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存储配置 » 属于资源配置问题的有哪些

属于资源配置问题的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6-13 22:01:45

㈠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哪些资源

资源配置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

计划经济是由国家统一管理财经,国家管理高度集中.建国初期为了解决中央财政困难,中央决定由中央集中管理财经.这在当时是正确的,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蔽端,如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来调节资源配置.企业处于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按照市场竞争的原则,自由调节资源的配置,政府不予指导和管理。我国正处于以上两种方式的矛盾点,即: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没有充分有效发挥,同时又存在较大的干预问题;市场的自发调节行为存在较大的混乱,价格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㈡ 政府在哪些方面实行了资源配置职能请举例说明

政府在自然资源,经济,劳动力等方面进行了资源配置。如:经济方面,政府在促进经济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而市场起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影响资源配置,实行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宏观经济平衡,稳定发展

㈢ 资源配置的问题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
①计划配置方式。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②市场配置方式。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战略性资源配置是个相对宏观、整体概念,是资源配置的方法论或前瞻规划。战术性资源配置是个实践性命题,是资源配置的即时操作办法、形式。

㈣ 资源配置包括哪三个方面内容

1、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2、在战术选择的层面上,资源整合是优化配置的决策。就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优势资源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就是要获得整体效用最大化。
企业对不同类型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融合,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一方面,优势资源整合是企业绩效的重要源泉。在企业续效的解释变量中,资源整合比领导素质、组织结构、管理技能或方法等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优势资源整合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市场竞争优势常常属于那些善于进行资源整合企业,而不是那些拥有大量资源的企业,也不是那些投入巨资进行开发新资源的企业。

㈤ 有关资源配置的一些概念

1.什么是资源的配置

凡是以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资源都是稀缺资源,资源产品化和商品化程度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而资源配置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由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供应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引起的。所以,资源配置就是以稀缺为基础,使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持一个合理的使用方向和数量比例,其最终目的还是通过资源配置提高稀缺资源的增量,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由此可见,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外汇及土地矿产、技术等),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资源配置在一定时刻是已定的、固定的、静止的,但在一定时期的不同时刻,又是未定的、流动的。它不断随价格升降调整自己的流向与数量,有一个随价格波动变化的机制。就是说,资源配置是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必要的平衡和相互联系,是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限度和比例的确立。在一定时刻建立的这种限制和比例经常被价格升降打破,于是又会引起一种新的限制和比例的再建立,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再分配。

2.资源配置“边际定律”

传统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的竞争条件下,当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利用都达到了边际产量等于其价格的那一点时,资源就达到了最优配置:当所有用途中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社会产出(福利)就达到了最大。这一理论被称为资源配置的“边际定律”。

资源配置的“边际定律”以资源配置价格作为资源配置评价的指标。资源配置价格等于在其他资源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资源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增量或边际收益。投入效果差,则资源配置价格低;投入效果好,则资源配置价格高;投入无效果或负效益,则资源配置价格为零或负值。

资源配置价格不同于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不直接涉及投入效果的问题,而资源配置价格所反映的是单位资源投入的边际收益的大小。由于资源投入后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效果是变化的,所以资源配置价格也是变化的。

显然,由于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总是一致,所以在以资源配置价格考察资源配置合理化时应看单位资源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减少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另外,资源配置的效益还要考虑资源配置的目标收益。

3.资源配置方式

(1)市场配制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态,是具有一定社会化程度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已经代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的形式和方法。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形成,使生产面向市场需要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和动力,并通过竞争使商品的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格,以价格为指示器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把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联系起来,大致保持生产与消费的比例。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如下优点:①它突破了自然经济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的局限性,生产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由此可以产生因市场的扩大而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和动力,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支付,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增加积累,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以价格为信号进行资源配置,把企业追逐最大利润的积极性和平衡性结合在一起,能够自动调节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结构。

