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常用聚類演算法

常用聚類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2-03-13 18:06:00

『壹』 大數據分析之聚類演算法

大數據分析之聚類演算法
1. 什麼是聚類演算法
所謂聚類,就是比如給定一些元素或者對象,分散存儲資料庫中,然後根據我們感興趣的對象屬性,對其進行聚集,同類的對象之間相似度高,不同類之間差異較大。最大特點就是事先不確定類別。
這其中最經典的演算法就是KMeans演算法,這是最常用的聚類演算法,主要思想是:在給定K值和K個初始類簇中心點的情況下,把每個點(亦即數據記錄)分到離其最近的類簇中心點所代表的類簇中,所有點分配完畢之後,根據一個類簇內的所有點重新計算該類簇的中心點(取平均值),然後再迭代的進行分配點和更新類簇中心點的步驟,直至類簇中心點的變化很小,或者達到指定的迭代次數。
KMeans演算法本身思想比較簡單,但是合理的確定K值和K個初始類簇中心點對於聚類效果的好壞有很大的影響。
聚類演算法實現
假設對象集合為D,准備劃分為k個簇。
基本演算法步驟如下:
1、從D中隨機取k個元素,作為k個簇的各自的中心。
2、分別計算剩下的元素到k個簇中心的相異度,將這些元素分別劃歸到相異度最低的簇。
3、根據聚類結果,重新計算k個簇各自的中心,計算方法是取簇中所有元素各自維度的算術平均數。
4、將D中全部元素按照新的中心重新聚類。
5、重復第4步,直到聚類結果不再變化。
6、將結果輸出。

核心Java代碼如下:
/**
* 迭代計算每個點到各個中心點的距離,選擇最小距離將該點劃入到合適的分組聚類中,反復進行,直到
* 分組不再變化或者各個中心點不再變化為止。
* @return
*/
public List[] comput() {
List[] results = new ArrayList[k];//為k個分組,分別定義一個聚簇集合,未來放入元素。

boolean centerchange = true;//該變數存儲中心點是否發生變化
while (centerchange) {
iterCount++;//存儲迭代次數
centerchange = false;
for (int i = 0; i < k; i++) {
results[i] = new ArrayList<T>();
}
for (int i = 0; i < players.size(); i++) {
T p = players.get(i);
double[] dists = new double[k];
for (int j = 0; j < initPlayers.size(); j++) {
T initP = initPlayers.get(j);
/* 計算距離 這里採用的公式是兩個對象相關屬性的平方和,最後求開方*/
double dist = distance(initP, p);
dists[j] = dist;
}

int dist_index = computOrder(dists);//計算該點到各個質心的距離的最小值,獲得下標
results[dist_index].add(p);//劃分到對應的分組。
}
/*
* 將點聚類之後,重新尋找每個簇的新的中心點,根據每個點的關注屬性的平均值確立新的質心。
*/
for (int i = 0; i < k; i++) {
T player_new = findNewCenter(results[i]);
System.out.println("第"+iterCount+"次迭代,中心點是:"+player_new.toString());
T player_old = initPlayers.get(i);
if (!IsPlayerEqual(player_new, player_old)) {
centerchange = true;
initPlayers.set(i, player_new);
}

}

}

return results;
}
上面代碼是其中核心代碼,我們根據對象集合List和提前設定的k個聚集,最終完成聚類。我們測試一下,假設要測試根據NBA球員的場均得分情況,進行得分高中低的聚集,很簡單,高得分在一組,中等一組,低得分一組。
我們定義一個Player類,裡面有屬性goal,並錄入數據。並設定分組數目為k=3。
測試代碼如下:
List listPlayers = new ArrayList();
Player p1 = new Player();
p1.setName(「mrchi1」);
p1.setGoal(1);
p1.setAssists(8);
listPlayers.add(p1);

Player p2 = new Player();
p2.setName("mrchi2");
p2.setGoal(2);
listPlayers.add(p2);

