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存储配置 » 微服务存储

微服务存储

发布时间: 2023-04-13 10:12:11

A. 什么是微服务

什么是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的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按业务进行划分为独立的服务单元,解决单体系统的不足,同时也满足越来越复杂的业务需求。

一.单体架构

1.1什么是单体架构

在软件设计的时候经常提到和使用经典的3层模型,即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虽然在软件设计中划分了3层模型,但是对业务场景没有划分,一个典型的单体架构就是将所有的业务场景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放在一个工程中最终经过编译,打包,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此时服务架构如图:



1.2单体架构存在的不足

在小型应用的初期,访问量小的时候这种架构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开发速度快,成本低,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逻辑越来越复杂,代码量越来越大,代码得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越来越低。用户的增加,访问量越来越多单体架构的应用并发能力十分有限。可能会有人想到将单体应用进行集群部署,并增加负载均衡服务器,再来个缓存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数据库再搞个读写分离。这种架构如图:



这种架构虽然有一定的并发能力,及应对一定复杂业务,但是依然没有改变系统为单体架构的事实。大量的业务必然会有大量的代码,代码得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依然很差。如果面对海量的用户,它的并发能力依然不够。基于以上单体架构系统的不足,提出了微服务架构。


二.微服务

2.1什么是微服务

说了这么多现在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微服务。微服务最初是由Martin Fowler提出来的他的理解如下:


微服务架构就是将单一程序开发成一个微服务,每个微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并使用轻量级的机制通信,通常是HTTP RESTFUL API。这些服务围绕业务能力来划分,并通过自动化部署机制来独立部署。这些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不同数据库,以保证最低限度的集中式管理。

1

总结起来微服务就是将一个单体架构的应用按业务划分为一个个的独立运行的程序即服务,它们之间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也可以采用消息队列来通信,如RoocketMQ,Kafaka等),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使用不同的存储技术,自动化部署(如Jenkins)减少人为控制,降低出错概率。服务数量越多,管理起来越复杂,因此采用集中化管理。例如Eureka,Zookeeper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服务集中化管理框架。


2.2微服务的优势

1)将复杂的业务拆分成多个小的业务,每个业务拆分成一个服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分工,降低新人的学习成本。

2)微服务系统是分布式系统,业务与业务之间完全解耦,随着业务的增加可以根据业务再拆分,具有极强的横向扩展能力。面对搞并发的场景可以将服务集群化部署,加强系统负载能力。

3)服务间采用HTTP协议通信,服务与服务之间完全独立。每个服务可以根据业务场景选取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库。

4)微服务每个服务都是独立部署的,每个服务的修改和部署对其他服务没有影响。


2.3微服务和SOA的关系

SOA即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根据企业服务总线(ESB)模式来整合集成大量单一庞大的系统,微服务可以说是SOA的一种实现,将复杂的业务组件化。但它比ESB实现的SOA更加的轻便敏捷和简单。

B. 什么是微服务架构主流的微服务如何实现

简单地说,微服务架构就是以业务域或业务功能为边界,将一个大而全的应用拆分为可以独立开发,独立部署,独立测试,独立运行的一组小的应用,并且使用轻量级,通用的机制在这组应用间进行通信。
主流的微服务包括:
1、SpringCloud

Spring Cloud , 来自Spring,具有Spring 社区的强大支撑,还有Netflix强大的后盾与技术输出。Netflix作为一家成功实践微服务架构的互联网公司在几年前就把几乎整个微服务框架栈开源贡献给了社区,这些框架开源的整套服务架构套件是Spring Cloud的核心。

- Eureka:服务注册发现框架;

- Zuul:服务网关;

- Karyon:服务端框架;

- Ribbon:客户端框架;

- Hystrix:服务容错组件;

- Archaius:服务配置组件;

- Servo:Metrics组件;

- Blitz4j:日志组件;

2、Dubbo

Dobbo是一个分布式服务框架,是阿里开放的微服务化治理框架,致力于提高性能和透明化的RPC远程服务调用方案,以及SOA服务治理方案。其核心部分(官网)

- 远程通讯: 提供对多种基于长连接的NIO框架抽象封装,包括多种线程模型,序列化,以及“请求-响应”模式的信息交换方式;

