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的理解
⑴ 什么是安卓是不是所有智能手机都是安卓系统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尚未有统一中文名称,中国大陆地区较多人使用“安卓”或“安致”。Android操作系统最初由Andy Rubin开发,主要支持手机。2005年8月由Google收购注资。2007年11月,Google与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营运商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改良Android系统。随后Google以Apache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了Android的源代码。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机发布于2008年10月。Android逐渐扩展到平板电脑及其他领域上,如电视、数码相机、游戏机等。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塞班系统,跃居全球第一。 2013年的第四季度,Android平台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8.1%。[1] 2013年09月24日谷歌开发的操作系统Android在迎来了5岁生日,全世界采用这款系统的设备数量已经达到10亿台。
简单的理解是 谷歌 他们家的 开发给手机用的系统
微软也开发一个 叫 WP系统
苹果开发的叫IOS 系统
⑵ android和geminoid有什么区别
如下:
Android和Arino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平台。
1、Android,大家都明白,我们使用的安卓手机搭载的系统。内核基于Linux的移动操作系统,广泛用于手机、平板、手持设备等。
AndyRubint等人创建的Android公司及薯高团队,后被谷歌收购,当前版本已发展到第9代(派(Pie,Android9.0))。
2、Arino,是由欧洲开发团队研发出来的一套开源电子原型平台。也就是说Arino是一套拥有微智能控制器能力的电子原型套件。
大体区别:
1、兼容CPU架构不同,Android基于linux所以兼容亮手胡ARM和X86/X64,非常通用普通的PC机都可以安装。
2、Arino,严敬拦格意义上不算是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需要运行于MCU类微控制器,就是我们通俗讲的,就是一套嵌入式系统(可以理解为单片机),比树莓派低级。
使用场景
1、Android的使用场景广泛就大家都清楚。
2、Arino套件平台带有电路版,可以以基于此平台开发智能硬件设备,如遥控车、空气检测仪、智能家居等等。
总的来说Android系统,Arino是硬件开发套件。
⑶ 自己关于Android上下文对象的理解
Android中有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对象Context(上下文),当我们启动Activity的时候需要上下文,当我们使用dialog的时候我们需要上下文,但是上下文对象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在Android api当中是这样描述context对象的。
"Interface to global information about an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This is an abstract class whose implementation is provided by the Android system. It allows access to application-specific resources and classes, as well as up-calls for application-level operations such as launching activities, broadcasting and receiving intents, etc."
“是一个用于实现关于应用环境的整体信息的一个接口。这是一个由安卓系统提供的抽象类并且系统有对他进行实现。它允许访问到应用特殊的资源和类,同时它也可以实现到应用级别的操作,例如:Activity的启动,广播的实现和接受intent等。”
一、Context的主要实现和继续理解
知道了context的大概描述,我们可以再继续理解Context这个神秘的对象了,首先,作为基类,肯定有其它类去实现它,主要实现了context类的类是Activity,Service,Application。他们三个类虽然都是Context的子类,但是具体的继承关系却有些不大一样:
Activity的继承关系:
Service和Application的继承关系:
可以看出我们的Context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Activity,Service,Application。
在这3个类中,Activity的context对象和Application的context对象最容易弄混淆。
二、Context中的主要方法
知道了Context的大概描述和他的一些继承关系,我们对Context这个类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可以看看在context中的一些方法,来加深对context的一个理解,有很多我们使用过的方法其实都是从Context这个类中实现而来。
我们从Android api中查看Context类,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方法:startActivity,可以看到其实Activity中的StartActivity方法是重写了Context中的方法。
abstract void startActivity ( Intent intent)
Same as startActivity(Intent, Bundle) with no options specified.
abstract void startActivity ( Intent intent, Bundle options)
Launch a new activity.
同时context还可以访问到资源文件,获得资源文件中的信息。
abstract Resources getResources ()
Return a Resources instance for your application's package.
abstract SharedPreferences getSharedPreferences ( String name, int mode)
Retrieve and hold the contents of the preferences file 'name', returning a SharedPreferences through which you can retrieve and modify its values.
final String getString (int resId)
Return a localized string from the application's package's default string table.
final String getString (int resId, Object... formatArgs)
Return a localized formatted string from the application's package's default string table, substituting the format arguments as defined in Formatter and format(String, Object...) .
