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的多存储模型
❶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的感觉贮存
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它贮存输入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但保持时间很短,假若不对输入感觉的信息作进一步处理,就速度衰退直至完全消失。感觉记忆的内容,人是意识不到的。各种感觉系统都有对输入信息的短暂记忆,视觉记忆保持的时间不足1秒,听觉记忆约能保持2秒。
❷ 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答: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心
理
学
家
根
据
大
量
的
研
究
结
果
,
提
出
了
有
关
学
习
的
信
息
加
工
过
程
的
一
些
模
型
。
由
加
涅
(E.Gagne,Yekovich,& Yekovich,1993
;
Leahey & Harris,1993)
等人提出的一个信息加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
理学家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
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
第一个成分是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相当于用来贮存信息的计算机磁盘。信
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即将
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
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
(meta cognition)
,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
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移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❸ 信息加工的加工模型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作为信息加工的结果,使个体获得了知识并贮存在记忆中。那么,知识是怎样进入人脑的?人又怎样从记忆中检索或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呢?这就是信息加工过程要回答的问题。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关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一些模型。是由加涅等人(E.Gagne,Yekovich,&Yekovich,1993;Leahey&Harris,1993)提出的一个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理学家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
第一个成分是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相当于用来贮存信息的计算机磁盘。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移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对信息加工模型的各成分做详细的分析。 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大量的刺激信息首先进入人的感觉器官,因此,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它将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它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Neisser,1967)感觉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1、保留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以它在外部世界中的相同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未被加工”的状态。(Leahey and Harris,1993)
2、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如果加工过程不立即开始,记忆痕迹将迅速消退。视觉信息在1秒之内,听觉信息在2秒之内就从感觉记忆中消失(J.Walker,1996)
感觉记忆的存在对于进一步加工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感觉记忆使得信息能够保留足够的时间以便转换到下一个贮存库即工作记忆中去。 1、注意
注意是对刺激的有意识关注,是将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到某些刺激。对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的加工是从注意开始的。注意是外界信息进入人脑的门户,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得到人脑的进一步加工。所有其它的加工都有赖于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中的适当的刺激的注意程度。在教学中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很关键的一步。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措施使学生保持对所教内容的注意,而不为外界噪音等与学习无关的刺激所分心。
2、选择性知觉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只有一部分信息受到注意,大部分信息因未受到注意而迅速消失。这少部分受到注意的信息便成为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得到进一步的知觉加工,使信息获得意义并进入工作记忆。可见,选择性知觉是使受到注意的部分信息获得意义的过程。选择性知觉是信息能否从感觉记忆进入到工作记忆的关键环节。学习者的注意状态、动机状态、先前经验和期望都会影响对信息的选择性知觉。
❹ 论述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急需,14号上午9点前告诉我啊)
