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部劳动力市场特点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1、内部市场主要以管理和惯例为调节手段。它是一个科层组织,其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完全被纳入到管理规则。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特有的惯例与传统作为非正式规则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外部市场则通常是以价格为调节手段。
2、内部劳动市场的就业合约一般较长,这是其最典型特征。企业在完成初始雇佣后往往通过默契或承诺维系就业关系的稳定性,为职工在企业内提供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机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即使当经济环境不景气或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也不立即把多余的员工推到社会,而是首先通过一系列内部优化重组的措施来应对。与此相对应,员工通常很少具有流动性或“跳槽”行为。这与外部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频繁波动形成反差。
3、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也具有特点。在这里,工资是与工人的长期绩效相系,实行所谓“年功工资”的分配制度。
2.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哪些优点
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我们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运动形态。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市场主体不管是人还是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产权,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 2、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交换只能在等价的基础上进行。 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都力图使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必然存在竞争。 4、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 5、市场经济是服务经济。商品只有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为他人和社会更好地服务才能获得更大的盈利。 6、市场经济是网络经济。为使生产要素有来路,产品有销路,必须发展横向联系;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导、协调、规划和监督,必须发展纵向经济。 7、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是没有边界的,它反对任何形式的边界封锁、部门分割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市场要对国内开放,也对国外开放。 8、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竞争机制支配企业行为使市场处于非平衡状态,生产要素在竞争中流动又可产生平衡的倾向。 二、市场的作用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配收入。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的收入高低和盈亏状况首先取决于市场价格,价格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 2、传递信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向商品生产者传递经济信息,价格上升表示供不应求,反之则供过于求,生产者可根据价格信息自主调节生产。 3、刺激生产。市场在分配收入和传递信息的同时,又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 4、调节供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生产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生产增加;供求平衡,各个部门的生产比例得到合理分配,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化
3. 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5分)
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2分)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3分)
4. 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优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的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的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节生产的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核心是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体制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显着特征,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不能有任何力量高于甚至代替市场的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5. 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的特点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1、内部市场主要以管理和惯例为调节手段。它是一个科层组织,其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完全被纳入到管理规则。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特有的惯例与传统作为非正式规则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外部市场则通常是以价格为调节手段。 2、内部劳动市场的就业合约一般较长,这是其最典型特征。企业在完成初始雇佣后往往通过默契或承诺维系就业关系的稳定性,为职工在企业内提供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机会,一般不轻易解雇员工,即使当经济环境不景气或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也不立即把多余的员工推到社会,而是首先通过一系列内部优化重组的措施来应对。与此相对应,员工通常很少具有流动性或“跳槽”行为。这与外部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频繁波动形成反差。 3、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也具有特点。在这里,工资是与工人的长期绩效相系,实行所谓“年功工资”的分配制度。
金融市场的特点
1.交易价格具有特殊性
在商品市场,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而金融市场上特殊商品的价格:利息率,不是表现特殊商品的价值,而是表现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货币等金融工具买卖、转让的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的使用权。买者购买使用权后,可以投资于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即获得多于偿还货币给贷款者的本息。金融市场的价格:利息率的波动,客观地反映市场银根的松紧。在金融市场上,由于“商品”的单一性,决定了利率的一致性。不论借钱的目的是什么,在期限一致、金额相同时,利率基本相同。因此,统一的利息率是金融市场特殊商品交易的参考值,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格有制约作用。
2.交易对象的周转具有特殊性
在商品市场上,商品随交易活动的结束而退出流通领域转入消费领域。但是,金融市场交易完成后,交易对象还会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内,带着利息返回。因为金融市场交易只转让了资本的使用权而未出卖所有权。
3.贷款活动的集中性
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者很多,涉及政府、工商企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但却很少是直接将资金提供给需求者。往往是通过金融机构把各方面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贷给需求者使用。可见,金融市场的借贷活动不是零散的,而是具有很强的集中性。
4.金融市场买卖关系具有特殊性
商品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一旦买卖过程结束,双方则不存在任何关系。金融市场买卖双方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卖方为了获得一定量的“租金”而转让该商品一定时间的使用权,保留所有权;买方支付“租金”后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时间的使用价值。显然,买卖过程结束后,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债务者必须按期偿还本息,债权者有权按期收回本息。
5.交易对象的单一性
商品市场交易的对象——商品实物是多种多样的,而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却是单一的货币,不涉及任何其他交易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特征。
望采纳,谢谢!
