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源碼
1. 怎樣學習源代碼
1. 畫出整個程序的流程圖,理解整個程序流程的思想。畫流程圖的方式更讓人很直接 的理解程序的整體流程,而不會被代碼所干擾,讓程序員總體上把握整個程序。2. 對流程各節點(函數或過程)的理解。流程的每一節點是構成整個流程的不可缺少的部份。3. 再把流程和流程各節點串起來理解整個程序,可能的話最好寫出讀書筆記。4. 如果想深刻的學習到源代碼的精髓所在,請寫一個相近的程序進行操練。當你理解了這個程序並不表明你掌握了這個程序,只有在你操練一個相近的程序時,你才知道你到底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 其實源代碼的學習這是一個從整體到不斷細化的過程,是一個極為繁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認清事物本原的過程。 很多程序員(包括我自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過份注重程序代碼的細節部份,而忽略了程序的有機整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特別是軟體大工業時代的現在,由於項目的龐大,整個項目被人為的分割成七零八落的幾個獨立小塊 (這就更須要有人對整個項目的統領),程序員在這幾個小塊中各自為戰,墮落自己的思維,限制在狹小的空間中還自得其樂。整個一井底之蛙。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程序員潛意識里明白了這個缺陷,正在不斷的改進。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大凡世事紛繁復雜,但道理卻殊途同歸,這才是萬法歸一的理解。
2. 如何高效閱讀源代碼
下面是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如何快速閱讀源碼》
本文探討在需要了解一個開源項目時,如何快速的理清開源項目的代碼邏輯!
以下是個人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以Mybatis為例來進行演示!
先「跑起來」程序界有個老傳統,學習新技術時都是從「Hello World」開始的!無論是學習新語言時,列印「Hello World」;還是學習新框架時編寫個demo!那為什麼這里的「跑起來」要打個引號呢?
實際上,當你想要閱讀一個開源項目的源碼時,絕大部分情況下,你已經能夠使用這個開源項目了!所以這里的「跑起來」就不是寫個「Hello World」,也不是能跑起來的程序了!而是能__在你的腦子里「跑起來」__!什麼意思?
Mybatis你會用了吧?那麼請問Mybatis是如何執行的呢?仔細想想,你能否用完整的語句把它描述出來?
這里是Mybatis的官方入門文章!你是如何看這篇文章的?讀一遍就行了嗎?還是跟著文章跑一遍就夠了嗎?從這篇文章里你能獲得多少信息?
我們來理一下:
回答出了上面這些問題!你也就基本能在腦子里把Mybatis「跑起來」了!之後,你才能正真的開始閱讀源碼!
當你能把一個開源項目「跑起來」後,實際上你就有了對開源項目最初步的了解了!就像「 書的索引 」一樣!基於這個索引,我們一步步的進行拆解,來細化出下一層的結構和流程,期間可能需要深入技術細節,考量實現,考慮是否有更好的實現方案!也就是說後面的三步並不是線性的,而是__不斷交替執行__的一個過程!最終就形成一個完整的源碼執行流程!
自頂向下拆解繼續通過Mybatis來演示(限於篇幅,我只演示一個大概流程)!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流程了:
雖說每個點都可以往下細化,但是也分個輕重緩急!
很明顯,sqlSession去執行 sql才是Mybatis的核心!我們先從這個點入手!
首先,你當然得先下載Mybatis的源碼了(請自行下載)!
我們直接去看SqlSession!它是個介面,裡面有一堆執行sql的方法!
這里只列出了一部分方法:
SqlSession就是通過這些方法來執行sql的!我們直接看我們常用的,也是Mybatis推薦的用法,就是基於Mapper的執行!也就是說「SqlSession通過Mapper來執行具體的sql」!上面的流程也就細化成了:
那SqlSession是如何獲取Mapper的呢?Mapper又是如何執行sql的呢?
深入細節我們來看SqlSession的實現!SqlSession有兩個實現類SqlSessionManager和DefaultSqlSession!通過IDE的引用功能可以查看兩個類的使用情況。你會發現SqlSessionManager實際並沒有使用!而DefaultSqlSession是通過DefaultSqlSessionFactory構建的!所以我們來看DefaultSqlSession是如何構建Mapper的!
它直接委託給了Configuration的getMapper方法!