- 集群容错: 提供基于接口方法的透明远程过程调用,包括多协议支持,以及软负载均衡,失败容错,地址路由,动态配置等集群支持;

- 自动发现: 基于注册中心目录服务,使服务消费方能动态的查找服务提供方,使地址透明,使服务提供方可以平滑增加或减少机器。

Dubbo 也是采用全 Spring 配置方式,透明化接入应用,对应用没有任何 API 侵入,只需用 Spring 加载 Dubbo的配置即可,Dubbo 基于 Spring 的 Schema 扩展进行加载。当然也支持官方不推荐的 API 调用方式。

3、lstio

lstio 作为用于微服务聚合层管理的新锐项目,是Google、IBM、Lyft(海外共享出行公司、Uber劲敌),首个共同联合开源的项目,提供了统一的连接,安全,管理和监控微服务的方案。

目前首个测试版是针对Kubernetes环境的,社区宣称在未来几个月内会为虚拟机和Cloud Foundry 等其他环境增加支持。lstio将 流量管理添加到微服务中,并为增值功能(如安全性、监控、路由、连接管理和策略)创造了基础。

- HTTP、gRPC 和 TCP 网络流量自动负载均衡;

- 提供了丰富的路由规则,实现细颗粒度的网络流量行为控制;

- 流量加密、服务件认证,以及强身份声明;

- 全范围(Fleet-wide)的策略执行;

- 深度遥测和报告。

C. 开源推荐-C++开发的微服务框架Tars

Tars致力于建设微服务技术生态,在底层基础设施、服务框架、上层应用以及DevOps等方面,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发。

2020年3月10日,Linux基金会正式宣布旗下的TARS开源项目成立TARS子基金会。这是一个 专注于微服务领域 的开源基金会,致力于帮助企业拥抱微服务体系架构,解决在使用微服务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首个 起源于中国开源项目 的国际开源基金会,也是Linux基金会下 唯一聚焦微服务技术生态 的子基金会。

Tars基金会里目前收录了9个项目,分为5部分:工具集(Tars Lab)、服务治理(Service Governance)、微服务开发框架(Development Framwork)、存储(DCache)和基础设施(Infrustructure)。

1、Tars Lab

Tars Lab项目提供了压力测试TarsJMeter,基准测试集TarsBenchmark和一些开发工具包。TarsJavaStart,可以生成服务端和客户端的TarsJava脚手架,快速开始Tars服务的开发。TarsTools,是一款支持多种IDE的JetBrains插件,为实现编辑Jce/Tars文件使用的(支持Intellij IDEA、Android Studio、PhpStorm、WebStorm、GoLand、CLion等)。

2、服务治理

服务治理包含了2个项目:TSeer专注于处理服务注册与发现;TarsGateway是基于Tars框架开发的微服务网关,除具备网关的基础功能外,还可以自动将HTTP转换成Tars-RPC协议。

3、微服务开发框架

这部分只包含Tars一个项目,核心模块由C++开发,提供了多语言开发框架,默认rpc调用,是Tars基金会的核心项目。其他项目都是围绕这个项目研发的。

4、微服务存储

这部分只包含DCache一个项目,它是基于Tars框架开发的 分布式共享内存存储系统 ,支持常用的kv数据结构、支持二级索引、支持在线扩缩容、支持自动持久化到后端db等特性。DCache依赖Tars框架的运行,但也得益于Tars,使得存储服务的运维成本几乎为0。

5、微服务基础设施

这是一个将Tars与K8S融合使用的项目,致力于将Tars融入到K8S生态中。

在这方面还有一个更优秀的项目K8SFramework,致力于将Tars与K8S深度融合,相信未来会纳入到基金会中。

| Tars的前世今生

Tars的前身是腾讯内部的TAF框架,已经经过了10年的验证,稳定运行与1.6w+服务器,100多个业务线中。

据统计, Tars已在超过 120 家公司、 261200 台服务器上稳定运行。

在分布式环境下,所有的微服务(包括DCache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框架自带的控制台-TarsWeb进行管理, 可以做到所有服务状态可监控,可以在控制台上进行启停、修改配置、执行运维指令等操作。

