仍有顶点未被访问,则另选一个未曾访问的顶点作为起点,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图中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图示如下:
注:红色数字代表遍历的先后顺序,所以图(e)无向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的顶点访问序列为:V0,V1,V2,V5,V4,V6,V3,V7,V8
如果采用邻接矩阵存储,则时间复杂度为O(n2);当采用邻接表时时间复杂度为O(n+e)。
2) 广度优先搜索遍历
广度优先搜索遍历BFS类似于树的按层次遍历。其基本思路是:
a) 首先访问出发点Vi
b) 接着依次访问Vi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Vi1,Vi2,Vi3,…,Vit并均标记为已访问过。
c) 然后再按照Vi1,Vi2,… ,Vit的次序,访问每一个顶点的所有未曾访问过的顶点并均标记为已访问过,依此类推,直到图中所有和初始出发点Vi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过为止。
图示如下:
因此,图(f)采用广义优先搜索遍历以V0为出发点的顶点序列为:V0,V1,V3,V4,V2,V6,V8,V5,V7
如果采用邻接矩阵存储,则时间复杂度为O(n2),若采用邻接表,则时间复杂度为O(n+e)。
四,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
1,最小生成树
什么是最小生成树呢?在弄清什么是最小生成树之前,我们需要弄清什么是生成树?
用一句语简单概括生成树就是:生成树是将图中所有顶点以最少的边连通的子图。
比如图(g)可以同时得到两个生成树图(h)和图(i)
知道了什么是生成树之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最小生成树了。所谓最小生成树,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权值和最小的生成树就是最小生成树。
比如上图中的两个生成树,生成树1和生成树2,生成树1的权值和为:12,生成树2的权值为:14,我们可以证明图(h)生成树1就是图(g)的最小生成树。
那么如何构造最小生成树呢?可以使用普里姆算法。
2,最短路径
求最短路径也就是求最短路径长度。下面是一个带权值的有向图,表格中分别列出了顶点V1其它各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表:顶点V1到其它各顶点的最短路径表
从图中可以看出,顶点V1到V4的路径有3条(V1,V2,V4),(V1,V4),(V1,V3,V2,V4),其路径长度分别为15,20和10,因此,V1到V4的最短路径为(V1,V3,V2,V4)。
那么如何求带权有向图的最短路径长度呢?可以使用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
⑷ 图的存储结构是什么
由于图的结构比较复杂,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可能存在关系(边),无法通过存储位置表示这种任意的逻辑关系,所以,图无法采用顺序存储结构。这一点同其他数据结构(如线性表、树)不同。考虑图的定义,图是由顶点和边组成的,所以,分别考虑如何存储顶点和边。图常用的存储结构有邻接矩阵、邻接表、十字链表和邻接多重表。
⑸ 图的存储结构——所存储的信息有哪些
一、邻接矩阵存储方法
邻接矩阵是表示顶点之间相邻关系的矩阵。
设G=(V,E)是具有n(n>0)个顶点的图,顶点的顺序依次为0~n-1,则G的邻接矩阵A是n阶方阵,其定义如下:
(1)如果G是无向图,则:
A[i][j]=1:若(i,j)∈E(G) 0:其他
(2)如果G是有向图,则:
A[i][j]=1:若<i,j>∈E(G) 0:其他
(3)如果G是带权无向图,则:
A[i][j]= wij :若i≠j且(i,j)∈E(G) 0:i=j ∞:其他
(4)如果G是带权有向图,则:
A[i][j]= wij :若i≠j且<i,j>∈E(G) 0:i=j∞:其他
注意:带权图和不带权图表示的元素类型不同。
带权图(不论有向还是无向图)A[i][j]用double表示,不带权图(不论有向还是无向图)A[i][j]用int表示。
用一维数组G[ ]存储有4个顶点的无向图如:G[ ] = { 0, 1, 0, 1, 1, 0, 0, 0, 1, 0 }
则顶点2和顶点0之间是有边的。
如:
邻接矩阵的特点如下:
(1)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是唯一的。
(2)无向图的邻接矩阵一定是一个对称矩阵。因此,按照压缩存储的思想,在具体存放邻接矩阵时只需存放上(或下)三角形阵的元素即可。
(3)不带权的有向图的邻接矩阵一般来说是一个稀疏矩阵。因此,当图的顶点较多时,可以采用三元组表的方法存储邻接矩阵。
(4)对于无向图,邻接矩阵的第i行(或第i列)非零元素(或非∞元素)的个数正好是第i个顶点的度。
(5)对于有向图,邻接矩阵的第i行(或第i列)非零元素(或非∞元素)的个数正好是第i个顶点的出度(或入度)。
