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linux的安裝模式
Ⅰ linux怎麼安裝
可使用光碟引導進去安裝,具體操作及事項如下:
Linux安裝前的准備工作
1.用Windows系統收集硬體信息
在安裝Linux之前,您需要藉助Windows系統了解計算機硬體的基本信息,如內存大小、音效卡、顯示器、滑鼠和顯卡型號等。
2.設置從光碟引導系統
Linux支持幾種安裝方式,但直接以光碟開機啟動進行安裝最方便和快速。若要機器以光碟啟動,需要修改BIOS的設置,將CD-ROM變更至開機順序的第一位。
3.Linux分區
Linux分區的表示方法
分區就是將磁碟驅動器分隔成獨立的區域,每個區域都如同一個單獨的磁碟驅動器,在DOS/Windows系統下磁碟分區可分為C、 D和E盤等。但Linux則將磁碟視為塊設備文件來管理使用,它以 /dev(device的縮寫)開頭表示。
例: 在Linux用 「/dev/hda1」表示Windows下的C盤
其中:hd 表示IDE硬碟(SCSI硬碟用sd);hda 為 第一個IDE 硬碟(第二為 hdb);/dev/hda1 為主分區,邏輯分區 從5 開始,如: /dev/hda5、/dev/hda6、/dev/hda7等。
為Linux准備分區
Linux分區和Windows分區不同,不能共用。所以需要為Linux單獨開辟一個空閑的分區,最好是最後一個分區。如圖1中利用Windows下的Partition Magic(分區魔法)軟體,在D盤上騰出空間創建新分區E盤(或利用已有的空閑E盤),文件類型暫設為FAT32,作為稍後創建Linux分區使用,RedHat 9.0 大約需4 ~ 5GB的空間。
4.Linux 的文件系統
對於不同的操作系統,文件系統也不同。Windows文件系統為FAT16、FAT32和NTFS。而Linux的文件系統可分為ext2、ext3、swap和vfat。ext2支持最多為255 個字元的文件名;ext3 是基於 ext2之上,主要優點是減少系統崩潰後恢復文件系統所花費的時間,RedHat 9.0 默認文件系統為ext3;交換區swap是被用於支持虛擬內存;Windows的FAT分區在Linux下顯示為vfat文件類型。
Ⅱ 裝linux啥模式來著uefi還是傳統
BIOS和UEFI都是主板上的程序。以前的電腦用的都是BIOS,現在的新電腦主板都是UEFI。但是有的主板可以開啟Legacy support,這樣就兼容了傳統的BIOS。有的主板甚至可以關閉UEFI模式,這樣直接切換到BIOS模式,就和以前的電腦一樣了
首選、說下UEFI和BIOS的概念
UEFI:全稱「統一的可擴展固件介面」(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是一種詳細描述類型介面的標准。這種介面用於操作系統自動從預啟動的操作環境,載入到一種操作系統上
BIOS:是一組固化到計算機內主板上一個ROM晶元上的程序,它保存著計算機最重要的基本輸入輸出的程序、開機後自檢程序和系統自啟動程序,它可從CMOS中讀寫系統設置的具體信息。
其次、在說下MBR 與GPT
MBR:即主引導記錄,是對IBM兼容機的硬碟或者可移動磁碟分區時,在驅動器最前端的一段引導扇區。MBR描述了邏輯分區的信息,包含文件系統以及組織方式。此外,MBR還包含計算機在啟動的第二階段載入操作系統的可執行代碼或連接每個分區的引導記錄(VBR)。這個MBR代碼通常被稱為引導程序。
GPT:是GUID分割表(GUIDPartition Table)的縮寫,是一個實體硬碟的分區表的結構布局的標准。它是可擴展固件介面(EFI)標准(被Intel用於替代個人計算機的BIOS)的一部分,被用於替代BIOS系統中的一32bits來存儲邏輯塊地址和大小信息的主開機紀錄(MBR)分區表。
注意:
如果你的硬碟小於2T 那麼可以使用MBR 模式, 如果大於2T ,你就要用GPT模式了。
希望能幫到你。。。。。
Ⅲ linux操作系統安裝方法有哪些
在window操作系統安裝程序只需要點點滑鼠就能搞定的事情,但是在Linux操作系統中,尤其是字元終端,想那麼linux操作系統安裝方法有哪些呢?
