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推演算法
⑴ 古代人的計算方法有(3個)
1、結繩計數
結繩計數這種方法,不但在遠古時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來。
如藏族、彝族等,雖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識字的人中間都還長期使用這種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就收藏著一副高山族的結繩,由兩條繩組成:每條上有兩個結,再把兩條繩結在一起。
有趣的是,不但我們東方有過結繩,西方也結過繩。看樣子,咱們這個星球早就像個地球村了,只不過那時還沒有電報電話。傳說古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馬守一座橋,要守60天。
為了讓將士們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用一根長長的皮條,把上面系了60個扣。他對守橋的官兵們說:「我走後你們一天解一個扣,什麼時候解完了,你們就可以回家了。」
2、書契記數
書契記數是指古代記數結繩方法之後出現的記數方法。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記數是用刻刀將數刻在獸骨、竹木、龜甲、土石崖上,以便長久保存,不易損壞。
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3、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
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別看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國數學史上它們卻是立有大功的。而它們的發明,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4、珠算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2008年6月14日,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申報的珠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中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5、割圓術
3世紀中期,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首創割圓術,為計算圓周率建立了嚴密的理論和完善的演算法,所謂割圓術,就是不斷倍增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求出圓周率的方法。
⑵ 中國遠古歷史
盤古開天
女媧造人
共工氏怒觸不周山
女媧補天
炎黃之戰
黃帝戰蚩尤
大禹治水
⑶ 十二生肖快速推演算法有哪些
我所知道的只有干支推演算法用十二生肖來推算時間時間 具體如下 比較復雜:天乾地支簡稱「干支」。「辭源」里說,「干支」取義於樹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為「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為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復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布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制,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據北大教授李零考證:干支做盜名,這與金口訣的記載完全相同。
在干支排序中,天干中甲為第一,地支中子為第一。因為蒼天有好生之德,五行中有生發之義的只有木,自此而下,萬物生生不息,故天干甲木為首。「水潤萬物而不爭」(《道德經》),因此,在地支中水為第一(詳見專述《五行次第》)。故而六十甲子中,甲子排在首位。
六十甲子,也稱為六十花甲子。天地雜物撰之而成的東西,稱為花甲;花甲就是不純的東西。(六十花甲究竟是什麼?)不純是因為有了乾和支的結合。花甲也是「玄黃」的進一步闡述,《易�6�1坤�6�1文言》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干支,是應用易學在實踐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很多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通過它來認知的。現代社會講求人性化,以人為本,強調人本位。對待干支也一定要賦予人性化。
古人早已如此對待了。
北京白雲觀是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在它的元辰殿中,供有六十甲子太歲名字和肖像。
六十甲子,不管是文官或是武將,統稱大將軍。太歲,為每年行年干支的稱謂;例如今年是二○○七年,太歲為丁亥。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天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乾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歷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天乾地支紀年與公歷的近似換算
從已知的公歷年份計算干支紀年: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數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則用58-「年份數除以60的余數」後計算)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數,若余數-3得正,則按天干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天干順序數,若余數-3為負,則+10,得到的數即為天干數,若余數為3,則為天乾的最後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數,若余數-3得正,則按地支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余數-3為負,則+12,得到的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余數為3,則為地支的最後一位,即亥。
