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存储芯片的片选
1. 常用存储器片选控制方法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线选法,部分译码法,全部译码法。
线选法电路简单,但是会造成地址z堆叠,空间利用率低且具体编程时不易编织;
全译码法的芯片利用率高,不会出现地址堆叠,但是电路比起线选法复杂得多;
部分译码法介于两者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地址堆叠,但是有相对连续的地址空间。
(1)什么是存储芯片的片选扩展阅读: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信息的记忆部件。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或内存)和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或外存)两大类。和CPU直接交换信息的是主存。
主存中汇集存储单元的载体称为存储体,存储体中每个单元能够存放一串二进制码表示的信息,该信息的总位数称为一个存储单元的字长。存储单元的地址与存储在其中的信息是一一对应的,单元地址只有一个,固定不变,而存储在其中的信息是可以更换的。
2. 常用存储器片选控制方法有哪几种
存储器往往要是由一定数量的芯片构成的。CPU要实现对存储单元的访问,首先要选择存储芯片,即进行片选;然后再从选中的芯片中依地址码选择出相应的存储单元,以进行数据的存取,这称为字选。片内的字选是由CPU送出的N条低位地址线完成的,地址线直接接到所有存储芯片的地址输入端,而存储芯片的片选信号则大多是通过高位地址译码后产生的。线选法:线选法就是用除片内寻址外的高位地址线直接分别接至各个存储芯片的片选端,当某地址线信息为0时,就选中与之对应的存储芯片。这些片选地址线每次寻址时只能有一位有效,不允许同时有多位有效,这样才能保证每次只选中一个芯片。线选法不能充分利用系统的存储器空间,把地址空间分成了相互隔离的区域,给编程带来了一定困难全译码法:全译码法将除片内寻址外的全部高位地址线都作为地址译码器的输入,译码器的输出作为各芯片的片选信号,将它们分别接到存储芯片的片选端,以实现对存储芯片的选择。全译码法的优点是每片芯片的地址范围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是连续的,也便于扩展,不会产生地址重叠的存储区,但全译码法对译码电路要求较高部分译码法:所谓部分译码法即用除片内寻址外的高位地址的一部分来译码产生片选信号,部分译码法会产生地址重叠。
3. 一般存储芯片都设有片选端cs,它有什么用途
对于一块集成电路,想让它开始工作,得给一个信号它(高电平或低电平),接收这一信号的引脚就叫片选端, 这一信号就叫片选信号,一般为cs,片选端收到合法的片选信号便进入工作状态,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写入或读出了。
4. 存储器芯片为什么要设置片选信号,它与系统总线有那些连接方式这些连接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1:
a: 因为一个1G芯片,比用8个128M芯片昂贵的多;
b: 假设总寻址空间为1G, 8个128M寻址可以灵活使用sram,sdram,flash等芯片(类似于给你8个插槽让你扩展外设)以满足不同的存储需求,而你做成一个1G的内存插槽。。。其他东西插在那里呢?难道你只需要1G的内存而不需要硬盘吗?
2:
分为并行跟串行,比如接个SDRAM那就是行+列寻址,就是并行接入总线,但也不是完全32位并行,NANDFLASH则是类似于串行接入总线,这跟存储器设计有关~有兴趣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我也只是了解。
3:
优缺点,并行访问速度要快,接入简单(32位直接扔过去,一次性收发),但成本高,而且不适合远距离传输。串行的话,就是要顺序写入当然慢,而且需要传输规则才能通信(你得告诉人家你的数据怎么排列的吧),但是成本低
我就知道这么多~欢迎补充!