Player p3 = new Player();
p3.setName("mrchi3");
p3.setGoal(3);
listPlayers.add(p3);
//其他對象定義此處略。製造幾個球員的對象即可。
Kmeans<Player> kmeans = new Kmeans<Player>(listPlayers, 3);
List<Player>[] results = kmeans.comput();
for (int i = 0; i < results.length; i++) {
System.out.println("類別" + (i + 1) + "聚集了以下球員:");
List<Player> list = results[i];
for (Player p : list) {
System.out.println(p.getName() + "--->" + p.getGoal()

}
}
演算法運行結果:

可以看出中心點經歷了四次迭代變化,最終分類結果也確實是相近得分的分到了一組。當然這種演算法有缺點,首先就是初始的k個中心點的確定非常重要,結果也有差異。可以選擇彼此距離盡可能遠的K個點,也可以先對數據用層次聚類演算法進行聚類,得到K個簇之後,從每個類簇中選擇一個點,該點可以是該類簇的中心點,或者是距離類簇中心點最近的那個點。

『貳』 四種聚類方法之比較

四種聚類方法之比較
介紹了較為常見的k-means、層次聚類、SOM、FCM等四種聚類演算法,闡述了各自的原理和使用步驟,利用國際通用測試數據集IRIS對這些演算法進行了驗證和比較。結果顯示對該測試類型數據,FCM和k-means都具有較高的准確度,層次聚類准確度最差,而SOM則耗時最長。
關鍵詞:聚類演算法;k-means;層次聚類;SOM;FCM
聚類分析是一種重要的人類行為,早在孩提時代,一個人就通過不斷改進下意識中的聚類模式來學會如何區分貓狗、動物植物。目前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成功的應用,如用於模式識別、數據分析、圖像處理、市場研究、客戶分割、Web文檔分類等[1]。
聚類就是按照某個特定標准(如距離准則)把一個數據集分割成不同的類或簇,使得同一個簇內的數據對象的相似性盡可能大,同時不在同一個簇中的數據對象的差異性也盡可能地大。即聚類後同一類的數據盡可能聚集到一起,不同數據盡量分離。
聚類技術[2]正在蓬勃發展,對此有貢獻的研究領域包括數據挖掘、統計學、機器學習、空間資料庫技術、生物學以及市場營銷等。各種聚類方法也被不斷提出和改進,而不同的方法適合於不同類型的數據,因此對各種聚類方法、聚類效果的比較成為值得研究的課題。
1 聚類演算法的分類
目前,有大量的聚類演算法[3]。而對於具體應用,聚類演算法的選擇取決於數據的類型、聚類的目的。如果聚類分析被用作描述或探查的工具,可以對同樣的數據嘗試多種演算法,以發現數據可能揭示的結果。
主要的聚類演算法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劃分方法、層次方法、基於密度的方法、基於網格的方法以及基於模型的方法[4-6]。
每一類中都存在著得到廣泛應用的演算法,例如:劃分方法中的k-means[7]聚類演算法、層次方法中的凝聚型層次聚類演算法[8]、基於模型方法中的神經網路[9]聚類演算法等。
目前,聚類問題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上述的硬聚類,即每一個數據只能被歸為一類,模糊聚類[10]也是聚類分析中研究較為廣泛的一個分支。模糊聚類通過隸屬函數來確定每個數據隸屬於各個簇的程度,而不是將一個數據對象硬性地歸類到某一簇中。目前已有很多關於模糊聚類的演算法被提出,如著名的FCM演算法等。
本文主要對k-means聚類演算法、凝聚型層次聚類演算法、神經網路聚類演算法之SOM,以及模糊聚類的FCM演算法通過通用測試數據集進行聚類效果的比較和分析。
2 四種常用聚類演算法研究
2.1 k-means聚類演算法
k-means是劃分方法中較經典的聚類演算法之一。由於該演算法的效率高,所以在對大規模數據進行聚類時被廣泛應用。目前,許多演算法均圍繞著該演算法進行擴展和改進。
k-means演算法以k為參數,把n個對象分成k個簇,使簇內具有較高的相似度,而簇間的相似度較低。k-means演算法的處理過程如下:首先,隨機地選擇k個對象,每個對象初始地代表了一個簇的平均值或中心;對剩餘的每個對象,根據其與各簇中心的距離,將它賦給最近的簇;然後重新計算每個簇的平均值。這個過程不斷重復,直到准則函數收斂。通常,採用平方誤差准則,其定義如下:

