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存储巨头
① 中国三大存储芯片公司2022年营收
就中国三大存储芯片公司而言,预计2022年营收将会有大幅度增长。据有关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到2022年,中国三大存储芯片公司的市场规模将增至18亿美元左右,营收将达到280亿美元。
② 新基建这一年,产业链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时,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在中央密集部署之下,市场开始热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迎来风口。迄今为止,已经将近一年。
在这一年中,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还是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新基建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 存储 。
很显然,没有存储,无论是5G、云计算、数据中心还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都将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
事实上,自从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乃至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之后,存储一直就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支撑技术。
存储技术:“科幻”未来的必由之路
自从人类步入信息 社会 ,计算和存储就变的愈发重要起来,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不断提升持续拓展着人类的脑力边界, 社会 生活不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更多的“诗与远方”给予了人类无限的遐想。
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火星殖民等“天顶星 科技 ”逐步由科幻变成现实的过程,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类无限的憧憬和兴奋。所有这些 科技 的实现,无一不是依托更强的算力、更大的存储。
“运算”+“存储”构成了人类“科幻”未来的必由之路。
而事实上,从过去到现在,存储一直是构成了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各国以及各大公司,在存储领域的争斗从未停歇,甚至存储领域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相关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
存储史:也是信息 科技 的争斗史
翻阅存储产业的 历史 ,是一个行业乃至国家信息产业兴衰起伏的发展史,从美国、日本、韩国,存储产业轮番发展与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存储芯片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国家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
存储产业的发源地:美国
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政府牵头,军方作为主要采购商,大力发展存储等集成电路产业,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霸主。蓝色巨人IBM、无冕之王Intel都在当时赚到了存储领域的第一桶金,从而逐渐发展壮大,独霸一方。
美国IBM公司生产的KeyPunch 031型打孔卡数据记录装置
其实,美国IBM公司最早就是靠生产打孔卡数据机起家。1932年,美国IBM公司发明了第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存储器 — 磁鼓存储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数据记录。磁鼓非常笨重,像个两三米长的巨型滚筒,但磁鼓的存储容量也只有几K而已,售价极其昂贵。
1949年,一个叫王安的中国人,在哈佛大学发明了磁芯存储器,嗅觉敏锐的IBM公司闻风而来,邀请他担任技术顾问,并购买磁芯器件。到1956年,王安将磁芯存储器的专利权,以50万美元卖给IBM公司。磁芯存储器是继磁鼓之后,现代计算机存储器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直至1970年代初,世界90%以上的电脑,还在采用磁芯存储器。
Intel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研制晶体管存储芯片的方向。1969年,Intel推出了64bit容量的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芯片C3101,1970年10月,推出了首款可以大规模生产的1K 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芯片C1103,使得每bit(比特)存储只要1美分,它标志着DRAM内存时代的到来。到1974年,Intel占据了全球83%的DRAM市场份额。
整个1970年代,存储的王者是美国的存储厂商,而到了1980年代,日本厂商的存储时代到了。
存储产业大发展:日本崛起
70年代,日本跟随着美国的发展路径,通过从美国购买核心技术,举国发展存储等电子信息产业,NEC、日立、富士通、尔必达、东芝等企业先后崛起,与美国企业德州仪器,莫斯泰克,美光等大杀一方。
为打破存储技术壁垒,在1976年,由日本通产省牵头,以日立(Hitachi)、三菱(Mitsubishi)、富士通(Fujitsu)、东芝(Toshiba)、NEC这五大公司作为骨干,联合多家日本研究所,组建“VLSI联合研发体”,攻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DRAM的技术难关。
到了1980年,日本VLSI联合研发体宣告完成为期四年的“VLSI”项目,实现了多项研发的成果。各企业的技术整合,保证了DRAM量产良率高达80%,远超美国的50%,构成了压倒性的总体成本优势,从而一举奠定了当时日本在DRAM市场的霸主地位。
虽然在1980年,日本研制的DRAM产品,只占全球销量的30%,美国公司占到60%。但是到了1985年局势已经完全倒转。
日本的经济也随着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开始腾飞。
由于日本廉价DRAM的大量倾销,美光被迫裁员,不得已只得向美国政府寻求帮助。而Intel,连续亏损数个季度,DRAM市场份额仅剩下1%。当时,Intel的年销售额为15亿美元,亏损总额却高达2.6亿美元,被迫关闭了7座工厂,并裁减员工。濒临死亡的Intel,被迫全面退出DRAM市场,转型发展CPU,并由此获得新生。日本电子企业、 汽车 企业的凶猛攻势,最终引爆了美日两国的经济战争。
渔翁得利后发制人:韩国半导体借存储产业腾飞
日美两国在存储芯片领域的竞争,快速拉高了对技术、资金的要求,两国的经济战争又给了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机会。
80年代,韩国产业联盟,四大财阀三星、现代、LG和大宇全力进攻存储产业。韩国政府全力配合,采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松绑融资环境,让韩国各个财阀能够轻易调动资金,投入到存储产业竞争中。同样的套路,三星在起步初期从美国和日本购买技术,砸重金扶持自有技术和产业。
1992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个64M DRAM研发;1994年三星将研发成本提升至9亿美元,1996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个1GB DRAM(DDR2)研发。至此,韩国企业在存储芯片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跑者地位。
从1983年三星正式宣布进军存储器产业,到1992年末三星超越日本NEC,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DRAM内存制造商,三星走过了艰难的10年。
从此之后,三星在其后连续蝉联了近30年世界第一,韩国的经济也随之腾飞,实现了向高 科技 引导型经济的转型。韩国持续在存储芯片领域发力,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存储芯片生产大国的地位。目前全球三大存储器公司,韩国独占两席,最近甚至就连英特尔的3D NAND闪存业务也都卖给了韩国的SK。
新基建,发力存储正当时
时间来到21世纪,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一穷二白逐步迈入小康 社会 。新的经济发展需要新的产业动能驱动,产业升级的窗口期打开了,是中国出场的时候了。2014年,筹备许久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国家大基金先后落地,中国的存储产业得到了腾飞的助力,徐徐拉开大幕。