同时context不但可以开启一个activity,同时还可以开启或者关闭一个Service。
abstract ComponentName startService ( Intent service)
Request that a given application service be started.
abstract boolean stopService ( Intent service)
Request that a given application service be stopped.
访问Android Api 或者查看源码可以看到,Context中还有很多访问资源文件和程序之间互相通信的方法。
可以看出context其实就是一个应用之中的手脚,可以通过他来拿取资源文件中的资源,还可以通过他来处理Activity和Service中的一些操作,这个类就是整个程序的枢纽,负责管理整个程序的通畅运行。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个Toast通知的源码去分析context的去向和使用,来了解context到底做了些神马操作:
public static Toast makeText(Context context, CharSequence text, int ration) {
Toast result = new Toast(context);
LayoutInflater inflate = (LayoutInflater)
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LAYOUT_INFLATER_SERVICE);
View v = inflate.inflate(com.android.internal.R.layout.transient_notification, null);
TextView tv = (TextView)v.findViewById(com.android.internal.R.id.message);
tv.setText(text);
result.mNextView = v;
result.mDuration = ration;
return result;
}
可以看到makeText方法接受的context被用于
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LAYOUT_INFLATER_SERVICE);
View v = inflate.inflate(com.android.internal.R.layout.transient_notification, null);
这是用于获取XML中定义的View的方法,可以看到通过外部传入的Context,在这里获得了一个View布局用于显示Toast。
public Toast(Context context) {
mContext = context;
mTN = new TN();
mTN.mY = context.getResources().getDimensionPixelSize(
com.android.internal.R.dimen.toast_y_offset);
mTN.mGravity = context.getResources().getInteger(
com.android.internal.R.integer.config_toastDefaultGravity);
}
这一行中可以看出在context又被用来获取资源文件,可以看出Toast的显示和布局都是通过context去调用系统写好的资源文件来进行实现的。
三、Activity context和Application context的区别
Activity的context和Application的context的区别在于生命周期的区别,Activity的context是依附在着Activity的生命周期的,而Application的Context的生命周期是依附在整个应用之上的。
⑷ Android四大组件是什么讲讲你对它们的理解
Android有四大组件: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Content Provider。
Activity
做一个完整的Android程序,不想用到Activity,真的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除非是想做绿叶想疯了。因为Activity是Android程序与用户交互的窗口,在我看来,从这个层面的视角来看,Android的Activity特像网站的页面。
Activity,在四大组件中,无疑是最复杂的,这年头,一样东西和界面挂上了勾,都简化不了,想一想,独立做一个应用有多少时间沦落在了界面上,就能琢磨清楚了。从视觉效果来看,一个Activity占据当前的窗口,响应所有窗口事件,具备有控件,菜单等界面元素。从内部逻辑来看,Activity需要为了保持各个界面状态,需要做很多持久化的事情,还需要妥善管理生命周期,和一些转跳逻辑。对于开发者而言,就需要派生一个Activity的子类,然后埋头苦干上述事情。对于Activity的更多细节,先可以参见:reference/android/app/Activity.html。后续,会献上更为详尽的剖析。
Service
