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轉發演算法
A. 歸納敘述IP分組轉發演算法,
IP按照總共32位編碼,8個8個分為4組.
B. 計算機網路在劃分子網的情況下,路由器轉發分組演算法的流程圖
http://wenku..com/view/5d105818c5da50e2524d7f49.html。參考答案希望採納
C. 簡述路由器的轉發分組的過程(簡述)
路由器在收到IP數據報告後執行的分組轉發步驟如下:
1) 提取IP數據報告首部中的目的IP地址
2)判斷目的IP地址所在的網路是否與本路由器直接相連。如果是,就直接交付給目的網洛:如果不是執行3)
3)檢查路由器表中是否有目的IP地址的特定主機路由。如果有,按特定主機路由轉發:如果沒有,執行4)
4)逐條檢查路由表。若找到匹配路由,則按照路由表進行轉發:若所有路由均不匹配,則執行5)
5)若路由表中設置有默認路由,則按照默認路由表轉發:否則,執行6)
6)向源主機報錯。
D. ip協議所執行的分組轉發演算法是什麼
1、從數據報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機的IP地址D,計算出目的主機的網路地址N。
(將IP數據報中目的主機的IP地址和路由表上的子網掩碼進行&運算,就可以得出網路地址N)
2、若N就是與此路由器直接相連的某個網路的網路地址。則直接進行交付,不需要經過其他路由器,而是直接將IP數據報交付給目的主機。
(注意,直接交付時,路由器需要將目的主機地址D轉換為具體的硬體地址,把數據報封裝在MAC幀,在發送此幀。)
若N不是與此路由器直接相連的網路,就進行間接交付。執行3或執行4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為D的特定主機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4。
(這是特殊情況)
4、若路由表中有到達網路N的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5。
5、如果3和4都沒能將IP數據報轉發出去,若路由表中有一個默認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認
路由器;負責,執行6
6、報告轉發分組出錯。
E. 計算機網路的一道題,不懂,希望大神給解釋一下
C應該是發送數據率。
電路交換是先建立連接獨占鏈路直達通信,沒有轉發時延。
分組交換是存儲轉發機制,以分組為單位,經歷k段鏈路,自然是中間有k-1個交換機,要經歷k-1次存儲然後進行路由選擇轉發。x bit分分成 (x / b) + 1個分組,交換機是要接收完整個分組的所有bit後才會轉發,所以只考慮最後一個分組就行了,最後一個分組達到目的地所經歷的時延就是總的時延。
F. 計算機路由中的分組是指
IP層轉發分組的流程
如圖是一個路由表的簡單例子。有4個A類網路通過3個路由器連接在一起。每一個網路上都可能又成千上萬個主機。可以想像,若按查找目的主機號來製作路由表,則所得出的路由表就會過於龐大。但若按主機所在的網路地址來製作路由表,那麼每一個路由器中的路由表就只包含4個項目。具體分組轉發演算法如下
1)從數據報的首部提取目的站的ip地址D,得出目的網路地址為N。
2)若N就是與此路由器直接相連的某個網路地址,則這種交付為直接交付,即不需要再經過其它的路由器。這時就直接通過該網路將數據報交付給目的站D(這里包括將目的主機地址D轉換為具體的硬體地址,將數據報封裝為MAC幀,再發送此幀);否則就是間接交付,執行(3)。
3)若路由器表中有目的地址為D的特定主機路由,則將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4)。
4)若路由表中有到達網路N的路由,則將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個默認路由,則將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認路由器;否則,執行(6)。
6)報告轉發分組出錯。
使用子網掩碼的分組轉發過程
在不劃分子網的兩級ip地址下,從ip地址得出網路地址是個很簡單的事。但在劃分子網的情況下,從ip卻不能唯一地得出網路地址來,因為網路地址取決與那個網路所採用的子網掩碼,但數據報的首部並沒有提供子網掩碼的信息。因此分組轉發的演算法也必須做相應的改動。
如下網路拓撲圖。我們注意到,使用子網劃分後,路由表中的每行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是: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和下一跳地址。
若主機H1要向某個主機發送一個分組。首先,主機H1應判斷是採用直接交付還是間接交付。H1採用的方法是:將分組的目的地址和自己的子網掩碼進行逐比特相「與」的運算。
