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伺服器配置與管理
❶ linux操作系統課程設計:企業伺服器的配置與實現怎樣做
一般購買大品牌的伺服器才有相應的驅動程序:
硬體:4核CPU,4G的內存,主板帶RIAD,512G內存,
安裝與配置Web伺服器
Apache伺服器源代碼安裝:
http://httpd.apache.org
Apache RPM軟體下載:
http://updates.redhat.com
Apache模塊和MPM可使用類型的更詳細介紹:
http://httpd.apache.org/docs-2.0/mod/N
Apache對模塊的使用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其永久性地編譯Apache內核中,即採用靜態編譯;另一種是採取動態編譯,將其編譯成DSO(Dynamic shared object,動態共享對象)模塊,DSO模塊的存儲是獨立於內核的,可被內核在需要時調用,具體是由mod_so模塊提供的運行時配置指令(LoadMole)來實現的,若在編譯中包含有任何動態模塊,則mod_so模塊會被自動包含進內核。若僅希望內核能夠支持裝載DSO模塊,但不實際編譯任何動態模塊,則在編譯配置時就明確指定--enable-so配置參數。
還提供了多道處理模塊MPMs(multi-processing moles),編譯過程中必須包含一個且只能有一個MPM,編譯時系統會根據平台類型自動選擇使用默認的MPM,也可在configure命令行中配置:
--with-mpm=要使用MPM類型
模塊的指定方法:
1.靜態編譯模塊到內核中,如編譯包含mod-sll和mod_rewrite(去掉mod_)模塊:
./configure --enable-mole="ssl rewrite"或./configure --enable-sll --enable-rewrite
動態編譯模塊為DSO:
./configure --enable-mods-shared="ssl rewrite"或./configure --enable-rewrite=shared
模塊說明:
httpd -l //查看httpd進程中包含哪些模塊;
httpd -S //檢查虛擬主機的配置是否存在語法錯誤;
httpd -f //啟動httpd守護進程時,載入配置文件;
mod_deflate模塊允許支持此功能的瀏覽器,在請求的頁面內容發送前進行壓縮,以節少網路帶寬。
mod_vbost_alias模塊支持虛擬主要的動態配置。
chkconfig --level 235 httpd on
chkconfig --list httpd
service httpd start
service httpd restart
service httpd reload //重新裝載httpd.conf(不重啟伺服器)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apache2 --enable-so --with-mpm=prefork --enable-moles="setenvif rewrite deflate vhost_alias"
#apachectl start //啟動Apache伺服器;
#apachectl restart
#echo "/usr/local/apache2/bin/apachectl start">>/etc/rc.d/rc.local //自動啟動
#httpd -t //檢查配置文件httpd.conf
#apachect configtest //檢查配置文件httpd.conf
#ServerRoot apache安裝路徑 //設置伺服器的根目錄;
#ServerName 完整的域名[:埠號] //設置伺服器用於重定向(埠)和虛擬主機;
#Listen [IP地址]埠號 //告訴伺服器接受來自指定埠或者指定IP地址的某埠的請求;
Listen 80
Listen 61.186.160.104:8088
#ServrAdmin E-mail地址 //設置Web站點管理員的E-mail地址,當產生錯誤時(如指定的網頁找不到),伺服器返回給客戶端的
錯誤信息中將包含該郵件地址,以告訴用戶該向誰報告錯誤;
#DocumentRoot 目錄路徑名 //設置Web伺服器站點根目錄;
DocumentRoot /usr/local/apache2/htdocs
#ErrorDocument 錯誤號 所要顯示的網頁 //定義當遇到錯誤時,伺服器將給客戶端什麼樣的回應,通常是顯示預設置的一個錯誤頁面;
grep ErrorDocument /etc/httpd/conf/httpd.conf //httpd.conf中一些對不同錯誤的響應信息;
#DirectoryIndex index.php index.htm index.html default.htm //設置站點主頁文件的搜索順序;
#user nobody //設置伺服器以哪種(nobody)用戶身份來響應客戶端的請求;
#Group # -1 //設置伺服器以哪種(nobody)用戶身份來響應客戶端的請求;nobody用戶許可權較小。
#AddDefaultCharset GB2312 //指定默認的字元集;
#TimeOut //設置連接請求超時的時間(秒),超時將斷開;
#KeepAlive //用於啟用持續的連接或者禁用;KeepAlive On|Off
#MaxKeepAliveRequests //設置在一個持續連接期間允許的最大HTTP請求數目;
#KeepAliveTimeout //設置在關閉TCP連接之前,等待後續請示求的秒數;一旦接受請求建立了TCP連接後則開始計時;
#PidFile logs/httpd.pid //指定存放httpd主(父)進程號的文件名;
日誌配置命令:
#ErrorLog //指定伺服器存放錯誤日誌文件的位置和文件名;
#LogLevel //設置記錄在錯誤日誌中的信息的詳細程序;
emerg 緊急,系統將無法使用;
alert 必須立即採取措施;
crit 致命情況;
crror 錯誤情況;
warm 警告;
info 普通信息;
notice 一般重要情況;
debug 出錯級別信息;
http://127.0.0.1 //測試Apache是否正常運行
Test Page
This page is used to test the proper operation of the Apache Web server after it has been installed. If you can read this page, it means that the Apache Web server installed at this site is working properly.
#rpm -q httpd
#rpm -Uvh http-2.0.40-21.11.i386.rpm
目錄說明:
/etc/httpd/conf //Apache伺服器的配置文件httpd.conf
/etc/rc.d/init.d/ //Apache伺服器啟動腳本安裝,httpd
/var/www/html //Web站點根目錄;
/usr/bin //Apache軟體包提供的可執行程序安裝在該目錄下。
/etc/httpd/logs //日誌文件
htdocs //默認Web站點的根目錄,可通過配置文件httpd.conf進行設置或更改;
cgi-bin //CGI腳本目錄;
bin //apachectl啟動腳本會自動設置在某些操作系統下,正常運行httpd所需的環境變數;
httpd守擴進程被調用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讀取httpd.conf,並根據其配置項來配置當前Web伺服器;
httpd.conf 分為三部分(section),
第一部分為全局環境設置,主要用於設置ServerRoot、主進程號的保存文件、
對進程的控制、伺服器偵聽的IP地址、埠、要裝載的DSO模塊
第二部分是伺服器的主要配置指一位置;
第三部分用於設置和創建虛擬主機;
Listen 80 //Web伺服器綁定在80埠;
DocumentRoot //設置Web站點的根目錄等;
訪問控制指令:
<Directory /usr/local/*/htdoes> //<Directory>使指定的目錄及其子目錄有效;不可嵌套。目錄名可使用「*」或「?」通配符,
<Files ~「\.ht"> //作用於指定的文件,則不管該文件實際存在子哪個目錄,允許所有主機訪問位於任何目錄下的.ht開的文件
Order allow,deny //指定allow和deny語句,哪一個被執行;允許、禁止訪問主機。
Allow from all //允許所有主機訪問;也可以是IP地址。
<Files>
</Directory>
<Location /assistant> //針對URL地址進行訪問限制,不是文件系統;
Order deny,allow //
Deny from all
Allow from 61.186.160.105
</Location>
Order deny,allow //若主機沒有被特別指出拒絕訪問,則該資源被允許訪問。
Order allow,deny //若主機沒有被特別指出允許訪問,則該主要將被拒絕訪問該資源。
Order mntual-failure //只有那些在allow語句中被指定,同時又沒有出現在deny語句的主機,才允許訪問。若主機在兩條指
令中都沒有出現,則將被拒絕訪問;
*、? //*代表任意個字元,?代表一個任意的字元;
<DirectoryMatch> //指定目錄名時,可直接使用正則表達式;<Directory>若要使用正則表達式,則需要在正則表達式前加「~"
<FilesMatch> //可直接使用正則表達式來通配多個文件;
AccessFileName .htaccess //.htaccess分布式配置文件,在該文件中也可放置一些配置指令,以作用於該文件所在的目錄以及
