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資料庫
『壹』 中科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的特色
截止2004年12月,CSDL為全院開通近30個資料庫。類型有外文期刊全文資料庫、文摘資料庫、引文資料庫、事實資料庫、西文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文電子圖書庫、科學文獻資料庫。
CSDL提供13種外文全文資料庫,覆蓋了2863種核心期刊,6409種西文會議錄。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天文學、電氣與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它們是:
Elsevier西文期刊資料庫
SpringerLink西文科技期刊資料庫
Blackwell期刊全文資料庫
Willey InterScience期刊全文資料庫
AIP和APS美國物理協會電子期刊
ACS美國化學協會全文期刊
IEL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和英國電氣工程師學會資料庫
ACM美國計算機協會期刊
Nature系列期刊全文資料庫
Cell Press電子期刊。
德溫特專利全文庫
ProQuest美國和加拿大博士論文全文資料庫
CSDL還鏈接Science網路期刊和提供4種網路免費全文科技期刊庫。它們是DOAJ和FreeFullText,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的Highwire,醫學和生命科學全文期刊BioMed。
CSDL提供11個文摘資料庫,其中9個全院開通。它們是:
EI工程文摘
BIOSIS PREVIEW生物文摘
INSPEC英國科學文摘
CSA劍橋科學文摘
PQDD B美國和加拿大博碩士論文文摘
ISTP科技會議錄文摘
CCC期刊題錄速報
德溫特專利索引
JCR期刊引證報告
同時,SCI科學引文索引,GEOREF地球科學文摘在部分研究所開通。
『貳』 中國科學院sci-jcr分區表大類1區,2區或3區的刊物有哪些
科學引文索引(SCI)資料庫官方的分區體系與中科院的分區體系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導致了某些期刊在不同體系下的分區並不完全一致。例如,在SCI資料庫中,某期刊可能被評為一區,但在中科院的分區體系中,該期刊可能被歸為二區或三區。
中科院的期刊分區體系分為大區和小區。大區包括一區、二區和三區,而小區則包括四區和五區。大區期刊通常代表學術水平較高,而小區期刊的學術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同一期刊在不同的分區體系下,其分區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期刊A在SCI資料庫中可能被評為一區,但在中科院分區體系中,其可能被劃分為二區或三區。
此外,中科院的分區體系還考慮了各個學科領域的特點。例如,生物學領域的期刊可能在中科院分區體系中被評為一區,但在工程學領域,同一期刊可能被劃分為二區或三區。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學術水平和研究方向的不同。
總的來說,期刊在不同分區體系下的分區結果可能會有所差異,這主要是由於分區體系的不同標准和考量因素所導致的。因此,在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時,需要根據具體的研究領域和分區體系來進行綜合考慮。
中科院的期刊分區體系是根據期刊的影響力因子、引用次數、被引用期刊的影響力因子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的。因此,在評估期刊的學術水平時,需要根據具體的研究領域和分區體系來進行綜合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的期刊分區體系並非一成不變,它會根據每年的評估結果進行調整。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關注最新的分區結果。
『叄』 中科院化學綜合資料庫目前包含多少個資料庫
中科院化學綜合資料庫目前包含30個資料庫。化學資料庫是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承擔建設的綜合科技信息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信息化建設的重大專項。
『肆』 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的背景與歷程
中國科學院作為中國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心,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實踐中,通過觀測、考察、試驗、計算等多種途徑產生和積累了大量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實用意義的科學數據和資料,但由於管理手段落後,無法充分發揮這些寶貴信息資源的作用。60年代發展起來的資料庫技術,為有效管理和開發應用科學數據創造了有利條件。70年代開始各研究所在自己學科領域中試建資料庫,特別是化學領域的專業庫得到迅速發展。專業庫的建立促進了數據科學管理的進程,然而分散的、獨立的庫,限制了數據規范標準的統一和共享的實現。為此,中國科學院1983年提出了「科學資料庫及其信息系統」的建設項目,1986年被國家計委列為國家「七五」和「八五」期間的重點工程項目。同時,中國科學院將其列入「七五」院重大項目和「八五」、 「九五」院基礎研究特別支持項目;「系統網路軟體開發」又作為國家基金委1995年網路應用重大項目予以支持,使系統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十多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系統也不斷改進和完善。科學資料庫的研製和建設過程正是知識積累、加工、利用和傳播的過程,是跟蹤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發展和應用的過程,是數據資料逐步規范標准和積累的過程,也是廣大系統建設者與用戶不斷溝通,向實用化發展的過程。為此,科學資料庫及其信息系統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科學資料庫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到2001年已經成為國內信息量最大,學科專業最廣,服務層次最高,綜合性最強的科學信息服務系統。同時,也成為科研工作的基礎設施之一,並將成為未來科學研究必不可缺少的資源。2001年後,「科學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作為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已經納入了中國科學院「十五」期間信息化建設的重大項目,給科學資料庫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一個有利的時機,科學資料庫將在「十五」建設期間得到長足的發展,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