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演算法偏見論文

演算法偏見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4-20 05:22:39

1. 如何引用資料避免論文查重的高重復率

畢業論文,作為畢業的最後一道門檻,從查找論文資料開始就讓許多即將畢業的學生感到焦頭爛額。最近一段時間,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的事件越來越多,也引起各大高校越來越多的關注,論文查重將會變得愈加嚴格。
那麼,論文查重到底是怎麼查的?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引用論文資料避免論文查重的高重復率呢?
論文查重是怎麼查的?以格子達免費論文檢測系統為例,實現論文查重主要有以下兩個條件:
一是有海量的對比資源覆蓋
格子達免費論文檢測系統依託中文期刊庫收錄了海量對比資源,其中包括中國論文庫、中文學術期刊庫、中國學位論文庫等國內最齊全的論文庫以及數十億網路資源,同時本地資源庫以每月100萬篇的速度增加,可檢測中文、英文兩種語言的論文文本。

二是有智能強大的檢測演算法
採用自主研發最先進的語義識別技術,能夠快速精準的命中並識別出檢測文件與比對源中的相似內容,系統的檢測速度和檢測精準度已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因此,論文查重即是將需要查重的論文用強大的演算法與海量的資源庫的資源進行比對,資源庫愈龐大,演算法愈強大,論文查重查的愈精準。
了解了論文查重的原理,在寫作論文時進行引用就會更有目標性和准確性了。下面,小編來分享一下該如何正確地引用論文資料避免論文查重的高重復率。

一、劃分段落格式
論文查重系統都是對直接對整篇文章進行比對,一大段一大段的引用並不劃分段落層次的話,重復率當然會是極高的。如果能劃分小段落,並增加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的話,幾十個字的小段落很可能查不出來, 查重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二、多參考紙質書籍
現在的論文查重系統收錄的資源多半是已發表過的期刊雜志論文、畢業論文,以及網路發布的文章,但是很多書籍是資料庫難以收錄的。因此,多參考書籍,少在網路找資料,書籍上的文章系統性也強點。

三、不必要的文字刪除,自己表述
將需要引用的內容中不影響核心思想的、不重要的文字進行刪除,或者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能有效地降低論文的重復率。

四、翻譯外文資料
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出來的文字重復率當然是極低極低的,注意語言要通順,邏輯要縝密。
五、不要寄希望於標注了參考文獻
筆者之前就天真的認為,我標注了參考文獻,因此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加引號引用,結果,查出來的重復率有60%以上,筆者當時真哭了,改論文改到想吐。在查重軟體中,都是統一看待的,只要文字的重復率達到了系統設定的閥值,也會被判定為抄襲。

六、打亂字序
不要大段大段一字不改地引用內容,實在不會用自己語言表達文字內容所要表達的意思時,就將句子文字的次序打亂,也會降低部分重復率。

七、文字意思轉為圖片表達
如果文章字數足夠了的話,可以將文字內容轉化為圖片。目前的查重系統暫時對圖片是查不出來的,重復率自然不會高。

以上就是小編總結的該如何正確地引用論文資料、避免論文查重的高重復率的一些方法。當然,這幾個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也不能完全降低論文的重復率。因此,最好的降低重復率的辦法就是多讀書,多思考。希望大家都能順利通過論文查重、論文答辯。

2. 美賽別人提供演算法和模型,自己寫論文難么

學術論文具有四大特點:①學術性 ②科學性 ③創造性 ④理論性
一、學術性
學術論文的科學性,要求作者在立論上不得帶有個人好惡的偏見,不得主觀臆造,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在論據上,應盡可能多地佔有資料,以最充分的、確鑿有力的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在論證時,必須經過周密的思考,進行嚴謹的論證。
二、科學性
科學研究是對新知識的探求。創造性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學術論文的創造性在於作者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理論。這是因為科學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統的」,「科學方法主要是發現新現象、制定新理論的一種手段,舊的科學理論就必然會不斷地為新理論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沒有創造性,學術論文就沒有科學價值。
三、創造性
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是屬於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羅列,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般來說,學術論文具有論證色彩,或具有論辯色彩。論文的內容必須符合歷史 唯物主義和 唯物辯證法,符合「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綜合」 的科學研究方法。
四、理論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科學道理,不僅要做到文從字順,而且要准確、鮮明、和諧、力求生動。
1.表論文的過程 投稿-審稿-用稿通知-辦理相關費用-出刊-郵遞樣刊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選定期刊後,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書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採用電子稿件形式。 2.發表論文審核時間一般普通刊物(省級、國家級)審核時間為一周,高質量的雜志,審核時間為14-20天。 核心期刊審核時間一般為4個月,須經過初審、復審、終審三道程序。 3.期刊的級別問題 國家沒有對期刊進行級別劃分。但各單位一般根據期刊的主管單位的級別來對期刊劃為省級期刊和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主管單位是省級單位。國家級期刊主管單位是國家部門或直屬部門。

