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mm
1. linux文件許可權命令
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用戶可對文件或目錄進行訪問:文件所有者,同組用戶、其他用戶。所有者一般是文件的創建者。所有者可以允許同組用戶有權訪問文件,還可以將文件的訪問許可權賦予系統中的其他用戶。在這種情況下,系統中每一位用戶都能訪問該用戶擁有的文件或目錄。
每一文件或目錄的訪問許可權都有三組,每組用三位表示,分別為文件屬主的讀、寫和執行許可權;與屬主同組的用戶的讀、寫和執行許可權;系統中其他用戶的讀、寫和執行許可權。當用ls -l命令顯示文件或目錄的詳細信息時,最左邊的一列為文件的訪問許可權。例如:
$ ls-l sobsrc.tgz
-rw-r--r--1root root483997Ju1l517:3lsobsrc.tgz
r(Read,讀取,許可權值為4):對文件而言,具有讀取文件內容的許可權;對目錄來說,具有瀏覽目 錄的許可權。
w(Write,寫入,許可權值為2):對文件而言,具有新增、修改文件內容的許可權;對目錄來說,具有刪除、移動目錄內文件的許可權。
x(eXecute,執行,許可權值為1):對文件而言,具有執行文件的許可權;對目錄了來說該用戶具有進入目錄的許可權。
u 表示「用戶(user)」,即文件或目錄的所有者。
g 表示「同組(group)用戶」,即與文件屬主有相同組ID的所有用戶。
o 表示「其他(others)用戶」。
a 表示「所有(all)用戶」。它是系統默認值。
+ 添加某個許可權。
– 取消某個許可權。
= 賦予給定許可權並取消其他所有許可權(如果有的話)。
設置mode所表示的許可權可用下述字母的任意組合:
r 可讀。
w 可寫。
x 可執行。
X 只有目標文件對某些用戶是可執行的或該目標文件是目錄時才追加x 屬性。
s 在文件執行時把進程的屬主或組ID置為該文件的文件屬主。方式「u+s」設置文件的用戶ID位,「g+s」設置組ID位。
t 保存程序的文本到交換設備上。
u 與文件屬主擁有一樣的許可權。
g 與和文件屬主同組的用戶擁有一樣的許可權。
o 與其他用戶擁有一樣的許可權。
-c:若該檔案許可權確實已經更改,才顯示其更改動作
-f:若該檔案許可權無法被更改也不要顯示錯誤訊息
-v:顯示許可權變更的詳細資料
-R:對目前目錄下的所有檔案與子目錄進行相同的許可權變更(即以遞回的方式逐個變更)
–help:顯示輔助說明
–version:顯示版本
$ chmod a+x sort
$ chmod ug+w,o-x text
$ chmod u+s a.out
–rws--x--x1inin users7192Nov414:22a.out
$ chmod a–x mm.txt
$ chmod–x mm.txt
$ chmod ugo–x mm.txt
$ chmod644mm.txt
$ ls–l
-rw-r--r--1inin users1155Nov511:22mm.txt
$ chmod750wch.txt
$ ls–l
-rwxr-x---1inin users44137Nov129:22wchtxt
-c或–changes 效果類似」-v」參數,但僅回報更改的部分。
-f或–quiet或–silent 不顯示錯誤信息。
-h或–no-dereference 只對符號連接的文件作修改,而不更動其他任何相關文件。
-R或–recursive 遞歸處理,將指定目錄下的所有文件及子目錄一並處理。
-v或–verbose 顯示指令執行過程。
–help 在線幫助。
–reference=<參考文件或目錄> 把指定文件或目錄的所屬群組全部設成和參考文件或目錄的所屬群組相同。
–version 顯示版本信息。
$chgrp-R book/opt/local/book
user : 新的檔案擁有者的使用者 ID
group : 新的檔案擁有者的使用者群體(group)
-c : 若該檔案擁有者確實已經更改,才顯示其更改動作
-f : 若該檔案擁有者無法被更改也不要顯示錯誤訊息
-h : 只對於連結(link)進行變更,而非該 link 真正指向的檔案
-v : 顯示擁有者變更的詳細資料
