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是如何逃脱gpl协议的
A. 如何重写软件以规避GPL协议
无论与哪个组织合作,只要涉及到法律问题,都需要与版权所有者签订合约。一些开发人员可能不愿意与免费软件基金会签订合约。我个人对与FSF合作没有任何异议,但是一些人认为这没有必要。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免费软件基金会实际上就是Richard Stallman(免费软件基金会主席),还有一些人对Richard有意见。一些人非常恶意地指责GPL许可协议是一种商业性行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个富有哲学意义的问题。BSD licence允许你在无需标注原程序的情况下对程序进行修改,但是GPL则需要注明原有程序的出处。这是开发软件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B. 安卓系统怎么控制对linux的驱动程序,比如对I/O口的控制
安卓系统貌似删除了部分遵从GPL协议的linux驱动,自己实现的很多底层控制,我这个了解不多,不好意思,帮不到你了
C. 安卓系统是什么公司的,一般手机是使用正版还是盗版
安卓手机是谷歌公司与众多手机厂商,移动运营商共同开发的,未经谷歌公司许可,讲安卓系统装入手机中是合法的,因为android是基于linux,而Linux遵循GPL协议,所以安卓也遵循GPL协议,必须开源(也就是开放源代码,有了
源代码,其他程序员就能随意的修改安卓系统)
D. 国产操作系统不就是Linux开发的吗这系统不是国外的吗为什么还要说是国产的呢
使用linux内核为原型的的开发,不能算“国产”操作系统。
只能称之为“汉化”或者是“特定的linux发行版本”。
汉化或特定的linux版本可以开发出特定的功能,如更好的支持办公、移动、或特别的安全等目的。
至于经费什么的,有时候出于特别的需求,也是合理的。比如为某个项目如环境检测、地质勘探或军事项目定制操作系统,这个肯定不能算骗钱。
但是以linux内核为基础开发了一个发行版本,就直接说是国产操作系统的,就肯定是骗子了。
E. 为什么安卓现在还不闭源
GPL开源协议的出发点是代码的开源/免费使用和引用/修改/衍生代码的开源/免费使用,但不允许修改后和衍生的代码做为闭源的商业软件发布和销售。安卓是基于Linux的,Linux是GPL开源协议,所以安卓想闭源必须剔除Linux内核,看起来不可能。
F. gpl是什么卡通道
GPL(GNU通用公共许可证)是大多数软件许可证。
GPL许可协议是只要软件中包含有其他GPL协议的产品或代码,那么该软件就必须也采用GPL许可协议且开源及免费。具有复制自由、传播自由、收费传播、修改自由的特点。
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开发的,Linux内核是GPL授权。内核模块属于Linux内核的衍生产品,需要遵守GPL协议开源发布。因此安卓引入HAL,给linux内核开了个后门,增加了一些系统调用。HAL在内核的部分按照GPL的要求开源。驱动开发者可以在用户态使用这些新增的系统调用完成驱动的开发。从而在驱动方面规避了GPL。
G. gpl和android的问题
修改基于GPL的源码或使用其中的部分源码,会受到GPL传染而需以GPL许可发布。所以安卓在LINUX内核上修改得到的安卓内核是以GPL V2发布的,但是谷歌很聪明它的安卓系统的用户层的开发只使用了内核提供的接口,这让它不受传染,而不需以同样的许可发布。
H. 安卓中的Binder架构是什么为什么要提供Binder
1)从性能的角度数据拷贝次数:Binder数据拷贝只需要一次,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t都需要2次,但共享内存方式一次内存拷贝都不需要;从性能角度看,Binder性能仅次于共享内存。(2)从稳定性的角度Binder是基于C/S架构的,简单解释下C/S架构,是指客户端(Client)和服务端(Server)组成的架构,Client端有什么需求,直接发送给Server端去完成,架构清晰明朗,Server端与Client端相对独立,稳定性较好;而共享内存实现方式复杂,没有客户与服务端之别, 需要充分考虑到访问临界资源的并发同步问题,否则可能会出现死锁等问题;从这稳定性角度看,Binder架构优越于共享内存。仅仅从以上两点,各有优劣,还不足以支撑google去采用binder的IPC机制,那么更重要的原因是:(3)从安全的角度传统Linux 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而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的开源体系,拥有非常多的开发平台,App来源甚广,因此手机的安全显得额外重要;对于普通用户,绝不希望从App商店下载偷窥隐射数据、后台造成手机耗电等等问题,传统Linux IPC无任何保护措施,完全由上层协议来确保。 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前面提到C/S架构,Android系统中对外只暴露Client端,Client端将任务发送给Server端,Server端会根据权限控制策略,判断UID/PID是否满足访问权限,目前权限控制很多时候是通过弹出权限询问对话框,让用户选择是否运行。