思维过程论的体系构成 《思维过程论》将围绕思维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思维,解开思维奥秘的心理状态假说模型,心理活动的信息输入,信息编码,信息存储,信息激活,信息输出,心理活动信息加工的总体特征,以及心理或思维活动信息处理的数学表达等十个专题展开。 1、思维是什么思维到底是什么?这是任何思维理论首先必须问答的问题,本文以这一问题的阐述作为《思维过程论》体系的出发点。在一章中先对思维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日常用语,哲学理论,传统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脑科学,当代思维科学对思维的不同理解;阐述了《思维过程论》对思维的界定。提出思维分成广义与狭义思维二个层次。广义思维是以人脑神经活动为载体,以主客体相互作用存在及信息为内容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广义信息过程,思维是人类智能的信息处理部分,它的功能是指导主体的行为输出,为主体的生存发展服务。狭义思维是指以符号系统为主要成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提出了狭义思维没有独立于人的心理活动之外的单独的信息加工机制定这一命题。其次,针对思维活动的本质,详细论述了什么是信息。指出信息是通过一定媒介对客观事物及运动状态的一种显示(映射反映)它标志着事物及现象的间接存在;论述了信息的基本性质及特征。指出信息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相对独立性,对信源和载体的依存性、信息的反映性、映射性、信息存在的间接性信息的多样性,多层次性,信息存在的非实体性,信息相互作用的单向性,信息划分的相对性以及信息可转化性等;论述了与信息相关的若干深层问题。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信息与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信息与信号的关系,信息的质与量,信息的功能;论述了信息的处理。指出信息处理是一个信息加工者通过物质、能量、相互作用操纵信源,信息载体以改变信息的语法、语义、语用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过程,信息处理是一个将多种因素进行捆绑的过程;指出思维是涉及语法、语义和语用的广义信息过程,而不是申农的狭义信息过程。第三,针对思维的载体论述了脑的进化及基本结构,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的通讯,人脑的三个功能系统。脑的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与心理状态,指出动态神经集群活动是心理状态的直接神经基础和信息加工载体。第四,针对思维的信息内容,论述了主体、客体、主客体相互作用,思维是人脑对主客体关系存在的反映。思维反映主客体关系的有效性。指出思维不是对客体存在的反映,大脑只可能处理来自主客体相互作用存在的混合信息,思维不能彻底回答离开主体的客体单独存在时本体上是什么的问题。思维只能回答客体向人呈现了什么?表现为什么,对主体意谓着什么,主体应该如何反应等。然而,主体可以通过思维的这种信息处理解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类生存到现在说明了思维信息处理的有效性。第五,针对思维的功能及在智能中的地位,论述了对智能的定义、智能的进化及类型。指出,智能是主体自我生成的,自主能动处理主客体关系的能力,包括信息处理与行为二部分,思维活动是人类智能的组成部分。指出,精神现象、心理活动、广义思维的等价性。论述了狭义思维在人心理活动中的独特地位,指出狭义思维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人类智能包含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包含狭义思维,掌握了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人类的心理活动多数情况下就是思维活动。思维是智能进化的最高阶段,是生物智能中的高等智能。 2、用什么方法研究思维研究方法历来是心理学和思维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问题不解决,思维科学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在二章中首先阐述了思维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论述了心理学研究经历的思辩方法,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和当代综合研究方法。现有的思维研究方法体系及特点。其次,提出了本文自创的“状态论”方法,论述了系统观的历史进步及面临的若干问题,状态论的基本原理,状态论的现实意义。指出本文自创的状态论是研究心理和思维现象的哲学和具体科学的方法。第三,论述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心理和思维研究为什么需要假说方法,建立心理学或思维理论假说的原则与初步设想。第四,论述了模型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心理或思维研究为什么需要模型方法,思维过程论需要建立哪些基本模型的问题。指出本研究建立的是定性与定量的综合模型。第五,论述了自我观察法是直接研究心理活动信息加工内容的有效方法,是心理学和思维研究进入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对自然观察法的科学性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3、解开思维奥秘的心理状态假说模型心理状态假说模型是《思维过程论》的核心内容。思维过程论的体系就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在三章中首先论述了心理状态的概念,结构和特征对心理状态进行了界定,所谓心理状态是在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平均500ms)某种心理活动内容形成且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时的心理现象存在的总合。这些心理现象存在总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共时态历时态相干统一的有机整体。从信息处理角度看,心理状态是指完成一次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信息处理的最小功能单位。心理状态由共时态维度和历时态维度的结构组成。共时态维度包括三个子系统,知、情、意子系统,需要、动机、兴趣子系统和气质、能力、性格子系统。历时态维度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阶段。