-R : 對目前目錄下的所有檔案與子目錄進行相同的擁有者變更(即以遞回的方式逐個變更)
–help : 顯示輔助說明
–version : 顯示版本
$chownyusi yusi123.com
$ chown-R yusi.users/demo
橫線代表空許可。r代表只讀,w代表寫,x代表可執行。注意這里共有10個位置。第一個字元指定了文件類型。在通常意義上,一個目錄也是一個文件。如果第一個字元是橫線,表示是一個非目錄的文件。如果是d,表示是一個目錄。例如:
– rw- r– r–
普通文件 文件主 組用戶 其他用戶
是文件sobsrc.tgz 的訪問許可權,表示sobsrc.tgz是一個普通文件;sobsrc.tgz的屬主有讀寫許可權;與sobsrc.tgz屬主同組的用戶只有讀許可權;其他用戶也只有讀許可權。
確定了一個文件的訪問許可權後,用戶可以利用Linux系統提供的chmod命令來重新設定不同的訪問許可權。也可以利用chown命令來更改某個文件或目錄的所有者。利用chgrp命令來更改某個文件或目錄的用戶組。
下面分別對這些命令加以介紹。
chmod 命令
chmod命令是非常重要的,用於改變文件或目錄的訪問許可權。用戶用它控制文件或目錄的訪問許可權。
以主文件夾下的一個名為「cc」的文件夾為例。下面一步一步介紹如何修改許可權:
1.打開終端。輸入」su」(沒有引號)
2.接下來會要你輸入密碼,輸入你的root密碼。
3.假設我的文件夾在主目錄里,地址為 /var/home/dengchao/cc 。假設我要修改文件許可權為777,則在終端輸入 chmod 777 /var/home/userid/cc 文件夾的許可權就變為了777。
如果是修改文件夾及子文件夾許可權可以用 chmod -R 777 /var/home/userid/cc
具體的許可權(例如777的含意等)在下面解釋下:
1.777有3位,最高位7是設置文件所有者訪問許可權,第二位是設置群組訪問許可權,最低位是設置其他人訪問許可權。
其中每一位的許可權用數字來表示。具體有這些許可權:
2. 首先我們來看如何確定單獨一位上的許可權數值,例如最高位表示文件所有者許可權數值,當數字為7時,7用「rwx」表示 –{4(r)+2(w)+1(x)=7}–又如果數值為6,則用「rw-」表示–{4(r)+2(w)+0(x)=6}–,」-」表示不具備許可權,這里表 示不具備「執行」許可權。
假如我們設定其他用戶的訪問許可權為 「r–」,則數值為4+0+0=4
一開始許多初學者會被搞糊塗,其實很簡單,我們將rwx看成二進制數,如果有則用1表示,沒有則有0表示,那麼rwx則可以表示成為:111
而二進制的111就是7。
3.我們再來看下怎麼確定3個數位上的許可權。假如我們要給一個文件設置許可權,具體許可權如下:
文件所有者有「讀」、「寫」、「執行」許可權,群組用戶有「讀」許可權,其他用戶有「讀」許可權,則對應的字母表示為」rwx r– r–「,對應的數字為744
一般都是最高位表示文件所有者許可權值,第二位表示群組用戶許可權,最低位表示其他用戶許可權。
下面來舉些例子熟悉下。
許可權 數值
rwx rw- r– 764
rw- r– r– 644
rw- rw- r– 664
該命令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包含字母和操作符表達式的文字設定法;另一種是包含數字的數字設定法。
1. 文字設定法
chmod [who] [+ | – | =] [mode] 文件名¼
命令中各選項的含義為:
操作對象who可是下述字母中的任一個或者它們的組合:
操作符號可以是:
文件名:以空格分開的要改變許可權的文件列表,支持通配符。在一個命令行中可給出多個許可權方式,其間用逗號隔開。例如:chmod g+r,o+r example使同組和其他用戶對文件example 有讀許可權。
例1:
即設定文件sort的屬性為:
文件屬主(u) 增加執行許可權
與文件屬主同組用戶(g) 增加執行許可權
其他用戶(o) 增加執行許可權
例2:
即設定文件text的屬性為:
文件屬主(u) 增加寫許可權
與文件屬主同組用戶(g) 增加寫許可權
其他用戶(o) 刪除執行許可權
例3:
假設執行chmod後a.out的許可權為(可以用ls – l a.out命令來看):
並且這個執行文件要用到一個文本文件shiyan1.c,其文件存取許可權為「–rw——-」,即該文件只有其屬主具有讀寫許可權。
當其他用戶執行a.out這個程序時,他的身份因這個程序暫時變成inin(由於chmod命令中使用了s選項),所以他就能夠讀取shiyan1.c這個文件(雖然這個文件被設定為其他人不具備任何許可權),這就是s的功能。
因此,在整個系統中特別是root本身,最好不要過多的設置這種類型的文件(除非必要)這樣可以保障系統的安全,避免因為某些程序的bug而使系統遭到入侵。
例4:
以上這三個命令都是將文件mm.txt的執行許可權刪除,它設定的對象為所有使用者。
2. 數字設定法
我們必須首先了解用數字表示的屬性的含義:0表示沒有許可權,1表示可執行許可權,2表示可寫許可權,4表示可讀許可權,然後將其相加。所以數字屬性的格式應為3個從0到7的八進制數,其順序是(u)(g)(o)。
例如,如果想讓某個文件的屬主有「讀/寫」二種許可權,需要把4(可讀)+2(可寫)=6(讀/寫)。
數字設定法的一般形式為:chmod [mode] 文件名¼
例1:
即設定文件mm.txt的屬性為:
文件屬主(u)inin 擁有讀、寫許可權
與文件屬主同組人用戶(g) 擁有讀許可權
其他人(o) 擁有讀許可權
例2:
即設定wchtxt這個文件的屬性為:
文件主本人(u)inin 可讀/可寫/可執行權
與文件主同組人(g) 可讀/可執行權
其他人(o) 沒有任何許可權
chgrp命令
功能:改變文件或目錄所屬的組。
語法:chgrp[選項] group filename¼
參數:
該命令改變指定指定文件所屬的用戶組。其中group可以是用戶組ID,也可以是/etc/group文件中用戶組的組名。文件名是以空格分開的要改變屬組的文件列表,支持通配符。如果用戶不是該文件的屬主或超級用戶,則不能改變該文件的組。
該命令的各選項含義為:
– R 遞歸式地改變指定目錄及其下的所有子目錄和文件的屬組。
例1:
改變/opt/local /book/及其子目錄下的所有文件的屬組為book。
chown命令
功能:更改某個文件或目錄的屬主和屬組。這個命令也很常用。例如root用戶把自己的一個文件拷貝給用戶yusi,為了讓用戶yusi能夠存取這個文件,root用戶應該把這個文件的屬主設為yusi,否則,用戶yusi無法存取這個文件。
語法:chown[選項] 用戶或組 文件
說明:chown將指定文件的擁有者改為指定的用戶或組。用戶可以是用戶名或用戶ID。組可以是組名或組ID。文件是以空格分開的要改變許可權的文件列表,支持通配符。
參數說明:
例1:把文件yusi123.com的所有者改為yusi。
例2:把目錄/demo及其下的所有文件和子目錄的屬主改成yusi,屬組改成users。
例如:chown qq /home/qq (把home目錄下的qq目錄的擁有者改為qq用戶)
例如:chown -R qq /home/qq (把home目錄下的qq目錄下的所有子文件的擁有者改為qq用戶)
2. 在linux中mm是什麼意1717
memory mapped 內存映射
3. linux內核3.8.5中mm文件夾中page_alloc.c文件中的類似#include <linux/mm.h>引用的mm.h在內核的什麼地方
一般這類系統頭文件都在/usr/src/linux-2.6.16.46-0.12/include/linux/mm.h 系統裡面,你可以用這個命令找 find / -name mm.h
4. linux中mm.jar怎麼啟動腳本
如果是開機馬上執行的腳本,可以將腳本寫到rc.local中; 如果是用戶登錄後自動執行腳本,可以將腳本寫到相應的用戶目錄下「~/.bash_profile」,若腳本「~/.bash_profile」不存在,可以直接拷貝「/etc/profile」命名為「~/.bash_profile」; 如果是要...
5. linux0.11 中mm/memory.c 的get_free_page 代碼是否存在錯誤
不會,LINUX 系統在內核態時被中斷, 中斷返回後,是不會切換到其它進程上去的,也就是中斷完成後還會返回原來進程中斷的地方繼續進行.所以應該不回出現說的情況.