這里E是資料庫中所有對象的平方誤差的總和,p是空間中的點,mi是簇Ci的平均值[9]。該目標函數使生成的簇盡可能緊湊獨立,使用的距離度量是歐幾里得距離,當然也可以用其他距離度量。k-means聚類演算法的演算法流程如下:
輸入:包含n個對象的資料庫和簇的數目k;
輸出:k個簇,使平方誤差准則最小。
步驟:
(1) 任意選擇k個對象作為初始的簇中心;
(2) repeat;
(3) 根據簇中對象的平均值,將每個對象(重新)賦予最類似的簇;
(4) 更新簇的平均值,即計算每個簇中對象的平均值;
(5) until不再發生變化。
2.2 層次聚類演算法
根據層次分解的順序是自底向上的還是自上向下的,層次聚類演算法分為凝聚的層次聚類演算法和分裂的層次聚類演算法。
凝聚型層次聚類的策略是先將每個對象作為一個簇,然後合並這些原子簇為越來越大的簇,直到所有對象都在一個簇中,或者某個終結條件被滿足。絕大多數層次聚類屬於凝聚型層次聚類,它們只是在簇間相似度的定義上有所不同。四種廣泛採用的簇間距離度量方法如下:

這里給出採用最小距離的凝聚層次聚類演算法流程:
(1) 將每個對象看作一類,計算兩兩之間的最小距離;
(2) 將距離最小的兩個類合並成一個新類;
(3) 重新計算新類與所有類之間的距離;
(4) 重復(2)、(3),直到所有類最後合並成一類。
2.3 SOM聚類演算法
SOM神經網路[11]是由芬蘭神經網路專家Kohonen教授提出的,該演算法假設在輸入對象中存在一些拓撲結構或順序,可以實現從輸入空間(n維)到輸出平面(2維)的降維映射,其映射具有拓撲特徵保持性質,與實際的大腦處理有很強的理論聯系。
SOM網路包含輸入層和輸出層。輸入層對應一個高維的輸入向量,輸出層由一系列組織在2維網格上的有序節點構成,輸入節點與輸出節點通過權重向量連接。學習過程中,找到與之距離最短的輸出層單元,即獲勝單元,對其更新。同時,將鄰近區域的權值更新,使輸出節點保持輸入向量的拓撲特徵。
演算法流程:
(1) 網路初始化,對輸出層每個節點權重賦初值;
(2) 將輸入樣本中隨機選取輸入向量,找到與輸入向量距離最小的權重向量;
(3) 定義獲勝單元,在獲勝單元的鄰近區域調整權重使其向輸入向量靠攏;
(4) 提供新樣本、進行訓練;
(5) 收縮鄰域半徑、減小學習率、重復,直到小於允許值,輸出聚類結果。
2.4 FCM聚類演算法
1965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扎德教授第一次提出了『集合』的概念。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模糊集合理論漸漸被應用到各個實際應用方面。為克服非此即彼的分類缺點,出現了以模糊集合論為數學基礎的聚類分析。用模糊數學的方法進行聚類分析,就是模糊聚類分析[12]。
FCM演算法是一種以隸屬度來確定每個數據點屬於某個聚類程度的演算法。該聚類演算法是傳統硬聚類演算法的一種改進。