1、 源碼安裝:源碼安裝方式是運維人員的我最喜歡的安裝方式。也是我推薦給大家的安裝方式。因為你可以自定義指定安裝路徑,以及在安裝過程中指定服務的安裝參數實現定製化安裝。
2、 yum方式安裝:yum安裝方式是redhat以及我們常用的CentOS等linux發現版本操作系統的第三方包的管理工具,使用它我們可以輕松實現對軟體的安裝操作。
關於linux操作系統安裝方法有哪些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Ⅳ linux 有幾種安裝方式 各有什麼優缺點
安裝Linux共有五種方法
1、光碟 , 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缺點是需要在機器邊上,比如在機房,不能遠程式控制制。
還有一個缺點是需要有光碟機,對於沒有光碟機的機器比較困難。
2、硬碟克隆,也就是直接從裝好的一台機器上通過硬碟克隆直接克隆一個系統過來,
缺點是時間長,克隆完後需要更改新系統的網路配置,不然網路不能使用。
3、NFS映像 確定是需要實現配置好網路連接,對技術要求較高。
4、FTP 確定是需要實現配置好網路連接,對技術要求較高。
5、HTTP 確定是需要實現配置好網路連接,對技術要求較高。
Ⅳ Linux系統怎麼安裝
成功安裝slackware
12.0
在昨天11:40pm左右完成對SLACKWARE
12.0的安裝。主要是正確安裝了KDE桌面以及其桌面配置。在昨天12:00AM
時已經完成了命令行的安裝,差個桌面進不去
敲了
startx
電腦它丫的反應是切斷MONITOR
的信號
"NO
SIGNAL"
這招實在恨毒!我是想看看最新的K桌面是啥樣子。又去整個
xorgconfig
本人是菜鳥級的用戶,對LINUX命令表現無能,就是傻眼了。還好論壇上有位老外寫了個從光碟安裝方法,對配置是有借鑒作用,雖然我是從硬碟安裝的(從各種LINUX論壇去搜高手寫的文檔,網路和GOOGLE早已搜刮過了,經過扒皮抽筋吸髓,差不多了,也找到了一兩副文檔有效,還是LINUX論壇里的好)
硬碟安裝時一個重點:
#以下為那個朋友寫的體會,我也是按這方法才安成的
昨天反復安裝了N遍,折騰一天都沒裝好;今天早上起來又裝了一次,終於裝好了^_^。
我把CD1的文件解壓到文件夾slack,在把CD2里目錄slackware裡面的文件解壓到slack/slackware(CD1和CD2
都有目錄
slackware,裡面放的就是軟體包),等到要求輸入安裝文件來源的目錄的時候,輸入:/slack/slackware(以前都是輸入:
/slack,所以失敗)。
還有2個疑問:
1.命令:fdisk/mbr
作用是修復引導區嗎?
2.用GRUB安裝的時候,輸入命令:kernel
(hd0,0)/bzImage
root=/dev/hda1
其中(hd0,0)和/dev/hda1必須指的是同一個分區嗎?
還有一個網友說是直接把
slackware
文件夾放到ISO文件所在的盤的根目錄下,我兩種都試了,成功的是後一個的方法,slackware直接放在根目錄下。
有一點我在昨天6:AM時第一次安裝時,安裝的
*.ISO文件放在NTFS的D盤中,好像是不行,安裝時提示是在FAT
或
LINUX分區里找*.ISO文件。之後的12:00PM時,我已經把全部ISO放在FAT32的E盤,然後就是把第一個ISO里的全部解壓到E:\
slack下面,又把第二個ISO中的slackware文件解壓到E:\slack\slackware下面,就是和第一個解壓後的ISO文件里的
slackware放在同一個文件夾下。也就是那個朋友寫的意思。
中午折騰到下午晚飯時間,還是沒有整好系統,自己亂配置了xorgconfig
導致了三四次出現系統找不到MONITOR
和不支持16位的系統,真的崩潰,精神上和體力上,雙重的!更郁悶的還是整到最後時刻進不了WINDOWS
我想自己用FDISK/MBR
試試看能不能修復一下子?答案是不行!因為我不是不懂怎麼弄DOS命令。結果最終於是兩個系統都不能進去。只好找WINDOWS安裝盤求救,整了個全新的
WINXP。
我想了一下子是我自己在成功啟動X-WINDOWS後去配置了個PPPOE我想上網,比較貪心,要試試看,新系統能不能上網,之前有個mandrake
2006
裝起後就會把網卡給弄壞,返回到WINXP里,本地連接上一個紅紅的×
網張電纜被撥出一個漂起的紅氣球!要關機等一段時間後才會好的,我是前天晚上關上,第二天再開機才好。所以我得出的結論是要關機一段時間後。這次完安裝
SLACKWARE
後不打算再玩PPPOE了,否則這東西再弄壞了WINXP或者SLACK本身,真是虧大了!
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可能就是多一種學習寫代碼的工具,裝了接近6G的空間,有點奢侈,當然這個東西可以聽歌,看電影,娛樂不能少。裡面SCREEN
SAVER
很炫的,看了很喜歡,華麗!!!!
KDE的可能現在流行,做得也漂亮。
還有一點是硬碟安裝時要選擇"INSTALL
FROM
HARD
DISK"
對於這條,我的硬碟是SCSI的,ISO在E盤,就是sda6
,在這里我填了
/sda6
回車
接下來還有一個選擇源文件目錄,就是解壓的目錄
"
SELECT
SOURCE
DIRECTORY"
對這條,我就是寫上/slackware
後面就是參考網上搜刮來辦。
用GRUB時,只寫了三條,只是先把
第一個ios下
slackware-12.0-install-d1.iso\kernels\huge.s\
bxImage
解壓出來放在C:\
再把第一個ISO下
slackware-12.0-install-d1.iso\isolinux\
initrd.img
解壓到
C:\
至於引導用的GRUB
是要網上下的,要用到一個
grldr
的文件,網上都有這么寫的。在C:\下找到
boot.ini
改里的東東,最後一行添加
C:\grldr="啟動GRUB"
重起後選擇GRUB接下來敲下面這些東西:
GRUB>>
kernel=(hd0,0)/bzImage
GRUB>>initrd=(hd0,0)/initrd.img
GRUB>>boot
我之前裝了矮人工具箱的東西,它把那個C:\grldr="啟動GRUB"
改成了
C:\grldr="矮人工具箱"
而我再追加一條
C:\grldr="啟動GRUB"
重起後,選擇啟動GRUB,直接進了矮人工具箱,真叫人郁悶,這下子就不用裝矮人工具箱了,本來那裡面有個純的DOS可以用的,雖然自己不會用DOS,但是那是個純的
DOS多少還是有點心動,據說功能比命令提示符強多!那個矮人DOS是6.22的版本。因為沒有軟盤,所以不能用軟盤裝,現在配機器也少有裝那個軟盤的。所以想到用矮人來裝個D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