3. 如何寫好學術論文

近年來,覺得稿件質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幾年開始審稿時,一審的通過率在90%以上;這一年來大概只有20%,有各種問題需要改後再審的約佔60%,不能錄用的約佔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麼都看不慣;仔細想想,確實不是,實在是近來稿件質量滑坡太明顯。有一次,在某學報編輯部開座談會,主題是如何提高學報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質量要高,這是大家公認的。大家對近年來稿件質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於原因,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同志認為是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有的同志認定為是論文數作為指標被定在某些對個人或單位的評價體系中,造成單純追求數量而粗製濫造。應該承認,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問題並不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應該看到,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輕作者正處在創造力旺盛時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證。我認為,論文質量下降從面上看嚴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論文寫作的基礎訓練不夠。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因此,我把在審稿中碰到的問題總結了一下,希望對一些作者寫作有所幫助。一、科技論文的內容中學時就學過,文章的體裁最主要的有記敘文和議論文兩種。記敘文說的是某一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也可以加點作者的感想。議論文要說的是對某些問題的論點和為證明論點的正確性而做的求證工作,即提供論據,進行推理,最後得出結論。因此,這兩種體裁是很不相同的。還有一種接近議論文但嚴格說來不算議論文的體裁是只對某些問題或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感,雖有觀點但並不刻意去證明觀點的正確性,這種文章屬於散文中的隨筆,本文即屬於這種文章。科技論文應該是議論文,至少應該有觀點。通俗地說,科技論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是什麼」,而是「怎樣做」 和「為什麼」,對於「怎樣做」的文章,最好要有「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內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特別是在做了某個項目的研究後的總結性文章,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很少去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可能是這樣寫很順,因為工作是他(們)做的,過程很清楚,用不著費勁就可以說明白。這樣的文章深度不夠。近年來軟體受到大家重視,但軟體類的文章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加之軟體的頭緒一般很多,要說明白了,不分粗細,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點霧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論文不是工作總結,也不是說明書。論文內容的正確性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不同領域的出錯情況很不相同,很難概括。然而,有五點是應該注意的:⑴要有創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創新,是很多刊物考慮錄用的最主要出發點,特別像《中國科學》這樣的權威性刊物,沒有創新就不可能錄用。可以說,創新有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兩種。工學類論文中,原始創新比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演算法,或是以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屬於集成創新。雖然這也是可取的,但論文必須雄辯地說明採用採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結果。有一篇論文寫基於hermit樣條的彩色圖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並沒有錯,但有兩個結論有問題。一是說用hermit樣條對提取的間斷的道路標志線擬合後可以得到連續的標志線,實際上,一般的三次樣條或多項式擬合也能解決這個問題;二是說hermit樣條更適於表達圖象上的彎曲的道路標志線,但是沒有數據表明為什麼其它的擬合曲線就不適合。這樣一來,雖然別人在道路提取中沒有用過 hermit樣條,這篇論文的新意也就盪然無存了。⑵論文的寫法一定要突出重點。有篇文章談及機器人的靈巧手,這個項目本身做得不錯,但這篇文章把靈巧手的結構、手指驅動、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說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說得不透徹,沒有深度。如果這篇文章能集中論述尺寸受限制的靈巧手的驅動,就要好得多。還有一篇談遙在技術的文章,先泛泛地講了微型攝像頭的結構,再從一些書上摘錄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間又沒有有機聯系,這樣的文章根本沒有內容。如果集中論述在視覺系統微小型化中所解決的問題,恐怕還能寫出點東西。⑶論文的內容要真實、正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不弄虛作假是良好的科學道德。如果讓人看出虛假的東西,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寫控制演算法的文章,對演算法做了模擬。模擬時用的關節角函數是q=0.1sin(3πt),周期顯然是(2/3)s,而做出的模擬曲線的周期卻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這樣的結果至少使人懷疑作者並沒有真正做了模擬。⑷關於綜述性文章。綜述性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前人對某一專題做過哪些研究、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對這一專題繼續研究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寫綜述性文章實際上是比較難的,需要佔有大量資料,而且,對資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高屋建瓴。千萬不要看了幾篇發表過的論文就寫綜述。⑸關於論文中的公式。科技論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導的正確固然很重要,但也並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導過程寫清楚。有的文章雖然寫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對公式中所用符號的說明,不注意說明公式的適用條件,這樣的公式是沒什麼用的。有一篇文章論述以三條人工肌肉作為作動器的並聯機構,作者試圖建立它的數學模型,前面寫出了人工肌肉輸入氣壓與肌肉長度的關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後就說把前一式與後一式相結合,得到一個非線性的狀態方程,把它作為數學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數,顯然是與機構及肌肉參數有關的,作者恰恰沒有寫出系數與參數的關系,這就使人懷疑這個模型是不是推導出來的。即使是,這樣的模型只是通式,沒有用處。二、論文的標題論文的標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標題應該與文章的內容非常貼切。這一點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標題過大;有的又過於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服務機器人仿人手臂運動學研究」,內容是作者在研製一種服務機器人時對一種七自由度手臂運動學所做的分析。「仿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這種冗餘自由度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這樣的解法並不只能用於服務機器人。如果把標題改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則既有學術意義,又兼顧了作者的研究項目。還有一篇論文的題目是「登月機器人關節潤滑技術的研究」,內容是一種固體潤滑膜的制備和特性。論文的題目太大,而且,如果題目中就明確提出登月機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擬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溫、強粉塵環境中的實驗,目前尚無條件。如果將題目改為「mos2基固體潤滑膜制備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縮小了范圍,又避開了尚不能進行的實驗。還有些論文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例如,有一篇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仿人機器人的動態行走控制」,行走有靜態的嗎?肯定沒有,連原地踏步都是動態的。這樣的標題豈不讓人笑話?三、摘要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摘要應寫得簡練,只需說明寫論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結果即可。寫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沒用的話。例如,「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應用領域更加廣闊,某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之類的話就沒有用。四、引言論文引言的作用是開宗明義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引言應開門見山、簡明扼要。有的寫機器人的文章,一開始寫捷克一作家寫的戲劇中一個機器奴隸叫robota,美國1950年製造了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這就繞了太大的圈子,有點「言必稱希臘」。很多論文在引言中簡要敘述前人在這方面所做過的工作,這是必要的。特別是那些對前人的方法提出改進的文章更有必要。應該注意的是,對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斷章取義,如果有意歪曲別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優點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論文中,對前人工作的概括應盡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這類段落了。文獻的引述要正確。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獻,別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時不注意正確性,就可能以訛傳訛。有一篇談遙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國《自然》雜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兩地進行遙操作,從操作端發出操作命令到執行端反饋回信息只用了150μs。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電波直線傳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後來查明是作者引用時單位寫錯了。如果文章發表了,以《自然》雜志的權威性及這篇文章作者的影響力,這個錯誤的數據肯定還會接著被引用。一些論文也開始引用互聯網上的文獻和消息。網上文獻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們曾用裝甲車為某試驗基地研製了一台遙控靶車,在《兵器知識》上曾有過報道。由於某些內容不便公開,對文章做了一些技術處理。這個消息到了網上卻變成了「我國研製成功遙控裝甲車」,「螞蟻」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網上的消息,一定要通過其它渠道對消息進行核實。不少論文在引言中還說明了文章的結構,雖然話不多,但並非很必要。對於學位論文,因篇幅大,在緒論中交代一下整個論文的結構是應該的。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就沒有這個必要。五、實驗驗證論文中的實驗的目的是驗證論文提出的理論或方法的正確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個階段我不太同意把模擬叫做實驗,但隨著模擬技術的進步,至少它可以成為一種驗證的手段。理論的正確性並非總是要用實驗來驗證的。那些用公認的定理證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驗證。方法可行性的驗證相對簡單一些,實驗只要說明所用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即可。方法(特別是演算法)有效性的驗證在很多論文里做得不好。所謂有效性,應該是比別的方法更快或更簡單地解決了問題,或是計算復雜性低,或是計算速度更高,或是佔用的內存小。要說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較,不能「老王賣瓜」;二是要有相應的數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論文中的實驗往往是一種為說明問題而專門設計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要說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設法將它孤立起來。我曾連續審了四篇關於構建機器人模擬球隊的論文。這四篇論文除了敘述性的內容偏多以外,寫得還是不錯的。文章的內容涉及個人技巧、決策機制及整體協調,並不重復。而且,球隊兩次參加了機器人足球世界盃模擬組的比賽,都取得亞軍的好成績。這就是說,在構建球隊時代所採取的技術措施還是有成效的。但是,這四篇文章都用參賽對陣的得分來說明技術措施的有效性,這是不合適的。因為,足球賽的成績只是一種排名,只說明參賽隊實力的相對強弱。如果對手的實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軍,也不能有效地說明自己所採取的措施是正確的。而且,如前所述,一個隊能否取得勝利與個人技巧、決策能力、整體協調等多種因素有關,取得較好成績倒底是哪個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說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兩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賽結果來說明不相同的技術措施的作用,顯然也是沒有說服力的。如果對同一對手以採取論文中的措施和不採用這種措施進行兩次比賽,則比賽的結果就能較好地說明這種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論文由於各種原因不能用嚴格的理論證明方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也暫時做不了實驗,於是就用模擬的方法來說明。這時應注意的是,盡管文章中只能給出個別的模擬實例,但做模擬時應該盡可能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多做一些實例,因為,用一、兩個實例的模擬結果說明的結論很可能被另一個實例推翻。有一篇論文要在相互距離已知的幾個點中尋找一條最短的遍歷路徑,論文的篇幅很長,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對,但沒有證明。最後用了一個實例做模擬。我在審稿時寫了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與論文方法所得的結果一致。這樣一來,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雖然不錯,但一點意義也沒有了。六、結論結論中出現的問題不太多,不過精彩的結論也不多。由於word等文字處理軟體提供的「復制」、「粘貼」的方便,論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話也就被拷貝到結論中,還沒看到結論就知道結論說什麼,這樣的結論已經沒味了。不過偶爾也碰到「過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問題在結論中突然冒了出來。比較罕見的情況是,有的論文的結論把文章中的論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七、文字以前用筆寫字的時候,常聽人說「字是人的臉面」,意思是說,一手好字會為你增添光彩,看著也舒服。現在,論文上的字都是列印機打出的印刷體,文章是不是通順就很突出了,也就成為「人的臉面」了。俗話說「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問題太多,唸不順口,作者給人的印象也不會好。送審稿中,比較突出的文字、標點方面的問題有;⑴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語氣、語意不連貫。⑵語意重復,用詞囉嗦,不善運用代詞。⑶「而」、「故」、「然」、「其」之類的虛構詞用得別扭。⑷技術術語使用不當或生造術語,這是在論文中最不應出現的文字問題。如果某一領域的名詞術語已經有了國家標准,雖然這類標准一般是推薦性標准,但也應首先使用標准核定的術語,為的是與別人有「共同語言」。在論文中不應使用俗名,即使這樣的名詞已被較多的人使用。術語是有內涵的,在制定術語標准時,對收納的每條術語都有嚴格的定義。如果在論文中不得不創造一條新的術語,對它的內涵一定要說清楚,要有嚴格的定義。我對一篇論文中的「軌跡跟蹤控制」提出過質疑。表面看來「跟蹤控制」還說得過去,細想想,能與「控制」 相連的無非是兩類詞,一是對象,如「溫度控制」、「壓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適應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軌跡跟蹤控制」是什麼?「軌跡跟蹤」既不是控制對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實際軌跡對期望軌跡的跟蹤正是對運動軌跡進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軌跡跟蹤」和「軌跡控制」都是可用的術語,而「軌跡跟蹤控制」則站不住腳。還有,在學術性文章中不應使用「電腦」、「光碟」這類商業化和港台化的名詞。⑸亂用標點符號。錯得最多的是句號,或是長句不斷,或是斷句不當。最不容易用錯的只有問號和感嘆號。⑹近年來有個很時髦也用得很濫的詞「基於」。有時侯翻開一本雜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標題有「基於」二字。「基於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應該說「基於」一詞翻譯得還是不錯的。「基於規則的系統」比早年譯的「規則基系統」、「以規則為基礎的系統」 聽起來要順耳一些。問題是要把「基於」用得必要、得當。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來追求文皺皺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礎上」,x就應該是個可以被當做基礎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一篇文章用了「基於任務級……」,這個「任務級」就不是實在的東西。還有一個用得不當的詞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沒有智能的東西也被帶上了這個帽子。其實,解決文字方面的問題並不難。作者在寫完文章後只要唸一、兩遍,大部分文字問題都可以發現。不過,如果作者在口語表達上就有不規范的地方和固癖,這樣做的收效不大。八、英文稿的特殊問題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用英語寫作論文當然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大多數人還不具有用英語思考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好的做法是先寫中文稿再譯成英語,這樣至少能避免直接寫英文稿時容易出現的語意不連貫的問題。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現的用詞問題是:⑴按漢語硬譯,形成所謂的「中式英語」。雖然不大會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這類「洋涇浜」,硬譯的情況還是常見的。有一篇論文把「車載的」譯為「tank-load」,其實,單詞「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車載。⑵介詞的使用不當,用「of」、「to」較多,其它介詞用得少。⑶代詞「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後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單調,喜歡(或不得不)用「to be」構成句子。⑸不注意動詞的詞性。有些動詞既可是及物動詞也可是不及物動詞,應該優先用不及物動詞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動詞的被動語態成句。⑹冠詞「a」、「the」的使用不當,尤其容易忘記使用定冠詞「the」。⑺不注意名詞的單、復數,不注意主、謂語的人稱配合。⑻論文中的用詞應該比較正式,盡量少用一詞多意的詞,例如,口語中「get」有「獲得」的意思,但論文中最好用「obtain」。⑼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使英文稿帶有「中國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謙虛,在文章的結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點,說在今後的研究中會逐步克服這些缺點。外國人就不會這么說,他們總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點,也會說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方法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紹中非要在「教授」後面加個「博士導師」,外國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導師的教授是什麼樣子。九、論文的署名毫無疑問,論文的第一作者應該是執筆者。這不僅體現了對他勞動的尊重,而且有對文章的責任。不少文章是在讀的研究生寫的,導師的名字署在後面,這無可非議。但是,從有些文章可以明顯看出,在投稿前導師並沒有看過。甚至有的文章已經發表,導師還不知道。這種情況不好。導師即使在成文前參加過意見但成文後不看,這是導師沒有負起責任;如果學生在導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署上導師的名字投稿,從好的方面理解是對導師的尊重,從不好的方面理解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來論文署名還有人數增多的趨勢,甚至一篇不長的文章署了五、六個人的名字。這種情況在某個項目的總結性文章中比較多見。誠然,項目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的主意是很難分清楚的,但是,論文不是工作總結,在寫論文時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於在署名時多寫幾個人送人情或者寫上根本沒有參加工作的領導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應提倡的風氣。十、如何面對審稿意見一般來說,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經過一次技術性審查,英文稿還有一次文字性審查。這種審查通常是學報或雜志的編輯部聘請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編輯部的責任是統一論文的格式、審查文字、處理審稿意見。審稿人的責任是對論文的創新性和正確性進行審查,審稿意見一般應包括為提高稿件質量而應做的修改的建議。作者對審稿人提出的審查意見首先應很重視,考慮他為什麼要提出這些建議。審稿人的意見畢竟是來自一個旁觀者的意見,俗話說「旁觀者清」,他的意見總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覺得審稿人沒有讀懂自己的文章(我並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對他的意見也就不認真考慮,這是不對的。審稿人是論文的第一讀者,如果他都沒有讀懂,作者也得考慮自己的文章有什麼問題讓人家不懂,否則發表後如何面對更多的讀者?當然,對審稿意見也要分析。雖然編輯部聘請的審稿人是同領域的專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領域很寬,審稿人可能並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個具體專題,提出一些並不十分中肯的意見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審稿人的意見去做。審稿後,如果要對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應付審稿人。我給某學報審過一篇關於類剛毛表面減阻效應的論文,一審時我提出了一些問題要求改後再審,作者的態度倒也是謙虛的,承認所提出的問題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關鍵的問題是對實驗的疑問,作者就有點敷衍,將實驗結果用與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種曲線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曲線明顯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實驗結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問,提出修改後再審。第三稿中,作者又換了一種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後來,這篇稿件再也沒有出現過。不少編輯部對審稿採取了雙盲制,即審稿人不知道論文的作者是誰;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是誰。不管這種制度的出發點是什麼,我認為它把作者和審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編輯部甚至只將審稿人的部分意見轉述給作者,這樣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為提高稿件質量的障礙。既然是做學問,就不應該有所顧忌。有的雜志的編輯部似乎不審稿。你剛把稿件發過去,它就來函說擬在某期發表,要寄版面費。這是不負責任的編輯部,應該離遠點。說到標題,本文的標題也太大了,不過,本文只是隨筆,用這樣題目是追求一種引人注意的效果,並不是說,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這些事就能寫出好論文。打個不十分准確的比方,論文好比一棵樹,內容是它的主桿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標題、引言、實驗、文字等等,或許可以算是一部分葉片,這棵樹植根於真才實學的沃土上。要想寫好論文,刻苦鑽研,增長學識才是關鍵,論文是用心血澆灌出來的。

4. 科技小論文(600——800字小學生)