6. 谁能告诉我“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有什么特点啊
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所以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处于分离的情况,它们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它们要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就必须结合起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生产的一般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但由于生产条件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社会区分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的结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要素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
所谓劳动者是指具备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的人,包括直接劳动者和间接劳动者。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劳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被置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着把劳动者的劳动传导到劳动者对象上去的作用,生产工具的先进和落后,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务自然能力的加强,随着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交流的加强,生产工具将更加先进,生产效率将更快地提高,劳动对象则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具体包括原材料和一切自然资源。只有具备了上述基本要素,生产才能正常进行,生产活动才成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分配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并确立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内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也是工会理论最基础性研究的课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的实践,许多固有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上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两个根本标志:“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公有制问题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理论上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在实践上开始实现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即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分配制度和政策上也同步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上,首先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确立为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则之一,在分配制度中突出效率问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劳多得、优质优价问题,也不仅是为了打破大锅饭问题,而是涉及了效率和公平这个现代经济学上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又把按劳分配原则扩展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并特别突出了“鼓励和提倡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第一次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观念,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次党的十六大,再次突出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观念,第一次把劳动也作为生产要素排在了首位,并且仍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为什么在突出了“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还要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为什么“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还不足以解决分配问题,还必须把劳动也加入到生产要素行列中参与分配?笔者认为这就是十六大所确立的分配制度的最大亮点。其本质是确立在诸生产要素中劳动是第一生产要素。最终仍然是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 劳动是第一生产要素,首先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价值观;其次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第三是要清除对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的片面理解和错误做法。真正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劳动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价值观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用于交换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而非劳动性的生产要素价值是通过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上,其本身并不创造新的价值。但是这些非劳动性生产要素却同劳动共同创造了财富。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⑴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际上对共同创造出的财富进行分配,创造价值与分配价值(使用价值即财富)是不同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普遍采用“边际效应”和“均衡理论”的分析方法来解决分配问题,认为:“经济收入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分配的。三种最重要的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每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取决于某种要素的边际产量的供给和需求。需求又取决于某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在均衡时,每种生产要素赚到了它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边际贡献的价值。”⑵ 通俗地讲,它是指这三种要素的价值形式(价格),工资、地租和利润的形成,都取决于市场上供需状况。任何一种要素的供需不平衡都会影响到自身价格升降,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要素价格的升降。所谓均衡时,是指通过市场的力量,使各种生产要素按照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效应(贡献),达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表面上看,这与劳动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很相象,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些经济理论大多是在经济运行层面上来分析生产要素的运行规律,是研究如何增加、聚集和拥有财富的理论,是“赚钱的学问”。而较少从社会基本制度层面上研究经济问题。一般来讲,社会基本制度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是为什么和必须要这样做,而经济运行层面是解决怎样做的经济问题。换句话说,社会基本制度体现出的价值观决定了必须确立劳动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经济运行层面则要解决的是各生产要素如何按贡献参与分配。劳动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则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价值观。