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內核開發pdf
內核,是一個操作系統的核心。它負責管理系統的進程、內存、設備驅動程序、文件和網路系統,決定著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Linux作為一個自由軟體,
在廣大愛好者的支持下,內核版本不斷更新。新的內核修訂了舊內核的bug,並增加了許多新的特性。如果用戶想要使用這些新特性,或想根據自己的系統度身定
制一個更高效,更穩定的內核,就需要重新編譯內核。本文將以RedHat Linux 6.0(kernel
2.2.5)為操作系統平台,介紹在Linux上進行內核編譯的方法。
一、 下載新內核的源代碼
目前,在Internet上提供Linux源代碼的站點有很多,讀者可以選擇一個速度較快的站點下載。筆者是從站點www.kernelnotes.org上下載了Linux的最新開發版內核2.3.14的源代碼,全部代碼被壓縮到一個名叫Linux-2.3.14.tar.gz的文件中。
二、 釋放內核源代碼
由於源代碼放在一個壓縮文件中,因此在配置內核之前,要先將源代碼釋放到指定的目錄下。首先以root帳號登錄,然後進入/usr/src子目錄。如果用戶在安裝Linux時,安裝了內核的源代碼,則會發現一個linux-2.2.5的子目錄。該目錄下存放著內核2.2.5的源代碼。此外,還會發現一個指向該目錄的鏈接linux。刪除該連接,然後將新內核的源文件拷貝到/usr/src目錄中。
(一)、用tar命令釋放內核源代碼
# cd /usr/src
# tar zxvf Linux-2.3.14.tar.gz
文件釋放成功後,在/usr/src目錄下會生成一個linux子目錄。其中包含了內核2.3.14的全部源代碼。
(二)、將/usr/include/asm、/usr/inlude/linux、/usr/include/scsi鏈接到/usr/src/linux/include目錄下的對應目錄中。
# cd /usr/include
# rm -Rf asm linux
# ln -s /usr/src/linux/include/asm-i386 asm
# ln -s /usr/src/linux/include/linux linux
# ln -s /usr/src/linux/include/scsi scsi
(三)、刪除源代碼目錄中殘留的.o文件和其它從屬文件。
# cd /usr/src/linux
# make mrproper
三、 配置內核
(一)、啟動內核配置程序。
# cd /usr/src/linux
# make config
除了上面的命令,用戶還可以使用make menuconfig命令啟動一個菜單模式的配置界面。如果用戶安裝了X window系統,還可以執行make xconfig命令啟動X window下的內核配置程序。
(二)、配置內核
Linux的
內核配置程序提供了一系列配置選項。對於每一個配置選項,用戶可以回答"y"、"m"或"n"。其中"y"表示將相應特性的支持或設備驅動程序編譯進內
核;"m"表示將相應特性的支持或設備驅動程序編譯成可載入模塊,在需要時,可由系統或用戶自行加入到內核中去;"n"表示內核不提供相應特性或驅動程序
的支持。由於內核的配置選項非常多,本文只介紹一些比較重要的選項。
1、Code maturity level options(代碼成熟度選項)
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
(CONFIG_EXPERIMENTAL) [N/y/?]
如果用戶想要使用還處於測試階段的代碼或驅動,可以選擇「y」。如果想編譯出一個穩定的內核,則要選擇「n」。
1、 Processor type and features(處理器類型和特色)
(1)、Processor family (386, 486/Cx486, 586/K5/5x86/6x86, Pentium/K6/TSC, PPro/6x86MX) [PPro/6x86MX] 選擇處理器類型,預設為Ppro/6x86MX。
(2)、Maximum Physical Memory (1GB, 2GB) [1GB] 內核支持的最大內存數,預設為1G。
(3)、Math emulation (CONFIG_MATH_EMULATION) [N/y/?] 協處理器模擬,預設為不模擬。
(4)、MTRR (Memory Type Range Register) support (CONFIG_MTRR) [N/y/?]