还有共时态与历时态统一产生的信息三态。静息态、潜意识态和显意识态。阐述了心理状态具有整体性,亦静亦动性,非实体性,功能间隔性,非线性复杂性以及状态间关系的随机性等特征。其次,论述了心理状态的功能和神经基础。心理状态具有对各类信息及信息的捆绑功能,相对独立地信息处理功能,作为心理过程的最小单位具有间隔功能,针对语法信息,产生语义和语用信的功能。指出了心理状态的直接生理基础是大脑内特定时刻的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由特定时刻的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产生和维持特定内容的心理状态。第三,论述了心理状态与相关层次的关系。阐述了心理状态与思维的关系提出心理状态的集合组成广义心理过程,而人的思维活动就包括在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之中,狭义思维就是以符号操作为主要成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指出了心理状态涉及的生物物理层次,化学层次,脑神经细胞层次,人的心理活动层次以及人的行为层次及关系。第四,论述了心理状态假说的来源与证据。阐述了心理状态假说来源于哲学层次的状态论,来源于对现有心理学理论中的概念的改造,来源于联想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詹姆斯的意识流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格式塔的完形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和动态神经元集群理论。例举了支持心理状态假说的部分反应时研究证据,神经电生理学证据。第五,论述了心理状态假说模型的意义。阐述了心理状态假说的提出重新划分了心理学研究对象及构成体系,指出心理状态的提出,实现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使人们找到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最佳层次,使心理学的研究得以从整体上进行定量的数学表达。 4、心理活动的信息输入信息输入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起点,不建立信息输入的相关模型无法具体讨论心理活动的信息加工问题。在四章中首先论述了心理活动的信息输入。信息输入就是指以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活动为载体以反映主客体关系存在为内容的信息对人心理系统的作用。信息输入是由神经冲动输入所负载的。指出信息输入的多种类型,信息输入的主要来源。其次,论述了心理信息输入与注意机制。指出了现有的注意的理论即信息加工心理学注意模型的不足。第三,论述了心理状态假说的注意模型,指出注意是用于调控信息输入的一种输入至输出反应,是指向自身信息输入窗口的调控过程,其功能是选择信息,切分信息,压缩信息。注意对信息的选择按max择大原则自动进行。还论述了显意识知觉的信息是经中枢注意选择的信号较强者。阐述了注意的信息处理与数学表达。注意对信息处理的四个阶段,三种输入、输出模式,注意的神经机制。以及心理状态注意模型的特点,注意对部分心理现象的解释等。 5、心理活动的信息编码在五章中首先论述了信息编码的概念。信息编码是人脑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无论是信息通讯、存储、转换和利用都离不开信息编码和解码问题。指出,信息编码就是指将信息与某种载体以特定方式结合在一起使之变成载体与信息结合的信号的过程。而解码则是信息从载体从剥离出来的过程。信息编码有物理、化学、神经活动的信息编码,信息编码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其次,论述了心理活动的信息编码。论述了来自体内外的各种信息与大脑中的物质、能量、神经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编码问题,指出心理活动的信息编码涉及分子水平编码,神经元水平编码和神经元网络关系的信息编码。指出了心理活动信息编码的基本过程。心理活动信息编码的多通道、多水平、多类型问题。第三,论述了感官水平的信息编码。论述了感官水平的不同通道神经脉冲对信息的编码。指出感官水平的编码主要是对事物局部特征的编码。第四,论述了中枢的信息编码。论述了中枢水平的多级编码以及动态神经元集群关系的信息编码与Hebb原则的关系。第五,论述了动态神经元集群活动的时空统一编码。指出大脑内对象整体信息的编码与心理状态的关系。第一信号信息与第二信呈信息的编码问题,论述了编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第六,论述了心理状态假说模型信息编码理论的特点。论述了动态神经元集群编码决定心理状态的信息内容及信息之间的关系结构。 6、心理活动的信息存储信息存储是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信息以什么方式存储于大脑中将决定信息的检索提取和输出。在六章中首先论述了现有信息存储理论。阐述了人们对学习与记忆的理解,学习与记忆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存储理论。其次,提出了心理状态假说的信息存贮模型。阐述了信息存贮的概念和分类,人脑是如何存贮信息的,信息存储的单位化模型,信息存储的多重记忆模型。指出输入大脑的信息按时间相关性原理存储,即同时或继时呈现于大脑中的信息捆绑在同一记忆结构中,长时记忆以功能离散的单位化的形式存贮于人脑系统中。记忆的信息负载于多种通道多种载体的多种水平之上。第三,提出了长时记忆的动态变化及数学表达。阐述了记忆遗忘,记忆在输入的启动作用下的变化,记忆的增强,记忆信息之间的重组,各记忆单元之间序关系的变化等。给出了长时记忆遗忘的数学表达。第四,论述了心理状态模型中的感觉记忆。阐述了感觉记忆的研究,心理状态中对感觉记忆的看法。第五,论述了短时记忆问题。阐述了短时记忆容量为什么是7±2块组的问题。指出短时记忆容量与心理状态时间尺度极限有直接关系。第六、对心理状态模型与现有模型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心理状态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的比较与认知心理学模型的比较。 7、心理活动的信息激活心理活动的信息激活是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信息的激活谈不上输入信息与记忆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激活的状态决定心理活动特定时刻的输出,离开信息激活的描述就不能建立整体的心理活动信息加工模型。在七章中首先论述了心理信息激活的原理。阐述了心理信息激活的概念,在什么条件下心理信息会受到激活,心理信息的相似激活原理,即凡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心理状态及相应的记忆单元之间,表现为知,情,意,需要,兴趣,动机,气质,能力,性格等具体心理活动内容的相同或相似单元之间具有相互激活的关系。