存储是未来新基建的“粮食”,5G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的建设,都离不开存储。在紫光集团等国内芯片巨头的带领下,中国的存储产业将迎来关键的发展阶段。
2016年6月13日,合肥长鑫由合肥产投牵头成立,主攻DRAM方向。
2016年7月26日,紫光集团联合多方成立长江存储,首个闪存生产线在武汉建设,一期投资240亿美元,一号厂房于2017年9月封顶。
2017年,紫光集团旗下长江存储研发成功32层三维闪存芯片,打破了存储芯片国产化零的突破;2019年64层闪存芯片宣布研发成功,
2018年4月11日,长江存储开始搬入机台设备,在当年4季度量产32层三维闪存,2019年9月,长江存储宣布其64层三维闪存启动量产。到了2020年4月,长江存储宣布全球首款128层 QLC三维闪存研发成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存储技术第一次跟上了世界主流存储技术步伐。。
在内存DRAM领域,合肥长鑫在2017年开始投资建设DRAM工厂,2019年底宣布DDR4 DRAM和LPDDR4 DRAM芯片研发成功。
长江存储 X2-6070 128L QLC 1.33Tb 3D NAND
合肥长鑫投资建设DRAM工厂
不过, 现有 垄断的存储市场并不欢迎新进的玩家,存储大厂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存储大厂的产能规模是国内公司的几十倍,技术比国内公司领先好几代,国内公司在资金、规模和技术任何一项都不占优势,长途可谓漫漫。
然而,存储市场巨大,产值巨大,经济带动效用巨大。2019年,全球存储市场超过1000亿美金,国内存储市场超过500亿美金,单一月产能10万片的存储器制造工厂投资额就需要100亿美金,这也决定了存储产业 “配得上”国家新基建的这样的规模和力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成为世界上最耀眼的“明星”,取得了举世无双的发展。当前,中国的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的“基建”项目在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可以说,我们正从传统的不断缩小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向不断增大的“交流、沟通、计算和存储等信息需求”转变。
“传统基建”靠的是钢筋+水泥,“新基建”靠的是计算+存储。新基建,发力存储正当时。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在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时期,发力存储产业正当时。
③ 解码“最强风投城市”:为何偏偏是合肥
如果放在十多年前,江苏无锡的这支调研团或许不会把目光放在安徽合肥,这个距离300多公里的“小兄弟”身上。
无锡不这么做有其底气,作为拿到苏B牌照的非省会城市,无锡在上世纪80年代时是全国工业第二大市,“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更早之前,作为民族工商业发源地,走出了荣氏等家族。
合肥市政府大楼,外形如张开怀抱,欢迎四方来客。
合肥是幸运的,但区别于外界简单而迷人的“造神”叙事,合肥进击的背后,不在于偶发的运气因素,而是取决于其对自身定位、发展阶段、科教优势、产业理解、机会判断的准确度,以及最终将这种理解判断落地的组织效率。可供对比的是,同期其他地方政府进入了同一产业,却因缺乏研判等出现“烂尾”、“暴雷”等残局。
这或许能给包括无锡在内的诸多城市带来启发,无锡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助其成为全国第14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但如今也面临着同国内其他先发地区一样的矛盾,如发展模式与创新能力、土地、环境、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脱胎于“苏南模式”下的无锡,拥有众多细分领域的民营“隐性冠军”,且较早在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上布局,但同时也受困于产业“大而不强”、缺乏拳头产品、终端产品、龙头项目等问题。
今年9月,无锡正式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在约500平方公里的面积里 探索 新的增长可能,并为此启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赴外学习考察行动,为期一个月,先后走访合肥、南京、常州、苏州、湖州、上海等8个城市。首站选在安徽合肥。
无锡太湖湾科创带
“合肥模式”
时至今日,12年前京东方项目的引进,仍然被当地认为是合肥发展 历史 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从后来的实践来看,2008年京东方6代线项目的落地,为合肥今后的发展带来至少两点意义,一是奠定了今后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优势——京东方作为拥有顶尖技术的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为合肥带动和集聚了上下游数百家配套企业集群。二是为合肥打通了产业发展与政府资本支持的关系,此后,合肥利用政府参与投融资的方式引进和创造了集成电路等等新兴产业,“合肥模式”被摆上了上海交大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什么是“合肥模式”?有别于过去政府招引项目的传统方式——主要给予土地、税收等政策性支持,合肥引入京东方项目的突破在于,政府在政策性支持之外,还要提供资本支持枯历漏,即拿出钱来参与项目建设,稳定市场信心,引导烂闭 社会 资金参与。
合肥承诺,京东方6代线项目计划总投资175亿元,其中90亿由政府保底(政府先期投资60亿元,30亿面向 社会 定向增发,如定增未成功,这30亿也由政府承担),85亿由银行贷款,政府提供担保。合肥当时财政收入不过两三百亿。这样的诚意和勇气,外加合肥的区位优势和水电充足等条件,让合肥最终获得京东方的青睐。
京东方项目的成功引进,其实不能算是合肥当地的一次心血来潮之举,或可算作其产业发展战略的理性决策。
作为1952年才确定的年轻省会城市,合肥底子薄,基础差,一直受到名不符实的困扰。在省内,合肥常被拿来与曾经的没烂省会安庆、与江苏地理位置更近的芜湖等城市比较;省外,苏南城市早已实现工业化。其他中部省会城市如武汉,GDP早在2001年就已超过千亿元,而合肥2006年底才 历史 性突破千亿。2005年时武汉中心城区中心人口就超500万,是当时合肥的两倍还多。
落后的合肥,要如何实现突围?
为合肥奠定基调的,是其2006年前后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当时新上任的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多番调研论证后认为,合肥只有发展工业,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合肥过去偏重将拥有中科大等科教资源当做比较优势,工业投资无论是总量还是占全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低于中部地区五省会城市。但孙金龙认为,缺少工业基础和产业支撑的科教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地区优势。“合肥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合肥市确定了几个方向:一是拉开城市框架、解决发展容量问题。同时,清减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确立更可预测的规则。包括拆除违建,建设基础设施,向南扩张,规划190平方公里滨湖新区,2011年区划调整后800里巢湖成为合肥内湖,加上划归的两区县,合肥面积增至11408平方公里。
二是招商引资,加大工业投资。合肥市基础薄弱,在开放且联系愈发紧密的市场环境下,仅依靠自生力量难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而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可以让落后地区绕过从头打造的艰辛过程。
合肥市希望抓住当时沿海产业的转移时机和合肥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至东部以及国家确定的中部崛起战略,聚焦供应链上的咽喉点,引进重大项目,帮助合肥完成工业积累,形成“合肥制造”的产业集聚和规模优势。
占合肥市三分之一比重的家电产业,正是循此逻辑发展。合肥市政府给家电产业设立的目标是,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家电产业聚集地和最大家电制造生产基地。
此前,合肥本土的明星品牌——美菱和荣事达已经通过引入格林柯尔、美的和长虹等战略投资者完成国企改制,后来,随着合肥继续推进“合肥制造”战略,引进格力电器、美的、惠而浦等家电巨头落地,到2011年合肥冰箱产量占全国1/3、洗衣机占全国1/4,超过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也就在这年,合肥市家电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38亿元,成为合肥市首个千亿产业。