選擇該選項,系統將生成/proc/mtrr文件對MTRR進行管理,供X server使用。
(5)、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upport (CONFIG_SMP) [Y/n/?] 選擇「y」,內核將支持對稱多處理器。
2、 Loadable mole support(可載入模塊支持)
(1)、Enable loadable mole support (CONFIG_MODULES) [Y/n/?] 選擇「y」,內核將支持載入模塊。
(2)、Kernel mole loader (CONFIG_KMOD) [N/y/?] 選擇「y」,內核將自動載入那些可載入模塊,否則需要用戶手工載入。
3、 General setup(一般設置)
(1)、Networking support (CONFIG_NET) [Y/n/?] 該選項設置是否在內核中提供網路支持。
(2)、PCI support (CONFIG_PCI) [Y/n/?] 該選項設置是否在內核中提供PCI支持。
(3)、PCI access mode (BIOS, Direct, Any) [Any] 該選項設置Linux探測PCI設備的方式。選擇「BIOS」,Linux將使用BIOS;選擇「Direct」,Linux將不通過BIOS;選擇「Any」,Linux將直接探測PCI設備,如果失敗,再使用BIOS。
(4)Parallel port support (CONFIG_PARPORT) [N/y/m/?] 選擇「y」,內核將支持平行口。
4、 Plug and Play configuration(即插即用設備支持)
(1)、Plug and Play support (CONFIG_PNP) [Y/m/n/?] 選擇「y」,內核將自動配置即插即用設備。
(2)、ISA Plug and Play support (CONFIG_ISAPNP) [Y/m/n/?] 選擇「y」,內核將自動配置基於ISA匯流排的即插即用設備。
5、 Block devices(塊設備)
(1)、Normal PC floppy disk support (CONFIG_BLK_DEV_FD) [Y/m/n/?] 選擇「y」,內核將提供對軟盤的支持。
(2)、Enhanced IDE/MFM/RLL disk/cdrom/tape/floppy support (CONFIG_BLK_DEV_IDE) [Y/m/n/?] 選擇「y」,內核將提供對增強IDE硬碟、CDROM和磁帶機的支持。
6、 Networking options(網路選項)
(1)、Packet socket (CONFIG_PACKET) [Y/m/n/?] 選擇「y」,一些應用程序將使用Packet協議直接同網路設備通訊,而不通過內核中的其它中介協議。
(2)、Network firewalls (CONFIG_FIREWALL) [N/y/?] 選擇「y」,內核將支持防火牆。
(3)、TCP/IP networking (CONFIG_INET) [Y/n/?] 選擇「y」,內核將支持TCP/IP協議。
(4)The IPX protocol (CONFIG_IPX) [N/y/m/?] 選擇「y」,內核將支持IPX協議。
(5)、Appletalk DDP (CONFIG_ATALK) [N/y/m/?] 選擇「y」,內核將支持Appletalk DDP協議。
8、SCSI support(SCSI支持)
如果用戶要使用SCSI設備,可配置相應選項。
9、Network device support(網路設備支持)
Network device support (CONFIG_NETDEVICES) [Y/n/?] 選擇「y」,內核將提供對網路驅動程序的支持。
10、Ethernet (10 or 100Mbit)(10M或100M乙太網)
在該項設置中,系統提供了許多網卡驅動程序,用戶只要選擇自己的網卡驅動就可以了。此外,用戶還可以根據需要,在內核中加入對FDDI、PPP、SLIP和無線LAN(Wireless LAN)的支持。
11、Character devices(字元設備)
(1)、Virtual terminal (CONFIG_VT) [Y/n/?] 選擇「y」,內核將支持虛擬終端。
(2)、Support for console on virtual terminal (CONFIG_VT_CONSOLE) [Y/n/?]
選擇「y」,內核可將一個虛擬終端用作系統控制台。
(3)、Standard/generic (mb) serial support (CONFIG_SERIAL) [Y/m/n/?]
選擇「y」,內核將支持串列口。
(4)、Support for console on serial port (CONFIG_SERIAL_CONSOLE) [N/y/?]
選擇「y」,內核可將一個串列口用作系統控制台。
12、Mice(滑鼠)
PS/2 mouse (aka "auxiliary device") support (CONFIG_PSMOUSE) [Y/n/?] 如果用戶使用的是PS/2滑鼠,則該選項應該選擇「y」。
13、Filesystems(文件系統)
(1)、Quota support (CONFIG_QUOTA) [N/y/?] 選擇「y」,內核將支持磁碟限額。
(2)、Kernel automounter support (CONFIG_AUTOFS_FS) [Y/m/n/?] 選擇「y」,內核將提供對automounter的支持,使系統在啟動時自動 mount遠程文件系統。
(3)、DOS FAT fs support (CONFIG_FAT_FS) [N/y/m/?] 選擇「y」,內核將支持DOS FAT文件系統。
(4)、ISO 9660 CDROM filesystem support (CONFIG_ISO9660_FS) [Y/m/n/?]