全國十五,六種學報,雜志審稿佔用了我業餘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每年的審稿量少說有100篇.近年來,覺得稿件質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幾年開始審稿時,一審的通過率在90%以上;這一年來大概只有20%,有各種問題需要改後再審的約佔60%,不能錄用的約佔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麼都看不慣;仔細想想,確實不是,實在是近來稿件質量滑坡太明顯.
有一次,在某學報編輯部開座談會,主題是如何提高學報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質量要高,這是大家公認的.大家對近年來稿件質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於原因,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同志認為是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有的同志認定為是論文數作為指標被定在某些對個人或單位的評價體系中,造成單純追求數量而粗製濫造.應該承認,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問題並不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應該看到,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輕作者正處在創造力旺盛時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證.我認為,論文質量下降從面上看嚴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論文寫作的基礎訓練不夠.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因此,我把在審稿中碰到的問題總結了一下,希望對一些作者寫作有所幫助.
一,科技論文的內容
中學時就學過,文章的體裁最主要的有記敘文和議論文兩種.記敘文說的是某一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也可以加點作者的感想.議論文要說的是對某些問題的論點和為證明論點的正確性而做的求證工作,即提供論據,進行推理,最後得出結論.因此,這兩種體裁是很不相同的.還有一種接近議論文但嚴格說來不算議論文的體裁是只對某些問題或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感,雖有觀點但並不刻意去證明觀點的正確性,這種文章屬於散文中的隨筆,本文即屬於這種文章.
科技論文應該是議論文,至少應該有觀點.通俗地說,科技論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是什麼",而是"怎樣做" 和"為什麼",對於"怎樣做"的文章,最好要有"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內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特別是在做了某個項目的研究後的總結性文章,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很少去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可能是這樣寫很順,因為工作是他(們)做的,過程很清楚,用不著費勁就可以說明白.這樣的文章深度不夠.近年來軟體受到大家重視,但軟體類的文章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加之軟體的頭緒一般很多,要說明白了,不分粗細,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點霧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論文不是工作總結,也不是說明書.
論文內容的正確性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不同領域的出錯情況很不相同,很難概括.然而,有五點是應該注意的:
⑴ 要有創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創新,是很多刊物考慮錄用的最主要出發點,特別像《中國科學》這樣的權威性刊物,沒有創新就不可能錄用.可以說,創新有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兩種.工學類論文中,原始創新比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演算法,或是以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屬於集成創新.雖然這也是可取的,但論文必須雄辯地說明採用採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結果.有一篇論文寫基於Hermit樣條的彩色圖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並沒有錯,但有兩個結論有問題.一是說用Hermit樣條對提取的間斷的道路標志線擬合後可以得到連續的標志線,實際上,一般的三次樣條或多項式擬合也能解決這個問題;二是說Hermit樣條更適於表達圖象上的彎曲的道路標志線,但是沒有數據表明為什麼其它的擬合曲線就不適合.這樣一來,雖然別人在道路提取中沒有用過Hermit樣條,這篇論文的新意也就盪然無存了.
⑵ 論文的寫法一定要突出重點.有篇文章談及機器人的靈巧手,這個項目本身做得不錯,但這篇文章把靈巧手的結構,手指驅動,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說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說得不透徹,沒有深度.如果這篇文章能集中論述尺寸受限制的靈巧手的驅動,就要好得多.還有一篇談遙在技術的文章,先泛泛地講了微型攝像頭的結構,再從一些書上摘錄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間又沒有有機聯系,這樣的文章根本沒有內容.如果集中論述在視覺系統微小型化中所解決的問題,恐怕還能寫出點東西.
⑶ 論文的內容要真實,正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不弄虛作假是良好的科學道德.如果讓人看出虛假的東西,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寫控制演算法的文章,對演算法做了模擬.模擬時用的關節角函數是q=0.1sin(3πt),周期顯然是(2/3)s,而做出的模擬曲線的周期卻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這樣的結果至少使人懷疑作者並沒有真正做了模擬.
⑷ 關於綜述性文章.綜述性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前人對某一專題做過哪些研究,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對這一專題繼續研究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寫綜述性文章實際上是比較難的,需要佔有大量資料,而且,對資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高屋建瓴.千萬不要看了幾篇發表過的論文就寫綜述.
⑸ 關於論文中的公式.科技論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導的正確固然很重要,但也並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導過程寫清楚.有的文章雖然寫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對公式中所用符號的說明,不注意說明公式的適用條件,這樣的公式是沒什麼用的.有一篇文章論述以三條人工肌肉作為作動器的並聯機構,作者試圖建立它的數學模型,前面寫出了人工肌肉輸入氣壓與肌肉長度的關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後就說把前一式與後一式相結合,得到一個非線性的狀態方程,把它作為數學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數,顯然是與機構及肌肉參數有關的,作者恰恰沒有寫出系數與參數的關系,這就使人懷疑這個模型是不是推導出來的.即使是,這樣的模型只是通式,沒有用處.
二,論文的標題
論文的標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標題應該與文章的內容非常貼切.這一點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標題過大;有的又過於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服務機器人仿人手臂運動學研究",內容是作者在研製一種服務機器人時對一種七自由度手臂運動學所做的分析."仿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這種冗餘自由度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這樣的解法並不只能用於服務機器人.如果把標題改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則既有學術意義,又兼顧了作者的研究項目.還有一篇論文的題目是"登月機器人關節潤滑技術的研究",內容是一種固體潤滑膜的制備和特性.論文的題目太大,而且,如果題目中就明確提出登月機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擬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溫,強粉塵環境中的實驗,目前尚無條件.如果將題目改為"MoS2基固體潤滑膜制備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縮小了范圍,又避開了尚不能進行的實驗.還有些論文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例如,有一篇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仿人機器人的動態行走控制",行走有靜態的嗎 肯定沒有,連原地踏步都是動態的.這樣的標題豈不讓人笑話
三,摘要
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摘要應寫得簡練,只需說明寫論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結果即可.寫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沒用的話.例如,"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應用領域更加廣闊,某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之類的話就沒有用.
四,引言
論文引言的作用是開宗明義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引言應開門見山,簡明扼要.有的寫機器人的文章,一開始寫捷克一作家寫的戲劇中一個機器奴隸叫Robota,美國1950年製造了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這就繞了太大的圈子,有點"言必稱希臘".
很多論文在引言中簡要敘述前人在這方面所做過的工作,這是必要的.特別是那些對前人的方法提出改進的文章更有必要.應該注意的是,對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斷章取義,如果有意歪曲別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優點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論文中,對前人工作的概括應盡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這類段落了.
文獻的引述要正確.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獻,別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時不注意正確性,就可能以訛傳訛.有一篇談遙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國《自然》雜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兩地進行遙操作,從操作端發出操作命令到執行端反饋回信息只用了150μs.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電波直線傳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後來查明是作者引用時單位寫錯了.如果文章發表了,以《自然》雜志的權威性及這篇文章作者的影響力,這個錯誤的數據肯定還會接著被引用.
一些論文也開始引用互聯網上的文獻和消息.網上文獻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消息的可靠性不高.我們曾用裝甲車為某試驗基地研製了一台遙控靶車,在《兵器知識》上曾有過報道.由於某些內容不便公開,對文章做了一些技術處理.這個消息到了網上卻變成了"我國研製成功遙控裝甲車","螞蟻"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網上的消息,一定要通過其它渠道對消息進行核實.
不少論文在引言中還說明了文章的結構,雖然話不多,但並非很必要.對於學位論文,因篇幅大,在緒論中交代一下整個論文的結構是應該的.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就沒有這個必要.
五,實驗驗證
論文中的實驗的目的是驗證論文提出的理論或方法的正確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個階段我不太同意把模擬叫做實驗,但隨著模擬技術的進步,至少它可以成為一種驗證的手段.
理論的正確性並非總是要用實驗來驗證的.那些用公認的定理證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驗證.
方法可行性的驗證相對簡單一些,實驗只要說明所用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即可.
方法(特別是演算法)有效性的驗證在很多論文里做得不好.所謂有效性,應該是比別的方法更快或更簡單地解決了問題,或是計算復雜性低,或是計算速度更高,或是佔用的內存小.要說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較,不能"老王賣瓜";二是要有相應的數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論文中的實驗往往是一種為說明問題而專門設計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要說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設法將它孤立起來.
我曾連續審了四篇關於構建機器人模擬球隊的論文.這四篇論文除了敘述性的內容偏多以外,寫得還是不錯的.文章的內容涉及個人技巧,決策機制及整體協調,並不重復.而且,球隊兩次參加了機器人足球世界盃模擬組的比賽,都取得亞軍的好成績.這就是說,在構建球隊時代所採取的技術措施還是有成效的.但是,這四篇文章都用參賽對陣的得分來說明技術措施的有效性,這是不合適的.因為,足球賽的成績只是一種排名,只說明參賽隊實力的相對強弱.如果對手的實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軍,也不能有效地說明自己所採取的措施是正確的.而且,如前所述,一個隊能否取得勝利與個人技巧,決策能力,整體協調等多種因素有關,取得較好成績倒底是哪個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說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兩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賽結果來說明不相同的技術措施的作用,顯然也是沒有說服力的.如果對同一對手以採取論文中的措施和不採用這種措施進行兩次比賽,則比賽的結果就能較好地說明這種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論文由於各種原因不能用嚴格的理論證明方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也暫時做不了實驗,於是就用模擬的方法來說明.這時應注意的是,盡管文章中只能給出個別的模擬實例,但做模擬時應該盡可能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多做一些實例,因為,用一,兩個實例的模擬結果說明的結論很可能被另一個實例推翻.有一篇論文要在相互距離已知的幾個點中尋找一條最短的遍歷路徑,論文的篇幅很長,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對,但沒有證明.最後用了一個實例做模擬.我在審稿時寫了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與論文方法所得的結果一致.這樣一來,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雖然不錯,但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六,結論
結論中出現的問題不太多,不過精彩的結論也不多.由於Word等文字處理軟體提供的"復制","粘貼"的方便,論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話也就被拷貝到結論中,還沒看到結論就知道結論說什麼,這樣的結論已經沒味了.不過偶爾也碰到"過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問題在結論中突然冒了出來.比較罕見的情況是,有的論文的結論把文章中的論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筆寫字的時候,常聽人說"字是人的臉面",意思是說,一手好字會為你增添光彩,看著也舒服.現在,論文上的字都是列印機打出的印刷體,文章是不是通順就很突出了,也就成為"人的臉面"了.俗話說"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問題太多,念不順口,作者給人的印象也不會好.
送審稿中,比較突出的文字,標點方面的問題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語氣,語意不連貫.
⑵ 語意重復,用詞羅嗦,不善運用代詞.
⑶ "而","故","然","其"之類的虛構詞用得別扭.
⑷ 技術術語使用不當或生造術語,這是在論文中最不應出現的文字問題.如果某一領域的名詞術語已經有了國家標准,雖然這類標准一般是推薦性標准,但也應首先使用標准核定的術語,為的是與別人有"共同語言".在論文中不應使用俗名,即使這樣的名詞已被較多的人使用.術語是有內涵的,在制定術語標准時,對收納的每條術語都有嚴格的定義.如果在論文中不得不創造一條新的術語,對它的內涵一定要說清楚,要有嚴格的定義.我對一篇論文中的"軌跡跟蹤控制"提出過質疑.表面看來"跟蹤控制"還說得過去,細想想,能與"控制" 相連的無非是兩類詞,一是對象,如"溫度控制","壓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適應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軌跡跟蹤控制"是什麼 "軌跡跟蹤"既不是控制對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實際軌跡對期望軌跡的跟蹤正是對運動軌跡進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軌跡跟蹤"和"軌跡控制"都是可用的術語,而"軌跡跟蹤控制"則站不住腳.還有,在學術性文章中不應使用"電腦","光碟"這類商業化和港台化的名詞.
⑸ 亂用標點符號.錯得最多的是句號,或是長句不斷,或是斷句不當.最不容易用錯的只有問號和感嘆號.
⑹ 近年來有個很時髦也用得很濫的詞"基於".有時侯翻開一本雜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標題有"基於"二字."基於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應該說"基於"一詞翻譯得還是不錯的."基於規則的系統"比早年譯的"規則基系統","以規則為基礎的系統" 聽起來要順耳一些.問題是要把"基於"用得必要,得當.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來追求文皺皺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礎上",X就應該是個可以被當做基礎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一篇文章用了"基於任務級……",這個"任務級"就不是實在的東西.還有一個用得不當的詞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沒有智能的東西也被帶上了這個帽子.
其實,解決文字方面的問題並不難.作者在寫完文章後只要念一,兩遍,大部分文字問題都可以發現.不過,如果作者在口語表達上就有不規范的地方和固癖,這樣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問題
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用英語寫作論文當然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大多數人還不具有用英語思考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好的做法是先寫中文稿再譯成英語,這樣至少能避免直接寫英文稿時容易出現的語意不連貫的問題.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現的用詞問題是:
⑴ 按漢語硬譯,形成所謂的"中式英語".雖然不大會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這類"洋涇浜",硬譯的情況還是常見的.有一篇論文把"車載的"譯為"tank-load",其實,單詞"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車載.
⑵ 介詞的使用不當,用"of","to"較多,其它介詞用得少.
⑶ 代詞"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後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單調,喜歡(或不得不)用"to be"構成句子.
⑸ 不注意動詞的詞性.有些動詞既可是及物動詞也可是不及物動詞,應該優先用不及物動詞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動詞的被動語態成句.
⑹ 冠詞"a","the"的使用不當,尤其容易忘記使用定冠詞"the".
⑺ 不注意名詞的單,復數,不注意主,謂語的人稱配合.
⑻ 論文中的用詞應該比較正式,盡量少用一詞多意的詞,例如,口語中"get"有"獲得"的意思,但論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使英文稿帶有"中國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謙虛,在文章的結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點,說在今後的研究中會逐步克服這些缺點.外國人就不會這么說,他們總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點,也會說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方法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紹中非要在"教授"後面加個"博士導師",外國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導師的教授是什麼樣子.
九,論文的署名
毫無疑問,論文的第一作者應該是執筆者.這不僅體現了對他勞動的尊重,而且有對文章的責任.
不少文章是在讀的研究生寫的,導師的名字署在後面,這無可非議.但是,從有些文章可以明顯看出,在投稿前導師並沒有看過.甚至有的文章已經發表,導師還不知道.這種情況不好.導師即使在成文前參加過意見但成文後不看,這是導師沒有負起責任;如果學生在導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署上導師的名字投稿,從好的方面理解是對導師的尊重,從不好的方面理解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來論文署名還有人數增多的趨勢,甚至一篇不長的文章署了五,六個人的名字.這種情況在某個項目的總結性文章中比較多見.誠然,項目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的主意是很難分清楚的,但是,論文不是工作總結,在寫論文時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於在署名時多寫幾個人送人情或者寫上根本沒有參加工作的領導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應提倡的風氣.
十,如何面對審稿意見
一般來說,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經過一次技術性審查,英文稿還有一次文字性審查.這種審查通常是學報或雜志的編輯部聘請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編輯部的責任是統一論文的格式,審查文字,處理審稿意見.審稿人的責任是對論文的創新性和正確性進行審查,審稿意見一般應包括為提高稿件質量而應做的修改的建議.
作者對審稿人提出的審查意見首先應很重視,考慮他為什麼要提出這些建議.審稿人的意見畢竟是來自一個旁觀者的意見,俗話說"旁觀者清",他的意見總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覺得審稿人沒有讀懂自己的文章(我並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對他的意見也就不認真考慮,這是不對的.審稿人是論文的第一讀者,如果他都沒有讀懂,作者也得考慮自己的文章有什麼問題讓人家不懂,否則發表後如何面對更多的讀者
當然,對審稿意見也要分析.雖然編輯部聘請的審稿人是同領域的專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領域很寬,審稿人可能並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個具體專題,提出一些並不十分中肯的意見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審稿人的意見去做.
審稿後,如果要對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應付審稿人.我給某學報審過一篇關於類剛毛表面減阻效應的論文,一審時我提出了一些問題要求改後再審,作者的態度倒也是謙虛的,承認所提出的問題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關鍵的問題是對實驗的疑問,作者就有點敷衍,將實驗結果用與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種曲線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曲線明顯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實驗結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問,提出修改後再審.第三稿中,作者又換了一種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後來,這篇稿件再也沒有出現過.
不少編輯部對審稿採取了雙盲制,即審稿人不知道論文的作者是誰;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是誰.不管這種制度的出發點是什麼,我認為它把作者和審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編輯部甚至只將審稿人的部分意見轉述給作者,這樣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為提高稿件質量的障礙.既然是做學問,就不應該有所顧忌.
有的雜志的編輯部似乎不審稿.你剛把稿件發過去,它就來函說擬在某期發表,要寄版面費.這是不負責任的編輯部,應該離遠點.
說到標題,本文的標題也太大了,不過,本文只是隨筆,用這樣題目是追求一種引人注意的效果,並不是說,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這些事就能寫出好論文.打個不十分准確的比方,論文好比一棵樹,內容是它的主桿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標題,引言,實驗,文字等等,或許可以算是一部分葉片,這棵樹植根於真才實學的沃土上.要想寫好論文,刻苦鑽研,增長學識才是關鍵,論文是用心血澆灌出來的.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8374138.html