6. linux下mm\page-writeback.c是用來干什麼的
page_writeback_init(),定義在mm/page-writeback.c中,初始化將臟頁頁同步到磁碟上的控制信息。
摘自下面的鏈接:
http://hi..com/wordofsilence/blog/item/72b9c38934ef839ca5c272b2.html
7. linux內核源碼詳解
Linux的內核源代碼可以從很多途徑得到。一般來講,在安裝的linux系統下,/usr/src/linux目錄下的東西就是內核源代碼。
對於源代碼的閱讀,要想比較順利,事先最好對源代碼的知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對於linux內核源代碼來講,我認為,基本要求是:1、操作系統的基本知識; 2、對C語言比較熟悉,最好要有匯編語言的知識和GNU C對標准C的擴展的知識的了解。
另外在閱讀之前,還應該知道Linux內核源代碼的整體分布情況。我們知道現代的操作系統一般由進程管理、內存管理、文件系統、驅動程序、網路等組成。看一下Linux內核源代碼就可看出,各個目錄大致對應了這些方面。Linux內核源代碼的組成如下(假設相對於linux目錄):
arch 這個子目錄包含了此核心源代碼所支持的硬體體系結構相關的核心代碼。如對於X86平台就是i386。
include 這個目錄包括了核心的大多數include文件。另外對於每種支持的體系結構分別有一個子目錄。
init 此目錄包含核心啟動代碼。
mm 此目錄包含了所有的內存管理代碼。與具體硬體體系結構相關的內存管理代碼位於arch/-/mm目錄下,如對應於X86的就是arch/i386/mm/fault.c 。
drivers 系統中所有的設備驅動都位於此目錄中。它又進一步劃分成幾類設備驅動,每一種也有對應的子目錄,如音效卡的驅動對應於drivers/sound。
ipc 此目錄包含了核心的進程間通訊代碼。
moles 此目錄包含已建好可動態載入的模塊。
fs Linux支持的文件系統代碼。不同的文件系統有不同的子目錄對應,如ext2文件系統對應的就是ext2子目錄。
kernel 主要核心代碼。同時與處理器結構相關代碼都放在arch/-/kernel目錄下。
net 核心的網路部分代碼。裡面的每個子目錄對應於網路的一個方面。
lib 此目錄包含了核心的庫代碼。與處理器結構相關庫代碼被放在arch/-/lib/目錄下。
scripts 此目錄包含用於配置核心的腳本文件。
Documentation 此目錄是一些文檔,起參考作用。
8. Linux 虛擬地址空間如何分布
一個進程的虛擬地址空間主要由兩個數據結來描述。一個是最高層次的:mm_struct,一個是較高層次的:vm_area_structs。最高層次的mm_struct結構描述了一個進程的整個虛擬地址空間。較高層次的結構vm_area_truct描述了虛擬地址空間的一個區間(簡稱虛擬區)。
1. MM_STRUCT結構
mm_strcut 用來描述一個進程的虛擬地址空間,在/include/linux/sched.h 中描述如下:
struct mm_struct {
struct vm_area_struct * mmap; /* 指向虛擬區間(VMA)鏈表 */
rb_root_t mm_rb; /*指向red_black樹*/
struct vm_area_struct * mmap_cache; /* 指向最近找到的虛擬區間*/
pgd_t * pgd; /*指向進程的頁目錄*/
atomic_t mm_users; /* 用戶空間中的有多少用戶*/
atomic_t mm_count; /* 對"struct mm_struct"有多少引用*/
int map_count; /* 虛擬區間的個數*/
struct rw_semaphore mmap_sem;
spinlock_t page_table_lock; /* 保護任務頁表和 mm->rss */
struct list_head mmlist; /*所有活動(active)mm的鏈表 */
unsigned long start_code, end_code, start_data, end_data;
unsigned long start_brk, brk, start_stack;
unsigned long arg_start, arg_end, env_start, env_end;
unsigned long rss, total_vm, locked_vm;
unsigned long def_flags;
unsigned long cpu_vm_mask;
unsigned long swap_address;
unsigned mpable:1;
/* Architecture-specific MM context */
mm_context_t context;
};
對該結構進一步說明如下:
在內核代碼中,指向這個數據結構的變數常常是mm。
每個進程只有一個mm_struct結構,在每個進程的task_struct結構中,有一個指向該進程的結構。可以說,mm_struct結構是對整個用戶空間的描述。
一個進程的虛擬空間中可能有多個虛擬區間(參見下面對vm_area_struct描述),對這些虛擬區間的組織方式有兩種,當虛擬區較少時採用單鏈表,由mmap指針指向這個鏈表,當虛擬區間多時採用「紅黑樹(red_black
tree)」結構,由mm_rb指向這顆樹。在2.4.10以前的版本中,採用的是AVL樹,因為與AVL樹相比,對紅黑樹進行操作的效率更高。
因為程序中用到的地址常常具有局部性,因此,最近一次用到的虛擬區間很可能下一次還要用到,因此,把最近用到的虛擬區間結構應當放入高速緩存,這個虛擬區間就由mmap_cache指向。
指針pgt指向該進程的頁目錄(每個進程都有自己的頁目錄,注意同內核頁目錄的區別),當調度程序調度一個程序運行時,就將這個地址轉成物理地址,並寫入控制寄存器(CR3)。
由於進程的虛擬空間及其下屬的虛擬區間有可能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受到訪問,而這些訪問又必須互斥,所以在該結構中設置了用於P、V操作的信號量mmap_sem。此外,page_table_lock也是為類似的目的而設置。
雖然每個進程只有一個虛擬地址空間,但這個地址空間可以被別的進程來共享,如,子進程共享父進程的地址空間(也即共享mm_struct結構)。所以,用mm_user和mm_count進行計數。類型atomic_t實際上就是整數,但對這種整數的操作必須是「原子」的。
另外,還描述了代碼段、數據段、堆棧段、參數段以及環境段的起始地址和結束地址。這里的段是對程序的邏輯劃分,與我們前面所描述的段機制是不同的。
mm_context_t是與平台相關的一個結構,對i386 幾乎用處不大。
在後面對代碼的分析中對有些域給予進一步說明。
2. VM_AREA_STRUCT 結構
vm_area_struct描述進程的一個虛擬地址區間,在/include/linux/mm.h中描述如下:
struct vm_area_struct
struct mm_struct * vm_mm; /* 虛擬區間所在的地址空間*/
unsigned long vm_start; /* 在vm_mm中的起始地址*/
unsigned long vm_end; /*在vm_mm中的結束地址 */
/* linked list of VM areas per task, sorted by address */
struct vm_area_struct *vm_next;
pgprot_t vm_page_prot; /* 對這個虛擬區間的存取許可權 */
unsigned long vm_flags; /* 虛擬區間的標志. */
rb_node_t vm_rb;
/*
* For areas with an address space and backing store,
* one of the address_space->i_mmap{,shared} lists,
* for shm areas, the list of attaches, otherwise unused.