把天干數和地支數合並起來,即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萬年歷為辛巳年,演算法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順序數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順序數到6,子、丑、寅、卯、辰、巳。第6位為巳。
按照以上計算結果,把天干、地支合並起來可知,2001年為辛巳年。
▲干支紀年與格里歷的換算
若我們把天乾的甲、乙、...、壬、癸編上 0、 ......、8、9 等序號;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編上 0、1、 ......、10、11 等序號,那麼:
從已知的格里歷年份計算干支紀年:年份數減4,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數是地支。例如:
(1972 - 4) mod 10 ≡ 8,所以天干是「壬」;
(1972 - 4) mod 12 ≡ 0,所以地支是「子」。
附:已知天乾地支,如何得到當前是60年中的第幾年 (楊霖坤)
X=天干 N=地支
Y=0-5的自然數
A=0-4的自然數
Z=X+10Y
Z<=60
Z=N+12A
修改Y與A使Z=N+12A或 Z=N成立,則Z為要查詢的干枝年份。例如:用該公式來解癸酉年份,則Z為10。
⑷ 遠古、上古、中古、古代、近代、現代是怎麼分的
遠古時代指的是從人類出現到國家形成那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距今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這段時期),也就是原始社會。這個時代大約經歷了二三百萬年。
較早的古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漢這個時期。有時亦兼指史前時代。
歐洲歷史書上,一般把從最早國家的出現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段歷史,叫上古史。歐洲在這段時期處於奴隸社會,所以也把上古社會說成奴隸社會。如果從全世界范圍講,就不完全一樣,比如我們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比歐洲要早得多。
①較晚的古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個時期。
②指封建社會時代。
近代,是指中英鴉片戰爭開始(1840年)到五四運動(1919年)這中間的一段時間【1919年到1949年為現代,1949年以後為當代】,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歷經苦難的一段歷史。
歐美所指的時間跨度為:公元後1936年(1936 AD) - 公元後1968年(1968 AD)
[現代漢語規範字典] 現今這個時代;我國歷史分期上特指1919年五四運動到現今這個時期;有時也指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一段時期
⑸ 遠古時代人們是用什麼方法計數的
古時候人們計數的方法有(結繩)記數,(籌碼)記數和(算盤)記數 。
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道計數等:原始社會的計數方法,說明當時如何用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用在木頭上刻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等等。
籌碼計數:每一籌碼代表1,或10,或100等,以此類推。
商碼計數
【釋義】我國舊時表示數目的符號,也叫草碼,商碼。
此外,零還是0。
【商碼字元】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對應數字】
商碼: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漢字: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寫:壹 貳 叄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阿拉伯:1 2 3 4 5 6 7 8 9 10
【書寫】
1,就寫一個豎;
2,兩個豎:〢
3, 三個豎:〣
4,是個交叉:〤
5,寫成〥,其實只是 5 字寫得草和快
6,寫成一點加一橫,其中的一點,代表了5: 〦
7,寫成一點加兩橫:〧
8,一點加三橫:〨
9,寫成「久」的草體:〩
【使用舉例】
古代人計數都用算盤,上面一點就像算盤上檔撥下一個子,表示五,所以〦是六,〧是七,很好理解。需要說明的是,當〡 〢 〣 相遇時, 中間會變成橫劃. 否則「| | |」就不知道是一百一十一, 三, 廿一, 還是十二了。如比說2134,要寫成 〢一〣〤,32,要寫成〣二。
真正運用這些符號,還要結合古代賬本豎寫的特點。否則,多看少看一個數字,差別太大,通常要記作兩行。
例如,標價5角9分,會寫作:
〥〩
▲
這個▲代表「角」,它的尖頭,一般放在〥和〩中間的下方。
又比如:標價5元8角,會寫作:
〥〨
●
這個●代表「元(圓)」,它一般放在〥和〨中間的下方。
再如,標價3908元,會寫作:
〣〩0〨
仟
一說仟字要放在〣的下面,可能是各地習慣也有所不同。但要在第一位數字右下方(或下方)標注 。
人類產生數的觀念最初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大約有上萬年乃至幾十萬年的時間。當時穴居的原始人在採集食物和捕獲獵物的集體行動中,免不了要與數字打交道,特別是在分配和交換剩餘物品的活動中,必須要用數字進行簡單的運算。
十進制的緣起
人類最早認識的數目是1,2,3等一些最簡單的自然數,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能掌握的自然數越來越多,於是就產生了如何書寫這些數目的問題。雖然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都選擇各自不同的符號來計數,但是最初幾乎都是用一橫杠或一豎杠(即「——」或「丨」)表示1,用兩橫杠或兩豎杠(即「=」或「‖」)表示2,也就是說,要表示幾,就畫幾杠。可是,對於較大的數字,要表示它就要畫很多杠,這樣既費時間,又不容易數清。為了簡化計數法,人們就需要創造一個新的符號來表示一個特定的數。很多地區都把這個特定的數選作10,因為一個人有10個手指頭,而手指是人類最早也是最方便的計數工具,於是十進制就產生了。隨後,人們給一百、一千、一萬等特殊的數確定專門的符號,使十進製表示較大數目時更方便了。
在人類使用數目的歷史上,一些地區曾出現過五進制、十二進制、十六進制、二十進制、六十進制等,除了計時和計角度中的分、秒單位仍保留著六十進制的痕跡外,其它進制都被十進制所取代了。
雖然有了進位制,使表示數目的方法簡化了,但是人們要不停地創造新的符號,才能表示越來越大的數目。怎樣才能用有限的幾個符號來表示任意大的數目呢?
