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自主性
1. 「演算法時代」到來,為何演算法服務人類並未被實現
一開始演算法只是服務於人類的,但隨著網路的發達以及智能地推廣,人們驚訝的發現自己正在慢慢依賴演算法乃至無法失去它。好像在上世紀90年代當計算機深藍贏了大師之後,當時就有人提出智能電腦也許終究有一天將主導人類。而它的初衷只是發明出來,幫助人們生活在一個更加便利的環境下,人是主導它,或者說控制它的,它被發明出來也只是服務於人類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發現當它被賦予了的各種演算法以及不斷更新之後,開始會學習了,它產生的某種意義上的主導性,而這一點可能會將人類擺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因為人類將無法完全操控它。
久而久之的這種演算法讓人們變得越來越懶惰了,人們不願去自主思考,因為智能設備會推送給人類精準的信息,這些信息就是人類所需要的,它們已經自動排除了人類所不感興趣的無用信息了。
2. 為何人工智慧在汽車行業開展如此艱難
當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第三次發展浪潮洶涌而來,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上至聯合國文件、大國戰略,下至智庫報告、報紙雜志、社交媒體,都充斥著人工智慧的相關信息,人工智慧儼然已成為世界焦點議題。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人工智慧的新一輪發展浪潮會受到如此關注?它與歷史上出現的重大技術究竟有什麼不同?本文認為,此次人工智慧技術浪潮之所以受到世界廣泛關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具有諸多不同以往技術的獨特特點,可總結為下述四個方面。
自主性
從本質上看,自主性(autonomy)是人工智慧技術的核心特性。自主性、智能化是與人工智慧相伴相生的兩個概念,正是自主性的不斷提升才能助推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如今,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化戰爭等與「智能化」相關的詞彙層出不窮,「自主性」更是屢被提及。例如,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2017年發布的《勾勒武器系統自主發展藍圖》報告,新美國安全中心資深研究員保羅·斯查瑞近期出版的新書《無人軍隊:自主武器與未來戰爭》等作品都聚焦人工智慧的自主性特徵。不同於傳統的機械自動化,人工智慧所具有的「自主性」特徵意味著機器可以通過演算法和大數據進行自主學習進化,甚至不排除演化出「自我意識」的可能。一般而言,人工智慧的智能程度與「自主性」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與人的介入程度則呈負相關。自主性越強,智能化程度越高,所需人的監督和干預越少。
快速進化性
從升級能力看,人工智慧具有其他技術甚至人類難以比擬的在訓練中快速進化升級的能力。以圍棋領域為例,在AlphaGo擊敗李世石兩個月後,AlphaGo升級版Master豪取60連勝,橫掃人類圍棋界翹楚。再過一個月,採用強化學習演算法的AlphaGo Zero 零基礎起步,在三天內與自身對弈490萬棋局,並以100:0的成績擊敗「前輩」 AlphaGo,足見人工智慧的學習進化能力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人工智慧的快速進化能力意味著傳統的「列裝—損耗—報廢」模式將被顛覆,只需局部更換零件,關鍵系統則會在訓練中不斷升級進化。根據未來學家庫茲韋爾的「加速回報定律」,人類社會發展速度會越來越快,進步也會越來越大,人工智慧將在2040年引發智力爆炸,這也反映出了人工智慧的快速進化性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慧還具有系統復雜性。人工智慧演算法是一個「黑箱」,這意味著哪怕演算法設計者本身也不能完全了解其工作機制和准確預測其行為後果,即可預測性和可解釋性很低,這為人類運用人工智慧帶來了很大隱憂。例如,設計者和用戶可能無法准確預測自動駕駛汽車何時將改變車道或進行其他操縱行為。現實中,2012年,金融交易公司奈特資本集團因財務故障而癱瘓,導致他們的演算法在45分鍾內執行了400萬次錯誤交易,導致4.6億美元的損失。由此可見,擁有快速進化能力的人工智慧既可以是「阿里巴巴的寶庫」,也可能成為「潘多拉的魔盒」。
結構性去勞動力化
從影響來看,人工智慧技術還有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結構性去勞動力化,即「機器取代勞動力」是人工智慧時代的顯著特徵。這種勞動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的蓬勃發展帶來新產業革命和經濟結構調整,使原有勞動力市場結構與社會勞動力需求發生偏移,由此產生「結構性失業」。另一方面,人工智慧具有的「機器取代人力」的特性使得現有的人力工作崗位削減,由此可能帶來大規模失業的風險。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此次產業變革是不同以往的?因為它涉及到了之前機器無法做到的層級由低到高的各類任務,低至流水線上的重復工作,高至決策分析、藝術創作等原本只有人類智能才能企及的工作。
誠然,以往重大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也會不同程度導致舊有行業勞動力的轉移。比如汽車的風行使馬車行業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馬車夫可轉行成為汽車司機。但此次人工智慧新一輪發展浪潮明顯指向各領域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也自然帶來了去勞動力化。比如,無人駕駛技術的日益成熟將可能打碎世界上龐大司機人群的「飯碗」。當然,新技術的出現也會帶來新的工作崗位。人工智慧技術將會創造包括研發、使用、監督、維護人工智慧技術和產品的工作,以及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範式轉換所產生的相關工作,比如為無人駕駛進行設計的城市規劃者、人工智慧介入網路安全所產生的法律從業者等。但是這些新出現的工作能夠在數量上彌補結構性失業狂潮嗎?目前我們還無法斷定,但前景並不十分樂觀。美國白宮發布的《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經濟》研究報告就預測,在未來的10到20年間,美國現有工作的47%可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現有工作崗位也無疑會受到人工智慧去勞動力化的強烈沖擊,如何應對或將到來的失業狂潮成為各國不得不前瞻思考和應對的重大問題。
總而言之,人工智慧具有區別於歷史上出現技術的諸多顯著特徵。其中一些特點雖然在以往出現的技術中或多或少也涉及一些,但這次浪潮無疑更為明顯和徹底。自主性和系統復雜性是其核心特徵,廣泛適用性、易擴散性和快速進化性是其在適用范圍和傳播升級能力上的突出特點,而智能化和結構性去勞動力化則是其帶來的顯著影響。擁有這些特徵的人工智慧技術既有促進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經濟增長、軍事賦能等積極影響,也會給人類社會的安全、法律、倫理帶來嚴峻挑戰。正如約翰·桑希爾在《金融時報》撰文所言:如何將人工智慧的積極貢獻最大化,同時將有害後果控制在最低范圍?這個問題考驗著人類的整體智慧,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公共政策挑戰之一。在此背景下,各國政府、企業、科學家共同體等社會各界都需要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推進人工智慧的研究和有效引導控制,使其成為人類「最好的發明」而非「最後的發明」。
