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氣象劃演算法

氣象劃演算法

發布時間: 2023-05-26 02:02:35

① 春夏秋冬如何劃分

對春夏秋冬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天文劃分法。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

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蠢頌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歷劃分法。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凳檔搏,所以又叫春節。

5.候溫劃分法。這種劃分法是以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棗祥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當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時為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為春秋季。從10℃升到22℃是春季,從22℃降到10℃是秋季。

拓展知識

四季特點(歌謠)

1 春:花香鳥語飄滿村。細聽來,句句是鄉音。

2 夏:村前村後一幅畫。午飯後,納涼大樹下。

3 秋:有朋來自五大洲。東海岸,相約看海鷗。

4 冬:佳節已在喜慶中。大街上,傳來爆竹聲

② 春夏秋冬天氣分別是哪些是什麼

按照氣象劃分法,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是指地球一年的四個季節,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行所產生的結果。我們的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23度27角分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2)氣象劃演算法擴展閱讀:四季劃分方法第一種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飢侍凳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第二種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爛旅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第三種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談族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第四種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③ 古時候氣象的劃分與現代的不同

古時候氣象的劃分與現代的不同

本文討論了古時候氣象的劃分與現代的不同。我國地大物博氣象也是地方不同變化多端,很多人就好奇古時候氣象的劃分與現代的不同有哪些?古時候如何劃分氣象和季節的?為什麼會導致古時候氣象的劃分與現代不同?

古時候氣象的劃分與現代的不同1

在這里要做兩點說明,一是《黃帝內經》所敘述的年代,人們的生活活動大楷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一年四季的區分與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有區別的。在這里介紹一下氣象學上一年四季的區分,使大家對四季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從氣象學上,對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天文劃分法

賣彎蠢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中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

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歷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

上述幾種方法雖然簡單方便,但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全國各地都在同一天進入同一個季節,這與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大差別的。例如,按照上述劃分方法,3月份已屬春季,這時的長江以南地區的確是桃紅柳綠,春意正濃;而黑龍江的北部卻是寒風凜冽,冰天雪地,毫無春意;海南島的人們則已穿單衣過夏天了。為使四季劃分能與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們生活節奏相吻合,氣象部門採取了候溫劃分四季法。

5、候溫劃分法鬧高

這種劃分法是以候(五天為一候)的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當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時為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為春秋季。從10℃升到22℃是春季,從22℃降到10℃是秋季。

古時候氣象的劃分與現代的不同2

氣候變化的時間尺度,大的有地質時期、歷史時期、近代氣候,小的有年際變化、幾十年,上百年等。不同時段氣候變化原因不同。

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時間最長、差異最大。地球最暖時,兩極終年無冰雪。最冷時,幾乎全部冰雪覆蓋。引起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板塊運動、大陸漂移、造山運動、高原隆起、大氣成分巨變等。

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太陽輻射、地球內部因素、CO2濃度、甲烷濃度、臭氧層、植被狀況、兩極冰雪狀況等等。

太陽輻射可能有2%左右的變化。地球內部因素也很復雜,地質變化、火山活動等都會影響氣候。溫室氣體(CO2、甲烷等)等因素是影響地球熱量平衡的重要原因。近代人類活動引起溫室氣體劇增。歷史時期溫室氣體變化沒有近代大,但也有波動,主要是地球內部排放變化和生物圈變化。森林、植被對氣候的影響一般是正循環。森林越多,氣候越暖濕,又更有利森林。反之則惡性循環。兩極冰雪的影響也是正循環。冰雪越多,反射太陽輻射越多、氣候越冷。

最近四、五千年來,中國氣候經歷了3個主要的溫暖濕潤時期。

第1個暖濕期(約3000aD、C、~1000aD、C、)

第2個暖濕期(770aD、C、~公元初)。

第3個暖期(600aA、D、~1000aA、D、),

最近幾千年來我國氣候雖然表現出以數百年時間尺度為周期的冷暖波動,但總的趨勢是暖期不斷縮短,冷期愈來愈長,冷期降溫的幅度逐漸加大。

中國季風氣候的特徵表現是溫暖與濕潤同期,寒冷與乾旱同期。主要原因是,氣候溫暖時,受副熱帶大氣環流系統影響大,降水多。同時溫度高,大氣水汽含量也多。氣候冷時,受西風環流系統影響大,降水少。

最近幾百年尤其是過去一百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CO2濃度劇增。氣候系統數值模擬表明,氣候變暖,水循環加快,天氣、氣候極端事件增多,強度加大。氣象災害更強、更頻繁。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海平面上升,低緯度許多地區會被淹沒,人類失去家園。還有就是影響和破壞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再就是加劇的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