在分布式部署的情况下,可以通过Web控制台实现一键升级、回退。

Tars自带配置中心,分级配置,可以统一修改配置,做到“一点修改,全局生效”。

在服务部署时,可以在界面上填写要发布的节点,一键部署、扩容。

框架提供了状态监控的能力,可以监控服务的调用质量,如流量情况,平均耗时、超时率和异常率。

框架状态可以在控制台上一键核查。

Tars提供配套的性能测试工具,这也是Tars基金会的子项目。性能测试工作不再依赖专业的测试人员。

| Tars优势

1、原生RPC调用

Tars使用自研的RPC协议通信,服务之间建立长连接,在通信频繁的场景下具备显着的性能优势。

2、多语言支持

除C++和Java外,Tars还支持NodeJs,PHP,Go等语言,提供了相应的SDK。当团队技术栈多样化时,可以多语言协同开发,无缝对接,开发者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进行开发,提升团队整体效率。

在这方面,Spring Cloud想要支持异构语言,需要借助SideCar构建Service Mesh。 业界现在有一些比较流行的服务网格解决方案,但是 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可移植性不高 。比较常见的像Istio,由于是代理模式,而且非长连接,会存在 更大的延迟 。另一方面,Istio的部署和运维都非常 复杂 ,需要更多的学习成本和运维成本。

3、内置服务治理功能

Tars框架内嵌了丰富的服务治理功能,包括熔断、限流、负载均衡、认证、加密等。同时,在服务监控、数据采集,以及灰度部署、跨机房部署等方面,都原生支持,集成度高。

Spring Cloud要支持这些功能,要么需要集成其他组件,要么需要设计开发来实现。都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成本和研发成本。

4、运维监控

Tars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体化的运维管理控制台,我们可以在Web上进行一键部署、扩容、升级、回退等运维操作。

Spring Cloud并没有配套的工具。要实现Web管控, 需要借助K8S和容器,同样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5、国产化

Tars是国内公司主导的开源项目,这一点就不多说什么了。

6、“套装”优势

Tars框架提供了微服务相关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常规情况下不需要再去集成其他组件,不存在兼容性问题。这就好比MacBook和兼容机的区别,兼容机你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试错成本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 劣势

1、项目热度

Tars开源较晚,到目前只有5年多时间,项目热度不如Spring Cloud,应用也没Spring Cloud广泛。

2、Tars的云原生之路

Tars和K8s的深度融合也开源不久(2020年7月,K8SFramework),还有待落地验证。这个项目现在的更新频率较高,不建议在生产中使用。但是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社区工作者对Tars与K8S融合的高涨热情,相信未来这个项目一定会大放异彩!

Tars在微服务开发、运维、监控等方面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低成本构建企业级微服务。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团队,各种规模的系统。

在做技术选型时,如果团队中有C++开发人员,或者有多语言开发的情况,而且团队规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议选择Tars。它在运维、监控、测试等方面会为我们节约大量成本。

