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存储配置 » 如何看待收益配置

如何看待收益配置

发布时间: 2022-08-16 12:42:21

⑴ 资产配置到底有多么重要 量化基金年内收益两极分化

1、首先可以进行资产配置的工具主要包括四大类:现金类资产(货币基金等,想花就能花,但是收益率低啊);保障类资产(各种保险,这个主要是一种个人的风险对冲工具,非常重要,以防万一用的,这个一定要有);固定收益率资产(在有钱花和有了保障的基础上,要考虑资产保值了,这时候可以买些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债券型基金、保本基金等);权益类资产(要资产增值就要高风险高收益,而且对投资者有很高的要求,包括股票、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股权等等);2、进行个人或者家庭资产配置的其实有工具,这个工具叫做标普资产配置。它把人们要配置的钱分为四类:要花的钱、要保本的钱、要保本的增值的钱和生钱的钱。3、如何配置要花的钱?这个要看个人收益支出情况,一般而言要花的钱保留3-6个月的生活费;对应到我们上面的资产工具,就是现金类工具,除了现金和银行存款外,您可以配置货币基金、国债ETF、国债逆回购等工具。当然这类资产不宜配置过多,因为配置的越多,整个组合的资产收益就越低;4、如何配置保命的钱?这里主要是保险了,国人似乎很多人对保险产品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实,保险就是通过支付保险费的方式,把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换言之,就是以有限的财务支出,避免无限的财务损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个人或家庭风险对冲的工具。至于老百姓怎么买保险了,对于老百姓来说,把保险买简单了,就是要记住这样一个组合就可以:重大疾病保险+寿险+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意外医疗保险。(钱不够的情况下,优先买重疾险和寿险)这样一个组合,就能做到----意外的门诊可以报销,住院的医疗费用可以报销(无论什么病,住院就可以),重大疾病能得到提前给付,意外死亡和残疾可以得到给付,疾病死亡也可以得到赔付。买了这样的保险组合,就基本可以算是保障全面了,当然,这属于保障类的组合,养老的风险要由养老保险解决。5、在有钱花和有保障的情况,该考虑资产的保值对应到资产工具就是固定收益率资产,这些包括债券、债券型基金、保本基金、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等等;另外投资者还可以应该购买孩子的教育年金和自己的养老年金。6、如何配置资产增值部分的钱这个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风险-收益特征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年纪比较轻,可能多配置一些风险的资产,如果您的年龄比较大就应多配置一些低风险的资产;如果你的收入比较固定,例如您是教师或者公务员等,那您也可以多买一些权益类的资产;而如果你的收入波动比较大,例如您是销售人员(工资主要看提成),那么建议您多配置一些固定收益的资产