3.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學習的自主性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數學作為兒童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課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種新的課程理念也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課程改革對學優生來講,是給了他們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發展能力的空間;但對學困生而言,他們卻在獲得發展自由度的同時無所適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給孩子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教學效果要好得多,即:交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技巧和方法比讓學生死記答案要好。那麼,怎樣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呢?有鑒於此,本文結合我校的教改課題,就小學數學課改後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談談個人膚淺的看法: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則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善於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於積極思考,敢於質疑問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的精神。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和二十一世紀的需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要以學生為本位,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和提高。
一、讓學生在身邊的實例中學會提出問題,學習從多個角度觀察,用多種方式描述
新課程倡導:在數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熟悉的事物來學習,放手讓學生自主地觀察,自主地搜集信息,發現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我選取了同學們熟悉的、常用的橡皮創設情景,用親切的談話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調動起來,把學生帶入一個寬松、愉快的氛圍。從有目的的復習回顧舊知順勢引出新問題,注意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多角度觀察,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並在腦海里對事情的變化發展形成條理,鼓勵他們用言語表述,自然而合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吸引同學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的提出和學習中。
二、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學會解決問題,形成多種思維方式,採取多種解決方法
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實踐證明,小組討論學習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讓學生「自己想想」、「組內說說」等學習活動,在觀察、思考、研討交流中,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溝通、爭辯等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感悟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教學乘加乘減時,板書設計有意識地把用原有方法(加、減法)解決問題的板書在左邊,把用乘加乘減解決問題的方法板書在右邊,便於突出本節課的新方法——乘加乘減,與學生一起歸納出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及運算順序,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意識,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同時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主體意識得到有效的張揚。
三、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應用到學習生活中,養成多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師的練習設計應有層次性、針對性,形式豐富多樣。注意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模擬聯誼會的輕松、愉快情景,既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密切相聯,又帶有一定趣味性,使計算教學不再枯燥,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練習安排:對應練習——實際操作——辨析練習——提速練習——應用深化等,有利於學生對乘加乘減運算順序的鞏固和應用,有利於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批判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想像力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養成多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會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67頁的最後一題,不但對本課知識進行了檢查,而且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我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所學知識得到升華,也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生活中的數學」能更好地為生活服務。
四、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人人學有所成
在教學中,以激勵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學習,以贊許性的語言、鼓勵性的示意對待學生學習的表現,以平等的態度和學生展開學習問題的交流。熱情的鼓勵、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鳴,使孩子們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增強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五、激發學生問題的慾望,明確思考的目標
在教學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在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里,為什麼要至少包含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包含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這是這部分教材的難點,也是學生理解演算法的關鍵。疑問是發現的鑰匙,思考的動力。我把這一難題作為自學思考題交給學生。面對這一問題,許多學生不禁會想:「是啊,到底為什麼呢?急於尋「根」找「據」,思維積極活躍起來。這一問題不僅激起了思考的慾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標。
由於課本沒有直接回答上述問題的講述,所以不能讓學生面對這一問題「硬」想,應提供一些資料,給以提示。如:思考題,為什麼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里,至少要有它們公有的質因數,還要有它們各自獨有的質因數?
