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前n大的演算法

前n大的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4-01-09 05:36:23

⑴ 八大演算法

演算法中比較常用的有八種演算法,基本演算法的題,都是依靠這些基礎演算法或者結合使用出題的,所以要學會基礎演算法,才有可能去更好的掌握演算法題。

插入排序,又叫直接插入排序。實際中,我們玩撲克牌的時候,就用了插入排序的思想。

基本思想:在待排序的元素中,假設前n-1個元素已有序,現將第n個元素插入到前面已經排好的序列中,使得前n個元素有序。按照此法對所有元素進行插入,直到整個序列有序。但我們並不能確定待排元素中究竟哪一部分是有序的,所以我們一開始只能認為第一個元素是有序的,依次將其後面的元素插入到這個有序序列中來,直到整個序列有序為止。

希爾排序,又稱縮小增量法。其基本思想是:

 1>先選定一個小於N的整數gap作為第一增量,然後將所有距離為gap的元素分在同一組,並對每一組的元素進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後再取一個比第一增量小的整數作為第二增量,重復上述操作…

    2>當增量的大小減到1時,就相當於整個序列被分到一組,進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排序完成。

選擇排序,即每次從待排序列中選出一個最小值,然後放在序列的起始位置,直到全部待排數據排完即可。

如何進行堆排序呢?

步驟如下:

 1、將堆頂數據與堆的最後一個數據交換,然後對根位置進行一次堆的向下調整,但是調整時被交換到最後的那個最大的數不參與向下調整。

 2、完成步驟1後,這棵樹除最後一個數之外,其餘數又成一個大堆,然後又將堆頂數據與堆的最後一個數據交換,這樣一來,第二大的數就被放到了倒數第二個位置上,然後該數又不參與堆的向下調整…反復執行下去,直到堆中只有一個數據時便結束。此時該序列就是一個升序。

冒泡排序,該排序的命名非常形象,即一個個將氣泡冒出。冒泡排序一趟冒出一個最大(或最小)值。

快速排序是公認的排序之王,快速排序是Hoare於1962年提出的一種二叉樹結構的交換排序演算法,其基本思想為:

 任取待排序元素序列中的某元素作為基準值,按照該基準值將待排序列分為兩子序列,左子序列中所有元素均小於基準值,右子序列中所有元素均大於基準值,然後左右序列重復該過程,直到所有元素都排列在相應位置上為止。

歸並排序是採用分治法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其基本思想是:將已有序的子序合並,從而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個子序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間有序。

計數排序,又叫非比較排序。顧名思義,該演算法不是通過比較數據的大小來進行排序的,而是通過統計數組中相同元素出現的次數,然後通過統計的結果將序列回收到原來的序列中。

⑵ 大數據常用的各種演算法

我們經常談到的所謂的​​ 數據挖掘 是通過大量的數據集進行排序,自動化識別趨勢和模式並且建立相關性的過程。那現在市面的數據公司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來收集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來自於網站、公司應用、社交媒體、移動設備和不斷增長的物聯網。

比如我們現在每天都在使用的搜索引擎。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有一種非常流行的演算法模型,叫做詞袋模型,即把一段文字看成一袋水果,這個模型就是要算出這袋水果里,有幾個蘋果、幾個香蕉和幾個梨。搜索引擎會把這些數字記下來,如果你想要蘋果,它就會把有蘋果的這些袋子給你。

當我們在網上買東西或是看電影時,網站會推薦一些可能符合我們偏好的商品或是電影,這個推薦有時候還挺准。事實上,這背後的演算法,是在數你喜歡的電影和其他人喜歡的電影有多少個是一樣的,如果你們同時喜歡的電影超過一定個數,就把其他人喜歡、但你還沒看過的電影推薦給你。 搜索引擎和推薦系統 在實際生產環境中還要做很多額外的工作,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它們都是在數數。

當數據量比較小的時候,可以通過人工查閱數據。而到了大數據時代,幾百TB甚至上PB的數據在分析師或者老闆的報告中,就只是幾個數字結論而已。 在數數的過程中,數據中存在的信息也隨之被丟棄,留下的那幾個數字所能代表的信息價值,不抵其真實價值之萬一。 過去十年,許多公司花了大價錢,用上了物聯網和雲計算,收集了大量的數據,但是到頭來卻發現得到的收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所以說我們現在正處於「 數字化一切 」的時代。人們的所有行為,都將以某種數字化手段轉換成數據並保存下來。每到新年,各大網站、App就會給用戶推送上一年的回顧報告,比如支付寶會告訴用戶在過去一年裡花了多少錢、在淘寶上買了多少東西、去什麼地方吃過飯、花費金額超過了百分之多少的小夥伴;航旅縱橫會告訴用戶去年做了多少次飛機、總飛行里程是多少、去的最多的城市是哪裡;同樣的,最後讓用戶知道他的行程超過了多少小夥伴。 這些報告看起來非常酷炫,又冠以「大數據」之名,讓用戶以為是多麼了不起的技術。

實際上,企業對於數據的使用和分析,並不比我們每年收到的年度報告更復雜。已經有30多年歷史的商業智能,看起來非常酷炫,其本質依然是數數,並把數出來的結果畫成圖給管理者看。只是在不同的行業、場景下,同樣的數字和圖表會有不同的名字。即使是最近幾年炙手可熱的大數據處理技術,也不過是可以數更多的數,並且數的更快一些而已。

在大數據處理過程中會用到那些演算法呢?

1、A* 搜索演算法——圖形搜索演算法,從給定起點到給定終點計算出路徑。其中使用了一種啟發式的估算,為每個節點估算通過該節點的較佳路徑,並以之為各個地點排定次序。演算法以得到的次序訪問這些節點。因此,A*搜索演算法是較佳優先搜索的範例。

2、集束搜索(又名定向搜索,Beam Search)——較佳優先搜索演算法的優化。使用啟發式函數評估它檢查的每個節點的能力。不過,集束搜索只能在每個深度中發現最前面的m個最符合條件的節點,m是固定數字——集束的寬度。

3、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在線性數組中找特定值的演算法,每個步驟去掉一半不符合要求的數據。

4、分支界定演算法(Branch and Bound)——在多種最優化問題中尋找特定最優化解決方案的演算法,特別是針對離散、組合的最優化。

5、Buchberger演算法——一種數學演算法,可將其視為針對單變數較大公約數求解的歐幾里得演算法和線性系統中高斯消元法的泛化。

6、數據壓縮——採取特定編碼方案,使用更少的位元組數(或是其他信息承載單元)對信息編碼的過程,又叫來源編碼。

7、Diffie-Hellman密鑰交換演算法——一種加密協議,允許雙方在事先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在不安全的通信信道中,共同建立共享密鑰。該密鑰以後可與一個對稱密碼一起,加密後續通訊。

8、Dijkstra演算法——針對沒有負值權重邊的有向圖,計算其中的單一起點最短演算法。

9、離散微分演算法(Discrete differentiation)。

10、動態規劃演算法(Dynamic Programming)——展示互相覆蓋的子問題和最優子架構演算法

11、歐幾里得演算法(Euclidean algorithm)——計算兩個整數的較大公約數。最古老的演算法之一,出現在公元前300前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

12、期望-較大演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又名EM-Training)——在統計計算中,期望-較大演算法在概率模型中尋找可能性較大的參數估算值,其中模型依賴於未發現的潛在變數。EM在兩個步驟中交替計算,第一步是計算期望,利用對隱藏變數的現有估計值,計算其較大可能估計值;第二步是較大化,較大化在第一步上求得的較大可能值來計算參數的值。