⑵ 谈谈你对目前收入分配问题的看法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收入分配原则和政策?如何看待收入差距扩大?如何看待致富和扶贫?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有的同志对差距扩大无动于衷,反应迟钝;有的同志则为此忧心忡忡,怀疑党的先富政策;有的同志谈“差”色变,认为由差而乱不可避免。 我认为,对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从理顺分配关系入手,标本兼治,逐步缩小,以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但也不必过分忧虑,引起恐慌。应该看到,从差距扩大到逐步缩小是一个较长时期过程;只要政策正确,处置及时,所谓“差”而“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现在谈谈我的几点不成熟意见,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收入差距扩大是正常的,从扩大到缩小需要一个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是由计划制定的。当时人们除了工薪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也不受市场影响,因此差距较小,“大体平均,略有差别”是当时收入分配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从原则、政策到具体运作,已发生根本变化。收入差距从相对平均到逐步扩大是必然的。第一,参与收入分配的要素不同。除劳动以外,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土地都成为参与分配的要素。国家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政策,允许和鼓励资本参加分配。因此,那些掌握生产要素较多,尤其是资本较多的人,收入就会较高。第二,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与“铁饭碗”制度造成人们收入差距不多,波动不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择业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十分激烈,优胜劣汰是必然规律。在这种体制下,那些适应市场要求,驾御市场能力较强的人,就能获得优胜,并以“第一桶金”为基础,不断扩展业务,增加财富。第三,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由国家投资的;因而这种开发与利用的成果,归国家所有。现在除义务教育以外,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本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承担,因而开发与利用的成果也基本上归个人与家庭所有。随着生产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发展,由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知识、管理、技术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因而,由人力资本投资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第四,信息的掌握和利用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信息不能转化为收入,更不能转化为资本。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转化为收入和资本的渠道畅通。因此,那些能够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投资信息等等——并且加以利用的人,就能更多的占有市场,占有财富。第五,体制转型时期风险与收益不同。在体制转型期,政策环境与经济运行不稳定,变动较多,投资和经营风险较大。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关系。那些敢冒风险的人,收益可能较大,这就为一部分人的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当然,在经济转型期,各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盗窃国库、走私贩毒以及欺诈行骗、造假贩假等非法行为也大量存在,这也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总的说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既有合法的因素,也有非法的因素。收入差距从扩大到缩小,有一个过程。当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市场秩序比较规范,社会法制比较健全,社会保障比较普遍的时候,收入差距就会逐步缩小,达到基本合理的水平。因此,差距从小到大,再从大到逐步合理,是必然的,不应为此过分担忧。二、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社会危机基尼系数达到0�4,是国际公认的警戒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与发生社会危机混为一谈。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事情。第一,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看到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的过分悬殊,可能造成部分人心理失衡,引发社会不稳以至社会动荡,对这种潜在的社会危机必须十分警惕,并采取积极措施,缩小差距,缓解矛盾。第二,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不是发生社会动荡的必然原因。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曾经出现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情况,但并没有出现社会动荡。而一些出现社会动荡的国家,除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外,还有政治的、民族的、宗教以及其他的原因。因此,不应把基尼系数扩大和社会危机混为一谈。第三,我国虽然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但社会稳定是主流。一是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社会上贫困阶层无论绝对或相对都在减少。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从30�2%降至3%,从3亿人降为2600万人。这个巨大的扶贫成果是社会稳定的强有力的基础。二是我国政府实行农村贫困线、城镇低保线和下岗职工补助线,保证了最贫困的社会人群基本生活需要。三是我国实行公平的社会政策,公民权利平等,就业机会平等,义务教育制度平等,为贫困阶层提供了改善处境、脱贫致富的政策环境。四是我国人民教育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提高,社会成员中理性思考、懂法守法的人越来越多,有利于社会稳定。五是我国改革的目标是从先富到共富,这个目标使广大贫困人员看到未来,看到希望。因此,我认为,社会上不应盲目炒作基尼系数,不应片面宣扬所谓“仇富心理”,不应把不同类型的社会矛盾都归因于差距扩大。要实事求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矛盾解决什么矛盾。三、关注公平,但不宜改变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要更加关注公平原则;在分配政策、社会政策、福利政策上更加维护低收入人员尤其是贫困人员的利益公平。不仅在第二次分配时主要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更加注重公平,而且在第一次分配时对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回报要充分体现公平原则,不能重视资本要素轻视劳动要素。特别要十分注重教育公平,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分配公平的首要任务。但是,注重公平不宜改变效率优先的原则。党中央关于效率优先是针对我国长期不顾效率实行平均主义,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这种情况至今仍未根本改变。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经济实力虽有所增强,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2004年人均GDP只有1300美元,只相当于美、日等发达国家1/30;再经过十多年努力,到2020年,我国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人均GDP也不过3000美元,距离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远。因此,发展经济、提高效率仍是当前迫切的任务。第二,我国当前经济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能源、原材料、水资源消耗十分惊人。单位GDP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数倍。这种情况如不改变,经济增长将受严重制约。效率优先,就是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第三,我国社会技术水平不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和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这些年,我国国际市场的扩大,出口的增加,主要不是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是靠压低职工工资,过度消耗能源资源达到的。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第四,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劳动力素质不高。从收入分配上刺激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是推进我国科技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以效率为中心,展开劳动者市场竞争,既是提高效率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绝对对立起来。第五,我国分配上平均主义观念和倾向源远流长,“不患寡,只患不均”的思想影响不可忽视。如不强调效率优先,很容易重走改革开放前“大锅饭”、“铁饭碗”的老路;那种分配体制的弊端人们仍然记忆尤新。综上所述,效率优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原则,必须坚持,不宜改变。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但不能改变先富原则缩小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尤其是提高贫困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现有农村贫困人口2610万人,城镇低保人口2200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4%的贫困者,收入低微,农村贫困户年人均为667元,城镇低保户年人均不足2000元,提高这些处于绝对贫困化人口的收入水平,基尼系数就会降低,收入差距就会缩小。我国存在大量低收入人群,城镇普通职工、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等,是低收入者的主体。因此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离退休金标准,提高下岗补助标准。这部分低收入人员收入的提高,也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主要内容,农村不仅存在贫富差距,而且几乎全体农民收入水平都很低下,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计征标准很不合理。起征点低,广大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不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必须提高起征点,完善征管机制,使税收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在提高低收入者水平的同时,要坚持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收入分配原则和政策,不能轻易改变。这些原则和政策主要: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支持和鼓励资本参加分配;二是让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促共富;三是实行公平竞争,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等。当然,对于特殊消费的人,如购买超豪华住宅,享受超豪华宴席和休闲娱乐,饲养名贵宠物的人,要征收特别消费税。这也是公平的、合理的。五、缩小收入差距需要多方努力,关键在政府缩小收入差距既要从第一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等多方面进行,但关键是第二次分配,主要是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进行分配。要把所得税真正成为调节居民收入的主要工具。要通过财政支出,增加扶贫投入,增加基础教育投入,使低收入者从政府财政支出中得到更多实惠。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增加农业投入,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投入。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财富大量增长,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已经具备了支持低收入者尤其是绝对贫困者脱贫解困的条件。我们要把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认真落实,积极推进。