Configuration又委託給了MapperRegistry類的getMapper方法!
在MapperRegistry類的getMapper中:
在這里knowMappers是什麼?MapperProxyFactory又是什麼?mapperProxyFactory.newInstance(sqlSession)具體做了什麼?
其實很簡單,knowMappers是個Map,裡麵包含了class與對應的MapperProxyFactory的對應關系!MapperProxyFactory通過newInstance來構建對應的Mapper(實際上是Mapper的代理)!
快接近真相了,看mapperProxyFactory.newInstance(sqlSession)里的代碼:
這里幹了什麼?
最終實際還是委託給了sqlSession去執行具體的sql!後面具體怎麼實現的就自行查看吧!
延伸改進現在我們的流程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現在我們大概知道了:
那麼,
這個問題列表可以很長,可以按個人需要去思考並嘗試回答!可能最終這些問題已經和開源項目本身沒有什麼關系了!但是你思考後的收獲要比看源碼本身要多得多!
再循環一輪結束後,可以再次進行:
不斷的拆解->深入->改進,最終你能__通過一個開源項目,學習到遠比開源項目本身多得多的知識__!
最重要的是,你的流程是完整的。無論是最初的大致流程:
還是到最終深入的細枝末節,都是個完整的流程!
這樣的好處是,你的時間能自由控制:
而不像debug那樣的方式,需要一下子花費很長的時間去一步步的理流程,費時費力、收效很小,而且如果中斷了就很難繼續了!
總結本文通過梳理Mybatis源碼的一個簡單流程,來講述一個個人認為比較好的閱讀源碼的方式,並闡述此方法與傳統debug方式相比的優勢。
閱讀源碼是每個優秀開發工程師的必經之路,那麼這篇文章就來講解下為什麼要閱讀源碼以及如何閱讀源碼。
首先來說下為什麼要讀源碼,有學習源碼的必要嗎?
為什麼要閱讀源碼?
關於為什麼閱讀和學習源碼,我個人認為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吊打面試官,應對面試
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應對面試,因為在面試中肯定會問到源碼級別的問題,比如:為什麼 HashMap 是線程不安全的?
如果你沒有閱讀過源碼,面試官可能會對回答的結果不滿意,進而導致面試結果不太理想,但如果你對源碼有所研究,並能夠很好地問答面試官的問題,這可能就是你的加分點,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力,吊打面試官,升職加薪不是夢。
(二)解決問題(bug)
在開發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會遇到 bug,比如:在 foreach 循環里進行元素的 remove/add 操作,為啥有可能會報 異常?
我們可以先在 Google、Stack Overflow 以及對應項目的 Issues 里看有沒有類似問題以及解決辦法,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只能通過閱讀源碼的方式去解決了。如果我們對相關源碼有所涉獵,就可以快速定位到問題所在。
(三)提升編程能力
和閱讀一本好書一樣,閱讀源碼就是和編程大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許多優秀的開源項目中,它們的編碼規范和架構設計都是很棒的,另外在設計上也使用了大量的設計模式,通過閱讀和學習源碼,能夠快速提升我們的編碼水平,以及對設計模式有更深的理解。
同時,在我們閱讀完一個源碼後,可以觸類旁通,能夠快速地對其他框架的源碼進行閱讀和學習,減少時間成本。
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之外,可能還有許多,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那麼在確定了要閱讀源碼之後,就讓我們看下如何閱讀源碼吧!
如何閱讀源碼?