5. 學術論文有哪些

1

概念

題名又稱題目、標題,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所用每一詞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等。題名是反映一篇學術論文研究范圍、論點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常言說看書先看皮(書名),看文先看題(標題),其重要性可概括為一句話「題好一半文」。一般學術論文不需要副題名,但是下列情況可以有副題名:題名語意未盡,用副題名補充說明報告論文中的特定內容;論文分冊出版,或是一系列工作分幾篇報道,或是分階段的研究結果,各用不同副題名區別其特定內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題名作為引申或說明者。

2

基本類型

論文題名一般表現為以下3種基本類型:一是揭示研究范圍的題名。如《論審計質量的概念》,它只反映論文研究的范圍,而不表達出論文的觀點。二是揭示課題主旨或論點的題名。如《審計質量之「用戶」滿意論》,這種標題直接反映作者的主張,即論文的論點。三是兼有主題、副題的題名,既反映論文的研究范圍又反映論點。如《審計質量概念研究——審計質量之「用戶」滿意論》。副題名必須是進一步補充說明主題,防止出現兩張皮的問題。在具體寫作實踐中,常用題名形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論(談、淺談、淺議、芻議、淺析)XX(問題)》;《XX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之我見、管見)》;《XX(問題)探討(初探、之我見、管見)》;《關於(對)XX(問題)的問題探討(幾點認識、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題名中,介詞「關於」和「對」不可連用,只能用其一。

3

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項

學術論文的題名不同於其他文章(新聞、散文、小說等)的標題,無須過分追求藝術效果。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幾點:

一是題文相符。這是擬制學術論文題名的基本准則。學術論文題名應以簡明、確切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要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並恰當反映問題研究的范圍和深度,應盡量避免使用讀者不太熟悉的符號、簡稱、縮寫等。論文題名注意事項之一就是過於籠統、大而空,「題」和「文」在內涵和外延上不相符。例如:標題為《審計質量管理研究》的論文,文中實際上只討論了審計質量的過程式控制制問題——審計質量管理的一個方面。若改為針對研究的具體對象來命題,如《控制方法研究》、《審計質量考核研究》等,這樣的標題就貼切得多,也便於深入探討。還有些論文只有千把字、幾頁紙,題名卻大得嚇人,如《論⋯⋯的幾個問題》、《⋯⋯研究》。二是簡明扼要。論文題名的字數盡可能少而精,在保證准確反映論文「最主要的特定內容」的前提下,題名字數越少越好,便於讀者閱讀、理解和記憶。一般來說,一篇論文標題的字數最多不要超出20個字。

二是避免煩瑣、冗長。如《關於審計抽樣理論基礎的研究》之類的論文標題,其中像「關於」、「研究」等詞彙如果舍之,並不影響意思的表達,可精練為《審計抽樣的理論基礎》。這樣一改,字數便從原來的13個字減少為9個字,顯得干凈利落、簡短明了。因此,應盡可能刪去題名中可有可無和多餘的詞語,避免將同義詞或近義詞連用。如《關於⋯⋯分析探討》,「分析」與「探討」義近,保留其一即可。還有些論文題名不明確,含糊其辭。如《國企防範審計風險的途徑》、《精品審計項目研究》、《審計機關如何積極開創內審工作新局面》,讓讀者難以明白論文到底論述什麼問題。

三是引人入勝。論文題名居於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醒目位置,所用詞語是否正確,所表現的內容是否醒目、吸引人,關繫到能否激起讀者閱讀正文的興趣。學術論文題名應該在做「對」(准確恰當,題文相符,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力求做「好」(對仗、朗朗上口、富有文采,給讀者以美感)。特別需要需注意的是,題名在語言文字表達上一定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修辭和邏輯規則,絕不能出現錯別字、語病。否則,會給讀者造成馬虎、不認真以及論文水平低劣的第一印象,失去閱讀興趣。四是便於檢索。學術論文題名中使用的詞語要盡可能地使用關鍵詞表中的規范詞語,以便於論文傳播中的摘引和檢索。

總之,一個好的學術論文題名,應該是一篇論文內容精華高度濃縮的那「一句話」,並體現標題的功能(提示、導讀)。作者應該盡可能把論文中最重要、最需要讓讀者了解的主題思想用一句話概括出來,讓人一看題名就有興趣閱讀論文的全部內容。此外,擬制論文題名其實就是作者給自己的「孩子」命名。至於何時擬制,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先起名後生孩子」,即先擬制題名,後寫論文;二是「先生孩子後起名」,即先寫論文(草稿),後擬制題名。

署名

署名是撰寫論文並能對內容負責的人員的姓名,按其貢獻大小排列名次。署名涉及著作權問題,一定要真實可靠、給出全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者的勞動成果,三是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四是用於文獻檢索(作者索引)。署名有兩種情形:單個作者論文(獨著)和多作者論文(合著)。論文署名常見的問題是不符合邏輯:獨著的論文,文中出現「我們認為」;合著的論文,文中出現「我認為」。為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文中需要涉及作者時,可以用「筆者」代之。

摘要

摘要是從論文內容中摘錄出來的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是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從本質上看,摘要就是論文要點、精華的高度濃縮,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論文的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一般以第三人稱語氣,說明研究工作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等,重點是結果和結論。一是讓讀者盡快了解論文的主要內容,以補充題名的不足。摘要擔負著吸引讀者和介紹論文觀點的任務。讀者一般不是一拿到論文就通讀全文,而是看了題名和摘要後再決定是否需要通讀論文。摘要就是為了讓讀者不閱讀論文的全文,也能獲得必要的信息,知道論文的大概內容,從而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二是為科技情報人員和計算機檢索提供方便。論文公開發表後,文摘雜志對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從而可避免由他人編寫摘要可能產生的誤解、欠缺和錯誤。三是為二次文獻提供方便。摘要的寫作特點是採用客觀的第三人稱的表達方式。

常見的摘要寫作不規范現象有兩種:一是混同於「編者按」,對論文進行自我評價、說明或解釋,使用「本文」、「作者認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進行了粗淺的探討」等詞語。二是太長或者太簡短。文字篇幅過長,內容不濃縮、不簡練;太短,往往只有一兩句話,沒有反映出論文的主要信息。一般論文的摘要300字左右即可,不需分段。也有人提出,摘要的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數不超過論文字數的5%。

目前,許多學術論文,包括一些知名的社科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摘要不規范的現象比較普遍,有的甚至沒有摘要。無論是作者還是編輯,都在不同程度上對摘要的重要性存在認知上的錯誤,或者對摘要寫作的標准和規則不了解。一些論文作者認為只要把正文寫好就可以了,甚至覺得摘要的撰寫是編輯的事情;而有些編輯也忽視摘要,只關心論文正文的學術水平,認為摘要僅是論文的一個前置部分,無關緊要。

事實上,摘要「應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單獨而又自足地被閱讀。學術論文的摘要如何寫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呢?一是可以利用計算機「工具」中「自動編寫摘要」功能,通過設置「比例」(可以設置為大於5%,比如20%,以利於修改)「位置」等,讓計算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篩選出來,再加工、串聯成短文。形成的短文應該類似於《新華文摘》「論點摘編」欄目和《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論點摘要」欄目的短文。二是將「正文」縮寫,並突出論文的創新之處,包括論文中提出的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新觀點、新規律、糾正前人錯誤、解決爭議、補充和發展前人成果等。