⑶ 如何看待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不是公司主营业务的收入,没有持续性、确定性,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所以最好不要把投资收益作为公司的业绩指标。

⑷ 对于资产配置你有哪些看法

1.最近看到某通信巨头变相裁员的新闻,报道中称该通信巨头开始逐步裁剪34岁以上的员工,特别是40岁以上的研发人员。首先是HR跟这些员工约谈,要求其常驻海外艰苦地区,美其名曰“轮岗锻炼”。因为该公司在面试时就会要求应聘者同意被派驻海外,那么现在在国内“享受”了这么多年,公司需要你去海外好像也没有什么过份的。当然,国内不少34岁以上的员工早就成家立业,甚至生了二胎,这个时候被派到海外常驻,远离妻儿,能欣然接受的肯定是少数。如果不接受公司的安排,那么就会在接下来的考评中被打C或D,然后“被离职”。

近日该公司的老总也在国外某员工大会上发表言论,发言的原标题是“我若贪生怕死,何来让你们去英勇奋斗?”,并在会上回应清理老员工的传闻,强调“30多岁年轻力壮,不努力,光想着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这个言论虽然不是官方澄清传闻,但是也再一次把这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实这名老总的确有资格说这样的话,毕竟他70多岁还在工作,经常世界各地满天飞。

如果要继续这个方案可以考虑再大胆一些,首先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工资收入,也即找的新工作还是要有更高的月薪或是综合年薪,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其次将只贷款了70万的第一套房提前还贷再办理高成数的抵押,按照超过350万的估值来看预计可以贷款到200万,虽然贷款增多,但是用于理财的资金也变多(达到230万),理财的年化收益基本上是可以超过抵押贷款的利率。当然,这也是比较激进的做法,会造成整体负债比过高,他家只有一个挣钱的劳动力,所以不太适合这个家庭。

4.有不少网友认为不该买二套房和生二胎,不该让妻子当全职太太,我却不这样认为,为了孩子上学买学位房是不得已,而且相对于他之前的情况是很不错的投资。对于这种突然被裁员的黑天鹅事件,的确难以预料到。

其实,对于文中“被裁员”的员工只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合理利用自己手头上的资产,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生活“崩盘”的顾虑。而且离开了高强度的工作单位,到一个收入虽然低不少,但是压力更小,自由时间更多的公司里,多一点时间陪陪自己的一双儿女和妻子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的薪酬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总是会越来越多,负债也会逐渐减少,再加上房产的升值和理财收入的逐渐增多,说不定还可以走上财务自由的道路,从此告别战战兢兢的职场。