5. 为什么在存储器芯片中要设置片选输入端
目前,每一个集成片的存储容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一定数量的芯片按一定方式进行连接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存储器。在地址选择时,首先要选片。
只有当片选信号有效时,才能选中某一片,使此片所连的地址线有效,这样才能对这一片的存储元进行读写操作。 至于是读还是写,取决于CPU所给的命令是读命令还是写命令。
6. 在对存储器芯片进行片选时,全译码方式、部分译码方式和线选方式各有何特点
计算机有五大部分:运算、控制、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运算、控制,合称为“中央控制单元(CPU)”。
CPU,必须外接存储器芯片,才能工作。
早期,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存储器芯片的容量,不大。
那么,就必须由多片存储芯片,组装在一起,才能满足需求。
但是,各个存储芯片,都应该独立工作。
即:CPU 读写任何一个地址号码,只许有一个存储芯片配合工作。
绝不允许【两个或多个芯片,同时读出或写入。】
---------------------------
全译码方式,是把全部的地址线,都连接到译码电路。
这种方式,可以保证:
任意一个地址号码,只对应一个存储单元。
任意一个存储单元,也只有唯一的地址号码。
这样的方式,最稳定可靠。只是电路复杂,成本高。
部分译码方式,仅有部分地址线,连接到译码器。有一些地址线未用。
此时,任意一个地址号码,还是只对应一个存储单元。
但是,未用的地址线,可以随意的取 0 取 1。
那么,任意一个存储单元,就有了多个地址号码。
因此,就增加了读写存储单元的灵活性。编写软件时,就更加方便。
这种方式,电路简单一些,只是实际的地址稍少一些。
线选法,不使用译码电路,直接用高位地址线来发挥“译码”功能。
作为“译码”的功能,就必须令各个芯片单独工作。
那么,有些地址,有可能使得多片存储芯片同时工作。
这样的地址,就不可用了。
这种现象,就是多片芯片的地址,重叠在同一地址范围了。
优点:电路简单。
缺点:有【地址重叠】现象,可用地址较少。
7. 片选的存储芯片的片选
存储器往往要是由一定数量的芯片构成的。
CPU要实现对存储单元的访问,首先要选择存储芯片,即进行片选;然后再从选中的芯片中依地址码选择出相应的存储单元,以进行数据的存取,这称为字选。片内的字选是由CPU送出的N条低位地址线完成的,地址线直接接到所有存储芯片的地址输入端,而存储芯片的片选信号则大多是通过高位地址译码后产生的。
线选法:
线选法就是用除片内寻址外的高位地址线直接分别接至各个存储芯片的片选端,当某地址线信息为0时,就选中与之对应的存储芯片。这些片选地址线每次寻址时只能有一位有效,不允许同时有多位有效,这样才能保证每次只选中一个芯片。线选法不能充分利用系统的存储器空间,把地址空间分成了相互隔离的区域,给编程带来了一定困难
全译码法:
全译码法将除片内寻址外的全部高位地址线都作为地址译码器的输入,译码器的输出作为各芯片的片选信号,将它们分别接到存储芯片的片选端,以实现对存储芯片的选择。全译码法的优点是每片芯片的地址范围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是连续的,也便于扩展,不会产生地址重叠的存储区,但全译码法对译码电路要求较高
部分译码法:所谓部分译码法即用除片内寻址外的高位地址的一部分来译码产生片选信号,部分译码法会产生地址重叠。
8. 什么是片选空间
片选是一个单片机学科词汇,可以理解成选片。片选信号一般是在划分地址空间时,由逻辑电路产生的。在数字电路设计中,一般开路输入管脚呈现为高电平,因此片选信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低电平。
中文名
片选
词性
动词
分类
单片机学科词汇
理解成
选片
简介
片选:动词,单片机学科词汇,可以理解成选片。举个例子,有很多芯片挂在同一总线上(像电脑里很多外设都是挂在总线上),但我们有时候需要对其中特定的某个芯片进行数据、地址或命令的独立传输,此时,我们需要有一个信号来告诉挂在总线上的芯片们,这些数据、地址是传给哪个芯片的。那这样的话,其他芯片就会对这些信号“漠不关心”,而目标芯片就知道这些数据是传给自己的从而做出反应。这个信号就叫做片选信号CS(chip select)或SS(slave select)。片选这个词即由此而来,指通过设置跳线,利用与门、或门、非门的组合来决定到底是哪几部分进入工作状态。
在数字电路设计中,一般开路输入管脚呈现为高电平,因此片选信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低电平。片选信号一般是在划分地址空间时,由逻辑电路产生的。
可编程接口芯片都有一个片选开关,通常以CE(Chip Enable)或CS(Chip Select)表示,只有当该输入端处于有效电平,接口芯片才进入电路工作状态,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片选端通常以AO地址译码器的输出端相连,因此片选也是由指定的AO地址选中该接口芯片,以使其进入电路工作状态的过程。
如图所示,如果一个从芯片或从设备(slave)的SS管脚处于非激活状态(通常是低电平),那么这个从芯片或从设备就相当于一个聋子,不会对任何外来的输入信号做出反应。而如果其中某一从芯片的SS管脚处于激活状态的话,那它就能听到外来的输入信号,就能做出接收或回应。图中,MISO是从芯片向主芯片传输数据的信道,MOSI是主芯片向从芯片传输数据的信道,SCLK是时钟信道(主芯片->从芯片)。
存储芯片的片选
存储器往往要是由一定数量的芯片构成的。
CPU要实现对存储单元的访问,首先要选择存储芯片,即进行片选;然后再从选中的芯片中依地址码选择出相应的存储单元,以进行数据的存取,这称为字选。片内的字选是由CPU送出的N条低位地址线完成的,地址线直接接到所有存储芯片的地址输入端,而存储芯片的片选信号则大多是通过高位地址译码后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