产业集聚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够快速匹配劳动者和企业的规模市场等等。直到今天,家电产业依然是合肥千亿级产业的支柱产业。2019年,合肥冰箱、洗衣机等四大家电出货量达到6664万台,青岛、佛山分别是3700万、2462万。
2008年秋天,合肥市政府对京东方项目的果断引进,也正是源于其支柱产业家电产业的发展刚需——家电的核心零部件面板还是进口。不过如今京东方生产的液晶显示屏与合肥本地的家电产业联系不大,合肥家电产业的结构有待优化,未来智能家电的方向或有合作空间。
这十年间,合肥成为经济增速最快的地级以上城市之一,GDP从2008年到现在增长近5倍。“从上个世纪100个城市中合肥是第97位,到2005年追到第62位,2019年追到了21位,省会城市中进入前十。”合肥市长凌云表示。
但此时的合肥依旧还是默默无闻的追赶者,直到他一把抓住了长鑫存储芯片及蔚来新能源 汽车 机会。
合肥长鑫存储公司
“最强风投”背后
合肥以“最强风投城市”、“赌城”的封号走红网络。但正如企业从来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城市亦是如此。这一连“押”对的几个项目,亦有机缘巧合因素。但外界简单的造神叙事可能带来一个困扰,让太多的人对这故事信以为真,而模糊了真正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机会主义者不可能得到这种机会。
合肥当地政府官员坦言,合肥敢拿出真金白银招引龙头项目、支持产业发展,一方面受现实约束,不主动搏一把便没有机会,另一方面与产业特性有关,对于一些投资大、风险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需要投入以给予市场信心。更重要的一点是,合肥相信,通过审慎尽职调查和技术设计,能够确保决策理性,最大可能地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这也构成了合肥在招引龙头项目时的比较优势。
尽职调查原本是企业收购、投资等业内行话,指对目标企业进行经营、财务、法律关系等情况的调查分析,以评估收购行为的可行性。合肥介入上述新兴产业的时机,其实也基本上是其他地方政府意识到产业重要性之时,但一些地方虽一脚踩准了产业赛道,却因对项目判断失误而发生烂尾等。
2006年前后,TFT-LCD液晶面板的重要意义已为人所知,但当时受到地方政府欢迎的是日本夏普等拥有6代以上高世代生产线的公司。
合肥为何认准当时只能做5代线的京东方?合肥政府办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选择京东方,选的是“未来”。“当时京东方的生产线虽然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他有自主技术资源,这决定了他有进行自我迭代的能力,自主产品与国外产品最大的区别是,不怕限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后来在《新火》一书中分析,京东方之所以后来获得成功,原因正是其通过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业务进入TFT-LCD工业领域,并在收购成功后立即建设5代线,吸收外部技术,成为当时唯一掌握主要知识产权、生成技术能力的大陆企业。
2016年正式官宣的合肥长鑫DRAM型存储芯片项目,充分体现了合肥市政府这种基于产业刚需的决策理性。
集成电路产业代表目前技术水平的最高点,对未来的区域命运影响深远。但其高门槛、重投资、周期长,迭代快、分工精细的产业特性,以及作为后进者所面临的技术来源、专利障碍、起步市场、核心技术人员等问题,都意味着徘徊在外的地方政府必须谨慎选择切入口。
合肥选择的切入口是DRAM型存储芯片。
数字芯片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被称为设备大脑的CPU芯片,如英特尔的奔腾,高通的骁龙、华为的海思麒麟芯片等。
另一种是存储芯片,按照断电后是否能保留数据,可以简化分DRAM和NAND两种——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又叫动态随机存储器,代表产品有电脑、手机中的内存条。存储的数据与CPU直连,主要存储软件运行数据,断电后数据会消失。市场规模约800亿美金。
NAND Flash,是闪存的一种,代表产品有闪存卡,断电后数据不会消失,一般存储着照片、音乐、等静态大容量数据,市场规模大约650亿美金左右。
据合肥多位内部人士介绍,合肥选择DRAM型存储芯片切入,基于几个判断:一是市场大。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约800亿美金,三大巨头——韩国三星、SK海力士、美国美光 科技 占全球市场份额合计接近95%,而国内自给率几乎为零,“长鑫只要能占百分之几的比例就能支撑起一个产业”。
二是时机。相比于计算CPU芯片,DRAM型存储芯片制程工艺迭代速度趋缓,这给了新进者一个较好的进入时机。存储芯片核心在工艺,因此DRAM芯片生产以一体化IDM模式为主,即从前端设计到制造、封装、销售等都由厂商独立完成。
方向确定后,合肥市政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合作企业——合肥市政府需要选一个懂行、靠谱的合作伙伴来主导项目运营,最终确定北京兆易创新的理由是,兆易创新主营业务也是存储芯片,不过不是DRAM,而是闪存的另一个细分领域NOR flash ,由于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市场有限,因此兆易创新也有志于进入DRAM领域 。
另一个关键理由是,北京兆易创新于2016年上市,当时科创板还未推出,对于合肥来说,项目合作方是上市公司,意味着合肥多了一条政府资金的退出通道。
至此,项目距离成立还远远不够,集成电路的特殊性决定着难关还在后头——人才、专利技术。
长鑫存储董事长朱一明去年5月介绍自身知识产权体系时提到:“DRAM产业在全球发展了几十年,制程技术持续进步,在架构、制程、设计、接口、测试、系统等方面存在很多专利,且绝大部分控制在三星、海力士和美光手中。新进者是否拥有合规的技术来源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立足发展的关键。”
据他当时披露,其最初的技术来源之一是奇梦达——德国英飞凌独立拆分出的存储器公司。该公司一度是全球第二大DRAM供应商,但2009年因经营问题和金融危机破产。
技术人才主要来源两处:一是2012年底,日本存储器企业尔必达因破产被美光收购,释放出一大批人才,另外一批则是由合肥长鑫项目早期核心操盘手之一——中芯国际前CEO王宁国号召而来。
等到2016年合肥长鑫项目正式对外宣布时,“我们默默筹备酝酿了两年,当时已经有几百号人集聚在合肥。”合肥相关部门人士表示。3年后,合肥长鑫宣布量产DDR4内存芯片。
蔚来 汽车 项目的选择逻辑也是如此,合肥市发改委人士介绍,蔚来 汽车 有技术、创始人有情怀、且与当地江淮 汽车 合作多年,经他们了解,蔚来前期亏损主要是管理成本的问题,作为合肥投资的条件,蔚来也承诺将会优化管理。如今蔚来 汽车 股价涨幅10倍。
多位合肥官员向澎湃新闻表示,合肥在投资重大项目时,主要把握两点,能不能投,以及如何投,投多少。
能不能投,取决于产业前景和重要性,以及对项目及项目合作团队的主客观评价。这要求合肥市发改、经信、 科技 、投促、产投、建投等多个部门务实协作、积极向外脑和第三方寻求建议、做好外围尽职调查,力求对产业和项目理解准确。
当地政府办人士介绍,合肥目前推进的“链长制”前身——产业领导小组机制对产业和项目的把关起到很大作用,对于主要产业,市领导会牵头跟踪,包括对全球该领域最顶级的专家建一个数据库,选择项目时,请这些顶级专家来评价,“没有专家的认可,政府不可能投资。”
如何投,投多少,如何在提供资本支持的情况下,让核心团队主导运营以及保持积极性,后续政府资金如何退出?“这就是技术操作上的问题。”合肥产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中亚向澎湃新闻表示。
政府权力会否越位,如何与市场有效分工,这是政府介入产业发展时普遍引发的疑虑。因此,合肥市在投入时坚持市场化运作,包括参与定向增发、海外并购、产业基金直投等方式,且设计了完善的退出机制。“从京东方项目开始,到维信诺、长鑫存储、欧菲光等项目,合肥国资投入一直遵循‘不谋求控股权、产业向好发展后及时退出,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路径。”李中亚称。
最后,在项目完成研判及方案设计完善后,领导敢于决策。
至此,项目前景的答案就有了一半,另一半则是实践性的,留待时间检验,“说实话,我们现在也不能断言这些项目就一定成功,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正确的产业方向和发展路径,就一定会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李中亚表示。
创新:大学与城市的互动
过去几十年,像合肥这样通过凭借成本优势、主动融入供应链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中国城市其实并不鲜见。但合肥的启示还在于,注重工业发展的同时,没有忽视基础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7年,合肥以仅次于北京的大科学装置密度——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装置等科研基础,获批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国家级科学中心,让合肥似乎有些突兀地以令人艳羡的“领跑者”姿态站在聚光灯下——国家级科学中心意味着国家对这座城市会有规模庞大且稳定的研发投入和顶尖科研资源的集聚。合肥有望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变等可能颠覆未来的黑 科技 上取得突破。“合肥正如十年前的杭州,未来创新城市”有人这样评价。
为什么是合肥?