其下的所有子目錄。搜尋.htaccess文件會降低系統性能;
<Directory />
AllowOverride None //禁止系統查找.htaccess文件;
Options FollowSymLinks //Options:控制在特定目錄中將使用哪些伺服器特性;
</Directory>
Options命令可用的選項:
None 不啟用任何額處特性;
All 除MultiViews之外的所有特性,默認設置;
ExecCGI 允許執行CGI腳本;
FollowSymLinks 伺服器允許在此目錄中使用符號連接。在<Location>段中無效
Includes 允許伺服器端包含SSI(Server-side includes)
IncludesN()EXEC 允許伺服器端包含,但禁用#exec和#exec CGI命令。但仍可以從ScriptAltase目錄使用#include虛擬CGI腳本;
Indexes 如果一個映射目錄的URL被請求,而此目錄中又沒有DirectoryIndex(如:index.html),那麼伺服器返回一個
格式化後的目錄列表;
MultiViews 允許內容協商的多重視圖;
SymLinksIfOwnerMatch 伺服器僅在符號連接與其目的目錄或文件擁有者具有同樣的用戶ID時,才使用它;
ExecCGI 擁有ExecCGI執行許可權;
prefork.c 控制Apache進程,對於使用prefork多道處理模塊的Apache伺服器;
<IfMole prefork.c>
StartServers 5 //設置伺服器啟動時啟動的子進程的個數;
MinSpareServers 5 //設置伺服器中空閑子進程(即沒有HTTP處理請求的子進程)數目的下限;
MaxSpareServers 10 //設置伺服器中空閑子進程數目的上限。若空閑子進程超過該設置值,則父進程就會
停止多餘的子進程;
MaxClients 150 //設置伺服器允許連接的最大客戶數;
MaxRequestsPerChild 0 //設置子進程所能處理請求的數目上限,0為不受限制;
</IfMole>
access_log //日誌文件用於記錄伺服器處理的所有請求;
CustomLog 指定access_log日誌文件的位置和日誌記錄的格式;
LogFormat 定義日誌的記錄格式;
LogFormat 日誌格式字元串 日誌格式名稱
LogFormat "%h %1 %u %t \"%r\" %>s %b \"%{Referer}i\" \"%{User-Agent}i\"" combined;
LogFormat "%h %1 %u %t \"%r\" %>s %b" common;
LogFormat "%{Referer}i->%U" referer;
LogFormat "%{User-agent}i「 agent;
LogFormat logs/access_log common
LogFormat "%v %h %l %u %t \"%r"\ %>s %b" vhost
CustomLog logs/vhost_log vhost
%a 遠程主機IP地址
%A 本地主機IP地址
%h 遠程主機名
%H 請求協議
%l 遠程登錄名
%u 來自auth 的遠程用戶
%U 請求的URL路徑
%U{User-agent}i 用戶瀏覽器類型
%b 發送的位元組數,不包括HTTP標題
%t 請求的時間
%r HTTP請求的第一行的內容
%s HTTP響應狀態碼,200代表訪問成功,404代表文件未找到,403代表禁止訪問,401代表未授權訪問,400代表錯誤請求。
%m 請求方法
%v 服務於該請求的伺服器的ServerName
%V 伺服器的名字,取決於UseCanonicalName的設置
%{Host}i 返回HTTP請求的主機頭信息,可能含埠號信息
split-logfile </var/www/myweb/vhost_log //當所有虛擬機日誌都記錄在主站點日誌中時,使用此命令將日誌按虛擬主機名分組,拆分成一個個獨立的日
志文件,第個日誌文件採用"虛擬主機名.log「形式命名,其中包含了該虛擬主機所產生的日誌記錄;
容器與訪問控制指令:容器指令通常用於封裝一組指令,使其在容器條件成立時有效,或者用於改變指令的作用域。
<IfMoe ! mpm_winnt.c> //<IfMoe>用於判斷指定的模塊是否存在,若存在(被靜態地編譯進伺服器,或是被動態裝載進伺服器)則包含於
其中的指令將有效,否則會被忽略。可嵌套使用。
<IfMoe ! mpm_netware.c> //若要使模塊不存在時所包含的指令有效,只需在模塊名前加一個「!」即可,
User nobody
Group # -1
</IfMoe>
</IfMoe>
基於域名虛擬主機:
例:假設當前伺服器的IP地址為192.168.3.120,現要在該伺服器創建兩個基於域名的虛擬主機,使用埠為標準的80,其域名分別為www.myweb1.com和www.myweb2.com,站點根目錄分別為/var/www/myweb1和/var/www/myweb2,日誌文件分別放在/var/vhlogs/myweb1和/var/vhlogs/myweb2目錄下面,Apache伺服器原來的主站點採用域名www.myweb.com進行訪問。
#vi /etc/hosts //使用/etc/hosts進行域名注冊;
192.168.3.120 www.myweb1.com www.myweb2.com www.myweb.com
#ping www.myweb1.com //檢測域名解析是否正常;
#ping www.myweb2.com
#ping www.myweb.com
#mkdir -p /var/www/myweb1
#mkdir -p /var/www/myweb2
#mkdir -p /var/vhlogs/myweb1
#mkdir -p /var/vhlogs/myweb2
#vi /etc/httpd/conf/httpd.conf
Listen 80 //設置Listen指令偵聽的埠
NameVirtualHost 192.168.3.120 //基於域名的虛擬主機,如果對多個地址使用了多個基於域名的虛擬主機
則對每個地址均要使用此指令:NameVirtualHost IP地址:埠
NameVirtualHost * 當IP地址無法確定時,使用「*」通配任意的IP地址
<VirtualHost 192.168.3.120> //定義一個虛擬主機,VirtualHost的參數必須與NameVirtualHost後面所使用的參數保持一致。
ServerName www.myweb.com //當一個請求到時,伺服器會首先檢查它是否使用了一個能和NameVirtualHost相匹配的IP地址。如果匹配,就會
DocumentRoot /usr/local/apache/htdoes //就會查找每個與這個IP地址相對應的<VirtualHost>配置段,並嘗試找出一個ServerName或ServerAlias配置相
ServerAdmin [email protected] //與請求的主機名(域名)相同的,若找到,則使用該虛擬主機的配置,並響應其訪問請求。否則將使用符合這個
</VirtualHost> //IP地址的第一個列出的虛擬主機。在最前面的虛擬主機成為默認虛擬主機。
<VirtualHost 192.168.3.120>
ServerName www.myweb1.com
DocumentRoot /var/www/myweb1
DirectoryIndex index.php index.php3 index.html index.htm default.html default.html
ServerAdmin [email protected]
ErrorLog /var/vhlogs/myweb/error_log
TransferLog /var/vhlogs/myweb1/access_log
</VirtualHost>
<VritualHost 192.168.3.200>
ServerName www.myweb2.com
DocumenRoot /var/www/myweb2
DirectoryIndex index.php index.php3 index.htm index.html default.htm default.html
ServerAdmin [email protected]
ErrorLog /var/vhlogs/myweb2/error_log
TranferLog /var/vhlogs/myweb2/access_log
</VirtualHost>
<Directory /var/www> //對Web站點目錄設置訪問控制;
Options FllowSymLinks
AllowOverride None
Order deny,allow
Allow from all
</Directory>
Apachectl –S //查查虛擬主機配置是否正確;
Aparhectl restart //重啟Apache伺服器配置生效;
例:
NameVirtualHost 192.168.168.10 //伺服器配有兩塊網卡,IP:內網192.168.168.10,外網61.186.160.104,在Internet網中,企業域名
NameVirtualHost 61.186.160.104 //www.example.com指向外網IP地址,在企業內網的DNS伺服器中,指向內網IP地址;現要求為來自內網
<VirtualHost 192.168.168.10 61.186.160.104> //外網的請求提供同樣的Web服務。(httpd.conf中設置)
DocumentRoot /www/server1
ServerName www.example.com
</Virtual>
例:
Listen 80 //伺服器:192.168.168.154,伺服器上創建兩個基於域名(主機名)的虛擬主機,域名:www.myweb3.com和www.
