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接種子演算法
㈠ [圖] 最小生成樹-Prime演算法和Kruskal演算法
普里姆演算法(Prim演算法),圖論中的一種演算法,可在加權連通圖里搜索最小生成樹。意即由此演算法搜索到的邊子集所構成的樹中,不但包括了連通圖里的所有頂點(英語:Vertex (graph theory)),且其所有邊的權值之和亦為最小。該演算法於1930年由捷克數學家沃伊捷赫·亞爾尼克(英語:Vojtěch Jarník)發現;並在1957年由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羅伯特·普里姆(英語:Robert C. Prim)獨立發現;1959年,艾茲格·迪科斯徹再次發現了該演算法。因此,在某些場合,普里姆演算法又被稱為DJP演算法、亞爾尼克演算法或普里姆-亞爾尼克演算法。
4 .輸出:使用集合 V new 和 E new 來描述所得到的最小生成樹。
下面對演算法的圖例描述
反證法:假設prim生成的不是最小生成樹
這里記頂點數v,邊數e
鄰接矩陣:O(v 2 )
鄰接表:O(e * log 2 v)
Kruskal演算法是一種用來尋找最小生成樹的演算法,由Joseph Kruskal在1956年發表。用來解決同樣問題的還有 Prime 演算法和 Boruvka 演算法等。三種演算法都是貪婪演算法的應用。和 Boruvka 演算法不同的地方是,Kruskal 演算法在圖中存在相同權值的邊時也有效。
圖例描述:
對圖的頂點數 n 做歸納,證明 Kruskal 演算法對任意 n 階圖適用。
歸納基礎:
n = 1,顯然能夠找到最小生成樹。
歸納過程:
假設 Kruskal 演算法對 n ≤ k 階圖適用,那麼,在 k + 1 階圖 G 中,我們把最短邊的兩個端點 a 和 b 做一個合並操作,即把 u 與 v 合為一個點 v',把原來接在 u 和 v 的邊都接到 v' 上去,這樣就能夠得到一個 k階圖 G'(u ,v 的合並是 k + 1 少一條邊),G' 最小生成樹 T' 可以用Kruskal 演算法得到。
我們證明 T' + {<u,v>} 是 G 的最小生成樹。
用反證法,如果 T' + {<u,v>} 不是最小生成樹,最小生成樹是 T,即W(T) < W(T' + {<u,v>})。顯然 T 應該包含 <u,v>,否則,可以用<u,v> 加入到 T 中,形成一個環,刪除環上原有的任意一條邊,形成一棵更小權值的生成樹。而T - {<u,v>},是 G' 的生成樹。所以 W(T-{<u,v>}) <= W(T'),也就是 W(T) <= W(T') + W(<u,v>) = W(T'+{<u,v>}),產生了矛盾。於是假設不成立,T' + {<u,v>}是 G 的最小生成樹,Kruskal 演算法對 k+1 階圖也適用。
由數學歸納法,Kruskal 演算法得證。
e * log 2 e (e為圖中的邊數)
㈡ 寫一個演算法,判斷對給定有向圖中的指定頂點是否至少存在一條有向邊指向它。
【答案】:(1)數據結構
採用有向圖的鄰接表(出邊表)表示法。
(2)思路
圖有3種表示方法:出邊表(鄰接表的一種)、入邊表(鄰接表的一種)和鄰接矩陣。相應的有3種演算法。設n為頂點數,m為邊數。
對於出邊表,順序搜索一遍邊即可,時間代價為O(m)。
對於入邊表,判斷指定頂點的邊表頭指針是否非空即可,時間代價為O(1)。
對於鄰接矩陣,搜索矩陣中指定頂點對應的列,判斷其中是否有非0元即可,時間代價為O(n)。
以出邊表為例,給出一個演算法如下。
(3)演算法
int is_end(GraphList g,int k){
/*判斷圖g中是否有邊指向第k個結點(0<=k<=g.n-1)*/
EdgeList p;
inti;
for(i=0;i<g.n;i++){
p=g.vexs[i].edgelist;
while(p!=NULL){
if(p->endvex==i)return 1;
p=p->nextedge;
}
}
return 0;
}
(4)代價分析
該演算法的時間復雜度為O(m)。
㈢ NI Vision:二值圖像連通域標記演算法
前面說到,要使用Labwindows + NI Vision(IMAQ Vision)這套商用開發框架來做數圖課設。很明顯,這套虛擬儀器開發平台由NI Instrument(美國國家儀器公司)開發的。大名鼎鼎的Labview軟體就是這個公司開發的。相比較而言,Labwindows使用ANSI C開發,但應用場景是差不多的。
在做課程作業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應用。輸入是米粒,比背景灰度要低,目的是輸出米粒的顆數、面積、周長和孔數,這是工業上的一個很常見的應用。具體處理過程是二值化後使用低通濾波,並計算各種性質。
界面設計如下,可以看到米粒的詳細情況。
讓我感興趣的,是通過怎樣的演算法能夠得到米粒的數量?之前曾經用過OpenCV中找最大外界矩形這個函數,但沒有具體了解演算法實現。直覺告訴我原理應該是相似的。
可以看到,每一個米粒之間都是不連通的。這里就就提出了一個概念。 連通區域(Connected Component) 是指圖像中相鄰並有相同像素值的圖像區域。 連通區域分析(Connected Component Analysis,Connected Component Labeling) 是指將圖像中的各個連通區域找出並標記。
二值圖像分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連通區域標記,它是所有二值圖像分析的基礎,它通過對二值圖像中白色像素(目標)的標記,讓每個單獨的連通區域形成一個被標識的塊,進一步的我們就可以獲取這些塊的輪廓、外接矩形、質心、不變矩等幾何參數。如果要得到米粒的數量,那麼通過連通區域分析(這里是二值圖像的連通區域分析),就可以得到標記的數量,從而得到米粒的數量。
下面這幅圖中,如果考慮4鄰接,則有3個連通區域,8鄰接則是2個。
從連通區域的定義可以知道,一個連通區域是由具有相同像素值的相鄰像素組成像素集合,因此,我們就可以通過這兩個條件在圖像中尋找連通區域,對於找到的每個連通區域,我們賦予其一個唯一的 標識(Label) ,以區別其他連通區域。
連通區域分析的基本演算法有兩種:1)Two-Pass兩便掃描法 2)Seed-Filling種子填充法 。
兩遍掃描法(Two-Pass),正如其名,指的就是通過掃描兩遍圖像,就可以將圖像中存在的所有連通區域找出並標記。
說了一堆數學語言,其實用圖很好理解
種子填充方法來源於計算機圖形學,常用於對某個圖形進行填充。它基於區域生長演算法。至於區域生長演算法是什麼,可以參照我的這篇 文章 。
同樣的,上動圖
NI Vision 中的運算元定義如下
OpenCV中也有相應的運算元
這里參照其他博客實現一下Two-Pass演算法,Seed-Filling演算法就偷懶不搞了。
Reference:
OpenCV實現圖像連通組件標記與分析
OpenCV-二值圖像連通域分析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 ——鄧繼忠(我的任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