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管理系統的開發
Ⅰ 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工作不包括
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工作不包括開發應用程序。
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是用於管理、組織、存儲和檢索數據的應用程序。它由軟體和一組資料庫組成,這些資料庫可以是結構化、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數據。DBMS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數據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同時優化存儲和檢索性能。
開發應用程序則是涉及創建和設計用戶界面、編寫代碼以實現特定功能、測試和部署應用程序的過程。這與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工作范圍有所重疊,因為某些應用程序可能需要與資料庫進行交互。然而,DBMS的主要職責是管理資料庫本身,而不是開發應用程序。
在具體的工作流程中,DBMS負責管理數據的存儲和檢索,提供數據的一致性和安全性機制,以及處理並發訪問和數據修改等復雜操作。
實際上,現代資料庫管理系統通常提供了豐富的編程介面和功能,允許開發人員使用各種編程語言(如SQL、Python、Java等)來操作和交互資料庫。這不僅簡化了與資料庫的交互,還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Ⅱ 資料庫的發展簡史
資料庫技術是本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門信息管理自動化的新興學科,是計算機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隨著計算機應用的不斷發展,在計算機應用領域中,數據處理越來越佔主導
地位,資料庫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資料庫是數據管理的產物。數據管理是資料庫的核心任務,內容包括對數據的分類、組織、編碼、儲存、檢索和維護。隨著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發展,資料庫技術也不斷地發展。從數據管理的角度看,資料庫技術到目前共經歷了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和資料庫系統階段。
A.人工管理階段
人工管理階段是指計算機誕生的初期(即20世紀50年代後期之前),這個時期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從硬體看,沒有磁碟等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從軟體看,沒有操作系統和管理數據的軟體,數據處理方式是批處理。
這個時期數據管理的特點是:
1. 數據不保存
該時期的計算機主要應用於科學計算,一般不需要將數據長期保存,只是在計算某一課題 時將數據輸入,用完後不保存原始數據,也不保存計算結果。
2. 沒有對數據進行管理的軟體系統
程序員不僅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而且還要在程序中設計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存取方法、輸入輸出方式等。因此程序中存取數據的子程序隨著存儲的改變而改變,數據與程序不具有一致性。
3. 沒有文件的概念
數據的組織方式必須由程序員自行設計。
4. 一組數據對應於一個程序,數據是面向應用的
即使兩個程序用到相同的數據,也必須各自定義、各自組織,數據無法共享、無法相互利用和互相參照,從而導致程序和程序之間有大量重復的數據。
B.文件系統階段
文件系統階段是指計算機不僅用於科學計算,而且還大量用於管理數據的階段(從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在硬體方面,外存儲器有了磁碟、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在軟體方面,操作系統中已經有了專門用於管理數據的軟體,稱為文件系統。
這個時期數據管理的特點是:
1. 數據需要長期保存在外存上供反復使用
由於計算機大量用於數據處理,經常對文件進行查詢、修改、插入和刪除等操作,所以數據需要長期保留,以便於反復操作。
2. 程序之間有了一定的獨立性
操作系統提供了文件管理功能和訪問文件的存取方法,程序和數據之間有了數據存取的介面,程序可以通過文件名和數據打交道,不必再尋找數據的物理存放位置,至此,數據有了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的區別,但此時程序和數據之間的獨立性尚還不充分。
3. 文件的形式已經多樣化
由於已經有了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文件也就不再局限於順序文件,還有了索引文件、鏈表文件等,因而,對文件的訪問可以是順序訪問,也可以是直接訪問。
4. 數據的存取基本上以記錄為單位
Ⅲ 資料庫開發是什麼
資料庫開發是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和資料庫應用軟體設計研發的總稱,數據運維、參與資料庫生產環境的問題優化和解決等方面的事宜。
一般資料庫開發要經過設計、開發資料庫系統和資料庫應用軟體,因此與軟體研發的過程一樣,會覆蓋需求、設計、編程和測試四個階段:
需求:深入調研用戶市場需求,認清項目的應用場景,解決的問題,性能指標等,需要與資料庫系統使用方反復溝通,確定具體的需求。
設計:根據收集整理的需求文檔設計資料庫系統軟體的模型和架構,劃分模塊分別進行概要和詳細設計。
編程:按照模塊分工和設計文檔,進行編碼和調試。
測試:將開發完成的資料庫系統交給測試人員進行測試,主要使用的測試方法有黑盒測試、白盒測試、壓力測試、性能測試等,測試全部通過後即可等待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