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向澎湃新闻表示,“合肥其实不能算异军突起,实际上这么多年来,合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人才的培养从来没有断过。这几年中科大留在合肥的人越来越多。”
安徽创新馆,2019年落成
安徽及合肥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念上的——政府部门对于知识和科学的尊重。二是实践上的——做好基本功,大力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真金白银投入建设大科学装置等平台,然后通过 探索 机制体制创新,促进大学与城市的有效互动,打通从知识到产业多个环节。
合肥与中科大最初的结合,早已传为一段佳话。1970年,自身条件也较薄弱的合肥,敞开怀抱接受了当时从北京疏散出来的中科大,腾出师范学校的校舍,并在电力、暖气等各个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合肥也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沉寂的时间里,因“中科大”在国内及世界科研版图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1978年,那场被称为迎来“科学的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全国1200多项的 科技 成果,安徽省就占到了两百多项。“这让当时的安徽省的领导被震撼和鼓舞到了”。安徽似乎找到了重塑尊重知识的 历史 传统的机会——这个在康乾年间还是富庶之地的省份,近代以来遭遇战争和水患等打击,由盛转衰、多年定位都是“农业大省”。代表着知识与科学的中科大,以及当时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改革等,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安徽人重塑自己地方认同和精神坐标的起点。
这之后,合肥更加坚定地敞开怀抱,一批军工院所迁移合肥,要地给地,要钱给钱,中电科系38所、16所等相继搬来,逐渐形成了如今拉动安徽合肥创新的三架马车——中科大系、中电科系、本地系(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等)。
如今类似中科大等学校整体搬迁的机会很难再有,但是在创新要素越来越全球化以及合作形式灵活的当下,如何集聚创新要素、挖掘已有资源,以及让城市与大学更好地互动,产生化学反应,以提高生产率、创新能力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也是各地正在思考的命题。
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切入点是,建设大科学装置等前沿研究平台。大科学装置是为科学家应用基础研究、探寻自然科学中一些终极问题的平台。这类科研装置科研意义巨大,但是投入强度超高,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政府把钱投在这种大科学装置上,帮助科学家降低科研成本,提供科研便利,也促进了人才和想法的聚集、碰撞。“好比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汇天下名士,我们把平台建好,人才自然就来了。”
当地政府官员介绍,十几年前政府做这些事时几乎看不到曙光,没有浮躁地要求产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也从未断过,如支持潘建伟院士出国留学、回国做出成果后支持转化等等,十几年后量子科学的重要性为人所知,科大人感慨“合肥最大的好是可以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这些科研人才汇聚起来的影响直接而深刻,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诸多科学性原理的信息。“比如,京东方后来就发现,很多原理上的问题和诊断,在合肥本地这些高校中就可以得到解决或者牵线引荐。”
2012年,看到了科教资源之于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科大四部门签订协议,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合肥承诺一次性给予支持经费20亿元。而当年合肥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389亿元。这一年,后来也被当成是中科大与合肥的元年——此前,随着大部分高校相继迁回北京,中科大对去留与否尚存犹豫,“但有多少地方能一次性拿出20个亿支持和重视基础研究呢?”
共建协议签订后,合肥没有将其束之高阁或丢在一边,很快与中科大确立了高频的互动机制,包括联席会议、政府与学校的互访、产业之间的联系对接等等。其中,一项常态的互派挂职机制后来发挥很大作用,合肥从各个政府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前去中科大先研院挂职服务,要求至少三年以上,陈林等部分人员甚至干到了六七年。
去年底才回来的合肥市 科技 局总工程师潘学文向澎湃新闻回忆,他们首先帮助建立了27项制度,如明确 科技 成果转化合作谈判的门槛标准(300万元起)、收益归属、人员薪资待遇等等,制度的建立让新生机构很快走上正轨,3年时间成立了56个实验室。
得益于这种互派机制下的深耕,他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如何打通从知识走向市场的经验,这些人后来成为安徽创新上“万向节”般的存在。
当前,成果转化率依旧偏低,主要原因是产权界定不清、科研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没有做好衔接、专利经纪服务缺乏等等。
2016年,中科大及合肥工业大学被财政部等列入试点,进行 科技 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 探索 ,中科大及合工大享有对本单位 科技 成果的自主处置权。困扰高校专利无法盘活的症结之一——产权规则得以明确。
这种办法同样适用于研判产业和项目,陈林介绍,合肥在考虑是否做集成电路产业时——同样通过这种专利梳理的方式,找出问题,“可以说合肥每一步是理性扎实的,基于一定的基础和产业机遇来做的。”
展示功能之外,安徽创新馆的定位是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一个科研和产业企业的桥梁。”通过为科研人员提供专利服务,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愿意把他们的专利汇聚到安徽创新馆,经由梳理组织后,提供专业建议,对接交易平台。
从想法做成产品,还要有政策配套支持。合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不同政策重点。合肥政府办人士介绍,创新的第一步是想法到样机,这一阶段提供天使基金支持。第二步从样机到初始产品,这一阶段要完成多项认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合肥出台“借转补”政策,这笔钱先借给创业者,产品出来后借款转为补贴。第三步是市场化阶段,“借转补”资金无法支撑市场、厂房、设备的投入,政府提供补贴等作为“劣后资金”吸引市场资金,或者为其提供试验平台。每年根据产业方向、资金配比等进行灵活调整。
合肥市长凌云表示,合肥以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为切入口,后续引入清华启迪科学城等,开启了清华与合肥在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他们还专程到北京,引进了清华附中,今年第22次清华校友工作会议也放在合肥召开。
过去几十年来政府对知识的尊重,显性影响如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更多变化则是潜移默化悄悄发生的,一些建筑上的细节或许体现出政府对理性和开放的追求——当地政府大院没有设置围墙,甚至不足以称为“大院”,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其2005年建起来的政府双子楼,呈对称状的圆弧结构,寓意合肥张开怀抱、欢迎四方来客。一些局办的走廊墙上,挂着的是科学发现的简介,部分办公室贴有三四张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安徽地图、合肥地图。
“创新像煲一锅汤,有了好食材还不够,放在一起也不够,还要长时间文火慢慢熬,要有持续的温度,火不能断,要持续,这样才能让所有进了锅的优质食材彼此作用、充分互动、充分融合、直到浑然一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曾这样阐述“创新”,在他看来,创新不仅要汇聚全世界的创新要素,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之间要有更密切的互动,要增加浓度。
校对:栾梦
④ 在美国的制裁下,华为还能走多远(2)
那么我国能突破芯片制造的封锁吗?可以这样说,5nm毫无可能。先从制造设备说起,当芯片进入到7nm以后,在生产中必须需要用到一种设备,那就是EUV光刻机。目前全球仅有一家厂商能够生产EUV光刻机,那就是荷兰的阿斯麦,那谈肢早么制造EUV光刻机有多难?