選擇「y」,內核將支持ISO 9660 CDROM文件系統。
(5)、NTFS filesystem support (read only) (CONFIG_NTFS_FS) [N/y/m/?]
選擇「y」,用戶就可以以只讀方式訪問NTFS文件系統。
(6)、/proc filesystem support (CONFIG_PROC_FS) [Y/n/?] /proc是存放Linux系統運行狀態的虛擬文件系統,該項必須選擇「y」。
(7)、Second extended fs support (CONFIG_EXT2_FS) [Y/m/n/?] EXT2是Linux的標准文件系統,該項也必須選擇「y」。
14、Network File Systems(網路文件系統)
(1)、NFS filesystem support (CONFIG_NFS_FS) [Y/m/n/?] 選擇「y」,內核將支持NFS文件系統。
(2)、SMB filesystem support (to mount WfW shares etc.) (CONFIG_SMB_FS)
選擇「y」,內核將支持SMB文件系統。
(3)、NCP filesystem support (to mount NetWare volumes) (CONFIG_NCP_FS)
選擇「y」,內核將支持NCP文件系統。
15、Partition Types(分區類型)
該選項支持一些不太常用的分區類型,用戶如果需要,在相應的選項上選擇「y」即可。
16、Console drivers(控制台驅動)
VGA text console (CONFIG_VGA_CONSOLE) [Y/n/?] 選擇「y」,用戶就可以在標準的VGA顯示方式下使用Linux了。
17、Sound(聲音)
Sound card support (CONFIG_SOUND) [N/y/m/?] 選擇「y」,內核就可提供對音效卡的支持。
18、Kernel hacking(內核監視)
Magic SysRq key (CONFIG_MAGIC_SYSRQ) [N/y/?] 選擇「y」,用戶就可以對系統進行部分控制。一般情況下選擇「n」。
四、 編譯內核
(一)、建立編譯時所需的從屬文件
# cd /usr/src/linux
# make dep
(二)、清除內核編譯的目標文件
# make clean
(三)、編譯內核
# make zImage
內核編譯成功後,會在/usr/src/linux/arch/i386/boot目錄中生成一個新內核的映像文件zImage。如果編譯的內核很大的話,系統會提示你使用make bzImage命令來編譯。這時,編譯程序就會生成一個名叫bzImage的內核映像文件。
(四)、編譯可載入模塊
如果用戶在配置內核時設置了可載入模塊,則需要對這些模塊進行編譯,以便將來使用insmod命令進行載入。
# make moles
# make modelus_install
編譯成功後,系統會在/lib/moles目錄下生成一個2.3.14子目錄,裡面存放著新內核的所有可載入模塊。
五、 啟動新內核
(一)、將新內核和System.map文件拷貝到/boot目錄下
# cp /usr/src/linux/arch/i386/boot/bzImage /boot/vmlinuz-2.3.14
# cp /usr/src/linux/System.map /boot/System.map-2.3.14
# cd /boot
# rm -f System.map
# ln -s System.map-2.3.14 System.map
(二)、配置/etc/lilo.conf文件。在該文件中加入下面幾行:
default=linux-2.3.14
image=/boot/vmlinuz-2.3.14
label=linux-2.3.14
root=/dev/hda1
read-only
(三)、使新配置生效
# /sbin/lilo
(四)、重新啟動系統
# /sbin/reboot
新內核如果不能正常啟動,用戶可以在LILO:提示符下啟動舊內核。然後查出故障原因,重新編譯新內核即可。
❷ 如何編譯linux版本
編譯安裝內核
下載並解壓內核
內核下載官網:https://www.kernel.org/
解壓內核:tar xf linux-2.6.XX.tar.xz
定製內核:make menuconfig
參見makefile menuconfig過程講解
編譯內核和模塊:make
生成內核模塊和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
安裝內核和模塊:sudo make moles_install install
復制模塊文件到/lib/moles目錄下、復制config,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到/boot目錄、更新grub
其他命令:
make mrprobe:命令的作用是在每次配置並重新編譯內核前需要先執行「make mrproper」命令清理源代碼樹,包括過去曾經配置的內核配置文件「.config」都將被清除。即進行新的編譯工作時將原來老的配置文件給刪除到,以免影響新的內核編譯。
make dep:生成內核功能間的依賴關系,為編譯內核做好准備。
幾個重要的Linux內核文件介紹
config
使用make menuconfig 生成的內核配置文件,決定將內核的各個功能系統編譯進內核還是編譯為模塊還是不編譯。
vmlinuz 和 vmlinux
