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路由演算法
❶ 33、靜態路由選擇策略不用測量也不需利用網路信...演算法
靜態路由演算法主要有洪泛法,隨機走動法,最短路徑法,基於流量的路由演算法
1.洪泛法(Flooding)
節點收到一個報文分組後,向所有可能的方向復制轉發。每個節點不接受重復分組,網路局部故障也不影響通信,但大量重復分組加重了網路負擔。這種方法適宜於網路規模小,通信負載輕,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通信場合——如軍用通信中常用。
其改進方法是選擇前進方向的擴散法,可大大減少重復分組的數量。
2.隨機走動法(Random Walk)
節點收到分組後,向所有與之相鄰的節點中為分組隨機選擇出一個節點轉發出去;分組在網路中亂竄,總有可能到達。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不是最佳路由,通信效率低,分組傳輸延遲也不可預測,實用價值低。
3.最短路徑法(Shortest Path,SP)
一般來講,網路節點直接相連,傳輸時延也不是絕對最小,這與線路質量、網路節點「忙」與「閑」狀態,節點處理能力等很多因素有關。定量分析中,常用「費用最小」作為網路節點之間選擇依據,節點間的傳輸時延是決定費用的主要因素。
最短路徑法,是由Dijkstra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將源節點到網路中所有節點的最短通路都找出來,作為這個節點的路由表,當網路的拓撲結構不變、通信量平穩時,該點到網路內任何其它節點的最佳路徑都在它的路由表中。如果每一個節點都生成和保存這樣一張路由表,則整個網路通信都在最佳路徑下進行。每個節點收到分組後,查表決定向哪個後繼節點轉發。
4.基於流量的路由演算法(Flow-based Routing,FR)
SP演算法只考慮網路拓撲結構、尋找最短路徑,沒有考慮網路流量、負載對路由選擇的影響,而FR演算法就結合了網路拓撲結構和通信流量兩方面的因素進行路由選擇。
FR演算法需要知道網路拓撲結構、節點之間的平均流量、各條線路的容量,然後在此基礎上採用適當的選擇演算法,從而找出最佳路由。
FR演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知道一條線路的負荷和平均流量,用排隊計算出該線路的分組平均時延,再由所有線路的平均時延直接計算出流量加權平均值,從而得到整個網路的平均分組時延。此方法可使網路通信量更加平衡,得到較小的平均分組時延。
❷ 什麼是靜態路由和動態路由
靜態路由是指由網路管理員手工配置的路由信息。當網路的拓撲結構或鏈路的狀態發生變化時,網路管理員需要手工去修改路由表中相關的靜態路由信息。靜態路由信息在預設情況下是私有的,不會傳遞給其他的路由器。當然,網管員也可以通過對路由器進行設置使之成為共享的。靜態路由一般適用於比較簡單的網路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網路管理員易於清楚地了解網路的拓撲結構,便於設置正確的路由信息。
在一個支持DDR(dial-on-demand routing)的網路中,撥號鏈路只在需要時才撥通,因此不能為動態路由信息表提供路由信息的變更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網路也適合使用靜態路由。
使用靜態路由的另一個好處是網路安全保密性高。動態路由因為需要路由器之間頻繁地交換各自的路由表,而對路由表的分析可以揭示網路的拓撲結構和網路地址等信息。因此,網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也可以採用靜態路由。
大型和復雜的網路環境通常不宜採用靜態路由。一方面,網路管理員難以全面地了解整個網路的拓撲結構;另一方面,當網路的拓撲結構和鏈路狀態發生變化時,路由器中的靜態路由信息需要大范圍地調整,這一工作的難度和復雜程度非常高。