13、快速傅里葉變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計算離散的傅里葉變換(DFT)及其反轉。該演算法應用范圍很廣,從數字信號處理到解決偏微分方程,到快速計算大整數乘積。

14、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一種數學上的最優化演算法。

15、哈希演算法(Hashing)。

16、堆排序(Heaps)。

17、Karatsuba乘法——需要完成上千位整數的乘法的系統中使用,比如計算機代數系統和大數程序庫,如果使用長乘法,速度太慢。該演算法發現於1962年。

18、LLL演算法(Lenstra-Lenstra-Lovasz lattice rection)——以格規約(lattice)基數為輸入,輸出短正交向量基數。LLL演算法在以下公共密鑰加密方法中有大量使用:背包加密系統(knapsack)、有特定設置的RSA加密等等。

19、較大流量演算法(Maximum flow)——該演算法試圖從一個流量網路中找到較大的流。它優勢被定義為找到這樣一個流的值。較大流問題可以看作更復雜的網路流問題的特定情況。較大流與網路中的界面有關,這就是較大流-最小截定理(Max-flow min-cut theorem)。Ford-Fulkerson 能找到一個流網路中的較大流。

20、合並排序(Merge Sort)。

21、牛頓法(Newton's method)——求非線性方程(組)零點的一種重要的迭代法。

22、Q-learning學習演算法——這是一種通過學習動作值函數(action-value function)完成的強化學習演算法,函數採取在給定狀態的給定動作,並計算出期望的效用價值,在此後遵循固定的策略。Q-leanring的優勢是,在不需要環境模型的情況下,可以對比可採納行動的期望效用。

23、兩次篩法(Quadratic Sieve)——現代整數因子分解演算法,在實踐中,是目前已知第二快的此類演算法(僅次於數域篩法Number Field Sieve)。對於110位以下的十位整數,它仍是最快的,而且都認為它比數域篩法更簡單。

24、RANSAC——是「RANdom SAmple Consensus」的縮寫。該演算法根據一系列觀察得到的數據,數據中包含異常值,估算一個數學模型的參數值。其基本假設是:數據包含非異化值,也就是能夠通過某些模型參數解釋的值,異化值就是那些不符合模型的數據點。

25、RSA——公鑰加密演算法。較早的適用於以簽名作為加密的演算法。RSA在電商行業中仍大規模使用,大家也相信它有足夠安全長度的公鑰。

26、Schönhage-Strassen演算法——在數學中,Schönhage-Strassen演算法是用來完成大整數的乘法的快速漸近演算法。其演算法復雜度為:O(N log(N) log(log(N))),該演算法使用了傅里葉變換。

27、單純型演算法(Simplex Algorithm)——在數學的優化理論中,單純型演算法是常用的技術,用來找到線性規劃問題的數值解。線性規劃問題包括在一組實變數上的一系列線性不等式組,以及一個等待較大化(或最小化)的固定線性函數。

28、奇異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簡稱SVD)——在線性代數中,SVD是重要的實數或復數矩陣的分解方法,在信號處理和統計中有多種應用,比如計算矩陣的偽逆矩陣(以求解最小二乘法問題)、解決超定線性系統(overdetermined linear systems)、矩陣逼近、數值天氣預報等等。

29、求解線性方程組(Solving a system of linear equations)——線性方程組是數學中最古老的問題,它們有很多應用,比如在數字信號處理、線性規劃中的估算和預測、數值分析中的非線性問題逼近等等。求解線性方程組,可以使用高斯—約當消去法(Gauss-Jordan elimination),或是柯列斯基分解( Cholesky decomposition)。

30、Strukturtensor演算法——應用於模式識別領域,為所有像素找出一種計算方法,看看該像素是否處於同質區域( homogenous region),看看它是否屬於邊緣,還是是一個頂點。

31、合並查找演算法(Union-find)——給定一組元素,該演算法常常用來把這些元素分為多個分離的、彼此不重合的組。不相交集(disjoint-set)的數據結構可以跟蹤這樣的切分方法。合並查找演算法可以在此種數據結構上完成兩個有用的操作:

查找:判斷某特定元素屬於哪個組。

合並:聯合或合並兩個組為一個組。

32、維特比演算法(Viterbi algorithm)——尋找隱藏狀態最有可能序列的動態規劃演算法,這種序列被稱為維特比路徑,其結果是一系列可以觀察到的事件,特別是在隱藏的Markov模型中。

⑶ 數據挖掘十大演算法-

整理里一晚上的數據挖掘演算法,其中主要引自wiki和一些論壇。發布到上作為知識共享,但是發現Latex的公式轉碼到網頁的時候出現了丟失,暫時沒找到解決方法,有空再回來填坑了。

——編者按

一、 C4.5

C4.5演算法是由Ross Quinlan開發的用於產生決策樹的演算法[1],該演算法是對Ross Quinlan之前開發的ID3演算法的一個擴展。C4.5演算法主要應用於統計分類中,主要是通過分析數據的信息熵建立和修剪決策樹。

1.1 決策樹的建立規則

在樹的每個節點處,C4.5選擇最有效地方式對樣本集進行分裂,分裂規則是分析所有屬性的歸一化的信息增益率,選擇其中增益率最高的屬性作為分裂依據,然後在各個分裂出的子集上進行遞歸操作。

依據屬性A對數據集D進行分類的信息熵可以定義如下:

劃分前後的信息增益可以表示為:

那麼,歸一化的信息增益率可以表示為:

1.2 決策樹的修剪方法

C4.5採用的剪枝方法是悲觀剪枝法(Pessimistic Error Pruning,PEP),根據樣本集計運算元樹與葉子的經驗錯誤率,在滿足替換標准時,使用葉子節點替換子樹。

不妨用K表示訓練數據集D中分類到某一個葉子節點的樣本數,其中其中錯誤分類的個數為J,由於用估計該節點的樣本錯誤率存在一定的樣本誤差,因此用表示修正後的樣本錯誤率。那麼,對於決策樹的一個子樹S而言,設其葉子數目為L(S),則子樹S的錯誤分類數為:

設數據集的樣本總數為Num,則標准錯誤可以表示為:

那麼,用表示新葉子的錯誤分類數,則選擇使用新葉子節點替換子樹S的判據可以表示為:

二、KNN

最近鄰域演算法(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 KNN)[2]是一種用於分類和回歸的非參數統計方法。KNN演算法採用向量空間模型來分類,主要思路是相同類別的案例彼此之間的相似度高,從而可以藉由計算未知樣本與已知類別案例之間的相似度,來實現分類目標。KNN是一種基於局部近似和的實例的學習方法,是目前最簡單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之一。

在分類問題中,KNN的輸出是一個分類族群,它的對象的分類是由其鄰居的「多數表決」確定的,k個最近鄰居(k為正整數,通常較小)中最常見的分類決定了賦予該對象的類別。若k = 1,則該對象的類別直接由最近的一個節點賦予。在回歸問題中,KNN的輸出是其周圍k個鄰居的平均值。無論是分類還是回歸,衡量鄰居的權重都非常重要,目標是要使較近鄰居的權重比較遠鄰居的權重大,例如,一種常見的加權方案是給每個鄰居權重賦值為1/d,其中d是到鄰居的距離。這也就自然地導致了KNN演算法對於數據的局部結構過於敏感。

三、Naive Bayes

在機器學習的眾多分類模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兩種分類模型是決策樹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和樸素貝葉斯模型(Naive Bayesian Model,NBC)[3]。樸素貝葉斯模型發源於古典數學理論,有著堅實的數學基礎,以及穩定的分類效率。同時,NBC模型所需估計的參數很少,對缺失數據不太敏感,演算法也比較簡單。

