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距離路由演算法
『壹』 距離矢量路由演算法
第一步 c可以到 B(5,0,8,12,6,2)D(16,12,6,0,9,10)E (7,6,3,9,0,4)各自延遲6,3,5則B(5+6,0+6,8+6,12+6,6+6,2+6)D(16+3,12+3,6+3,0+3,9+3,10+3)E (7+5,6+5,3+5,9+5,0+5,4+5) 即為B(11,6,14,18,12,8) D(19,15,9,3,12,13)E(12,11,8,14,5,9) 把BDE括弧的各自元素對應做一下比較 找出三個裡面最小的一個 即就是C的新路由表(11,6,8,3,5,8)
第二步 看看C依次到達ABCDEF的距離 ;C到A 可以有三條路c-b-a=【c到b是5+原路由需要2+4】=11
c-d-a=3+16=19 c-e-a=5+7=12
則C到A的期望=(11+19+12)/3=14
依次算C到B期望=(6+15+12)/3 C到C的期望=0 CD =(18+3+14)/3=12 CF=(8+13+9)/3=10
最後答案為C的路由期望(14,11,12,10)
『貳』 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
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Bellman-Ford Routing Algorithm),也叫做最大流量演演算法(Ford-Fulkerson Algorithm), 相應的圖片
其被距離向量協議作為一個演算法,如RIP, BGP, ISO IDRP, NOVELL IPX。使用這個演算法的路由器必須掌握這個距離表(它是一個一維排列-「一個向量」),它告訴在網路中每個節點的最遠和最近距離。在距離表中的這個信息是根據臨近接點信息的改變而時時更新的。表中數據的量和在網路中的所有的接點(除了它自己本身)是等同的。這個表中的列代表直接和它相連的鄰居,行代表在網路中的所有目的地。每個數據包括傳送數據包到每個在網上的目的地的路徑和距離/或時間在那個路徑上來傳輸(我們叫這個為「成本」)。這個在那個演算法中的度量公式是跳躍的次數, 等待時間,流出數據包的數量,等等。 在距離向量路由演算法中,相鄰路由器之間周期性地相互交換各自的路由表備份。當網路拓撲結構發生變化時,路由器之間也將及時地相互通知有關變更信息。
路由表的建立和更新
如上圖,有三個路由器,A,B和C。路由器A的兩個網路介面E0和S0 分別連接在 10.1.0.0和10.2.0.0網段上;路由器B的兩個網路介面S0和S1 分別連接在 10.2.0.0和10.3.0.0網段上;路由器C的兩個網路介面S0和E0 分別連接在 10.3.0.0和10.4.0.0網段上; 如上圖中各路由表的前兩行所示,通過路由表的網路介面到與之直接相連的網 絡的網路連接,其向量距離設置為0。這即是最初的路由表。 當路由器B和A以及B和C之間相互交換路由信息後,它們會更新各自的路由表。 例如,路由器B通過網路埠S1收到路由器C的路由信息(10.3.0.0,S0,0)和(10.4.0.0,E0,0) 靜態路由的具體配置
後,在自己的路由表中增加一條(10.4.0.0,S1,1)路由信息。該信息表示:通過路由器B的網路接 口S1可以訪問到10.4.0.0網段,其向量距離為1,該向量距離是在路由器C的基礎上加1獲得的。 同樣道理,路由器B還會產生一條(10.1.0.0,S0,1)路由,這條路由是通過網路埠S0從路由器A 獲得的。如此反復,直到最終收斂,形成圖中所示的路由表。 概括地說,距離向量演算法要求每一個路由器把它的整個路由表發送給與它直接連接的其它路由 器。路由表中的每一條記錄都包括目標邏輯地址、相應的網路介面和該條路由的向量距離。當一個路 由器從它的相鄰處收到更新信息時,它會將更新信息與本身的路由表相比較。如果該路由器比較出一條 新路由或是找到一條比當前路由更好的路由時,它會對路由表進行更新:將從該路由器到鄰居之間的 向量距離與更新信息中的向量距離相加作為新路由的向量距離。
參與運算信息
目的地址:在演算法的IP實現中,這指的是主機或的IP 地址。 下一跳地址:到信宿的路由中的第一個路由器。 介面:用於到下一跳物理。 metric值:一個數,指明本路由器到信宿的開銷。 定時器:路由項最後一次被修改的時間。 路由標記:區分路由為內部路由協議的路由還是外部路由協議的路由的標記。
運算