動態路由器上的路由表項是通過相互連接的路由器之間交換彼此信息,然後按照一定的演算法優化出來的,而這些路由信息是在一定時間間隙里不斷更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網路,以隨時獲得最優的尋路效果。為了實現IP分組的高效尋路,IETF制定了多種尋路協議。其中用於自治系統(AS:Autonomous System)內部網關協議有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協議和尋路信息協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所謂自治系統是指在同一實體(如學校、企業或ISP)管理下的主機、路由器及其他網路設備的集合。還有用於自治域系統之間的外部網路路由協議BGP-4等。
運行這些路由協議的軟體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路由軟體,Linux下常見的路由軟體有gated和zebra,。前者既有GPL版本的發行,又有收費的版本;而後者則是日本某組織開發的完全GPL的高效的路由軟體。Linux的發行裡面一般都預設就有gated這個軟體,我們下面主要介紹它的配置和使用方法。
❸ internet中的路由演算法的應用和發展
路由演算法可以根據多個特性來加以區分。首先,演算法設計者的特定目標影響了該路由協議的操作;其次,存在著多種路由演算法,每種演算法對網路和路由器資源的影響都不同;最後,路由演算法使用多種metric,影響到最佳路徑的計算。
路由演算法通常具有下列設計目標的一個或多個:
優化
簡單、低耗
健壯、穩定
快速聚合
靈活性
優化指路由演算法選擇最佳路徑的能力,根據metric的值和權值來計算。例如有一種路由演算法可能使用跳數和延遲,但可能延遲的權值要大些。當然,路由協議必須嚴格定義計算metric的演算法。
路由演算法也可以設計得盡量簡單。換句話說,路由協議必須高效地提供其功能,盡量減少軟體和應用的開銷。當實現路由演算法的軟體必須運行在物理資源有限的計算機上時高效尤其重要。
路由演算法必須健壯,即在出現不正常或不可預見事件的情況下必須仍能正常處理,例如硬體故障、高負載和不正確的實現。因為路由器位於網路的連接點,當它們失效時會產生重大的問題。最好的路由演算法通常是那些經過了時間考驗,證實在各種網路條件下都很穩定的演算法。
此外,路由演算法必須能快速聚合,聚合是所有路由器對最佳路徑達成一致的過程。當某網路事件使路徑斷掉或不可用時,路由器通過網路分發路由更新信息,促使最佳路徑的重新計算,最終使所有路由器達成一致。聚合很慢的路由演算法可能會產生路由環或網路中斷。
各路由演算法的區別點包括:
靜態與動態
單路徑與多路徑
平坦與分層
主機智能與路由器智能
域內與域間
鏈接狀態與距離向量
(1)靜態與動態
靜態路由演算法很難算得上是演算法,只不過是開始路由前由網管建立的表映射。這些映射自身並不改變,除非網管去改動。使用靜態路由的演算法較容易設計,在網路通信可預測及簡單的網路中工作得很好。
由於靜態路由系統不能對網路改變做出反映,通常被認為不適用於現在的大型、易變的網路。九十年代主要的路由演算法都是動態路由演算法,通過分析收到的路由更新信息來適應網路環境的改變。如果信息表示網路發生了變化,路由軟體就重新計算路由並發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這些信息滲入網路,促使路由器重新計算並對路由表做相應的改變。
動態路由演算法可以在適當的地方以靜態路由作為補充。例如,最後可選路由(router of last resort),作為所有不可路由分組的去路,保證了所有的數據至少有方法處理。
(2)單路徑與多路徑
一些復雜的路由協議支持到同一目的的多條路徑。與單路徑演算法不同,這些多路徑演算法允許數據在多條線路上復用。多路徑演算法的優點很明顯:它們可以提供更好的吞吐量和可靠性。
(3)平坦與分層
一些路由協議在平坦的空間里運作,其它的則有路由的層次。在平坦的路由系統中,每個路由器與其它所有路由器是對等的;在分層次的路由系統中,一些路由器構成了路由主幹,數據從非主幹路由器流向主幹路由器,然後在主幹上傳輸直到它們到達目標所在區域,在這里,它們從最後的主幹路由器通過一個或多個非主幹路由器到達終點。
路由系統通常設計有邏輯節點組,稱為域、自治系統或區間。在分層的系統中,一些路由器可以與其它域中的路由器通信,其它的則只能與域內的路由器通信。在很大的網路中,可能還存在其它級別,最高級的路由器構成了路由主幹。
分層路由的主要優點是它模擬了多數公司的結構,從而能很好地支持其通信。多數的網路通信發生在小組中(域)。因為域內路由器只需要知道本域內的其它路由器,它們的路由演算法可以簡化,根據所使用的路由演算法,路由更新的通信量可以相應地減少。
(4)主機智能與路由器智能