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是马克思科学理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也是同“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理论斗争的结果,但马克思并不否认“三要素共同创造财富”,相反马克思在纠正、补充、完善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缺陷时,特别强调了土地和资本的重要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是针对当时整个社会的物欲横流、对金钱、对商品的“拜物教”等“物统治人”的现象,通过劳动问题——这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论支点,把“物统治人”的世界颠倒过来,实现“人对物的统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社会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的标准,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⑻“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通过经济运行中的物与物的交换规律,看到其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更多的是社会基本制度层面上研究经济问题。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要全面地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创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诸多范畴,例如: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如果只把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视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将陷入片面性。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是基础。”⑽ 劳动是第一生产要素是坚持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劳动是第一生产要素首先是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发展与和谐的统一。市场是有缺陷的,存在着市场的失灵,必须进行适当干预和调节,所以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是有宏观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按照自由主义学派的观点,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阶层的断裂是正常的也是无法克服的,也不必去克服。例如帕累托认为“人们对于不平等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造成不平等的基本力量强大到国家干预所不能影响的地步。” ⑾“劳动的工资、土地的地租、资本的利润为经济规律所决定,而不是政治力量所决定。如果工会或改良主义的政党试图利用国家来修正这些生活的现实,那么最终不会产生效果。在这种尝试中,他们所能做到不过是使整个社会生产的馅饼较小一些,而较小的馅饼很可能仍然用同样的方式加以分配。试图用干扰和暴力来改变这种情况只会造成经济混乱和阶级冲突。”⑿因此,他认为社会的公平、正义等在经济学上是没有意义的,主张实行完全的自由主义经济,实际上是维护资本至上的制度,反对社会的革命。 然而,事实上在典型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里,也并不赞同帕累托等自由派的观点,在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着“按劳分配”,但只是非常有限的“按劳分配” ,是在发达国家政府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和在工会的强大压力下,所采取了一些“让步政策”。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做法,客观上是承认了劳动对剩余价值的部分所有权和分享权,是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按劳分配”进入剩余价值的分配领域。当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主要是实行“按资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但也从另一方面启示我们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劳动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和才能基本上是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这就是着名的“人力资本”理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H.P道格拉斯和 R.索洛用统计方法衡量美国的生产函数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们的统计数字告诉我们,在某种微妙的意义上劳动是唯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每增加1%的劳动所增加的产量三倍于每增加1%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美国工资占国民生产值的大约3/4,而剩下的1/4大致为财产收入的份额。约等于工资的1/3。)”⒀ 第三、劳动是第一生产要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途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而不是社会制度的变更。劳动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当然也要按市场原则进行配置,但是劳动力资源又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不同于货币、土地、设备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过程的原则与方式必然有其特殊性。必须要把人放在第一位,是“人统治资本”而不是“资本统治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在全面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效率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能有效消除由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而产生的两极分化的负面影响。其中一条重要的思路就是,要使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化,而绝不能停留在“劳动力商品化”的阶段。所谓劳动力商品化,其特点就是在流通领域劳动力所有者同资本所有者,通过平等交换,完成买卖关系。资本所有者通过支付工资获得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权,劳动者通过获得工资将自己的劳动力让渡工资支付者使用,这一切似乎很公平。但是,当职工的劳动力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商品属性原则,劳动力的购买者就可以完全占有、支配、使用劳动力及其劳动成果。 问题就在这里,此时的劳动力已不再是商品,而是生产过程中的可变资本,是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价值的资本。而这些增殖部分,按照商品归属的原则,被资本所有者(劳动力的购买者)全部占有,这就是资本所有者资本不断增殖的秘密,也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基础和前提,“所谓雇佣劳动,实际上就是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把劳动者的劳动力转变成资本家所占有的可变资本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⒁它是制造工人阶级永远贫困的社会经济制度。因此,当劳动者拥有的只是“劳动力商品”所有权时,结果只能是永远的贫困。 当劳动者的“劳动要素”同资本一样参与分配时,按照资本运行的原则,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实际上是除了工资之外,还要加上劳动者劳动要素投入的回报,获得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实现“劳动分红、利润共享”,这就是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最本质的现实意义。这样才能摆脱“雇佣劳动制”所带来的“绝对贫困规律”,广大劳动者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着“资本收益率远远高于劳动收益率”的现象,在我国由于资本的紧缺和劳动力大大富裕而形成的供求现状,使这个问题则更为突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中,关键的问题是尽快让广大劳动人民富裕起来。而如何让广大劳动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特别是工人阶级如何致富问题,是一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常说勤劳致富,事实上在“资本收益率远远高于劳动收益率”的现实中是很不容易实现的,也就是说职工只靠工资收入是不可能致富的。工资体现的仅是劳动力的价值,是补偿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费用的,主要用于生活费用的开支,因此工资水平总是同生活水平的高低相同步。依靠工资节余形成的财富,实际上是以减少消费(或滞后消费)及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的,对促进积极的社会再生产来说并不是积极因素。