未来,随着 K8SFramework 项目的日渐成熟,相信Tars生态会被更多的团队熟知和使用。

D. 微服务架构是什么

微服务架构,主要是中间层分解,将系统拆分成很多小应用(微服务),微服务可以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也可以部署在相同的服务器不同的容器上。当应用的故障不会影响到其他应用,单应用的负载也不会影响到其他应用,其代表框架有 Spring cloud、Dubbo 等。
微服务 Microservices 之父,马丁.福勒,对微服务大概的概述如下:就目前而言,对于微服务业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While there is no precise definition of this architectural style ) 。但通常在其而言,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架构风格,它提倡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每个服务运行独立的自己的进程中,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服务之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通常是基于 HTTP 的 RESTful API ) 。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地部署到生产环境、类生产环境等。另外,应尽量避免统一的、集中式的服务管理机制,对具体的一个服务而言,应根据业务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语言、工具对其进行构建,可以有一个非常轻量级的集中式管理来协调这些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来编写服务,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数据存储。
六种常见的微服务架构模式:
1、聚合器微服务设计模式
聚合器调用多个服务实现应用程序所需的功能。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Web页面,将检索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展示。它也可以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组合微服务,对检索到的数据增加业务逻辑后进一步发布成一个新的微服务,这符合DRY原则。另外,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缓存和数据库。如果聚合器是一个组合服务,那么它也有自己的缓存和数据库。聚合器可以沿X轴和Z轴独立扩展。
2、代理微服务设计模式
这是聚合模式的一个变种,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端并不聚合数据,但会根据业务需求的差别调用不同的微服务。代理可以仅仅委派请求,也可以进行数据转换工作。
3、链式微服务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在接收到请求后会产生一个经过合并的响应,在这种情况下,服务A接收到请求后会与服务B进行通信,类似地,服务B会同服务C进行通信。所有服务都使用同步消息传递。在整个链式调用完成之前,客户端会一直阻塞。因此,服务调用链不宜过长,以免客户端长时间等待。
4、分支微服务设计模式
这种模式是聚合器模式的扩展,允许同时调用两个微服务链。
5、数据共享微服务设计模式
自治是微服务的设计原则之一,就是说微服务是全栈式服务。但在重构现有的“单体应用(monolithic application)”时,SQL数据库反规范化可能会导致数据重复和不一致。因此,在单体应用到微服务架构的过渡阶段,可以使用这种设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微服务可能会共享缓存和数据库存储。不过,这只有在两个服务之间存在强耦合关系时才可以。对于基于微服务的新建应用程序而言,这是一种反模式。
6、异步消息传递微服务设计模式
虽然REST设计模式非常流行,但它是同步的,会造成阻塞。因此部分基于微服务的架构可能会选择使用消息队列代替REST请求/响应。

E. 什么是微服务

微(micro)就是指体积小,服务(service)区别于系统,服务于一个或者一组相对较小且独立的功能单元,是用户可以感知最小功能集。微服务是一种分布式系统解决方案架构。将单个应用程序作为一组小型服务,每个服务程序都在自己的进程中运行,并与轻量级机制进行通信。服务围绕业务功能构建。可以通过全自动部署机器独立部署。可以用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写,使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技术,并尽量不采用集中式管理。我在黑马程序员社区学到的,社区有很多学习视频,路线图什么的,感觉对学习编程的小伙伴很有用,想学习的可以看一下。谢谢你对我们的支持,希望我的回答能有所作用,欢迎追问,再次表示感谢!

F. 微服务架构是什么

微服务架构是一项在云中部署应用和服务的新技术。

大部分围绕微服务的争论都集中在容器或其他技术是否能很好的实施微服务,而红帽说API应该是重点。

微服务架构相关介绍:

微服务可以在“自己的程序”中运行,并通过“轻量级设备与HTTP型API进行沟通”。关键在于该服务可以在自己的程序中运行。通过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将服务公开与微服务架构(在现有系统中分布一个API)区分开来。

在服务公开中,许多服务都可以被内部独立进程所限制。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服务需要增加某种功能,那么就必须缩小进程范围。在微服务架构中,只需要在特定的某种服务中增加所需功能,而不影响整体进程的架构。

微服务不需要像普通服务那样成为一种独立的功能或者独立的资源。定义中称,微服务是需要与业务能力相匹配,这种说法完全正确。不幸的是,仍然意味着,如果能力模型粒度的设计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必须付出很多代价。

如果你阅读了Fowler的整篇文章,你会发现,其中的指导建议是非常实用的。在决定将所有组件组合到一起时,开发人员需要非常确信这些组件都会有所改变,并且规模也会发生变化。服务粒度越粗,就越难以符合规定原则。

服务粒度越细,就越能够灵活地降低变化和负载所带来的影响。然而,利弊之间的权衡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要在配置和资金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基础设施的成本问题。

热点内容
ftp登录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发布:2025-02-13 06:03:33 浏览:398
数控编程代表 发布:2025-02-13 05:58:51 浏览:385
编程凸轮 发布:2025-02-13 05:38:21 浏览:691
判断素数的编程 发布:2025-02-13 05:29:25 浏览:618
androidaes加密 发布:2025-02-13 05:08:36 浏览:493
李宗瑞文件夹 发布:2025-02-13 04:27:59 浏览:611
phpparent的parent 发布:2025-02-13 04:18:08 浏览:457
小容量存储器市场 发布:2025-02-13 04:01:11 浏览:373
ickeck文件夹 发布:2025-02-13 04:00:21 浏览:644
上传照片文案 发布:2025-02-13 03:53:13 浏览: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