關鍵詞

學術論文的關鍵詞也叫索引詞,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是從論文題目、段落標題和正文中選出來的,能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片語。論文不標注關鍵詞,文獻資料庫就不會收錄此類文章,讀者就檢索不到。關鍵詞選得是否恰當,關繫到論文的檢索和論文成果的利用率。關鍵詞位於摘要之後,引言之前。關鍵詞與摘要一樣,雖然都是論文主題內容的濃縮,但比摘要更精練,更能揭示論文的主題要點。

常見的關鍵詞不規范現象和問題包括:關鍵詞不關鍵,外延太大,將「一句話」作為關鍵詞;關鍵詞太多或太少,或者以動詞、形容詞等作關鍵詞或者選用一些與論文題目、段落標題無關的、不能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片語,造成檢索困難,不能很好地起到快速、方便地檢索到該論文的目的。

關鍵詞的一般選擇方法:由作者在完成論文寫作後,綜觀全文,選出能表示論文主要內容的詞彙,這些詞彙盡可能從題名、摘要、層次標題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與主題概念一致的詞和片語,並盡量使用《漢語主題詞表》中所列的規范性主題詞。關鍵詞一般選取3~8個,每個詞之間應留有空格,以示區別。

引言

引言又稱緒論、緒言、前言、導論、序言。它是一篇論文的開場白,屬於整篇論文的引論部分,由它引出論證,所以寫在正文之前。引言寫作的目的是向讀者交代本研究的來龍去脈,其作用在於喚起讀者的注意,引導閱讀,使讀者對論文先有一個總體的了解。

引言簡要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預期結果和意義等。為了使論文的整體結構嚴謹完整、具有邏輯性,引言之所以應先簡明扼要地闡述問題研究的意義、目的,明確提出論點等內容,是為了前呼後應,體現出論點與論證的邏輯關系,為正文展開論證帶來方便。常見的引言不規范現象包括:文字冗長,內容分散、瑣碎,不能吸引讀者閱讀正文;有些論文沒有引言,直接論述。

引言寫作應注意的問題包括:一是引人入勝,吸引讀者。文章的開頭俗稱「鳳頭」,寓意要精彩、漂亮,吸引人。因此,引言要開門見山,迅速入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而不能「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使讀者如墮入五里霧中。二是言簡意賅,文字不宜過長,防止論文頭重腳輕,結構不勻稱。引言繁雜冗長,會使讀者厭煩,不忍卒讀全文。一般教科書中有的知識,在引言中不必贅述。三是不要與摘要雷同,不能成為摘要的注釋。

正文

論文的正文是論文的論證部分和論文的主體,占據論文的最大篇幅。一般文章的主體(即文章的中間部分)俗稱「豬肚」(有人強調說是母豬的肚子),寓意文章的主要內容就在其中。論文所體現的創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結果,都將在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

由於研究工作涉及的學科、選題、研究方法、工作進程、結果表達方式等有很大的差異,對正文內容不能作統一的規定。但是,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真切,准確完備,合乎邏輯,層次分明,簡練可讀。

論文正文寫作的要求是:論點正確、鮮明、深刻、新穎;論據真實、可靠、准確,典型、充分、適當;論證邏輯嚴密,條理清楚,而且論點與論據相統一。為此,正文應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主題突出。這需要將正文分成若干個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自然段(成文後每一頁紙一般不少於兩個自然段)。每一邏輯段或者自然段可冠以適當的標題(分標題或小標題)。短句子,短段落,文章會顯得干凈利落。多分段有助於條理。段落太長,不同的內容放在一段里糾纏不清,會使文章顯得沉悶,邏輯也不容易清楚。標點有助於閱讀。句子太長,兩行一個逗號,好幾行一個句號,讀起來很吃力。

正文寫作常見的問題:

層次不明,每個邏輯段或者自然段缺乏小標題,或者小標題不夠簡短、明確;

邏輯段或者自然段之間缺乏邏輯性;

文字篇幅長短差異太大,有的邏輯段或者自然段占幾頁紙,有的則只有幾句話,很不協調;

層次序號混亂,未能按照「一、」「(一)」「1.」「(1)」的順序使用。

正文寫作應注意以下3點:

一是圍繞一個中心(一條線)展開論證。論點是論文的靈魂和核心。論點的證明與表達,是論文寫作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論點一經確定,全文就必須以它為中心(一條線)安排結構、取捨材料、遣詞造句。只有牢牢把握一個中心,緊緊圍繞一條線,寫出來的論文才能渾然一體,有一氣呵成之感。否則,論文就會雜亂無章,不知所然。

二是圍繞中心,合理構段。構段是正文的基礎。每一邏輯段或者自然段必須單一、完整,集中表達一個意思,把一個意思說完整,不要把與本段段意無關的內容寫進同一段落里去,同時注意各部分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段與段之間的聯系與銜接,並用好關聯詞語,寫好過渡句,使文章承上啟下,前後照應。

三是靈活地運用立論的各種具體論證方法(例證、引證、類比、因果法、反證法),力求把論文寫「活」。

結論

論文的結論是最終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又稱結束語、結語。它以自身的條理性、准確性、客觀性反映了研究成果的價值。同摘要一樣,結論也具有方便讀者閱讀全文和二次文獻工作的作用。結論應包括論文的核心觀點,交代研究工作的局限,提出未來工作的意見或建議。如果結論段的內容較多,可以分條來寫,每條成一段,並給以適當編號;如果結論段內容較少,可以不分條寫,整個寫為一段。結尾應該呼應開頭,總結全文,錦上添花。需要注意的是,論文結論(結尾)寫作切忌採取文件式、會議總結式的結尾,畫蛇添足,或者謙虛客套,進行自我評價。如有的論文結尾寫道:「以上只是筆者的粗淺認識,不足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有的在結尾中寫道:「本文的研究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實乃畫蛇添足,因為讀者看完整篇論文後,自有判斷,不必由作者自我評說。

6. 為什麼用dda演算法生成圓周或橢圓不需要用到三角運算,所以運算效率高

一個自耕農家庭里,牛頓誕生了。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

牛頓出生前三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兩歲時,母親改嫁給一個牧師,把牛頓留在外祖母身邊撫養。11歲時,母親的後夫去世,母親帶著和後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頓身邊。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它的家庭處境。

大約從五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鍾、折疊式提燈等等。

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製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的跑動,於是輪子不停的轉動;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鍾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他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裡牆角、窗檯上到處安放著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

牛頓12歲時進了離家不遠的格蘭瑟姆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隨著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劑師家裡,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熏陶。

牛頓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並不出眾,只是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由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其是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的記讀書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小試驗。

當時英國社會滲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頓家裡有兩位都以神父為職業的親戚,這可能影響牛頓晚年的宗教生活。從這些平凡的環境和活動中,還看不出幼年的牛頓是個才能出眾異於常人的兒童。

後來迫於生活,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贍養家庭。但牛頓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以至經常忘了幹活。每次,母親叫他同傭人一道上市場,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經時,他便懇求傭人一個人上街,自己則躲在樹叢後看書。有一次,牛頓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蹤牛頓上市鎮去,發現他的外甥伸著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會神地鑽研一個數學問題。牛頓的好學精神感動了舅父,於是舅父勸服了母親讓牛頓復學,並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牛頓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如飢似渴地汲取著書本上的營養。有一次,他去郊外遊玩,之後靠在一棵蘋果樹下休息,忽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蘋果會從上往下掉而不是從下往上掉?他帶著這個疑問回到了家裡研究,後來他發現原來地球是有引力的能把物體吸住。隨後,就出現了《牛頓物理引力學》。

求學歲月

1661年,19歲的牛頓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靠為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

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制度還滲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時,哪裡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等。兩年後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盧卡斯創設了一個獨辟蹊徑的講座,規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

講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的科學家。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並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

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讀了開普勒的《光學》,笛卡爾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歷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

牛頓在巴羅門下的這段時間,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於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贊賞,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超過自己。後來,牛頓在回憶時說道:「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於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當時,牛頓在數學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學。他學習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笛卡兒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巴羅的《數學講義》及韋達等許多數學家的著作。其中,對牛頓具有決定性影響的要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它們將牛頓迅速引導到當時數學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1664年,牛頓被選為巴羅的助手,第二年,劍橋大學評議會通過了授予牛頓大學學士學位的決定。

1665~1666年嚴重的鼠疫席捲了倫敦,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因此而停課,牛頓於1665年6月離校返鄉。

由於牛頓在劍橋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熏陶和培養,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家鄉安靜的環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飛翔。1665~1666年這段短暫的時光成為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了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

1665年初,牛頓創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11月,創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鏡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這一年內,牛頓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並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動軌道上去。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的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此時發生的軼事。

總之,在家鄉居住的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後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並關心自然哲學問題。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都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可以說此時的牛頓已經開始著手描繪他一生大多數科學創造的藍圖。

1667年復活節後不久,牛頓返回到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初級院委),翌年3月16日獲得碩士學位,同時成為正院侶(高級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羅為了提攜牛頓而辭去了教授之職,26歲的牛頓晉升為數學教授,並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巴羅為牛頓的科學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沒有牛頓的舅父和巴羅的幫助,牛頓這匹千里馬可能就不會馳騁在科學的大道上。巴羅讓賢,這在科學史上一直被傳為佳話。

偉大的成就~建立微積分

在牛頓的全部科學貢獻中,數學成就佔有突出的地位。他數學生涯中的第一項創造性成果就是發現了二項式定理。據牛頓本人回憶,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間的冬天,在研讀沃利斯博士的《無窮算術》時,試圖修改他的求圓面積的級數時發現這一定理的。

笛卡爾的解析幾何把描述運動的函數關系和幾何曲線相對應。牛頓在老師巴羅的指導下,在鑽研笛卡爾的解析幾何的基礎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時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時間范圍里的速度的平均值,這就是一個微小的路程和時間間隔的比值,當這個微小的時間間隔縮小到無窮小的時候,就是這一點的准確值。這就是微分的概念。

求微分相當於求時間和路程關系得在某點的切線斜率。一個變速的運動物體在一定時間范圍里走過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時間間隔里所走路程的和,這就是積分的概念。求積分相當於求時間和速度關系的曲線下面的面積。牛頓從這些基本概念出發,建立了微積分。

微積分的創立是牛頓最卓越的數學成就。牛頓為解決運動問題,才創立這種和物理概念直接聯系的數學理論的,牛頓稱之為"流數術"。它所處理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切線問題、求積問題、瞬時速度問題以及函數的極大和極小值問題等,在牛頓前已經得到人們的研究了。但牛頓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對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綜合,將自古希臘以來求解無限小問題的各種技巧統一為兩類普通的演算法——微分和積分,並確立了這兩類運算的互逆關系,從而完成了微積分發明中最關鍵的一步,為近代科學發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

牛頓沒有及時發表微積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積分可能比萊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萊布尼茨所採取的表達形式更加合理,而且關於微積分的著作出版時間也比牛頓早。

在牛頓和萊布尼茨之間,為爭論誰是這門學科的創立者的時候,竟然引起了一場悍然大波,這種爭吵在各自的學生、支持者和數學家中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造成了歐洲大陸的數學家和英國數學家的長期對立。英國數學在一個時期里閉關鎖國,囿於民族偏見,過於拘泥在牛頓的「流數術」中停步不前,因而數學發展整整落後了一百年。

應該說,一門科學的創立決不是某一個人的業績,它必定是經過多少人的努力後,在積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礎上,最後由某個人或幾個人總結完成的。微積分也是這樣,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礎上各自獨立的建立起來的。