vmlinuz是可引導的、壓縮的內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虛擬內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統比如DOS有640KB內存的限制,Linux能夠使用硬碟空間作為虛擬內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執行的Linux內核,vmlinuz的建立有兩種方式:一是編譯內核時通過「make zImage」創建,zImage適用於小內核的情況,它的存在是為了向後的兼容性;二是內核編譯時通過命令make bzImage創建,bzImage是壓縮的內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壓縮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誤解,bz表示「big zImage」,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壓縮的。它們不僅是一個壓縮文件,而且在這兩個文件的開頭部分內嵌有gzip解壓縮代碼,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內核文件中包含一個微型的gzip用於解壓縮內核並引導它。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老的zImage解壓縮內核到低端內存(第一個640K),bzImage解壓縮內核到高端內存(1M以上)。如果內核比較小,那麼可以採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兩種方式引導的系統運行時是相同的。大的內核採用bzImage,不能採用zImage。 vmlinux是未壓縮的內核,vmlinuz是vmlinux的壓縮文件。
initrd.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簡寫。initrd一般被用來臨時的引導硬體到實際內核vmlinuz能夠接管並繼續引導的狀態。比如initrd- 2.4.7-10.img主要是用於載入ext3等文件系統及scsi設備的驅動。如果你使用的是scsi硬碟,而內核vmlinuz中並沒有這個 scsi硬體的驅動,那麼在裝入scsi模塊之前,內核不能載入根文件系統,但scsi模塊存儲在根文件系統的/lib/moles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引導一個能夠讀實際內核的initrd內核並用initrd修正scsi引導問題,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壓縮的文件。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創建的,mkinitrd實用程序能夠創建initrd映象文件,這個命令是RedHat專有的,其它Linux發行版或許有相應的命令。這是個很方便的實用程序。具體情況請看幫助:man mkinitrd
System.map是一個特定內核的內核符號表,由「nm vmlinux」產生並且不相關的符號被濾出。
下面幾行來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在進行程序設計時,會命名一些變數名或函數名之類的符號。Linux內核是一個很復雜的代碼塊,有許許多多的全局符號, Linux內核不使用符號名,而是通過變數或函數的地址來識別變數或函數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這樣的符號,而是像c0343f20這樣引用這個變數。 對於使用計算機的人來說,更喜歡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這樣的名字,而不喜歡像c0343f20這樣的名字。內核主要是用c寫的,所以編譯器/連接器允許我們編碼時使用符號名,而內核運行時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知道符號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對應的符號,這由符號表來完成,符號表是所有符號連同它們的地址的列表。
Linux 符號表使用到2個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個「proc file」,在內核引導時創建。實際上,它並不真正的是一個文件,它只不過是內核數據的表示,卻給人們是一個磁碟文件的假象,這從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 出來。然而,System.map是存在於你的文件系統上的實際文件。當你編譯一個新內核時,各個符號名的地址要發生變化,你的老的System.map 具有的是錯誤的符號信息,每次內核編譯時產生一個新的System.map,你應當用新的System.map來取代老的System.map。