人類早期不同地區的數目字寫法大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順序」,即在寫法上無非是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或從上到下。於是計數符號就有了位置的概念。每個計數符號本身表示大小不同的數目,而且同一個計數符號寫在不同位置上,其數值大小也不相同,這就是位值制的來歷。「位值制原則實在是一件有世界意義的大事,這個原則不但是方法上的根本變革,而且,現在我們知道,若是沒有它,算術上的任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這句話是科學史家丹齊克對位值制給出的一個中肯的評價。
古老的計數法
有了十進制和位值制後,還必須創造十個互相獨立的符號,它們在寫法上是互相獨立的,這樣的計數系統才算是完善的。
自從有了文字之後,人類文明的許多發源地幾乎都有了進位制,但位值制只在很少的地方先後出現,而完善的計數系統的產生則是很晚的事情了。
古埃及在三千多年前的計數法如下:
例如258寫作。這種計數法是十進制的,但沒有位值制;就以上符號而言,最大隻能表示99999,而且寫起來非常麻煩,我們現在只用5個符號就能表示的數字99999,他們卻要用45個符號。
古巴比倫人在兩千多年前採用的是六十進位值制,表示數字的符號只有兩個,即
⑹ 中國的遠古歷史起源哪裡
黃河兩岸,沿襲至今,炎黃子孫的由來。
⑺ 是遠古演算法還是我數學不好,表騙我
加減法用算盤計算,比較直觀。其基本規律是數位對齊,從高位算起。
基本原理是十進制記數法,滿五用一顆上珠,滿十向前一位進一。靠粱為加,靠框為減。
一、直加法。
撥入加數時,直接撥珠靠粱。
一上一,二上二,三上三,四上四,五上五,六上六,七上七,八上八,九上九。
二、滿五加法。加數小於五,加上的是小於五的數,需要加五,再減去多加的數。
一下五除四,二下五除三,三下五除二,四下五除一。
三、進位加法。
在同一檔,兩數相加的和滿十,向前一位進一。一除九進一,二除八進一,三除七進一,四除六進一,五除五進一,六除四進一,七除三進一,八除二進一,九除一進一。
四、破五進位加法。
本檔已有上珠靠梁,要加上6、7、8、9各個數,減補進一,下珠不夠,先加湊除五,再向前一位進一。
六上一除五進一,七上二除五進一,八上三除五進一,九上四除五進一。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⑻ 科學家對遠古文明有哪些推論
在神秘的古埃及,有許多諸如金字塔和法老魔咒等人類難以解釋的現象。
然而,這還不夠,人們又在古墓里發現了長明電燈和遠古彩色電視機。
在古埃及金字塔建築群中,規模最大、最高的一座是距今有4600年,在開羅近郊吉薩建造的古王國時期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該金字塔內結構極為復雜和神奇,裡面裝飾著雕刻和繪畫等藝術珍品。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漆黑不見五指的墓室和通道里,這些精緻的藝術作品是靠什麼照明來進行雕刻和繪畫的呢?