1707年,牛頓的代數講義經整理後出版,定名為《普遍算術》。他主要討論了代數基礎及其(通過解方程)在解決各類問題中的應用。書中陳述了代數基本概念與基本運算,用大量實例說明了如何將各類問題化為代數方程,同時對方程的根及其性質進行了深入探討,引出了方程論方面的豐碩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與其判別式之間的關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數確定方程根之冪的和數,即「牛頓冪和公式」。

牛頓對解析幾何與綜合幾何都有貢獻。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幾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給出密切線圓(或稱曲線圓)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計算曲線的曲率方法。並將自己的許多研究成果總結成專論《三次曲線枚舉》,於1704年發表。此外,他的數學工作還涉及數值分析、概率論和初等數論等眾多領域。

偉大的成就~對光學的三大貢獻

在牛頓以前,墨子、培根、達·芬奇等人都研究過光學現象。反射定律是人們很早就認識的光學定律之一。近代科學興起的時候,伽利略靠望遠鏡發現了「新宇宙」,震驚了世界。荷蘭數學家斯涅爾首先發現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爾提出了光的微粒說……

牛頓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象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一樣,用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對光學進行研究。1666年,牛頓在家休假期間,得到了三棱鏡,他用來進行了著名的色散試驗。一束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後,分解成幾種顏色的光譜帶,牛頓再用一塊帶狹縫的擋板把其他顏色的光擋住,只讓一種顏色的光在通過第二個三棱鏡,結果出來的只是同樣顏色的光。這樣,他就發現了白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這是第一大貢獻。

牛頓為了驗證這個發現,設法把幾種不同的單色光合成白光,並且計算出不同顏色光的折射率,精確地說明了色散現象。揭開了物質的顏色之謎,原來物質的色彩是不同顏色的光在物體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學會哲學雜志》上,這是他第一次公開發表的論文。

許多人研究光學是為了改進折射望遠鏡。牛頓由於發現了白光的組成,認為折射望遠鏡透鏡的色散現象是無法消除的(後來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組成的透鏡消除了色散現象),就設計和製造了反射望遠鏡。

牛頓不但擅長數學計算,而且能夠自己動手製造各種試驗設備並且作精細實驗。為了製造望遠鏡,他自己設計了研磨拋光機,實驗各種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製成了第一架反射望遠鏡樣機,這是第二大貢獻。公元1671年,牛頓把經過改進得反射望遠鏡獻給了皇家學會,牛頓名聲大震,並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反射望遠鏡的發明奠定了現代大型光學天文望遠鏡的基礎。

同時,牛頓還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實驗和數學計算,比如研究惠更斯發現的冰川石的異常折射現象,胡克發現的肥皂泡的色彩現象,「牛頓環」的光學現象等等。

牛頓還提出了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並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線運動路徑。他的「微粒說」與後來惠更斯的「波動說」構成了關於光的兩大基本理論。此外,他還製作了牛頓色盤等多種光學儀器。

偉大的成就~構築力學大廈

牛頓是經典力學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系統的總結了伽利略、開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三定律。

在牛頓以前,天文學是最顯赫的學科。但是為什麼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規律圍繞太陽運行?天文學家無法圓滿解釋這個問題。萬有引力的發現說明,天上星體運動和地面上物體運動都受到同樣的規律——力學規律的支配。

早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經有許多科學家嚴肅認真的考慮過這個問題。比如開普勒就認識到,要維持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必定有一種力在起作用,他認為這種力類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鐵一樣。1659年,惠更斯從研究擺的運動中發現,保持物體沿圓周軌道運動需要一種向心力。胡克等人認為是引力,並且試圖推到引力和距離的關系。

1664年,胡克發現彗星靠近太陽時軌道彎曲是因為太陽引力作用的結果;1673年,惠更斯推導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從向心力定律和開普勒第三定律,推導出維持行星運動的萬有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牛頓自己回憶,1666年前後,他在老家居住的時候已經考慮過萬有引力的問題。最有名的一個說法是:在假期里,牛頓常常在花園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屢次發生的那樣,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

一個蘋果的偶然落地,卻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轉折點,它使那個坐在花園里的人的頭腦開了竅,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切物體都受到差不多總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頓思索著。終於,他發現了對人類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萬有引力。

牛頓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解決了胡克等人沒有能夠解決的數學論證問題。1679年,胡克曾經寫信問牛頓,能不能根據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來證明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牛頓沒有回答這個問題。1685年,哈雷登門拜訪牛頓時,牛頓已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之間有引力,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和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

當時已經有了地球半徑、日地距離等精確的數據可以供計算使用。牛頓向哈雷證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圍繞地球運動的向心力,也證明了在太陽引力作用下,行星運動符合開普勒運動三定律。

在哈雷的敦促下,1686年底,牛頓寫成劃時代的偉大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皇家學會經費不足,出不了這本書,後來靠了哈雷的資助,這部科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才能夠在1687年出版。

牛頓在這部書中,從力學的基本概念(質量、動量、慣性、力)和基本定律(運動三定律)出發,運用他所發明的微積分這一銳利的數學工具,不但從數學上論證了萬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經典力學確立為完整而嚴密的體系,把天體力學和地面上的物體力學統一起來,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大的綜合。

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他除了在數學、光學、力學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外,他還花費大量精力進行化學實驗。他常常六個星期一直留在實驗室里,不分晝夜的工作。他在化學上花費的時間並不少,卻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顯著的成就。為什麼同樣一個偉大的牛頓,在不同的領域取得的成就竟那麼不一樣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各個學科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在力學和天文學方面,有伽利略、開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頓有可能用已經准備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正象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學方面,因為正確的道路還沒有開辟出來,牛頓沒法走到可以砍伐材料的地方。

牛頓在臨終前對自己的生活道路是這樣總結的:「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這當然是牛頓的謙遜。

怪異的牛頓

牛頓並不善於教學,他在講授新近發現的微積分時,學生都接受不了。但在解決疑難問題方面的能力,他卻遠遠超過了常人。還是學生時,牛頓就發現了一種計算無限量的方法。他用這個秘密的方法,算出了雙曲面積到二百五十位數。他曾經高價買下了一個棱鏡,並把它作為科學研究的工具,用它試驗了白光分解為的有顏色的光。

開始,他並不願意發表他的觀察所得,他的發現都只是一種個人的消遣,為的是使自己在寂靜的書齋中解悶,他獨自遨遊於自己所創造的超級世界裡。後來,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勸說下,才勉強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劃時代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問世。

作為大學教授,牛頓常常忙得不修邊幅,往往領帶不結,襪帶不系好,馬褲也不紐扣,就走進了大學餐廳。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時思想又開了小差,他腦海了只剩下了無窮量的二項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錯誤的把它當成通煙斗的通條,硬往煙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離他而去。牛頓也因此終生未娶。

牛頓從容不迫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結果作出了科學史上一個個重要的發現。他馬虎拖沓,曾經鬧過許多的笑話。一次,他邊讀書,邊煮雞蛋,等他揭開鍋想吃雞蛋時,卻發現鍋里是一隻懷表。還有一次,他請朋友吃飯,當飯菜准備好時,牛頓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便獨自進了內室,朋友等了他好久還是不見他出來,於是朋友就自己動手把那份雞全吃了,雞骨頭留在盤子,不告而別了。等牛頓想起,出來後,發現了盤子里的骨頭,以為自己已經吃過了,便轉身又進了內室,繼續研究他的問題。

牛頓晚年

但是由於受時代的限制,牛頓基本上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者。他認為運動只是機械力學的運動,是空間位置的變化;宇宙和太陽一樣是沒有發展變化的;靠了萬有引力的作用,恆星永遠在一個固定不變的位置上……

隨著科學聲譽的提高,牛頓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當選為國會中的大學代表。作為國會議員,牛頓逐漸開始疏遠給他帶來巨大成就的科學。他不時表示出對以他為代表的領域的厭惡。同時,他的大量的時間花費在了和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如胡克、萊布尼茲等進行科學優先權的爭論上。

晚年的牛頓在倫敦過著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為貴族。此時的牛頓非常富有,被普遍認為是生存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在他任職的二十四年時間里,他以鐵拳統治著學會。沒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選舉。

晚年的牛頓開始致力於對神學的研究,他否定哲學的指導作用,虔誠地相信上帝,埋頭於寫以神學為題材的著作。當他遇到難以解釋的天體運動時,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動力」的謬論。他說「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偉大艾薩克·牛頓逝世。

7. 數學小知識,要六年級的。

1、楊輝三角是一個由數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數表,一般形式如下: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1 7 21 35 35 21 7 1

… … … … …

楊輝三角最本質的特徵是,它的兩條斜邊都是由數字1組成的,而其餘的數則是等於它肩上的兩個數之和。其實,中國古代數學家在數學的許多重要領域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中國古代數學史曾經有自己光輝燦爛的篇章,而楊輝三角的發現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頁。楊輝,字謙光,北宋時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詳解九章演算法》一書中,輯錄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數表,稱之為「開方作法本源」圖。而這樣一個三角在我們的奧數競賽中也是經常用到,最簡單的就是叫你找規律。現在要求我們用編程的方法輸出這樣的數表。

2、一個故事引發的數學家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獃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3、為科學而瘋的人
由於研究無窮時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邏輯的但又荒謬的結果(稱為「悖論」),許多大數學家唯恐陷進去而採取退避三舍的態度。在1874—1876年期間,不到30歲的年輕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向神秘的無窮宣戰。他靠著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證明了一條直線上的點能夠和一個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也能和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1厘米長的線段內的點與太平洋面上的點,以及整個地球內部的點都「一樣多」,後來幾年,康托爾對這類「無窮集合」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通過嚴格證明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
康托爾的創造性工作與傳統的數學觀念發生了尖銳沖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攻擊甚至謾罵。有人說,康托爾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康托爾的概念是「霧中之霧」,甚至說康托爾是「瘋子」。來自數學權威們的巨大精神壓力終於摧垮了康托爾,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真金不怕火煉,康托爾的思想終於大放光彩。1897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認,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稱贊康托爾的工作「可能是這個時代所能誇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這時康托爾仍然神志恍惚,不能從人們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悅。1918年1月6日,康托爾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康托爾(1845—1918),生於俄國彼得堡一丹麥猶太血統的富商家庭,10歲隨家遷居德國,自幼對數學有濃厚興趣。23歲獲博士學位,以後一直從事數學教學與研究。他所創立的集合論已被公認為全部數學的基礎。

4、數學家的「健忘」

我國數學家吳文俊教授六十壽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運算和公式中。
有人特地選定這一天的晚間登門拜門拜訪,寒暄之後,說明來意:「聽您夫 人說,今天是您六十大壽,特來表示祝賀。」 吳文俊彷彿聽了一件新聞,恍然大悟地說:「噢,是嗎?我倒忘了。」 來人暗暗吃驚,心想:數學家的腦子里裝滿了數字,怎麼連自己的生日也記不住?
其實,吳文俊對日期的記憶力是很強的。他在將近花甲之年的時候,又先攻 了一個難題——「機器證明」。這是為了改變了數學家「一支筆、一張紙、一個腦袋」的勞動方式,運用電子計算機來實現數學證明,以便數學家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創造性的工作,他在進行這項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對於電子計算機安裝的日期、為計算機最後編成三百多道「指令」程序的日期,都記得一清二楚。
後來,那位祝壽的來客在閑談中問起他怎麼連自己生日也記不住的時候,他知著回答:
「我從來不記那些沒有意義的數字。在我看來,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 什麼要緊?所以,我的生日,愛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記,他從不想 要為自己或家裡的人慶祝生日,就連我結婚的日子,也忘了。但是,有些數字非記不可,也很容易記住……」