Listen 8080 //myweb4.com,每個虛擬主機的80埠和8080埠,分別服務一個Web站點,其站點根目錄分別為
// /var/www/myweb3-80、/var/www/myweb3-8080、/var/www/myweb4-80、/var/www/myweb4-8080。
NameVirtualHost 192.168.168.154:80 //www.myweb3.com的80埠作為默認Web站點。
NameVirtualHost 192.168.168.154:8080
<VirtualHost 192.168.168.154:80>
ServerName www.myweb3.com
DocumentRoot /var/www/myweb3-80
<VirtualHost>
<VirtualHost 192.168.168.154:8080>
ServerName www.myweb3.com
DocumentRoot /var/www/myweb3-8080
</VirtualHost>
<VirtualHost 192.168.168.154:80>
ServerName www.myweb4.com
DocumentRoot /var/www/myweb4-80
</VirtualHost>
<VirtualHost 192.168.168.154:8080>
ServerName www.myweb4.com
DocumentRoot /var/www/myweb4-8080
</VirtualHost>
基於IP地址虛擬主機:
#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伺服器有兩張網卡eth0、eth1,eth0:192.168.167.157,
#cp ifctg-eth1 ifcfg-eth1:0 //eth1:192.168.167.156.eth0網卡用作了基於主機名的虛擬主機,
#vi ifcfg-eth1:0 //eth1通過IP別名方式,為其綁定多個IP地址,用於提供基於IP地址
DEVICE=eth1:0 //的虛擬主機。eth1綁定的第一張虛擬網卡的設備名為eth1:0,對應的
IPADDR=192.168.167.157 //配置文件為ifcfg-eth1:0,通過修改配置文件中的設備名和IP地址,
#ifdown eth1 //即可實現IP地址的綁定。
#ifup eth1:0
#ifup eth1
#ping 192.168.167.157
#ping 192.168.167.156
#vi /etc/hosts //192.168.167.156:www.example2.com,192.168.167.157:
192.168.167.157 www.example3.com //www.example3.com,試為其創建基於IP地址的虛擬主機,埠使用80
#mkdir -p /var/www/example2 //目錄分別為/var/www/example2、/var/www/example3,為這兩個域再增
#mkdir -p /var/www/example3 //8080埠,使其也能在8080埠發布另外的Web站點。Web站點根目錄分
///var/www/example2-8080、/var/www/example3-8080
#vi httpd.conf
Listen 80
Listen 8080
<VirtualHost 192.168.167.156:80>
ServerName www.example2.com
DocumentRoot /var/www/example2
</VirtualHost>
<VirtualHost 192.168.167.156:8080>
ServerName www.example2.com
DocumentRoot /var/www/example2-8080
</VirtualHost>
<VirtualHost 192.168.167.157:80>
ServerName www.exaple3.com
DocumentRoot /var/www/example3
</VirtualHost>
<VirtualHost 192.168.167.157:8080>
ServerName www.exaple3.com
DocumentRoot /var/www/example3-8080
</VirtualHost>
❷ 如何管理伺服器
問題一:如何做好一個伺服器管理員?有哪些管理技巧 總體來說,伺服器系統的管理是整個網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在小型單位網路中,單位的網路規模比較小,網路設備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屬於傻瓜式的。
這里的伺服器系統包括網路漏友手伺服器和應用伺服器系統兩個方面。伺服器系統的管理是整個網路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它是整個網路的核心所在,無論是網路操作系統本身,還是各種網路伺服器和應用伺服器。
具體來說,伺服器系統管理主要是安裝、配置和管理網路操作系統、文件伺服器、DNS、WINS、DHCP等網路伺服器,以及像Web、ftp、E-mail、RAS、NAT等應用伺服器。伺服器系統管理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確保伺服器各種協議和服務工作正常,確保伺服器的各項性能指標正常發揮。另外,還需要及時地更新伺服器系統的版本或補丁程序,這不僅關繫到伺服器的性能發揮,而且還關繫到整個網路系統的安全性,因為現在的操作系統不斷有新的安全漏洞被發現,及時安裝補丁可以有效地阻止、填補這些安全漏洞。
目前在伺服器系統管理方面的重點與難點當然是各種網路操作系統的管理了。在這其中又包括各種不同版本的主流Windows、Linux和UNIX網路操作系統的管理了。而每個系統中所包括的具體管理工作又非常多,非常復雜,但這些又是網路管理員所必須掌握的。至少,在大多數中小型企業中,網路管理員應該掌握主流的Windows和Linux網路操作系統的管理了。在一些較大企業,或者一些特殊行業(如金融、證券和保險等)中,UNIX、Linux系統又是最普遍採用的,所以UNIX和Linux系統管理對於專業網路管理員來說,又是必須要掌握的。當然,像其他應用伺服器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而且必須掌握。
2.關鍵設備的維護與管理
這也是整個網路管理中的重點之一,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別是在網路規模比較大,網路設備比較高檔的單位網路中。因為單位網路系統更依賴這些關鍵設備的正常工作。
計算機網路的關鍵設備一般包括網路的核心交換機、核心路由器和伺服器,它們是網路中的「節點」。對這些節點的維護和管理,除了需要經驗積累外,還可以通過一些專門的網路管理系統來監視其工作狀態,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維護和故障排除。
另外,為了提高網路的可用性,對一些關鍵設備進行冗餘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冗餘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從埠角度進行,如對關鍵設備(如伺服器、核心交換機)採取冗餘鏈路連接,這樣當其中一個埠出現故障時,另一個冗餘鏈路就可以接替故障鏈路繼續保持返嫌正常工作狀態;另一層含義是對配置雙份的設備或部件,如伺服器中的電源、風扇、網卡,甚至內存等,核心交換機和路由器也可以配置兩個。在正常工作時,這些冗餘設備或部件起到負載均衡的作用,而在某部分出現故障時,則又起備份的作用。
在關鍵設備維護與管理中,伺服器和網路總體性能的監控與管理是個技術重點和難點。要用到各種監控和管理工具,如流量監控工具MRTG、網路性能和通信監控的Sniffer類工具,帶寬性能監控的Qcheck和IxChariot工具等。伺服器性能方面的監控與管理還可利用操作系統自帶的性能和監控管理工具進行。
當然,網路設備的配置與管理是整個關鍵設備維護與管理的重點與難點,這一點幾乎是所有從事網路管理,甚至網路工程技術人員的共識。目前在關鍵設備方面,主要是以Cisco、華為3等品牌為主,掌握這兩個主要品牌設備的配置與管理方法是網路管理員所必需的。
3. 用戶管理
用戶管理告李是網路管理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所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多,如用戶賬戶、密碼、文件和網路訪問許可權、用戶權利、用戶配置文件及用戶安全策略等。既要保證各用戶的正常工作不受影響,同時又......>>
問題二:win7伺服器管理器怎麼下載 如果之前在 控制面板 - 程序 - 打開或關閉Windows功能 里沒有這個選項勾欄
到官網去下載一下AD的補丁
microsoft/...d=7887
然後你再去看 控制面板 - 程序 - 打開或關閉Windows功能 就有如圖的東西
希望能幫助你
問題三:如何打開服務管理器 這兩個完全可以去掉一個,並不會影響你的計算機安全的,
打開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務
問題四:什麼是伺服器的管理ip?有什麼作用?怎麼配置? 有的伺服器限制不同地區的IP登錄,因為不同地區的IP不同。也就是限制不同地區的IP段。