(2)行政性的计划配置资源。现代宏观经济认为,政府配置资源是不可缺少的资源配置手段。在政府认为由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未能按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将资源有效配置到各部门或各地区,或者说政府认为,为了达到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比通过政府配置成本要高时,政府将采取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配置社会资源,以期用最小的成本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计划配置方式有以下优点:①它能够兼顾效益与公平,对社会财富在各集团、各阶层间进行公平分配,防止贫富分化,或者把贫富分化的差距限制在一定的权力范围之内,有利于社会的安定。②对于一些非盈利性的公益事业及国防、基础教育、环保等“公共物品”的建设与保护进行统一安排,优先发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就属于“公共物品”或公益事业。③由于市场配置资源是从微观配置到宏观调节,调节过程较长,在短期内调整经济波动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成本的增加。所以,国家要想在短期内对经济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时,就必须利用政府的强制性行政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将社会资源分配到需要优先发展的部门或行业上去。

综上所述,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它们对社会条件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即产权是集中还是分散。市场配置以产权的独立与分散为前提,而计划配置需要的是产权的集中统一管理。

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各有所长。而它们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条件下,采用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4.资源配置的目标

资源配置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效益。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须有利于实现消费者行为目标。当然,这不是指某一单个人的目标,而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消费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共同遵守的某些准则,也就是消费者通过一系列消费决策、选择,实现其需求的最大满足,即效用最大化;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必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政府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统管全局,综合考虑市场配置与政府配置的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使有限的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挥最大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㈥ 选择资源配置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选择资源配置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诸多可能的劳务和物品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
2.如何生产?(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技术)
3.为谁生产?(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

生产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生产问题的基本问题就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但在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关注最多的其实并不是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而是生产最大化问题。
生产最大化问题就是产量的最大化问题(因为假定价格是已知的,所以产量最大化其实就是收益的最大化)。生产最大化表现为成本既定条件下的产量的最大化和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把生产问题简化为生产最大化问题时有问题的。因为,现代生产不是单个人独立进行的小生产,而是很多人协作进行的大生产,生产的组织(这里作动词用)和管理显然是生产的重要问题。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成一个生产函数显然是过于简化了问题,因为不同的组织和管理就意味着不同的生产函数、而组织和管理显然不只是一个管理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涉及成本和效率问题。
科斯注意到了传统经济学把厂商看作一个生产函数、生产问题简化为生产最大化问题的缺陷(之一),提出了经济学的第二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交易或交易成本问题,他没有注意到生产关系问题)。

㈦ 资源配置包括哪些内容

基本定义
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可以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任何社会,人的需求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

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着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相关原理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动力机制,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最佳效益,在资源配置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实现的条件下,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就成为它们配置资源的动力,从而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信息机制,为了选择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案,需要及时、全面地获取相关的信息作为依据,而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如信息的传递可以是横向的或者是纵向的。决策机制,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有着不同的权力制约关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相关特点
[1](一)影响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项因素,包括投资者的投资周期,资产负债状况、财务变动状况与趋势、财富净值、风险偏好等因素。

(二)影响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状况以及相关关系的资本市场环境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状况与发展动向、通货膨胀、利率变化、经济周期波动、监管等。

(三)资产的流动性特征与投资者的流动性要求相匹配的问题。

(四)投资期限。投资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资产(如债券等)之间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投资期限的安排问题。

(五)税收考虑。税收结果对投资决策意义重大,因为任何一个投资策略的业绩都是由其税后收益的多少来进行评价的。

基本实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国家可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在地区结构调整中,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保持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安排和搭配。资源配置合理,就能节约资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社会性资源浪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数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合理配置资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优化配置资源。使全社会资源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平衡,资源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一致,全社会资源配置合理。(2)节约使用资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对贵重稀缺资源,可采取替代措施。(3)保证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要。根据重点产业对资源的要求,重点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资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调节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和支配资源流向、流量及消费强度。