一些路由演算法假定源結點來決定整個路徑,這通常稱為源路由。在源路由系統中,路由器只作為存貯轉發設備,無意識地把分組發向下一跳。其它路由演算法假定主機對路徑一無所知,在這些演算法中,路由器基於自己的計算決定通過網路的路徑。前一種系統中,主機具有決定路由的智能,後者則為路由器具有此能力。
主機智能和路由器智能的折衷實際是最佳路由與額外開銷的平衡。主機智能系統通常能選擇更佳的路徑,因為它們在發送數據前探索了所有可能的路徑,然後基於特定系統對「優化」的定義來選擇最佳路徑。然而確定所有路徑的行為通常需要很多的探索通信量和很長的時間。
(5)域內與域間
一些路由演算法只在域內工作,其它的則既在域內也在域間工作。這兩種演算法的本質是不同的。其遵循的理由是優化的域內路由演算法沒有必要也成為優化的域間路由演算法。
(6)鏈接狀態與距離向量
鏈接狀態演算法(也叫做短路徑優先演算法)把路由信息散布到網路的每個節點,不過每個路由器只發送路由表中描述其自己鏈接狀態的部分。距離向量演算法(也叫做Bellman-Ford演算法)中每個路由器發送路由表的全部或部分,但只發給其鄰居。也就是說,鏈接狀態演算法到處發送較少的更新信息,而距離向量演算法只向相鄰的路由器發送較多的更新信息。
由於鏈接狀態演算法聚合得較快,它們相對於距離演算法產生路由環的傾向較小。在另一方面,鏈接狀態演算法需要更多的CPU和內存資源,因此鏈接狀態演算法的實現和支持較昂貴。雖然有差異,這兩種演算法類型在多數環境中都可以工作得很好。
3、路由的metric
路由表中含有由交換軟體用以選擇最佳路徑的信息。但是路由表是怎樣建立的呢?它們包含信息的本質是什麼?路由演算法怎樣根據這些信息決定哪條路徑更好呢?
路由演算法使用了許多不同的metric以確定最佳路徑。復雜的路由演算法可以基於多個metric選擇路由,並把它們結合成一個復合的metric。常用的metric如下:
路徑長度
可靠性
延遲
帶寬
負載
通信代價
路徑長度是最常用的路由metric。一些路由協議允許網管給每個網路鏈接人工賦以代價值,這種情況下,路由長度是所經過各個鏈接的代價總和。其它路由協議定義了跳數,即分組在從源到目的的路途中必須經過的網路產品,如路由器的個數。
可靠性,在路由演算法中指網路鏈接的可依賴性(通常以位誤率描述),有些網路鏈接可能比其它的失效更多,網路失效後,一些網路鏈接可能比其它的更易或更快修復。任何可靠性因素都可以在給可靠率賦值時計算在內,通常是由網管給網路鏈接賦以metric值。
路由延遲指分組從源通過網路到達目的所花時間。很多因素影響到延遲,包括中間的網路鏈接的帶寬、經過的每個路由器的埠隊列、所有中間網路鏈接的擁塞程度以及物理距離。因為延遲是多個重要變數的混合體,它是個比較常用且有效的metric。
http://tech.ddvip.com/2007-10/119152495935811.html
這裡面有解釋。。恩
❹ 簡述靜態路由、RIP和OSPF動態路由的原理以及各自的優缺點。
靜態路由原理:路由項(routing entry)由手動配置,而非動態決定。與動態路由不同,靜態路由是固定的,不會改變,即使網路狀況已經改變或是重新被組態。一般來說,靜態路由是由網路管理員逐項加入路由表。
優點:使用靜態路由的另一個好處為網路安全保密性高。動態路由因為需要路由器之間頻繁地交換各自的路由表,而對路由表的分析可以揭示網路的拓撲結構和網路地址等信息。因此,網路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也可以採用靜態路由。不佔用網路帶寬,因為靜態路由不會產生更新流量。
缺點:大型和復雜的網路環境通常不宜採用靜態路由。一方面,網路管理員難以全面地了解整個網路的拓撲結構;另一方面,當網路的拓撲結構和鏈路狀態發生變化時,路由器中的靜態路由信息需要大范圍地調整,這一工作的難度和復雜程度非常高。當網路發生變化或網路發生故障時,不能重選路由,很可能使路由失敗。
RIP原理:
1 、初始化。RIP初始化時,會從每個參與工作的介面上發送請求數據包。該請求數據包會向所有的RIP路由器請求一份完整的路由表。該請求通過LAN上的廣播形式發送LAN或者在點到點鏈路發送到下一跳地址來完成。這是一個特殊的請求,向相鄰設備請求完整的路由更新。
2 、接收請求。RIP有兩種類型的消息,響應和接收消息。請求數據包中的每個路由條目都會被處理,從而為路由建立度量以及路徑。RIP採用跳數度量,值為1的意為著一個直連的網路,16,為網路不可達。路由器會把整個路由表作為接收消息的應答返回。
3、接收到響應。路由器接收並處理響應,它會通過對路由表項進行添加,刪除或者修改作出更新。