若運算的結果等於H1的網路地址,則說明目的主機與H1是連接在同一個子網上,因此可以直接交付而不需要找下一跳路由器來轉發。
但若「與」運算的結果不等於H1的網路地址,則表明應採用間接交付,必須將該分組交給本子網上的一個路由器來進行轉發。
例如,現假定H1要發送分組給H2,即分組的目的ip是128.30.33.138。H1要做的操作是將本子網的子網掩碼255.255.255.128與H2的ip做逐比特相與,得出128.30.33.128,不等於H1的網路地址,這說明H2與H1不在同一子網上。因此H1必須將分組交給子網上的默認路由器R1,由R1來轉發。
路由器R1先找到路由表中的第一行,看這一行的網路地址和收到的分組的網路地址是否匹配。因為並不知道收到的分組的網路地址,因此只能試試看。就是用這一行的子網掩碼和收到的分組的目的ip地址逐比特相與,結果也是128.30.33.128。如果這個數值和這一行給出的目的網路地址一致,就說明收到的分組是發送個本子網上的某個主機的。但現在比較的結果不一致。
接著,用同樣的方法繼續往下找第二行。這個結果和第二行的目的網路地址匹配,說明這個網路(子網)就是收到的分組所要尋找的目的網路。於是不需要再找下一個路由器進行間接交付了,R1將分組從介面1直接交付給主機H2。
這樣,我們得出在劃分子網的情況下,路由器轉發分組的演算法:
1)從收到的數據報的首部提取目的ip地址D。
2)先判斷是否為直接交付。對路由器直接相連的網路逐個進行檢查:用各網路的子網掩碼和D逐比特相與,看結果是否和相應的網路地址匹配。若匹配,則將分組進行直接交付(需要將D轉換成物理地址,將數據報分裝成幀發送出去),轉發任務結束。否則就是間接交付,執行(3)。
3)若路由表中又目的地址為D的特定主機路由,則將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4)。
4)對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下一跳地址),將其中的子網掩碼和D逐比特相與,其結果為N。若N與該行的網路地址匹配,則將數據報傳送給該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個默認路由,則將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認路由器;否則,執行(6)。
6)報告轉發分組出錯
G. 學長學姐有木有計算機網路試卷,求助攻
試卷網路有的是啊。下面是我當年整理的知識點。沒刪除的習慣就留下來了。
◆分組交換的主要特點:採用存儲轉發技術。通常我們把要發送的整塊數據稱為一個報文。在發送報文之前,先把較長的報文劃分成為一個個更小的等長數據段,在每一個數據段前面,加上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組成的首部後,就構成了一個分組。
分組交換的優點:1.高效,在分組傳輸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對通信鏈路是逐段佔用;2.靈活,為每一個分組獨立地選擇轉發路由;3.迅速,以分組作為傳送單位,可以不先建立連接就能向其他主機發送分組;4.可靠,保證可靠性的網路協議,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組交換網,使網路有很好的生存性。
◆三種交換方式在數據傳送階段的主要特點:1.電路交換,整個報文的比特流連續地從源點直達終點。好像在一個管道中傳送;2.報文交換,整個報文先傳送到相鄰結點,全部存儲下來後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3.分組交換,單個分組傳送到相鄰結點,存儲下來後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
若要連續傳送大量數據,且其傳送時間遠大於連接建立時間,則電路交換的傳輸速率較快。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不需要預先分配傳輸帶寬,在傳送突發數據時可提高整個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由於一個分組的長度往往遠小於整個報文的長度,因此分組交換比報文交換的時延小,同時也具有更好的靈活性。
◆時延: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1.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發送速率(b/s):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2.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m/s):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3.處理時延4.排隊時延