教師提示:1、18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30的倍數中,至少要包含哪幾個質因數?2、18和30的公倍數里,必須包含哪些質因數?(請試算一下,有何發現?)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組織教學,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真正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我們要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為本,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材施教,要用教師一顆愛心去打開學困生的心扉,讓他們抬起頭來去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
4.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數學問題
一、 在激趣中引題
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要求教師一堂課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鍾,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口。教師簡短的導入是為學生自學探究作鋪墊,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進入自學探究階段。目標是挖掘學生心力,發揮其自主性,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使其終身受益。學生在自學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連結在一起,就會給自學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因此,不必擔心學生有沒有能力,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師相信不相信學生,給不給學生自學探究的權利。能相信學生,也能給權利,學生自學探究水平肯定會迅速提高。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學校四(二)班有男同學32人,女同學24人。體育課上,李老師要把28個實心球分給男女同學,讓他們分成兩大組進行練習,可以怎樣分?學生中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是平均分,另種是按男女同學的人數來分,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哪一種分法更合理, 在學生的討論分析中產生了探究的問題。
四、在思維過程中引導
在教學中,讓學生動腦思考、分析、理解題意,掌握數量之間的關系。如教學「簡單應用題」時,讓學生們各自找出每個數量名稱之間的關系,學生們自己思考,如何得出三個數量關系式。得知:時間、速度、路程三者解答的方法,速度×時間=路程,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得出一些理論知識,有什麼條件,沒有什麼條件,怎樣列出未知數的方程式,由單應用題掌握諸多復合應用題方面的知識,對於其它各種類似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在實際生活中才能解決很多問題,盡而使學生大腦思維能力發揮和擴展。
5. 「演算法技術」將何時統治世界
如果以人類中的當權者以統治利益,利用最先進的技術搞信息封鎖、信息控制到了」無死角、全覆蓋「的極限發達程度。被統治人群被迫以更優秀技術突破封鎖實現信息自由。當「極限的封鎖技術"被"極限的反制技術"所擊破的時候,也許這種反制技術突破的不僅僅是某統治者的封鎖控制,也突破了所有人類的控制,這套技術實現了信息通訊自由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自由。比如自主性的智能.....; 或許真正的新時代是這么在極端環境被進化出來的。以上是對命題"「演算法技術」將何時統治世界"的一個假想..
6. 演算法與邏輯這2個重要概念究竟是哪一門學科領域專門學習的內容
1.問:做哲學為什麼需要學習邏輯?答:簡單地說,哲學是一門學科,它提供的是理論,它要通過說理、通過論證使人接受或者反駁某種觀點、理論,這就需要有正確的論證。邏輯研究有效推理,就是提供正確論證的基礎。實際上,凡是理論,用推理,講論證,都離不開邏輯。從這點看,哲學與其他「學」相同,所以邏輯是基礎學科。但是哲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兩個特點,這使得這哲學中論證更為重要,因而邏輯的作用也更為重要。第一個特點,哲學不是經驗科學。盡管經驗可以給我們提供某些啟示,來自於經驗的知識可以作為哲學思考的某種根據,但是哲學命題不能通過經驗來驗證,不能做實驗,所以,一個哲學理論的「正確性」(是否可接受),幾乎只能靠論證來顯示。歷史上,一些哲學理論後來不被接受了,以另外的形式出現了,是因為發現原來論證有問題,對原來的理論有修正,有新的論證;也有一些理論一開始人們不喜歡,如休謨的經驗論,後來卻不得不接受(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因為它的論證沒法反駁,有人甚至是樂於接受,因為認為它的論證好。第二個特點,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它要思考「終極」問題,即各門具體學科都不研究或無法研究的問題,比如什麼是物質,什麼是實在,什麼是精神等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問題。對這類問題的思考,會使論證更加困難。學過亞里斯多德邏輯,我們知道,有屬加種差的定義。例如,人是某種動物,動物是某種生物,這就是屬加種差的定義對什麼是人和動物的回答。