雖然內核本身並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和ps等軟體需要一個正確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錯誤的或沒有System.map,klogd的輸出將是不可靠的,這對於排除程序故障會帶來困難。沒有System.map,你可能會面臨一些令人煩惱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數驅動需要System.map來解析符號,沒有為你當前運行的特定內核創建的System.map它們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內核日誌守護進程klogd為了執行名稱-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應當放在使用它的軟體能夠找到它的地方。執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沒有將System.map作為一個變數的位置給klogd,那麼它將按照下面的順序,在三個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夠智能地查找正確的映象(map)文件。
makefile menuconfig過程講解
當我們在執行make menuconfig這個命令時,系統到底幫我們做了哪些工作呢?這裡面一共涉及到了一下幾個文件我們來一一探討
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scripts文件夾
arch/$ARCH/Kconfig文件、各層目錄下的Kconfig文件
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makefile文件、各層目錄下的makefile文件
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的.config文件、arch/$ARCH/configs/下的文件
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
1)scripts文件夾存放的是跟make menuconfig配置界面的圖形繪制相關的文件,我們作為使用者無需關心這個文件夾的內容
2)當我們執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出現上述藍色配置界面以前,系統幫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系統會讀取arch/$ARCH/目錄下的Kconfig文件生成整個配置界面選項(Kconfig是整個linux配置機制的核心),那麼ARCH環境變數的值等於多少呢?它是由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makefile文件決定的,在makefile下有此環境變數的定義: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
export KBUILD_BUILDHOST := $(SUBARCH)
ARCH ?= $(SUBARCH)
CROSS_COMPILE ?=
或者通過 make ARCH=arm menuconfig命令來生成配置界面
比如教務處進行考試,考試科數可能有外語、語文、數學等科,這里我們選擇了arm科可進行考試,系統就會讀取arm/arm/kconfig文件生成配置選項(選擇了arm科的卷子),系統還提供了x86科、milps科等10幾門功課的考試題
3)假設教務處比較「仁慈」,為了怕某些同學做錯試題,還給我們准備了一份參考答案(默認配置選項),存放在arch/$ARCH/configs/目錄下,對於arm科來說就是arch/arm/configs文件夾:
此文件夾中有許多選項,系統會讀取哪個呢?內核默認會讀取linux內核根目錄下.config文件作為內核的默認選項(試題的參考答案),我們一般會根據開發板的類型從中選取一個與我們開發板最接近的系列到Linux內核根目錄下(選擇一個最接近的參考答案)
4).config
假設教務處留了一個心眼,他提供的參考答案並不完全正確(.config文件與我們的板子並不是完全匹配),這時我們可以選擇直接修改.config文件然後執行make menuconfig命令讀取新的選項。但是一般我們不採取這個方案,我們選擇在配置界面中通過空格、esc、回車選擇某些選項選中或者不選中,最後保存退出的時候,Linux內核會把新的選項(正確的參考答案)更新到.config中,此時我們可以把.config重命名為其它文件保存起來(當你執行make distclean時系統會把.config文件刪除),以後我們再配置內核時就不需要再去arch/arm/configs下考取相應的文件了,省去了重新配置的麻煩,直接將保存的.config文件復制為.config即可.
5)經過以上兩步,我們可以正確的讀取、配置我們需要的界面了,那麼他們如何跟makefile文件建立編譯關系呢?當你保存make menuconfig選項時,系統會除了會自動更新.config外,還會將所有的選項以宏的形式保存在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下
內核中的源代碼就都會包含以上.h文件,跟宏的定義情況進行條件編譯。
當我們需要對一個文件整體選擇如是否編譯時,還需要修改對應的makefile文件,例如:
我們選擇是否要編譯s3c2410_ts.c這個文件時,makefile會根據CONFIG_TOUCHSCREEN_S3C2410來決定是編譯此文件,此宏是在Kconfig文件中定義,當我們配置完成後,會出現在.config及autconf中,至此,我們就完成了整個linux內核的編譯過程。
最後我們會發現,整個linux內核配置過程中,留給用戶的介面其實只有各層Kconfig、makefile文件以及對應的源文件。