光源: 制造EUV需要极高的能量。EUV能被空气吸收,所以光刻环节必须耗电保持真空环境。更夸张的是,EUV还能被透镜吸收,所以只能用十几次面透镜,通过不断反射将光源集中。极紫外光EUV的能源转换效率只有0.02%左右。每反射1次,EUV的能量就会损失3成。
镜头: 在阿斯麦的背后,却站立着一家世界上非常伟大的公司,它就是总部设在德国的卡尔蔡司,没错,就是我们配眼镜用的蔡司镜片的蔡司公司,这个公司磨镜片磨了170年,它能把镜片磨的有多平呢?把光刻机的镜头放大成地球那么大,镜片都没有1mm的凸起。为啥我们总说德国人有工匠精神,蔡司就是最好的诠释。德国人的严谨达到了死板的地步,就是死脑筋、一根筋。有人开玩笑说,到了德国,才知道死板还能一套一套的。但也正是这种死板,才磨成了最平的镜头。
组装: 包含13个分系统,3万个机械件,200多个传感器,每一个都要稳定。机器内部温度的变化要控制在千分之五度,得有合适的冷却方法,精准的测温传感器。
控制: 光刻的原理就像在米粒大小的面积上,雕刻纳米级大小的文字,对于误差的要求可想而知。光刻机里有2个同步运动的工件台,一个载底片,一个载胶片。两者需始终同步,误差在2纳米以下。两个工作台由静到动,加速度跟导弹发射差不多。
说了这么多,还只是说了EUV光刻机,而芯片制造的其他设备龙头都在美国跟日本,像美国的应用材料(AMAT),泛林半导体,KLA,日本的东京电子,斯科半导体,爱德万测试,中国距离这些公司差距也是相当的大。制造设备实际反应了我国基础工业,基础科学水平的差距,短期补课是补不来的,只能靠时间的积累,急不来。
而芯片相关的材料的龙头公司大都在日含雀本美国德国,比如光罩中的日本TOPAN,大日本印刷,HOYA,光刻胶中的合成橡胶JSR,信越光学,东京化学,湿电子化学品中的德国巴斯夫,美国亚什兰集团,电子气体的美国气体化工,法国液空,德国林德,溅射靶材中的日本日矿金属,美国的霍尼韦尔。中国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赶上。
说完制造,再来谈设计,国内最能打的海思在美国的打压下退出前10。
排名第一的芯片设计企业是来自美国的高通,这个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
能做高端手机处理器芯片的公司一个手都能数的过来,而使用高通的手机数量最多。
博通排在榜单的第二名,曾经博通打算以1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高通,如今高通反而超过了博通。
英伟达这几年的业绩如同开挂一般,去年的营收更是大增53%,在人工智能时代,GPU的重要性超过CPU,而英伟达正是GPU领域的领导厂商。这几年的“挖矿热”,也让英伟达的显卡越卖越好。
华为在芯片供应被掐断之前,一次性向联发科订购了1.2亿颗芯片的大单,由此带动联发科2020年的营收创下新纪录。
在2019年时,华为海思的营收超过600亿元,力压联发科,登顶亚洲第一大无晶圆芯片设计企业。在美国的打压下,跌出前10.
最后看下技术门槛最低的封测,封装测试,简称“封测”,是芯片生产的最后一个流程。主要分部在中国台湾跟大陆,大陆有三家公司挤入前饥戚10,分别是长电 科技 、通富微电、华天 科技 。在制裁之前,华为高端芯片主要由日月光进行封测,日月光在2018年还曾获得华为最佳交付奖。
说到手机存储,存储器件按照掉电后数据是否能够保存分为 掉电非易失 与 掉电易失 存储器。前者包括各种 ROM 和 Flash 存储器,后者则包括 DRAM 与 SRAM。现在市场上仍在广泛应用的存储器包括 NOR Flash、NAND Flash、DRAM 和 SRAM,其中市场产值最大的为DRAM和NAND Flash,年销售额均在数千亿元以上。
三星、海力士、美光为全球三大存储芯片供应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光 科技 与三星、海力士一起,垄断了全球95%以上的DRAM芯片市场。而NAND闪存领域,有6大企业垄断了99%的市场。而全球7大存储芯片供应商中还没有中国企业。国产存储龙头 兆易创新 在国际存储巨头面前连零头都不够!
随着三星、海力士、美光对华为存储芯片的断供,华为存储即使使用国产芯片,其质量与国际巨头还有明显的差距。
⑤ 奇迹!美国三大存储巨头收入大幅下滑,华为逆势猛增剑指全球第一
科技 先生频道∣公众号:zgkjsir
文/中国 科技 先生 胖猴
近日,美国疾控中心副主任舒查特博士对媒体直言, "由于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太快、范围太广,目前美国疫情正呈失控状态"。
从发展态势来看,确实如此。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当地时间6月30日上午,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68万,死亡病例为12.95万。 过去一个星期,全美每天新增的新冠病例数量同比猛增42%,达到约38200例。
形势如此严峻,经济重启因而变得艰难。美国媒体6月30日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再攀高峰, 包括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内的至少16个州已经暂停重启经济的计划。
疫情的影响,已然涉及整个 社会 的方方面面,连美国三大存储巨头Dell EMC、NetApp和HPE也大受冲击。
近日,全球权威分析师机构Gartner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的外部存储市场份额报告,报告显示,Dell EMC、NetApp和HPE收入都出现大幅下滑,分别下滑11%,16%和19%。
美国存储巨头迎来至暗时刻,来自中国的 科技 公司华为,却展现出逆势进击的彪悍。
2020年第一季度,尽管同样受到疫情影响,华为依然实现了24.7%的高速增长,增长率排名第一。
具体到不同区域,在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中国区,华为仍然保持15.4%的收入增长,增长率中国区第一。海外市场方面,华为实现了38.5%的增长率,增长率排海外市场第一。
不难看出,华为干翻了一众海外巨头,成为全球存储市场唯一的一抹亮色。在华为这里,疫情也好,巨头林立也罢,都不是战斗停歇的理由,恰恰相反,困难越多,越要能转危为机。
要知道,此前,美国三大存储巨头"制霸"全球存储市场,风头最劲的当属Dell EMC。
在911事件中,Dell EMC帮助摩根斯坦利24小时恢复全部业务,从而名声大噪。随后,Dell EMC完成一系列收购,"迅速完成了从高端存储厂商到存储巨头的角色转换,开启了长达十五年的存储霸主生涯"。
权威分析机构IDC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Dell EMC依旧是最大的企业外部存储系统厂商,占全球收入的33.2%,NetApp则以11.0%的收入份额位列第二,其次是HPE/新华三,份额为9.9%。
面对美国巨头,华为无可倚靠,只能仰仗技术研发,不断深耕。你可能想象不到,征途之初,可以用"筚路蓝缕"来形容。
2002年,华为开始对存储业务进行投入,"团队加起来也就十来个人",但必须在一年之内把预研的产品研发出来。
怎么办?华为存储首先想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于是,华为存储与华中理工大学(后来改名为华中 科技 大学)谢长生教授团队展开合作,开始基于标准服务器+商用FC卡+开源RAID代码+Cache/SCSI组件打造预研的存储系统。
经过一年努力,存储原型机终于研发成功,通过了管理层验收。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华为存储正式启动研发。
到2005年,华为又完成对双控存储系统的研发工作,这意味着华为存储研发实现了阶段性胜利。
此后,技术研发的实力日积月累,越发雄厚。 目前,华为在全球布局了12个研发中心,有超过4000名工程师从事存储研发,存储专利超过800项,华为OceanStor存储Dorado系列全闪存更在日本年度最大规模ICT展会Interop Tokyo 2020上再次获得Best of Show Award金奖。
得益于研发投入,华为存储爆发出惊人能量,不仅受到海内外众多用户青睐,市场份额也节节攀升。2019年,华为存储在全球市场份额杀进前四,而在中国市场,华为存储已经连续19个季度排名第一。
对此,华为云与计算BG副总裁、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总裁周跃峰当仁不让地坦承: "华为公司成为全球第一的存储厂商指日可待。"
按照华为长期的技术研发,尤其是现在这样迅猛的增长速度,加上美国三大巨头发展变得疲软,华为存储将会趁胜追击,最终屹立于全球存储市场之巅。
这一天,正在加速到来。
⑥ 国产存储芯片开始提速,两大喜讯接连传来,实现从0到1突破
全球存储芯片的格局非常明确,以韩国三星,SK海力士和美国美光这三大巨头为主,在各大存储芯片领域中占据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的主要优势。常见的NAND,DDR5以及DRAM都掌握在海外巨头手中。
但其实国产存储芯片已经开始提速了,两大喜讯接连传来,完成了从0到1的关键突破。具体是怎样的喜讯呢?国产存储芯片产业格局如何?