5、蘋果樹下的例行出步

1884年春天,年輕的數學家阿道夫·赫維茨從哥廷根來到哥尼斯堡擔任副教授,年齡還不到25歲,在函數論方面已有出色的研究成果.希爾伯特和閩可夫斯基很快就和他們的新老師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他們這三個年輕人每天下午准5點必定相會去蘋果樹下散步.希爾伯特後來回憶道:「日復一日的散步中,我們全都埋頭討論當前數學的實際問題;相互交換我們對問題新近獲得的理解,交流彼此的想法和研究計劃.」在他們三人中,赫維茨有著廣泛「堅實的基礎知識,又經過很好的整理,」所以他是理所當然的帶頭人,並使其他兩位心悅誠服.當時希爾伯特發現,這種學習方法比鑽在昏暗的教室或圖書館里啃書本不知要好多少倍,這種例行的散步一直持續了整整八年半之久.以這種最悠然而有趣的學習方式,他們探索了數學的「每一個角落」,考察著數學世界的每一個王國,希爾伯特後來回憶道:「那時從沒有想到我們竟會把自己帶到那麼遠!」三個人就這樣「結成了終身的友誼.」

6、報效祖國宏願--華羅庚的故事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7、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導者

萊布尼茲對中國、的科學、文化和哲學思想十分關注,是最早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德國人。他向耶酥會來華傳教士格里馬爾迪了解到了許多有關中國的情況,包括養蠶紡織、造紙印染、冶金礦產、天文地理、數學文字等等,並將這些資料編輯成冊出版。他認為中西相互之間應建立一種交流認識的新型關系。在《中國近況》一書的緒論中,萊布尼茲寫道:「全人類最偉大的文化和最發達的文明彷彿今天匯集在我們大陸的兩端,即匯集在歐洲和位於地球另一端的東方的歐洲——中國。」「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與歐洲相比,面積相當,但人口數量則已超過。」「在日常生活以及經驗地應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們是不分伯仲的。我們雙方各自都具備通過相互交流使對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辯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但「在時間哲學,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了。」在這里,萊布尼茲不僅顯示出了不帶「歐洲中心論」色彩的虛心好學精神,而且為中西文化雙向交流描繪了宏偉的藍圖,極力推動這種交流向縱深發展,是東西方人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繁榮進步。萊布尼茲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畢生的努力,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虛心好學、對中國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歐洲中心論」偏見的精神尤為難能可貴,值得後世永遠敬仰、效仿。

8、《孫子算經》是唐初作為「算學」教科書的著名的《算經十書》之一,共三卷,上卷敘述算籌記數的制度和乘除法則,中卷舉例說明籌算分數法和開平方法,都是了解中國古代籌算的重要資料。下卷收集了一些算術難題,「雞兔同籠」問題是其中之一。原題如下: 令有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

問雄、兔各幾何?

原書的解法是;設頭數是a,足數是b。則b/2-a是兔數,a-(b/2-a)是雉數。這個解法確實是奇妙的。原書在解這個問題時,很可能是採用了方程的方法。

設x為雉數,y為兔數,則有

x+y=b, 2x+4y=a

解之得

y=b/2-a,

x=a-(b/2-a)

根據這組公式很容易得出原題的答案:兔12隻,雉22隻。

8. 論文怎樣寫才好。著重寫哪一部分

如何寫好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這也是考核論文成績的基本依據之一。關於畢業論文寫作的具體要求,在以後的有關章節中將作詳細論述,這里先說說畢業論文寫作的一些原則要求。
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撰寫畢業論文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理論研究,特別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為現實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能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科學研究的任務就在於揭示事物運動的規律性,並用這種規律性的認識指導人們的實踐,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因此,畢業論文在選題和觀點上都必須注重聯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密切注視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堅持理論研究的現實性,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就必須邁開雙腳,深入實際,進行社會調查研究。這也是我們正確認識社會的基本途徑。人們只有深入到實際中去,同客觀事物廣泛接觸,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後運用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對這些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製作,才能從中發現有現實意義而又適合自己研究的新課題。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層出不窮,需要研究的問題遍布社會的方方面面,只要我們對現實問題有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敏感性,善於捕捉那些生動而具有典型性的現實材料,通過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從中引出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高畢業論文的價值。當然撰寫畢業論文可選擇的課題十分廣泛,並不只限於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研究專業基本理論,中西方比較研究等。但無論選擇什麼研究課題,都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從歷史的研究中吸取有益於現實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從對外國的研究中,借鑒其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或為我國的對外政策提供某些依據。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方法,必須認真讀書,掌握理論武器。李瑞環同志指出:「強調聯系實際,絕不意味著否定讀書的重要,恰恰相反,更要認真地讀,反復地讀,深鑽苦研,做到真正讀懂弄通。否則,沒有掌握理論,怎麼談得上理論聯系實際?」(《求是》雜志1989年第24期)認真讀書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好專業課,具備專業基礎知識。這是寫好畢業論文的前提和必要條件。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具備了相應水平的知識積累,才能理解一定深度的學術問題;同時,也只有具備了某一特定的知識結構,才能對某學科中的問題進行研究。正如黑格爾所說,在討論學術問題之前,必須「先有具備某種程度的知識」,否則,「沒有憑借作為討論出發的根據,於是他們只能徘徊於模糊空疏以及毫無意義的情況中」。(小邏輯》第三版序言)二是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馬克思主義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成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作為偉大的認識工具,雖然並不直接提供解決各種具體問題的答案,但它對我們如何正確地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因此,大學畢業生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應當努力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自覺地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指導畢業論文的寫作。
二、立論要科學,觀點要創新
(一)立論要科學
畢業論文的科學性是指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內容能夠反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文章的基本觀點必須是從對具體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出來,而不是主觀臆想出來的。科學研究作用就在於揭示規律,探索真理,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開拓前進的道路。判斷一篇論文有無價值或價值之大小,首先是看文章觀點和內容的科學性如何。
文章的科學性首先來自對客觀事物的周密而詳盡的調查研究。掌握大量豐富而切合實際的材料,使之成為「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其次,文章的科學性通常取決於作者在觀察、分析問題時能否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科學研究中,既不容許夾雜個人的偏見,又不能人雲亦雲,更不能不著邊際地憑空臆想,而必須從分析出發,力爭做到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
再次,文章是否具有科學性,還取決於作者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寫作畢業論文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運用前人提出的科學理論去探索新的問題。因此,必須准確地理解和掌握前人的理論,具有廣博而堅實的知識基礎。如果對畢業論文所涉及領域中的科學成果一無所知,那就根本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論文。
(二)觀點要創新
畢業論文的創新是其價值所在。文章的創新性,一般來說,就是要求不能簡單地重復前人的觀點,而必須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學術論文之所以要有創新性,這是由科學研究的目的決定的。從根本上說,人們進行科學研究就是為了認識那些尚未被人們認識的領域,學術論文的寫作則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寫作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學術論文如果毫無創造性,就不成其為科學研究,因而也不能稱之為學術論文。畢業論文雖然著眼於對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基本訓練,但創造性仍是其著力強調的一項基本要求。
當然,對學術論文特別是畢業論文創造性的具體要求應作正確的理解。它可以表現為在前人沒有探索過的新領域,前人沒有做過的新題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現為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研究,有新的發現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現為從一個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觀點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對現實生活中的新問題作出科學的說明,提出解決的方案,這自然是一種創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種新現象、新問題,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思考,這也不失為一種創造性。國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發布的《發明獎勵條例》中指出:「在科學技術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觀世界的才是發明,……至於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成就,則是發現。」條例中對「新」作了明確規定:「新」是指前人所沒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這些規定,可作為我們衡量畢業論文創造性的重要依據。
根據《條例》所規定的原則,結合寫作實踐,衡量畢業論文的創造性,可以從以下幾個具體方面來考慮:
(1)所提出的問題在本專業學科領域內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或實際意義,並通過獨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認識和看法。
(2)雖是別人已研究過的問題,但作者採取了新的論證角度或新的實驗方法,所提出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給人以啟發。
(3)能夠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問題上的混亂看法。雖然沒有更新的見解,但能夠為別人再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一些必要的條件和方法。
(4)用較新的理論、較新的方法提出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取得一定的效果。或為實際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思路和數據等。
(5)用相關學科的理論較好地提出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本學科中的問題。
(6)用新發現的材料(數據、事實、史實、觀察所得等)來證明已證明過的觀點。
科學研究中的創造性要求對前人已有的結論不盲從,而要善於獨立思考,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敢於否定那些陳舊過時的結論,這不僅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還必須具有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精神。要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任何創新都不是憑空而來的,總是以前人的成果為基礎。因此,我們要認真地學習、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這種學習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剝,而是既要繼承,又要批判和發展。
三、論據要翔實,論證要嚴密
(一)論據要翔實
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僅有一個好的主題和觀點是不夠的,它還必須要有充分、翔實的論據材料作為支持。旁徵博引、多方佐證,是畢業論文有別於一般性議論文的明顯特點。一般性議論文,作者要證明一個觀點,有時只需對一兩個論據進行分析就可以了,而畢業論文則必須以大量的論據材料作為自己觀點形成的基礎和確立的支柱。作者每確立一個觀點,必須考慮:用什麼材料做主證,什麼材料做旁證;對自己的觀點是否會有不同的意見或反面意見,對他人持有的異議應如何進行闡釋或反駁。畢業論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觀點、見解切切實實是屬於自己的,而要使自己的觀點能夠得到別人的承認,就必須有大量的、充分的、有說服力的理由來證實自己觀點的正確。
畢業論文的論據要充分,還須運用得當。一篇論文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全部研究工作所得,古今中外的事實事例、精闢的論述、所有的實踐數據、觀察結果、調查成果等全部引用進來,而是要取其必要者,舍棄可有可無者。論據為論點服務,材料的簡單堆積不僅不能證明論點,強有力地闡述論點,反而給人以一種文章拖咨、雜亂無章、不得要領的感覺。因而在已收集的大量材料中如何選擇必要的論據顯得十分重要。一般來說,要注意論據的新穎性、典型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考慮其能否有力地闡述觀點。
畢業論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數據,必須正確可靠,經得起推敲和驗證,即論據的正確性。具體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須經過反復證實。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復核實,要去掉個人的好惡和想當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觀的真實。第二手材料要究根問底,查明原始出處,並深領其意,而不得斷章取義。引用別人的材料是為自己的論證服務,而不得作為篇章的點綴。在引用他人材料時,需要下一番篩選、鑒別的功夫,做到准確無誤。寫作畢業論文,應盡量多引用自己的實踐數據、調查結果等作為佐證。如果文章論證的內容,是作者自己親身實踐所得出的結果,那麼文章的價值就會增加許多倍。當然,對於掌握知識有限、實踐機會較少的大學生來講,在初次進行科學研究中難免重復別人的勞動,在畢業論文中較多地引用別人的實踐結果、數據等,在所難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內容均是間接得來的東西的組合,很少有自己親自動手得到的東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寫作畢業論文的意義。
(二)論證要嚴密
論證是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方法和過程。論證要嚴密、富有邏輯性,這樣才能使文章具有說服力。從文章全局來說,作者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符合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程序,使人們的邏輯程序和認識程序統一起來,全篇形成一個邏輯整體。從局部來說,對於某一問題的分析,某一現象的解釋,要體現出較為完整的概念、判斷、推理的過程。
畢業論文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的文章樣式,它訴諸理解大量運用科學的語體,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事物的本質或規律,從已知推測未知,各種畢業論文都是採用這種思維形式。社會科學論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實,採取歸納推理的形式,求得對未知的認識。要使論證嚴密,富有邏輯性,必須做到:(1)概念判斷准確,這是邏輯推理的前提;(2)要有層次、有條理的闡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3)要以論為綱,虛實結合,反映出從「實」到「虛」,從「事」到「理」,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
此外,撰寫畢業論文還應注意文體式樣的明確性、規范性。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科普讀物、可行性報告、宣傳提綱等都各有自己的特點,在寫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學術論文各部分的寫作要求與寫作方法
作者:
None
發布日期:
2002-5-21
全文:
學術論文各部分的寫作要求與寫作方法
(一)題名(Title,Topic)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
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
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准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對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確得體
要求論文題目能准確表達論文內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常見毛病是:過於籠統,題不扣文。如:"金屬疲勞強度的研究"過於籠統,若改為針對研究的具體對象來命題。效果會好得多,例如"含鎳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勞強度的研究",這樣的題名就要貼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鐵基高溫合金中鋁和鈦含量對高溫長期性能和組織穩定性能的影響的研究"這樣的論文題目,既長又不準確,題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義,令人費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體積比?金屬牌號?或是其它什麼,請教不得而知,這就叫題目含混不清,解決的辦法就是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清晰地點示出論文研究的內容。假如上面的題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內文中說明,不必寫在標題中,標題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這一事實即可。可參考的修改方案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對高溫性能和組織穩定性的影響"。
關鍵問題在於題目要緊扣論文內容,或論文內容民論文題目要互相匹配、緊扣,即題要扣文,文也要扣題。這是撰寫論文的基本准則。
2.簡短精煉
力求題目的字數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至於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並無統一的"硬性"規定,一般希望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不過,不能由於一味追求字數少而影響題目對內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確有矛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
常見了繁瑣題名如:"關於鋼水中所含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這類題目中,像"關於"、"研究"等詞彙如若舍之,並不影響表達。戲是論文,總包含有研究及關於什麼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題目便可精煉為:"鋼水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法"。這樣一改,字數便從原21個安減少為12個字,讀起來覺得干凈利落、簡短明了。
若簡短題名不足以顯示論文內容或反映出屬於系列研究的性質,則可利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以加副標題來補充說明特定的實驗材料,方法及內容等信息,使標題成為既充實准確又不流於籠統和一般化。如?quot;(主標題)有源位錯群的動力學特性--(副標題)用電子計算機模擬有源位錯群的滑移特性"。
3.外延和內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內涵"屬於形式邏輯中的概念。所謂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每一個對象;而所謂內涵,則是指對每一個概念對象特有屬性的反映。
命題時,若不考慮邏輯上有關外延和內涵的恰當運用,則有可能出現謬誤,至少是不當。如:"對農村合理的全、畜、機動力組合的設計"這一標題即存在邏輯上的錯誤。題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壯年,也可以是指嬰兒、幼兒或老人,因為後者也?quot;人",然而卻不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顯然不屬於命題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當。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豬,試問,哪裡見到過用羊和豬來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屬於外延不當的錯誤。其中,由於使用"勞力"與"畜力",就不會分別誤解成那些不具有勞動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對象。
4.醒目
論文題目雖然居於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題目是否醒目的問題,因為題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現的內容是否醒目,其產生的效果是相距甚遠的。
有人對36種公開發行的醫學科持期刊1987年發表的論文的部分標題,作過統計分析,從中篩選100條有錯誤的標題。在100條有錯誤的標題中,屬於"省略不當"錯誤的佔20%(如:"完狀動肪疾病運動後異常血壓反應的決定因素"的標題,將"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省略為"冠狀動肪疾病";"一年來世界各國肝病的進展"的標題,將"肝病治療"省略為"肝病");屬於"介詞使用不當"錯誤的佔12%(如:"內鏡熒光檢測對診斷消化道癌的評價"的標題,本意是作者運用這種方法去診斷消化道癌並做出評價,而實際上"內鏡熒火檢測"成了主語,當然不妥當)。在使用介詞時產生的錯誤主要有:①省略主語--第一人稱代詞不達意後,沒有使用介詞結構,使輔助成分誤為主語;②需要使用介詞時又沒有使用;③不需要使用介詞結構時使用。粲"主事的錯誤"的佔11%(如"新冠片"錯對冠心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屬於"並列關系使用不當"錯誤的佔9%(如:"老年患者的膀胱鏡檢查與並發症");屬於"用詞不當"、"句子混亂"錯誤的各佔9%,其它類型的錯誤,如標題冗長、文題不符、重復、歧意等亦時有發生。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這一項屬於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後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註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論文摘要雖然要反映以上內容,但文字必須十分簡煉,內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數不超過論文字數的5%。例如,對於6000字的一篇論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論文摘要不要列舉例證,不講研究過程,不用圖表,不給化學結構式,也不要作自我評價。
[示例]
論文題目:天體對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影響
論文摘要:地球重力加速度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物理量,隨著對重力加速度測量精度要求的日益提高,必須考慮天體對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影響。本文介紹了天體(包含日、月及太陽系行星)對地球重力加速度影響的基本概念,推導了影響的計算公式,並經過誤差分析,證明此公式的相對誤差小於1×10-9,完全可滿足現代精密重力加速度測量的要求。
撰寫論文摘要的常見毛病,一是照搬論文正文中的小標題(目錄)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二是內容不濃縮、不概括,文字篇幅過長。
[示例]
論文題目:集成電路熱模擬模型和演算法
論文提要:眾所周知,半導體器件的各種特性參數都是溫度的靈敏函數學[諸如ls(T),B(T),C1(T),Cp(T)……]。集成電路將大量元件集成在一塊苡片上,電路工作時,元件功耗將產生熱量,沿晶片向四周擴散。但是由於半導體片及基座材料具有熱阻,因此晶元上各點溫度不可能相同。特別對於功率集成電路,大功率元件區域將有較高溫度所以在晶元上存在著不均勻的溫度分布。
但是為了簡化計算,一般在分析集成電路性能時,常常忽略這種溫度差別,假定所有元件者處於同一溫度下。例如通用的電路模擬程序--SPICE就是這樣處理的。顯然這一假定對集成電路帶來計算誤差。對於功率集成電路誤差將更大。因此,如何計算集成電路晶元上的溫度分布,如何計算元件溫度不同時的電路特性,以及如何考慮晶元上熱、電相互作用,這就是本文的目的。
本文介紹集成電路的熱模擬模型,並將熱路問題模擬成電路問題,然後用電路模擬程序求解晶元溫度分由。這樣做可以利用成熟的電路分析程序,使計算的速度和精度大為提高。作者根據這一模型和演算法,編制了一個YM-LiN-3的FORTRAN程序,它可以確定晶元溫度分布,也可發計算元件處於不同溫度時的電路特性,該程序在微機IBM-PC上通過,得到滿意結果。
上述論文提要字數近600,顯然過長,只要認真加以修改(例如:第一段可刪掉,第二段只保留其中的最後幾句話,加上第三段),便可以二三百個字編寫論文摘要。
(四)關鍵詞(Key words)
關鍵詞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詞彙,正是由於它的出現和發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
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系來區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並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准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系的動態性的詞或片語。
例如:主題詞之一"等離子體應用"。它具有概念的特性,說明它不是別的,而是"等離子體應用",採用的是自然語言詞彙。
關鍵詞是標示文獻關建主題內容,但未經規范處理的主題詞。如,關鍵?quot;原子能"(其規范的主題詞可能是"核能")。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篇論文可選取3~8個詞作為關鍵詞。
[示例]
論文題目:一種新的天線陣方向圖綜合方法
關鍵詞:天線陣;方向圖;綜合;互耦;偶極子;輸入阻抗(共6個)相應的英譯文:
Title: A new method for array pattern synthe