4、 常規路由更新和定時。路由器以30秒一次地將整個路由表以應答消息地形式發送到鄰居路由器。路由器收到新路由或者現有路由地更新信息時,會設置一個180秒地超時時間。如果180秒沒有任何更新信息,路由的跳數設為16。路由器以度量值16宣告該路由,直到刷新計時器從路由表中刪除該路由。
刷新計時器的時間設為240秒,或者比過期計時器時間多60秒。Cisco還用了第三個計時器,稱為抑制計時器。接收到一個度量更高的路由之後的180秒時間就是抑制計時器的時間,在此期間,路由器不會用它接收到的新信息對路由表進行更新,這樣能夠為網路的收斂提供一段額外的時間。
5、 觸發路由更新。當某個路由度量發生改變時,路由器只發送與改變有關的路由,並不發送完整的路由表。
優點:
僅和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如果兩個路由器之間的通信不經過另外一個路由器,那麼這兩個路由器是相鄰的。RIP協議規定,不相鄰的路由器之間不交換信息。
路由器交換的信息是當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按固定時間交換路由信息,如,每隔30秒,然後路由器根據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
缺點:
1、過於簡單,以跳數為依據計算度量值,經常得出非最優路由。
2、度量值以16為限,不適合大的網路。
3、安全性差,接受來自任何設備的路由更新。無密碼驗證機制,默認接受任何地方任何設備的路由更新。不能防止惡意的rip欺騙。
4、不支持無類ip地址和VLSM<ripv1>。
5、收斂性差,時間經常大於5分鍾。
6、消耗帶寬很大。完整的復制路由表,把自己的路由表復制給所有鄰居,尤其在低速廣域網鏈路上更以顯式的全量更新。
OSPF原理:
1、初始化形成埠初始信息:在路由器初始化或網路結構發生變化(如鏈路發生變化,路由器新增或損壞)時,相關路由器會產生鏈路狀態廣播數據包LSA,該數據包里包含路由器上所有相連鏈路,也即為所有埠的狀態信息。
2、路由器間通過泛洪(Floodingl機制交換鏈路狀態信息:各路由器一方面將其LSA數據包傳送給所有與其相鄰的OSPF路由器,另一方面接收其相鄰的OSPF路由器傳來的LSA數據包,根據其更新自己的資料庫。
3、形成穩定的區域拓撲結構資料庫:OSPF路由協議通過泛洪法逐漸收斂,形成該區域拓撲結構的資料庫,這時所有的路由器均保留了該資料庫的一個副本。
4、形成路由表:所有的路由器根據其區域拓撲結構資料庫副本採用最短路徑法計算形成各自的路由表。
優點:OSPF適合在大范圍的網路;組播觸發式更新;收斂速度快;以開銷作為度量值;OSPF協議的設計是為了避免路由環路;應用廣泛。
缺點:OSPF協議的配置對於技術水平要求很高,配置比較復雜的;路由其自身的負載分擔能力是很低的。
(4)靜態路由演算法擴展閱讀
RIP作為IGP(內部網關協議)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一種協議,主要應用於 AS 系統,即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連接 AS 系統有專門的協議,其中最早的這樣的協議為「EGP」(外部網關協議),仍然應用於網際網路,這樣的協議通常被視為內部 AS路由選擇協議。
RIP主要設計來利用同類技術與大小適度的網路一起工作。因此通過速度變化不大的接線連接,RIP 比較適用於簡單的校園網和區域網,但並不適用於復雜網路的情況。
❺ 什麼是靜態路由什麼是動態路由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問題:什麼是靜態路由?什麼是動態路由?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解答:靜態路由是由管理員在路由器中手動配置的固定路由,路由明確地指定了包到達目的地必須經過的路徑,除非網路管理員干預,否則靜態路由不會發生變化。靜態路由不能對網路的改變作出反應,所以一般說靜態路由用於網路規模不大、拓撲結構相對固定的網路。
靜態路由特點
1、它允許對路由的行為進行精確的控制;
2、減少了網路流量;
3、是單向的;
4、配置簡單。
動態路由是網路中的路由器之間相互通信,傳遞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
表的過程。是基於某種路由協議來實現的。常見的路由協議類型有:距離向量路由協議(如