在假設各個屬性相互獨立的條件下,NBC模型的分類公式可以簡單地表示為:

但是實際上問題模型的屬性之間往往是非獨立的,這給NBC模型的分類准確度帶來了一定影響。在屬性個數比較多或者屬性之間相關性較大時,NBC模型的分類效率比不上決策樹模型;而在屬性相關性較小時,NBC模型的性能最為良好。

四、CART

CART演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4]是一種二分遞歸的決策樹,把當前樣本劃分為兩個子樣本,使得生成的每個非葉子結點都有兩個分支,因此CART演算法生成的決策樹是結構簡潔的二叉樹。由於CART演算法構成的是一個二叉樹,它在每一步的決策時只能是「是」或者「否」,即使一個feature有多個取值,也是把數據分為兩部分。在CART演算法中主要分為兩個步驟:將樣本遞歸劃分進行建樹過程;用驗證數據進行剪枝。

五、K-means

k-平均演算法(k-means clustering)[5]是源於信號處理中的一種向量量化方法,現在則更多地作為一種聚類分析方法流行於數據挖掘領域。k-means的聚類目標是:把n個點(可以是樣本的一次觀察或一個實例)劃分到k個聚類中,使得每個點都屬於離他最近的均值(此即聚類中心)對應的聚類。

5.1 k-means的初始化方法

通常使用的初始化方法有Forgy和隨機劃分(Random Partition)方法。Forgy方法隨機地從數據集中選擇k個觀測作為初始的均值點;而隨機劃分方法則隨機地為每一觀測指定聚類,然後執行「更新」步驟,即計算隨機分配的各聚類的圖心,作為初始的均值點。Forgy方法易於使得初始均值點散開,隨機劃分方法則把均值點都放到靠近數據集中心的地方;隨機劃分方法一般更適用於k-調和均值和模糊k-均值演算法。對於期望-最大化(EM)演算法和標准k-means演算法,Forgy方法作為初始化方法的表現會更好一些。

5.2 k-means的標准演算法

k-means的標准演算法主要包括分配(Assignment)和更新(Update),在初始化得出k個均值點後,演算法將會在這兩個步驟中交替執行。

分配(Assignment):將每個觀測分配到聚類中,使得組內平方和達到最小。

更新(Update):對於上一步得到的每一個聚類,以聚類中觀測值的圖心,作為新的均值點。

六、Apriori

Apriori演算法[6]是一種最有影響的挖掘布爾關聯規則頻繁項集的演算法,其核心是基於兩階段頻集思想的遞推演算法。該關聯規則在分類上屬於單維、單層、布爾關聯規則。Apriori採用自底向上的處理方法,每次只擴展一個對象加入候選集,並且使用數據集對候選集進行檢驗,當不再產生匹配條件的擴展對象時,演算法終止。

Apriori的缺點在於生成候選集的過程中,演算法總是嘗試掃描整個數據集並盡可能多地添加擴展對象,導致計算效率較低;其本質上採用的是寬度優先的遍歷方式,理論上需要遍歷次才可以確定任意的最大子集S。

七、SVM

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7]是在分類與回歸分析中分析數據的監督式學習模型與相關的學習演算法。給定一組訓練實例,每個訓練實例被標記為屬於兩個類別中的一個或另一個,SVM訓練演算法創建一個將新的實例分配給兩個類別之一的模型,使其成為非概率二元線性分類器。SVM模型是將實例表示為空間中的點,這樣映射就使得單獨類別的實例被盡可能寬的明顯的間隔分開。然後,將新的實例映射到同一空間,並基於它們落在間隔的哪一側來預測所屬類別。

除了進行線性分類之外,SVM還可以使用所謂的核技巧有效地進行非線性分類,將其輸入隱式映射到高維特徵空間中,即支持向量機在高維或無限維空間中構造超平面或超平面集合,用於分類、回歸或其他任務。直觀來說,分類邊界距離最近的訓練數據點越遠越好,因為這樣可以縮小分類器的泛化誤差。

八、EM

最大期望演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 EM)[7]是從概率模型中尋找參數最大似然估計的一種演算法。其中概率模型依賴於無法觀測的隱性變數。最大期望演算法經常用在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的數據聚類(Data Clustering)領域。最大期望演算法經過兩個步驟交替進行計算,第一步是計算期望(E),利用對隱藏變數的現有估計值,計算其最大似然估計值;第二步是最大化(M),最大化在E步上求得的最大似然值來計算參數的值。M步上找到的參數估計值被用於下一個E步計算中,這個過程不斷交替進行。

九、PageRank

PageRank演算法設計初衷是根據網站的外部鏈接和內部鏈接的數量和質量對網站的價值進行衡量。PageRank將每個到網頁的鏈接作為對該頁面的一次投票,被鏈接的越多,就意味著被其他網站投票越多。

演算法假設上網者將會不斷點網頁上的鏈接,當遇到了一個沒有任何鏈接出頁面的網頁,這時候上網者會隨機轉到另外的網頁開始瀏覽。設置在任意時刻,用戶到達某頁面後並繼續向後瀏覽的概率,該數值是根據上網者使用瀏覽器書簽的平均頻率估算而得。PageRank值可以表示為:

其中,是被研究的頁面集合,N表示頁面總數,是鏈接入頁面的集合,是從頁面鏈接處的集合。

PageRank演算法的主要缺點是的主要缺點是舊的頁面等級會比新頁面高。因為即使是非常好的新頁面也不會有很多外鏈,除非它是某個站點的子站點。

十、AdaBoost

AdaBoost方法[10]是一種迭代演算法,在每一輪中加入一個新的弱分類器,直到達到某個預定的足夠小的錯誤率。每一個訓練樣本都被賦予一個權重,表明它被某個分類器選入訓練集的概率。如果某個樣本點已經被准確地分類,那麼在構造下一個訓練集中,它被選中的概率就被降低;相反,如果某個樣本點沒有被准確地分類,那麼它的權重就得到提高。通過這樣的方式,AdaBoost方法能「聚焦於」那些較難分的樣本上。在具體實現上,最初令每個樣本的權重都相等,對於第k次迭代操作,我們就根據這些權重來選取樣本點,進而訓練分類器Ck。然後就根據這個分類器,來提高被它分錯的的樣本的權重,並降低被正確分類的樣本權重。然後,權重更新過的樣本集被用於訓練下一個分類器Ck[,並且如此迭代地進行下去。

AdaBoost方法的自適應在於:前一個分類器分錯的樣本會被用來訓練下一個分類器。AdaBoost方法對於雜訊數據和異常數據很敏感。但在一些問題中,AdaBoost方法相對於大多數其它學習演算法而言,不會很容易出現過擬合現象。AdaBoost方法中使用的分類器可能很弱(比如出現很大錯誤率),但只要它的分類效果比隨機好一點(比如兩類問題分類錯誤率略小於0.5),就能夠改善最終得到的模型。而錯誤率高於隨機分類器的弱分類器也是有用的,因為在最終得到的多個分類器的線性組合中,可以給它們賦予負系數,同樣也能提升分類效果。

引用

[1] Quinlan, J. R. C4.5: Programs for Machine Learning.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3.

[2] Altman, N. S. An introction to kernel and nearest-neighbor nonparametric regression. 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 1992, 46 (3): 175–185. doi:10.1080/00031305.1992.10475879

[3] Webb, G. I.; Boughton, J.; Wang, Z. Not So Naive Bayes: Aggregating One-Dependence Estimators. Machine Learning (Springer). 2005, 58 (1): 5–24. doi:10.1007/s10994-005-4258-6

[4] decisiontrees.net Interactive Tutorial

[5] Hamerly, G. and Elkan, C. Alternatives to the k-means algorithm that find better clusterings (PDF).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IKM). 2002

[6] Rakesh Agrawal and Ramakrishnan Srikant. Fast algorithms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in large databases.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VLDB, pages 487-499, Santiago, Chile, September 1994.