比如我們如果想要給內核增加一個功能,並且通過make menuconfig控制其聲稱過程
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修改對應目錄下的Kconfig文件,按照Kconfig語法增加對應的選項;
其次執行make menuconfig選擇編譯進內核或者不編譯進內核,或者編譯為模塊,.config文件和autoconf.h文件會自動生成;
最後修改對應目錄下的makefile文件完成編譯選項的添加;
最後的最後執行make命令進行編譯。
Kconfig和Makefile
Linux內核源碼樹的每個目錄下都有兩個文檔Kconfig和Makefile。分布到各目錄的Kconfig構成了一個分布式的內核配置資料庫,每個Kconfig分別描述了所屬目錄源文檔相關的內核配置菜單。在執行內核配置make menuconfig時,從Kconfig中讀出菜單,用戶選擇後保存到.config的內核配置文檔中。在內核編譯時,主Makefile調用這 個.config,就知道了用戶的選擇。這個內容說明了,Kconfig就是對應著內核的每級配置菜單。
假如要想添加新的驅動到內核的源碼中,要修改Kconfig,這樣就能夠選擇這個驅動,假如想使這個驅動被編譯,則要修改Makefile。添加新 的驅動時需要修改的文檔有兩種(如果添加的只是文件,則只需修改當前層Kconfig和Makefile文件;如果添加的是目錄,則需修改當前層和目錄下 的共一對Kconfig和Makefile)Kconfig和Makefile。要想知道怎麼修改這兩種文檔,就要知道兩種文檔的語法結構,Kconfig的語法參見參考文獻《【linux-2.6.31】kbuild》。
Makefile 文件包含 5 部分:
Makefile 頂層的 Makefile
.config 內核配置文件
arch/$(ARCH)/Makefile 體系結構 Makefile
scripts/Makefile.* 適用於所有 kbuild Makefile 的通用規則等
kbuild Makefiles 大約有 500 個這樣的文件
頂層 Makefile 讀取內核配置操作產生的.config 文件,頂層 Makefile 構建兩個主要的目標:vmlinux(內核映像)和 moles(所有模塊文件)。它通過遞歸訪問內核源碼樹下的子目錄來構建這些目標。訪問哪些子目錄取決於內核配置。頂層 Makefile 包含一個體系結構 Makefile,由 arch/$(ARCH)/Makefile 指定。體系結構 Makefile 文件為頂層 Makefile 提供了特定體系結構的信息。每個子目錄各有一個 kbuild文件和Makefile 文件來執行從上層傳遞下來的命令。kbuild和Makefile文件利用.config 文件中的信息來構造由 kbuild 構建內建或者模塊對象使用的各種文件列表。scripts/Makefile.*包含所有的定義/規則,等等。這些信息用於使用 kbuild和 Makefile 文件來構建內核。Makefile的語法參見參考文獻《【linux-2.6.31】kbuild》。
參考文獻
【linux-2.6.31】內核編譯指南.pdf
【linux-2.6.31】kbuild.pdf
Linker script in Linux.pdf
linux內核的配置機制及其編譯過程
Linux內核編譯過程詳解
Linux Kconfig及Makefile學習
❸ 怎麼裁剪linux內核
在menuconfig中配置:
詳細介紹內核配置選項及刪改情況
第一部分:全部刪除
Code maturity level options ---> 代碼成熟等級選項
[]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 默認情況下是選擇的,這將會在設置界面中顯示還在開發或者還沒有完成的代碼與驅動.不選。
第二部分 :除以下選項,其它全部刪除
General setup—〉
System V IPC (IPC: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是組系統調用及函數庫,它能讓程序彼此間同步進行交換信息。某些程序以及DOS模擬環境都需要它。為進程提供通信機制,這將使系統中各進程間有交換信息與保持同步的能力。有些程序只有在選Y的情況下才能運行,所以不用考慮,這里一定要選。
第三部分:除以下選項,其它全部刪除
Loadable mole support ---> 可引導模塊支持 建議作為模塊加入內核
[] Enable loadable mole support 這個選項可以讓你的內核支持模塊,模塊是什麼呢?模塊是一小段代碼,編譯後可在系統內核運行時動態的加入內核,從而為內核增加一些特性或是對某種硬體進行支持。一般一些不常用到的驅動或特性可以編譯為模塊以減少內核的體積。在運行時可以使用modprobe命令來載入它到內核中去(在不需要時還可以移除它)。一些特性是否編譯為模塊的原則是,不常使用的,特別是在系統啟動時不需要的驅動可以將其編譯為模塊,如果是一些在系統啟動時就要用到的驅動比如說文件系統,系統匯流排的支持就不要編為模塊了,否在無法啟動系統。
[]Automatic kernel mole loading 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內核在某些任務中要使用一些被編譯為模塊的驅動或特性時,我們要先使用modprobe命令來載入它,內核才能使用。不過,如果你選擇了這個選項,在內核需要一些模塊時它可以自動調用modprobe命令來載入需要的模塊,這是個很棒的特性,當然要選Y嘍。
