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轉換公歷演算法
『壹』 公歷農歷怎麼換算
我有一法:
先認識一下「天干序數」和「地支序數」:
天 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天干序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地 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地支序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一、由甲子年推算公歷年
公式:(天干序數 - 地支序數)÷2×10 + 3 + 天干序數
上述得數再加任意一個60的倍數即可
例1:求丁丑年為公歷何年。
解:天干「丁」的序數是4,地支「丑」的序數是2,代入上述公式:
(4-2)÷2×10 + 3 + 4 = 17
答:公元後第一個丁丑年為公元17年,17加60的倍數的年份均為丁丑年(……公元77年、 137年、……1817年、1877年、1937年、1997年、2057年……)。
註:如果天干序數比地支序數小,則公式中的兩個天干序數要先加10。
例2:求甲午年的公歷年份。
解:天干「甲」序數為1,地支「午」序數為7。天干「甲」的序數小於地支「午」的序 數,故天干序數1要先加10:
(1+10-7)÷2×10 + 3 +(1+10)= 34
答:公元後第一個甲午年為公元34年,34加60的倍數的年份均為甲午年(……公元94年、 154年、……1834年、1894年、1954年、2014年、2074年)。
二、由公歷年推算干支年
公式:
取(公歷年數-3)的個位數作天乾的序數(個位數是0時看作10)
取(公歷年數-3)÷12 的余數作地支的序數(余數是0時看作12)
用兩個序數所對應的天乾和地支相配
例1:求2005年的甲子
2005-3 = 2002 ,取個位數2作天干序數,即「乙」
(2005-3)÷ 12 = 166 餘10,取余數10作地支序數,即「酉」
天干與地支配合為「乙酉」
答:2005年是乙酉年。
例2:求1983年的甲子
1983-3 = 1980 ,個位數是 0 ,看作10 ,10是天干「癸」的序數。
(1983-3)÷ 12 = 165 余數是 0 ,看作12 ,12是地支「亥」的序數。
天干與地支配合為「癸亥」
答:1983年為癸亥年。
『貳』 農歷和陽歷怎麼轉換
陽歷和陰歷之間是不能換算的,二者採用的計算方法不同,沒有特殊關系可以查詢,只能分別計算。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陽歷就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中國農歷中每月的天數是根據月亮運動周期確立的,平均每月29.5306日。一年12個月只有354.3672天。而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間確定的公(陽)歷,一年有365.2422天。這樣,按農歷計算,一年的天數比公歷就少了10.875天,差不多是11天;19年就少了209天。按農歷每月30天計,209天除以30是6.9666。也就是說,在19年中,農歷時間比公歷差不多少了7個月。為了補上7個月,農歷採取了設置閏月的方法——19年七閏。即在農歷的19年中,有12個每年12個月的平年,和7個每年13個月的閏年。閏年分別為第3、5、8、11、14、17、19年。這樣一來,19個公歷年的日數和19個農歷年的日數就差不多相等了
這樣一算,公歷所對應的農歷日子,每19年輪回一次。因此,人們每逢19的倍數生辰的時候,生日當天有可能既是農歷生日又是公歷生日。但因為農歷與公歷的准確天數都不是整數,農歷和公歷在19年中的天數也有細微的差別。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當小數變成了整數時,兩種歷法生日才會完全重合;更多的時候是相差一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月29日出生的人,在76歲那年,兩種歷法生日才有可能重合.我就是沒有重合的那一個。
『叄』 公歷農歷轉換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農歷5月十九 己丑年 庚午月 丁亥日
『肆』 農歷新歷怎麼計算
農歷即陰歷,以太陰圓缺一周為一月,歷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太陰圓缺十二周為一年,歷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個月中,6個單數月份(即1、3、5、7、9、11月)為「大建」,每月為30天;
6個雙數月份(2、4、6、8、10、12月)為「小建」,每月為29天;在逢閏之年,將12月改大月為30天。
該歷以30年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為閏年, 不設置閏月,而在12月末置一閏日,閏年為355日,另19年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為354日8小時48分。
按該歷全年實際天數計算,比回歸年約少10日21小時1分,積2.7回歸年相差一月,積32.6回歸年相差一年。該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
公歷也就是陽歷,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歷又稱「新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
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4)農歷轉換公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由於公歷和農歷的計算方法不同使每年的天數不同,而每年的第一天的起始時間也不同,所以使公歷和農歷的月份和日期不同步,大致相差一個月左右。
因為農歷是我國歷史上一直採用的歷法,所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都是以出身時的農歷來確定人的生日,這也是一種民族習慣。
在正式場合,出生年份是公歷,如身份證、記錄、簡歷等。您可以查看日歷,輕鬆了解上述情況。公歷的日期一般用阿拉伯數字表示,陰歷的日期用阿拉伯數字下的中文數字表示。
『伍』 將公歷轉換成農歷的換算公式公式是什麼
A2輸入西歷日期
農歷公式:="農歷"&TEXT(A2,"[$-130000]m月d日")
或A2自訂格式為----[$-130000]農歷m月d日
農歷閏月月份會加1,如潤7月會顯示8月,8月順延為9月….,12月順延為13月。
以上適用於Excel2007版以上
『陸』 農歷與公歷怎麼算的比如一月份農歷怎麼算有公式嗎
公歷和農歷之間是不能換算的,二者採用的計算方法不同,沒有特殊關系可以查詢,只能分別計算。
陽歷即太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我國自民國元年起採用陽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陽歷又稱「新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
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台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
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6)農歷轉換公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陽歷閏年的確定
一般來說,用4去除陽歷的年份,能除盡的就是閏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閏年。但是,因為陽歷一年的確切天數應該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時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時15分4秒。