服务,从最直白的视角来看,就是剥离了界面的Activity,它们在很多Android的概念方面比较接近,都是封装有一个完整的功能逻辑实现,只不过Service不抛头露脸,只是默默无声的做坚实的后盾。
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Android中的服务,和我们通常说的Windows服务,Web的后台服务又有一些相近,它们通常都是后台长时间运行,接受上层指令,完成相关事务的模块。用运行模式来看,Activity是跳,从一个跳到一个,呃...,这有点像模态对话框(或者还像web页面好了...),给一个输入(抑或没有...),然后不管不顾的让它运行,离开时返回输出(同抑或没有...)。
而Service不是,它是等,等着上层连接上它,然后产生一段持久而缠绵的通信,这就像一个用了Ajax页面,看着没啥变化,偷偷摸摸的和Service不知眉来眼去多少回了。
但和一般的Service还是有所不同,Android的Service和所有四大组件一样,其进程模型都是可以配置的,调用方和发布方都可以有权利来选择是把这个组件运行在同一个进程下,还是不同的进程下。这句话,可以拿把指甲刀刻进脑海中去,它凸显了Android的运行特征。如果一个 Service,是有期望运行在于调用方不同进程的时候,就需要利用Android提供的RPC机制,为其部署一套进程间通信的策略。
Android的RPC实现,如上图所示(好吧,也是从SDK中拿来主义的...),无甚稀奇,基于代理模式的一个实现,在调用端和服务端都去生成一个代理类,做一些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事情,使得调用端和服务器端都可以像调用一个本地接口一样使用RPC接口。
Android中用来做数据序列化的类是Parcel,参见:/reference/android/os/Parcel.html,封装了序列化的细节,向外提供了足够对象化的访问接口,Android号称实现非常高效。
还有就是AIDL (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一种接口定义的语言,服务的RPC接口,可以用AIDL来描述,这样,ADT就可以帮助你自动生成一整套的代理模式需要用到的类,都是想起来很乏力写起来很苦力的那种。更多内容,可以再看看:guide/developing/tools/aidl.html,如果有兴致,可以找些其他PRC实现的资料lou几眼。
关于Service的实现,还强推参看API Demos这个Sample里面的RemoteService实现。它完整的展示了实现一个Service需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定义好需要接受的Intent,提供同步或异步的接口,在上层绑定了它后,通过这些接口(很多时候都是RPC的...)进行通信。在RPC接口中使用的数据、回调接口对象,如果不是标准的系统实现(系统可序列化的),则需要自定义aidl,所有一切,在这个Sample里都有表达,强荐。
Service从实现角度看,最特别的就是这些RPC的实现了,其他内容,都会接近于Activity的一些实现,也许不再会详述了。
Broadcast Receiver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需要等,等待系统抑或其他应用发出一道指令,为自己的应用擦亮明灯指明方向。而这种等待,在很多的平台上,都会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比如,在Symbian中,你要等待一个来电消息,显示归属地之类的,必须让自己的应用忍辱负重偷偷摸摸的开机启动,消隐图标隐藏任务项,潜伏在后台,监控着相关事件,等待转瞬即逝的出手机会。这是一件很发指的事情,不但白白耗费了系统资源,还留了个流氓软件的骂名,这真是卖力不讨好的正面典型。
在Android中,充分考虑了广泛的这类需求,于是就有了Broadcast Receiver这样的一个组件。每个Broadcast Receiver都可以接收一种或若干种Intent作为触发事件(有不知道Intent的么,后面会知道了...),当发生这样事件的时候,系统会负责唤醒或传递消息到该Broadcast Receiver,任其处置。在此之前和这以后,Broadcast Receiver是否在运行都变得不重要了,及其绿色环保。
这个实现机制,显然是基于一种注册方式的,Broadcast Receiver将其特征描述并注册在系统中,根据注册时机,可以分为两类,被我冠名为冷热插拔。所谓冷插拔,就是Broadcast Receiver的相关信息写在配置文件中(求配置文件详情?稍安,后续奉上...),系统会负责在相关事件发生的时候及时通知到该Broadcast Receiver,这种模式适合于这样的场景。某事件方式 -> 通知Broadcast -> 启动相关处理应用。比如,监听来电、邮件、短信之类的,都隶属于这种模式。而热插拔,顾名思义,插拔这样的事情,都是由应用自己来处理的,通常是在 OnResume事件中通过registerReceiver进行注册,在OnPause等事件中反注册,通过这种方式使其能够在运行期间保持对相关事件的关注。比如,一款优秀的词典软件(比如,有道词典...),可能会有在运行期间关注网络状况变化的需求,使其可以在有廉价网络的时候优先使用网络查询词汇,在其他情况下,首先通过本地词库来查词,从而兼顾腰包和体验,一举两得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注,真实在有道词典中有这样的能力,但不是通过 Broadcast Receiver实现的,仅以为例...)。而这样的监听,只需要在其工作状态下保持就好,不运行的时候,管你是天大的网路变化,与我何干。其模式可以归结为:启动应用 -> 监听事件 -> 发生时进行处理。
