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财政的资源配置方式
① 如何创新国有资产配置方式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国有资产在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甚至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使用中“只求实效不重节约”。针对这种错误观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要确立财政部门“一盘棋”的新理念,处理好存量与增量、购置与处置、预算与审核的关系: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仅靠资产管理科室或部门管理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来控制和约束公共财政资金的随意占有和使用。
要确立资产管理出效益的新理念,构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新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有效载体和物质基础,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也是我们各项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而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对经营性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并监督其实现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的效益和作用。
要确立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创建一批资产资源节约、工作绩效最佳的机关、部门和单位:目前全社会都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行政事业单位更应充当表率。当然这也有赖于各级领导及资产管理部门和干部群众的有效监督。领导重视是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组成固定资产核查小组,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强调要求全体职工要全力配合完成好该项工作任务。制定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是指导完成该项工作的保证,也使得今后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结合实际,明确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加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确保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营和保值增值,资产信息化管理实施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基础,建立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建立数据查询和综合分析子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确立资产管理业务工作规程,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化、网络化;建立资产预警信息系统,及时自动提供预警信息;实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国库支付网络,实现网络完成资产申报、审批、查询等业务,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各单位资产存量和增量的变化。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创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突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只有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将僵硬的管理变活,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降低国有资产使用成本,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水平,使国有资产朝着资产配置科学、外置优化、运营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资产高效运营。
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与责任落实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资产的效益和作用:建立固定资产问责制,变被动为主动,并与各部门签订责任书,做到在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计财部门严格履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日常管理职责。既要做到固定资产明细账定期与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核对,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又要做到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出库到维修保养、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实物管理和财务核算。另一方面,强化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使用人(责任人)责任意识。将每一件固定资产确认到具体使用人(责任人),并明确院领导、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的职责范围,做到管人、管事、管物有机结合。这样,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既有集中统一管理又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形成了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② 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以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应答时间:2021-02-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财政配置资源的手段有哪些
简单说,财政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一是通过政府投资、税收、补贴,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从国家角度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平衡。三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四是在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五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或者说进行绩效评价,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工程的高质量。(甚至作为财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税收,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
④ 财政如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调控、监督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资源配置结构的不断优化组合,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具体地说,主要通过资产结构调整,促使最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合和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以科学合理地运用经济手段或组织方式使资源能够充分利用。
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机制角度: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从市场主体:企业配置、个人配置、信用配置、财政配置。
现阶段,我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是主导配置手段,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计划机制起调节性作用。
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资源分配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补充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就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安排调整部分社会资源,弥补市场配置缺陷,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财政不仅直接影响部分资源配置,而且通过部分的资源分配影响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1.各国政府通常采用一些指标(如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或若干指标组成的“景气指数”来表示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当前主要采用GDP增长率指标(该指标的缺陷是GDP增长有可能不会带来居民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2.实现本职能的主要手段:
① 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②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③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
④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⑤ 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
⑥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⑤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哪些手段实现
1、资源配置职能: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二是规范工资制度;三是加强税收调节;四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调控经济职能:财政调控经济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二是通过发挥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帮助社会来稳定经济活动。三是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等,加快农业、能源等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态保护以及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监督管理职能: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为经济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监督管理,规范经济秩序。三是通过对国有资产营运的监督管理。四是通过对财政工作自身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分配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
⑥ 简述财政实现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