如何閱讀源碼取決於你為什麼要讀源碼,比如:
下面大概說下閱讀源碼的幾點建議:
在閱讀之前,可以先從開源項目的官網上看它的架構設計和功能文檔,了解這個項目的 整體架構、模塊組成以及各個模塊之間的聯系 。
如果沒有對應的項目文檔,可以根據代碼的模塊進行梳理,以形成對項目的初步了解,或者 查看已有的源碼解析文章或者書籍 ,在閱讀源碼之前,了解項目的架構和思路會使閱讀源碼事半功倍。
在了解一個類的時候,可以使用 ctrl+F12 來查看類中的成員變數和方法。
可以通過 IDEA 的 Diagrams 功能去了解一個類的繼承關系。
多打 斷點調試 ,斷點追蹤源碼是很好的閱讀源碼的方式,可以先通過 debug 了解下調用邏輯,都和哪些類有關聯,有大致了解後再通過 debug 了解整體代碼的功能實現,各個類都起到了什麼作用,有沒有涉及到設計模式等。
另外,優秀的開源項目中肯定會有許多地方應用到了 設計模式 ,建議在閱讀源碼之前,需要對常用的設計模式有大致的了解,不然閱讀源碼的效率會大大降低。
如果遇到讀不懂某部分源碼的時候,可以先跳過,之後再回來看,如果屬於搞不懂這部分就茶不思飯不想的人,可以在網上找是否有該部分源碼的解析或者文檔,也可以自己通過 源碼注釋和測試用例 去閱讀學習。
一般優秀的開源項目都會有 單元測試 ,可以通過對應類的單元測試去了解方法的含義和用法,加深對源碼邏輯的理解。
在閱讀源碼的時候,可以在代碼上加上 注釋和總結 ,同時還可以畫出 時序圖和類圖 ,這樣對閱讀源碼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類之間的調用關系和依賴關系,也方便以後回顧,重新閱讀。
在這里推薦大家一個 IDEA 插件 SequenceDiagram,可以根據源碼生成調用時序圖,便於閱讀源碼。
剛開始閱讀源碼,不建議直接看框架源碼,可以先從 jdk 源碼看起:
jdk 源碼也是非常龐大的,可以分模塊來閱讀,下面是建議的閱讀順序:
其他包下的代碼也可以做下了解,JDK源碼閱讀筆記:https://github.com/wupeixuan/JDKSourceCode1.8
再有了一定的源碼閱讀經驗後,可以再去學習 Spring、Spring Boot、Dubbo、Spring Cloud 等框架的源碼。
總結主要介紹了為什麼讀源碼以及如何讀源碼,供大家參考,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閱讀源碼的方式,希望可以在學習中去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方式。
閱讀源碼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持久戰,只要你能夠堅持下來,肯定受益匪淺。閱讀源碼的過程比較枯燥,可以在社群里一起討論學習,這樣可能效率更高些。
沒看過源代碼,都不好意思出來說了,最近剛好在看一些,來說一個。
先看使用 https://element.eleme.cn/#/zh-CN/component/installation
先看一下這個庫是做什麼用的,然後提供了哪些功能。
看GitHub https://github.com/elemefe
一般會看下項目最新的情況,然後沒有關閉的issue,看下wiki,大家在討論什麼。
再看代碼
clone 一份到本地,然後先看下目錄結構,然後根據文檔看幾個簡單的組件的時候,一邊看掘金上的分析,一邊自己看下實現。
e le
餓了么這個框架代碼結構還是很清楚的,基本上每個組件都是分開的,所以你只要看其他的一個文件夾就行。然後一些工具的都在src文件夾。
要學會看issue,一般開源的項目都有人會來提建議,有些是bug,有些是功能,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解決,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去fork代碼,然後自己修改,再提pr。
我最近恰好找摸索出一個梳理遺留系統架構的技巧:自底向上 找到一個典型的切面 沿著調用和回調的路徑 在代碼中添加結構化注釋(比如eclipse中加//TAG 流程A1.1 甲->>乙),這樣便得到了一個code地圖,並且在tasks視圖中看起來很直觀(看起來跟書的目錄一樣)可快速跳轉。將目錄到有道雲筆記的markdown序列圖中 就自動生成了一個序列圖。
我覺得這基本上就是可縮放的可視化架構地圖了,對維護一個比較亂和龐大的遺留系統非常有幫助,定位代碼 修改維護都方便多了。
1、需要過硬的基礎知識,這個前提。不然基本語法、常用的模式都不曉得怎麼讀。
2、多參考 歷史 版本和更新變化,好的源碼都是反復迭代出來的精華,開始就讀精華是很不明智的,所以看看版本更新說明,版本的 歷史 演變。就想人一樣是怎樣進化過來的。
3、參考別人閱讀注釋,想必在你讀源碼之前也有人讀過了源碼,並且總結,注釋。和分享原理,可供你參考,畢竟每個人讀一篇文章,理解的東西是有差異化的。
4、直接買書,有些作品直接出書就是源碼精解
