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演算法
㈠ 你對雜草及其重要性的認識
大雨過後,稍加註意就可以發現,在一些坡地、林地,當喬木灌木吸收不了和阻滯不住雨水時,從生的雜草,憑借其密集的群體和密密匝匝的地下細根,吸收和遲滯了大量的雨水,而精心栽植的人工林或人們活動過多的林地,其林下常因土壤裸露而迅速形成徑流,並對臨近的下方造成沖擊,往往小水集成大水,加劇水患。
一場幾十年一遇的暴雨,又一次檢驗和考問著人們的環境和治水思路。在這種最有效的檢驗中,雜草的價值,毋庸置疑地凸現出來。
現實是極富說服力的,道理也很容易說明白。多年來,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慣性,不僅人工造林喜歡品種單調、整齊劃一,而且在其早培生長過程中,人為干預太多,除了不停地修剪外,林下也不容雜草生存,必欲除之而後快,這就使本應立體化的「喬、灌、草」的阻水效果大打折扣。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常修剪的樹木,其木材積蓄的速度遠不如自然生長的快。還有,專家們也早就指出,自然的原生林為什麼沒有裸土,就是因為林下喜陰的植物,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生態鏈式的群落,填補了空白,盤根錯節,加上不斷增多的腐殖質,形成了海綿狀的吸水層,只有當這些層次的含水量都達到飽和之後,才有可能形成大大小小的徑流,而且只有在水量足夠大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濁流,而在實際中,當那水量大到要形成濁流之時,降水過程很可能進入尾聲,災害程度將因此而大大減輕。
然而,人們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常常要一意孤行,除了力不能及的地方,凡是「夠」得著的地方,非要把原生態的林下自然群落比如「雜草」鏟掉,強制性地裁植上價值不菲的觀賞類花灌,其結果是,不僅破壞了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原生態,而且嬌嫩的外來物種,常因水土不適而生長不良,其結果必然是「兩處茫茫皆不見圓攜」、「勞民又傷財」。它可能往往只對部分財政資金使用的「利益中人」有好處。
司空見慣的是,除了一些精心照看的重點綠地,許多綠地的管理是「有一搭無一搭」,還不如不管,尤其是一些坡地、山地,曾以不小成本「更新」裁植的草灌,往往由於維護不及時而被另一些強勢雜草掩蓋,但在清除「雜草」時,往往又不分時節,不分良莠,一律「腰斬」,其結果是更為侵襲性極強的草類創造了條件,而那些瘋長的單一的草叢,水土保持效果往往不佳。有的時候,不用很大的人力,也不用那些現代化的除草設備,只需及時地有選擇性地清除掉部分侵害性太強的草就可以了,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常常是在那些強勢的草類「吃掉」其他「弱勢群體」之後,才會有人去「管」。其實,退一步講,如果從「較低」的標准看,既然管護不了,不如讓競爭性強的雜草生存下去,即使保留那些景觀效果不佳的雜草也比鏟掉它們合算,但人們偏偏就是「喜歡」那「高質量」的草灌,其結果只能陸腔唯是不停地鋪植,又不停地更換,讓人痛惜不已。這也包括一些重點道路兩側的陡坡,單調的水泥噴護甚至加網式的固土植草,也都不如自然的土生土長的野草和攀援植物來得便宜,來得長久,來得自然。許多地方,總是透出一種不計成本的急功近利。近年來,人們見得多了,即使在財力雄厚的發達國家,許多居民聚居的地帶或交通要道旁,同樣有許多自然生長的草地,只要有可能就盡力維持原狀,並不人為地強行干預。
一次性算,一平方米草坪的市場價據說要好幾元。如上所說,也就是換一種演算法,加上鏟除「雜草」的人工費,破壞了的原生態,遇到暴雨造成的損失,還有為了補救損失而增加的新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的人力、財力、物力、時間,其價值實為不菲。竊以為,貌不驚人的雜草,其價值不可小窺,去與留,的確有一筆經濟賬可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