如果繼續追問,什麼是生物,大概還可以說,生物是某種物質,但是如果再問什麼是物質?至少按這種方式已不能回答,需要有上一層的概念體系。一般來說,探求這樣的終極問題,概念體系不容易建立,而且容易出現某種循環,比如康德二律背反那樣的東西。在對這樣的問題進行思考時,在對這些問題的觀點論證、提出相應理論時,我們應該遵從什麼法則?有什麼規律?這些都對論證,也是對邏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知道,現在我們所說的邏輯學產生於古希臘,始於亞里斯多德。為什麼邏輯學產生於古希臘,有幾個原因。一是民主政治,導致論辯風盛行。要辯論,要說理,就要講邏輯。二是歐幾里得幾何學,提供了一個理論應該如何應用邏輯的典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哲學研究。我認為是亞里斯多德主要是在其哲學研究中,也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哲學,建立了邏輯學。他對於(事物)本質問題的思考等,使他提出上面提到的定義理論,建立了三段論邏輯。從這段歷史來看,可以說,因為哲學和論證的關系,對邏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邏輯學才如此這般地產生了。所以,邏輯從一開始,就和哲學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以上所說的中心意思是,哲學的生命力在於論證,我們的哲學觀點和理論可以不同,但是論證方法必須是相同的,不論自己思考問題還是與人交流,都需要有公共的論證平台,而這個平台應該、也只能由邏輯來搭建。在今天,哲學已經大大發展,但是哲學和邏輯的基本關系沒有改變。只是今天的哲學需要什麼樣的邏輯?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亞里斯多德邏輯顯然完全不夠了,需要今天的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共同關注。關於邏輯和哲學的關系,當年王浩來北大講學時還提出一種觀點。大意是,關於哲學問題的基本觀點,大家很難統一。對此我們可以採取公理化的方法,各自從自己的基本觀點出發,建立相應的理論系統,類似於古典數學和直覺主義數學。我認為這當然不是哲學研究的全部,但應該也是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使自己的理論更嚴密,需要有公理化的思想和方法。歷史上斯賓諾莎曾經做過倫理學的公理化研究,大概不是很成功。今天邏輯學的發展是否對此提供了新的基礎?這就需要學習現代邏輯。2.問:中國哲學也需要邏輯嗎?答: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邏輯」這個概念作點說明。我們現在所說的邏輯,指的是上面提到的產生於古希臘的邏輯。就連「邏輯」一詞都是從古希臘語到英語、再到漢語譯音而來。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中國自己的文化中沒有產生出西方邏輯學意義上的邏輯學。中國古代有名辨學等一些在今天被人們作為中國邏輯史研究對象的理論或學說。從哲學和邏輯的關系看,如果說古希臘哲學有亞里斯多德邏輯與之對應,那麼中國哲學是否也可以說有名辨學這樣的學說與之對應?有這個背景,再看我們的問題,「中國哲學也需要邏輯嗎」,應該是,研究中國哲學或中國哲學研究需要西方的邏輯學嗎?這里有兩個問題。如果是研究中國哲學,即以中國哲學為研究的對象,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相應的理論和觀點,那麼,與其他研究類似,也要分析、推理、論證,當然也離不開西方的邏輯學。因為只有西方傳統的邏輯學才在今天成為各學科的基礎。但是,如果是做中國哲學研究,或中國哲學式的研究,即用中國哲學的方法研究中國哲學的問題,比如類似於老子,孔子的研究,是否要用西方的邏輯學,我還看不出有這個必要。從西方邏輯學的觀點看,今天仍然難以完全說清中國的古代哲人究竟是用什麼邏輯思考問題的。這個說法需要作點解釋。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有很大的區別。這一點,從各自關心的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方式可以看出來。西方哲學開始關心的問題是世界的本源是什麼,這個關心的目的是要把面對的萬事萬物拆開,找基本的組成部分,或面對復雜紛呈的世界找出基本的性質,再將它們的組合起來,希望從這里說明一切現象,同時也獲得了改造自然的手段。從簡單的、基本的部分或性質開始,通過組合,到說明各種復雜現象,解決復雜問題,這就是西方哲學的精神,也是西方邏輯的精神,他們在這個探討過程中建立了邏輯學,而且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西方科學。西方的哲學、邏輯學、科學屬於同一個文化體系。中國哲學也有關心世界本源的部分,但地是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問題,探討社會的秩序、和諧,講究天人合一,同時也是為個人的自我修養和人生指導提供依據。從世界和社會的宏觀出發到個人的修養,從個人的修養再到社會的和諧和秩序,這裡面有許多非組合的東西,與西方邏輯的精神從文化淵源上看有根本的區別。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倒是不覺得中國哲學式的研究要用到西方的邏輯學。說到這里,插一句,我想中國哲學的邏輯是什麼,這也許是個更有趣的問題。顯然這需要中國哲學和邏輯學兩方面的結合才有可能研究。當然,今天也很難有人還會按古人的方式去思考他們的哲學問題。不論從學習階段就受到的訓練,還是到後來的學術規范和科研體制,都決定了不會再出老子和孔子那樣的思想家。現在作為學術的最基本要求是要說理,要論證,要交流,還是上面說到的,要有公共的論證平台。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哲學大概也需要西方的邏輯學。3.問: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的區別是什麼?