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卓系统 » android动效

android动效

发布时间: 2022-07-05 00:41:55

1. 如何分析 iOS,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的 UI 设计

iPhone、Galaxy S3 以及 Lumia 920是市场上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三款智能手机,正好对应iOS、Android及Windows Phone三大平台,尽管三大操作系统在市场份额、出货量以及用户认可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异。

但更能我们兴趣,更有讨论价值的其实是这三大平台在设计方面的差异,这不仅最终决定着用户的体验,也决定了开发者的参与热情。

这篇文章从包括变局、导航逻辑、设计风格等六大方面的差异对三大平台的交互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极具参考价值。

一,布局形式的差异

1)iOS 经典的“tab bar”

在 iOS 应用内如果要切换不同的模块,或者页面内要切换不同的栏目,往往都会用到“tab bar”这一形式的控件。这个经典设计从 iOS 早期沿用至今,大部分 iOS 应用都是这样设计的。当然,iOS 本身是很包容的,最近也很流行抽屉式导航。但是 tab bar 一直是最受欢迎也最好被用户认知的方式:

2)Android 提供了 2 种视图控制方式

在 Android 4.0 规范出来之后,Android 提出了 2
种视图控制方式,一种是直接在导航栏的标题下加入一个触控按钮,点击后会弹出切换栏目的菜单

比如日历应用点击后可以切换不同的视图,另外一种是直接在导航栏的下面加入了一个视图控制栏(下右图中 2 标注位置),和 iOS 的 tab bar 很像,不过是仅放在了上面,而且提倡支持手势滑动切换:

3) Windows Phone 的创新

Windows Phone 与上面两个平台就差距很大了,因为 Windows Phone 独特的 Metro UI
提倡回归传统的阅读体验,像浏览报纸和杂志一样浏览手机上的内容,更关注与内容而不是修饰,所以 Windows Phone 整体都给人一种像在看杂志的感觉。Windows Phone 的视图控制通过一种叫做“全景视图”的方式展开(下图)。

实际上,4 个视图的内容是在一个页面上的,而且是一个页面同时加载的。用户的手机默认只显示第一屏的内容,通过滑动把后面的内容拉出来。

这种视图方式很创新,而且方便阅读,不得不说浏览的体验好了很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因为其实这3个栏目是同一页面视图,所以不要将内容放的过多,否则加载会很慢影响效率;

•对交互设计过程中的排版和视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Windows Phone 还提供了一种叫做枢轴的方式,枢轴和 iOS 的 tab bar 相差不是很大,只不过完全是通过滑动来切换栏目的:

(枢轴布局)

二,导航逻辑的差异

大家都知道 iOS 是没有实体返回按键的,所有返回都是通过导航栏的 back 按钮来完成。

在iOS的导航逻辑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整个程序是一页一页的切换,就像一个幻灯片。而返回按钮也就是切换到上一页。所以,iOS 的返回控制的是页面。

但是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就不是这样了,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是有物理返回按钮的,点击物理返回按钮,控制的不光是一个页面,而且包括了上一步的操作,比如说:进入页面 A,点击文本框弹出键盘。那么点击返回按键就是收起键盘。

所以 Android 和 Windows Phone 的返回逻辑是按照时间流来判断的,而不仅仅是页面,返回按钮控制的是动作。

需要特意提一下的是:Windows Phone 的返回逻辑不单限于应用内,还影响到应用之间。也就是说你当前正在桌面,再点击一次 back,就会进入你上一次打开的应用。

另外在 Android 4.0 开始,提出了一个向上的概念,就是导航栏标题前面的一个小箭头,点击这个箭头,是回到该页面的上一个层级:

三,应用之间联系的差异

众所周知,iOS 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 Android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我们可以比喻 iOS 每一个应用都是一个小房间,每个应用都在自己的房间里做自己的事情,互相之间不进行任何来往。而 Android 则是一个大大的办公区,每个应用虽然也有自己的工位,但是可以互相串门或者借用东西,而 Windows Phone 则遵循着和 iOS 差不多的方式。到了 iOS 6 的时候可以支持应用直接互相跳转了,但那也仅限于你跳出去了,就不再回来了,也就是说到了那个房间你就是那个房间的人了,与之前的房间没有关联了。

这样的差异意味着,iOS 和 Windows Phone
应用的权限变得很低,身为应用的你既不能修改系统的一些属性(除非越狱了),也不能修改其他应用的内容。而 Android 的一款应用不但可以控制系统的一些操作,还可以控制其他应用执行某些特定的操作。

这种差异会让 Android
上的应用设计有了更多的可能,身为设计师的你可以根据这一特性设计很多不错的功能,比如系统美化或者系统优化,杀毒,拦截电话等功能,而 iOS 和 Windows Phone 就不能。但是这也让 Android 系统面临了很严峻的安全问题,所以Android上各种优化和杀毒软件很流行。

四,多任务的差异

多任务的差异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iOS 和 Windows Phone 都是假的多任务,而 Android 是真的多任务。

如果你设计的应用有下载,那么 iOS 和 Windows Phone 切换到后台下载就被暂停了,而
Android 不但不会暂停,你还可以设计一些偷偷在后台运行的功能!

五,分辨率的差异

亲,你知道Android现在有多少种分辨率吗?