[7] Cortes, C.; Vapnik, V. Support-vector networks. Machine Learning. 1995, 20 (3): 273–297. doi:10.1007/BF00994018

[8] Arthur Dempster, Nan Laird, and Donald Rubin. "Maximum likelihood from incomplete data via the EM algorithm".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 39 (1):1–38, 1977

[9] Susan Moskwa. PageRank Distribution Removed From WMT. [October 16, 2009]

[10] Freund, Yoav; Schapire, Robert E. A Decision-Theoretic Generaliz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and an Application to Boosting. 1995. CiteSeerX: 10.1.1.56.9855

⑷ 10個常用演算法

原理:
二分法查找,也稱為折半法,是一種在有序數組中查找特定元素的搜索演算法。

一般步驟:
(1)確定該區間的中間位置K;
(2)將查找的值T與array[k]比較。
若相等,查找成功返回此位置;否則確定新的查找區域,繼續二分查找。每一次查找與中間值比較,可以確定是否查找成功,不成功當前查找區間將縮小一半,遞歸查找即可。

原理:
一種通過重復將問題分解為同類的子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法

典型例子:
斐波那契數列
描述: 斐波那契數列 指的是這樣一個數列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17711,28657,46368.....自然中的斐波那契數列") 自然中的斐波那契數列,這個數列從第3項開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

解決方式:

原理:
在搜索嘗試過程中尋找問題的解,當發現已不滿足求解條件時,就「回溯」返回,嘗試別的路徑。
回溯法是一種選優搜索法,按選優條件向前搜索,以達到目標。
但當探索到某一步時,發現原先選擇並不優或達不到目標,就退回一步重新選擇,這種走不通就退回再走的技術為回溯法,而滿足回溯條件的某個狀態的點稱為「回溯點」。

解決問題一般步驟:
1、 針對所給問題,定義問題的解空間,它至少包含問題的一個(最優)解。

2 、確定易於搜索的解空間結構,使得能用回溯法方便地搜索整個解空間 。

3 、以深度優先的方式搜索解空間,並且在搜索過程中用剪枝函數避免無效搜索。

典型例子:
八皇後問題
描述:在8×8格的國際象棋上擺放八個皇後,使其不能互相攻擊,即任意兩個皇後都不能處於同一行、同一列或同一斜線上,問有多少種擺法。

解決方式: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865447/article/details/80034433

概念:
將雜亂無章的數據元素,通過一定的方法按關鍵字順序排列的過程叫做排序。

分類:
非穩定排序演算法:快速排序、希爾排序、堆排序、直接選擇排序
穩定的排序演算法:基數排序、冒泡排序、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歸並排序

十個常用排序演算法

利用計算機的高性能來有目的的窮舉一個問題解空間的部分或所有的可能情況,從而求出問題的解的一種方法。

分類:
枚舉演算法、深度優先搜索、廣度優先搜索、A*演算法、回溯演算法、蒙特卡洛樹搜索、散列函數等演算法。

將一個數據轉換為一個標志,這個標志和源數據的每一個位元組都有十分緊密的關系。

很難找到逆向規律

只要符合散列思想的演算法都可以被稱為是Hash演算法

對不同的關鍵字可能得到同一散列地址,即key1≠key2,而f(key1)=f(key2),這種現象稱為 碰撞

原理
在對問題求解時,總是做出在當前看來是最好的選擇。也就是說,不從整體最優上加以考慮,他所做出的是在 某種意義上的局部最優解
從問題的某一個初始解出發一步一步地進行,根據某個優化測度,每一步都要確保能獲得局部最優解。每一步只考慮一個數據,他的選取應該滿足局部優化的條件。若下一個數據和部分最優解連在一起不再是可行解時,就不把該數據添加到部分解中,直到把所有數據枚舉完,或者不能再添加演算法停止。

一種近似演算法

一般步驟:
1、建立數學模型來描述問題;
2、把求解的問題分成若干個子問題;
3、對每一子問題求解,得到子問題的局部最優解;
4、把子問題的解局部最優解合成原來解問題的一個解。

典型例子:
0/1背包問題
馬踏棋盤
均分紙牌

例題: https://www.cnblogs.com/hust-chen/p/8646009.html

概念:
分治演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將一個規模為N的問題分解為K個規模較小的子問題,這些子問題相互獨立且與原問題性質相同。求出子問題的解,就可得到原問題的解。即一種分目標完成程序演算法,簡單問題可用二分法完成。

一般步驟:
(1)分解,將要解決的問題劃分成若干規模較小的同類問題;
(2)求解,當子問題劃分得足夠小時,用較簡單的方法解決;
(3)合並,按原問題的要求,將子問題的解逐層合並構成原問題的解。

典型例子:
排序中:歸並排序、堆排序、快速排序;
實例:找偽幣、求最值、棋盤覆蓋

https://ke..com/item/%E5%88%86%E6%B2%BB%E7%AE%97%E6%B3%95/3263297

概念:
用於求解具有某種最優性質的問題。在這類問題中,可能會有許多可行解。每一個解都對應於一個值,我們希望找到具有最優值的解。

動態規劃一般可分為線性動規,區域動規,樹形動規,背包動規四類。

舉例:
線性動規:攔截導彈,合唱隊形,挖地雷,建學校,劍客決斗等;
區域動規:石子合並, 加分二叉樹,統計單詞個數,炮兵布陣等;
樹形動規:貪吃的九頭龍,二分查找樹,聚會的歡樂,數字三角形等;
背包問題:01背包問題,完全背包問題,分組背包問題,二維背包,裝箱問題,擠牛奶(同濟)等;

應用實例:
最短路徑問題 ,項目管理,網路流優化等;

https://ke..com/item/%E5%8A%A8%E6%80%81%E8%A7%84%E5%88%92/529408?fromtitle=%E5%8A%A8%E6%80%81%E8%A7%84%E5%88%92%E7%AE%97%E6%B3%95&fromid=15742703&fr=aladdin

概念:
在一個給定的字元文本內搜尋出自己想要找的一個字元串,平常所用的各種文本編輯器里的ctrl+F大多就是使用的這些字元匹配演算法。

分類:
KMP、BM、Sunday、Horspool、RK

參考: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282694
https://blog.csdn.net/paincupid/article/details/81159320

⑸ 常見排序演算法歸納

排序演算法一般分類:

比較兩個相鄰的元素,將值大的元素交換至右端。

依次比較兩個相鄰的數,將小數放到前面,大數放到後面

即在第一趟:首先比較第1個數和第2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然後比較第2個數和第3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如此一直繼續下去,直到比較最後兩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然後重復第一趟步驟,直到所有排序完成。

第一趟比較完成後,最後一個數一定是數組中最大的一個數,所以第二趟比較的時候最後一個數不參與比較。

第二趟完成後,倒數第二個數也一定是數組中第二大的數,所以第三趟比較的時候最後兩個數不參與比較。

依次類推......