*/
struct vm_area_struct *vm_next_share;
struct vm_area_struct **vm_pprev_share;
/*對這個區間進行操作的函數 */
struct vm_operations_struct * vm_ops;
/* Information about our backing store: */
unsigned long vm_pgoff; /* Offset (within vm_file) in PAGE_SIZE
units, *not* PAGE_CACHE_SIZE */
struct file * vm_file; /* File we map to (can be NULL). */
unsigned long vm_raend; /* XXX: put full readahead info here. */
void * vm_private_data; /* was vm_pte (shared mem) */
};
vm_flag是描述對虛擬區間的操作的標志,其定義和描述如下
標志名 描述
VM_DENYWRITE 在這個區間映射一個打開後不能用來寫的文件。
VM_EXEC 頁可以被執行。
VM_EXECUTABLE 頁含有可執行代碼。
VM_GROWSDOWN 這個區間可以向低地址擴展。
VM_GROWSUP 這個區間可以向高地址擴展。
VM_IO 這個區間映射一個設備的I/O地址空間。
VM_LOCKED 頁被鎖住不能被交換出去。
VM_MAYEXEC VM_EXEC 標志可以被設置。
VM_MAYREAD VM_READ 標志可以被設置。
VM_MAYSHARE VM_SHARE 標志可以被設置。
VM_MAYWRITE VM_WRITE 標志可以被設置。
VM_READ 頁是可讀的。
VM_SHARED 頁可以被多個進程共享。
VM_SHM 頁用於IPC共享內存。
VM_WRITE 頁是可寫的。
較高層次的結構vm_area_structs是由雙向鏈表連接起來的,它們是按虛地址的降順序來排列的,每個這樣的結構都對應描述一個相鄰的地址空間范圍。之所以這樣分割,是因為每個虛擬區間可能來源不同,有的可能來自可執行映象,有的可能來自共享庫,而有的則可能是動態分配的內存區,所以對每一個由vm_area_structs結構所描述的區間的處理操作和它前後范圍的處理操作不同。因此Linux
把虛擬內存分割管理,並利用了虛擬內存處理常式(vm_ops)來抽象對不同來源虛擬內存的處理方法。不同的虛擬區間其處理操作可能不同,Linux在這里利用了面向對象的思想,即把一個虛擬區間看成一個對象,用vm_area_structs描述了這個對象的屬性,其中的vm_operation結構描述了在這個對象上的操作,其定義在/include/linux/mm.h中:
/*
* These are the virtual MM functions - opening of an area, closing and
* unmapping it (needed to keep files on disk up-to-date etc), pointer
* to the functions called when a no-page or a wp-page exception occurs.