(TECH2IPO 注:此数据图显示的是 2011 年 Android 手机状况,现在,相关问题已经有所缓解和减轻。)

适配一直是 Android
很头痛的问题,身为前端往往要为不同的分辨率调效果而保证界面不会变形和模糊。而分辨率问题不仅仅影响视觉这一块,对交互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手机往往屏幕比例也是不同的,你需要考虑不同的长宽比下,你的界面布局应该是怎样的。所以在设计 Android 的时候,你不能要求把界面布局写死,应该尽量保证每个控件都是浮动的,而且自己能评估出各种古怪的布局下的效果。

iOS 和 Windows Phone 就会好很多。iOS 分辨率分为 320x480,640x960,640x1136,Windows Phone 分辨率分为 480x800,800x1280,800x1136。虽然看起来也蛮多的,但是界面的比例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对于交互上的布局影响并不是很大,视觉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脚本缩小裁图简单的解决问题。

六,设计风格的差异

设计风格是这 3 个客户端自己独特的个性,设计风格不单影响的是视觉设计的层面,对交互设计也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在考虑动效,拟物化交互的时候需要重视。iOS 的设计风格偏向拟物化风格,这个拟物化不光是视觉上做出很多拟物的小按钮小控件的,为了配合视觉,你往往在交互上也可以加一些生动有趣的内容。

比如说像最新的 Path,进入商店时遮阳板会有一个收起的效果,小卡片也会根据重力感应而摇摆。如果交互上就能体现出平台的设计风格的话,无疑会非常讨好用户,增加产品细节上的亮点。

Android 平台就简单一些了,在整体的布局和交互形式和 iOS 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的简洁,呈现一种科幻的风格即可以了。Android 平台尽量少用拟物化的动效,因为 Android 系统对于动画效果的渲染比较差,如果太复杂的话可能会让界面非常的卡。

Windows Phone 平台则有着很大的不同,Metro UI 的理念要求设计者更多的考虑如何展现内容,使用平滑的过渡动画。而且还对设计者的排版和平面设计提出了一些考验。所以建议交互设计的人好好读读WindowsPhone界面设计准则,并且平时就积累一些Windows
Phone界面的视觉界面感觉,不然视觉设计师很可能会埋怨你哦!

2. UI动效用什么软件做

  1. 这是推荐给您的几个软件Flinto、Principle、Hype3、Pixate。

  2. 在评测一下使用过程中的感受


首先来看一下Hype3这个软件,首先这个软件操作简单,价格适中,比较让人能接受的了,但是相对的的缺点也很明显,做出来的动效相对来说简单,不够精致。


其次来看一下Flinto这个软件,最大的优点就像官方所说的那么简单,学习成本很低,可以做出来比较精致的转场+跳转,相当于POP/Proto的升级版,当然最大的优点还是可以和当下最热门的UI设计软件Sketch无缝连接,缺点呢就是复杂的动效就很难实现了。

Principle主要呢还是做画布间的交互,速度快,并且支持Sktech的复制和粘贴。但是每次当要做的画布非常多的时候,烦恼可能就有点多了,这时候处理起来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Pixate价格上来说对于其软件有压倒的优势可言,因为完全免费。可以做出来比较高质量的动效,动画也比较多,而且支持win、mac、ios、Android四个平台。缺点呢就是上手太慢了,学习成本比较高而且不支持OG和Sketch的导入。


如果是入门想学学的话那觉得flinto这个软件绝对让上手了就不想放下,个人觉得动效只不过是让人更容易理解的想法,而不是去实现个人的想法的手段。当然如果对于动效特别在意的话,比如是要发布作品,那更推荐上文没有提到的AE,当然所投入的时间和汗水也要多一些,但是相比之下,AE做出来的东西真是无可挑剔。

3. 安卓9.0怎么样

安卓9.0不错,用起来非常省电,流畅。

Android 9.0 正式版主要升级核心是机器学习,谷歌和DeepMind合作开发了一项名为Adaptive Battery的新功能,通过机器学习改善系统调用资源的优先级,从而帮助用户节省电量,同时保持 Android 9.0 的流畅运行。主要提升为:

我们选择 10 个动画,每个动画 10 种颜色随机组合,和以往的静态联系人插画不同,新版的联系人头像采用线条元素,在主页上增加了轻盈流动的线条动效,显得更为动感活泼,同时保持轻松愉悦的视觉,看起来也更为赏心悦目。如果你已设置头像,还是会显示头像。