存储芯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手机,电脑设备想要运行文件,存储数据,那么存储芯片将会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根据存储芯片种类的不同,赛道竞争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存储芯片巨头已经将工艺做到了使用EUV光刻机的程度,而有些企业能在某个细分存储芯片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就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国外巨头因为起步时间早,有庞大的资本开支优势,再加上产业链发展完善,取得领先也是能理解的。但后来居上,实现反超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国产存储芯片传来两大喜讯,已经在弯道超车了。具体有怎样的喜讯呢?
第一大喜讯:昕原半导体建成28/22nm ReRAM生产线
对存储芯片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DAND,DRAM等是发展了几十年的存储芯片,已经发展出完整的全球化产业链,相关的技术,配套设施和人才储备也十分完善。
可是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日益发展迅速的新基建领域, 探索 新型存储芯片也成为了一种趋势。而ReRAM这种阻变存储器就是新型存储芯片,它的优势体现在读取速度快,功耗低,应用范围广阔。
昕原半导体就是发展ReRAM存储芯片的国产公司,其成立于2019年,在今年2月中旬正式传来消息,建成了中国首条28nm/22nm的ReRAM生产线。
基于这座生产线,昕原半导体可以更快将研究成果落地,补充完善国产存储芯片产业的生产供应链。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型的ReRAM阻变存储器产业中,入局的玩家还不是很多,而建成相关生产线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放眼国外,昕原半导体的这一生产线建设成果都是领先的。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在ReRAM新型阻变存储器中把握住了先手机会,未来可期。
第二大喜讯:曝合肥长鑫今年投产17nm制程的DDR5 内存芯片
相较于昕原半导体大力发展新型阻变存储器,合肥长鑫这家存储巨头则在传统赛道上持续攻克难关。有消息爆料称,合肥长鑫会在今年投产17nm制程工艺的DDR5内存芯片,成为国内首个参与DDR5内存芯片市场的中国企业。
DDR5是计算机内存规格的芯片,相比于DDR4等前几代内存条,DDR5的性能更加出色,且功耗更低,是当下主流的高性能,高品质内存芯片。
DDR5的市场份额一直把控在三星、SK海力士、美光这三大巨头手中,制造出的DDR5被各国客户争相下单采购,国内也一直存在DDR5内存芯片的空白。
然而喜讯传来,消息爆料合肥长鑫会在今年进行DDR5内存芯片的投产,且还是17nm的工艺制程。在这一领域内,17nm已经是非常先进高端的水准了。
若爆料消息无误,则说明国产DDR5芯片已经迎来有望参与全球市场的发展能力。除了投产DDR5芯片之外,合肥长鑫也一直在努力提升产能,得益于背后资本的支持,合肥长鑫计划在今年实现每月12万片晶圆的目标,而2年前合肥长鑫的产能水准还停留在每月4.5万片。
以上两个关于国产存储芯片的喜讯接踵而至,一个是昕原半导体在新型ReRAM阻变存储器建成生产线,为国产新型存储芯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个是合肥长鑫计划今年投产DDR5内存芯片,在17nm工艺的支持下,将有望拿下DDR5市场的一席之地,打破海外巨头单一市场垄断的局面。
不难发现,这两个喜讯都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昕原半导体的ReRAM生产线是国内首条,合肥长鑫投产DDR5也是国内首个参与者,可见国产存储芯片已经开始提速。
其实不只是这两大国产存储芯片巨头,在其余的长江存储,福建晋华等等存储公司的参与下,构建了如今存储芯片产业快速破局的格局。他们要么是兴建生产线,要么加快技术研发突破,齐聚力量之下,相信定能为国产存储芯片创造全新的未来。
海外巨头长期耕耘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国产企业要想加速进步,还得一步一个脚印。首先要树立发展目标,其次包括人才资源,紧接着努力将研究成果落地产业。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希望国产企业的耕耘都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对国产存储芯片的两个喜讯你有什么看法呢?