RIP)和鏈路狀態路由協議(如 OSPF)。路由協議定義了路由器在與其它路由器通信時的一
些規則。動態路由協議一般都有路由演算法。其路由選擇演算法的必要步驟
1、向其它路由器傳遞路由信息;
2、接收其它路由器的路由信息;
3、根據收到的路由信息計算出到每個目的網路的最優路徑,並由此生成路由選擇表;
4、根據網路拓撲的變化及時的做出反應,調整路由生成新的路由選擇表,同時把拓撲
變化以路由信息的形式向其它路由器宣告。
動態路由適用於網路規模大、拓撲復雜的網路。
動態路由特點:
1、無需管理員手工維護,減輕了管理員的工作負擔。
2、佔用了網路帶寬。
3、在路由器上運行路由協議,使路由器可以自動根據網路拓樸結構的變化調整路由條目;
❻ 6,路由選擇有哪些演算法
關於路由器如何收集網路的結構信息以及對之進行分析來確定最佳路由,有兩種主要的路由演算法:
總體式路由演算法和分散式路由演算法。採用分散式路由演算法時,每個路由器只有與它直接相連的路由器的信息——而沒有網路中的每個路由器的信息。這些演算法也被稱為dv(距離向量)演算法。採用總體式路由演算法時,每個路由器都擁有網路中所有其他路由器的全部信息以及網路的流量狀態。這些演算法也被稱為ls(鏈路狀態)演算法。
❼ 路由演算法的類型有
路由演算法有很多種,如果從路由表對網路拓撲和通信量變化的自適應能力的角度劃分,可以分為靜態路由演算法和動態路由演算法兩大類,這兩大類又可細分為幾種小類型,比較典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靜態路由演算法
1.Dijkstra演算法(最短路徑演算法)
Dijkstra(迪傑斯特拉)演算法是典型的單源最短路徑演算法,用於計算一個節點到其他所有節點的最短路徑。主要特點是以起始點為中心向外層層擴展,直到擴展到終點為止。Dijkstra演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徑演算法,在很多專業課程中都作為基本內容有詳細的介紹,如數據結構,圖論,運籌學等等。Dijkstra一般的表述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用永久和臨時標號方式,一種是用OPEN,CLOSE表的方式,這里均採用永久和臨時標號的方式。注意該演算法要求圖中不存在負權迴路。
Dijkstra演算法執行步驟如下:
步驟一:路由器建立一張網路圖,並且確定源節點和目的節點,在這個例子里我們設為V1和V2。然後路由器建立一個矩陣,稱為「鄰接矩陣」。在這個矩陣中,各矩陣元素表示權值。例如,[i,j]是節點Vi與Vj之間的鏈路權值。如果節點Vi與Vj之間沒有鏈路直接相連,它們的權值設為「無窮大」。
步驟二:路由器為網路中的每一個節點建立一組狀態記錄。此記錄包括三個欄位:
前序欄位———表示當前節點之前的節點。
長度欄位———表示從源節點到當前節點的權值之和。
標號欄位———表示節點的狀態。每個節點都處於一個狀態模式:「永久」或「暫時」。
步驟三:路由器初始化(所有節點的)狀態記錄集參數,將它們的長度設為「無窮大」,標號設為「暫時」。
步驟四:路由器設置一個T節點。例如,如果設V1是源T節點,路由器將V1的標號更改為「永久」。當一個標號更改為「永久」後,它將不再改變。一個T節點僅僅是一個代理而已。
步驟五:路由器更新與源T節點直接相連的所有暫時性節點的狀態記錄集。
步驟六:路由器在所有的暫時性節點中選擇距離V1的權值最低的節點。這個節點將是新的T節點。
步驟七:如果這個節點不是V2(目的節點),路由器則返回到步驟5。
步驟八:如果節點是V2,路由器則向前回溯,將它的前序節點從狀態記錄集中提取出來,如此循環,直到提取到V1為止。這個節點列表便是從V1到V2的最佳路由。
2.擴散法
事先不需要任何網路信息;路由器把收到的每一個分組,向除了該分組到來的線路外的所有輸出線路發送。將來會有多個分組的副本到達目的地端,最先到達的,可能是走了「最優」的路徑常見的擴散法是選擇性擴散演算法。
3.LS演算法
採用LS演算法時,每個路由器必須遵循以下步驟:
步驟一:確認在物理上與之相連的路由器並獲得它們的IP地址。當一個路由器開始工作後,它首先向整個網路發送一個「HELLO」分組數據包。每個接收到數據包的路由器都將返回一條消息,其中包含它自身的IP地址。