(6)用邻接矩阵方法存储图,很容易确定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是否有边相连。但是,要确定图中有多少条边,则必须按行、按列对每个元素进行检测,所花费的时间代价很大。这是用邻接矩阵存储图的局限性。
邻接矩阵的数据类型定义如下:
#define MAXV <最大顶点个数>
typedef struct
{ int no; //顶点编号
InfoType info; //顶点其他信息
} VertexType; //顶点类型
typedef struct //图的定义
{ int edges[MAXV][MAXV]; //邻接矩阵
int n,e; //顶点数,弧数
VertexType vexs[MAXV]; //存放顶点信息
} MGraph; //图的邻接矩阵表示类型
二、 邻接表存储方法
图的邻接表存储方法是一种顺序分配与链式分配相结合的存储方法。
在邻接表中,对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个单链表中的节点表示依附于顶点i的边(对有向图是以顶点i为尾的边)。每个单链表上附设一个表头节点。
其中,表节点由三个域组成,adjvex指示与顶点i邻接的点在图中的位置,nextarc指示下一条边或弧的节点,info存储与边或弧相关的信息,如权值等。
表头节点由两个域组成,data存储顶点i的名称或其他信息,firstarc指向链表中第一个节点。
typedef struct ANode
{ int adjvex; //该边的终点编号
struct A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条边的指针
InfoType info; //该边的相关信息
} ArcNode; //边表节点类型
typedef struct Vnode
{ Vertex data; //顶点信息
ArcNode *firstarc; //指向第一条边
} VNode; //邻接表头节点类型
typedef VNode AdjList[MAXV]; //AdjList是邻接表类型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adjlist; //邻接表
int n,e; //图中顶点数n和边数e
} ALGraph; //完整的图邻接表类型
邻接表的特点如下:
(1)邻接表表示不唯一。这是因为在每个顶点对应的单链表中,各边节点的链接次序可以是任意的,取决于建立邻接表的算法以及边的输入次序。
(2)对于有n个顶点和e条边的无向图,其邻接表有n个顶点节点和2e个边节点。显然,在总的边数小于n(n-1)/2的情况下,邻接表比邻接矩阵要节省空间。
(3)对于无向图,邻接表的顶点i对应的第i个链表的边节点数目正好是顶点i的度。
(4)对于有向图,邻接表的顶点i对应的第i个链表的边节点数目仅仅是顶点i的出度。其入度为邻接表中所有adjvex域值为i的边节点数目。
例, 给定一个具有n个节点的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
(1)设计一个将邻接矩阵转换为邻接表的算法;
(2)设计一个将邻接表转换为邻接矩阵的算法;
(3)分析上述两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解:
(1)在邻接矩阵上查找值不为0的元素,找到这样的元素后创建一个表节点并在邻接表对应的单链表中采用前插法插入该节点。
void MatToList(MGraph g,ALGraph *&G)
//将邻接矩阵g转换成邻接表G
{ int i,j,n=g.n; ArcNode *p; //n为顶点数
G=(ALGraph *)malloc(sizeof(ALGraph));
for (i=0;i<n;i++) //给所有头节点的指针域置初值
G->adjlist[i].firstarc=NULL;
for (i=0;i<n;i++) //检查邻接矩阵中每个元素
for (j=n-1;j>=0;j--)
if (g.edges[i][j]!=0)
{ p=(ArcNode *)malloc(sizeof(ArcNode));
//创建节点*p
p->adjvex=j;
p->nextarc=G->adjlist[i].firstarc;
//将*p链到链表头
G->adjlist[i].firstarc=p;
}
G->n=n;G->e=g.e;
}
(2)在邻接表上查找相邻节点,找到后修改相应邻接矩阵元素的值。
void ListToMat(ALGraph *G,MGraph &g)
{ int i,j,n=G->n;ArcNode *p;
for (i=0;i<n;i++)
{ p=G->adjlist[i].firstarc;
while (p!=NULL)
{ g.edges[i][p->adjvex]=1;
p=p->nextarc;
}
}
g.n=n;g.e=G->e;
}
(3)算法1的时间复杂度均为O(n2)。算法2的时间复杂度为O(n+e),其中e为图的边数。
⑹ 数据结构 - 图
