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歷轉陰歷演算法
㈠ 農歷和陽歷轉換有什麼規律啊
農歷與陽歷的轉換沒有規律。遵循的規則不同。
農歷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後一天叫回。農歷十五、十六、十七天叫王,後天叫王。所以,春節的第三十天不是每年的同一天。陰歷的基礎是「回歸年」和「新月」。「回歸年」是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365天,5小時,48分46秒)。
「新月」是指兩個連續的新月或兩個滿月之間的時間,即29.5306(29天12小時44分3秒)。由於只有354.3672個「新月」,12個「新月」與365.2422個「返年」之間的差異超過10天,並累積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紀的春秋時期,中國歷法就採用了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
但中國歷法與藏歷和韓歷不同,後者通常相差一兩天。
農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度和缺度為月計量單位的。它把新月作為第一天,月亮作為第十五天(月亮的第十六天),月亮作為第二十九天(月亮的第三十天)。然而,目前的年表通常用公歷的日期來表示。
如果要將公歷日期轉換為公歷日期,可以使用以下兩種方法:一種是查找新編譯的公歷,例如,公歷是1984年6月8日則農歷是六月十日。
(1)陽歷轉陰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農歷發展簡史
從上古的干支紀元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格里歷),歷史多次修訂歷法,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超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
比如干支歷(攝提)、夏歷、商歷(殷歷)、周歷、西漢太初歷、三統歷和隋朝的皇極歷、唐朝大衍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
古人觀察到了天象的運動規律,上古時代已採用干支紀元,據明代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確定干支為天皇氏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
夏以後,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秦漢時期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來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漢武帝元封七年歷成。
是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並頒布實施這套《漢歷》,後人以此稱呼此歷為《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
㈡ 陽歷與陰歷是怎樣換算
陽歷與陰歷之間沒有固定的公式換算。直接翻歷書或在手機的日歷上就可以查到。過去一般都是近似的認為陽歷比陰歷早四十天。
㈢ 請問知道陽歷怎麼計算陰歷
陽歷日期推算陰歷日期的方法: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 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 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余數27即是陰歷二十七日。
㈣ 農歷的演算法是怎麼算的
農歷一年為12或13個月,每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個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農歷基本上以19年為一周期,由於農歷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自冬至開始,逢單數為節氣,逢雙數為中氣,如輪到一個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即為上一個月的閏月。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4)陽歷轉陰歷演算法擴展閱讀:
農歷的優點:
1.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2.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最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陰陽合歷,最體現漢民族天人合一、陰陽和諧的傳統文化;
5.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於它包含節氣十分利於四季劃分,由於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農歷(中國傳統歷法)-網路
㈤ 公歷和農歷是如何換算的
首先,進行公歷農歷換算必須將天干、地支編號記住: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申(2)、酉(3)、戌(4)、亥(5)。
如要將公歷農歷換算即將公歷換成干支紀年,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所對應的。然後,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余數在地支中找出所對應的地支。這樣,公元紀年就換算成了干支紀年。如:公元2004年是干支紀年的什麼年?這里教你一個較簡單的換算方法。
進行公歷農歷換算首先要先記准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再記住一個歷史事件的公元紀年和干支紀年分別是哪年,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之後就可以以此為藉助點來計算。如:1911年是辛亥年,問你2009年公歷農歷換算後是干支紀年的什麼年?換算步驟如下:(1)先2009-1911=98,再98÷10=9餘8,用這個余數8定天干。(也就是假如沒有餘數那2008年的天干就和1911年的天干是一樣的即是「辛」假如余數是1,那2009年的天干就是在1911年天干「辛」的後面一個字,即是「壬」。以此類推之。)也就是2009年的天干是「辛」後第8個字即「己」。0用98÷12=8餘2,用這個余數2定地支。(方法同上)也就是2009年的地支是「亥」後第二個字即「丑」。把天乾和地支合在一起即2009年的干支紀年是己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