步驟二:測量相鄰路由器的延時(或者其他重要的網路參數,比如平均流量)。為做到這一點,路由器向整個網路發送響應分組數據包。每個接收到數據包的路由器返回一個應答分組數據包。將路程往返時間除以2,路由器便可以計算出延時。(路程往返時間是網路當前延遲的量度,通過一個分組數據包從遠程主機返回的時間來測量。)該時間包括了傳輸和處理兩部分的時間——也就是將分組數據包發送到目的地的時間以及接收方處理分組數據包和應答的時間。
步驟三:向網路中的其他路由器廣播自己的信息,同時也接收其他路由器的信息。
在這一步中,所有的路由器共享它們的知識並且將自身的信息廣播給其他每一個路由器。這樣,每一個路由器都能夠知道網路的結構以及狀態。
步驟四:使用一個合適的演算法,確定網路中兩個節點之間的最佳路由。
路由演算法有哪些類型?路由演算法與路由協議的區別
在這一步中,路由器選擇通往每一個節點的最佳路由。它們使用一個演算法來實現這一點,如Dijkstra最短路徑演算法。在這個演算法中,一個路由器通過收集到的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建立一個網路圖。這個圖描述網路中的路由器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鏈接關系。每個鏈接都有一個數字標注,稱為權值或成本。這個數字是延時和平均流量的函數,有時它僅僅表示節點間的躍點數。例如,如果一個節點與目的地之間有兩條鏈路,路由器將選擇權值最低的鏈路。
二、動態路由演算法
1.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
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也叫做最大流量演演算法,其被距離向量協議作為一個演算法,如RIP、BGP、ISO IDRP、NOVELL IPX。使用這個演算法的路由器必須掌握這個距離表(它是一個一維排列-「一個向量」),它告訴在網路中每個節點的最遠和最近距離。在距離表中的這個信息是根據臨近接點信息的改變而時時更新的。表中數據的量和在網路中的所有的接點(除了它自己本身)是等同的。這個表中的列代表直接和它相連的鄰居,行代表在網路中的所有目的地。每個數據包括傳送數據包到每個在網上的目的地的路徑和距離/或時間在那個路徑上來傳輸(我們叫這個為「成本」)。這個在那個演算法中的度量公式是跳躍的次數,等待時間,流出數據包的數量,等等。在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中,相鄰路由器之間周期性地相互交換各自的路由表備份。當網路拓撲結構發生變化時,路由器之間也將及時地相互通知有關變更信息。其優點是演算法簡單容易實現。缺點是慢收斂問題,路由器的路徑變化需要像波浪一樣從相鄰路由器傳播出去,過程緩慢。
每一個相鄰路由器發送過來的路由表都要經過以下步驟:
步驟一:對地址為X的路由器發過來的路由表,先修改此路由表中的所有項目:把」下一跳」欄位中的地址改為X,並把所有」距離」欄位都加1。
步驟二:對修改後的路由表中的每一個項目,進行以下步驟:
(1)將X的路由表(修改過的),與S的路由表的目的網路進行對比。若在X中出現,在S中沒出現,則將X路由表中的這一條項目添加到S的路由表中。
(2)對於目的網路在S和X路由表中都有的項目進行下面步驟:
1)在S的路由表中,若下一跳地址是x,則直接用X路由表中這條項目替換S路由表中的項目。
2)在S的路由表中,若下一跳地址不是x,若X路由表項目中的距離d小於S路由表中的距離,則進行更新。
步驟三:若3分鍾還沒有收到相鄰路由器的更新表,則把此相鄰路由器記為不可到達路由器,即把距離設置為16。
2.鏈路狀態最短路由優先演算法SPF
1)發現鄰居結點,並學習它們的網路地址;
2)測量到各鄰居節點的延遲或者開銷;
3)創建鏈路狀態分組;
4)使用擴散法發布鏈路狀態分組;
5)計算到每個其它路由器的最短路徑。
❽ 路由演算法主要有哪幾種
靜態路由演算法主要有:
洪泛法(Flooding)
隨機走動法(Random Walk)
最短路徑法(Shortest Path,SP)
基於流量的路由演算法(Flow-based Routing,FR)</ol>動態路由演算法主要有:
距離矢量演算法(RIP)
鏈路狀態演算法(OSPF)
平衡混合演算法(EIGRP)</ol>
❾ 靜態路由選擇演算法的工作原理和過程是什麼
靜態路由不需要選擇演算法,因為路由器根據路由表發送數據包,而靜態路由條目是手動設置上去的,路由器接受到數據包後,讀取目的地址,然後對照路由表,之後按照相應的埠或者下一跳地址將數據包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