除了接受消息的一方有多种模式,发送者也有很重要的选择权。通常,发送这有两类,一个就是系统本身,我们称之为系统Broadcast消息,在reference/android/content/Intent.html 的Standard Broadcast Actions,可以求到相关消息的详情。除了系统,自定义的应用可以放出Broadcast消息,通过的接口可以是 Context.sendBroadcast,抑或是Context.sendOrderedBroadcast。前者发出的称为Normal broadcast,所有关注该消息的Receiver,都有机会获得并进行处理;后者放出的称作Ordered broadcasts,顾名思义,接受者需要按资排辈,排在后面的只能吃前面吃剩下的,前面的心情不好私吞了,后面的只能喝西北风了。
当Broadcast Receiver接收到相关的消息,它们通常做一些简单的处理,然后转化称为一条Notification,一次振铃,一次震动,抑或是启动一个 Activity进行进一步的交互和处理。所以,虽然Broadcast整个逻辑不复杂,却是足够有用和好用,它统一了Android的事件广播模型,让很多平台都相形见绌了。更多Broadcast Receiver相关内容,参见:/reference/android/content/BroadcastReceiver.html。
Content Provider
Content Provider,听着就和数据相关,没错,这就是Android提供的第三方应用数据的访问方案。在Android中,对数据的保护是很严密的,除了放在SD卡中的数据,一个应用所持有的数据库、文件、等等内容,都是不允许其他直接访问的,但有时候,沟通是必要的,不仅对第三方很重要,对应用自己也很重要。
比如,一个联系人管理的应用。如果不允许第三方的应用对其联系人数据库进行增删该查,整个应用就失去了可扩展力,必将被其他应用抛弃,然后另立门户,自个玩自个的去了。
Andorid当然不会真的把每个应用都做成一座孤岛,它为所有应用都准备了一扇窗,这就是Content Provider。应用想对外提供的数据,可以通过派生ContentProvider类, 封装成一枚Content Provider,每个Content Provider都用一个uri作为独立的标识,形如:content://com.xxxxx。所有东西看着像REST的样子,但实际上,它比REST 更为灵活。和REST类似,uri也可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id的,另一种是列
表的,但实现者不需要按照这个模式来做,给你id的uri你也可以返回列表类型的数据,只要调用者明白,就无妨,不用苛求所谓的REST。
另外,Content Provider不和REST一样只有uri可用,还可以接受Projection,Selection,OrderBy等参数,这样,就可以像数据库那样进行投影,选择和排序。查询到的结果,以Cursor(参见:reference/android/database/Cursor.html )的形式进行返回,调用者可以移动Cursor来访问各列的数据。
Content Provider屏蔽了内部数据的存储细节,向外提供了上述统一的接口模型,这样的抽象层次,大大简化了上层应用的书写,也对数据的整合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Content Provider内部,常用数据库来实现,Android提供了强大的Sqlite支持,但很多时候,你也可以封装文件或其他混合的数据。
在Android中,ContentResolver是用来发起Content Provider的定位和访问的。不过它仅提供了同步访问的Content Provider的接口。但通常,Content Provider需要访问的可能是数据库等大数据源,效率上不足够快,会导致调用线程的拥塞。因此Android提供了一个AsyncQueryHandler(参见:reference/android/content/AsyncQueryHandler.html),帮助进行异步访问Content Provider。
在各大组件中,Service和Content Provider都是那种需要持续访问的。Service如果是一个耗时的场景,往往会提供异步访问的接口,而Content Provider不论效率如何,都提供的是约定的同步访问接口。我想这遵循的就是场景导向设计的原则,因为Content Provider仅是提供数据访问的,它不能确信具体的使用场景如何,会怎样使用它的数据;而相比之下,Service包含的逻辑更复杂更完整,可以抉择大部分时候使用某接口的场景,从而确定最贴切的接口是同步还是异步,简化了上层调用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