問題五:新手站長如何輕松管理伺服器安全? 在伺服器上安裝安全狗軟體,並把伺服器加入服雲。
這樣不僅可以為伺服器提供防護功能,而且可以登陸服雲管理伺服器。
服雲客戶端有web版、pc版、手機端的,可以隨時隨地了解伺服器實時情況並進行調整伺服器安全策略來應對攻擊。讓伺服器更安全。
請採納,謝謝
問題六:如何控制伺服器? 你的電腦登陸的時候是要登陸到域伺服器上嗎 如果是的話 那就沒辦法了 除非你的電腦脫離了域控制器的管理了 也就是說你不登陸到域控制器上 而是登陸本地的賬號 比如administrator 你如果登陸到域上 那就只能遵循域管理員設定的規則 除非域管理員給你解除了那些限制 否則你是無法擺脫的 要解除 讓管理員給你更高的許可權 或者破解你的區域網里的域伺服器 給你的登陸賬號提權 只有這幾種辦法 其他的都不行
問題七:系統服務管理器怎麼打開 1.XP 在 開始---->運行------>輸入services.msc而win 7 直接在開始,然後--->輸入 services.msc
如圖所示:
2.然後就可以打開服務管理器了。
可以點擊名稱,按照字母進行排序
3.選擇一個服務後,可以右擊,進行開啟/關閉 等操作。
問題八:電腦的系統服務管理怎麼進入 一、打開電腦的系統服務界面方法:
1、點擊開始菜單點擊運行(或在鍵盤上按WIN+R快捷鍵),打開運行界面,輸入services.msc指令,按確定。
2、直接在我的電腦圖標上右鍵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管理,彈出的計算機管理界面,點擊服務和應用程序,就能看到服務選項,雙擊即可打開服務界面。
3、點擊開始菜單,選擇控制面板,在管理工具界面,找到服務並雙擊,即可打開服務界面。
二、啟動系統服務
第1步:使用本文中的任何一種方法打開系統服務程序。
第2步:在系統服務窗口中找盯自己需要啟動的系統服務,並雙擊此服務。如打開(DHCP Client)系統服務。
第3步:在打開的系統服務窗口中,單擊「啟動」按扭即可啟動相關的系統服務了。
問題九:如何快速打開伺服器管理器 常用方法 伺服器管理器,右鍵,發送到桌面,建立快捷方式
問題十:如何管理伺服器上的多個資料庫 雖然這將減少託管所有這些資料庫的成本,但是,這增加了管理這些系統的復雜性,因為你現在要處理多個服務級協議和維護窗口。當你決定在同一台伺服器上託管多個資料庫的時候,你要考慮的第一件事是這些系統是否有互補的維護窗口。如果一個系統不能在夜間放慢速度或者離線,另一個系統不能在白天放慢速度或者離線,這些系統就不適合共享一個伺服器,因為你在需要為系統使用補丁或者處於其它原因要讓系統離線的時候,你沒有有效的維護時間窗。 你需要考察的下一個決定因素是這些系統的服務級協議。需要99%的開機時間的系統能夠安排在一起,因為你可能會為這些系統(也許是集群解決方案)建立一個比非重要任務系統更強大的環境。這可以為你節省額外的成本,因為你現在不需要采購任何高端系統。具有更高的服務級協議的系統也可能會有同樣的維護時間窗。因此,這些系統在一開始就是互補的。 承擔工作量 對託管多個資料庫的SQL伺服器進行維護的最大難題是時機。 當然,當把多個資料庫集中在一個SQL伺服器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是否有足夠的CPU和內存資源處理這些客戶程序添加到這個資料庫伺服器的工作量。如果單個伺服器不能提供需要的CPU和內存資源,那麼,把這些資料庫都集中在那台伺服器上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當你經過這個整個決策過程並且把這些資料庫都放在同一台伺服器上之後,你如何保持這些系統的健康和在高峰期仍能運行?與其它任何資料庫解決方案一樣,你仍需要處理自己的備份、索引碎片整理和重建、以及為操作系統和SQL伺服器使用補丁。 處理託管多個資料庫的SQL伺服器的維護的最大難題是時機。你需要保證你的維護任務能夠在這個SQL伺服器託管的全部資料庫計劃的維護時間窗內完成。在任何資料庫的維護時間窗之外進行維護工作都將引起資料庫運行緩慢,因為硬碟和CPU資源現在被維護活動佔用了,而不是處理正常的資料庫查詢。 重新索引工作 已經證明是有用的一個技術是比正常運行重新索引指令更頻繁地對你的索引進行碎片整理。整理碎片的指令比重新索引指令有更多的好處。第一,索引碎片整理指令是一種在線操作,而重建索引是一種離線工作(除非你運行SQL伺服器2005企業版或者更新的版本)。第二,如果你頻繁地運行索引碎片整理指令,每一次運行這個指令的時候工作量都比較少。 例如,你每個星期檢查一次索引碎片,它顯示碎片是70%。這樣,你就可以運行一個索引重建指令清除這些索引。 然而,你在第二天再檢查索引碎片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它可能是大約8%至10%的碎片。因此,如果你每天運行一個索引碎片整理指令而不是每個星期運行一次索引碎片整理指令,每一天要做的工作就很少,這個工作就能夠更快地完成,可能在每天的維護時間窗內完成。 即使你在時間窗內不能讓這個系統離線,由於碎片整理操作是一種在線操作,這個系統在整理碎片操作的時間將繼續發揮作用,只是反應速度比正常情況下稍微慢一點。 資料庫備份 備份是在一台伺服器上託管多個資料庫的時候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關鍵問題。 每一個資料庫都有自己的備份要求。備份資料庫也許是能夠在SQL伺服器運行時執行的最繁重的任務。並不是因為這種備份需要佔用大量的CPU和內存資源(這個任務佔用的資源一般是很低的,除非你在備份的時候對資料庫進行壓縮),而是因為備份一個大型資料庫需要佔用大量的硬碟資源。 當進行全面備份的時候,整個資料庫必須從硬碟讀取。如果你的硬碟系統非常繁忙,這個備份會引起性能嚴重下降。這種備份的最佳解決方案是選擇合適的時機。你還可以尋找能夠在備份的同時允許對資料庫備份進行壓縮的第三方工具。由於這將增加SQL伺服器上的CPU的工作量,它通......>>
❸ 怎麼查看linux伺服器的配置
首先當然要取得機器的IP,用戶名和密碼。
登陸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機器的名稱,一般提示符就有了,如[root@localhost root]#。
這其中的localhost就是機器名了.如果用命令來查看的話就是hostname。
查看系統內核:uname –a。
查看操作系統的版本(我現在只用過redhat,所以只以這個為例):cat /etc/redhat-release。
查看網路配置信息:ifconfig
輸出如下信息: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XX:XX:XX:XX:XX
inet addr:10.1.3.101 Bcast:10.1.3.255 Mask:255.255.255.0
……
eth1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XX:XX:XX:XX:XX
inet addr:10.1.2.101 Bcast:10.1.2.255 Mask:255.255.255.0
……..
lo Link encap:Local Loopback
inet addr:127.0.0.1 Mask:255.0.0.0
UP LOOPBACK RUNNING MTU:16436 Metric:1。
說明當前有三個網卡:eth0,eth1,lo;其中lo的ip是127.0.0.1,是用於測試的虛擬介面.
如果要對每個網卡查看更詳細的信息就需要分別查看其配置文件
對eth0
執行less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輸出如下信息
DEVICE=eth0 設備名稱
HWADDR=00:XX:XX:XX:XX:XX 物理地址
ONBOOT=yes
TYPE=Ethernet
BOOTPROTO=none
IPADDR=10.1.3.101 ip地址
GATEWAY=10.1.3.1 網關
NETMASK=255.255.255.0 掩碼
對eth1
執行less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輸出結果與上面類似。
查看當前打開的服務:chkconfig –list。
查看當前打開的埠:netstat –an。
查看磁碟信息:fdisk –l、df –h。
查看cpu的信息:cat /proc/cpuinfo。
查看內存信息:cat /proc/meminfo。
查看板卡信息:lspci、cat /proc/pci。
查看當前系統運行情況:ps –aux、top (類似於windows的任務管理器,可以看到當前cpu,內存的使用情況)。
❹ 在Linux中,如何配置WWW伺服器
Apache伺服器的設置文件位於/usr/local/apache/conf/目錄下,傳統上使用三個配置文件httpd.conf,access.conf和srm.conf,來配置Apache伺服器的行為。
httpd.conf提供了最基本的伺服器配置,是對守護程序httpd如何運行的技術描述;srm.conf是伺服器的資源映射文件,告訴伺服器各種文件的MIME類型,以及如何支持這些文件;access.conf用於配置伺服器的訪問許可權,控制不同用戶和計算機的訪問限制;這三個配置文件控制著伺服器的各個方面的特性,因此為了正常運行伺服器便需要設置好這三個文件。