氣候變暖,溫度升高,大氣含水量增大,雖然蒸發量增大,但大氣含水量總體是增加的。但水循環加快,並不等於降水就增多。由於極端氣候事件加大,某些地區出現洪澇時,某些地區乾旱會更加嚴重。

目前我國北方的氣候變化,是否回到古代北方哪種暖濕氣候,因為時間尺度的關系,目前還看不出來。或者說,有待更長的歷史觀察。

④ 氣象法律法規有哪些

1、法律

2、《中華人民共華國氣象法》

法規

3、《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4、《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

6、《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7、《人工影響天扮賣氣管理條例》

8、《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部門規章

9、中國氣象局第1號令《氣象行政處罰法》

10、中國氣象局第2號令《氣象行政復議辦法》

11、中國氣象局第4號令《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

12、中國氣象局第6號令《氣象預報發布與刊播管理辦法》

13、中國氣象局第7號令《氣物鋒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法》

14、中國氣象局第9號令《施放氣球管理辦法》

15、中國氣象局第13號令《涉外氣象探測和資料管理辦法》

16、中國氣象局第14號令《氣象專用技術設備使用許可管理辦法》

17、中國氣象局第15號令《氣象行政許可實施辦法》

18、中國氣象局第16號令《氣象災害預警發布與傳播辦法》

19、中國氣象局第17號令《氣象行業許可實廳螞逗施辦法修訂》

20、中國氣象局第18號令《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

21、中國氣象局第19號令《氣象行政處罰辦法修訂》

22、中國氣象局第20號令《防雷減災管理辦法》

23、中國氣象局第21號令《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規定》

24、中國氣象局第23號令《氣象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

25、中國氣象局第24號令《防雷減災管理辦法修訂》

26、中國氣象局第26號令《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

27、中國氣象局第27號令《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28、中國氣象局第28號令《氣象專用技術裝備使用許可管理辦法》

29、中國氣象局第29號令《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避免危害氣象探測環境行政許可管理辦法》

30、中國氣象局第30號令《氣象台站遷建行政許可管理辦法》

31、中國氣象局第31號令《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辦法》

32、中國氣象局第33號令《氣象行政許可實施辦法》

33、中國氣象局第34號令《氣象行業管理若干規定》

⑤ 氣象學估演算法

氣象學估演算法,是利用氣象資料估算陸面蒸發量,比較簡便,精度較儀器測量法低,主要用於區域或流域的大尺度陸面蒸發量的估計。

國內外許多學者致力於利用氣象資料來估算陸面蒸發量,建立了許多估算公式,可分為飽和陸面蒸發和非飽和陸面蒸發兩類。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估算方法。

1.飽和陸面蒸發量估算公式

是H.L.Penman.(1948,轉引自張朝新,1995)在英國南部依據熱量平衡和湍流擴散原理,利用無水汽平流輸送時可能產生的蒸發,提出的估算公式。

生態水文地質學

式中:E為自由水面可能蒸發量(mm/d);υ為絕對濕度計算公式中的常數,υ=0.486;Ea為湍流擴散項(動力蒸發項):

生態水文地質學

式中:ea,ed分別為氣溫為Ta的空氣飽和水汽壓和實際水汽壓(mm);U2為2.0m高度的平均風速(m/s),根據地面風速廓線,可以近似地取U2=U10或U2=2 3U10,U10為10m高度的日平均風速(m/s)。

Δ為平均氣溫為Ta時飽和水汽壓隨溫度的變化率:

生態水文地質學

生態水文地質學

式中:A為短波輻射平衡;BL為長波輻射平衡(有效輻射):

生態水文地質學

生態水文地質學

式中:RA為天文輻射或最大可能輻射[4.1868J/(cm2·d)];n/N為日照百分率;σ為斯蒂芬-波爾茲曼常數[8.16×1011×4.1868J/(cm2·min·k4)];a為水的反射率,取0.05。

2.非飽和陸面蒸發量估算公式

非飽和陸面蒸發量也稱為陸面實際蒸發量,陸面蒸發能量受平衡、飽和差、風速以及土壤濕度等因子影響。奧里捷科普(1911)和布德柯(1948)依據陸面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方程擬合出含有實際蒸發、可能蒸發及降水量的關系式(布德柯法):

生態水文地質學

式中:P為年降水量,ET為年蒸發力,用下式計算:

生態水文地質學

式中:T為月平均氣溫;La為緯度修正系數。

生態水文地質學

生態水文地質學

3.傅抱璞公式

傅抱璞根據國內資料提出,一定地區和一定蒸發條件下,陸面蒸發量E對降水變率隨著(Em-E)增加而增加,隨降水量P增加而減小;在一定降水量條件下,陸面蒸發量對蒸發能力的變率隨(P-E)的增加而增加,隨日蒸發能力增加而減小,推導出下式:

生態水文地質學

該公式使用時必須用實測資料求出m值,然後用到無資料的相似地區。一般來說,徑流條件好的地區m值小,徑流狀況差的地區m值大。

⑥ 從氣象學上,一年四季是怎麼區分的

在氣象學上,根據候平均氣溫來劃分四季。

為逗悶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溫變化情況,我國劃分四季常採用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分類法,即「候平均氣溫孝指衡」劃分四季。該分類法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

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度地區季節與「候平均氣溫」基本相一致,通常劃分結果為陽歷3~5月為春巧做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

(6)氣象劃演算法擴展閱讀

四季劃分的其他方法有:

1、傳統四立法

該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的變化規律。

2、西方分類法

即西方分類法劃分四季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⑦ 四季如何劃分的

1、春季

春天是四季中的第一個季節,一般所指時間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至立夏期間,即農歷一月至三月,公歷2月-5月,南半球是公歷9月拆返下旬~12月下旬定為春季。春季的顯著特點是萬物出現復甦的跡象,氣候多變。

2、夏季

夏季的開始時間時立夏節氣,結束時間時立秋節氣,即農歷的四月至六月,公歷5月初至8月初。夏季的顯著特徵是氣溫高,但因為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夏季的氣候各部相同,同時,夏季也是農作物生長最旺盛的季節。

3、秋季

秋季的時間是立秋至立冬這段時間,即農歷的七月至九月,公歷8月至10月。進入秋季之後,其典型特徵就是降雨和濕度都有明顯的下降,自然界中的萬物開始出現蕭條成熟的跡象。

4、冬季

冬季從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開始,並以立春結束,其時間是農歷的十月至十二月,公歷11月至2月初。冬季的顯著特徵就是萬物開始進入休眠狀態,我國多數地區天氣寒冷,動物會休眠,候鳥會飛到溫暖的地方過冬。

其他四季的劃分方法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歷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乎禪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旅頃飢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

5、候溫劃分法

這種劃分法是以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

當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時為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為春秋季。從10℃升到22℃是春季,從22℃降到10℃是秋季。四季的劃分, 地球上不僅各地區的氣候差異很大,就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氣候也是不同的。

⑧ 氣象計量常識

1.數值天氣預報需要用到計算方法
數值天氣預報常用計算方法 - 數值天氣預報常用計算方法 數值天氣預報常用計算方法 - 正文 數值天氣預報中所用的方程大多是非線性的,迄今還沒有一種解析求解方法,常用的是數值求解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差分法,其次是譜方法。 差分法 即用差商代替微商的方法。

考慮任意函數f(x,у,t),其偏微商 дf/дx可以用幾種不同的形式來近似表示。如 等。

其中Δxf=f(x+Δx,у,t)-f(x -Δx,у,t),δxf=f(x+Δx,у,t)-f(x,у,t);Δx是網格距,至於對自變數у和t的偏微商,只要用у或t代替上面兩式中的x,用Δу或Δt 代替Δx,便可得到類似的表示式。 通常稱Δxf/2Δx為中央差,δxf/Δx為向前差。

L。F。

理查孫最早將這種方法應用於天氣預報問題。他用中央差代替空間微商,用向前差代替時祥肢間純哪微商,認為這樣一步步地計算,就可以作出預報。

如對於平流方程: 其相應的差分方程為 其中cx為波速,F為函數,x為空間自變數,t為時間自變數,m 是代表空間的下標,m 是代表時間的下標。 依此式則由前一時刻的值,可以求得後一時刻的值。

這稱為顯式差分格式。實踐表明,問題並不這樣簡單。

如果用一個單波解代入F(x,t),就不難發現,差分方程的解將隨時間無限增長而與真解毫無相似之處。這種現象被稱為「線性不穩定」。

若時間也取中央差,則保持數值解的計算穩定性的充分條件是。 這稱為「線性穩定性判據」。

經驗表這個條明,件對復雜得多的方程也是需要的。在數值預報中,通常網格距取200公里左右。

對過濾模式,cx 它同上面所述的顯式差分格式不同。如平流方程的隱式差分格式為 這種差分格式雖具有計算穩定的優點,但工作量較大。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1961年曾慶存首先提出了半隱式差分格式,它兼有顯式格式和隱式格式的優點,可以取較長的時間步長而節約大量的計算時間。 不過,對於非線性方程,即使線性穩定性判據得到滿足,計算也不一定是穩定的。