*/
struct vm_operations_struct {
void (*open)(struct vm_area_struct * area);
void (*close)(struct vm_area_struct * area);
struct page * (*nopage)(struct vm_area_struct * area, unsigned long address, int unused);
};
vm_operations結構中包含的是函數指針;其中,open、close分別用於虛擬區間的打開、關閉,而nopage用於當虛存頁面不在物理內存而引起的「缺頁異常」時所應該調用的函數。
3.紅黑樹結構
Linux內核從2.4.10開始,對虛擬區的組織不再採用AVL樹,而是採用紅黑樹,這也是出於效率的考慮,雖然AVL樹和紅黑樹很類似,但在插入和刪除節點方面,採用紅黑樹的性能更好一些,下面對紅黑樹給予簡單介紹。
一顆紅黑樹是具有以下特點的二叉樹:
每個節點著有顏色,或者為紅,或者為黑
根節點為黑色
如果一個節點為紅色,那麼它的子節點必須為黑色
從一個節點到葉子節點上的所有路徑都包含有相同的黑色節點數
9. linux必學的命令是什麼
1、作用at命令用來在指定時刻執行指定的命令序列。
2、格式at[-V][-qx][-ffile][-m]time。
3、主要參數
-V:顯示標准錯誤輸出。
-q:許多隊列輸出。
-f:從文件中讀取作業。
-m:執行完作業後發送電子郵件到用戶。
time:設定作業執行的時間。time格式有嚴格的要求,由小時、分鍾、日期和時間的偏移量組成,其中日期的格式為MM。DD。YY,MM是分鍾,DD是日期,YY是指年份。偏移量的格式為時間+偏移量,單位是minutes、hours和days。
(9)linuxmm擴展閱讀:
學習linux注意事項
1、Linux嚴格區分大小寫。
2、Linux所有的存儲設備都必須掛載之後用戶才能使用,包括硬碟、U盤和光碟。
3、Windows下的程序不能直接在Linux中安裝和運行。
10. linux查看補丁的方法
linux下patch命令使用詳解---linux打補丁命令
功能說明:修補文件。
語法:patch
[-bceEflnNRstTuvZ][-B
<備份字首字元串>][-d
<工作目錄>][-D
<標示符號>][-F
<監別列數>][-g
<控制數值>][-i
<修補文件>][-o
<輸出文件>][-p
<剝離層級>][-r
<拒絕文件>][-V
<備份方式>][-Y
<備份字首字元串>][-z
<備份字尾字元串>][--backup-if
-mismatch][--binary][--help][--nobackup-if-mismatch][--verbose][原始文件
<修補文件>]
或
path
[-p
<剝離層級>]
<
[修補文件]
補充說明:patch指令讓用戶利用設置修補文件的方式,修改,更新原始文件。倘若一次僅修改一個文件,可直接在指令列中下達指令依序執行。如果配合修補文件的方式則能一次修補大批文件,這也是Linux系統核心的升級方法之一。
參數:
-b或--backup
備份每一個原始文件。
-B<備份字首字元串>或--prefix=<備份字首字元串>
設置文件備份時,附加在文件名稱前面的字首字元串,該字元串可以是路徑名稱。
-c或--context
把修補數據解譯成關聯性的差異。
-d<工作目錄>或--directory=<工作目錄>
設置工作目錄。
-D<標示符號>或--ifdef=<標示符號>
用指定的符號把改變的地方標示出來。
-e或--ed
把修補數據解譯成ed指令可用的敘述文件。
-E或--remove-empty-files
若修補過後輸出的文件其內容是一片空白,則移除該文件。
-f或--force
此參數的效果和指定-t參數類似,但會假設修補數據的版本為新版本。
-F<監別列數>或--fuzz<監別列數>
設置監別列數的最大值。
-g<控制數值>或--get=<控制數值>
設置以RSC或SCCS控制修補作業。
-i<修補文件>或--input=<修補文件>
讀取指定的修補問家你。
-l或--ignore-whitespace
忽略修補數據與輸入數據的跳格,空格字元。
-n或--normal
把修補數據解譯成一般性的差異。
-N或--forward
忽略修補的數據較原始文件的版本更舊,或該版本的修補數據已使用過。
-o<輸出文件>或--output=<輸出文件>
設置輸出文件的名稱,修補過的文件會以該名稱存放。
-p<剝離層級>或--strip=<剝離層級>
設置欲剝離幾層路徑名稱。
-f<拒絕文件>或--reject-file=<拒絕文件>
設置保存拒絕修補相關信息的文件名稱,預設的文件名稱為.rej。
-R或--reverse
假設修補數據是由新舊文件交換位置而產生。
-s或--quiet或--silent
不顯示指令執行過程,除非發生錯誤。
-t或--batch
自動略過錯誤,不詢問任何問題。
-T或--set-time
此參數的效果和指定-Z參數類似,但以本地時間為主。
-u或--unified
把修補數據解譯成一致化的差異。
-v或--version
顯示版本信息。
-V<備份方式>或--version-control=<備份方式>
用-b參數備份目標文件後,備份文件的字尾會被加上一個備份字元串,這個字元串不僅可用-z參數變更,當使用-V參數指定不同備份方式時,也會產生不同字尾的備份字元串。
-Y<備份字首字元串>或--basename-prefix=--<備份字首字元串>
設置文件備份時,附加在文件基本名稱開頭的字首字元串。
-z<備份字尾字元串>或--suffix=<備份字尾字元串>
此參數的效果和指定-B參數類似,差別在於修補作業使用的路徑與文件名若為src/linux/fs/super.c,加上backup/字元串後,文件super.c會備份於/src/linux/fs/backup目錄里。
-Z或--set-utc
把修補過的文件更改,存取時間設為UTC。
--backup-if-mismatch
在修補數據不完全吻合,且沒有刻意指定要備份文件時,才備份文件。
--binary
以二進制模式讀寫數據,而不通過標准輸出設備。
--help
在線幫助。
--nobackup-if-mismatch
在修補數據不完全吻合,且沒有刻意指定要備份文件時,不要備份文件。
--verbose
詳細顯示指令的執行過程。
patch,是打補丁的命令,有很多用法,見幫助#man
patch
patch
-p0
(「p」指的是路徑,後面的數字表示去掉路徑的第幾部分。0,表示不去掉,為全路徑)
patch
-p1
(「p」後面的數字1,表示去掉前第一個路徑)fetch
http://people.freebsd.org/~delphij/misc/patch-bge-releng62
fetch
http://people.freebsd.org/~delphij/misc/patch-bce-watchdog-rewritecd
/sys/dev/bge
fetch
...