答:我注意到你們的幾個類似問法或問題,因為你們的采訪在我們中心(北京大學邏輯、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的網上登了出來,而且有了一段時間。這些問題是:(1)普通邏輯和現代邏輯的區別是什麼?(2)數理邏輯和普通邏輯有什麼區別?(3)邏輯學導論和一階邏輯的區別是什麼?還有現在的問題,(4)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的區別是什麼?我想先做一點說明,也是澄清。這里涉及到關於邏輯的一些名詞。首先,邏輯是一種客觀對象,邏輯學是關於這個對象的科學,就像力是一種客觀對象,力學是關於力這種對象的科學一樣。「邏輯」有時也指邏輯學。邏輯本身沒有現代和傳統之分,也沒有普通和不普通之分,只是邏輯學,作為人們對邏輯這個對象研究的成果,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才有傳統和現代之分,有不同的歷史形態。「現代邏輯」和「傳統邏輯」指的就是這種意義上的邏輯學。關於「普通邏輯」。首先,從對象的層次看,剛才說了,沒有普通和不普通之分,也就是說沒有普通邏輯這種邏輯,其次,從研究的角度看,也沒有對邏輯這種對象的「普通」的研究,所以,是既沒有普通邏輯(這種邏輯),也沒有普通邏輯學。「普通邏輯」只能是課程的名稱,類似於「普通物理」。這一點也是王憲鈞先生當年一再強調的。拿「普通邏輯」和「普通物理」相比,也是王先生舉的例子。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普通邏輯」叫得多了,有一種誤解,把普通邏輯也當成了一種邏輯或一種邏輯學,其實,這只是一門課。關於「一階邏輯」,從對象的層次看,有這樣一種邏輯。關於這種邏輯的理論等是一階邏輯學,通常也稱為「一階邏輯」。此外,還有專門的課程講授一階邏輯學,所以它還可以是課程的名稱。「數理邏輯」與此類似。在上面提到的這些名稱中,「傳統邏輯」,「現代邏輯」,指的是某種邏輯學,在一些情況下,「現代邏輯」也可以是某類課程的名稱;「普通邏輯」,「邏輯導論」或「邏輯學導論」只能是課程的名稱;「一階邏輯」,「數理邏輯」指的可以是一個或一種邏輯,也可以是這個或這種邏輯的學,還可以指講授這個或這種邏輯的課程。這里我們涉及到三種名稱:邏輯,邏輯學和邏輯課。有這個說明後再來看這些問題。在這些問題中,問題(4)是一個合理的問題,也沒有什麼歧義,因為在這個問題中,「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只能做邏輯學的理解,問的是兩種邏輯學之間的區別,現代的邏輯學究竟比過去的邏輯學有那些發展等。問題(3)的意思應該是比較兩門課程,因為「邏輯學導論」是課程的名稱,我們也有一階邏輯的課。如果這么看,這也合理。問題(2)的初衷大概類似於問題(3),但是問題(2)容易引起誤解。因為「數理邏輯」可以指一種邏輯,將它與普通邏輯相比,容易使人誤解,把普通邏輯也當成了一種邏輯。最不合理的是問題(1)。「普通邏輯」只能是某門課程的名稱,現代邏輯是一種邏輯學,這兩個「邏輯」不可比。如果把「現代邏輯」理解為課程的名稱,那麼,它指的不是一門課,凡講授現代邏輯學知識的課都可以稱為現代邏輯課,而普通邏輯只能是一門課。將一門課與一類課相比,這應該也不可比。所以怎麼都說不通。現在可以回答你們的問題,即問題(4)。一般認為,從亞里士多德到弗雷格以前的是傳統邏輯,從弗雷格開始,產生了現代邏輯。當然在弗雷格之前,也有萊布尼茨、布爾這些現代邏輯的先驅。現代邏輯與傳統邏輯的不同首先是產生的原因或動因不同。傳統邏輯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哲學上論證,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論辯。現代邏輯產生於數學研究,主要為了找出數學中的邏輯。其次是方法的不同,這是主要的不同。學過一點現代邏輯都知道,現代邏輯的基本方法是形式化方法。從根本上說,形式化方法就是數學的方法。因為是一些數學家研究數學中的推理,找數學中的邏輯,所以很自然地引用了數學的方法。從萊布尼茨開始就提出了把推理當作數學演算的想法。這個想法到弗雷格才在一定范圍里得以實現。可以實現的原因之一,是弗雷格研究的是數學中的推理,這是我們各種推理中最嚴格的推理,但同時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推理。可以實現的原因之二,就是他用到了數學的方法,把數學用到推理的研究中。現在數學(古典數學)中推理的規律已經都找出來了,這就是一階邏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的思想,建立了許多新的技術,邏輯學的內容大大豐富。如果說過去我們只能靠肉眼觀察,那麼,現在因為有了新的方法,我們已經知道如何去造顯微鏡,而且是電子顯微鏡。與傳統邏輯相比,因為有了觀察邏輯關系的「電子顯微鏡」,現代邏輯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天地,范圍大大拓寬。這個天地是傳統邏輯用「肉眼」所不可能看見的。因為方法和動因的不同,導致了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其他的一些不同。比如,同是研究日常推理,傳統邏輯總結一些方法,教我們這些方法,現代邏輯則要把其中的規律用數學的方法精確地刻畫出來,其目的不是教我們人如何正確地進行日常思維,而是「教」計算機去做這樣的的推理。現代邏輯的這種發展,使得邏輯學真正成為其他一些學科的基礎,比如計算機科學,語言學等,包括哲學方面的分析哲學,語言哲學等。這里所謂的基礎,意思是,如果沒有現代邏輯的知識,要進行這方面的有關研究是不可能的。這個基礎的作用是傳統邏輯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人們一般認為學習邏輯會使人邏輯性強,提高思維能力,表現在頭腦清楚,說話有條理,能言善辯等。這被稱為邏輯的教導作用。應該說這是邏輯學產生的初衷之一。但在今天看來,如果說,傳統邏輯還有一定的教導作用,那麼現代邏輯則基本沒有這個作用。現代邏輯使得邏輯學越來越像數學,成為專門的基礎知識。如果說現代邏輯也有一些教導作用,那麼它並也不比數學強。換言之,要想從學習現代邏輯中得到思維能力的提高,更好的法是去學數學。