◆TCP/IP的四層協議:應用層、運輸層、網際層、網路介面層。
◆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應用層: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應用層的任務是通過應用進程間的交互來完成特定網路應用。應用層協議定義的是應用進程間通信和交互的規則。這里的進程就是指主機中正在運行的程序。網際網路中的應用層協議很多,如支持萬維網應用的HTTP協議,支持電子郵件的SMTP協議,支持文件傳送的FTP協議。應用層交互的數據單元稱為報文。
運輸層:任務是負責向兩個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數據傳輸服務。應用進程利用該服務傳送應用層報文。運輸層有復用和分用的功能。1.傳輸控制協議TCP:提供面向連接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其數據傳輸的單位是報文段。2.用戶數據報協議UDP:提供無連接的、盡最大努力的數據傳輸服務,其數據傳輸的單位是用戶數據報。
網路層:網路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服務。在發送數據時,網路層把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或用戶數據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在TCP/IP體系中,由於網路層使用IP協議,因此分組也叫做IP數據報,或簡稱為數據報。
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常簡稱為鏈路層。在兩個相鄰結點之間傳送數據時,數據鏈路層將網路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組裝成幀,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鏈路上傳送幀。每一幀包括數據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物理層:在物理層上所傳數據的單位是比特。物理層要考慮用多大的電壓代表1或0,以及接收方如何識別發送方所發送的比特。
物理層的主要任務:描述為確定與傳輸媒體的介面有關的一些特性。1.機械特性,指明介面所用的接線器的形狀和尺寸,引腳數目和排列,固定和鎖定裝置。2.電氣特性,指明在介面電纜的各條線上出現的電壓的范圍。3.功能特性,指明某條線上出現的某一點評的電壓表示何種意義。4.過程特性,指明對於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時間的出現順序。
◆頻分復用FDM:用戶在分配到一定的頻帶後,在通信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佔用這個頻帶,所有用戶在同樣的時間佔用不同的帶寬資源。
時分復用TDM:是將時間劃分為一段段等長的時分復用幀,每一個時分復用的用戶在每一個TDM幀中佔用固定序號的時隙。TDM信號也稱為等時信號。時分復用的所有用戶是在不同的時間佔用同樣的頻帶寬度。這兩種復用方法的優點是技術比較成熟,但缺點是不夠靈活。時分復用更有利於數字信號的傳輸。
統計時分復用STDM:是一種改進的時分復用,它能明顯的提高信道的利用率。集中器常使用這種統計時分復用。使用STDM幀來傳送復用的數據,但每一個STDM幀中的時隙數小於連接在集中器上的用戶數。各用戶有了數據就隨時發往集中器的輸入緩存,然後集中器按順序依次掃描輸入緩存,把緩存中的輸入數據放入STDM幀中。對沒有數據的緩存就跳過去。當一個幀的數據放滿了,就發送出去。STDM幀不是固定分配時隙,而是按需動態地分配時隙。
◆數據鏈路層的三個基本問題:封裝成幀、透明傳輸和差錯檢測。
封裝成幀:是在一段數據的前後分別添加首部和尾部,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幀。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層上交的比特流後,就能根據首部和尾部的標記,從收到的比特流中識別幀的開始和結束。(分組交換的一個重要概念:所有在網際網路上傳送的數據都是以分組為傳送單位的。網路層的IP數據報傳送到數據鏈路層就成為幀的數據部分。在幀的數據部分的前面和後面分別添加上首部和尾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幀。)
透明傳輸:當傳送的幀是用文本文件組成的幀時,其數據部分顯然不會出現像SOH或EOT這樣的幀定界控制字元。可見不管從鍵盤上輸入什麼字元都可以放在這樣的幀中傳輸過去,因此這樣的傳輸就是透明傳輸。