patch
-p0
<
...fetch
http://people.freebsd.org/~delphij/misc/patch-tcp_auto_buf-20061212-RELENG_6.diff
patch
-p
<
patch-tcp_auto_buf-20061212-RELENG_6.diff
也可以把文件中的目錄全改成系統已在的目錄如/usr/src/sys.....注意:
1,確認目錄
然後確認目錄,如不在默認目錄下,就寫下要打補丁的當前絕對目錄。如/usr/src/sys/dev/bge/if_bce.c2,P的使用
可以使用不帶數字的參數。
patch
後的軟體安裝
telnetd伺服器的問題及補丁
在當前FreeBSD所有版本中,也就是FreeBSD
5.0、FreeBSD
4.3、FreeBSD
4.2、FreeBSD
4.1.1、FreeBSD
4.1、FreeBSD
4.0、FreeBSD
3.x、FreeBSD
2.x的版本,其telnetd守護進程中存在一個致命的緩沖區溢出漏洞,該問題是由於telnetd在處理telnet協議選項的函數中沒有進行有效的邊界檢查,當使用某些選項(\'AYT\')時,可能發生緩沖區溢出。這會導致遠程root級別的安全威脅。
因此,如果一定要使用telnet服務的話,必須為伺服器打上最新的patch,該patch可以從以下鏈接獲得:
(註:通常有兩個版本的telnetd伺服器,有crypto及無crypto的版本,因此需要判斷主機使用的是哪種版本的telnetd,這通常可以通過察看src文件來判斷,比如#
ls
/usr/src/crypto/telnet/telnetd,如果不存在,則說明使用的是無crypto的版本了,在判別清楚之後再分別下載相關補丁文件)
crypto版本補丁:
ftp://ftp.freebsd.org/pub/FreeBSD/CERT/patches/SA-01:49/telnetd-crypto.patch
ftp://ftp.freebsd.org/pub/FreeBSD/CERT/patches/SA-01:49/telnetd-crypto.patch.asc
patch方法:
#
cd
/usr/src/
#
patch
-p
<
/path/to/patch
#
cd
/usr/src/secure/libexec/telnetd
#
make
depend
&&
make
all
install
無crypto版本補丁:
ftp://ftp.freebsd.org/pub/FreeBSD/CERT/patches/SA-01:49/telnetd.patch
ftp://ftp.freebsd.org/pub/FreeBSD/CERT/patches/SA-01:49/telnetd.patch.asc
patch方法:
#
cd
/usr/src/
#
patch
-p
<
/path/to/patch
#
cd
/usr/src/libexec/telnetd
#
make
depend
&&
make
all
install
例子來源http://toby.bokee.com/文件:isp1161-2.6.12.patch(在/root下)
由於patch文件的首行已經指明了路徑,所以根據當前所在的目錄,加不同的參數使用patch命令:
1:如果當前的目錄是和linux-2.6.12的同級目錄:
[root@
www.linuxidc.com]#patch
-p0
</root/isp1161-2.6.12.patch
2:如果當前的目錄為
linux-2.6.12/:
[root@
www.linuxidc.com]#patch
-p1
</root/isp1161-2.6.12.patch
3:如果當前的目錄為
linux-2.6.12/drivers/:
[root@
www.linuxidc.com]#patch
-p2
</root/isp1161-2.6.12.pathc
0,1,2,是指略去的patch文件中的前幾級目錄。
ln
命令的使用
這是linux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命令。它的功能是為某一個文件在另外一個位置建立一個不同的鏈接,這個命令最常用的參數是-s,具體用法是:ln
-s
源文件
目標文件。
當我們需要在不同的目錄,用到相同的文件時,我們不需要在每一個需要的目錄下都放一個必須相同的文件,我們只要在某個固定的目錄放上該文件,然後在其它的目錄下用ln命令鏈接(link)它就可以,不必重復的佔用磁碟空間。