⑦ 哪三家芯片巨头遭反垄断调查
近日,中国监管机构正在调查存储芯片生产商美光科技公司、三星电子和海力士半导体,这三家公司均表示,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员近期走访了其中国办公室。
据报道,这三家公司是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芯片最大的供应商,此次中方调查人员造访,正值DRAM芯片价格显着上涨之际。DRAM芯片用于智能手机及个人电脑的数据存储。
内存价格的一路狂升,在存储器寡头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位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国各大手机厂商、电脑厂商则要付出更多的费用,甚至于还面临拿钱也买不到货的尴尬局面。从去年开始,包括手机厂商在内的企业接连对存储价格上涨进行投诉。据了解,中国监管部门早在2017年12月就约谈过三星。然而,芯片价格依然持续高位运行,三星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运营利润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47亿美元。
按照中国《反垄断法》,如果监管部门最终裁定三大巨头存在价格垄断行为,以2016-2017年度销售额进行处罚,三家公司将面临8亿-80亿美金的罚金。
⑧ 着名服务器制造商和存储器制造商有那些
Microsoft: 有时缩略为MS,是全球最着名的软件商,美国软件巨头微软公司的名字。Microsoft其实是由两个英语单词组成:Micro意为“微小”,Soft意为“软的”,此处应为“Software,软件”,顾名思义,微软(Microsoft)是专门生产软件的公司。当今90%以上的微机都是装载Microsoft的操作系统,如MS-DOS 6.22、Windows 3.2、Windows 95、Windows NT等。
Intel: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CPU(中央处理器,被人们称为电脑的心脏)及相关芯片制造商。80%左右的电脑都是使用Intel公司生产的CPU。其产品从早期的8088到目前流行的Pentium、Pentium Pro、Pentium MMX、Pentium Ⅱ等。
Pentium、Pentium Pro、Intel Inside标志:都是英特尔公司的注册商标。Pentium(读音为/′pentj?m/)是着名的CPU商标名,汉译为“奔腾”。人们称赞不已、开口闭口所说的“奔腾”电脑,是因为电脑里安装有英特尔公司生产的“奔腾”CPU。
AMD:世界第二大CPU制造商,主要产品有K5,K6 MMX CPU系列。
Cyrix:CPU制造商,主要产品有M1,M2 MMX CPU系列。
Epson:爱普生,日本爱普生打印机制造商。
HP:惠普,Hewlett Packard的缩写,是美国着名的惠普打印机、电脑制造商。
Canon:佳能,着名打印机商标。日本着名的佳能打印机制造商。Canon英文意思为“宗教法规,标准”,可以看出佳能公司在创业之初,就决心要把自己的产品作为业界的“标准”。
Compaq:汉译为“康柏”,美国康柏电脑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公司之一。
IBM: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mpany(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缩写。IBM是美国老牌电脑制造商,其产品是国际知名品牌。
Apple:英文为“苹果”之意,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该公司以生产高性能专业级电脑着称于世。
Acer:台湾着名的宏?电脑公司。
Tulip:英语意思为“郁金香”,来自欧洲的名牌电脑商,郁金香电脑公司。
Sony:索尼,日本索尼公司。
Toshiba:东芝,日本东芝电脑公司,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
Philips:飞利浦,荷兰飞利浦公司,主要生产彩显、光驱、家用电器等。
Sumsung:三星,韩国三星公司,着名的彩显制造商,也生产光驱、家用电器等。
二、常见硬件名和设备名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又叫中央处理器或微处理器,被喻为电脑的心脏。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即人们常说的“内存”。
EDO:Extended Data Output,扩充数据输出。当CPU的处理速度不断提高时,也相应地要求不断提高DRAM传送数据速度,一般来说,FPM(Fast Page Model)DRAM传送数据速度在60-70ns,而EDO DRAM比FPM快3倍,达20ns。目前最快的是SDRAM(Synchronous DRAM,同步动态存储器),其存取速度高达10ns。
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又称同步DRAM,为新一代动态存储器。它可以与CPU总线使用同一个时钟,因此,SDRAM存储器较EDO存储器能使计算机的性能大大提高。
Cache:英文含义为“(勘探人员等贮藏粮食、器材等的)地窖;藏物处”。电脑中为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位于CPU和主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n Access Memory)之间,规模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储器,通常由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存储器)组成。
CMOS:是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ctor的缩写,含义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指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器)。CMOS是目前绝大多数电脑中都使用的一种用电池供电的存储器(RAM)。它是确定系统的硬件配置,优化微机整体性能,进行系统维护的重要工具。它保存一些有关系统硬件设置等方面的信息,在关机以后,这些信息也继续存在(这一点与RAM完全不同)。开机时,电脑需要用这些信息来启动系统。如果不慎或发生意外而弄乱 了CMOS中保留的信息,电脑系统将不能正常启动。
⑨ 谁能简述三大网络存储
三大网络存储:
1、前端存储
所谓前端存储,是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端设备(如网络视频编码器或网络摄像机)中内置存储部件,由前端设备直接完成监控图像的本地录制和保存。
前端存储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通过分布式的存储部署,来减轻集中存储带来的容量压力;二是可以有效缓解集中存储带来的网络流量压力;三是可以避免集中存储在网络发生故障时的图像丢失。
对于前端存储,由于单个前端编码设备通常所带监控点路数不多,存储时间也不长,所以对存储容量要求不高,网络摄像机一般用CF卡或SD卡,视频服务器一般用内置硬盘。
这与以往单机存储相比,基本没有区别。
而与以往单机存储本质上不同的是,为了保证用户访问的灵活性和便捷性,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的所有前端存储除了要能够提供点对点的单机访问外,还要能够通过一个统一的接口提供所有内容的集 *** 享。
为此,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通过中心业务平台对所有前端吵察存储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并实现存储空间和存储内容的网络化。
这样,用户既可以直接登录单个前端设备进行录像资料的点播回放,也可以统一登录中心业务平台进行所有前端录像资料的集中检索和回放。
2、中心存储
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部署得更多的是中心存储。
前端设备采集监控点图像并编码压缩处理成数字监控码流,然后通过网络传送到中心业务平台,由中心业务平台将码流分发给网络录像单元进行集中存储。
在很多大型的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中,也可采用多级分布的中心存储方式,即分中心存储,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一个中心点集中存储带来的存储容量和网络流量的压力,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使用中心/分中心存储,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对于用户而言,检索和调用录像资源更为方便;二是存储内容的完整性更容易保证,不会因为某个前端设备失窃或损坏而导致重要内容的丢失;三是可以合理的进行资源调度,为前端设备按需分配存储空间,从而节约资源;四是有利于制定多样化的存储策略,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五是维护方便,便于集中检测和及时排查问题。
对于监控点路数比较少、存储时间要求不长的应用场合,中心/分中心存储可以采用服务器插硬盘或外接磁盘柜这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进行部署,称为DAS(直接访问存储),与单机类似。
而随着网络视频监控的优势被广泛认可,侍伍现在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型甚至超大型视频监控系统,比如“平安城市”建设中的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正在全面推进的“全球眼”和“宽视界”这两大运营级视频监控系统,这些监控系统都面临着前端设备的大规模接入和大容量集中存储的需求。
以往的单机存储方式无法满足这些系统在容量灵活扩展方面的应用需求,必须采用更为先进的网络存储设备和存储技术,其中典型的就是SAN、NAS以及iSCSI。
SAN(存储区域网)起源于上老碰或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与DAS不同,SAN基于光纤通道技术,服务器和存储阵列之间通过光纤通道交换机连接,形成专用于数据存储的区域网络。
SAN采用了面向网络的存储结构,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分离,具有存储空间易于扩展、寻址灵活、可远距离传输数据、I/O性能高、存储设备利用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全新的存储体系结构。
与SAN基于专门的光纤通道协议不同,NAS(网络访问存储)基于IP网络实现服务器和存储阵列的互联,使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以文件级的I/O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相比之下,NAS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更简单,部署成本也相对较低。
iSCSI是IETF一种新的标准协议,即透过IP网络,将SCSI区块数据转换成网络封包的一种传输标准,它和NAS一样透过IP网络来传输数据,但在数据存取方式上,则采用与NAS不同的,而与SAN相同的Block Protocol协议。
由此,iSCSI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在于:第一,iSCSI使SCSI数据包在以太网中传输成为可能,使SAN摆脱了昂贵的光纤网络,通过IP网络即可实现原先的功能,既降低了管理复杂度又降低了成本;第二,由于用户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往往会同时部署SAN和NAS两种存储网络,而iSCSI则可以将两者融合起来。
iSCSI的这些特点非常契合现在的视频监控发展的现状和方向,特别是在运营级视频监控领域,存储的规模大、投入高,基于目前成熟的IP网络进行中心/分中心存储系统的构建,iSCSI技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3、混合型存储
对于视频监控网络比较复杂,对存储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又非常高的应用场合,可以采用既有集中存储也有前端存储的部署方式,兼有二者的优势,并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但会带来管理的复杂度和高昂的建设成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⑩ 5G手机,开启新一轮换机盛宴
5G网络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了数百倍。美国研究公司StrategyAnalytics预测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从2019年的200万增加到2025年的15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01%。
中国4G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2014年初为10%,仅仅用了两年左右市场份额就就达到了90%,5G的采用率也将和4G类似,在中国会迅速提升。
随着物联网、AR和VR等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对移动网络的要求更高,5G将采用NR技术,传输速率高达10Gps,比4G快达100倍、而且具有低延时、低功耗的特点。我国5G预计按照2019年预商用,2020年规模商用的规划逐步实施。
目前,已有多家手机厂商跟进5G步伐,发布了5G手机时间计划。7月23日OPPO官方宣布Reno5G版正式获得中国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Reno5G版目前已三证在手,具备了5G手机商用的能力。此前,华为6月26日官方宣布华为Mate20X获得中国首张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这标志着国产5G手机上市步伐加快,5G商用将进一步提速。6月份工信部向包括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在内的四家企业也都正式发放5G牌照,上游运营商和下游手机厂商的5G进展情况均超预期。
5G的到来也将改变手机零组件的创新和升级。例如毫米波带来的应用将有可能使得滤波器和终端系统侧的天线结构数量变多,陶瓷和玻璃机壳在5G通信以及无线充电上优势明显,被动元件的需求量提升等。
目前根据运营商计划资本支出估算,在2019年中国预计将会建设超10万台宏基站的准备,而5G宏基站的总建设量预计将会在500万台左右,同时配备约为900万台的微基站,建设总量将会远远超过4G时代的基站建设力度!