这叫心理状态信息的“共鸣激活”原理。其次,论述了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机制。阐述了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神经细胞通讯机制,心理信息激活的数学表达。指出相拟激活关系可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来刻画。特定对象的受激启动量等于自身存在程度,乘以自身对作用于自己的对方的隶属度再乘作用于自己的对象本身的存在程度。第三,介绍了支持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证据。阐述了联想心理学的联想定律,神经生理的条件反射泛化现象,格式塔的同型论,以及实验心理学的信息相似启动效应对相似激活原理的支持。 8、心理活动的信息输出信息输出是心理活动信息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储于大脑中的信息要用于指导人的行为就必须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和提取出来,信息输出是信息利用的前提。在八章中首先论述了心理活动信息输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什么心理活动是信息输出,如何判定有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出相关的三个层次,和三种输出模式。其次,论述了心理活动信息输出的过程。阐述了心理活动过程输出了什么内容的信息,对心理活动信息输出给出了了数学表达。指出心理活动信息输出是按竞争的择大机制进行,阐述了信息输出的反馈与人的显意识知觉的关系。第三,论述了输出模型与心理活动整体信息加工的关系。阐述了若干心理现象与输出模型的关系,输出与心理活动整体信息加工的关系。 9、心理活动信息加工的总体特征能否对心理和思维活动的总体特征作出科学的判断关系到思维信息加工模型建立的成败。在九章中首先论述了思维现象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现象指出思维现象具有整体性突现特征,思维现象不能还原为心理要素的线性加合。其次,论述了思维过程的随机特征,指出由于心理状态间的非确定性决定了心理过程近似于马尔可夫过程。第三,论述了思维现象的动态性特征,指出思维现象是时变现象,是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以及思维信息处理中的并行、串行,精确与模糊,确定与随机,不同层次量与质的转化等特征。 10、思维的信息处理及数学表达人的心理包括思维过程能否用数学来研究?用哪些数学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心理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将使心理科学走向成熟成为一门规范学科,也将使人工智能研究获得大的发展。在十章中首先探讨了建立思维过程数学模型的前提,指出要实现描述对象量与质的转化,将属于质的问题转化为量及量关系。要在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方法上有所突破。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和思维活动的整体的定性理论模型。解开思维所需的数学工具要已经具备。其次,给出了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十多个公式。心理过程公式,心理状态转移公式,心理状态内信息输入公式,信息存储公式,信息间相互作用激励公式,信息存在程度公式,信息输出公式,长时记忆保持(重现概率)公式,信息启动效应衰退公式和信息不应期公式。第三,探讨了思维数学模型与其它学科中的数学模型的关系。最后探讨了思维数学模型与实现人工智能的问题。 摘自《思维过程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洪
❺ 什么是信息加工信息加工的方式
信息加工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那么你对信息加工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信息加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信息加工的简介
信息加工是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生产出价值含量高、方便用户利用的二次信息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信息增值。只有在对信息进行适当处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用以指导决策的有效信息或知识。
信息加工的内容
(1)信息的筛选和判别: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假信息和伪信息,只有通过认真地筛选和判别,才能防止鱼目混珠、真假混杂。
(2)信息的分类和排序:收集来的信息是一种初始的、零乱的和孤立的信息,只有把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才能存储、检索、传递和使用。
(3)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对分类排序后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计算,可以使信息更具有使用价值乃至形成新信息。
信息加工过程的注意事项
(1)信息加工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对信息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只局限于情况介绍、数据罗列,这种信息加工的作用很小。
(2)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切忌主观臆断,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性质的信息硬性拼凑,造成信息失真;切忌人为地加以夸大、缩小或在加工中使客观事物变样。
信息加工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信息加工方式有各种不同的划分。
按处理功能的深浅分
按处理功能的深浅,可以把信息加工分为预处理加工、业务处理加工和决策处理加工三类方式。第一类是对信息简单整理,加工出的是预信息。第二类是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出辅助决策的信息。第三类是对信息进行统计推断,可以产生决策信息。