理财趁年轻——愿你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微信公众号: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

⑸ 薛掌柜如何看待基金组合短期收益

整体仍处合理区间,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短期波动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运行规律看,形有波动,势仍向好。薛掌柜现阶段基金组合中配置了一些偏股型基金,指数最近一周在3300-3400区间震荡盘整,受到股指波动的影响,其间难免有起伏波动,这是一种正常“脉象”。拥有26年证券从业经验,来自薛掌柜基金组合研究院的院长薛峰比喻道,好比人的心电图,一起一落是正常的。

2、从投资策略看,薛掌柜坚守中长期稳健收益的投资策略,从市场上四千余只基金中精选4-6只构建组合,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组合配置。和个人投资者的“短跑行为”不同,专家通常是长跑选手,同一赛场同一赛道相遇,短跑讲究爆发力,长跑偏重平均分配体力,是1/4圈和25圈的区别,是最终目的的选择。

⑹ 金融分析师任震鸣如何看待资产配置的

在任震鸣看来,资产配置是整个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投资组合相对业绩的主要因素。一项关于针对美国82只退休基金进行10年的投资绩效调查指出,90%决定长期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资产配置,而只有10%是因为投资标的和市场时机选择以及其他等因素。所以任震鸣表示,资产配置具有长期性,它不是单纯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要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谋求一种平衡。投资者必须要经受住从众心理风潮的考验,才能在长期的投资中平滑风险,实现守中有攻。

⑺ 如何看待股票市场的风险和收益

要客观看待股票市场的风险收益,首先得知道股票市场都有哪些风险,收益途径有哪些。股票市场的风险主要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而收益则主要包括资本利得收益和分红收益,针对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在进行股票投资时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目的在于将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利用合理的投资策略将所要应对的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⑻ 如何正确理解资产配置

分散投资不等同于资产配置,那么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展恒为您解析。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做投资?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理财?是为了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最终让金钱成为我们追求幸福、自由生活工具。
简单说就是“钱生钱”当然是要越生越多,别生着生着,蛋没捞着多少,鸡没了!在做投资之前我们要设定预期收益目标,这点很重要,非常重要,这里的设定目标不是简单的定个收益的数字而是包括两方面,后面会谈到。设定好目标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简单的分散投资,并不能完成,这就需要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如果我们是想拿鸡蛋到集市上去卖,我们应该分散装在不同的篮子里,但是如果我们想做成卤蛋,那还是一起会比较好,因为这样成本会低很多!
所以我们要先设定目标!但是我们知道投资是概率事件,投资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提高赚钱概率而降低赔钱概率的过程。分散化投资对不同投资品种赚钱的概率大小不作区分,寄望于某些品种的上升来抵消某些品种的下降,通过社会整体进步获得平均回报率。也就是说它还是有概率的,虽然分散了风险但并未做控制或抵消;而如何进行资产配置追求的是“提高确定性”,也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分析各类资产赚钱概率的大小,对于赚钱概率大的资产,加大其配置比例;对于赚钱概率小的资产,哪怕后来证明可以带来很高收益,也要降低配置比例甚至不予配置。
更多您可以参考我们网站的内容。