差錯檢測:現實的通信鏈路都不會是理想的。比特在傳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差錯。為了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在計算機網路傳輸數據時,必須採用各種差錯檢測措施。目前在數據鏈路層廣泛使用了循環冗餘檢驗CRC。
◆PPP協議應滿足的需求:簡單(互操作性提高了),封裝成幀(PPP協議必須規定特殊的字元作為幀定界符),透明性(PPP協議必須保證數據傳輸的透明性),多種網路層協議(PPP協議必須能夠在同一條物理鏈路上同時支持多種網路層協議),多種類型鏈路,差錯檢測,檢測連接狀態,最大傳送單元,網路層地址協商,數據壓縮協商。
PPP協議由三部分組成:1.一個將IP數據報封裝到串列鏈路的方法;2.一個用來建立、配置和測試數據鏈路連接的鏈路控制協議LCP;3.一套網路控制協議NCP,其中的每一個協議支持不同的網路層協議。
PPP協議的幀格式:F(7E) A(FF) C(03) 協議 信息部分 FCS F(7E)
PPP協議的工作狀態:1.當用戶PC通過數據機呼叫路由器時,路由器就能夠檢測到數據機發出的載波信號。在雙方建立了物理層連接後,PPP就進入了鏈路建立狀態,其目的是建立鏈路層的LCP連接。2.這是LCP開始協商一些配置選項,即發送LCP的配置請求幀。這是個PPP幀,其協議欄位置為LCP對應的代碼,而信息欄位包含特定的配置請求。
鏈路的另一端可以發送一下幾種響應中的一種:(1配置確認幀,所有選項都接受2配置否認真,所有選項都理解但不能接受3配置拒絕幀,選項有的無法識別或不能就收,需要協商。
LCP配置選項包括鏈路上的最大幀長、所使用的鑒別協議的規約,以及不適用PPP幀中的地址和控制欄位。)3.協商結束後雙方就建立了LCP鏈路,接著就進入 鑒別 狀態。在這一狀態,只允許傳送LCP協議的分組。鑒別協議的分組以及檢測鏈路質量的分組。若使用口令鑒別協議PAP則需要發起通信的一方發送身份識別符和口令。系統可允許用戶充實若干次,如果需要更好的安全性,則可使用更加復雜的口令握手鑒別協議CHAP。若鑒別身份失敗,則轉到鏈路終止狀態。若鑒別成功,則進入網路層協議狀態。
位元組填充:每個0x7E位元組轉變為2位元組序列(0x7D,0x5E)若出現0x7D則轉變為(0x7D,0x5D)。
★CSMA/CD協議的要點:1.多點接入,說明這是匯流排型網路,許多計算機以多點接入的方式連接在一跟匯流排上。2.載波監聽,用電子技術檢測匯流排上有沒有其他計算機也在發送。不管在發送前還是發送中,每個站都必須不停地檢測信道。3.碰撞檢測,邊發送邊監聽,即適配器邊發送數據邊檢測信道上的信號電壓的變化情況,以便判斷自己在發送數據時其他站是否也在發送數據。當幾個站同時在匯流排上發送數據時,匯流排上的信號電壓變化幅度將會增大。當適配器檢測到的信號電壓變化幅度超過一定的門限值時,就認為匯流排上至少有兩個站同時在發送數據,表明產生了碰撞。碰撞檢測也稱為沖突檢測。
◆截斷二進制指數退避:乙太網使用,來確定碰撞後重傳的時機。1.協議規定了基本退避時間為爭用期2τ,具體為51.2μs;2.從離散的整數集合中隨機取出一個數記為r,重傳應推後的時間是r倍的爭用期;3.當重傳16次仍不成功時,則丟棄該幀並向高層報告。
◆透明網橋:網橋剛剛連接到乙太網時轉發表是空的。若網橋收到一個幀則自學習演算法處理。
若某個站A發出的幀從介面X進入了某網橋,那麼從這個介面出發沿相反方向一定可把一個幀傳送到A。所以網橋只要每收到一個幀,就記下其源地址和進入網橋的介面,作為轉發表中的一個項目。(在建立轉發表時是把幀首部中的源地址寫在地址欄下面。在轉發幀時是根據收到的幀首部中的目的地址在轉發,就把地址欄下面已經記下的源地址當作目的地址,而把記下的進入介面當作轉發介面。)
◆乙太網採用的協議CSMA/CD:是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點接入CSMA/CD。要點是發送前先監聽,邊發送邊監聽,一旦發現匯流排上出現了碰撞,就立即停止發送。按退避演算法等待一會兒再發送。乙太網上各站點都平等地爭用乙太網信道。
◆使用網橋可以在數據鏈路層擴展乙太網:網橋在轉發幀時,不改變幀的源地址。網橋的優點是:對幀進行轉發和過濾,增大吞吐量;擴大了網路物理范圍;提高了可靠性;可互連不同物理層、不同MAC子層和不同速率的乙太網。網橋的缺點是:增加了時延;可能會產生廣播風暴。
◆IP地址的編址方法:1.分類的IP地址2.子網的劃分3.構成超網。
分類的IP地址:將IP地址劃分為若干個固定類,每一類地址都由兩個固定長度的欄位組成,其中第一個欄位是網路號,標志主機所連接到的網路;第二個欄位是主機號,標志該主機或路由器。