假如讓我們猜想的話,在遠古時代中火把或油燈一定是自然而然的照明用具了。
但是,當時如果真的是使用火把或油燈,那麼,在裡面一定會留下一點火把或油燈的痕跡。
經過現代科學家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化儀器分析,得出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那就是,在墓室和通道里積存4600多年之久的灰塵,經全面細致的科學化驗分析,竟沒有發現一絲一毫使用過火把和油燈的痕跡。
科學家們猜想,給古埃及藝術家們提供照明的根本不是火把和油燈,而是另外某種特殊的能夠發出足夠光亮的電氣裝置和照明設備。
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難道知道現代電燈照明的原理嗎?
一些科學家們推論,所有的這一切都出自同一智能生物之手,這種智能生物曾經遍布世界各地,曾經主宰過世界,曾經有過高度的文明和發達的科學技術。他們在航天、航海、天文、數學和機械等許多方面和我們今天的水平不相上下。
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至少出現過一次人類文明,其程度不一定低於當今。後來,由於劇烈的地質運動,突然的氣候變化,或是一場人為的戰爭,把當時的人類整個毀滅了,文明也隨之消失,留給後世的僅是難以被自然的力量徹底毀滅的少量文明的遺跡。
人類居住的地球已有50億年的歷史,遠在6億年前就出現了生命。
⑼ 暗黑破壞神3佐敦庫勒遠古神器怎麼做
先和佐敦庫勒對話,然後通過冒險模式進入第三幕,點擊右上角的傳送門開始進入賽斯切隆廢墟進行尋找。
迅速推進地圖找尋下個地圖的入口。 由於卡奈魔盒會在第二張地圖中的固定位置出現,所以在此時的第一個場景中無需過多的逗留,只需迅速推進到達第二個場景即可。
到達地圖中的指定位置點擊魔盒觸發相應劇情,佐敦庫勒會出現然後對話之後撿起魔盒,之後在城鎮中會有一個魔盒,就可以用了。
《暗黑破壞神II》
《暗黑破壞神II》是美國暴雪娛樂研發的一款動作類角色扮演游戲,於2000年上市。
游戲中玩家創建屬於自己的角色,在一片片暗黑大地上奔跑,殺敵,尋寶,成長,最終打敗統治各個大陸的黑暗勢力,拯救游戲中的各個種族。
游戲提供連線功能,除了慣有的Ipx,MODEM,以及 Direct Link外,Blizzard 設立了一個Server,可供玩家通過Internet,和世界的其它地方的戰友一同作戰。
⑽ 中國古代歷法的推算原理是什麼
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等人主持制訂的《授時歷》,從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起,使用時間長達363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歷法。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改訂歷法,派郭守敬、王恂等人主管其事。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據大量的天象實際觀測資料,進行了精密推算,編制出了新歷法棗《授時歷》。《授時歷》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公布實行。
《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一年,以29.530593日為一月。如果按小時計算,是以365日5時49分12秒為一年,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只差26秒,經過3320年後才相差一日,這與目前國際通用的公歷(即格里歷)完全相同,但《授時歷》制訂的時間要比格里歷早300年。舊歷法家為了尋求一個"祥瑞"的計時起點,費盡心思地推算所謂的"上元積年",這需要好些不必要的前提條件和大量繁瑣的計算,毫無實際意義。《授時歷》直接以當年(公元1280年)的冬至(古代以冬至作為一年的開始)作為推算各項天文數據的起點,從而完全廢除了上元積年。這種做法和近代採用的截元法(截取任意一年作為元,作為計時起點)是一致的,這是我國歷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
《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精確的一部歷法,它的制訂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史上的一項卓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