演算法流程:
(1) 標准化數據矩陣;
(2) 建立模糊相似矩陣,初始化隸屬矩陣;
(3) 演算法開始迭代,直到目標函數收斂到極小值;
(4) 根據迭代結果,由最後的隸屬矩陣確定數據所屬的類,顯示最後的聚類結果。
3 四種聚類演算法試驗
3.1 試驗數據
實驗中,選取專門用於測試分類、聚類演算法的國際通用的UCI資料庫中的IRIS[13]數據集,IRIS數據集包含150個樣本數據,分別取自三種不同的鶯尾屬植物setosa、versicolor和virginica的花朵樣本,每個數據含有4個屬性,即萼片長度、萼片寬度、花瓣長度,單位為cm。在數據集上執行不同的聚類演算法,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聚類結果。
3.2 試驗結果說明
文中基於前面所述各演算法原理及演算法流程,用matlab進行編程運算,得到表1所示聚類結果。

如表1所示,對於四種聚類演算法,按三方面進行比較:(1)聚錯樣本數:總的聚錯的樣本數,即各類中聚錯的樣本數的和;(2)運行時間:即聚類整個過程所耗費的時間,單位為s;(3)平均准確度:設原數據集有k個類,用ci表示第i類,ni為ci中樣本的個數,mi為聚類正確的個數,則mi/ni為第i類中的精度,則平均精度為:

3.3 試驗結果分析
四種聚類演算法中,在運行時間及准確度方面綜合考慮,k-means和FCM相對優於其他。但是,各個演算法還是存在固定缺點:k-means聚類演算法的初始點選擇不穩定,是隨機選取的,這就引起聚類結果的不穩定,本實驗中雖是經過多次實驗取的平均值,但是具體初始點的選擇方法還需進一步研究;層次聚類雖然不需要確定分類數,但是一旦一個分裂或者合並被執行,就不能修正,聚類質量受限制;FCM對初始聚類中心敏感,需要人為確定聚類數,容易陷入局部最優解;SOM與實際大腦處理有很強的理論聯系。但是處理時間較長,需要進一步研究使其適應大型資料庫。
聚類分析因其在許多領域的成功應用而展現出誘人的應用前景,除經典聚類演算法外,各種新的聚類方法正被不斷被提出。

『叄』 幾種常用聚類方法的比較

1.k-mean聚類分析 適用於樣本聚類;
2.分層聚類 適用於對變數聚類;
3.兩步聚類 適用於分類變數和連續變數聚類;
4.基於密度的聚類演算法;
5.基於網路的聚類;
6.機器學習中的聚類演算法;
前3種,可用spss簡單操作實現;

『肆』 聚類演算法有哪些分類

聚類演算法的分類有:

1、劃分法

劃分法(partitioning methods),給定一個有N個元組或者紀錄的數據集,分裂法將構造K個分組,每一個分組就代表一個聚類,K小於N。而且這K個分組滿足下列條件:

(1) 每一個分組至少包含一個數據紀錄;

(2)每一個數據紀錄屬於且僅屬於一個分組(注意:這個要求在某些模糊聚類演算法中可以放寬);

2、層次法

層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s),這種方法對給定的數據集進行層次似的分解,直到某種條件滿足為止。具體又可分為「自底向上」和「自頂向下」兩種方案。

例如,在「自底向上」方案中,初始時每一個數據紀錄都組成一個單獨的組,在接下來的迭代中,它把那些相互鄰近的組合並成一個組,直到所有的記錄組成一個分組或者某個條件滿足為止。

3、密度演算法

基於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s),基於密度的方法與其它方法的一個根本區別是:它不是基於各種各樣的距離的,而是基於密度的。這樣就能克服基於距離的演算法只能發現「類圓形」的聚類的缺點。