輸出結果:

冒泡排序的優點: 每進行一趟排序,就會少比較一次,因為每進行一趟排序都會找出一個較大值。如上例:第一趟比較之後,排在最後的一個數一定是最大的一個數,第二趟排序的時候,只需要比較除了最後一個數以外的其他的數,同樣也能找出一個最大的數排在參與第二趟比較的數後面,第三趟比較的時候,只需要比較除了最後兩個數以外的其他的數,以此類推……也就是說,沒進行一趟比較,每一趟少比較一次,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演算法的量。

用時間復雜度來說:

從一個數組中隨機選出一個數N,通過一趟排序將數組分割成三個部分,1、小於N的區域 2、等於N的區域 3、大於N的區域,然後再按照此方法對小於區的和大於區分別遞歸進行,從而達到整個數據變成有序數組。

如下圖:

假設最開始的基準數據為數組的第一個元素23,則首先用一個臨時變數去存儲基準數據,即 tmp=23 ,然後分別從數組的兩端掃描數組,設兩個指示標志: low 指向起始位置, high 指向末尾。

首先從後半部分開始,如果 掃描到的值大於基準數據 就讓 high-1 ,如果發現有元素比該基準數據的值小,比如上面的 18 <= tmp ,就讓 high位置的值賦值給low位置 ,結果如下:

然後開始從前往後掃描,如果掃描到的值小於基準數據就讓 low+1 ,如果發現有元素大於基準數據的值,比如上圖 46 >= tmp ,就再將 low 位置的值賦值給 high 位置的值,指針移動並且數據交換後的結果如下:

然後再開始從前往後遍歷,直到 low=high 結束循環,此時low或者high的下標就是 基準數據23在該數組中的正確索引位置 ,如下圖所示:

這樣一遍遍的走下來,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快排的本質就是把比基準數據小的都放到基準數的左邊,比基準數大的數都放到基準數的右邊,這樣就找到了該數據在數組中的正確位置。

然後採用遞歸的方式分別對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排序,最終結果就是自然有序的了。

輸出結果:

最好情況下快排每次能恰好均分序列,那麼時間復雜度就是O(nlogn),最壞情況下,快排每次劃分都只能將序列分為一個元素和其它元素兩部分,這時候的快排退化成冒泡排序,時間復雜度為O(n^2)。

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就是將一個數據插入到已經排好序的有序數據中,從而得到一個新的、個數加一的有序數據,演算法適用於少量數據的排序,時間復雜度為O(n^2)。是穩定的排序方法。

將一個數據插入到 已經排好序的有序數據

第一趟排序:

用數組的第二個數與第一個數( 看成是已有序的數據 )比較

第二趟排序:

用數組的第三個數與已是有序的數據 {2,3} (剛才在第一趟排的)比較

在第二步中:

...

後面依此類推

輸出結果:

選擇排序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每一次從待排序的數據元素中選出最小(或最大)的一個元素,存放在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後,再從剩餘未排序元素中繼續尋找最小(大)元素,然後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類推,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數據元素排完。 選擇排序是不穩定的排序方法。

舉例:數組 int[] arr={5,2,8,4,9,1}

第一趟排序 : 原始數據: 5 2 8 4 9 1

最小數據1,把1放在首位,也就是1和5互換位置,

排序結果: 1 2 8 4 9 5

第二趟排序

第1以外的數據 {2 8 4 9 5} 進行比較,2最小,

排序結果: 1 2 8 4 9 5

第三趟排序

除 1、2 以外的數據 {8 4 9 5} 進行比較,4最小,8和4交換

排序結果: 1 2 4 8 9 5

第四趟排序 :

除第 1、2、4 以外的其他數據 {8 9 5} 進行比較,5最小,8和5交換

排序結果: 1 2 4 5 9 8

第五趟排序:

除第 1、2、4、5 以外的其他數據 {9 8} 進行比較,8最小,8和9交換

排序結果: 1 2 4 5 8 9

輸出結果:

歸並排序(merge sort)是利用歸並的思想實現的排序方法,該演算法採用經典的分治(divide-and-conquer)策略(分治法將問題分(divide)成一些小的問題然後遞歸求解,而治(conquer)的階段則將分的階段得到的各答案"修補"在一起,即分而治之)。

比如我們對 [8,4,5,7,1,3,6,2] 這個數組進行歸並排序,我們首先利用分治思想的「分」將數組拆分。

輸出結果:

⑹ 數據結構 java開發中常用的排序演算法有哪些

排序演算法有很多,所以在特定情景中使用哪一種演算法很重要。為了選擇合適的演算法,可以按照建議的順序考慮以下標准:
(1)執行時間
(2)存儲空間
(3)編程工作
對於數據量較小的情形,(1)(2)差別不大,主要考慮(3);而對於數據量大的,(1)為首要。

主要排序法有:
一、冒泡(Bubble)排序——相鄰交換
二、選擇排序——每次最小/大排在相應的位置
三、插入排序——將下一個插入已排好的序列中
四、殼(Shell)排序——縮小增量
五、歸並排序
六、快速排序
七、堆排序
八、拓撲排序

一、冒泡(Bubble)排序

----------------------------------Code 從小到大排序n個數------------------------------------
void BubbleSortArray()
{
for(int i=1;i<n;i++)
{
for(int j=0;i<n-i;j++)
{
if(a[j]>a[j+1])//比較交換相鄰元素
{
int temp;
temp=a[j]; a[j]=a[j+1]; a[j+1]=temp;
}
}
}
}
-------------------------------------------------Code------------------------------------------------
效率 O(n²),適用於排序小列表。

二、選擇排序
----------------------------------Code 從小到大排序n個數--------------------------------
void SelectSortArray()
{
int min_index;
for(int i=0;i<n-1;i++)
{
min_index=i;
for(int j=i+1;j<n;j++)//每次掃描選擇最小項
if(arr[j]<arr[min_index]) min_index=j;
if(min_index!=i)//找到最小項交換,即將這一項移到列表中的正確位置
{
int temp;
temp=arr[i]; arr[i]=arr[min_index]; arr[min_index]=temp;
}
}
}
-------------------------------------------------Code-----------------------------------------
效率O(n²),適用於排序小的列表。

三、插入排序
--------------------------------------------Code 從小到大排序n個數-------------------------------------
void InsertSortArray()
{
for(int i=1;i<n;i++)//循環從第二個數組元素開始,因為arr[0]作為最初已排序部分
{
int temp=arr[i];//temp標記為未排序第一個元素
int j=i-1;
while (j>=0 && arr[j]>temp)/*將temp與已排序元素從小到大比較,尋找temp應插入的位置*/
{
arr[j+1]=arr[j];
j--;
}
arr[j+1]=temp;
}
}
------------------------------Code--------------------------------------------------------------
最佳效率O(n);最糟效率O(n²)與冒泡、選擇相同,適用於排序小列表
若列表基本有序,則插入排序比冒泡、選擇更有效率。

四、殼(Shell)排序——縮小增量排序
-------------------------------------Code 從小到大排序n個數-------------------------------------
void ShellSortArray()
{
for(int incr=3;incr<0;incr--)//增量遞減,以增量3,2,1為例
{
for(int L=0;L<(n-1)/incr;L++)//重復分成的每個子列表
{
for(int i=L+incr;i<n;i+=incr)//對每個子列表應用插入排序
{
int temp=arr[i];
int j=i-incr;
while(j>=0&&arr[j]>temp)
{
arr[j+incr]=arr[j];
j-=incr;
}
arr[j+incr]=temp;
}
}
}
}
--------------------------------------Code-------------------------------------------
適用於排序小列表。
效率估計O(nlog2^n)~O(n^1.5),取決於增量值的最初大小。建議使用質數作為增量值,因為如果增量值是2的冪,則在下一個通道中會再次比較相同的元素。
殼(Shell)排序改進了插入排序,減少了比較的次數。是不穩定的排序,因為排序過程中元素可能會前後跳躍。