分組轉發演算法:1.從數據報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機的IP地址D,得出目的網路地址為N。2.先判斷是否為直接交付,對路由器直接相連的網路逐個進行檢查:個網路的的子網掩碼和D逐位相與若,看結果是否和相應的網路地址匹配,若匹配則為直接交付,結束任務,否則間接交付,執行3。3.若路由器中有目的地址為D的特定主機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所指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4。4.對路由表的每一行。用其中的子網掩碼和D逐位相與,其結果為N,若N與該行的目的網路地址匹配,則傳送到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5。5.若有默認路由器,則傳給默認路由器。否則執行6。6.報告轉發分組出錯。
劃分子網:從兩級IP地址到三級IP地址。IP地址空間的利用率有時很低,給每一個物理網路分配一個網路號會使路由表變得太大因而使網路性能變壞,兩級IP地址不夠靈活。
◆無分類編址CIDR:最主要的特點1.CIDR消除了傳統的A類、B類和C類地址以及劃分子網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IPv4的地址空間;2.CIDR把網路前綴都相同的連續的IP地址組成一個CIDR地址塊。
◆網際控制報文協議ICMP:網際層使用,ICMP允許主機或路由器報告差錯情況和提供有關異常情況的報告。ICMP是網際網路的標准協議,但不是高層協議。分為ICMP差錯報告報文(終點不可達、源點抑制、時間超過、參數問題、改變路由)和ICMP詢問報文(回送請求和回答、時間戳請求和回答)。
◆距離向量演算法:對每一個相鄰路由器發送過來的RIP報文進行步驟:1.對地址為X的相鄰路由器發來的RIP報文,先修改所有項目,把下一跳欄位中的地址都改為X,把所有的距離欄位值加1,。每個項目都有三個關鍵數據,到目的網路N,距離d,下一跳路由器X。2.對每一個項目,若原路由表中沒有N,則添加到路由表中,否則,若下一跳路由器是X,則把收到的項目替換原路由表中的項目,否則,若收到的項目中距離d小於路由表中,則更新,否則什麼也不做。3.若3分鍾還沒有收到相鄰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則把此相鄰路由器記為不可達的路由器,即把距離置為16。4.返回。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OSPF協議的基本特點:並不表示其他的路由選擇協議不是最短路徑優先,所有的在自治系統內部使用的路由選擇協議都是要尋找最短的路徑。主要特徵是使用分布式的鏈路狀態協議。//和RIP協議相比:1.向本自治系統中所有路由器發送信息。2.發送的信息就是與本路由器相鄰的所有路由器的鏈路狀態,但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3.只有當鏈路狀態發生變化時,路由器才向所有路由器用洪泛法發送此信息。//OSPF不用UDP而是直接用IP數據報傳送。其他特點:1.OSPF對於不同類型的業務可計算出不同的路由。2.如果到同一個目的網路有多條相同代價的路徑,那麼可以將通信量分配給這幾條路徑,叫做多路徑間的負載平衡。3.所有在OSPF路由器之間交換的分組都具有鑒別的功能,因而保證了僅在可信賴的路由器之間交換鏈路狀態信息。4.OSPF支持可變長度的子網劃分和無分類的編址CIDR。
★TCP/IP運輸層的兩個主要協議:都是網際網路的正式標准:用戶數據報協議UDP、傳輸控制協議TCP。
UDP和TCP的比較:同:都有復用和分用及檢錯的功能。不同:UDP:無連接、盡最大努力交付、面向報文、無擁塞控制、支持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的交互通信、首部開銷小。TCP:面向連接、每一條TCP連接都只能是點對點、提供可交付的服務、提供全雙工通信、面向位元組流。
★TCP擁塞控制:慢開始:在主機剛剛開始發送報文段時可先將擁塞窗口cwnd設置為一個最大報文段MSS的數值。在每收到一個對新的報文段的確認後,將擁塞窗口增加至多一個MSS的數值。用這樣的方法逐步增大發送端的擁塞窗口cwnd,可以分組注入到網路的速率更加合理。
擁塞避免:當擁塞窗口值大於慢開始門限時,停止使用慢開始演算法而改用擁塞避免演算法。擁塞避免演算法使發送的擁塞窗口每經過一個往返時延RTT就增加一個MSS的大小。
快重傳:發送端只要一連收到三個重復的ACK即可斷定有分組丟失了,就應該立即重傳丟手的報文段而不必繼續等待為該報文段設置的重傳計時器的超時。
快恢復:當發送端收到連續三個重復的ACK時,就重新設置慢開始門限 ssthresh
與慢開始不同之處是擁塞窗口 cwnd 不是設置為 1,而是設置為ssthresh若收到的重復的AVK為n個(n>3),則將cwnd設置為ssthresh若發送窗口值還容許發送報文段,就按擁塞避免演算法繼續發送報文段。若收到了確認新的報文段的ACK,就將cwnd縮小到ssthresh