1959年,N。A。

菲利普斯在實際計算中發現,存在一種無論怎樣縮小 Δt 也不能排除的不穩定現象。他認為是由非線性作用產生的短波被虛假地表示了的所謂「混淆現象」引起的,稱為「非線性不穩定性」。

這種不穩定性,並非大氣運動中由於物理原因產生的,而是由於在構造差分格式時,破壞了原微分方程的性質而造成的,因此也稱為計算不穩定性。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可以考慮使差分方程保留原微分方程所具有的在計算域內總的守恆性質〔如總能量守恆,總位渦度(見大氣動力方程)平方守恆等〕的格式。

這時,在時間積分過程中預報量保持有界,因而這種格式對非線性不穩定性有抑製作用。 由於實際需要,有時還須要製作較小范圍的區域性預報。

根據實踐,這種預報以用「套網格」製作效果較好。所謂「套網格」,是指在計算域中置兩種以上網格,其中一部分網格距較大,另一部分較小,而細網格計算域又包含在粗網格計算域中。

用這種套網格法可以提高局部地區的解析度,從而提高預報的准確率。 譜方法 將微分方程組中函數的空間變化用正交做宴碼函數的級數的前有限項展開,通過一系列積分運算,使微分方程組變換成以展開系數和其對時間的微商的常微分方程組,以求得近似數值解的方法。

正交函數的選擇,依賴於區域的幾何形狀。譜方法通常用來解半球或全球問題,並多用球面調和函數。

1954年,有人提出用球面調和函數解正壓渦度方程的譜方法,時間外推方法和差分法相同。以後,雖然有不少人繼續研究,但由於這種方法的計算量很大,特別是非線性項,更是如此。

長期以來,這種方法一直停留在研究試驗階段。1970年,A。

埃利亞森等利用當時剛發展起來的快速富氏變換計算非線性項,空間微商用譜方法進行,乘積運算在網格點上完成,迴避了直接計算非線性項中相互作用系數的大量工作,使計算量大為減少。 一般說來,譜方法的優點是:①空間微商的計算精確,有利於減小位相誤差;②可以避免非線性混淆現象,使非線性不穩定性不易產生;③便於解泊松方程;④能自動並徹底地濾去短波,比一般差分法中用平滑算符好;⑤解全球或半球問題可以沒有奇異點。

缺點是:①表示非線性項所需的計算量和存儲量均較大,計算量隨波數增加得太快;②對分布不太連續的物理量,容易發生跳躍現象,必須用較多的波才能表示;③象降水那樣的局部地區天氣現象和其伴隨的潛熱加熱作用,必須知道整個場的預報量,這就經常要把所有的諧波分量重新組合起來。 總之,在研究局地現象時還是採用粗細網格相套的差分法更加靈活方便。
2.有關溫度計量的問題華氏溫標是根據什麼(准則、物理現象
熱學發展史上曾出現過華氏溫標、列氏溫標、蘭民 溫標、攝氏溫標、氣體溫標和熱力學溫標等 。

華氏溫標是德國人華倫特 (D。

D。Farenheit) 大約在1710年提出的,規定水的冰點為 32 度 , 水的沸點為 212 度 , 以 F 表示 。

華民溫度至今還在英、美等國的民間流行 。 量度物體溫度高低而對溫度零點和分度方法所做的一種規定。

華氏溫標溫度用°F表示,規定在一大氣壓下水的冰點為32度,沸點為212度,中間分為180等分,每等分代表1度。華氏溫度tF與攝氏溫度tc之間的換算關系為:tf=32+9/5tc 荷蘭裔德國物理學家華倫特 (D。

D。Farenheit於1714年率先推出精度的確很高的溫度計。

以往的溫度計基於空氣等氣體或酒精或水等液體的膨脹和收縮,而華氏溫度計使用了液體水銀。事實證明,水銀在許多方面優於其他物質。

其一,在所有液 體中,水銀的膨脹率最均勻,而水隨溫度變化時其的膨脹尤為不均勻。 其 二,水銀不如水那樣容易結冰,不如酒精那樣容易沸騰,在很寬的溫度范 圍內都保持液態。