除了這三個設置文件之外,Apache還使用mime.types文件用於標識不同文件對應的MIME類型, magic文件設置不同MIME類型文件的一些特殊標識,使得Apache 伺服器從文檔後綴不能判斷出文件的MIME 類型時,能通過文件內容中的這些特殊標記來判斷文檔的MIME類型。
bash-2.02$ ls -l /usr/local/apache/conf
total 100
-rw-r--r-- 1 root wheel 348 Apr 16 16:01 access.conf
-rw-r--r-- 1 root wheel 348 Feb 13 13:33 access.conf.default
-rw-r--r-- 1 root wheel 30331 May 26 08:55 httpd.conf
-rw-r--r-- 1 root wheel 29953 Feb 13 13:33 httpd.conf.default
-rw-r--r-- 1 root wheel 12441 Apr 19 15:42 magic
-rw-r--r-- 1 root wheel 12441 Feb 13 13:33 magic.default
-rw-r--r-- 1 root wheel 7334 Feb 13 13:33 mime.types
-rw-r--r-- 1 root wheel 383 May 13 17:01 srm.conf
-rw-r--r-- 1 root wheel 357 Feb 13 13:33 srm.conf.default
事實上當前版本的Apache將原來httpd.conf、srm.conf與access.conf中的所有配置參數均放在了一個配置文件httpd.conf中,只是為了與以前的版本兼容的原因(使用這三個設置文件的方式來源於NCSA-httpd),才使用三個配置文件。而提供的access.conf和srm.conf文件中沒有具體的設置。
由於在新版本的Apache中,所有的設置都被放在了httpd.conf中,因此只需要調整這個文件中的設置。以下使用預設提供的httpd.conf為例,解釋Apache伺服器的各個設置選項。然而不必因為它提供設置的參數太多而煩惱,基本上這些參數都很明確,也可以不加改動運行Apache伺服器。但如果需要調整Apache伺服器的性能,以及增加對某種特性的支持,就需要了解這些設置參數的含義。
關於Apache伺服器的性能,在Internet上存在很大的爭議,基本上使用Apache的使用者幾乎都不懷疑它的優秀性能,Apache也支撐了很多著名的高負載的網站,但是在商業機構的評測中,Apache往往得分不高。很多人指出,在這些評測中,商業Web伺服器及其操作系統往往由其專業公司的工程師進行過性能調整,而Free 的操作系統和Web伺服器往往就使用其預設配置或僅僅作很小的更改。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操作系統的性能調整之外,Apache 伺服器本身的預設配置絕不是最優化和最高效的,而是要適應幾乎所有種類操作系統、所有種類硬體下的設置,多平台的軟體不可能為特定平台和特定硬體提供最優化的預設配置。因此要使用Apache的時候,性能調整是必不可少的。
在商業評測中忽略了的另一個事實是,評測時往往對不同種類的功能進行比較,例如使用Apache的標准CGI 的性能與ISAPI,NSAPI等伺服器端API比較,事實上Apache伺服器與此可以比較的功能為modperl ,FastCGI,與ASP類似的功能為PHP等等,只不過由於Apache的開放模式,這些功能是由獨立的開發組,作為獨立的模塊來實現的。但是在評測中,測試人員沒有加入相應的模塊評測其性能。
HTTP守護進程的運行參數
httpd.conf中首先定義了一些httpd守護進程運行時需要的參數,來決定其運行方式和運行環境。
ServerType standalone
ServerType定義伺服器的啟動方式,預設值為獨立方式standalone,httpd
伺服器將由其本身啟動,並駐留在主機中監視連接請求。在Linux下將在啟動文件 /etc/rc.d/rc.local/init.d/apache中自動啟動Web伺服器,這種方式是推薦設置。
啟動Apache伺服器的另一種方式是inet方式,使用超級伺服器inetd監視連接請求並啟動伺服器。當需要使用inetd啟動方式時,便需要更改為這個設置,並屏蔽/etc/rc.d/rc.local/init.d/apache文件,以及更改/etc/inetd.conf並重起inetd,那麼Apache就能從inetd中啟動了。
兩種方式的區別是獨立方式是由伺服器自身管理自己的啟動進程,這樣在啟動時能立即啟動伺服器的多個副本,每個副本都駐留在內存中,一有連接請求不需要生成子進程就可以立即進行處理,對於客戶瀏覽器的請求反應更快,性能較高。而 inetd方式要由inetd發現有連接請求後才去啟動http伺服器,由於inetd 要監聽太多的埠,因此反應較慢、效率較低,但節約了沒有連接請求時Web伺服器佔用的資源。因此inetd方式只用於偶爾被訪問並且不要求訪問速度的伺服器上。事實上inetd方式不適合http的突發和多連接的特性,因為一個頁面可能包含多個圖象,而每個圖象都會引起一個連接請求,即使雖然訪問人數造成教少,但瞬間的連接請求並不少,這就受到inetd性能的限制,甚至會影響由inetd啟動的其他伺服器程序。
ServerRoot "/usr/local"
ServerRoot用於指定守護進程httpd的運行目錄,httpd在啟動之後將自動將進程的當前目錄改變為這個目錄,因此如果設置文件中指定的文件或目錄是相對路徑,那麼真實路徑就位於這個ServerRoot定義的路徑之下。
由於httpd會經常進行並發的文件操作,就需要使用加鎖的方式來保證文件操作不沖突,由於NFS文件系統在文件加鎖方面能力有限,因此這個目錄應該是本地磁碟文件系統,而不應該使用NFS文件系統。
#LockFile /var/run/httpd.lock
LockFile參數指定了httpd守護進程的加鎖文件,一般不需要設置這個參數, Apache伺服器將自動在ServerRoot下面的路徑中進行操作。但如果ServerRoot為NFS文件系統,便需要使用這個參數指定本地文件系統中的路徑。
PidFile /var/run/httpd.pid
PidFile指定的文件將記錄httpd守護進程的進程號,由於httpd能自動復制其自身,因此系統中有多個httpd進程,但只有一個進程為最初啟動的進程,它為其他進程的父進程,對這個進程發送信號將影響所有的httpd進程。PidFILE定義的文件中就記錄httpd父進程的進程號。
ScoreBoardFile /var/run/httpd.scoreboard
httpd使用ScoreBoardFile來維護進程的內部數據,因此通常不需要改變這個參數,除非管理員想在一台計算機上運行幾個Apache伺服器,這時每個Apache伺服器都需要獨立的設置文件htt pd.conf,並使用不同的ScoreBoardFile。
#ResourceConfig conf/srm.conf
#AccessConfig conf/access.conf
這兩個參數ResourceConfig和AccessConfig,就用於和使用 srm.conf 和 access.conf 設置文件的老版本Apache兼容。如果沒有兼容的需要,可以將對應的設置文件指定為/dev/null,這將表示不存在其他設置文件,而僅使用httpd.conf 一個文件來保存所有的設置選項。
Timeout 300
Timeout定義客戶程序和伺服器連接的超時間隔,超過這個時間間隔(秒)後伺服器將斷開與客戶機的連接。
KeepAlive On
在HTTP 1.0中,一次連接只能作傳輸一次HTTP請求,而KeepAlive參數用於支持HTTP 1.1版本的一次連接、多次傳輸功能,這樣就可以在一次連接中傳遞多個HTTP請求。雖然只有較新的瀏覽器才支持這個功能,但還是打開使用這個選項。
MaxKeepAliveRequests 100
MaxKeepAliveRequests為一次連接可以進行的HTTP請求的最大請求次數。將其值設為0將支持在一次連接內進行無限次的傳輸請求。事實上沒有客戶程序在一次連接中請求太多的頁面,通常達不到這個上限就完成連接了。
KeepAliveTimeout 15
KeepAliveTimeout測試一次連接中的多次請求傳輸之間的時間,如果伺服器已經完成了一次請求,但一直沒有接收到客戶程序的下一次請求,在間隔超過了這個參數設置的值之後,伺服器就斷開連接。
MinSpareServers 5MaxSpareServers 10
在使用子進程處理HTTP請求的Web伺服器上,由於要首先生成子進程才能處理客戶的請求,因此反應時間就有一點延遲。但是,Apache伺服器使用了一個特殊技術來擺脫這個問題,這就是預先生成多個空餘的子進程駐留在系統中,一旦有請求出現,就立即使用這些空餘的子進程進行處理,這樣就不存在生成子進程造成的延遲了。在運行中隨著客戶請求的增多,啟動的子進程會隨之增多,但這些伺服器副本在處理完一次HTTP請求之後並不立即退出,而是停留在計算機中等待下次請求。但是空餘的子進程副本不能光增加不減少,太多的空餘子進程沒有處理任務,也佔用伺服器的處理能力,因此也要限制空餘副本的數量,使其保持一個合適的數量,使得既能及時回應客戶請求,又能減少不必要的進程數量。
因此就可以使用參數MinSpareServers來設置最少的空餘子進程數量, 以及使用參數MaxSpareServers 來限制最多的空閑子進程數量,多餘的伺服器進程副本就會退出。根據伺服器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置,如果伺服器性能較高,並且也被頻繁訪問,就應該增大這兩個參數的設置。對於高負載的專業網站,這兩個值應該大致相同,並且等同於系統支持的最多伺服器副本數量,也減少不必要的副本退出。