乘法減小:是指不論在慢開始階段還是擁塞避免階段,只要出現一次超時(即出現一次網路擁塞),就把慢開始門限值 ssthresh 設置為當前的擁塞窗口值乘以 0.5。當網路頻繁出現擁塞時,ssthresh 值就下降得很快,以大大減少注入到網路中的分組數。
加法增大:是指執行擁塞避免演算法後,在收到對所有報文段的確認後(即經過一個往返時間),就把擁塞窗口 cwnd增加一個 MSS 大小,使擁塞窗口緩慢增大,以防止網路過早出現擁塞。
◆萬維網:是一個大規模的、聯機式的信息儲藏所。用鏈接的方法能非常方便地從網際網路上的一個站點訪問另一個站點,從而主動地按需獲取豐富的信息。萬維網使用統一資源定位符URL來標志萬維網上的各種文檔,並使每一個文檔在整個網際網路的范圍內具有唯一的標識符URL。萬維網客戶程序與萬維網伺服器程序之間的交互遵守嚴格的協議,這就是超文本傳送協議HTTP。HTTP是一個應用層協議,它使用TCP連接進行可靠的傳送。萬維網使用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使得萬維網頁面的設計者可以很方便地用鏈接訪問。
HTTP的操作過程:是面向事務的應用層協議,是萬維網上能夠可靠地交換文件的重要基礎。每個網點都有一個伺服器進程,它不斷地監聽TCP的埠80,以便發現是否有瀏覽器向它發出連接建立請求。一旦監聽到並建立了TCP連接後,瀏覽器就向萬維網伺服器發出瀏覽某個頁面的請求,伺服器接著就返回所請求的頁面作為響應。最後釋放TCP連接。請求和響應的交互必須按照規定的格式和遵循一定的規則,就是超文本傳送協議HTTP。HTTP是無狀態的。
HTTP/1.0和HTTP/1.1的差別:HTTP/1.0協議是無狀態的。缺點是每請求一個文檔會有兩倍的RTT開銷。萬維網伺服器往往同時服務於大量客戶,所以這種非持續連接會使萬維網伺服器負擔很重。HTTP/1.1協議使用持續連接。萬維網伺服器在發送響應後仍然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這條連接,使同一個客戶(瀏覽器)和該伺服器可以繼續在這條連接上傳送後續的 HTTP 請求報文和響應報文。HTTP/1.1的持續連接:非流水線方式和流水線方式。
HTTP的報文結構:HTTP是面向文本的,有請求報文和響應報文兩類。都是由三個部分組成(開始行、首部行、實體主體)。請求報文的第一行請求行只有方法、請求資源的URL以及HTTP的版本三個內容。
復制的也不知道有沒有字元丟失
H. 分組交換 時延計算
(1)電路交換是傳送之前把各個結點都打通,就需要預先分配寬頻,然後整體發送, 既然開始就把結點點都打通了,發送的時候當然不需要在各個結點等待了啦。
而分組交換則是將分組數據傳送到相鄰結點存儲下來在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個結點,這就產生了時延。
(2)打個比方,你有一堆貨在倉庫A(相當於開始要發送的數據),然後來了m輛貨車分別裝車(這就相當於數據分組了),然後在將貨運送到倉庫B,貨車同時出發(相當於分組數據同時發送),但是貨車都是從不同的路徑到達倉庫B的,路上的收費站就相當於結點,那貨物從A到B的時間就是同時出發的一刻到最後一輛貨車(相當於最後一個分組)到B的時間吶,既然最後一個分組數據都經過了最後一個分組,那其他的早就經過了。。。不知這樣說你懂了沒有。。。。
I. 簡述在劃分子網的情況下IP分組的轉發流程
1.使用子網劃分後,路由表必須包含以下三項內容: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和下一跳地址。路由器轉發分組的演算法(流程)如下:
1).從收到的數據報首部提取目的IP地址D
2).先判斷是否為直接交付。對路由器直接相連的網路進行逐個檢查:用各網路的子網掩碼和D逐位相與,看結果是否和相對應的網路地址匹配。若匹配,則把分組進行直接交付,轉發任務結束。否則就是間接交付,執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為D的特定主機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否則執行(4)。
4).對路由表的每一行,用其中的子網掩碼和D逐位相與,其結果為N。若N與該行的目的網路地址匹配,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該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個默認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認路由器;否則執行(6)。
6).報告轉發分組出錯。
BEIFANG
ETHNIC
J. IP分組轉發演算法,帶子網掩碼
摘要 親親你好路由器進行分組路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