5、找個大神給你慢慢分析,這個最快。娓娓道來,直接面授比啥都強。缺點是,你容易跟著他的思維走下去。
我覺得閱讀代碼就不應該高效,而應該像看小說一樣,看的過程就像是在和作者交流,有趣才是看代碼的動力。
畫圖,看數據走向,邏輯走向
先弄清楚這些代碼實現了哪些功能,然後從主線開始往下看,好的代碼光看變數和介面名稱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扒出源碼實現的整體框架邏輯,然後再對自己感興趣的模塊進行剖析,還是從整體把握,細節深入,慢慢地整個框架就被豐滿了。
接下來是思考為什麼要如此設計,這樣設計的好處是什麼?如果是你來做應該怎麼設計,把你覺得源碼缺點的地方進行仔細研究,了解裡面是否包含自己不清楚的細節,避免遺漏。
接下來就是根據代碼改造或者是調試錯誤,對於源碼中遇到的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有的確實是畫蛇添足,有的有獨特的作用。
多多學習,對每一種主流框架銘記於心,對主流設計模式了如指掌,萬變不離其宗,源碼看多了,跟看一個電視機遙控器的操作說明一樣。
1、一邊閱讀代碼一邊寫注釋。這是我用過的最好的方法,對代碼理解得更深入,看一些重要代碼或者特別難懂的代碼時挺有用。更何況,注釋也是一種文檔嘛。
2、一邊閱讀代碼一邊繪制UML。這個方法適用於類之間的關系較復雜和調用層次較深的情況,我一般都是先繪制順序圖,然後為順序圖中的類繪制關系圖。
3、通過Debug來跟蹤程序的主要執行過程,這樣就可以分清主次了,閱讀的時候更有針對性。
4、類的快速閱讀。先弄清楚它在繼承鏈中的位置,看看它的內部狀態,也就是成員變數,一般來說,類的對外介面都是對成員變數的訪問、加工、代理等,然後看看它的對外介面,也就是公有成員函數,識別核心的一個或多個函數,這時候你應該可以大概了解這個類的職責或作用了。可能這個類是某個設計模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設計模式的掌握對代碼的快速閱讀也是很有幫助的。
5、帶著問題去閱讀。比如想了解android中的消息機制,那麼看看Looper、Handler、MessegeQueue這幾個類就可以了,其他的不要去看,要不然就跑題了。
下面列幾個閱讀源碼時所處的情景,在特定場景下用哪些方法: 不太熟悉業務邏輯,還不是很清楚它是幹啥的,可以用3、5。 代碼量很大,有幾十萬行,甚至百萬行,可以用2、3、5。 你無法看見程序的運行過程,比如沒有用戶界面,也有可能是無法運行的,可以用3、5。 設計復雜,用了大量的設計模式,調用鏈很深,可以用1、2、3、4、5。 時間有限,沒有那麼多時間讓你看源碼,可以用3、5。
畫出邏輯流程圖,先了解整體流程,再詳解具體函數
3. 源碼分析->一個應用到底有幾個Context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這樣計算的,那到底為什麼是這樣呢?
源碼分析基於Android28源碼
什麼是Context呢?可以理解為上下文、運行環境,當需要獲取資源、系統服務以及啟動Activity、Service用到,也可以通過它跟系統交互。
通過以下繼承關系可以看出,Activity是繼承ContextWrapper
ContextWrapper內部有一個Context類型的成員變數mBase
mBase是通過attachBaseContext()方法賦值
是創建Activity的關鍵,
主要工作
(1)createBaseContextForActivity()內部實例化ContextImpl 對象;
(2)mInstrumentation.newActivity()內部通過反射實例化Activity對象;
(3)activity.attach()內部會調用attachBaseContext()方法給mBase對象賦值;
通過以下繼承關系可以看出,Application是繼承ContextWrappe
是創建Application的關鍵,
主要工作:
(1)ContextImpl.createAppContext()實例化ContextImpl ;
(2)mActivityThread.mInstrumentation.newApplication(),內部通過反射實例化Application,並把appContext傳遞過去,通過attach()方法給mBase賦值;
跟Activity類似就不再做分析。
經過分析發現:
1.每個Activity,Service,Application都有一個ContextImpl 類型的成員變數mBase,ContextImpl是Context的實現類。
2.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Activity,Service,Application都是繼承Context,其實他們本身是一個Context,也都實現了Context的抽象方法,
那麼一個Activity是否就擁有兩個Context呢?