其三,水和酒精會附在玻璃表面。水溫度計或酒精溫度 計的溫度下降時,一些液體附在玻璃上,下降緩慢,因此很難得出溫度的 精確讀數。

華倫海特還發明了一種校準他所推出的溫度計的溫標。 艾薩克 牛頓 建議以水的凝固點,人的體溫作為溫度計的標定點,並將水的凝固點定為 0度,華倫海特推出的溫標基本上以它為基礎。

同時他還意識到這樣一來, 冬天的溫度將低於零度。為了盡量避免負溫度,將鹽加到水中以降低水的 凝固點。

他將鹽水凝固溫度定為0華氏度(即0°F)。 然後將0度到體溫 之間的間隔分成96等份(為什麼這樣劃分無可奉告),將體溫定為96°F。

根據這一溫標,純水的凝固點接近32°F,沸點接近212°F。 科學家進一步了解水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後發現,純水的凝固點和沸點 很有參考價值。

因此,華倫海特調整了溫標,將凝固點正好定為32°F, 沸點為212°F,其間的間隔分成180等份。 體溫就調整為98。

6°F。 在美國,除科學界以外的其他領域主要採用華氏溫標。

其他許多國家 (即便是華氏溫標的發源地英國)及那些國家的科學家都使用瑞典天文學 家安德 攝爾西烏斯於1742年發明的另一種溫標。這種溫標極其簡單,它 將純水的凝固點定為0度,沸點定為100度,將其間的間隔分成100等份 (奇怪的是,攝爾西烏斯先將凝固點定為100度,沸點為0度,但第二年 就將兩者倒了過來)。

起先這種溫標稱為百分標,即分成"100等份", 在1948年之後大家達成一致,將其更名為攝氏溫標。

⑨ 一年四季是按農歷還是陽歷來區分的

一年四季有多種區分方法,有按農歷區分(即武侯季節)、按天文季節、按氣候季節區分等方法。

1、物候季節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2、天文季節是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決定的。即以立春至立夏為春,立夏至立秋為夏,立秋至立冬為秋,立冬至立春為冬。春夏秋冬分別為91天、94天、92天、88天。

中國民間習慣採用陰歷,以1、2、3月為春;4、5、6月為夏;7、8、9月為秋;10、11、12月為冬。閏月的年份為例外,基本與前者相似。

3、天文季節反映了一年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由於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受地面和海陸的影響,其熱效應比太陽輻射效應落後一個月左右,所以常把陽歷3、4、5月早兄作為春季;6、7、8月作為夏季;9、10、11月作為秋季;12、1、2月作為冬季。

天文季節的日期固定,便於記憶,但不能反映地區特點及差異。

4、氣候季節是一種以候平均氣溫劃分的季節,候平均氣溫<10℃的時期為冬季,>22℃時期為夏,10~22℃期間為春秋季,這種劃分比較符合人們對四季的理解和冷暖感覺。

(9)氣象劃演算法擴展閱讀:

季節的形成是由於地球為球形,投射到地面的太陽輻射有緯向變化,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軌道平面不垂直,更重要的是一年中黃道和赤道交角在正負23°~27°之間變化,相應地出現了晝夜長短、太陽高度、接收太陽輻射多少的變化,這就是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不同的季節,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陽光照不相等,且周期性變換。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春季和秋季則為過渡季節,當太陽直射點接近赤道時,兩個半球的日照情況相當,但是季節發展的趨勢卻還是相反--當南半球是秋沒睜此季時,北半球是枯迅春季。

在不同的緯度帶內,季節變化具有不同的特徵。在南北半球的相對氣候帶,季節也相對:秋季對春季,夏季對冬季。

參考資料:網路-四季

熱點內容
scratch少兒編程課程 發布:2025-04-16 17:11:44 瀏覽:642
榮耀x10從哪裡設置密碼 發布:2025-04-16 17:11:43 瀏覽:368
java從入門到精通視頻 發布:2025-04-16 17:11:43 瀏覽:88
php微信介面教程 發布:2025-04-16 17:07:30 瀏覽:310
android實現陰影 發布:2025-04-16 16:50:08 瀏覽:794
粉筆直播課緩存 發布:2025-04-16 16:31:21 瀏覽:346
機頂盒都有什麼配置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213
編寫手游反編譯都需要學習什麼 發布:2025-04-16 16:19:36 瀏覽:818
proteus編譯文件位置 發布:2025-04-16 16:18:44 瀏覽:367
土壓縮的本質 發布:2025-04-16 16:13:21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