3、更方便的全屏手势 2.0

全屏手势 2.0 由纵向改为横向,仅需拇指左右滑动就能自如切换,左手右手都便捷。

4. 对比目前主流的三大移动平台android,ios,wp的区别和优缺点

iOS,Android,WindowsPhone是现在移动互联网上面主流的三个平台了,我也都分别参与过这三个平台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因为这三个平台的不同特性,往往要角色切换,不断的换位思维。 可能新手和外行人觉得iOS和Android没什么区别,有的甚至拿Android直接照抄iOS设计就可以了。还有一些人可能对WindowsPhone平台一直觉得魔幻无比,但就是找不到应该如何下手。今天我总结了一下这三个平台之间交互设计上的差异性,在开展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一、布局形式的差异 iOS经典的“tab bar” 在iOS应用内如果要切换不同的模块,或者页面内要切换不同的栏目,往往都会用到“tab bar”这一形式的控件。这个经典设计从iOS早期沿用至今, 大部分iOS应用都是这样设计的。当然,ios本身是很包容的,最近也很流行抽屉式导航。但是tab bar一直是最受欢迎也最好被用户认知的方式: Android提供了2种视图控制方式 在Android4.0规范出来之后,Android提出了2种视图控制方式,一种是直接在导航栏的标题下加入一个触控按钮,点击后会弹出切换栏目的菜单 (图中2标注的位置) (比如日历应用点击后可以切换不同的视图) 另外一种是直接在导航栏的下面加入了一个视图控制栏,和iOS的tab bar很像,不过是仅放在了上面,而且提倡支持手势滑动切换: (图中2标注位置) WindowsPhone的创新 WindowsPhone与上面两个平台就差距很大了,因为WindowsPhone独特的MetroUI提倡回归传统的阅读体验,像浏览报纸和杂志一样浏览手机上的内容,更关注与内容而不是修饰。所以WindowsPhone整体都给人一种像在看杂志的感觉。 WindowsPhone的视图控制通过一种叫做“全景视图”的方式 实际上,4个视图的内容是在一个页面上的,而且是一个页面同时加载的。用户的手机默认只显示第一屏的内容,通过滑动把后面的内容拉出来~ 这种视图方式很创新,而且方便阅读,不得不说浏览的体验好了很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1)因为其实这3个栏目是同一页面视图,所以不要将内容放的过多,否则加载会很慢影响效率; 2)对交互设计过程中的排版和视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得提前想好怎么布局好看了) 另外,WindowsPhone还提供了一种叫做枢轴的方式,枢轴和iOS的tab bar相差不是很大,只不过完全是通过滑动来切换栏目的: (枢轴布局) 二、导航逻辑的差异 大家都知道iOS是没有实体返回按键的,所有返回都是通过导航栏的back按钮来完成。 在iOS的导航逻辑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整个程序是一页一页的切换,就像一个幻灯片。而返回按钮也就是切换到上一页。所以,iOS的返回控制的是页面。 但是Android和WindowsPhone就不是这样了,Android和WindowsPhone是有物理返回按钮的,点击物理返回按钮,控制的不光是一个页面,而且包括了上一步的操作,比如说: 进入页面A,点击文本框弹出键盘。那么点击返回按键就是 - 收起键盘 所以安卓和WindowsPhone的返回逻辑是按照时间流来判断的,而不仅仅是页面,返回按钮控制的是动作。 需要特意提一下的是:WindowsPhone的返回逻辑不单限于应用内,还影响到应用之间。也就是说你当前正在桌面,再点击一次back,就会进入你上一次打开的应用。 另外在Android4.0中,提出了一个向上的概念,就是导航栏标题前面的一个小箭头,点击这个箭头,是回到该页面的上一个层级: 三、应用之间联系的差异 众所周知,iOS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Android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可以比喻iOS每一个应用都是一个小房间,每个应用都在自己的房间里做自己的事情,互相之间不进行任何来往。 而Android则是一个大大的办公区,每个应用虽然也有自己的工位,但是可以互相串门或者借用东西,而WindowsPhone则遵循着和iOS差不多的方式。到了iOS6的时候可以支持应用直接互相跳转了,但那也仅限于你跳出去了,就不再回来了,也就是说到了那个房间你就是那个房间的人了,与之前的房间没有关联了。 这样的差异意味着,iOS和WindowsPhone应用的权限变得很低,身为应用的你既不能修改系统的一些属性(除非越狱了),也不能修改其他应用的内容。而Android的一款应用不但可以控制系统的一些操作,还可以控制其他应用执行某些特定的操作。 这种差异会让安卓上的应用设计有了更多的可能,身为设计师的你可以根据这一特性设计很多不错的功能,比如系统美化或者系统优化,杀毒,拦截电话等功能,而iOS和WindowsPhone就不能。 但是这也让Android系统面临了很严峻的安全问题,所以安卓上各种优化和杀毒软件很流行。 四、多任务的差异 多任务的差异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iOS和WindowsPhone都是假的多任务,而Android是真的多任务。 如果你设计的应用有下载,那么iOS和WindowsPhone切换到后台下载就被暂停了,而Android不但不会暂停,你还可以设计一些偷偷在后台运行的功能! 五、分辨率的差异 亲,你知道Android现在有多少种分辨率吗? 适配一直是Android很头痛的问题,身为前端往往要为不同的分辨率调效果而保证界面不会变形和模糊。而分辨率问题不仅仅影响视觉这一块,对交互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手机往往屏幕比例也是不同的,你需要考虑不同的长宽比下,你的界面布局应该是怎样的。 所以在设计Android的时候,你不能要求把界面布局写死,应该尽量保证每个控件都是浮动的,而且自己能评估出各种古怪的布局下的效果。 iOS和WindowsPhone就会好很多。iOS分辨率分为320×480,640×960,640×1136,WindowsPhone分辨率分为480×800,800×1280,800×1136,虽然看起来也蛮多的,但是界面的比例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对于交互上的布局影响并不是很大,视觉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脚本缩小裁图简单的解决问题。 六,设计风格的差异 设计风格是这3个客户端自己独特的个性,设计风格不单影响的是视觉设计的层面,对交互设计也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在考虑动效,拟物化交互的时候需要重视。 iOS的设计风格偏向拟物化风格,这个拟物化不光是视觉上做出很多拟物的小按钮小控件的,为了配合视觉,你往往在交互上也可以加一些生动有趣的内容。 比如说像最新的path,进入商店时遮阳板会有一个收起的效果,小卡片也会根据重力感应而摇摆。如果交互上就能体现出平台的设计风格的话,无疑会非常讨好用户,增加产品细节上的亮点。 Android平台就简单一些了,在整体的布局和交互形式和iOS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的简洁,呈现一种科幻的风格即可以了。Android平台尽量少用拟物化的动效,因为Android系统对于动画效果的渲染比较差,如果太复杂的话可能会让界面非常的卡。 本人强烈推荐一款叫fuubo的应用,它是一款非常符合Android Holo风格又在交互上处理的很有创新的产品。 WindowsPhone平台则有着很大的不同,MetroUI的理念要求设计者更多的考虑如何展现内容,使用平滑的过渡动画。而且还对设计者的排版和平面设计提出了一些考验。所以建议交互设计的人好好读读WindowsPhone界面设计准则,并且平时就积累一些WindowsPhone界面的视觉界面感觉,不然视觉设计师很可能会埋怨你哦!~