9. 學術論文寫作應注意哪些事

論文的結構一般是
背景介紹
·研究現狀
現有演算法、技術、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
提出的新的演算法、協議、方法、技術或手段
對自己提出的方法、技術或手段進行實踐、分析和比較
結論和展望
20.論文撰寫時,一定要注意書面語氣,不要有口語化的成分,很多同學沒有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寫的內容過於口語化,應注意!

10. 論文開題報告是什麼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
開題者把自己所選的課題的概況(即"開題報告內容"),向有關專家、學者、科技人員進行陳述。然後由他們對科研課題進行評議。亦可採用"德爾菲法"評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門綜合評議的意見,確定是否批准這一選題。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
特點

《怎樣做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包括綜述、關鍵技術、可行性分析和時間安排等四個方面 。由於開題報告是用文字體現的論文總構想,因而篇幅不必過大,但要把計劃研究的課題、如何研究、理論適用等主要問題寫清楚。開題報告一般為表格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這樣做,既避免遺漏;又便於評審者一目瞭然,把握要點。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理論依據(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設備、協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課題負責人、起止時間、報告提綱等。
綜述
開題報告的綜述部分應首先提出選題,並簡明扼要地說明該選題的目的、相關課題研究情況、理論適用、研究方法。
提綱
開題報告包含的論文提綱可以是粗線條的,是一個研究構想的基本框架。可採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綱形式。在開題階段,提綱的目的是讓人清楚論文的基本框架,沒有必要像論文目錄那樣詳細。
報告提綱包括:
(1)課題的目的、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和有關文獻資料的主要觀點與結論;
(2)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各項有關指標、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進行試驗性研究);
(3)大致的進度安排;
(4)准備工作的情況和已具備的條件(包括人員、儀器、設備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設備和儀器(用途、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價格等);
(6)經費概算;
(7)預期研究結果;
(8)承擔單位和主要協作單位、及人員分工等。
參考
開題報告中應包括相關參考文獻的目錄
要求
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版面格式應符合以下規定。
主要寫法
基本說明
開題報告的基本內容及其順序:論文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概況;論文擬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論文擬撰寫的主要內容(提綱);論文計劃進度;其它。
內容撰寫
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立論依據(畢業論文選題的目的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案(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過程、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創新點)、條件分析(儀器設備、協作單位及分工、人員配置)等。
1、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確、規范。要將研究的問題准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對象及實驗效應等。用詞造句要科學、規范。
②簡潔。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2、立論依據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 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麼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後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② 國內外研究現狀,即文獻綜述,要以查閱文獻為前提,所查閱的文獻應與研究問題相關,但又不能過於局限。與問題無關則流散無窮;過於局限又違背了學科交叉、滲透原則,使視野狹隘,思維窒息。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述」更多的並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於發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要摒棄偏見,不引用與導師及本人觀點相悖的觀點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綜述的對象,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
此外,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
3、研究方案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研究的過程。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的安排,要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進程的連續性。
②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並採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條件分析突出儀器設備等物質條件的優勢。明確協作單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確各自的工作及職責,同時又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導師組,導師組成員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實際需要,要以知識結構的互補為依據。

熱點內容
編譯運行後保存exe文件 發布:2025-01-17 04:00:18 瀏覽:565
asm源碼編譯 發布:2025-01-17 03:54:24 瀏覽:287
如何配置svi介面的ip地址 發布:2025-01-17 03:48:09 瀏覽:44
微軟怎麼解壓縮文件 發布:2025-01-17 03:43:06 瀏覽:204
有沒有手機可以用的java編譯器 發布:2025-01-17 03:38:56 瀏覽:542
手把手教你學c語言版 發布:2025-01-17 03:38:52 瀏覽:781
最優化遺傳演算法 發布:2025-01-17 03:35:24 瀏覽:547
四代飛度家用需要加裝哪些配置 發布:2025-01-17 03:34:28 瀏覽:877
安卓手機貓和老鼠怎麼換號 發布:2025-01-17 03:23:58 瀏覽:470
安卓系統怎麼下蝙蝠 發布:2025-01-17 03:20:07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