五、歸並排序
----------------------------------------------Code 從小到大排序---------------------------------------
void MergeSort(int low,int high)
{
if(low>=high) return;//每個子列表中剩下一個元素時停止
else int mid=(low+high)/2;/*將列表劃分成相等的兩個子列表,若有奇數個元素,則在左邊子列表大於右側子列表*/
MergeSort(low,mid);//子列表進一步劃分
MergeSort(mid+1,high);
int [] B=new int [high-low+1];//新建一個數組,用於存放歸並的元素
for(int i=low,j=mid+1,k=low;i<=mid && j<=high;k++)/*兩個子列表進行排序歸並,直到兩個子列表中的一個結束*/
{
if (arr[i]<=arr[j];)
{
B[k]=arr[i];
I++;
}
else
{ B[k]=arr[j]; j++; }
}
for( ;j<=high;j++,k++)//如果第二個子列表中仍然有元素,則追加到新列表
B[k]=arr[j];
for( ;i<=mid;i++,k++)//如果在第一個子列表中仍然有元素,則追加到新列表中
B[k]=arr[i];
for(int z=0;z<high-low+1;z++)//將排序的數組B的 所有元素復制到原始數組arr中
arr[z]=B[z];
}
-----------------------------------------------------Code---------------------------------------------------
效率O(nlogn),歸並的最佳、平均和最糟用例效率之間沒有差異。
適用於排序大列表,基於分治法。

六、快速排序
------------------------------------Code--------------------------------------------
/*快速排序的演算法思想:選定一個樞紐元素,對待排序序列進行分割,分割之後的序列一個部分小於樞紐元素,一個部分大於樞紐元素,再對這兩個分割好的子序列進行上述的過程。*/ void swap(int a,int b){int t;t =a ;a =b ;b =t ;}
int Partition(int [] arr,int low,int high)
{
int pivot=arr[low];//採用子序列的第一個元素作為樞紐元素
while (low < high)
{
//從後往前栽後半部分中尋找第一個小於樞紐元素的元素
while (low < high && arr[high] >= pivot)
{
--high;
}
//將這個比樞紐元素小的元素交換到前半部分
swap(arr[low], arr[high]);
//從前往後在前半部分中尋找第一個大於樞紐元素的元素
while (low <high &&arr [low ]<=pivot )
{
++low ;
}
swap (arr [low ],arr [high ]);//將這個樞紐元素大的元素交換到後半部分
}
return low ;//返回樞紐元素所在的位置
}
void QuickSort(int [] a,int low,int high)
{
if (low <high )
{
int n=Partition (a ,low ,high );
QuickSort (a ,low ,n );
QuickSort (a ,n +1,high );
}
}
----------------------------------------Code-------------------------------------
平均效率O(nlogn),適用於排序大列表。
此演算法的總時間取決於樞紐值的位置;選擇第一個元素作為樞紐,可能導致O(n²)的最糟用例效率。若數基本有序,效率反而最差。選項中間值作為樞紐,效率是O(nlogn)。
基於分治法。

七、堆排序
最大堆:後者任一非終端節點的關鍵字均大於或等於它的左、右孩子的關鍵字,此時位於堆頂的節點的關鍵字是整個序列中最大的。
思想:
(1)令i=l,並令temp= kl ;
(2)計算i的左孩子j=2i+1;
(3)若j<=n-1,則轉(4),否則轉(6);
(4)比較kj和kj+1,若kj+1>kj,則令j=j+1,否則j不變;
(5)比較temp和kj,若kj>temp,則令ki等於kj,並令i=j,j=2i+1,並轉(3),否則轉(6)
(6)令ki等於temp,結束。
-----------------------------------------Code---------------------------
void HeapSort(SeqIAst R)

{ //對R[1..n]進行堆排序,不妨用R[0]做暫存單元 int I; BuildHeap(R); //將R[1-n]建成初始堆for(i=n;i>1;i--) //對當前無序區R[1..i]進行堆排序,共做n-1趟。{ R[0]=R[1]; R[1]=R[i]; R[i]=R[0]; //將堆頂和堆中最後一個記錄交換 Heapify(R,1,i-1); //將R[1..i-1]重新調整為堆,僅有R[1]可能違反堆性質 } } ---------------------------------------Code--------------------------------------

堆排序的時間,主要由建立初始堆和反復重建堆這兩部分的時間開銷構成,它們均是通過調用Heapify實現的。

堆排序的最壞時間復雜度為O(nlgn)。堆排序的平均性能較接近於最壞性能。 由於建初始堆所需的比較次數較多,所以堆排序不適宜於記錄數較少的文件。 堆排序是就地排序,輔助空間為O(1), 它是不穩定的排序方法。

堆排序與直接插入排序的區別:
直接選擇排序中,為了從R[1..n]中選出關鍵字最小的記錄,必須進行n-1次比較,然後在R[2..n]中選出關鍵字最小的記錄,又需要做n-2次比較。事實上,後面的n-2次比較中,有許多比較可能在前面的n-1次比較中已經做過,但由於前一趟排序時未保留這些比較結果,所以後一趟排序時又重復執行了這些比較操作。
堆排序可通過樹形結構保存部分比較結果,可減少比較次數。

八、拓撲排序
例 :學生選修課排課先後順序
拓撲排序:把有向圖中各頂點按照它們相互之間的優先關系排列成一個線性序列的過程。
方法:
在有向圖中選一個沒有前驅的頂點且輸出
從圖中刪除該頂點和所有以它為尾的弧
重復上述兩步,直至全部頂點均已輸出(拓撲排序成功),或者當圖中不存在無前驅的頂點(圖中有迴路)為止。
---------------------------------------Code--------------------------------------
void TopologicalSort()/*輸出拓撲排序函數。若G無迴路,則輸出G的頂點的一個拓撲序列並返回OK,否則返回ERROR*/
{
int indegree[M];
int i,k,j;
char n;
int count=0;
Stack thestack;
FindInDegree(G,indegree);//對各頂點求入度indegree[0....num]
InitStack(thestack);//初始化棧
for(i=0;i<G.num;i++)
Console.WriteLine("結點"+G.vertices[i].data+"的入度為"+indegree[i]);
for(i=0;i<G.num;i++)
{
if(indegree[i]==0)
Push(thestack.vertices[i]);
}
Console.Write("拓撲排序輸出順序為:");
while(thestack.Peek()!=null)
{
Pop(thestack.Peek());
j=locatevex(G,n);
if (j==-2)
{
Console.WriteLine("發生錯誤,程序結束。");
exit();
}
Console.Write(G.vertices[j].data);
count++;
for(p=G.vertices[j].firstarc;p!=NULL;p=p.nextarc)
{
k=p.adjvex;
if (!(--indegree[k]))
Push(G.vertices[k]);
}
}
if (count<G.num)
Cosole.WriteLine("該圖有環,出現錯誤,無法排序。");
else
Console.WriteLine("排序成功。");
}
----------------------------------------Code--------------------------------------
演算法的時間復雜度O(n+e)。

⑺ 面試必會八大排序演算法(Python)

一、插入排序

介紹

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就是將一個數據插入到已經排好序的有序數據中,從而得到一個新的、個數加一的有序數據。

演算法適用於少量數據的排序,時間復雜度為O(n^2)。

插入排演算法是穩定的排序方法。

步驟

①從第一個元素開始,該元素可以認為已經被排序

②取出下一個元素,在已經排序的元素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

③如果該元素(已排序)大於新元素,將該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④重復步驟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於或者等於新元素的位置