5. 如何选择合适的App动效设计工具

引用篇最近站酷上看到的文章,觉得讲得不错,原文地址:如何准确的向工程师传达动效设计?|UE|原创/自译教程|TCWison

随着软件与终端的发展,如今的用户体验设计中动效的作用正变得越发重要,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尝试让自己的作品“动”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相信大家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怎样才能将自己精心设计的动态效果,准确的传达给工程师,避免实现的偏差呢?下面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抛砖引玉,和大家聊一下这个话题。
试想一下,在一个沉静的的夜晚,你正为一个界面的过渡动画而苦思冥想,突然一道灵感之光穿越你的脑海,完美的方案浮现眼前。此刻你最想做的,恐怕不是翻阅开发文档研究实现原理,“老子得立刻把它表现出来。”
没错,我们是设计师,设计师要做的是可视化。对于动效来说,凭空描述永远是隔靴搔痒,将自己心中的设计最快速的可视化,是实现的第一步。
一、准确展示:视频Demo
视频Demo是个不错的开始,一段可以反复播放并在大部分设备上均可观看的视频,是让别人快速理解自己想法的最佳媒介。制作视频Demo,本人最常用的工具是After Effects。AE对于动效的控制与表现能力,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是我心目中最佳的概念设计工具。

除视频外,AE的另一个优势是,它输出的PNG序列帧素材可以直接应用到一些PC甚至移动端的软件中,作为实现效果。

二、操作体验:交互原型
视频Demo的局限是无法交互,而很大一部分动效都是在用户与界面交互时触发的。这部分动效的启动时机,与手势的关系,仅靠视频Demo就无法100%准确的传达了。这时,如果能有一个可交互的原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于可交互的原型(Prototype),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在讨论,制作工具也五花八门(Flash、Adobe Edge、Quartz Composer、Keynote、Framer、Pixate、Form...),我们该如何选择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看两个点:1、制作好的原型是否便于多人分享。2、是否可以直接输出可用于开发的参数。

基于这两点,我个人的第一个选择是Flash。

由于Apple的原因,Flash如今的境况可算是江河日下。但作为一个动效原型工具,它却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优势1:可以直接导入AE生成的序列帧素材。

对于我这种以AE作为动效设计起始的人来说,这点太重要了。它意味着无需任何重复劳动,只需要在Flash中添加一些基于AS3.0的交互代码,就可以完成原型的制作,并保证自己最初的设计思路在原型阶段不打折扣的实现。
优势2:可以导出.apk或.ipa的安装包,共享给任何有手机的人。

由于本人的工作经常需要异地沟通,原型的可传递性就是个很关键的需求了(总不能把电脑快递过去给人家看吧...)。Flash的打包发布功能,这时就派上了用场。做好的原型通过Air for Android打包一个apk文件,邮件发过去安装在对方手机上,轻松又愉快。

另外一些可关注的工具,还有Pixate和Form,它们都可以通过共享工程文件的方式远程传递,还能通过官方App将原型投射在手机上实时预览,缺点是只能做一些基础的效果,创新一点儿的就搞不定了,不过他们都在不断地迭代更新,尤其是后者,刚被Google收购,未来说不定会有快速的发展。
我个人的第二个工具选择,是Framer Studio。当我把制作好的原型拿给工程师看的时候,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源码给我们看一下?”这时气氛通常会比较尴尬,因为Flash也好Form也罢,它们制作的原型只能起到演示的作用,而无法直接生成对开发有帮助的代码。此时,除了报班现学Android或iOS开发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答案是:“有!” Framer Studio给了我们一线曙光。
Framer Studio是一个纯编程实现的原型制作工具,有很强的动效实现能力,它的语言是基于Javas cript衍生出的Coffees cript。虽然语法与Android\iOS有不小的区别,但仅就动效这块,很多逻辑是可以共通的。

当然,它的学习成本也会高一些,不过当你拿着一段Framer的源码给工程师看的话,当中的一些动画参数和实现逻辑,多少能给到他们些实际的帮助,所以付出和回报还是成正比的。关于运用Framer的流程,Twitter的设计师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大家可以看下这篇文章:《Twitter视频功能设计流程全程剖析》
另外,如果你专注于iOS平台,也可以直接尝试一下Origami,这是个由Facebook团队开发的原型工具,通过链接节点式的操作,无需自己写代码,在它最新的更新中,已经支持导出可供iOS和Android使用的代码,这篇文章做了介:《Introcing Origami Live》

三、协助开发:参数文档
有了视频Demo,有了交互原型,相信工程师们已经理解你要做什么了,那他们是否就可以愉快的把动效实现了呢?答案是:不一定。一些简单的动效,工程师或许可以凭经验搞定。如果你的动效设计很复杂,涉及众多的参数与速率变化,那仅凭你的描述与工程师肉眼的感觉,恐怕要出偏差。这时,就需要参数文档的帮助了。

想要自己的设计能被精确的实现,就一定要对实现的原理有所了解。根据实现原理,把对应的参数精确的写出来,这就是参数文档。对于动效来说,基本参数无非这三类:
1、动画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ration\ offset)
2、变化的属性(rotation\ position\ scale\ alpha)
3、运动速率(interpolator)
iOS与Android各自的程序语法不太相同,大家可以去官网翻看一下它们的开发者文档,了解两者在动效实现上大概的语法格式,然后对应着把这些参数标好,传递给工程师,他们就真正可以愉快的开发了。