⑼ 如何理解资产配置

1.资产配置的意义
大卫·史文森在《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和《不落俗套的成功》中阐述的资产配置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资产配置+指数化+被动再平衡。
理解这个思想大致包括几个方面:
1).理解各个大类资产的长期收益水平和价格波动特点;
2).理解择时和证券选择的困难,以及它们对总收益的贡献很低,理解配置决定收益;
3).结合自身的资金性质、心理特点等,有一个合理的收益预期;
4).设定各个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并用指数化投资的方式构建投资组合来实现收益预期;
5).在持有过程中,由于价格波动使得大类资产的比例偏离一定程度时,进行交易使之恢复到既定的比例。
资产配置+指数化+被动再平衡的意义在于一旦理解并按此操作,那么你在投资方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只需要注意管理好心理情绪,做到知行合一,就能达到比较不错的收益水平。
另一个意义在于,这个思想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和处理投资的框架,也是一个实践的起点。我们可以先采取“资产配置+指数化+被动再平衡”的投资策略进入市场,如果不愿意深入研究,那么就这样效果也不错;如果确信在此基础上可以优化,就一步步前进。
2.择时之难
在资产配置框架里,择时的意思是主动调整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史文森用股票基金申购赎回的统计数据来衡量投资者整体的择时能力。申购基金相当于投资者整体上增加了股票配置比例;而赎回则表示减少了股票配置比例,以此来衡量投资者整体的择时能力。统计结果显而易见,投资者整体上在做高买低卖,择时对收益的贡献为负的。
但是,投资者整体不可能跑赢市场,另一方面,股票投资本来就是少数人赚钱。所以上述统计只能说明择时之难,而不能说择时无效。
根据技术指标来择时是很难的。但是如果锚定一些基本面指标,比如某类指数的PB、PE、股息收益率等,据此设定投入股票的比例,则非常可能做到成功的择时。这种择时保证了低估时股票仓位相对较大,高估时股票仓位相对较小,真正做到了大级别上的高抛低吸。
3.证券选择之难
在资产配置框架里,证券选择是指偏离指数化而进行主动选择股票来购建组合。史文森主要通过主动型基金与指数基金的业绩对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说明了证券选择之难。我对此毫不意外,如果统计的是“格雷厄姆部落”的那些价值投资者的业绩,结果又是另一番景象,他们个个都是证券选择的高手。
证券选择确实很难,从收益来源分解来看,在统计主动证券选择的收益时,只有超越指数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证券选择贡献的收益。这个定义本身就对证券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为什么说配置决定收益
为什么说配置决定收益,为什么说统计表明资产配置贡献了90%以上的收益?
正如刚才提到如何计算证券选择的收益贡献那样,超过指数收益的那部分才会算作证券选择的贡献。对于择时来讲也类似,以既定的股票比例为基准,择时(调整股票比例)的结果超出基准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择时的收益贡献。
再考虑到投资七亏二平一赚的残酷现实,那么大量样本的统计结果出现“资产配置贡献了90%以上的收益”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告诉我们,择时和证券选择很难,靠资产配置就能取得投资成功。
5.择时和证券选择的意义
尽管如此,择时和证券选择对于积极投资者仍然是有意义的。一般地,从风险和收益来衡量,择时或证券选择可能带来的好处是:
1).在风险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提高了收益;
2).在收益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降低了风险;
3).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收益。
其实不仅这些,只要能带来足够的好处就是值得的,可能还包括:
4).在风险和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缩短了投资期限,适用于到期后仍能有较好的再投资选择,提高了周转率;
5).在风险和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换到了期限更长的证券,前提是这个收益率很满意愿意长期持有,避免到期再做决策的麻烦;
6).在风险和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降低了波动幅度,有利于心态稳定;
7).在风险和收益差不多的情况下构建的组合是自己更熟悉和善于把握的。
6.择时 vs. 证券选择:积极投资者的努力方向
在我看来,从基本的资产配置框架出发,择时比证券选择更容易掌握和操作。就如前面提到的用指数的PB作为锚进行股票比例的主动调整,涉及的知识不多,主要是理解和实践。但证券选择涉及的知识就太多了,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前只会适得其反。
从资产配置框架出发,积极投资者的努力方向首推择时,即根据估值水平调整股票比例;另一个可选方向是研究各类风险套利机会,以及类似网格交易等系统化的操作策略;最难的是主动选股。

热点内容
bat脚本卸载软件 发布:2024-12-28 20:17:14 浏览:742
sqlserver的ip 发布:2024-12-28 20:16:58 浏览:358
c语言模块 发布:2024-12-28 20:10:29 浏览:516
安卓蚂蚁怎么唱 发布:2024-12-28 20:00:21 浏览:163
编程课必须 发布:2024-12-28 19:58:49 浏览:782
怎么合理配置家庭资产 发布:2024-12-28 19:57:10 浏览:317
编译pl2303安卓驱动 发布:2024-12-28 19:53:09 浏览:365
怎么看到手机wifi密码 发布:2024-12-28 19:52:19 浏览:424
uia编程 发布:2024-12-28 19:49:00 浏览:11
安卓手机怎么设置顶部背景 发布:2024-12-28 19:34:47 浏览: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