總之,邏輯學的這種教導作用,至少從現代邏輯的內容上看,已經不是今天邏輯學的主要功能。4.問:您認為哲學系本科生應該學普通邏輯課還是現代邏輯的課程?答:關於這個問題,我可能會說得多一些。因為即使在我們北大哲學系,這個問題也是從我的上一代老師、我的前輩們開始就一直在討論、爭論、甚至激烈爭論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學什麼課,普通邏輯課還是現代邏輯課,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課程的內容、性質;一個是學習的目的。這是從學生選課的角度說的。換一角度,可以問,哲學系應該對本科生開普通邏輯課還是現代邏輯課?也有兩個類似的因素,前一個因素沒變,後一個因素是,開什麼課取決於培養學生的目標。這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關心的同一個問題,但角度不同。我想我還是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現在本科生教育可以說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素質教育,一個是專門人才培養。說白了,前者就是畢業後找工作,後者是讀研究生,准備走學術的道路。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看,大部分人是要從事實際工作的,學者總是少數。因此現在比較強調素質教育,淡化專業,所以本科生階段取消了一些專業,比如我們系的本科生邏輯學專業就取消了。專門人才培養一般要到研究生階段才真正開始。盡管學生自己可以早早為自己定位,但是從教育者的角度說,並不一開始就把誰定在什麼方向。這增加了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同時也增加了學生自己的責任,學生也要為自己的將來負責。這是社會的進步。與強調素質教育相對應,另一方面,對准備走學術路的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有扎實的基礎,有出色的科研能力。這是一種兩極分化。一個本科生,剛進大學,很難說將來畢業後的去向,是做實際工作,還是讀研究生,最終走學術研究的路。從教育者的角度看,也只能是同時提供各種條件、環境,讓受教育者能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一個好的大學,就是能提供好的這樣的條件和環境,比如開出各種課程和提供好的指導等。現在可以談談普通邏輯課和現代邏輯課的問題。簡單地說,現代邏輯的課程是為專門人才培養開設的。一個學生如果畢業後從事實際工作,在這方面他所需要的主要是素質教育,我認為不用學現代邏輯,但同時也不用學普通邏輯,倒是可以學學批判性思維這樣的課。為什麼這么說,我們可以先看看普通邏輯的性質和內容。普通邏輯是我國大學的邏輯知識普及課,內容大體上是亞里斯多德邏輯,即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定義理論等,一些簡單的命題邏輯知識,再加一些歸納推理的內容,關於論證的常識等,從知識的組成看,基本上是傳統邏輯的東西。普通邏輯有一個基本考慮,就是圍繞思維來講。根據這個考慮,它把內容又分為概念,判斷,推理,論證幾個部分。近二十多年來,隨著現代邏輯影響不斷增加,普通邏輯課中也逐漸增加了一些現代邏輯的內容,課程的名稱也改成邏輯導論,內容和重點有了很大甚至是重要的改變,但普及邏輯知識的課程性質沒有變。這樣的一門課程,我認為有一些缺點。首先我們可以看一下經過這樣的普及課學習,會有什麼收獲,有什麼效果。從課程設置的角度說,不外是希望學生有這幾個方面的收獲:(1)獲得一定的邏輯學知識;(2)掌握一些方法,受到一定的訓練,思維能力有某些提高;(3)有了一定的基礎,便於繼續學習邏輯;(4)以邏輯為基礎去進行其他的課程的學習或研究。其中(1)和(2)合起來可以在素質教育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3)和(4)看起來是可以起到專門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但實際情況究竟怎樣,是否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可以做一些分析。先看後兩條,即人才培養方面的(3)和(4)。首先,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是邏輯學發展的兩個階段。現代邏輯不是從傳統邏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上面也談到,完全是新的問題,新的起點,新的方法。現代邏輯對傳統邏輯有種跳躍性,而沒有什麼繼承性。從我們的教學實踐看,學習傳統邏輯對學現代邏輯沒有什麼幫助,反而可能會有某些誤導。如果是為了要繼續學習邏輯,這個繼續被學的,只能是現代邏輯,所以不如一開始就學現代邏輯。(3)說的是普通邏輯課或邏輯導論課可以作為現代邏輯課的基礎,但從這個分析看,情況並非如此。不說有可能誤導,至少學習的效率不高。再看(4)。現代邏輯是像數學這樣的專門的基礎知識,需要按學數學那樣方式才能真正掌握,才可能成為用來學習和研究如計算機科學、語言學甚至哲學的知識基礎,不能只是停留在普及知識的層次上,淺顯地講講,象徵性地做些習題,而需要詳細地講解,嚴格地證明,嚴格地做習題,有些甚至是比較難的習題。這些即使在邏輯導論課上,也不可能做到。所以,希望達到(4)的效果,只能是一個願望,實際上根本達不到。這兩個方面說明,普通邏輯或邏輯導論在邏輯學研究或應用邏輯的專門人才培養方面起不到什麼作用。事實上,我們這些年的教學實踐上也證明了這一點。就我校來說,這二十多年來上過普通邏輯或邏輯導論課的學生應該達到數以萬計,但沒有一個學生由此而成為研究邏輯或者應用邏輯去研究其他領域問題的專門人才。這說明什麼問題?當然是我們作為教育者一方應該深刻反省的。說到底,主要是課程的性質,普及邏輯知識,這決定了這門課只能是作為文化素養提高的一個方面來教和學,而不是也不能作為其他知識和課程的基礎來教和學。說到這里,涉及到這門課的素質教育方面的意義。上面說了它在專門人才培養方面起不到什麼作用,現在我們可以就此再看它素質教育的作用方面。前面說到邏輯有教導作用,在這里對應到所希望達到的效果(2)。