当然,开发过程中少不了和工程师的不断沟通(一些如像素位置、不同机型屏幕比例的细节,包括可能出现的误差),换位思考,不能丢给他文档或demo之后做甩手掌柜,那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总结:
简单的说,要想准确传达自己的设计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要快速可视化。
你可以选择任何用的顺手的工具,把自己的想法快速准确的呈现出来,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步:最大限度的还原使用场景。
如果是PC端,就在电脑上演示。如果是移动端,就在手机上演示。如果可操作,那最好做可交互的原型,当然,是在时间成本允许的条件下。
第三步:把设计参数化,尽可能减少让工程师凭感觉开发的情况。
相信我,如果你不希望工程师凭感觉调UI颜色,那么动效同理。一份精确的文档,是你专业性的体现。
最后我想提醒一下,本文提到了很多工具,而工具似乎有能让人着迷的魔力。所以请注意了,千万不要在追求工具的过程中迷失了设计的本源。电影《夜行者》里有一句台词:“想赢彩票的话,你得先赚够买彩票的钱。”同样,我们是设计师,想要工程师实现出酷炫的动效,你得先把它酷炫的设计出来。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吧!那才是你最宝贵的东西。

6. 谷歌android 7.0 daydream到底是什么功能

1.主题皮肤管理器
在CM等一众第三方系统中,早已支持便捷地修改壁纸、图标和系统颜色。在商店和论坛中,也能找到不少优质的皮肤主题。
而当我们提到原生Android,似乎总是长着一张固定的脸。实际上,在Google自家的AOSP(即Android开源项目)中,早已内置了主题管理。
而在Android M 的开发者预览版中,也加入了主题管理器(可惜被需要Root和特定方式才能激活)。既然系统内的皮肤主题框架早已搭建好,那就只等Google在Android系统中放出啦。

2.应用程序抽屉的消失
在2月26日,Google Map的官方Twitter发布了一条介绍视频,其中的展示机Nexus 6P的系统界面中,似乎看不到底部的应用抽屉按钮了。发现问题的同学也开始集体留言质问:‘WHERE IS THE APP DRAWER?!?!’

而在之前也确实有传闻爆料:在新版Android N 中,或许会将应用抽屉的设计去除,选择采用iOS和MIUI的应用呈现方式,即全部在桌面首页中展示。
去除二级菜单的做法,会带来更加凌乱的桌面,还是更有效率的操作体验?似乎很难定论,但作为Android玩家,大可选择Nova启动器等优秀的第三方桌面,而不必担心我卓药丸。
3.夜间模式会许要来了
在Android M 的开发者预览版中,Dark Mode夜间模式曾短暂地出现过,而在正式版中又被砍去。
而最新的Android N 泄露图中,黑色背景的右图也表示着:夜间模式回归Android了。

而更加值得期待的是,Google已经放出了夜间模式的开发代码,开发者可以轻松地为自己的应用设定‘暗色主题’。也许今后只需轻按‘夜间模式’的按钮,从系统到各个应用,都能直接更换成夜间模式。

这一改变,不仅对于越来越多AMOLED屏幕手机而言,是省电的好方法。对于经常深夜玩手机的同学来说,似乎也可以和刺眼的白光说再见了。
4.分屏多任务以及平板支持
在LG和三星都推出了‘分屏模式’后,Google在Android N 中加入分屏功能也是众望所归了。同样的,在上一个版本Android M 中,分屏模式也被隐藏起来,需要特定方式才能激活。
不负众望,来自Google的Pixel C 团队在接受Reddit AMA论坛访谈时,确认了‘split screen is in the works’。

而分屏多任务,似乎在Android平板上也更加适用。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也宣称Android系统的平板,在Android N 中将会更加好用,而不仅仅是将应用界面拉升就够了。
但对于Chrome OS的联动猜想、DPI切换和和界面的调整,似乎只能等Google I/O那
天,才知道答案。
5.支持触控笔
在三星公布的文档中,我们发现三星在Android N 中,采用了系统自带的触控笔接口,而不再使用原先的S PEN专属接口。
而在Android 5.0 (开始支持节电助手)之前,三星关闭了自家的节电模式接口。在Android 6.0 (开始支持指纹识别)之前,又关闭了自家的指纹识别接口。而在Android 7.0公布之前,三星又再一次关闭了自家的触控笔接口,这……

6.更好的Doze省电模式
Doze省电模式首次出现在Android M 中,其省电原理是在设备休眠时,关闭关闭应用后台,以达到省电的效果。
在亲身体验后,Doze模式确实发挥了很好的效果,起码待机的时候不掉电了。但在目前这一功能,在操作体验和用户自定义方面,却有些过于简单了。
所以直到今天Android 6.0,我依然选择绿色守护等第三方应用,去实现控制后台应用耗电的问题。但Root终归有风险,而Android N 也有理由提供一个更好用的Doze省电模式。

7.重新设计的通知栏
在设计上,似乎能探寻的蛛丝马迹,则是一张Android N 的通知栏模拟图,国外媒体Android Police在看到开发样机图后,大致模拟出的新版界面截图。
根据爆料,左图通知栏目前已开始尝试承载更多的信息量,长按后即可查看通知详情。而在右图显示的快速设置页面,将快捷按钮铺满并支持分页,而不像之前只支持固定数量的快捷按钮。