分类介绍
资源配置的类型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

计划方式
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计划资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市场方式
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作用介绍
积极
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第一,促进劳动效率

提高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相反,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按低于其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较少的收入以至蚀本。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二,实现产需衔接

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

企业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接受者,主要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意味着该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就会自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之,若某种商品价格下跌,表明该种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则会缩小生产规模,或调整经营方向,转而生产其他商品。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

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

企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必然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以外部的强制力,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励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促使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活力。

消极
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局限性

第一: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

市场主体都是从本位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个量资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国民经济全局并直接按照社会实际需要组织生产。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往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市场自发调节并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才能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会带来过剩供给和虚假繁荣,而一旦支撑虚假繁荣的链条受到破坏,经济运行就会发生紊乱。因此,市场对国民经济重大的结构调整、重大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加以必要的宏观调控,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剧烈震荡。

第二:市场对垄断产品的调节

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

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可以对其销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实行控制,从而通过提高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或限制产量的办法来获取超额利润。因此,垄断的存在会约束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三:调节会造成外部不经济

市场调节会造成外部不经济

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费用和社会经济费用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业为了节约自己的费用而将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业或社会付出额外的费用甚至更大的费用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对于这种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调节是无力解决的。

第四:不能有效提供产品劳务

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

例如,国防、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公共设施,就是这类公共产品和劳务。这一类产品和劳务,是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不可能由个别企业按照市场交易规则来提供。

第五:不能解决收入社会问题

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市场调节要求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上遵守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规则,但却默认竞争结果的不平等性,市场不会因为经济当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而对低收入者采取价格优惠、对高收入者实行高价限制。

㈧ 我国矿产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矿产资源配置方式及手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一的行政计划配置方式已被突破,市场机制逐渐在配置矿产资源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比,相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需要而言,尤其是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呼唤的要求,我国矿产资源配置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矿产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与其特点有关,即国家所有,因此,其进入市场,通过市场配置,必须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因为市场配置是以产权分散为前提的,即每个市场主体,都要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支配自己所掌管的资源,只有这样,市场信号才能起作用;如果所有权是一家,使用权也是一家,高度垄断,市场就根本无法调节。因此,矿产资源要进入市场,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这种分离是通过设置探矿权和采矿权实现的。但矿产资源所有者从探矿权和采矿权那里获得的不是资源所有权的补偿,这一点与土地使用费根本不同。因为受让主体获得探矿权和采矿权之后,在开发出售矿产品时,还要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而正是这个资源补偿费体现了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探矿权和采矿权主体从矿产资源所有者那里获得的仅仅是探矿和采矿使用权。

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于矿产资源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即大多数埋藏在地下,不经过勘查就无法确定其是否存在,无法确定其数量、质量、产状、位置。对这样的资源的所有者,不可能像土地资源所有者那样,一开始就出让使用权,而是首先要千方百计吸引勘查者,借助勘查者的技术和资金实现所有者的权益,即找到了才存在归谁所有的问题。所以,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把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受益权放在矿产资源开发之后才去实现,而不是一开始就收取使用费。同时承诺勘查主体投入形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是法人财产权,谁投资,谁受益;如果没有这个承诺,有谁还会冒巨大风险去找矿呢?

矿产资源在两权分离的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资源利用的指导思想过于单一。在强调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负面效应,致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分地依赖于大量的资源消▓和投入,经济发展的粗放性十分明显;同时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2)宏观配置上的失调与不足。一方面,长期单一行政计划手段和其他不适当的行政配置方式,严重地阻碍了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和资源市场的发育;另一方面,资源“条块分割”的配置体制,导致了矿产资源宏观规划之间的冲突与不协调。此外,矿产资源宏观配置缺乏足够的信息作为决策支撑,尤其是缺乏一些公共综合信息作支撑。国家对矿产资源统一规划协调力度显得不够。