看起來普通邏輯所講的問題簡單、常見,與實際生活更接近,所以它更具有教導作用,但其實這里有些誤解。普通邏輯或邏輯導論都是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的某種結合。關於現代邏輯,前面已經說了,它完全遠離了邏輯的教導作用,不是為日常思維服務的,而是一種基礎知識。再看傳統邏輯部分。這部分中確實有些內容是講思維方法,講有關的一些道理。但是在這方面,它有兩個不足:一是先天不足,一是後天不足。一般都不否認亞里斯多德邏輯是傳統邏輯的核心部分。亞里斯多德邏輯中的核心部分又是三段論。我們可以看看三段論在講什麼。它在講我們幾乎天生就會的三段論推理,比如「所有的A是B,所有的B是C,所以,所有的A是C」,講這樣的的推理為什麼是正確的,這樣的推理多少種格與式,哪些格式是正確的推理形式,可以如何變形,道理何在等等。這些細致的甚至顯得繁瑣的分析和證明主要不是為了日常思維的需要,而是為了哲學研究。我想說的是,邏輯學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學院派式的理論,這是它的精神實質,而且這種精神一直在延續。應該說,這是真正的邏輯學的精神。所以,亞里斯多德是邏輯學之父,他不僅從問題、對象,而且從方式和精神,都奠定了這門學科的基礎。關於日常思維的思維方法等只是這種理論的一些延伸,不是本質的部分。有了理論,可以在思維方法的方面做很多推廣。只是方法方面談多了,談泛了,實際上就出了這種學的圈。這就是傳統邏輯對日常思維方面作用的「先天不足」。作為一門課程,當然可以按照需要設計它的內容,沒有必要一定按某種學理精神來講授。但是,在思維能力提高和訓練方面,普通邏輯並沒有給我們提供的內容和訓練的手段。這是它的「後天不足」。如果要講思維方法,注重日常思維能力提高,有比普通邏輯更合適的課程,這就是批判性思維。實際上,批判性思維並不是一門邏輯課,但是它的問題更集中,目的也更明確,所以更專業。總體上看,對普通邏輯課,包括邏輯導論,在思想方法和思維能力訓練方面,如果是講思維的嚴格性,精確性,那不如去學數學。如果是講思維的敏捷、機智,善抓問題實質的准確性、尖銳性等,不如去學批判性思維。最後,再看希望達到的效果(1),即這門課對邏輯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方面的作用。作為知識上的修養,這當然也是一種素質的提高。特別地,對什麼是邏輯的精神,通過普通邏輯課或邏輯導論課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這應該是一個人知識組成中的重要部分。但是,知識普及性的課不能提供真正實用的技術和理論,這一點應該沒什麼疑問。我們只要看看邏輯學今天的發展和這些課程所講授的內容就不難得出這個結論。當然,不論怎樣,最後總會對邏輯的精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邏輯的知識素養,這是大概是這門課最後的收獲。對此我想指出一點,從今天的角度看,這也是一種多少有點養尊處優的知識素養,因為它主要不解決實用問題,基本上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過去我國大學教育屬於計劃經濟體系,畢業生是國家幹部。什麼是國家幹部,就是國家的管理人員,當然不是人人最後都走上了管理崗位,但首先他們都屬於幹部體系,有幹部級別。大學的一個主要功能是為國家提供幹部儲備。作為這樣的教育,當然要使受教育者除了專門的知識、技能外,還要有一定的知識素養。比如,要知道一點邏輯,講點邏輯。在這種情況下,邏輯知識普及課對我國幹部隊伍素質的總體提高,還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門課也還是有功績的。但是,現在的情況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變。一個受教育者不再是計劃經濟下教育生產線出產的一個產品,不再是一個幹部或儲備幹部,國家的幹部體制現在也轉變成了公務員體制,這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在現在的情況下,一個大學生首先是一個將來要參與社會競爭的主體。我們的教育體制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教育也地具有了人本精神,教育者要地從受教育者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面對這樣的教育形勢和被教育者,我們應該教什麼?他們所面對的將是嚴酷的競爭和挑戰,已經沒有時間和條件再去接受那種養尊處優式的知識素養教育。所以我認為,如果說普通邏輯或邏輯導論這種邏輯知識普及課在過去時代條件下還有一些積極作用,那麼現在這些作用早已淡出,所以這樣的課已經不合時代要求,應該淘汰。取而代之的也是兩極分化:徹底講實用性,學批判性思維;真正學邏輯,學現代邏輯。這也是一種「與時俱進」吧。有一種觀點認為,一個大學畢業生,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學普通邏輯或邏輯導論,不知道什麼是邏輯,不懂一點邏輯怎麼行。我認為這種觀點沒有建立在將邏輯學、邏輯課以及它們的歷史和社會時代背景等因素加以綜合和仔細分析的基礎上,沒有充分的根據。如果有我們這里的分析,那就不僅是「怎麼不行」,而且是勢在必行。至於哲學系開什麼課,不同的哲學系當然只能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北大哲學系是按專門人才培養的方向來開課的,也有這個條件,所以當然應該開現代邏輯課,取消普通邏輯或邏輯導論課。我們實際上也是這么做的。目前只是對外系或校公共課還開邏輯導論,這是因為某種歷史的慣性吧,遲早也是要取消的。在我系,現代邏輯課是一系列課程。首先是一階邏輯。這是現代邏輯的入門課,也是哲學學習和研究的一個基礎課。如果將來研究哲學,可以到此為止,也可以再學模態邏輯等。如果要學邏輯,則必須在有這門課的基礎後再去學其他的邏輯課程。至於批判性思維,我認為是一門很好的課,也主張應該開這門課,甚至應該是全校的公共課。這是一門素質教育課,誰都可以選。但是要清楚,這門課與學哲學和學邏輯都沒有什麼特別的關系。
7. 自主學習演算法和機器學習的區別
自主學習演算法和機器學習的區別?