如果每四年一閏加一天的話,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會多加出3天來,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訂了一條補充規定:每逢陽歷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閏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閏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柒』 陰歷怎麼換算陽歷
沒有固定的轉換法,雖然都是12個月,但是陰歷是5年2閏,陰歷也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陽歷除了4年一次閏年的2月份是29天,平年是28天,象一,.三,五,七,八,十,臘月份,是31天,其餘的月份是30天,是固定的。
『捌』 農歷和公歷是怎麼換算來著的
我有一法:
先認識一下「天干序數」和「地支序數」:
天 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天干序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地 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地支序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一、由甲子年推算公歷年
公式:(天干序數 - 地支序數)÷2×10 + 3 + 天干序數
上述得數再加任意一個60的倍數即可
例1:求丁丑年為公歷何年。
解:天干「丁」的序數是4,地支「丑」的序數是2,代入上述公式:
(4-2)÷2×10 + 3 + 4 = 17
答:公元後第一個丁丑年為公元17年,17加60的倍數的年份均為丁丑年(……公元77年、 137年、……1817年、1877年、1937年、1997年、2057年……)。
註:如果天干序數比地支序數小,則公式中的兩個天干序數要先加10。
例2:求甲午年的公歷年份。
解:天干「甲」序數為1,地支「午」序數為7。天干「甲」的序數小於地支「午」的序 數,故天干序數1要先加10:
(1+10-7)÷2×10 + 3 +(1+10)= 34
答:公元後第一個甲午年為公元34年,34加60的倍數的年份均為甲午年(……公元94年、 154年、……1834年、1894年、1954年、2014年、2074年)。
二、由公歷年推算干支年
公式:
取(公歷年數-3)的個位數作天乾的序數(個位數是0時看作10)
取(公歷年數-3)÷12 的余數作地支的序數(余數是0時看作12)
用兩個序數所對應的天乾和地支相配
例1:求2005年的甲子
2005-3 = 2002 ,取個位數2作天干序數,即「乙」
(2005-3)÷ 12 = 166 餘10,取余數10作地支序數,即「酉」
天干與地支配合為「乙酉」
答:2005年是乙酉年。
例2:求1983年的甲子
1983-3 = 1980 ,個位數是 0 ,看作10 ,10是天干「癸」的序數。
(1983-3)÷ 12 = 165 余數是 0 ,看作12 ,12是地支「亥」的序數。
天干與地支配合為「癸亥」
答:1983年為癸亥年。
『玖』 農歷和陽歷轉換有什麼規律啊
農歷與陽歷的轉換沒有規律。遵循的規則不同。
農歷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後一天叫回。農歷十五、十六、十七天叫王,後天叫王。所以,春節的第三十天不是每年的同一天。陰歷的基礎是「回歸年」和「新月」。「回歸年」是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365天,5小時,48分46秒)。
「新月」是指兩個連續的新月或兩個滿月之間的時間,即29.5306(29天12小時44分3秒)。由於只有354.3672個「新月」,12個「新月」與365.2422個「返年」之間的差異超過10天,並累積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紀的春秋時期,中國歷法就採用了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
但中國歷法與藏歷和韓歷不同,後者通常相差一兩天。
農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度和缺度為月計量單位的。它把新月作為第一天,月亮作為第十五天(月亮的第十六天),月亮作為第二十九天(月亮的第三十天)。然而,目前的年表通常用公歷的日期來表示。
如果要將公歷日期轉換為公歷日期,可以使用以下兩種方法:一種是查找新編譯的公歷,例如,公歷是1984年6月8日則農歷是六月十日。
(9)農歷轉換公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農歷發展簡史
從上古的干支紀元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格里歷),歷史多次修訂歷法,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超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
比如干支歷(攝提)、夏歷、商歷(殷歷)、周歷、西漢太初歷、三統歷和隋朝的皇極歷、唐朝大衍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
古人觀察到了天象的運動規律,上古時代已採用干支紀元,據明代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確定干支為天皇氏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
夏以後,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秦漢時期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來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漢武帝元封七年歷成。
是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並頒布實施這套《漢歷》,後人以此稱呼此歷為《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
『拾』 陰歷陽歷的換算公式
陰歷陽歷是無法換算的,因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而陰歷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兩者不同。
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
(10)農歷轉換公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區別關系
陽歷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公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故而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按照一般的說法,也沒有平年潤年的區別。
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中的歷,即是所謂陰陽合歷,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即是這種陰陽合歷。
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以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