8.更多玩法的指纹识别
随着Nexus 5X和Nexus 6P的发布,Google终于开始为Android提供指纹的支持。在Android 6.0中,关于指纹的接口也正在逐步完善。
在目前看来,似乎指纹最常用也仅限于Play Store和锁屏应用中。期待在Android N 中,能通过指纹解锁完成更多的事情,在iOS的Touch ID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场景。也许之后Androidi用户能通过指纹,便捷地查看Google相册中的隐私图片,或者直接解锁启动私人应用。
9.为虚拟现实助力
我们知道,Google正尝试着于打造一款,不需要额外硬件的头戴式VR设备。
而反观目前市面上大部分VR产品,软件部分的开发似乎都与Android系统多少有些联系,也许Google自家的VR设备也需要Android的支持。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Google会为新版本的Android系统,在VR方向上提供更多系统层面的支持。
10.Now on Tap
Now on Tap作为Android M 的重磅功能,在去年收获了业界好评。大致功能则是基于不同情景而直接提供对应信息,通过识别你正在运行的app中的内容,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资料。
比如在网上聊天时,当聊到某部电影时,只需上滑Home键,关于电影的所有信息就能直接呈现。

而在Android N 中,我们期待它能发挥更大用处。毕竟Now on Tap中‘上下文感知’和‘基于情景’都是是人类智能的重要能力。
也许之后当我们打开相机,它就能为你找寻镜头中包含的关键信息。而不仅限于设定日历提醒,或者帮你搜索维基网络那么简单。

综上所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我们作为Android老粉丝的期待和猜想。所有一切都要等到Google I/O 2016才会揭晓。
但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在AppSo年度精选的Android榜中,绝大部分应用都采用了Material Design,但是直到今天,这一设计风格在动效和交互上,依然缺少一个完美的榜样。
我们不会期待Android N 完全改头换面,带来全新的界面,但在图标、按钮、交互动画和界面设计上,我们期待Google能做得更好。

7. 怎样去分析iOS,Android 和 Windows的 UI 设计谁有详细的表格吗

iPhone、GalaxyS3以及Lumia920是市场上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三款智能手机,正好对应iOS、Android及WindowsPhone三大平台,尽管三大操作系统在市场份额、出货量以及用户认可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异。但更能我们兴趣,更有讨论价值的其实是这三大平台在设计方面的差异,这不仅最终决定着用户的体验,也决定了开发者的参与热情。这篇文章从包括变局、导航逻辑、设计风格等六大方面的差异对三大平台的交互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极具参考价值。一,布局形式的差异1)iOS经典的“tabbar”在iOS应用内如果要切换不同的模块,或者页面内要切换不同的栏目,往往都会用到“tabbar”这一形式的控件。这个经典设计从iOS早期沿用至今,大部分iOS应用都是这样设计的。当然,iOS本身是很包容的,最近也很流行抽屉式导航。但是tabbar一直是最受欢迎也最好被用户认知的方式:2)Android提供了2种视图控制方式在Android4.0规范出来之后,Android提出了2种视图控制方式,一种是直接在导航栏的标题下加入一个触控按钮,点击后会弹出切换栏目的菜单比如日历应用点击后可以切换不同的视图,另外一种是直接在导航栏的下面加入了一个视图控制栏(下右图中2标注位置),和iOS的tabbar很像,不过是仅放在了上面,而且提倡支持手势滑动切换:3)WindowsPhone的创新WindowsPhone与上面两个平台就差距很大了,因为WindowsPhone独特的MetroUI提倡回归传统的阅读体验,像浏览报纸和杂志一样浏览手机上的内容,更关注与内容而不是修饰,所以WindowsPhone整体都给人一种像在看杂志的感觉。WindowsPhone的视图控制通过一种叫做“全景视图”的方式(下图)。实际上,4个视图的内容是在一个页面上的,而且是一个页面同时加载的。用户的手机默认只显示第一屏的内容,通过滑动把后面的内容拉出来。这种视图方式很创新,而且方便阅读,不得不说浏览的体验好了很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其实这3个栏目是同一页面视图,所以不要将内容放的过多,否则加载会很慢影响效率;•对交互设计过程中的排版和视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WindowsPhone还提供了一种叫做枢轴的方式,枢轴和iOS的tabbar相差不是很大,只不过完全是通过滑动来切换栏目的:(枢轴布局)二,导航逻辑的差异大家都知道iOS是没有实体返回按键的,所有返回都是通过导航栏的back按钮来完成。在iOS的导航逻辑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整个程序是一页一页的切换,就像一个幻灯片。而返回按钮也就是切换到上一页。所以,iOS的返回控制的是页面。但是Android和WindowsPhone就不是这样了,Android和WindowsPhone是有物理返回按钮的,点击物理返回按钮,控制的不光是一个页面,而且包括了上一步的操作,比如说:进入页面A,点击文本框弹出键盘。那么点击返回按键就是键盘。所以Android和WindowsPhone的返回逻辑是按照时间流来判断的,而不仅仅是页面,返回按钮控制的是动作。需要特意提一下的是:WindowsPhone的返回逻辑不单限于应用内,还影响到应用之间。也就是说你当前正在桌面,再点击一次back,就会进入你上一次打开的应用。另外在Android4.0开始,提出了一个向上的概念,就是导航栏标题前面的一个小箭头,点击这个箭头,是回到该页面的上一个层级:三,应用之间联系的差异众所周知,iOS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Android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可以比喻iOS每一个应用都是一个小房间,每个应用都在自己的房间里做自己的事情,互相之间不进行任何来往。而Android则是一个大大的公区,每个应用虽然也有自己的工位,但是可以互相串门或者借用东西,而WindowsPhone则遵循着和iOS差不多的方式。到了iOS6的时候可以支持应用直接互相跳转了,但那也仅限于你跳出去了,就不再回来了,也就是说到了那个房间你就是那个房间的人了,与之前的房间没有关联了。这样的差异意味着,iOS和WindowsPhone应用的权限变得很低,身为应用的你既不能修改系统的一些属性(除非越狱了),也不能修改其他应用的内容。而Android的一款应用不但可以控制系统的一些操作,还可以控制其他应用执行某些特定的操作。这种差异会让Android上的应用设计有了的可能,身为设计师的你可以根据这一特性设计很多不错的功能,比如系统美化或者系统优化,杀毒,拦截电话等功能,而iOS和WindowsPhone就不能。但是这也让Android系统面临了很严峻的安全问题,所以Android上各种优化和杀毒软件很流行。四,多任务的差异多任务的差异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iOS和WindowsPhone都是假的多任务,而Android是真的多任务。如果你设计的应用有下载,那么iOS和WindowsPhone切换到后台下载就被暂停了,而Android不但不会暂停,你还可以设计一些偷偷在后台运行的功能!五,分辨率的差异亲,你知道Android现在有多少种分辨率吗?(TECH2IPO注:此数据图显示的是2011年Android手机状况,现在,相关问题已经有所缓解和减轻。)适配一直是Android很头痛的问题,身为前端往往要为不同的分辨率调效果而保证界面不会变形和模糊。而分辨率问题不仅仅影响视觉这一块,对交互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手机往往屏幕比例也是不同的,你需要考虑不同的长宽比下,你的界面布局应该是怎样的。所以在设计Android的时候,你不能要求把界面布局写死,应该尽量保证每个控件都是浮动的,而且自己能评估出各种古怪的布局下的效果。iOS和WindowsPhone就会好很多。iOS分辨率分为320x480,640x960,640x1136,WindowsPhone分辨率分为480x800,800x1280,800x1136。虽然看起来也蛮多的,但是界面的比例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对于交互上的布局影响并不是很大,视觉设计师也可以通过脚本缩小裁图简单的解决问题。六,设计风格的差异设计风格是这3个客户端自己独特的个性,设计风格不单影响的是视觉设计的层面,对交互设计也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在考虑动效,拟物化交互的时候需要重视。iOS的设计风格偏向拟物化风格,这个拟物化不光是视觉上做出很多拟物的小按钮小控件的,为了配合视觉,你往往在交互上也可以加一些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说像最新的Path,进入商店时遮阳板会有一个的效果,小卡片也会根据重力感应而摇摆。如果交互上就能体现出平台的设计风格的话,无疑会非常讨好用户,增加产品细节上的亮点。Android平台就简单一些了,在整体的布局和交互形式和iOS差不多的情况下,尽量的简洁,呈现一种科幻的风格即可以了。Android平台尽量少用拟物化的动效,因为Android系统对于动画效果的渲染比较差,如果太复杂的话可能会让界面非常的卡。WindowsPhone平台则有着很大的不同,MetroUI的理念要求设计者的考虑如何展现内容,使用平滑的过渡动画。而且还对设计者的排版和平面设计提出了一些考验。所以建议交互设计的人好好读读WindowsPhone界面设计准则,并且平时就积累一些WindowsPhone界面的视觉界面感觉,不然视觉设计师很可能会埋怨你哦!