StartServers 5
StartServers參數就是用來設置httpd啟動時啟動的子進程副本數量,這個參數與上面定義的MinSpareServers和MaxSpareServers參數相關,都是用於啟動空閑子進程以提高伺服器的反應速度的。這個參數應該設置為前兩個值之間的一個數值,小於MinSpareServers和大於MaxS pareServers都沒有意義。
MaxClients 150
在另一方面,伺服器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處理無限多的連接請求,因此參數Maxclient s就用於規定伺服器支持的最多並發訪問的客戶數,如果這個值設置得過大,系統在繁忙時不得不在過多的進程之間進行切換來為太多的客戶進行服務,這樣對每個客戶的反應就會減慢,並降低了整體的效率。如果這個值設置的較小,那麼系統繁忙時就會拒絕一些客戶的連接請求。當伺服器性能較高時,就可以適當增加這個值的設置。對於專業網站,應該使用提高伺服器效率的策略,因此這個參數不能超過硬體本身的限制,如果頻繁出現拒絕訪問現象,就說明需要升級伺服器硬體了。對於非專業網站,不太在意對客戶瀏覽器的反應速度,或者認為反應速度較慢也比拒絕連接好,就也可以略微超過硬體條件來設置這個參數。
這個參數限制了MinSpareServers和MaxSpareServers的設置,它們不應該大於這個參數的設置。
MaxRequestsPerChild 30
使用子進程的方式提供服務的Web服務,常用的方式是一個子進程為一次連接服務,這樣造成的問題就是每次連接都需要生成、退出子進程的系統操作,使得這些額外的處理過程占據了計算機的大量處理能力。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一個子進程可以為多次連接請求服務,這樣就不需要這些生成、退出進程的系統消耗,Apache就採用了這樣的方式,一次連接結束後,子進程並不退出,而是停留在系統中等待下一次服務請求,這樣就極大的提高了性能。
但由於在處理過程中子進程要不斷的申請和釋放內存,次數多了就會造成一些內存垃圾,就會影響系統的穩定性,並且影響系統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一個副本處理過一定次數的請求之後,就可以讓這個子進程副本退出,再從原始的httpd進程中重新復制一個干凈的副本,這樣就能提高系統的穩定性。這樣,每個子進程處理服務請求次數由MaxRe questPerChild定義。 預設的設置值為30,這個值對於具備高穩定性特點的Linux系統來講是過於保守的設置,可以設置為1000甚至更高,設置為0支持每個副本進行無限次的服務處理。
#Listen 3000
#Listen 12.34.56.78:80
#BindAddress *
Listen參數可以指定伺服器除了監視標準的80埠之外,還監視其他埠的HTTP請求。由於FreeBSD系統可以同時擁有多個IP地址,因此也可以指定伺服器只聽取對某個BindAddress< /B>的IP地址的HTTP請求。如果沒有配置這一項,則伺服器會回應對所有IP的請求。
即使使用了BindAddress參數,使得伺服器只回應對一個IP地址的請求,但是通過使用擴展的Listen參數,仍然可以讓HTTP守護進程回應對其他IP地址的請求。此時Listen參數的用法與上面的第二個例子相同。這種比較復雜的用法主要用於設置虛擬主機。此後可以用VirtualHost參數定義對不同IP的虛擬主機,然而這種用法是較早的HTTP 1.0標准中設置虛擬主機的方法,每針對一個虛擬主機就需要一個IP地址,實際上用處並不大。在HTTP 1.1中,增加了對單IP地址多域名的虛擬主機的支持,使得虛擬主機的設置具備更大的意義。
LoadMole mime_magic_mole libexec/apache/mod_mime_magic.so
LoadMole info_mole libexec/apache/mod_info.so
LoadMole speling_mole libexec/apache/mod_speling.so
LoadMole proxy_mole libexec/apache/libproxy.so
LoadMole rewrite_mole libexec/apache/mod_rewrite.so
LoadMole anon_auth_mole libexec/apache/mod_auth_anon.so
LoadMole db_auth_mole libexec/apache/mod_auth_db.so
LoadMole digest_mole libexec/apache/mod_digest.so
LoadMole cern_meta_mole libexec/apache/mod_cern_meta.so
LoadMole expires_mole libexec/apache/mod_expires.so
LoadMole headers_mole libexec/apache/mod_headers.so
LoadMole usertrack_mole libexec/apache/mod_usertrack.so
LoadMole unique_id_mole libexec/apache/mod_unique_id.so
ClearMoleList
AddMole mod_env.c
AddMole mod_log_config.c
AddMole mod_mime_magic.c
AddMole mod_mime.c
AddMole mod_negotiation.c
AddMole mod_status.c
AddMole mod_info.c
AddMole mod_include.c
AddMole mod_autoindex.c
AddMole mod_dir.c
AddMole mod_cgi.c
AddMole mod_asis.c
AddMole mod_imap.c
AddMole mod_actions.c
AddMole mod_speling.c
AddMole mod_userdir.c
AddMole mod_proxy.c
AddMole mod_alias.c
AddMole mod_rewrite.c
AddMole mod_access.c
AddMole mod_auth.c
AddMole mod_auth_anon.c
AddMole mod_auth_db.c
AddMole mod_digest.c
AddMole mod_cern_meta.c
AddMole mod_expires.c
AddMole mod_headers.c
AddMole mod_usertrack.c
AddMole mod_unique_id.c
AddMole mod_so.c
AddMole mod_setenvif.c
Apache伺服器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其模塊化的結構,這不但表現為其能在編譯時能通過新的模塊加入新的功能,還表現為其模塊可以動態載入入http服務程序中,而不必載入不需要的模塊。使用Apache的動態載入模塊只需要設置好Load Mole和AddMole參數就可以了,這種特性就是Apache的 DSO(Dynamic Shared Object)特性,然而要想充分使用DSO特性仍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適當的改動這里的設置就可能造成伺服器不能正常啟動。因此如果不是要增加或減少伺服器提供的功能,就不要改動這里的設置。
上面這些列表就顯示了Linux下的預設Apache伺服器支持的模塊,事實上很多模塊是沒有必要的,不必要模塊不會被載入內存。模塊可以靜態連接到pache 伺服器內部,也可以這樣動態載入,將Apache的特性都編譯成動態可載入模塊是該Port的做法,而不是Apache的預設做法,這樣就以犧牲很小的性能的同時,帶來極大的靈活性。
因而動態可載入的能力還是對性能有輕微的影響,因此可以重新編譯Apache,將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編譯進Apache 伺服器內部,可以讓系統顯得更為干凈,效率也有輕微的提高。通常僅僅為了這一個目的就重新編譯Apache是沒有必要的,如果需要增加其他特性而重新編譯Apache,不妨在增加其他模塊的同時將所有的模塊都靜態連接入Apache 伺服器。有的使用者更喜歡動態載入模塊,那麼也不妨全部都使用動態載入模塊。
這些模塊都被放置到/usr/local/apache/libexec/目錄下, 每個模塊對應Apache伺服器的一個特性。詳細解釋每個模塊的功能需要相當多的篇幅,其中比較重要的特性將在後面相應的地方中進行解釋,而具體每個模塊的功能及用法就需要查看Apache的文檔。
#ExtendedStatus On
Apache伺服器可以通過特殊的HTTP請求,來報告自身的運行狀態,打開這個ExtendedStatus 參數可以讓伺服器報告更全面的運行狀態信息。
❺ Linux伺服器配置與管理的目錄
第1篇 RedHat Linux基礎篇
第1章 Linux操作系統簡介 2
1.1 網路操作系統 2
1.1.1 UNIX操作系統 2
1.1.2 NetWare區域網操作系統 3
1.1.3 Windows NT類網路操作系統 4
1.2 Linux的發展歷史 5