第四部分:全部刪除
Block layer-----〉塊設備
第五部分:除以下選項,其它全部刪除
Processor type and features ---> 處理器類型
Subarchitecture Type (PC-compatible) ---> 這選項的主要的目的,是使Linux可以支持多種PC標准,一般我們使用的PC機是遵循所謂IBM兼容結構(pc/at)。這個選項可以讓你選擇一些其它架構。我們一般選擇PC-compatible就可以了。
Processor family(386) : 它會對每種CPU做最佳化,讓它跑的好又快,一般來說,你是什麼型號的就選什麼型號的就好。我選的是386,這樣內核會省下不少空間
第六部分:除以下選項,其它全部刪除
Power management options (ACPI, APM) ---> 電源管理選項
[ ] Power Management Debug Support 電源管理的調試信息支持,如果不是要調試內核有關電源管理部份,請不要選擇這項。
ACPI Support ---〉高級電源介面配置支持,如果BIOS支持,建議選上這項
[]Button 這個選項用於注冊基於電源按鈕的事件,比如power, sleep等,當你按下按鈕時事件將發生,一個守護程序將讀取/proc/acpi/event,並執行用戶在這些事件上定義的動作比如讓系統關機。可以不選擇,根據自己的需求。
第七部分:除以下選項,其它全部刪除
Bus options (PCI, PCMCIA, EISA, MCA, ISA) ---> 匯流排選項
[]PCI support
PCI access mode (Any) ---> PCI外圍設備配置,強列建議選Any,系統將優先使用MMConfig,然後使用BIOS,最後使用Direct檢測PCI設備。
第八部分:除以下選項,其它全部刪除
Executable file formats --->
Kernel support for ELF binaries ELF是開放平台下最常用的二進制文件,它支持不同的硬體平台。一定要選。
第九部分:除以下選項,其它全部刪除
Networking
Networking options --->
[]Unix domain sockets
[]TCP/IP networking
第十部分:除以下選項,其它全部刪除
Device Drivers --->設備驅動
Block devices-------〉
[]Compaq SMART2 support
[] Compaq Smart Array 5xxx support
[]Loopback device support 大部分的人這一個選項都選N,因為沒有必要。但是如果你要mount iso文件的話,你得選上Y。這個選項的意思是說,可以將一個文件掛成一個文件系統。如果要燒光碟片的,那麼您很有可能在把一個文件燒進去之前,看看這個文件是否符合IS09660的文件系統的內容,是否符合您的需求。而且,可以對這個文件系統加以保護。不過,如果您想做到這點的話,您必須有最新的mount程序,版本是在2.5X版以上的。而且如果您希望對這個文件系統加上保護,則您必須有des.1.tar.gz 這個程序。注意:此處與網路無關。建議編譯成模塊
[] RAM disk support
SCSI device support ---> 裡面有關於USB支持的,要選擇
[]SCSI device support USB要用,必須選擇
[]legacy /proc/scsi/ support USB要用,必須選擇
[]SCSI disk support USB要用,必須選擇
SCSI Low-level drivers
[]Serial ATA(SATA) support
[]Intel PIIX/ICH SATA support 這個必須選擇,否則無法產生引導文件
[]Via SATA support
Networking device support ---> 這個下面是選網卡驅動,一定要選
Ethernet(1000mbit)-我的電腦是千兆網卡所以就選這個
[]broadcom Tigon3support
Input device support ---> 這個裡面要設置你的滑鼠鍵盤什麼的
[]Provide legacy /dev/psaux device
Graphics support --->
[]Support for frame buffer devices 支持Frame buffer的,一定要選擇
USB support --->
[]USB device filesystem 這個好象是用U盤必須的
[]EHCI HCD (USB 2.0) support 有usb2.0就選上把,編譯成模塊
[]OHCI HCD support 必須選擇,編譯成模塊
[]UHCI HCD (most Intel and VIA) support 必須選擇,編譯成模塊
[]USB Mass Storage support 用U盤必須選擇
USB Human Interface Device (full HID) support 裡面選擇usb滑鼠和usb鍵盤,如果你有一定選上這個必需選
HID input layer support 應該選擇
/dev/hiddev raw HID device support如果這里有USB鍵盤和滑鼠選項,一定要選擇
第十一部分:除以下選項,其它全部刪除
file systems --->文件系統
Second extended fs support
Ext2 extended attributes
Ext2 POSIX Access Control Lists