⑤將新元素插入到該位置中

⑥重復步驟2

排序演示

演算法實現

二、冒泡排序

介紹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種簡單的排序演算法,時間復雜度為O(n^2)。

它重復地走訪過要排序的數列,一次比較兩個元素,如果他們的順序錯誤就把他們交換過來。走訪數列的工作是重復地進行直到沒有再需要交換,也就是說該數列已經排序完成。

這個演算法的名字由來是因為越小的元素會經由交換慢慢「浮」到數列的頂端。

原理

循環遍歷列表,每次循環找出循環最大的元素排在後面;

需要使用嵌套循環實現:外層循環控制總循環次數,內層循環負責每輪的循環比較。

步驟

①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

②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在這一點,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③針對所有的元素重復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④持續每次對越來越少的元素重復上面的步驟,直到沒有任何一對數字需要比較。

演算法實現:

三、快速排序

介紹

快速排序(Quicksort)是對冒泡排序的一種改進,借用了分治的思想,由C. A. R. Hoare在1962年提出。

基本思想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挖坑填數 + 分治法。

首先選出一個軸值(pivot,也有叫基準的),通過一趟排序將待排記錄分隔成獨立的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記錄的關鍵字均比另一部分的關鍵字小,則可分別對這兩部分記錄繼續進行排序,以達到整個序列有序。

實現步驟

①從數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 「基準」(pivot);

②重新排序數列,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小的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大的擺在基準的後面(相同的數可以到任一邊);

③對所有兩個小數列重復第二步,直至各區間只有一個數。

排序演示

演算法實現

四、希爾排序

介紹

希爾排序(Shell Sort)是插入排序的一種,也是縮小增量排序,是直接插入排序演算法的一種更高效的改進版本。希爾排序是非穩定排序演算法,時間復雜度為:O(1.3n)。

希爾排序是基於插入排序的以下兩點性質而提出改進方法的:

·插入排序在對幾乎已經排好序的數據操作時, 效率高, 即可以達到線性排序的效率;

·但插入排序一般來說是低效的, 因為插入排序每次只能將數據移動一位。

基本思想

①希爾排序是把記錄按下標的一定量分組,對每組使用直接插入演算法排序;

②隨著增量逐漸減少,每組包1含的關鍵詞越來越多,當增量減至1時,整個文件恰被分成一組,演算法被終止。

排序演示

演算法實現

五、選擇排序

介紹

選擇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時間復雜度為Ο(n2)。

基本思想

選擇排序的基本思想:比較 + 交換。

第一趟,在待排序記錄r1 ~ r[n]中選出最小的記錄,將它與r1交換;

第二趟,在待排序記錄r2 ~ r[n]中選出最小的記錄,將它與r2交換;

以此類推,第 i 趟,在待排序記錄ri ~ r[n]中選出最小的記錄,將它與r[i]交換,使有序序列不斷增長直到全部排序完畢。

排序演示

選擇排序的示例動畫。紅色表示當前最小值,黃色表示已排序序列,藍色表示當前位置。

演算法實現

六、堆排序

介紹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積樹(堆)這種數據結構所設計的一種排序演算法,它是選擇排序的一種。

利用數組的特點快速指定索引的元素。

基本思想

堆分為大根堆和小根堆,是完全二叉樹。

大根堆的要求是每個節點的值不大於其父節點的值,即A[PARENT[i]] >=A[i]。

在數組的非降序排序中,需要使用的就是大根堆,因為根據大根堆的要求可知,最大的值一定在堆頂。

排序演示

演算法實現

七、歸並排序

介紹

歸並排序(Merge sort)是建立在歸並操作上的一種有效的排序演算法。該演算法是採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

基本思想

歸並排序演算法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序表合並成一個新的有序表,即把待排序序列分為若干個子序列,每個子序列是有序的。然後再把有序子序列合並為整體有序序列。

演算法思想

自上而下遞歸法(假如序列共有n個元素)

① 將序列每相鄰兩個數字進行歸並操作,形成 floor(n/2)個序列,排序後每個序列包含兩個元素;

② 將上述序列再次歸並,形成 floor(n/4)個序列,每個序列包含四個元素;

③ 重復步驟②,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畢。

自下而上迭代法

① 申請空間,使其大小為兩個已經排序序列之和,該空間用來存放合並後的序列;

② 設定兩個指針,最初位置分別為兩個已經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③ 比較兩個指針所指向的元素,選擇相對小的元素放入到合並空間,並移動指針到下一位置;

④ 重復步驟③直到某一指針達到序列尾;

⑤ 將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復制到合並序列尾。

排序演示

演算法實現

八、基數排序

介紹

基數排序(Radix Sort)屬於「分配式排序」,又稱為「桶子法」。

基數排序法是屬於穩定性的排序,其時間復雜度為O (nlog(r)m) ,其中 r 為採取的基數,而m為堆數。

在某些時候,基數排序法的效率高於其他的穩定性排序法。

基本思想

將所有待比較數值(正整數)統一為同樣的數位長度,數位較短的數前面補零。然後,從最低位開始,依次進行一次排序。這樣從最低位排序一直到最高位排序完成以後,數列就變成一個有序序列。

基數排序按照優先從高位或低位來排序有兩種實現方案:

MSD(Most significant digital) 從最左側高位開始進行排序。先按k1排序分組, 同一組中記錄, 關鍵碼k1相等,再對各組按k2排序分成子組, 之後, 對後面的關鍵碼繼續這樣的排序分組, 直到按最次位關鍵碼kd對各子組排序後. 再將各組連接起來,便得到一個有序序列。MSD方式適用於位數多的序列。

LSD (Least significant digital)從最右側低位開始進行排序。先從kd開始排序,再對kd-1進行排序,依次重復,直到對k1排序後便得到一個有序序列。LSD方式適用於位數少的序列。

排序效果

演算法實現

九、總結

各種排序的穩定性、時間復雜度、空間復雜度的總結:

平方階O(n²)排序:各類簡單排序:直接插入、直接選擇和冒泡排序;

從時間復雜度來說:

線性對數階O(nlog₂n)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和歸並排序;

O(n1+§))排序,§是介於0和1之間的常數:希爾排序 ;

線性階O(n)排序:基數排序,此外還有桶、箱排序。

⑻ 程序員開發用到的十大基本演算法

演算法一:快速排序演算法
快速排序是由東尼·霍爾所發展的一種排序演算法。在平均狀況下,排序 n 個項目要Ο(n log n)次比較。在最壞狀況下則需要Ο(n2)次比較,但這種狀況並不常見。事實上,快速排序通常明顯比其他Ο(n log n) 演算法更快,因為它的內部循環(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構上很有效率地被實現出來。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策略來把一個串列(list)分為兩個子串列(sub-lists)。

演算法步驟:
1 從數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 「基準」(pivot),
2 重新排序數列,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小的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大的擺在基準的後面(相同的數可以到任一邊)。在這個分區退出之後,該基準就處於數列的中間位置。這個稱為分區(partition)操作。
3 遞歸地(recursive)把小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和大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排序。

遞歸的最底部情形,是數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永遠都已經被排序好了。雖然一直遞歸下去,但是這個演算法總會退出,因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會把一個元素擺到它最後的位置去。

演算法二:堆排序演算法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這種數據結構所設計的一種排序演算法。堆積是一個近似完全二叉樹的結構,並同時滿足堆積的性質:即子結點的鍵值或索引總是小於(或者大於)它的父節點。堆排序的平均時間復雜度為Ο(nlogn) 。

演算法步驟:
1.創建一個堆H[0..n-1]
2.把堆首(最大值)和堆尾互換
3.把堆的尺寸縮小1,並調用shift_down(0),目的是把新的數組頂端數據調整到相應位置
4.重復步驟2,直到堆的尺寸為1

