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設備名稱
設備驅動名一般都在/dev目錄下。一般常用的設備的設備文件名如下:
/dev/hd[a-t]:IDE設備
/dev/sd[a-z]:SCSI設備
/dev/fd[0-7]:標准軟碟機
/dev/md[0-31]:軟raid設備
/dev/loop[0-7]:本地回環設備
/dev/ram[0-15]:內存
/dev/null:無限數據接收設備,相當於黑洞
/dev/zero:無限零資源
/dev/tty[0-63]:虛擬終端
/dev/ttyS[0-3]:串口
/dev/lp[0-3]:並口/dev/console:控制台
/dev/fb[0-31]:framebuffer
2. 如何修改linux下設備名稱
修改linux設備名稱:
(1)通過hostname命令
命令格式:hostname newhostname
此命令的作用是暫時修改linux的主機設備名稱,它的存活時間為linux當前的運行時間,即在重啟linux之前的運行時間內。一般修改以後就生效,但是不能夠永久修改。
(2)通過修改配置文件/etc/hostname
執行命令:
sudo vim /etc/hostname
在文件中將原來的主機設備名稱修改為所需要的新的設備名稱。需要重啟才能生效。Linux詳細且具體的命令介紹可如下查閱」Linux命令大全「
3. linux第一個磁碟陣列的設備名為
linux第一個磁碟陣列的設備名為sda
4. 網卡 linux 設備名
在linux系統中,網卡的設備名稱一般是eth0、eth1……等。
它的文件不像裸設備那樣,放置在/dev目錄下,而是存放在內存中;
而網卡的配置文件一般則是/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在這個文件裡面定義IP地址之類的網路設置;
如果想修改默認的網卡設備名,也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把eth0修改在lan0。詳細可以參數網上的一些教程,這方面的教程還是很多的。
5. linux系統中設備文件命名的規則是什麼
你說的是磁碟吧,我給你一個資料看看。Linux硬碟分區簡介磁碟命名 相對Solaris來說,Linux磁碟命名的概念就簡單多了,而且和我們平常使用的Windows系統多少有些瓜葛。和Solaris一樣,在Linux中,每個硬體設備都有一個稱為設備名稱的特別名字,例如,接在IDE1的第一個硬碟(master主硬碟),其設備名稱為/dev/hda,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dev/hda」來代表此硬碟,下面的信息相信大家看了以後會有「一目瞭然」的感覺: 磁碟 設備名稱 IDE1的第1個硬碟(master) /dev/hda IDE1的第2個硬碟(slave) /dev/hdb IDE2的第1個硬碟(master) /dev/hdc IDE2的第2個硬碟(slave) /dev/hdd SCSI的第1個硬碟 /dev/sda SCSI的第2個硬碟 /dev/sdb 這么看來,是不是比Solaris的硬碟命名容易理解多了? 分區命名 分區的目的,是為了讓數據能夠分類存放。每一個分割出來的區域,就稱為一個「分區」(partition),在Solaris中,也常常用「slice」(片)的概念,例如我們前面所講過的c0t0d0s0中的s0,就是指代第一個分區。在Linux中,分區的概念和Windows得更加接近,硬碟分區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主分區(primary) 2. 擴展分區(extended) 3. 邏輯分區(logical) 主分區(primary) 通常在劃分硬碟的第1個分區時,會指定為主分區。但是和Windows不同的是,windows中一個硬碟最多隻允許有1個主分區,而Linux最多可以讓用戶創建4個主分區。 擴展分區(extended) 由於Linux中一個硬碟最多隻允許有4個主分區,如果想要創建更多的分區,怎麼辦?於是就有了擴展分區的概念。用戶可以創建一個擴展分區,然後在擴展分區上創建多個邏輯分區。從理論上來說,邏輯分區沒有數量上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創建擴展分區的時候,會佔用一個主分區的位置,因此,如果創建了擴展分區,一個硬碟上便最多隻能創建3個主分區和一個擴展分區。而且,擴展分區不是用來存放數據的,它的主要功能是為了創建邏輯分區。