而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是能够使劳动变为资本不断升增殖的。让劳动变为资本劳动者才能真正致富,依靠资本形成的财富,是投资,是再生产的结果,本身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因此通过制度的确定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劳动效率、创造力、智慧及综合素质成为富起来的资本,通过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建立,把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源与资本进行有效的合作及有机融合,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使劳动者可以从认真努力的劳动中获得工资收入,获得一定的利润分成(劳动力资本投入的产出)。此外劳动者还可以将这些利润分成转化成金融资本,进行投资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获得投资收益。使广大劳动者由“无产者”变为“有产者”,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劳动、解放劳动者,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第一位的是不断解放劳动、劳动者;发展生产力,第一位的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文化、科技)。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就是劳动积累的过程,就是劳动、劳动者解放的过程,就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这就是劳动是第一生产要素最终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自治区工运干校)2003年10月10日草拟2004年4月1日第二次修改 注 释:⑴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第15页 人民出版社⑵ 曼昆:《经济学原理》(下)第19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北京第一版⑻ 左大培:《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 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和2003年第1期⑼ 同上⑽ 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载《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 第1期⑾ 萨缪尔森:《经济学》(上) 第121页 商务印书馆 1979年11月北京第一版⑿ 萨缪尔森:《经济学》(下) 第226页 商务印书馆 1979年11月北京第一版⒀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 第221页 商务印书馆 1979年11月北京第一版⒁ 王珏、李涛:《劳动力资本论——国企改革出路探析》 第2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7. 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1。分清劳动力的种类:体力与脑力。在温州就有专门的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很典型
2。劳动力价值的高低:这个在个人求职以及面试的时候会充分体现。
3。劳动力的稀缺性:真正的高端人才,依旧稀缺。
4。劳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道理。
还有的可以参照资源的合理配置中遇到的问题,人力资源,也是资源的一种。
8. 市场配置资源优点
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我们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运动形态。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市场主体不管是人还是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产权,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 2、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交换只能在等价的基础上进行。 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都力图使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必然存在竞争。 4、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 5、市场经济是服务经济。商品只有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为他人和社会更好地服务才能获得更大的盈利。 6、市场经济是网络经济。为使生产要素有来路,产品有销路,必须发展横向联系;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导、协调、规划和监督,必须发展纵向经济。 7、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是没有边界的,它反对任何形式的边界封锁、部门分割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市场要对国内开放,也对国外开放。 8、市场经济是动态经济。竞争机制支配企业行为使市场处于非平衡状态,生产要素在竞争中流动又可产生平衡的倾向。 二、市场的作用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分配收入。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的收入高低和盈亏状况首先取决于市场价格,价格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 2、传递信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向商品生产者传递经济信息,价格上升表示供不应求,反之则供过于求,生产者可根据价格信息自主调节生产。 3、刺激生产。市场在分配收入和传递信息的同时,又可以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 4、调节供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生产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生产增加;供求平衡,各个部门的生产比例得到合理分配,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化。
9.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什么
劳务市场亦称“劳动力市场”。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直接商谈的场所,是指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合理配置的场所。 劳务市场是劳动力交流的一种形式。劳动力市场特征如下: 一、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关系比其它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双方的关系复杂。因为其它生产要素市场上供求双方只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发生关系。而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关系在市场交换完成之后仍然存在。劳动力需求方要通过支配劳动力供给来达到购买的目的。 二、劳动力不能像其它生产要素那样被储存或报废,劳动者在脱离生产时仍然要维持其生计,这一特征是其它生产要素市场所不具备的。 三、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可以组织起来提高劳动力的价格,所有这些特征的基本点都缘于劳动力的自身特征, 即劳动力不同于其它生产要素或商品,鉴于上述特点,应对劳务市场给予极大关注,并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劳务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9)劳动资源在市场配置中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初显。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部分企业开始引进机器人带动,这一方面带动了高技能岗位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挤压了部分中等技能就业岗位,就业“极化”现象明显。 就目前来说,机器人已由枯燥危险、不适宜人类完成的任务领域逐步涉猎到制造业、服务业、医疗保健、国防以及空间探索等领域,并有引发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趋势。 技术变革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劳动市场平衡性产生影响,会出现新的生产机会。这种新的互利机会激励产生新的劳动需求,由此破坏既有工序平衡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劳务市场
热点内容
对蚁群算法
发布:2024-12-26 11:15:53
浏览:807
电磁炉编程
发布:2024-12-26 10:30:51
浏览: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