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性表,栈、队列和树。前面三者都属于线性表范畴,它的的数据元素是被串起来的,仅有线性关系,每个元素仅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是属于一对一关系。在树里面,每个元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关系,每一层的元素可能和下一层的多个元素相关,但只能和上一层的一个元素相关,属于一对多的关系。而图是一种较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在图的结构中,节点和节点的关系是任意的,图中任意两个数据元素都可能相关。
定义 :图( Graph )是由顶点的有穷非空集合和顶点之间边的集合组成,通常表示为:G(V,E),其中,G表示一个图,V是图G中顶点的集合,E是图G中边的集合。
在图中需要注意的是:
(1)线性表中我们把数据元素叫元素,树中将数据元素叫结点,在图中数据元素,我们则称之为顶点(Vertex)。
(2)线性表可以没有元素,称为空表;树中可以没有节点,称为空树;但是,在图中不允许没有顶点(有穷非空性)。
(3)线性表中的各元素是线性关系,树中的各元素是层次关系,而图中各顶点的关系是用边来表示(边集可以为空)。
顶点Vi的度(Degree)是指在图中与Vi相关联的边的条数。对于有向图来说,有入度(In-degree)和出度(Out-degree)之分,有向图顶点的度等于该顶点的入度和出度之和。
①若无向图中的两个顶点V1和V2存在一条边(V1,V2),则称顶点V1和V2邻接(Adjacent);
②若有向图中存在一条边<V3,V2>,则称顶点V3与顶点V2邻接,且是V3邻接到V2或V2邻接直V3;
注意:无向图中的边使用小括号“()”表示,而有向图中的边使用尖括号“<>”表示。
在无向图中,若从顶点Vi出发有一组边可到达顶点Vj,则称顶点Vi到顶点Vj的顶点序列为从顶点Vi到顶点Vj的路径(Path)。
若从Vi到Vj有路径可通,则称顶点Vi和顶点Vj是连通(Connected)的。
图的存储结构除了要存储图中的各个顶点本身的信息之外,还要存储顶点与顶点之间的关系,因此,图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常用的图的存储结构有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等。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向图样例,如下图所示的左边。顶点数组为vertex[4]={v0,v1,v2,v3},弧数组arc[4][4]为下图右边这样的一个矩阵。主对角线上数值依然为0。但因为是有向图,所以此矩阵并不对称,比如由v1到v0有弧,得到arc[1][0]=1,而v到v没有弧,因此arc[0][1]=0。
注:由于存在n个顶点的图需要n*n个数组元素进行存储,当图为稀疏图时,使用邻接矩阵存储方法将会出现大量0元素,这会造成极大的空间浪费。这时,可以考虑使用邻接表表示法来存储图中的数据。
首先,回忆我们在线性表时谈到, 顺序存储结构 就存在预先分配内存可能造成存储空间浪费的问题,于是引出了 链式存储 的结构。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考虑对边或弧使用链式存储的方式来避免空间浪费的问题。
邻接表 由表头节点和表节点两部分组成,图中每个顶点均对应一个存储在数组中的表头节点。如果这个表头节点所对应的顶点存在邻接节点,则把邻接节点依次存放于表头节点所指向的单向链表中。
上面的图G1包含了"A,B,C,D,E,F,G"共7个顶点,而且包含了"(A,C),(A,D),(A,F),(B,C),(C,D),(E,G),(F,G)"共7条边。
上图右边的矩阵是G1在内存中的邻接表示意图。每一个顶点都包含一条链表,该链表记录了"该顶点的邻接点的序号"。例如,第2个顶点(顶点C)包含的链表所包含的节点的数据分别是"0,1,3";而这"0,1,3"分别对应"A,B,D"的序号,"A,B,D"都是C的邻接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图的信息的。
邻接表有向图是指通过邻接表表示的有向图。
上面的图G2包含了"A,B,C,D,E,F,G"共7个顶点,而且包含了"<A,B>,<B,C>,<B,E>,<B,F>,<C,E>,<D,C>,<E,B>,<E,D>,<F,G>"共9条边。
上图右边的矩阵是G2在内存中的邻接表示意图。每一个顶点都包含一条链表,该链表记录了"该顶点所对应的出边的另一个顶点的序号"。例如,第1个顶点(顶点B)包含的链表所包含的节点的数据分别是"2,4,5";而这"2,4,5"分别对应"C,E,F"的序号,"C,E,F"都属于B的出边的另一个顶点。
⑺ 有关图的存储结构
(1)顺序存储方法
该方法把逻辑上相邻的结点存储在物理位置上相邻的存储单元里,结点间的逻辑关系由存储单元的邻接关系来体现。
由此得到的存储表示称为顺序存储结构 (Sequential Storage Structure),通常借助程序语言的数组描述。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线性的数据结构。非线性的数据结构也可通过某种线性化的方法实现顺序存储。 (2)链接存储方法
该方法不要求逻辑上相邻的结点在物理位置上亦相邻,结点间的逻辑关系由附加的指针字段表示。由此得到的存储表示称为链式存储结构(Linked Storage Structure),通常借助于程序语言的指针类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