(3)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薄弱。相对于其他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而言,我国的矿产资源市场化程度较低,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相对滞后,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和不合理。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矿产资源无价或低价,以及矿产资源需求的失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难以发挥。

(4)矿产资源代际间配置失调。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正处于高峰时期。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薄弱和法制建设的滞后,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关系处理不当,一方面,竭泽而渔式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仍未有根本性的好转;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资源存量之间严重失衡,资源勘查薄弱、保证程度较低问题也严重存在。

(5)矿产资源区域配置的特色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一系列国土资源的区域配置。但绝大多数地区是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目标下开展此项工作的,资源的区域间优势互补、合理流动的配置方案少,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特色不明显。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些需要商榷,比如,能不能把土地资源的两级市场套用在矿产资源上?如果套用,在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否值得关注?

(1)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大多数是在经过勘查之后才能确定下来,没有经过勘查是无法形成所有权的。所以探矿权是形成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第一个门槛。不通过这道门槛,所谓国家所有权是空的,因此,多数国家把这个门槛设置得比较低,以便投资者容易进入,即通常用勘查登记的办法准入,只收取少量的按面积计算的区块使用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也是这样规定的,近年的实践也是这样做的。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把这个勘查登记的准入当成一级市场?或者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改成一级市场?由向政府登记改成由政府拍卖?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很可能影响投资者进入,进而也将影响矿业权的增加和国内资源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

(2)作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主体的我国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给矿业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带来许多困难。一般说,矿业权市场是由矿产品市场拉动的,而我国的矿产品市场近年发展迅速,但对矿业权市场拉动无力,探采失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①现在国有矿山生产的矿产品,其矿业权是无偿取得的,加之企业领导的任期制,所以他们可以大量地产出矿产品,而不管以后如何;②国有矿山在无偿取得矿业权情况下,也无须提取矿业权的折耗,因而企业没有形成积累,无钱搞勘查投入。③直接进口矿产品,无须国内的矿业权。再从地勘单位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们只是从事矿产勘查技术劳务的打工者,如今让它们成为矿产勘查的投资主体,根本就缺乏投入资本。

(3)我国矿产勘查当前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矿产资源通过市场调节之后,开始暴露出许多矿产自然丰度差,没有竞争力,有的品位低、成分复杂,有的地理位置不好,有的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很高,找矿难度大等问题。加之,原有的地勘单位实行事业管理,队伍臃肿,负担过重,所以勘查成本很高。这种情况,过去在政府财政投入时,因有无限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被掩盖起来了;如今一踏入市场,面对国际竞争便暴露无遗。

(4)矿业权市场不发育,至今尚未形成统一、有序的矿业权交易场所,出让矿业权主体和购买矿业权主体之间缺少信息沟通,行业垄断、地区封销还时有发生。

㈨ 资源配置是解决哪些问题

是错的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㈩ 简述资源配置问题的基本内容

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合理配置资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配置资源。使全社会资源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平衡,资源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一致,全社会资源配置合理。
(2)节约使用资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对贵重稀缺资源,可采取替代措施。
(3)保证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要。根据重点产业对资源的要求,重点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资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调节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和支配资源流向、流量及消费强度。

热点内容
stm芯片用什么编译器 发布:2025-01-10 19:35:27 浏览:414
易语言qq登陆器源码 发布:2025-01-10 19:35:00 浏览:888
java生成文件 发布:2025-01-10 19:30:35 浏览:31
文件链接上传 发布:2025-01-10 19:30:32 浏览:907
linux安装sqlite 发布:2025-01-10 19:09:43 浏览:83
java工程师证 发布:2025-01-10 18:54:02 浏览:36
python如何判断密码强度 发布:2025-01-10 18:39:58 浏览:984
安卓怎么快捷关程序 发布:2025-01-10 18:35:48 浏览:927
仔细的算法 发布:2025-01-10 18:28:30 浏览:551
c语言判断是否为回文数 发布:2025-01-10 18:21:31 浏览: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