這個概念,和Windows可說是一模一樣。 邏輯分區(logical) 邏輯分區不能夠直接創建,它必須依附在擴展分區下,容量受到擴展分區大小的限制。通常邏輯分區是存放文件和數據的地方。 有了磁碟命名和分區命名的概念,理解諸如/dev/hda1之類的分區名稱,應該就不是難事了。具體的,可以看下面的表示: 分區 分區名稱 IDE1的第1個硬碟(master)的第1個主分區 /dev/hda1 IDE1的第1個硬碟(master)的第2個主分區 /dev/hda2 IDE1的第1個硬碟(master)的第3個主分區 /dev/hda3 IDE1的第1個硬碟(master)的第4個主分區 /dev/hda4 IDE1的第1個硬碟(master)的第1個邏輯分區 /dev/hda5 IDE1的第1個硬碟(master)的第2個邏輯分區 /dev/hda6 ...... ...... IDE1的第2個硬碟(slave)的第1個主分區 /dev/hdb1 IDE1的第2個硬碟(slave)的第2個主分區 /dev/hdb2 ...... ...... SCSI的第1個硬碟的第1個主分區 /dev/sda1 SCSI的第1個硬碟的第2個主分區 /dev/sda2
6. linux 如何通過安裝補丁,修改usb設備名稱
具體的操作過程如下: 1.接入usb設備,然後運行命令:devlabel add -d /dev/sda1 -s /dev/usbdevice (--automount 可去掉!) /dev/sda1是usb設備名稱,具體可以用fdisk -l查看,如果fdisk不能顯示,可以用一個萬能的方法: (#表示0,1,2,3....) 檢測/proc/scsi/usb-storage-#是否存在清純; 如果存在,檢測/proc/scsi/usb-storage-#/#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檢查文件/proc/scsi/usb-storage-#/#中最後一行Attach:是否是YES; 如果是YES,那麼 0 = sda, 1=sdb, 2=sdc ; /dev/usbdevice是要使用的用戶定義的設備名稱,這個可以放在任意的目錄中,名字大家自己定 automount指定:在 devlabel 重新啟動時,如果 /etc/fstab 中有這個設備項目而且這個設備項目存在(找到了帶有同一 UUID 的設備),那麼就自動掛載這個項目汪斗。 2.建一個目錄/mnt/usb 3.打開/etc/fstab,在裡面添加一行:/dev/usbdevice /mnt/usb auto noauto,owner 0 0 這時就OK了,以後插入usb存儲設備時就會自動掛載到/mnt/usb目錄下了(前提是要有這個目錄) 解決思想:當某個 USB 設備被插入,hotplug 就會運行 updfstab 程序。如果這個usb貯存設備存在,該程序會為它在 /etc/答陵咐fstab 中添加一項記錄。所添加的這一行包含實際設備名稱(如 /dev/sda1)和 kudzu 選項。kudzu 選項通知 Kudzu工具如果設備不存在就刪除這一行。因為這一行是 devlabel 所需的,你必須刪除 kudzu 選項才能使這一行被保留在文件內。你還需把設備名稱改成 devlabel 設備名稱(如 /dev/usbdevice),並創建掛載點(如 /mnt/usb)。所以修改後的就是上面的第3步. 最後,還有一種最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我現在使用的方法哈: 可以直接打開/etc/hotplug/usb.agent ,在裡面找到"add)",在其中的 if [ -x /sbin/devlabel ]; then /sbin/devlabel restart fi 後面加上 [ -x /usr/sbin/udisk ]&& /usr/sbin/udisk 其中udisk是一個簡單的掛載腳本: #! /bin/sh mount|grep /mnt/usb if [ "$?" = "0" ]; then umount /mnt/usb rmdir /mnt/usb else mkdir /mnt/usb mount /dev/sda1 /mnt/usb fi 這樣做的目的是:當usb設備接入時,hotplug程序就會自動運行,在運行腳本中加入一個掛載腳本,不就一切OK了么~~ 不過上面的討論都只能用於掛載,卸載還是必須用umount(選第3種辦法的直接打udisk),這是同WIN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