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memcache
A. 如何查看 memcache 中的數據
如何遍歷memcache
stats命令
memcache的stats命令包括:
1. stats
2. stats reset
3. stats malloc
4. stats maps
5. stats sizes
6. stats slabs
7. stats items
8. stats cachemp slab_id limit_num
9. stats detail [on|off|mp]
通過命令完成遍歷
通過這些stats命令我們就可以完成memcache存儲的內容的遍歷,OK,下面我們通過telnet直接連接到memcache通過這些命令來完成相關的操作。
telnet到192.168.15.225(區域網測試機器)的memcache伺服器
執行stats items命令,可以看到出現 很多的items行。
執行stats cachemp 3 0命令。這里的3表示上面圖中items後面的數字,0標示顯示全部的數據,如果是1就標示只顯示1條。
下圖為執行後的結果,item後面的字元串為key
通過上面列出的key我們就可以遍歷所有的數據了,下面我們取出某一條數據,key為Uc!uLh的數據。
到這里,你也許明白了怎麼去遍歷memcache的數據了。
代碼實現
下面貼上一段php實現的遍歷memcache數據的代碼,其他語言可以參考代碼自己實現。
下面貼上一段php實現的遍歷memcache數據的代碼,其他語言可以參考代碼自己實現。
<?php
$host='192.168.15.225';
$port=11211;
$mem=newMemcache();
$mem->connect($host,$port);
$items=$mem->getExtendedStats(『items』);
$items=$items["$host:$port"]['items'];
foreach($itemsas$key=>$values){
$number=$key;;
$str=$mem->getExtendedStats("cachemp",$number,0);
$line=$str["$host:$port"];
if(is_array($line)&&count($line)>0){
foreach($lineas$key=>$value){
echo$key.'=>';
print_r($mem->get($key));
echo" ";
}
}
}?>
擴展功能
由此可以實現查找memcache某個前綴的key的數據,或者查詢某些value的key。甚至實現資料庫的like功能。請注意:遍歷memcache的操作並沒有memcache的get操作那麼高效。
B. redis和memcached的區別
Redis與Memcached的區別
傳統MySQL+ Memcached架構遇到的問題
實際MySQL是適合進行海量數據存儲的,通過Memcached將熱點數據載入到cache,加速訪問,很多公司都曾經使用過這樣的架構,但隨著業務數據量的不斷增加,和訪問量的持續增長,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
1.MySQL需要不斷進行拆庫拆表,Memcached也需不斷跟著擴容,擴容和維護工作占據大量開發時間。
2.Memcached與MySQL資料庫數據一致性問題。
3.Memcached數據命中率低或down機,大量訪問直接穿透到DB,MySQL無法支撐。
4.跨機房cache同步問題。
眾多NoSQL百花齊放,如何選擇
最近幾年,業界不斷涌現出很多各種各樣的NoSQL產品,那麼如何才能正確地使用好這些產品,最大化地發揮其長處,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實際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了解這些產品的定位,並且了解到每款產品的tradeoffs,在實際應用中做到揚長避短,總體上這些NoSQL主要用於解決以下幾種問題
1.少量數據存儲,高速讀寫訪問。此類產品通過數據全部in-momery 的方式來保證高速訪問,同時提供數據落地的功能,實際這正是Redis最主要的適用場景。
2.海量數據存儲,分布式系統支持,數據一致性保證,方便的集群節點添加/刪除。
3.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dynamo和bigtable 2篇論文所闡述的思路。前者是一個完全無中心的設計,節點之間通過gossip方式傳遞集群信息,數據保證最終一致性,後者是一個中心化的方案設計,通過類似一個分布式鎖服務來保證強一致性,數據寫入先寫內存和redo log,然後定期compat歸並到磁碟上,將隨機寫優化為順序寫,提高寫入性能。
4.Schema free,auto-sharding等。比如目前常見的一些文檔資料庫都是支持schema-free的,直接存儲json格式數據,並且支持auto-sharding等功能,比如mongodb。
面對這些不同類型的NoSQL產品,我們需要根據我們的業務場景選擇最合適的產品。
Redis適用場景,如何正確的使用
前面已經分析過,Redis最適合所有數據in-momory的場景,雖然Redis也提供持久化功能,但實際更多的是一個disk-backed的功能,跟傳統意義上的持久化有比較大的差別,那麼可能大家就會有疑問,似乎Redis更像一個加強版的Memcached,那麼何時使用Memcached,何時使用Redis呢?
如果簡單地比較Redis與Memcached的區別,大多數都會得到以下觀點:
1 Redis不僅僅支持簡單的k/v類型的數據,同時還提供list,set,zset,hash等數據結構的存儲。
2 Redis支持數據的備份,即master-slave模式的數據備份。
3 Redis支持數據的持久化,可以將內存中的數據保持在磁碟中,重啟的時候可以再次載入進行使用。
拋開這些,可以深入到Redis內部構造去觀察更加本質的區別,理解Redis的設計。
在Redis中,並不是所有的數據都一直存儲在內存中的。這是和Memcached相比一個最大的區別。Redis只會緩存所有的 key的信息,如果Redis發現內存的使用量超過了某一個閥值,將觸發swap的操作,Redis根據「swappability = age*log(size_in_memory)」計 算出哪些key對應的value需要swap到磁碟。然後再將這些key對應的value持久化到磁碟中,同時在內存中清除。這種特性使得Redis可以 保持超過其機器本身內存大小的數據。當然,機器本身的內存必須要能夠保持所有的key,畢竟這些數據是不會進行swap操作的。同時由於Redis將內存 中的數據swap到磁碟中的時候,提供服務的主線程和進行swap操作的子線程會共享這部分內存,所以如果更新需要swap的數據,Redis將阻塞這個 操作,直到子線程完成swap操作後才可以進行修改。
使用Redis特有內存模型前後的情況對比:
VM off: 300k keys, 4096 bytes values: 1.3G used
VM on: 300k keys, 4096 bytes values: 73M used
VM off: 1 million keys, 256 bytes values: 430.12M used
VM on: 1 million keys, 256 bytes values: 160.09M used
VM on: 1 million keys, values as large as you want, still: 160.09M used
當 從Redis中讀取數據的時候,如果讀取的key對應的value不在內存中,那麼Redis就需要從swap文件中載入相應數據,然後再返回給請求方。 這里就存在一個I/O線程池的問題。在默認的情況下,Redis會出現阻塞,即完成所有的swap文件載入後才會相應。這種策略在客戶端的數量較小,進行 批量操作的時候比較合適。但是如果將Redis應用在一個大型的網站應用程序中,這顯然是無法滿足大並發的情況的。所以Redis運行我們設置I/O線程 池的大小,對需要從swap文件中載入相應數據的讀取請求進行並發操作,減少阻塞的時間。
如果希望在海量數據的環境中使用好Redis,我相信理解Redis的內存設計和阻塞的情況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