4、圖論聚類法

圖論聚類方法解決的第一步是建立與問題相適應的圖,圖的節點對應於被分析數據的最小單元,圖的邊(或弧)對應於最小處理單元數據之間的相似性度量。因此,每一個最小處理單元數據之間都會有一個度量表達,這就確保了數據的局部特性比較易於處理。圖論聚類法是以樣本數據的局域連接特徵作為聚類的主要信息源,因而其主要優點是易於處理局部數據的特性。

5、網格演算法

基於網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s),這種方法首先將數據空間劃分成為有限個單元(cell)的網格結構,所有的處理都是以單個的單元為對象的。這么處理的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處理速度很快,通常這是與目標資料庫中記錄的個數無關的,它只與把數據空間分為多少個單元有關。

代表演算法有:STING演算法、CLIQUE演算法、WAVE-CLUSTER演算法;

6、模型演算法

基於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s),基於模型的方法給每一個聚類假定一個模型,然後去尋找能夠很好的滿足這個模型的數據集。這樣一個模型可能是數據點在空間中的密度分布函數或者其它。它的一個潛在的假定就是:目標數據集是由一系列的概率分布所決定的。

通常有兩種嘗試方向:統計的方案和神經網路的方案。

(4)常用聚類演算法擴展閱讀:

聚類演算法的要求:

1、可伸縮性

許多聚類演算法在小於 200 個數據對象的小數據集合上工作得很好;但是,一個大規模資料庫可能包含幾百萬個對象,在這樣的大數據集合樣本上進行聚類可能會導致有偏的結果。

我們需要具有高度可伸縮性的聚類演算法。

2、不同屬性

許多演算法被設計用來聚類數值類型的數據。但是,應用可能要求聚類其他類型的數據,如二元類型(binary),分類/標稱類型(categorical/nominal),序數型(ordinal)數據,或者這些數據類型的混合。

3、任意形狀

許多聚類演算法基於歐幾里得或者曼哈頓距離度量來決定聚類。基於這樣的距離度量的演算法趨向於發現具有相近尺度和密度的球狀簇。但是,一個簇可能是任意形狀的。提出能發現任意形狀簇的演算法是很重要的。

4、領域最小化

許多聚類演算法在聚類分析中要求用戶輸入一定的參數,例如希望產生的簇的數目。聚類結果對於輸入參數十分敏感。參數通常很難確定,特別是對於包含高維對象的數據集來說。這樣不僅加重了用戶的負擔,也使得聚類的質量難以控制。

5、處理「雜訊」

絕大多數現實中的資料庫都包含了孤立點,缺失,或者錯誤的數據。一些聚類演算法對於這樣的數據敏感,可能導致低質量的聚類結果。

6、記錄順序

一些聚類演算法對於輸入數據的順序是敏感的。例如,同一個數據集合,當以不同的順序交給同一個演算法時,可能生成差別很大的聚類結果。開發對數據輸入順序不敏感的演算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伍』 有哪些常用的聚類演算法

【聚類】聚類分析是直接比較各對象之間的性質,根據在對象屬性中發現的描述對象及其關系的信息,將數據對象分組。其目標是,組內的對象相互之間是相似的(相關的),而不同組中的對象是不同的(不相關的)。組內的相似性(同質性)越大,組間差別越大,聚類就越好。

聚類的目標是通過對無標記訓練樣本的學習來揭示數據的內在性質及規律,是無監督學習過程。在無監督學習中,訓練樣本標記信息是未知的。聚類試圖將數據集中的樣本劃分為若干個通常不相交的子集,每個子集稱為一個「簇」,每個簇可能對應於一些潛在的類別,這些類別概念對聚類演算法而言事先是未知的,聚類過程僅能自動形成簇結構,簇所對應的概念語義需要由使用者來把握和命名。