Android 6.0,也称为Android M,在6.0之前的系统是在App第一次安装时,会将整个App所涉及的所有权限一次询问,只要留意看会发现很多App根本用不上通信录和短信,但在这一次性权限权限时会包含进去,让用户拒绝不得,因为拒绝后App无法正常使用,而一旦授权后,应用便可以胡作非为。针对这个问题,google在Android M做了调整,不再是安装时一并询问所有权限,而是在App运行过程中,需要哪个权限再弹框询问用户是否给相应的权限,对权限做了更细地控制,让用户有了更多的可控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用户诟病的地方,那也就是权限询问的弹框的次数大幅度增多。对于Android M平台上,有些App开发者可能会写出让手机异常频繁弹框的App,企图直到用户授权为止,这对用户来说是不能忍的,用户最后吐槽的可不光是App,还有Android系统以及手机厂商,有些用户可能就跳果粉了,这还需要广大Android开发者以及手机厂商共同努力,共同打造安全与体验俱佳的Android手机。Android中权限控制策略有SELinux等多方面手段,下面列举从Binder的一个角度的权限控制:Android源码的Binder权限是如何控制? -Gityuan的回答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PID;另外,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从安全角度,Binder的安全性更高。说到这,可能有人要反驳,Android就算用了Binder架构,而现如今Android手机的各种流氓软件,不就是干着这种偷窥隐射,后台偷偷跑流量的事吗?没错,确实存在,但这不能说Binder的安全性不好,因为Android系统仍然是掌握主控权,可以控制这类App的流氓行为,只是对于该采用何种策略来控制,在这方面android的确存在很多有待进步的空间,这也是google以及各大手机厂商一直努力改善的地方之一。在Android 6.0,google对于app的权限问题作为较多的努力,大大收紧的应用权限;另外,在Google举办的Android Bootcamp 2016大会中,google也表示在Android 7.0 (也叫Android N)的权限隐私方面会进一步加强加固,比如SELinux,Memory safe language(还在research中)等等,在今年的5月18日至5月20日,google将推出Android N。 (4)从语言层面的角度大家多知道Linux是基于C语言(面向过程的语言),而Android是基于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语句),而对于Binder恰恰也符合面向对象的思想,将进程间通信转化为通过对某个Binder对象的引用调用该对象的方法,而其独特之处在于Binder对象是一个可以跨进程引用的对象,它的实体位于一个进程中,而它的引用却遍布于系统的各个进程之中。可以从一个进程传给其它进程,让大家都能访问同一Server,就像将一个对象或引用赋值给另一个引用一样。Binder模糊了进程边界,淡化了进程间通信过程,整个系统仿佛运行于同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之中。从语言层面,Binder更适合基于面向对象语言的Android系统,对于Linux系统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另外,Binder是为Android这类系统而生,而并非Linux社区没有想到Binder IPC机制的存在,对于Linux社区的广大开发人员,我还是表示深深佩服,让世界有了如此精湛而美妙的开源系统。也并非Linux现有的IPC机制不够好,相反地,经过这么多优秀工程师的不断打磨,依然非常优秀,每种Linux的IPC机制都有存在的价值,同时在Android系统中也依然采用了大量Linux现有的IPC机制,根据每类IPC的原理特性,因时制宜,不同场景特性往往会采用其下最适宜的。比如在Android OS中的Zygote进程的IPC采用的是Socket(套接字)机制,Android中的Kill Process采用的signal(信号)机制等等。而Binder更多则用在system_server进程与上层App层的IPC交互。(5) 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总所周知,Linux内核是开源的系统,所开放源代码许可协议GPL保护,该协议具有“病毒式感染”的能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受GPL保护的Linux Kernel是运行在内核空间,对于上层的任何类库、服务、应用等运行在用户空间,一旦进行SysCall(系统调用),调用到底层Kernel,那么也必须遵循GPL协议。 而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对于GPL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为此,Google巧妙地将GPL协议控制在内核空间,将用户空间的协议采用Apache-2.0协议(允许基于Android的开发商不向社区反馈源码),同时在GPL协议与Apache-2.0之间的Lib库中采用BSD证授权方法,有效隔断了GPL的传染性,仍有较大争议,但至少目前缓解Android,让GPL止步于内核空间,这是Google在GPL Linux下 开源与商业化共存的一个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