路由器間交換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修改報文,參加路由維護計劃的路由器發送當前存在於實體的描述路由庫的路由修改報文。僅通過相鄰路由器間交換路由信息是可以維護整個系統的最佳路由的,這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會逐步得到證明。 距離向量演算法總是基於一個這樣的事實:路由庫中的路由已是目前通過報文交換而得到的最佳路由。同時,報文交換僅限於相鄰的實體間,也就是說,實體共享同一個。當然,要定義路由是最佳的,就必須有衡量的辦法,這就用到前面所說的「metric」。RIP簡單的中,通常用可行路由所經的路由器數簡單地計算metric值。在復雜的中,metric一般代表該路由傳輸報的延遲或其它發送開銷。 令D代表從實體i到實體j的最佳路由的metric值,d(i,j)代表從i直接到j的開銷,因為開銷是可加的,演算法中最佳路由如此獲取表示: D(i,i)=0, 對所有的i D(i,j)=MIN[d(i,j)+D(k,j), 當i不等於k時 實體i從相鄰路由器k收到k到j的開銷的估計D,i將D(i,j)加上i到k的開銷估計d(i,j),i比較從所有相鄰路由器得到的數值,取得最小數,就得到了它到j的最佳路由。
『叄』 距離矢量路由演算法 (計算機網路題
通過B到個點的距離為:(11,6,14,18,12,8),因為B到A的距離為5,C到B的距離為6所以C到A的距離更新為5+6=11,C到B的距離沒變為6,C通過B到C的距離為6+8=14,C通過B到D的距離為6+12=18,C通過B到E距離6+6=12,C通過B到F距離為6+2=8。
通過D到個點的距離為:(19,15,9,3,12,13),通過D到A的距離為3+16=19,通過D到B的距離為3+12=15,通過D到C的距離為6+3=9,通過D到D的距離為3,通過D到E的距離為3+9=12,通過D到F的距離為3+10=13。
通過E到個點的距離為:(12,11,8,14,5,9),通過E到A的距離為5+7=12,通過E到B的距離為5+6=11,通過E到C的距離為5+3=8,通過E到D的距離為5+9=14,通過E到Eden距離為5,通過E到F的距離為9。
取到達每一目的地的最小值(C除外)得到: (11, 6,0,3, 5,8)就得出了新的路由表。輸出的路線輸出線路是: (B,,B, -,D,E, B)。
(3)矢量距離路由演算法擴展閱讀:
路由演算法的度量標准:
路由演算法使用了許多種不同的度量標准去決定最佳路徑。復雜的路由演算法可能採用多種度量來選擇路由,通過一定的加權運算,將它們合並為單個的復合度量、再填入路由表中,作為尋徑的標准。
通常所使用的度量有:路徑長度、可靠性、時延、帶寬、負載、通信成本等。
路徑長度:
路徑長度是最常用的路由。一些路由協議允許網管給每個網路連接人工賦以代價值,這種情況下,路由長度是所經過各個鏈接的代價總和。
可靠性:
可靠性,在路由演算法中指網路連接的可依賴性(通常以位誤率描述),有些網路連接可能比其它的失效更多,網路失效後,一些網路連接可能比其它的更易或更快修復。
路由延遲:
路由延遲指分組從源通過網路到達目的所花時間。很多因素影響到延遲,包括中間的網路連接的帶寬、經過的每個路由器的埠隊列、所有中間網路連接的擁塞程度以及物理距離。
帶寬
帶寬指連接可用的流通容量。在其它所有條件都相等時,10Mbps的乙太網鏈接比64kbps的專線更可取。雖然帶寬是鏈接可獲得的最大吞吐量,但是通過具有較大帶寬的鏈接做路由不一定比經過較慢鏈接路由更好。
負載:
負載指網路資源,如路由器的繁忙程度。負載可以用很多方面計算,包括CPU使用情況和每秒處理分組數。持續地監視這些參數本身也是很耗費資源的。
通信代價:
通信代價是另一種重要的metric,尤其是有一些公司可能關心運作費用甚於關心性能。即使線路延遲可能較長,他們也寧願通過自己的線路發送數據而不採用昂貴的公用線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路由演算法
『肆』 距離矢量路由演算法為什麼會出現計數到無窮