5G手机与4G手机相比,在硬件上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5G基带芯片,目前高通、华为、三星、联发科、紫光展锐等巨头厂商纷纷加入5G芯片阵营的角逐,英特尔则在与苹果“分手”后,宣布退出手机5G基带芯片市场,而苹果仍积极自研5G基带芯片,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基带芯片主要玩家:
5G芯片发布时间:
中国的厂商紧跟5G的步伐,2018年2月25日,在巴塞罗纳举行的MWC展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5G商用芯片——Balong5G01,符合5g标准R15规范,支持Sub6GHz中低频,以及28GHz高频毫米波,兼容2g/3g/4g网络。联发科也公布了其5g基带芯片产品HelioM70,符合5g标准R15规范,最快下行速率可达5gbps,兼容2g/3g/4g网络。
2019年1月24日,华为在其北京研究所举办了华为5G发布会暨MWC2019预沟通会,会上发布了巴龙5000基带芯片。麒麟980搭配巴龙5000,正式成为首个提供5G功能的正式商用移动平台。
在今年的MWC2019大展上,紫光展锐重磅发布了5G通信技术平台“马卡鲁”及其首款5G基带芯片“春藤510”,迈入全球5G第一梯队。春藤510基带采用台积电12nm制程工艺,支持多项5G关键技术,单芯片统一支持2G/3G/4G/5G多种通讯模式,符合最新的3GPPR15标准规范,支持Sub-6GHz频段、100MHz带宽,是一款高集成、高性能、低功耗的5G基带芯片。并且,春藤510可同时支持5GSA独立组网、NSA非独立组网两种组网方式。
根据紫光展锐官方说法,春藤510的高速传输速率可为各类AR/VR/4K/8K高清在线视频、AR/VR网络 游戏 等大流量应用提供支持,而且架构灵活,可支持智能手机、家用CPE、MiFi、物联网终端等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紫光展锐7月18日宣布,已与华为完成5G互通测试,达到1.38Gbps的下载速率。
射频前端芯片包括射频开关、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双工器、射频滤波器等芯片。射频开关用于实现射频信号接收与发射的切换、不同频段间的切换;射频低噪声放大器用于实现接收通道的射频信号放大;射频功率放大器用于实现发射通道的射频信号放大;射频滤波器用于保留特定频段内的信号,而将特定频段外的信号滤除;双工器用于将发射和接收信号的隔离,保证接收和发射在共用同一天线的情况下能正常工作。
根据法国市场研究与战略咨询公司YoleDevelopment的统计,2G制式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为0.9美元,3G制式智能手机中大幅上升到3.4美元,支持区域性4G制式的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已经达到6.15美元,高端LTE智能手机中为15.30美元,是2G制式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17倍。因此,在4G制式智能手机不断渗透的背景下,射频前端芯片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5G商业化的逐步临近,现在已经形成的初步共识认为,5G标准下现有的移动通信、物联网通信标准将进行统一,因此未来在统一标准下射频前端芯片产品的应用领域会被进一步放大。同时,5G下单个智能手机的射频前端芯片价值亦将继续上升。
根据QYRElectronicsResearchCenter的统计,从2011年至2018年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以年复合增长率13.10%的速度增长,2018年达149.10亿美元。受到5G网络商业化建设的影响,自2020年起,全球射频前端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2018年至2023年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规模预计将以年复合增长率16.00%持续高速增长,2023年接近313.10亿美元。
5G三大核心创新驱动是AI、物联网、智能驾驶,从人产生数据到接入设备自动产生数据,数据呈指数级别增长!智能驾驶智能安防对数据样本进行训练推断、物联网对感应数据进行处理等大幅催生内存性能与存储需求,所有数据都需要采集、存储、计算、传输,数据为王,存储器比重将大幅提升。
从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结构来看,全球半导体贸易组织统计2018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4015.81亿美元,相较于本轮景气周期起点2016年增长了1249亿美元。而存储器2018年市场规模达1651.10亿美元,相较2016年增长了883亿美元,占增量比重达71%,是本轮景气周期的主要推手。
随着5G时代的逐渐逼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着存储器需求的持续增长。数据表明,中国消耗全球20%的DRAM及25%的NAND,中国存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各芯片制造商也在抓住存储器市场商机,积极布局,促进国产芯片的不断发展。
尽管成长空间巨大,我国存储器市场却一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进口依赖大。回归到现实,中国发展存储产业并不容易,由于技术门槛高、投资规模巨大、高端人才稀缺,作为尖端产业,中国存储器企业与世界巨头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长江存储是国内三大存储器项目之一(另外二者为福建晋华、合肥长鑫),是国内实现存储芯片国产化率提升的重点支持项目,是目前国内投资规模、规划产能最高的存储器项目,处于稳步爬坡过程。
包括长江存储在内的存储器/代工厂将于2019-2020年 陆续进入设备采购与搬入的高峰阶段,而国内设备厂商已经在多个核心设备细分领域实现拓展。
5G不仅是4G基础上的一个提升,而是移动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在各方面的表现上相比今天的网络,都会有数量级方面的提升。
5G的主要通信技术是Massive MIMO技术,通过使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在单个无线信道上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数据流的多天线技术,用于提高移动设备带宽、增加数据吞吐。
3G时代使用了单用户MIMO技术,4G时代使用了多用户MIMO技术是 ,而5G时代使用的是大规模MIMO技术。
2013年以前,单机天线数量较少,包括通信主天线、无线、收音机、GPS、蓝牙等,此后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延展,单机的天线数量大幅增加,按用途分大致可分为通讯天线、WiFi天线及NFC天线三种天线模组。
5G对于天线设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新频段的增加会带来天线的增多。正常的5G手机将会包含11根天线,其中:5G NR会做4x4 MIMO,因此会有4根天线,LTE也会有4根天线,同时Wi-Fi中需要做2x2 MIMO,这又会需要两根天线,再加上GPS L5天线,总共11根。典型4G手机天线数量2~4支,因此市场空间提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