8. 安卓和ios的屏幕显示不一样吗

这是一篇基础的UI基础文章,是一个UI设计妹子整理的安卓和iOS的区别,对于初学者来说,真的帮助很大,那么就开始学**吧~!

iOS和Android的区别,想了很久,也没想出特别多,这两个系统有些东西越来越通用(设计上来说),尤其是Android上,可以实现所有的效果,当然有些看上去iOS很像。长得和iOS很像的Android应用很多,好多大牌也这么做,比如说现在的QQAndroid5.1.1。这样只需要一套设计,出一套资源就OK了,比较高效节约。两个平台的使用体验比较统一,但我还是喜欢有各系统设计本来特色的设计,安卓感觉的应用,wp感觉的应用。

做一款纯粹的Android应用,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

区别,在这两种系统的原生应用里就能发现。Android 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设计语言,最新的material design,和以前相比,又是一个大转变。iOS相对比较稳定。

这里的区别,聚焦在界面设计中,不涉及底层的内容(是你不懂写不出来吧)区别,这些的区别也不绝对。

1 导航方式:

iOS的Tab放在页面底部,不能通过滑动来切换,只能点击。也有放在上面的,也不能滑动,但有些Tab本身可以滑动,比如天猫的。还有新闻类的应用。

Android一般放在页面顶端,可以通过滑动页面来切换Tab,当然Tab可以点击切换,Tab多的话,Tab本身也可以滑动。比如豌豆荚,网络贴吧,QQ。总之,Android啥都可以有。(其他导航方式,见上一篇)

2 单条item的操作

iOS单条item的操作有两种,点击和滑动,点击一般进入一个新的页面,滑动会出现对这条item的一些常用操作,如微信里滑动一条对话,会出现标记未读和删除。

Android中,单条item的操作也有两种,点击和长按,点击一般进入一个新的页面。长按进入一个编辑模式,可以在里面进行批量和其他一个操作,比如删除,顶置等等。比如小米的短信页面;长按也可以弹出情境操作栏dialog,进行操作,比如Android版的微信。

例外的是,Android里面也可以有单条item的滑动,如新版QQ,这种比较少见。安卓L的短信,可以滑动进行归档。大Android啥都可以有。

3关于排版

iOS喜欢在居中排布

Android喜欢左对齐,感觉左对齐更安卓。

4实体键

iOS只有一个实体键(音量,电源不算哈),home键,这个键有这么几个功能:

1按一次,回到桌面。

2 双击,出现多任务界面

3iOS8里面,轻触两下Home键,调出单手模式

4 指纹解锁

Android有四个实体键(现在很多被屏幕上的虚拟键代替,但功效是一样的)4.4一下的分别是back键,home键,menu键,和搜索键。4.4及以上,是back键,home键,多任务键。安卓原生是这样,经过优化的Android就不一定了,比如魅族的smart
bar,根据当前页面情景变化,不过蛮好用。

Android的back键,在大部分情况下,和页面上的返回功效一样。不过,Android的back键可以在应用件切换,还可以返回主屏幕。这个iOS里面的键不能在应用间直接切换。

5 动效

两者的动效似乎差别不大,iOS有的,安卓都有。iOS实现的通常更加流畅,卡顿较少。

两者都强调模拟现实世界的动画效果,比如物体运动有一定的加速度,动画的结束和开始速度小,中间速度大。

谷歌最新推出的material
design,变化比较大,但这种设计风格还没有大面积使用。这种设计风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悬浮按钮。这个悬浮按钮,代表了这个页面的主要操作,位置可以在页面上部,也可以在下部分。这次的动效也是亮点,动画实时实地的反馈用户的操作,动画在用户的点击出开始触发。又很多类似涟漪的效果。

这种按钮的动效变化,概念稿多,好像还没有实际的案例。(马上就有啦…正在做)

6 浮窗

安卓里可以看到各种浮窗,流量,清理内存等等。iOS暂时还不支持这样的浮窗。越狱的貌似可以。

这两个平台,只有想不到,几乎没有不可以实现。

安卓更加开放,可自定义的东西也更多,做花样的话,安卓的限制更少。

9. 安卓和IOS系统对于UI设计来说一样吗

iOS和Android的区别,想了很久,也没想出太多,两个系统有些东西越来越通用,Android上,可实现所有效果,当然有些看上去iOS很像。长得和iOS很像的Android应用很多,好多大牌也这么做,比如说QQAndroid5.1.1。这样只需一套设计,出一套资源就OK,高效节约。两个平台的使用体验比较统一,但还是喜欢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的设计。
下面进入正题了,说说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在这两种系统的原生应用里就能发现。Android 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设计语言,最新的material design,和以前比,又是一个大转变。iOS相对稳定。
这里的区别,主要分析界面设计,不涉及底层的内容(是你不懂写不出来吧)区别,这些的区别也不绝对。
1 导航方式:
iOS的Tab放在页面底部,不能通过滑动来切换,只能点击。也有放在上面的,也不能滑动,但有些Tab本身可以滑动,比如天猫的。还有新闻类的应用。Android一般放在页面顶端,可以通过滑动页面来切换,当然也点击切换,Tab多的话,Tab本身也可以滑动。比如豌豆荚,网络贴吧,QQ。总之,Android比较全面。
2 单条item的操作
iOS单条item的操作有两种,点击和滑动,点击进入新页面,滑动会出现对这条item的一些常用操作,如微信里滑动一条对话,会出现标记未读和删除。
Android中,单条item的操作也有两种,点击和长按,点击一般进入一个新的页面。长按进入一个编辑模式,可以在里面进行批量和其他一个操作,比如删除,顶置等等。比如小米的短信页面;长按也可以弹出情境操作栏dialog,进行操作,比如Android版的微信。
例外的是,Android里面也可以有单条item的滑动,如新版QQ,这种比较少见。安卓L的短信,可以滑动进行归档。
3关于排版
iOS喜欢在居中排布
Android更喜欢左对齐
4实体键
iOS只有一个实体键,home键,这个键有这么几个功能:
1)一次,回到桌面。
2)双击,出现多任务界面
3)iOS8里面,轻触两下Home键,调出单手模式
4) 指纹解锁
Android有四个实体键(现在很多被屏幕上的虚拟键代替,但功效是一样的)4.4一下的分别是back键,home键,menu键,和搜索键。4.4及以上,是back键,home键,多任务键。安卓原生是这样,经过优化的Android不一定,如魅族的smart bar,根据当前页面情景变化。
大部分情况下Android的back键,和页面返回功效一样。而Android的back键可以在应用间切换,还可以返回主屏幕。iOS里面的键不能在应用间直接切换。
5 动效
两者的动效差别不大,iOS更加流畅,卡顿较少。
两者都强调模拟现实世界的动画效果,如物体运动有一定的加速度,动画的结束和开始速度小,中间速度大。
6 浮窗
安卓里可以看到各种浮窗,流量,清理内存等等。iOS暂时不支持这样的浮窗。越狱的貌似可以。
这两个平台,只有想不到,几乎没有不可以实现。
安卓更加开放,可自定义的东西也更多,做花样的话,安卓的限制更少。

热点内容
scratch少儿编程课程 发布:2025-04-16 17:11:44 浏览:629
荣耀x10从哪里设置密码 发布:2025-04-16 17:11:43 浏览:357
java从入门到精通视频 发布:2025-04-16 17:11:43 浏览:76
php微信接口教程 发布:2025-04-16 17:07:30 浏览:300
android实现阴影 发布:2025-04-16 16:50:08 浏览:788
粉笔直播课缓存 发布:2025-04-16 16:31:21 浏览:338
机顶盒都有什么配置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204
编写手游反编译都需要学习什么 发布:2025-04-16 16:19:36 浏览:801
proteus编译文件位置 发布:2025-04-16 16:18:44 浏览:357
土压缩的本质 发布:2025-04-16 16:13:21 浏览: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