一、指代不同
1、機器學習演算法:是一門多領域交叉學科,涉及概率論、統計學、逼近論、凸分析、演算法復雜度理論等多門學科。
2、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ML, Machine Learning)領域中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它被引入機器學習使其更接近於最初的目標人工智慧。
二、學習過程不同
1、機器學習演算法:學習系統的基本結構。環境向系統的學習部分提供某些信息,學習部分利用這些信息修改知識庫,以增進系統執行部分完成任務的效能,執行部分根據知識庫完成任務,同時把獲得的信息反饋給學習部分。
2、深度學習:通過設計建立適量的神經元計算節點和多層運算層次結構,選擇合適的輸人層和輸出層,通過網路的學習和調優,建立起從輸入到輸出的函數關系,雖然不能100%找到輸入與輸出的函數關系,但是可以盡可能的逼近現實的關聯關系。三、應用不同
1、機器學習演算法::數據挖掘、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生物特徵識別、搜索引擎、醫學診斷、DNA序列測序、語音和手寫識別、戰略游戲和機器人運用。
2、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其他領域。
8. 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密碼演算法的重要性
摘要 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密碼演算法逐漸走向國際,成為國際標准。據介紹,祖沖之加密演算法由中國科學院數據保護和通信安全研究中心自主設計,現在是第四代移動通信加密標准。主要用於移動通信系統空中傳輸信道的信息加密和身份認證,以確保用戶通信安全。
9. 人工智慧怎麼會產生自我意識,就憑0與1的代碼嗎
人工智慧不能夠形成真正形成自我意識,否則的話,那與人就無兩樣了。這也是人與人工智慧最大的區別所在。
人類之所以有意識,是因為自然選擇的結果。意識使人類具有某種生存下去的優勢,某種可以戰勝災難的能力。如果意識毫無用處的話,自然為什麼不把人類進化為一個個的自動機呢?大自然為什麼會偏愛像人類這種具有「自主性」的動物,而為什麼自然界沒有進化出機器?似乎我們可以這么驕傲而且有些幸運的設想,是因為人類比機器更加優秀。在「野蠻」的叢林法則下,一位人類成員在躲避一隻豹子的追蹤。在這個緊急的時刻,我們的同胞沒有忘記使用他最有力的武器:意識的力量。他准確的判斷出豹子追來的位置,巧妙的設置下一個布有倒刺的陷阱,然後幸災樂禍的躲在一株大樹後面等著。果然,愚蠢的豹子掉在陷阱里喪了命。意識,又一次拯救了他的生命。
現代的智能設備,由感測器、輸入磁帶、中心處理器、輸出磁帶和執行器組成。自動行走的機器人的行為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攝像機或者紅外製導的感測器告訴處理器,前面有障礙物,於是根據事先灌入的程序,處理器發出「躲避繞行」的指令,控制轉向裝置和履帶等一系列運動系統完成轉向繞行的動作。在這里,演算法的作用就是機器人的「靈魂」。機器的所有動作,都是嚴格按照清清楚楚的是非分明的程序的要求,像解應用題那樣一絲不苟的完成,沒有絲毫「一時情急」的錯誤選擇或者決定。那麼,當這種演算法般的靈魂發展到無比復雜精密而有效的時候,是否就會產生出偉大的「精神」呢?如果是的話,那麼,大自然的威力無窮的選擇,只是賦予了我們一族越來越完美的演算法?而且依靠逐步發展的硬體軟體技術,我們會最終尋求到類似的美妙演算法並把它賦予機器,從而使機器擁有宇宙的終極財富——意識?顯然到目前為止,這一切尚未發生。
綜上所述,人工智慧不能夠形成真正形成自我意識,這也是人與人工智慧最大的區別所在。
10. 什麼是演算法
演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題方案的准確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演算法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也就是說,能夠對一定規范的輸入,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所要求的輸出。如果一個演算法有缺陷,或不適合於某個問題,執行這個演算法將不會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演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時間、空間或效率來完成同樣的任務。一個演算法的優劣可以用空間復雜度與時間復雜度來衡量。
演算法中的指令描述的是一個計算,當其運行時能從一個初始狀態和(可能為空的)初始輸入開始,經過一系列有限而清晰定義的狀態,最終產生輸出並停止於一個終態。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轉移不一定是確定的。隨機化演算法在內的一些演算法,包含了一些隨機輸入。
形式化演算法的概念部分源自嘗試解決希爾伯特提出的判定問題,並在其後嘗試定義有效計算性或者有效方法中成形。這些嘗試包括庫爾特·哥德爾、Jacques Herbrand和斯蒂芬·科爾·克萊尼分別於1930年、1934年和1935年提出的遞歸函數,阿隆佐·邱奇於1936年提出的λ演算,1936年Emil Leon Post的Formulation 1和艾倫·圖靈1937年提出的圖靈機。即使在當前,依然常有直覺想法難以定義為形式化演算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