数据加工以后成为预信息或统计信息,统计信息再经过加工才成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种转换均需要时间,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时间延迟,这也是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特征——滞后性,在使用中必须注意这一点。信息的滞后性与信息的时效性是有矛盾的,信息工作者要认识信息的滞后性,尽量减少以至消除滞后性对时效性的制约和影响。
按处理的响应时间分
按处理的响应时间的不同,信息加工的方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1)一种是将送过来的数据立即进行处理,即时做出响应的“实时处理型”。一般实时处理系统只允许处理已确定的工作,只限于面向常规的作业业务,这是为了保证响应的及时性。
(2)另一种是将送过来的数据存起来达到一定数量或时间后,再集中处理的“批处理型”。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以下两种统计分析业务:如果不搜集一定数量的必要数据,就没有什么处理意义和效果;没有必要急于得到处理结果。
从发展来看,信息加工正从批处理形式向联机处理形式发展,从事后处理为中心向实时处理发展。
按系统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分
按系统与用户之间距离的远近,信息加工方式可划分为远程处理方式和局域处理方式。远程处理是指用户不必去信息中心,而通过通信线路使用远处的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方式。实际上远程处理是一种远距离的联机处理方式。因为除了终端和通信控制器以外,它和批处理方式完全一样。与远程处理相反,局域处理是指在放置计算机的地方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事实上,只有在区分远程处理和局域处理的场合,才较多地使用这个概念,即在计算机网络中分布在各处的计算机各自进行处理的方式就叫做局域处理。
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计算机配置分
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计算机配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集中式是将计算机放在单位机关等指定地方,由中心计算机集中承担处理功能和处理量;分布式是以统一的规划为基础,将适当规模的计算机系统安装在单位机关及其下属单位,分别承担处理功能和处理量。选择集中式还是分布式的时候,要考虑企业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
按是否运用计算机分
传统的信息加工主要是通过人脑进行,随后相继出现了手工设备和计算机。也就是说,进行信息加工一般有手工加工和计算机加工两种方式。采用手工管理方式进行信息加工,不仅繁琐、容易出错,而且其加工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决策的需要。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大大缩短了信息加工时间,满足了管理者的决策需求,同时人们也从繁琐的手工管理方式中摆脱了出来。
计算机信息加工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又大量采用各种数学模型。这些模型的算法往往是相当复杂的,常常包含大量的迭代和循环。不过现在已经有许多可供选择的软件包,如统计软件包、预测软件包、数学规划软件包、模拟软件包等。
❻ 简述记忆的多重存贮模型
当前得到公认的解释记忆储存的模型是记忆的三存储模型,该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它们则进入短时记忆.正是在短时记忆中,个体把这些信息加以改组和利用并作出反应.为了分析存人短时记忆的信息,你会调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同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经过复述存入长时记忆.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感觉寄存器只能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在感觉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经过编码获得意义,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就会自动消退.
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继续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它们虽然保存的时间极短,但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作用.例如,在看电影时,是视象帮助我们把相继出现的一组图片看成是一个平滑连续的画面.大多数视象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秒钟,但在有些情况下,一些视象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这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如亮度),视觉剌激的强度越大,视象消失得越慢.
声象记忆和视象记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性质,只是声象在感觉寄存器中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秒钟.使得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加工语音信息,达到词的意义.研究表明,视象和声象是物理刺激的忠实复制品,是感觉器官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拷贝.选择性注意控制着什么信息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传递到短时记忆.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TM)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复述保证了它的延缓消失.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例如在做计算题时每做下一步之前,都暂时寄存着上一步的计算结果供最后利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采取各种复杂的行为直至达到最终的目标.正因为发现了短时记忆的这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大多数研究中被改称为工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