例如:ln
-s
/bin/less
/usr/local/bin/less
-s
是代號(symbolic)的意思。
這里有兩點要注意:
第一,ln命令會保持每一處鏈接文件的同步性。也就是說,不論你改動了哪一處,其它的文件都會發生相同的變化。
patch附帶有一個很好的幫助,其中羅列了很多選項,但是99%的時間只要兩個選項就能滿足我們的需要:
patch
-p1
<
[patchfile]
patch
-R
<
[patchfile]
(used
to
undo
a
patch)
-p1選項代表patchfile中文件名左邊目錄的層數,頂層目錄在不同的機器上有所不同。要使用這個選項,就要把你的patch放在要被打補丁的目錄下,然後在這個目錄中運行path
-p1
<
[patchfile]。來自Linux內核patch的一個簡短的引用可以這樣實現:
diff
-u
--recursive
--new-file
v2.1.118/linux/mm/swapfile.c
linux/mm/swapfile.
c---
v2.1.118/linux/mm/swapfile.c
Wed
Aug
26
11:37:45
1998
+++
linux/mm/swapfile.c
Wed
Aug
26
16:01:57
1998
@@
-489,7
+489,7
@@
int
swap_header_version;
int
lock_map_size
=
PAGE_SIZE;
int
nr_good_pages
=
0;
-
char
tmp_lock_map
=
0;
+
unsigned
long
tmp_lock_map
=
0;
應用來自本段中使用-p1開關拷貝的patch可以有效地減短patch定位的路徑;patch會查找當前目錄下一個名為/mm的子目錄,接著應該會在這兒發現swapfile.c文件,然後等待打補丁。在這個過程中,以破折號(「-」號,譯者注)開始的行會被一個以加號(「+」號,譯者注)開始的行代替。一個典型的patch會包含對多個文件的更新,每個部分中都由對兩個版本的文件運行diff
-u命令的輸出結果組成。
patch在操作時把自己的輸出結果顯示在屏幕上,但是這種輸出通常都滾屏太快,來不及觀看。原來准備patch的文件名為*.orig,新的patch文件會覆蓋這個初始文件名。
打補丁的問題
使用不同版本的patch問題來源可能不同,所有的版本在網路上都是可用的。Larry
Wall近年來已經不再做很多工作來更新patch了,這可能是由於他最後發行的一個版本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能正常運行。最近幾年以來,一直是GNU項目的
FSF程序員發行新版本的patch。他們首先修訂有問題的patch,但是我最近一直使用沒有問題的2.5版本(這是Debian2.0的發行版本號)。過去,我的2.1版本也一直運行的很好。當前的GNU
patch的版本可以從GNU
FTP站點上獲取,然而大部分人都只使用他們Linux發行版中所提供的版本。
讓我們假定你已經對一個目錄下的源程序文件進行了patch修補工作,但是patch並沒有清晰地發揮作用。這可能會偶然發生,在打補丁的過程中會顯示錯誤信息,其中帶有行號,說明哪一個文件出現了問題。有時錯誤是很明顯的,例如缺少了分號,��種錯誤可以不費多大力氣就能改正。另外一種可能是從
patch部分刪除了產生問題的部分,但是這樣根據所涉及到的文件的不同可能會正常工作,也可能不能正常工作了。
另外一種常見的錯位為:假設你有一個未使用tar打包的內核源程序文件,在/linux/arch/下瀏覽各個子目錄時你會發現各種機器體系結構子目錄,例如alpah、sparc等等。如果你和大多數Linux用戶一樣,使用的是Intel的處理器(或者是Intel系列),你可以決定刪除這些目錄,這些目錄對於編譯你特殊的內核並不需要,只是白白佔用了磁碟空間。一段時間之後發行了一個新的內核patch,此時試圖進行patch操作,當它發現不能找到自己打補丁需要的Alpha或者PPC文件,就會停頓下來。幸運的是patch在這些地方允許用戶參與,它會詢問Skip
this
patch?回答y,patch就可以按照正確的路徑繼續執行。也許你需要回答這個問題很多次,因此允許自己不需要的目錄保留在磁碟上是一種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