Ext2 Security Labels
Ext3 journalling file system support
Ext3 extended attributes
Ext3 POSIX Access Control Lists
Ext3 Security Labels 以上這些肯定是要選擇的,linux的標准文件系統
Kernel automounter support 內核自動掛載的,當然要選
Kernel automounter version 4 support (also supports v3) 當然要選
DOS/FAT/NT Filesystems --->
DOS FAT fs support
MSDOS fs support
VFAT (Windows-95) fs support
NTFS file system support
Native language support語言支持,這里就支持英語和漢語就行了,不多說了
[]NLS ISO 8859-1 必須選擇,這個是關於U盤掛載的。
CD-ROM/DVD Filesystems ---> 這個是關於掛載ISO文件的,用的話就選。
ISO 9660 CDROM file system support
第十二部分: 全部刪除
Instrumentation support
第十三部分:全部刪除
Kernel hacking --->破解核心?可不是當骸客啦,不選
第十四部分:全部刪除
Security options --->
第十五部分:全部刪除
Cryptographic options --->這是核心支持加密的選項
第十六部分:全部刪除
Library routines --->
附:
內核配置
內核配置的方法很多,make config、make xconfig、make menuconfig、make oldconfig等等,它們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區別應該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只有make oldconfig是指用系統當前的設置(./.config)作為預設值。這里用的是make menuconfig。
需要牢記:不必要的驅動越多,內核就越大,不僅運行速度慢、佔用內存多,在少數情況下、還會引發其他問題。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確定shell是bash。
然後
$make menuconfig
有一些默認的符號其含義如下:
y:載入
n:不載入
m:作為模塊載入
可以配置的選項有以下一些:
1)code maturity level option 代碼成熟度
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 [N/y/?]
如果有興趣測試一下內核中尚未最終完成的某些模塊,就選y,否則選N,想知道更詳細的信息選?會看到聯機幫助(以下?的含義相同),N大寫表示預設值。
2)processor type and features 處理器類型及特性
Processor family(386,486/Cx486,586/K5/5x86/6x86,Pentium/K6/TSC, PPro/6x86MX)[PPro/6x86MX]
[]內的是預設值,我們可以根據前面介紹的uname 命令執行的結果選擇。此項如果高於386,那麼生成的內核在386機器上將不能啟動。
Math emulation(CONFIG_MATH_EMULATION)[N/y/?]
需要進行協處理器模擬嗎?一般的機器都回n。如果機器已經有硬體的協處理器,那麼內核仍將使用硬體,而忽略軟體的math-emulation,這將使內核變大變慢。
MTRR(Memory Type Range Register)support(CONFIG_MTRR)[N/y/?]
在Pentium、Pro/Pentium II類的系統中可以提高圖像寫入速度。
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upport(CONFIG_SMP)[Y/n/?]
如果您的機器有多個處理器,就選y。此時要選中下面的Enhanced Real Time Clock Support
3)loadable model support 可載入模塊支持
Enable loadable mole support(CONFIG_MODULES)[Y/n/?]
最好選y,不然許多僅供動態載入的模塊就不能用了。
Set version information on all symbols
❹ Linux內核版本2.5.74和2.6.12分別表示什麼含義
linux內核版本有兩種:穩定版(次版本為偶數)和開發版(次版本為奇數)
版本號:主版本.次版本.釋出版本-修改版本
[[email protected]]# cat /etc/issue
Linuxlocalhost2.6.32-642.15.1.el6.x86_64#1SMPFriFeb2414:31:22UTC2017x86_64x86_64x86_64GNU/Linux
第一個組數字:2,主版本號
第二個組數字:6,次版本號,當前為穩定版本
第三個組數字:32,修訂版本號
第四個組數字:642.15.1,表示發型版本的補丁版本
el6:則表示我正在使用的內核是RedHat/CentOS系列發行版專用內核
x86_64:採用的是64位的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