『陸』 分類和聚類的區別及各自的常見演算法

1、分類和聚類的區別:
Classification (分類),對於一個classifier,通常需要你告訴它「這個東西被分為某某類」這樣一些例子,理想情況下,一個 classifier 會從它得到的訓練集中進行「學習」,從而具備對未知數據進行分類的能力,這種提供訓練數據的過程通常叫做supervised learning (監督學習),
Clustering (聚類),簡單地說就是把相似的東西分到一組,聚類的時候,我們並不關心某一類是什麼,我們需要實現的目標只是把相似的東西聚到一起。因此,一個聚類演算法通常只需要知道如何計算相似度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因此 clustering 通常並不需要使用訓練數據進行學習,這在Machine Learning中被稱作unsupervised learning (無監督學習).
2、常見的分類與聚類演算法
所謂分類,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文本的特徵或屬性,劃分到已有的類別中。如在自然語言處理NLP中,我們經常提到的文本分類便就是一個分類問題,一般的模式分類方法都可用於文本分類研究。常用的分類演算法包括:決策樹分類法,樸素貝葉斯分類演算法(native Bayesian classifier)、基於支持向量機(SVM)的分類器,神經網路法,k-最近鄰法(k-nearestneighbor,kNN),模糊分類法等等。
分類作為一種監督學習方法,要求必須事先明確知道各個類別的信息,並且斷言所有待分類項都有一個類別與之對應。但是很多時候上述條件得不到滿足,尤其是在處理海量數據的時候,如果通過預處理使得數據滿足分類演算法的要求,則代價非常大,這時候可以考慮使用聚類演算法。
而K均值(K-mensclustering)聚類則是最典型的聚類演算法(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諸如屬於劃分法K中心點(K-MEDOIDS)演算法、CLARANS演算法;屬於層次法的BIRCH演算法、CURE演算法、CHAMELEON演算法等;基於密度的方法:DBSCAN演算法、OPTICS演算法、DENCLUE演算法等;基於網格的方法:STING演算法、CLIQUE演算法、WAVE-CLUSTER演算法;基於模型的方法)。

『柒』 聚類演算法有哪些

聚類演算法有:劃分法、層次法、密度演算法、圖論聚類法、網格演算法、模型演算法。

1、劃分法

劃分法(partitioning methods),給定一個有N個元組或者紀錄的數據集,分裂法將構造K個分組,每一個分組就代表一個聚類,K<N。使用這個基本思想的演算法有:K-MEANS演算法、K-MEDOIDS演算法、CLARANS演算法。

2、層次法

層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s),這種方法對給定的數據集進行層次似的分解,直到某種條件滿足為止。具體又可分為「自底向上」和「自頂向下」兩種方案。代表演算法有:BIRCH演算法、CURE演算法、CHAMELEON演算法等。

3、密度演算法

基於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s),基於密度的方法與其它方法的一個根本區別是:它不是基於各種各樣的距離的,而是基於密度的。這樣就能克服基於距離的演算法只能發現「類圓形」的聚類的缺點。代表演算法有:DBSCAN演算法、OPTICS演算法、DENCLUE演算法等。

4、圖論聚類法

圖論聚類方法解決的第一步是建立與問題相適應的圖,圖的節點對應於被分析數據的最小單元,圖的邊(或弧)對應於最小處理單元數據之間的相似性度量。因此,每一個最小處理單元數據之間都會有一個度量表達,這就確保了數據的局部特性比較易於處理。圖論聚類法是以樣本數據的局域連接特徵作為聚類的主要信息源,因而其主要優點是易於處理局部數據的特性。

5、網格演算法

基於網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s),這種方法首先將數據空間劃分成為有限個單元(cell)的網格結構,所有的處理都是以單個的單元為對象的。代表演算法有:STING演算法、CLIQUE演算法、WAVE-CLUSTER演算法。

6、模型演算法

基於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s),基於模型的方法給每一個聚類假定一個模型,然後去尋找能夠很好的滿足這個模型的數據集。通常有兩種嘗試方向:統計的方案和神經網路的方案。

(7)常用聚類演算法擴展閱讀:

聚類分析起源於分類學,在古老的分類學中,人們主要依靠經驗和專業知識來實現分類,很少利用數學工具進行定量的分類。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分類的要求越來越高,以致有時僅憑經驗和專業知識難以確切地進行分類,於是人們逐漸地把數學工具引用到了分類學中,形成了數值分類學,之後又將多元分析的技術引入到數值分類學形成了聚類分析。聚類分析內容非常豐富,有系統聚類法、有序樣品聚類法、動態聚類法、模糊聚類法、圖論聚類法、聚類預報法等。

在商業上,聚類可以幫助市場分析人員從消費者資料庫中區分出不同的消費群體來,並且概括出每一類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或者說習慣。它作為數據挖掘中的一個模塊,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工具以發現資料庫中分布的一些深層的信息,並且概括出每一類的特點,或者把注意力放在某一個特定的類上以作進一步的分析;並且,聚類分析也可以作為數據挖掘演算法中其他分析演算法的一個預處理步驟。

『捌』 聚類演算法有哪幾種

聚類分析計算方法主要有: 層次的方法(hierarchical method)、劃分方法(partitioning method)、基於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基於網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基於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等。其中,前兩種演算法是利用統計學定義的距離進行度量。
k-means 演算法的工作過程說明如下:首先從n個數據對象任意選擇 k 個對象作為初始聚類中心;而對於所剩下其它對象,則根據它們與這些聚類中心的相似度(距離),分別將它們分配給與其最相似的(聚類中心所代表的)聚類;然 後再計算每個所獲新聚類的聚類中心(該聚類中所有對象的均值);不斷重復這一過程直到標准測度函數開始收斂為止。一般都採用均方差作為標准測度函數. k個聚類具有以下特點:各聚類本身盡可能的緊湊,而各聚類之間盡可能的分開。
其流程如下:
(1)從 n個數據對象任意選擇 k 個對象作為初始聚類中心;
(2)根據每個聚類對象的均值(中心對象),計算每個對象與這些中心對象的距離;並根據最小距離重新對相應對象進行劃分;
(3)重新計算每個(有變化)聚類的均值(中心對象);
(4)循環(2)、(3)直到每個聚類不再發生變化為止(標准測量函數收斂)。
優點: 本演算法確定的K個劃分到達平方誤差最小。當聚類是密集的,且類與類之間區別明顯時,效果較好。對於處理大數據集,這個演算法是相對可伸縮和高效的,計算的復雜度為 O(NKt),其中N是數據對象的數目,t是迭代的次數。
缺點:
1. K 是事先給定的,但非常難以選定;
2. 初始聚類中心的選擇對聚類結果有較大的影響。

『玖』 聚類演算法有哪幾種

聚類演算法有:聚類分析是通過數據建模簡化數據的一種方法。傳統的統計聚類分析方法包括系統聚類法、分解法、加入法、動態聚類法、有序樣品聚類、有重疊聚類和模糊聚類等。採用k均值、k中心點等演算法的聚類分析工具已被加入到許多著名的統計分析軟體包中,如SPSS、SAS等。

熱點內容
ndk編譯的程序如何執行 發布:2024-11-15 11:43:18 瀏覽:626
輕應用伺服器適合搭建網站嗎 發布:2024-11-15 11:36:08 瀏覽:246
c語言的百分號 發布:2024-11-15 11:34:24 瀏覽:31
一加五安卓8什麼時候推送 發布:2024-11-15 11:19:40 瀏覽:854
暗影騎士擎有哪些配置 發布:2024-11-15 11:13:46 瀏覽:598
方舟主機專用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15 11:12:23 瀏覽:8
創維最早的伺服器是什麼 發布:2024-11-15 11:11:35 瀏覽:864
手機配置太低怎麼下載原聲 發布:2024-11-15 11:03:31 瀏覽:905
21款奧迪a6配置有哪些 發布:2024-11-15 11:03:20 瀏覽:120
sql內連接外連接 發布:2024-11-15 11:03:19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