所謂距離矢量即是將一條路由信息考慮成一個由目標和距離(用 Metric 來度量)組稱的矢量,每一台路由器從其鄰居處獲得路由信息,並在每一條路由信息上疊加從自己到這個鄰居的距離矢量,從而形成自己的路由信息。 在一個鏈路狀態路由選擇中,一個結點檢查所有直接鏈路的狀態,並將所得的狀態信息發送給網上所有的其他的結點,而不僅僅是發給那些直接相連的結點。每個節點都用這種方式,所有其他的結點從網上接收包含直接鏈路狀態的路由信息。 每當鏈路狀態報報文到達時,路由結點便使用這些狀態信息去更新自己的網路拓撲和狀態「視野圖」,一旦鏈路狀態發生改變,結點對跟新的網路圖利用Dijkstra最短路徑演算法重新計算路由,從單一的報源發出計算到達所有的結點的最短路徑。 看明白了么?最簡單理解。。距離矢量演算法是靜態的。。。鏈路狀態路由演算法是動態的,,隨時改變的。。 距離矢量演算法,一旦相鄰節點發生故障,傳輸就出終止;鏈路狀態路由演算法,一旦相鄰的一個節點發生故障,會自動轉移數據包到另外的節點進行傳輸過程。
『伍』 距離矢量路由協議演算法: 誰能給我說下該演算法的原理,謝謝
RIP協議使用距離矢量演算法,網路工作時路由器之間利用此協議更新路由表項,每隔2分鍾更新一次。
路由表項格式:(direction,jump,next)分別表示目的網路地址,跳數(距離),下一跳路由地址
當某路由器A收到相鄰路由器B發來的路由信息(D,J,N)後執行以下分析:
首先修改(D,J,N)——>(D,J+1,B)
1 如果A沒有到D的路由信息,則生成路由表項(D,J+1,B);否則2
2 A有到D的路由信息(D,?,B)?就是1~16任意值,則將其更新為(D,J+1,B);否則3
3 A有到D的路由信息(D,K,X)其中K>J+1,X!=B,則將其更新為(D,J+1,B);否則4
4 什麼都不做;
我自己寫的,希望對你有用!
『陸』 距離-向量演算法的工作原理是什麼RIP路由表是怎樣進行定址工作的與OSPF路由比較有什麼特點
distance-vector 相對簡單,自然問題也多,適用范圍也很局限
它的原理,就是定期(rip是30s)相互通告完整的路由表,以此達到全網路由器都擁有完整的「地圖」。簡單地說這就是它的原理。
在每個路由器收到來自其他路由器的路由表,會進行一些計算(rip為例):
1.如果沒有,就添加到自己的路由表中
2.如果有,比較自己的metric(rip是以hop來計算的,16跳不可達)。如果比自己的大,扔掉;反之,加上1,添加到路由表。
這裡面有很嚴重的實現問題,就是環路!rip有水平分割、毒性逆轉、最大跳數、抑制計時器、觸發更新等來防環,但注意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上面是你前兩問的回答,具體的不清楚的話,你可以查閱相關書籍-------------------
ospf有什麼特點?
相對官方的說法有八大特點(來自CCNA學習指南中文版(第六版))
但不要教條於此,特點說白了是與其他路由協議相比而言,無比較就無特點可言。
也不要以為 ospf就這個八大特點就沒了其他內容,ospf的東西還是很多的,有興趣可以看看RFC文檔,比如RFC2328。
1.ospf拋棄了rip以跳數來計算metric的方式,ospf的開銷計算與BW有關,ospf稱開銷為COST,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2.支持VLSM。
實際上ripv2支持
3.收斂較rip快速
4.ospf提出了一個新的網路架構。而不像rip是平面式的,即hierarchy(等級制度)。
它對網路進行分級,backbone area和regular area(骨幹區域和常規區域)
還有細分,比如stub,nssa等
這種分級以後你在學網路甚至生活中就會發現其優勢和重要的地方,(關於ospf劃分區域的優點這里不細說了,你可以上網或看書),華為的第一篇RFC文檔說的就是mpls的分級。
5.運用SPF演算法,形成樹狀路徑。摒棄了rip的dv演算法產生路由自換帶來的麻煩。這點根本上防環!
其實現與LSA有關。
這一點是ospf的重中之重!!
6.支持路由驗證
實際上ripv2也支持
7.OSPF對負載分擔支持較好
8.組播發送報文
DR/BDR 224.0.0.5
DRother 224.0.0.6
實際上ripv2也是 224.0.0.9
以上是我根據書上的總結,不是照搬書上的,所以具體的要看書。
說了上面這些rip和ospf的大框架就出來了。記住只是大框架,有很多細的東西,要看書,或上網查資料。ospf是與rip完全不一樣的協議,講起來,光比較是不行的,很多東西是rip涉及不到的。比如鄰接,spf,area,flood等等。
其實你也發現,ospf是可以說是解決rip的缺陷。當初制定ospf也是這個目的。
你很好,注意協議間的比較,這很重要!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