演算法三:歸並排序
歸並排序(Merge sort,台灣譯作:合並排序)是建立在歸並操作上的一種有效的排序演算法。該演算法是採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

演算法步驟:

演算法四:二分查找演算法
二分查找演算法是一種在有序數組中查找某一特定元素的搜索演算法。搜素過程從數組的中間元素開始,如果中間元素正好是要查找的元素,則搜 素過程結束;如果某一特定元素大於或者小於中間元素,則在數組大於或小於中間元素的那一半中查找,而且跟開始一樣從中間元素開始比較。如果在某一步驟數組 為空,則代表找不到。這種搜索演算法每一次比較都使搜索范圍縮小一半。折半搜索每次把搜索區域減少一半,時間復雜度為Ο(logn) 。

演算法五:BFPRT(線性查找演算法)
BFPRT演算法解決的問題十分經典,即從某n個元素的序列中選出第k大(第k小)的元素,通過巧妙的分 析,BFPRT可以保證在最壞情況下仍為線性時間復雜度。該演算法的思想與快速排序思想相似,當然,為使得演算法在最壞情況下,依然能達到o(n)的時間復雜 度,五位演算法作者做了精妙的處理。

演算法步驟:

終止條件:n=1時,返回的即是i小元素。

演算法六:DFS(深度優先搜索)
深度優先搜索演算法(Depth-First-Search),是搜索演算法的一種。它沿著樹的深度遍歷樹的節點,盡可能深的搜索樹的分 支。當節點v的所有邊都己被探尋過,搜索將回溯到發現節點v的那條邊的起始節點。這一過程一直進行到已發現從源節點可達的所有節點為止。如果還存在未被發 現的節點,則選擇其中一個作為源節點並重復以上過程,整個進程反復進行直到所有節點都被訪問為止。DFS屬於盲目搜索。

深度優先搜索是圖論中的經典演算法,利用深度優先搜索演算法可以產生目標圖的相應拓撲排序表,利用拓撲排序表可以方便的解決很多相關的圖論問題,如最大路徑問題等等。一般用堆數據結構來輔助實現DFS演算法。

演算法步驟:

上述描述可能比較抽象,舉個實例:
DFS 在訪問圖中某一起始頂點 v 後,由 v 出發,訪問它的任一鄰接頂點 w1;再從 w1 出發,訪問與 w1鄰 接但還沒有訪問過的頂點 w2;然後再從 w2 出發,進行類似的訪問,… 如此進行下去,直至到達所有的鄰接頂點都被訪問過的頂點 u 為止。

接著,退回一步,退到前一次剛訪問過的頂點,看是否還有其它沒有被訪問的鄰接頂點。如果有,則訪問此頂點,之後再從此頂點出發,進行與前述類似的訪問;如果沒有,就再退回一步進行搜索。重復上述過程,直到連通圖中所有頂點都被訪問過為止。

演算法七:BFS(廣度優先搜索)
廣度優先搜索演算法(Breadth-First-Search),是一種圖形搜索演算法。簡單的說,BFS是從根節點開始,沿著樹(圖)的寬度遍歷樹(圖)的節點。如果所有節點均被訪問,則演算法中止。BFS同樣屬於盲目搜索。一般用隊列數據結構來輔助實現BFS演算法。

演算法步驟:

演算法八:Dijkstra演算法
戴克斯特拉演算法(Dijkstra』s algorithm)是由荷蘭計算機科學家艾茲赫爾·戴克斯特拉提出。迪科斯徹演算法使用了廣度優先搜索解決非負權有向圖的單源最短路徑問題,演算法最終得到一個最短路徑樹。該演算法常用於路由演算法或者作為其他圖演算法的一個子模塊。

該演算法的輸入包含了一個有權重的有向圖 G,以及G中的一個來源頂點 S。我們以 V 表示 G 中所有頂點的集合。每一個圖中的邊,都是兩個頂點所形成的有序元素對。(u, v) 表示從頂點 u 到 v 有路徑相連。我們以 E 表示G中所有邊的集合,而邊的權重則由權重函數 w: E → [0, ∞] 定義。因此,w(u, v) 就是從頂點 u 到頂點 v 的非負權重(weight)。邊的權重可以想像成兩個頂點之間的距離。任兩點間路徑的權重,就是該路徑上所有邊的權重總和。已知有 V 中有頂點 s 及 t,Dijkstra 演算法可以找到 s 到 t的最低權重路徑(例如,最短路徑)。這個演算法也可以在一個圖中,找到從一個頂點 s 到任何其他頂點的最短路徑。對於不含負權的有向圖,Dijkstra演算法是目前已知的最快的單源最短路徑演算法。

演算法步驟:

重復上述步驟2、3,直到S中包含所有頂點,即W=Vi為止

演算法九:動態規劃演算法
動態規劃(Dynamic programming)是一種在數學、計算機科學和經濟學中使用的,通過把原問題分解為相對簡單的子問題的方式求解復雜問題的方法。 動態規劃常常適用於有重疊子問題和最優子結構性質的問題,動態規劃方法所耗時間往往遠少於樸素解法。

動態規劃背後的基本思想非常簡單。大致上,若要解一個給定問題,我們需要解其不同部分(即子問題),再合並子問題的解以得出原問題的解。 通常許多 子問題非常相似,為此動態規劃法試圖僅僅解決每個子問題一次,從而減少計算量: 一旦某個給定子問題的解已經算出,則將其記憶化存儲,以便下次需要同一個 子問題解之時直接查表。 這種做法在重復子問題的數目關於輸入的規模呈指數增長時特別有用。

關於動態規劃最經典的問題當屬背包問題。

演算法步驟:

演算法十:樸素貝葉斯分類演算法
樸素貝葉斯分類演算法是一種基於貝葉斯定理的簡單概率分類演算法。貝葉斯分類的基礎是概率推理,就是在各種條件的存在不確定,僅知其出現概率的情況下, 如何完成推理和決策任務。概率推理是與確定性推理相對應的。而樸素貝葉斯分類器是基於獨立假設的,即假設樣本每個特徵與其他特徵都不相關。

樸素貝葉斯分類器依靠精確的自然概率模型,在有監督學習的樣本集中能獲取得非常好的分類效果。在許多實際應用中,樸素貝葉斯模型參數估計使用最大似然估計方法,換言之樸素貝葉斯模型能工作並沒有用到貝葉斯概率或者任何貝葉斯模型。

盡管是帶著這些樸素思想和過於簡單化的假設,但樸素貝葉斯分類器在很多復雜的現實情形中仍能夠取得相當好的效果。

熱點內容
c緩存池 發布:2025-01-20 13:23:45 瀏覽:6
數控編程帥氣寶塔圖紙 發布:2025-01-20 13:22:15 瀏覽:871
共享文件夾加密軟體 發布:2025-01-20 13:08:41 瀏覽:40
標識符是怎樣存儲的 發布:2025-01-20 13:08:39 瀏覽:894
怎麼看安卓大屏什麼牌子 發布:2025-01-20 13:08:35 瀏覽:258
ios開發java 發布:2025-01-20 13:02:42 瀏覽:881
速騰有側燈的是哪個配置 發布:2025-01-20 13:01:53 瀏覽:371
社保用戶名和密碼都忘記了怎麼辦 發布:2025-01-20 12:55:55 瀏覽:321
最優存儲形式是什麼 發布:2025-01-20 12:51:32 瀏覽:27
centos編譯php7 發布:2025-01-20 12:33:52 瀏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