是不是
這樣計算比較合適呢?
下面看下Context中常用的三個方法,
ContextImpl繼承Context,並實現了這三個方法,
Activity間接繼承Context,主要是在ContextWrapper實現了以上三個方法,從源碼中可以看出,最終還是調用了ContextImpl的實現。
下圖可以看出這幾個的關系,ContextWrapper顧名思義就是Context的包裝類(有ContextImpl的成員變數),並且實現了Context,這是一種裝飾者設計模式。當在Activity中調用getAsset()時,其實最終是調用mBase的getAsset()。
Activity間接繼承了Context,是為了擁有跟ContextImpl一樣的功能,但真正起作用的是mBase這個成員變數,所以一個Activity其實就只有一個Context起作用,那就是ContextImpl類型的mBase。
這種計算方法應該是沒有問題呢。
或許有人有這樣的疑問,一個應用不是只有一個Application嗎,為什麼計算公式是加上Application個數?單進程應用來說,一個應用確實只有一個Application,而多進程應用,那麼一個應用就有多個Application,所以應該說一個應用有一個或多個Application,一個進程有一個Application。
另外其他關於Context的常見面試題
1.Activity的this跟getBaseContext區別。
前者是Activity對象本身,後者是通過attachBaseContext傳入的ContextImpl對象mBase,兩者功能是一樣的,通過this最終還是會調到mBase對象中。
2.getApplication和geApplicationContext區別。
兩者都是返回Application對象,前者是Activity和Service裡面的方法,後者是Context中定義的方法。
3.應用組件的構造,onCreate、attachBaseContext的執行順序。
先是組件構造化,接著attachBaseContext,傳入ContextImpl對象,最後是onCreate方法。
4.談談你對Context的理解
先是Context的作用,然後是有幾種Context,Application、Service、Activity的Context有什麼區別以及繼承關系,
最後是mBase變數是如何實例化的。
以上分析有不對的地方,請指出,互相學習,謝謝哦!
4. 求Java的在線學習系統源代碼
Java 程序員必須收藏的資源大全
古董級工具
這些工具伴隨著Java一起出現,在各自輝煌之後還在一直使用。
Apache Ant:基於XML的構建管理工具。
cglib:位元組碼生成庫。
GlassFish:應用伺服器,由Oracle贊助支持的Java EE參考實現。
Hudson:持續集成伺服器,目前仍在活躍開發。
JavaServer Faces:Mojarra是JSF標準的一個開源實現,由Oracle開發。
JavaServer Pages:支持自定義標簽庫的網站通用模板庫。
Liquibase:與具體資料庫獨立的追蹤、管理和應用資料庫Scheme變化的工具。
5. 如何學習hibernate源碼
我來分享一下查看源碼的方法:
查看源碼的首要任務是要有一款上手的工具,這里用的是 IDEA。IDEA 的功能比較強大,包括 查看類結構圖,debug。這兩個是查看源碼的關鍵功能。
查看源碼可以靜態查看和動態查看,靜態查看的方法是查看類圖,還有 ALT + f7 查看方法在哪裡被調用或者類在哪裡被調用。在看 spring 源碼的時候就是用這種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對閱讀者的要求比較高,包括要了解這個方法的執行,設計模式的理解,以及框架是如何配置這個類的。第二種方法是 debug。debug 方法是後來才發現的一個重要的 查看源碼的方法,要點是掌握執行棧,就能掌握整個執行流程。比如這個是在debug hibernate 源碼的時候的截圖,可以看到這個執行棧非常深,從 spring-data-jpa 到 hibernate 中間經過好幾層的代理,主要完成一些適配,事務,攔截器等等操作,然後再到 hibernate 核心代碼,最後就是 jdbc 的 statement。方法棧中的每一個方法都是可以查看的,裡面的變數有時候是代理了好幾層,所以要 F7 進去才能看到真正的執行類。
上面是簡單的簡述 mybatis 的 cache 機制的源碼,真正想讓讀者明白的是,debug 如何查看源碼,查看源碼需要抓住一個主題,不然在閱讀龐大的框架的時候會找不著北。
所以,閱讀源碼需要掌握工具使用,debug, 查看類圖,查看方法在哪裡調用,軟知識是要掌握設計模式,對框架的概念有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