1.2.1 了解GNU 5
1.2.2 Linux的發展 5
1.3 Linux的主要特點 6
1.3.1 開放性 6
1.3.2 多用戶多任務環境 6
1.3.3 良好的用戶界面 7
1.3.4 設備獨立性 7
1.3.5 豐富的網路功能 7
1.4 Linux的內核 8
1.4.1 Linux內核的發展史 8
1.4.2 Linux內核的功能 8
1.4.3 Linux內核的版本 9
1.5 Linux發行版本 11
1.5.1 Linux常見發行版本 12
1.5.2 RedHat Enterprise Linux 13
1.6 本章小結 14
第2章 RHEL 6.4的安裝 15
2.1 安裝前准備 15
2.1.1 檢查硬體兼容性 15
2.1.2 硬碟的分區規劃 15
2.1.3 檢查磁碟空間 16
2.1.4 了解存儲設備的表示 16
2.1.5 RHEL安裝方式 17
2.2 安裝RHEL 17
2.2.1 進入安裝程序 17
2.2.2 選擇語言 19
2.2.3 硬碟分區 22
2.2.4 選擇安裝組件 24
2.2.5 安裝最後的設置 27
2.3 其他安裝方式簡介 30
2.3.1 硬碟安裝 30
2.3.2 網路安裝 34
2.4 本章小結 38
2.5 本章習題 38
第3章 Linux基礎使用 39
3.1 Linux的啟動和關閉 39
3.1.1 啟動Linux 39
3.1.2 關閉Linux 40
3.2 命令界面 42
3.2.1 切換到字元界面 42
3.2.2 使用終端窗口 43
3.2.3 使用第三方終端軟體 43
3.3 圖形界面GNOME 44
3.3.1 認識GNOME 44
3.3.2 桌面組成 45
3.3.3 系統設置 46
3.3.4 瀏覽計算機 50
3.3.5 多媒體應用 52
3.3.6 網路應用 53
3.3.7 辦公軟體 54
3.4 Linux的運行級 57
3.4.1 init進程 57
3.4.2 運行級 58
3.5 本章小結 59
3.6 本章習題 60
第4章 Linux常用操作命令 61
4.1 Linux Shell簡介 61
4.1.1 了解Shell 61
4.1.2 Shell命令規則 62
4.2 常用目錄和文件操作命令 64
4.2.1 路徑的概念 64
4.2.2 常用目錄操作命令 65
4.2.3 常用文件操作命令 69
4.2.4 使用通配符 76
4.2.5 查找文件 77
4.2.6 文件壓縮和打包管理 83
4.2.7 其他常用命令 91
4.3 文本編輯命令 94
4.3.1 查看文件 94
4.3.2 文本編輯器vi入門 98
4.4 系統運行狀況分析命令 102
4.4.1 硬體信息 102
4.4.2 引導信息 104
4.4.3 運行日誌 104
4.5 本章小結 107
4.6 本章習題 107
第5章 Linux文件系統 108
5.1 認識Linux文件系統 108
5.1.1 目錄結構 108
5.1.2 Linux文件 109
5.1.3 常見文件系統類型 111
5.2 Linux文件許可權 112
5.2.1 文件許可權概述 113
5.2.2 許可權位 113
5.2.3 setuid和setgid位 115
5.2.4 修改文件許可權 116
5.2.5 修改所有者 117
5.2.6 設置默認許可權 118
5.3 使用硬碟 118
5.3.1 查看硬碟分區表 118
5.3.2 硬碟分區 120
5.3.3 格式化分區 126
5.4 掛載文件系統 127
5.4.1 mount命令 128
5.4.2 掛載硬碟分區 129
5.4.3 掛載光碟機 130
5.4.4 掛載U盤 130
5.4.5 自動掛載文件系統 131
5.5 本章小結 133
5.6 本章習題 133
第6章 Linux管理入門 134
6.1 管理用戶和組 134
6.1.1 保存用戶和組信息的文件 134
6.1.2 管理用戶和組 137
6.1.3 口令維護 139
6.1.4 查看用戶 140
6.1.5 用戶管理器 141
6.2 管理進程 142
6.2.1 了解進程 142
6.2.2 啟動進程 143
6.2.3 查看進程狀態 144
6.2.4 終止進程 147
6.3 管理軟體包 148
6.3.1 RPM介紹 148
6.3.2 使用RPM 149
6.3.3 從源代碼安裝軟體 151
6.4 配置網路 153
6.4.1 設置主機名 153
6.4.2 設置IP地址 154
6.4.3 通過配置文件修改IP地址和網關 156
6.4.4 DNS伺服器 156
6.4.5 xinetd 157
6.5 本章小結 160
6.6 本章習題 160
第7章 Shell編程入門 161
7.1 Shell編程過程 161
7.1.1 創建Shell程序 161
7.1.2 設置執行許可權 162
7.1.3 執行Shell程序 163
7.2 Shell的語法介紹 163
7.2.1 使用變數 164
7.2.2 輸入/輸出內部命令 165
7.2.3 條件測試 167
7.2.4 流程式控制制語句 169
7.2.5 函數 174
7.2.6 處理參數 175
7.3 調試Shell程序 177
7.3.1 一般錯誤 177
7.3.2 調試跟蹤 177
7.4 Shell程序設計實例 179
7.5 本章小結 180
7.6 本章習題 180
第2篇 基礎網路應用篇
第8章 遠程登錄管理 184
8.1 使用Telnet服務 184
8.1.1 安裝Telnet伺服器程序 184
8.1.2 配置Telnet伺服器 185
8.1.3 使用telnet 187
8.1.4 Telnet的安全風險 188
8.2 使用OpenSSH 188
8.2.1 安裝和配置OpenSSH 189
8.2.2 OpenSSH密鑰管理 192
8.2.3 使用SSH客戶端 193
8.2.4 OpenSSH常用命令 194
8.3 使用VNC 197
8.3.1 VNC簡介 197
8.3.2 安裝VNC伺服器程序 197
8.3.3 啟動和配置VNC伺服器程序 198
8.3.4 使用Windows VNC客戶端 200
8.3.5 Linux VNC客戶端 201
8.4 本章小結 203
8.5 本章習題 203
第9章 DHCP伺服器 204
9.1 認識DHCP協議 204
9.1.1 DHCP簡介 204
9.1.2 DHCP工作流程 205
9.2 安裝DHCP伺服器 206
9.2.1 安裝DHCP伺服器程序 206
9.2.2 啟動DHCP伺服器程序 207
9.2.3 停止DHCP伺服器程序 208
9.2.4 查看DHCP狀態 208
9.3 配置DHCP伺服器 208
9.3.1 了解配置文件 208
9.3.2 配置文件的聲明、參數和選項 211
9.3.3 配置示例 212
9.3.4 建立客戶租約文件 213
9.4 配置DHCP客戶端 214
9.4.1 配置Linux的DHCP客戶端 214
9.4.2 配置Windows的DHCP客戶端 216
9.5 本章小結 217
9.6 本章習題 218
第10章 DNS伺服器 219
10.1 DNS簡介 219
10.1.1 域名空間 219
10.1.2 DNS伺服器類型 221
10.1.3 DNS解析的過程 222
10.2 安裝DNS伺服器 223
10.2.1 安裝DNS伺服器程序 223
10.2.2 啟動和關閉DNS伺服器程序 225
10.3 DNS的配置選項 226
10.3.1 了解配置文件 226
10.3.2 主配置文件named.conf 227
10.3.3 區文件和資源記錄 228
10.3.4 了解記錄類型 229
10.4 DNS伺服器配置實例 231
10.4.1 DNS服務的測試 231
10.4.2 主DNS伺服器 233
10.4.3 輔助DNS伺服器 237
10.4.4 簡單DNS負載均衡 239
10.4.5 DNS轉發 241
10.5 本章小結 242
10.6 本章習題 242
第11章 時間伺服器 243
11.1 時間協議NTP簡介 243
11.1.1 NTP的工作過程 243
11.1.2 NTP的工作模式 244
11.1.3 選擇NTP伺服器 244
11.2 安裝和配置NTP伺服器 244
11.2.1 安裝NTP程序 245
11.2.2 啟動和停止NTP伺服器 245
11.3 NTP伺服器的配置 246
11.3.1 了解配置文件 246
11.3.2 常用配置選項 246
11.3.3 ntp.conf配置實例 247
11.3.4 監控NTP伺服器 248
11.4 NTP客戶端的使用方法 249
11.4.1 在Linux中進行時間同步 249
11.4.2 在Windows中進行時間同步 250
11.5 本章小結 252
11.6 本章習題 252
第3篇 高級網路應用篇
第12章 MySQL操作入門 254
12.1 MySQL簡介 254
12.2 安裝MySQL 255
12.2.1 基於RPM包的MySQL安裝 255
12.2.2 安裝源代碼MySQL 258
12.3 啟動MySQL 261
12.3.1 設置用戶和許可權 261
12.3.2 啟動和停止MySQL 262
12.4 MySQL基礎操作 263
12.4.1 設置資料庫管理員密碼 263
12.4.2 連接MySQL伺服器 264
12.4.3 新增賬戶 265
12.4.4 操作資料庫 267
12.4.5 操作表 269
12.4.6 操作記錄 272
12.4.7 MySQL數據導入和導出 274
12.5 SQL語言基礎 276
12.5.1 了解SQL語言 277
12.5.2 SQL的數據類型 277
12.5.3 資料庫和表的定義 279