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是参照原苏联财政管理模式设计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型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科目体系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政府职能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财政收支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预算收支科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等仍然是按照过去政府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设计的。这既不能体现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的实际,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影响各方面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要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活动讲求公开、透明。政府预算必须反映公共需求,强化公共监督。但我国现行预算支出科目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进行分类的,把各项支出划分为行政费、事业费等等。使用这种分类方法,从科目上看不出政府究竟办了什么事,很多政府的重点支出如农业、教育、科技等都分散在各类科目中,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支出概念,支出预算不透明,不清晰,往往造成“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
三是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财政管理信息化受到制约。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经济分类反映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我国现行的支出目级科目就属于支出经济分类范畴,但它涵盖的范围偏窄,财政预算中大多数资本性项目支出,以及用于转移支付和债务等方面的支出都没有经济分类科目反映,而且,现行目级科目也不够明细、规范。这些都不利于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是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弱化。现有《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不包括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给财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支活动,加强收支管理带来较大困难,不利于综合预算体系的建立,不符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方向,也不利于从制度、源头上预防腐败。
五是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既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也不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均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调整,而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一直未作相应改革,财政部门和国家统计部门每年要作大量的口径调整和数据转换工作。尽管如此,还是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可比性。
因此,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既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财政预算透明度,扩大公民民主参与预算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的必然要求。
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针对现行收支分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公开透明。确保按新科目编制的预算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我们“说得明白”,还要让老百姓“看得明白”。
二是符合国情。既要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与国际口径的有效衔接与可比,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管理需要。
三是便于操作。科目设计在内容和层级上既要充分满足管理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简化,方便实际操作。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第一,收入分类。现行收入分类基本上是各种收入的罗列,如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收入等,这为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支出功能分类。这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从分类方法和结构上来看,现行支出分类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设置的,如基建费、科技三项费、事业费等。新的支出功能分类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总体上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少数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按现有管理体制设置。
第三,支出经济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主要是对原来的支出目级科目作了扩充和完善。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支付、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能够基本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新的科目体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能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用在哪些方面,怎么用的,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⑦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财政资源配置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程序。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也就是公共决策(公共选择)。公共产品有多种多样,每个人的需求也都不一样,而且公共产品消费得多,私人产品的消费就要减少,反之也同样。因此公共产品的选择是有限的。财政分配之所以形成既定的格局,决定的原则是效率。在实践中它是通过政治程序决定的。因此效率取决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政治程序要有效率,关键是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政治程序的民主和科学可以使政府资源配置达到效率状态。因为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才能把个人意愿集合成公共决定。
政府资源配置的资金提供方式也是通过政治程序完成的。既然是政府资源配置,当然由政府提供资金。政府一旦决定提供公共产品,就通过公共预算和预算外资金向公共部门提供资金。但政府的资金是通过法律法规从再生产领域取得的。公共部门则从事公共产品的具体生产与管理。因此,公共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对于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公共部门是依法组织起来的,公共部门的管理也是依法进行的,因此也要遵循市场效率的原则。即用尽可能少的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或者生产某种满足需求的公共产品尽可能少用资源。政府筹措资金虽然采取无偿的形式,但是从效率法则的角度看,每个人给政府提供的资金应该等于其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收益。
对于公共产品的效率来说,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组成。而资源配置方式实质上是财政运行机制,是一定制度建构下的必然反映。因此,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实质上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问题。
⑧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机制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C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配置作用,而公共财政作为政府的计划配置,则是为了提高市场配置乃至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服务的。财政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具体体现为“两个比重”,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其中第一个比重尤为重要,影响到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提供结构和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则涉及国家宏观调控效力和中央、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进而影响到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所费资源的配置效率。
2.压缩一般支出,保证重点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规定了对资源配置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农业投入,要加大科技投入,基础性项目主要由政府集中必要资金进行建设,公益性项目主要运用财政资金安排建设,增加对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支持。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与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支出,优化投资性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预算内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预算内投资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教育、卫生、科技、农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公益性和公共性领域发展的相对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瓶颈”,政府应通过投资、税收、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手段,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以加快其发展。
4.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收人方面要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进行监管,提高入库率。支出方面,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绩效分析,对于公用建筑和国防工程之类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财政拨款应视为这种工程的成本,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工程的高质量。我国近年来在支出方面实施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改革,都是为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⑨ 举例说明通过财政手段如何对资源进行配置
资源配置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组合、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以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的。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就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由政府直接介入市场,通过自身的财政收支活动,主动干预资源流向,来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最优效率状态。一般来说,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等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