12.5.4 數據查詢功能 281
12.5.5 數據操縱語句 283
12.6 本章小結 284
12.7 本章習題 284
第13章 目錄伺服器 286
13.1 了解LDAP協議 286
13.1.1 LDAP協議 286
13.1.2 LDAP的基本模型 287
13.1.3 LDAP的功能 288
13.1.4 LDAP協議的特點 288
13.2 安裝OpenLDAP 288
13.2.1 安裝OpenLDAP伺服器程序 289
13.2.2 測試安裝正確性 290
13.3 配置OpenLDAP 291
13.3.1 slapd.conf 292
13.3.2 了解schema 293
13.4 管理OpenLDAP 294
13.4.1 向目錄資料庫中添加數據 294
13.4.2 查詢 298
13.4.3 修改條目 299
13.4.4 刪除條目 302
13.4.5 數據導出 302
13.5 OpenLDAP在用戶認證的應用 304
13.5.1 用戶認證用到的objectClass 304
13.5.2 使用遷移工具 304
13.5.3 設置客戶端登錄 308
13.6 本章小結 308
13.7 本章習題 309
第14章 WWW伺服器 312
14.1 HTTP協議介紹 312
14.1.1 HTTP協議簡介 312
14.1.2 HTTP工作方式 313
14.2 安裝Apache 313
14.2.1 Apache伺服器簡介 313
14.2.2 安裝Apache伺服器程序 314
14.2.3 啟動和停止Apache伺服器 315
14.2.4 測試WWW服務 315
14.3 配置Apache 317
14.3.1 了解配置文件 317
14.3.2 了解Apache的模塊 318
14.3.3 常用配置指令 318
14.4 虛擬主機 320
14.4.1 基於主機名的虛擬主機 321
14.4.2 基於IP地址的虛擬主機 323
14.5 文件系統映射 324
14.5.1 基本文件映射 325
14.5.2 使用別名映射 325
14.5.3 URL重定向 326
14.6 本章小結 326
14.7 本章習題 326
第15章 郵件伺服器 328
15.1 了解電子郵件系統 328
15.1.1 郵件的代理制度 328
15.1.2 了解郵件相關協議 329
15.2 安裝郵件伺服器 330
15.2.1 使用到的軟體包 330
15.2.2 安裝postfix 331
15.2.3 安裝Courier-Authlib 336
15.2.4 安裝Maildrop 337
15.2.5 安裝ExtMail和ExtMan 338
15.2.6 安裝Courier-IMAP 339
15.3 配置郵件伺服器 340
15.3.1 配置域名系統 340
15.3.2 配置postfix 341
15.3.3 初始化資料庫 344
15.3.4 配置WWW伺服器 347
15.3.5 配置Courier-Authlib 348
15.3.6 配置Cyrus-SASL認證 349
15.4 測試郵件伺服器 349
15.4.1 啟動各軟體包 349
15.4.2 命令方式下測試郵件收發 351
15.4.3 測試ExtMan 353
15.4.4 測試ExtMail 354
15.4.5 配置SMTP/POP郵件客戶端 356
15.5 本章小結 357
15.6 本章習題 358
第16章 FTP伺服器 359
16.1 FTP基礎 359
16.1.1 FTP工作原理 359
16.1.2 FTP協議 360
16.1.3 FTP傳輸文件方式 361
16.1.4 使用FTP 362
16.1.5 vsftp介紹 365
16.2 安裝vsftpd伺服器 366
16.2.1 使用RPM包安裝 366
16.2.2 使用源碼安裝 367
16.2.3 卸載vsftpd 370
16.3 配置vsftpd工作環境 370
16.3.1 配置用戶和目錄 370
16.3.2 啟動vsftpd 371
16.3.3 檢查是否啟動vsftpd 373
16.4 vsftpd常用配置 374
16.4.1 匿名用戶配置 374
16.4.2 本地用戶配置 378
16.4.3 網路和連接參數配置 381
16.4.4 日誌功能配置 382
16.4.5 其他常用選項設置 383
16.5 vsftpd高級配置 384
16.5.1 配置虛擬用戶使用vsftpd 384
16.5.2 配置虛擬FTP伺服器 388
16.6 本章小結 390
16.7 本章習題 390
第17章 Samba伺服器 391
17.1 了解Samba 391
17.1.1 SMB協議 391
17.1.2 Samba及其功能 391
17.2 安裝Samba伺服器 392
17.2.1 安裝Samba 392
17.2.2 啟動Samba 393
17.3 配置Samba 394
17.3.1 全局選項 395
17.3.2 共享選項 396
17.3.3 特殊設置選項 397
17.3.4 添加Samba用戶 397
17.4 Samba應用實例 398
17.4.1 匿名Samba伺服器 399
17.4.2 需登錄Samba伺服器 402
17.5 使用SWAT管理Samba伺服器 406
17.5.1 配置SWAT服務 406
17.5.2 配置Samba伺服器 407
17.6 訪問Windows系統 408
17.6.1 掛載到Linux文件系統 408
17.6.2 使用smbclient軟體 409
17.7 本章小結 412
17.8 本章習題 412
第18章 CUPS列印伺服器 413
18.1 了解Linux的列印系統 413
18.2 安裝和配置CUPS伺服器 414
18.2.1 安裝和啟動CUPS 414
18.2.2 配置CUPS列印系統 415
18.3 共享列印機 420
18.3.1 Windows客戶端 420
18.3.2 Linux客戶端 424
18.4 本章小結 424
18.5 本章習題 424
第19章 新聞伺服器 425
19.1 了解新聞組 425
19.1.1 新聞組的概念 425
19.1.2 新聞組的分類 426
19.2 安裝inn 426
19.2.1 使用inn前的准備 426
19.2.2 安裝inn軟體包 427
19.3 配置inn 429
19.3.1 主配置文件inn.conf 429
19.3.2 存儲方式配置文件storage.conf 430
19.3.3 過期設置文件expire.ctl 431
19.3.4 許可權配置文件readers.conf 432
19.3.5 初始設置 433
19.4 訪問新聞伺服器 435
19.5 管理新聞組 437
19.5.1 添加新聞組 438
19.5.2 刪除帖子 439
19.5.3 刪除新聞組 441
19.6 本章小結 442
19.7 本章習題 442
第20章 流媒體伺服器 443
20.1 流媒體簡介 443
20.1.1 了解流式傳輸 443
20.1.2 常見的流媒體系統 444
20.2 安裝Helix Server 444
20.2.1 獲取軟體 444
20.2.2 安裝軟體 446
20.2.3 啟動和停止Helix Server 452
20.3 管理Helix Server 454
20.3.1 打開Web管理界面 454
20.3.2 設置伺服器 456
20.3.3 測試流媒體伺服器 459
20.4 本章小結 460
20.5 本章習題 461
第4篇 Linux網站開發環境
第21章 PHP的安裝 464
21.1 PHP簡介 464
21.1.1 PHP的發展 464
21.1.2 PHP的特點 464
21.2 安裝PHP軟體包 465
21.2.1 使用添加/刪除軟體安裝 465
21.2.2 使用RPM安裝 467
21.2.3 使用源代碼安裝 467
21.3 配置PHP 469
21.3.1 PHP配置文件php.ini 469
21.3.2 修改Apache配置文件 470
21.4 測試PHP 471
21.4.1 創建測試PHP文件 471
21.4.2 打開測試PHP文件 472
21.5 本章小結 473
21.6 本章習題 474
第22章 PHP基礎 475
22.1 PHP語法基礎 475
22.1.1 語法格式 475
22.1.2 變數 476
22.1.3 字元串 477
22.1.4 運算符 478
22.1.5 數組 480
22.2 PHP的流程式控制制 481
22.2.1 分支語句 481
22.2.2 循環語句 483
22.3 PHP的函數 486
22.3.1 字元串函數 486
22.3.2 數值函數 488
22.3.3 日期和時間函數 490
22.3.4 數組函數 492
22.3.5 自定義函數 493
22.4 PHP處理表單 494
22.4.1 表單提交方式 494
22.4.2 PHP接收表單數據的方式 495
22.5 PHP操作MySQL資料庫 496
22.5.1 連接和選擇資料庫 496
22.5.2 操作資料庫中的數據 497
22.6 本章小結 498
第23章 PHP實例--簡易留言本 499
23.1 系統設計 499
23.1.1 功能設計 499
23.1.2 資料庫設計 500
23.1.3 Web環境配置 501
23.2 代碼設計 501
23.2.1 資料庫連接代碼 501
23.2.2 設計主頁(查看留言) 502
23.2.3發表留言 503
23.2.4 修改留言 506
23.2.5 刪除留言 509
23.3 本章小結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