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資料庫
Ⅰ GIS空間資料庫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如果你問的是GIS的空間資料庫的話:GIS空間資料庫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1980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1990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ervices (2000s)
第一個階段GIS主盯畝老要的使用者是一些專業人員,例如地圖制圖人員等,比如ESRI Arc/Info,GIS廠商所定位的客戶群體是那些只關注於空間數據分析的用戶。
這塊特定的市場相對較小,其中包括科學界和 *** 部門的專家。
與其他信息技術的用戶相比,GIS用戶更多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工作,使用特別為他們設計凱升的專用資料庫;
第二個階段GIS則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化,比如提出了較為完善的理論、框架等,出現了數據模型、數據操作等。
第三個階段隨著Inter時代的到來,出現了另一批使用空間數據的用戶群,他們更喜歡在一個非常高級的、用戶界面非常友好的層次上使用空間數據。
比如網路地圖,google earth 支持空間查詢,能夠迅速定位,選擇路徑等。
如果你只是單純問資料庫的話:
總體說來,資料庫技術從開始到現在一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是網狀、層次資料庫系統,第二代是關系資料庫系統,第三代是以面向對象數據模型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系統。
第一代包括網狀和層次資料庫系統,是因為它們的數據模型雖然分別為層次和網狀模型,但實質上層次模型只是網狀模型的特例而已。
這二者都是格式化數據模型,都是在60年代後期研究和開發的,不論是體系結構、資料庫語言,還是數據的存儲管理,都具有共同特徵,所以它們應該劃分為一代。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支持關系數據模型。
關系模型不僅具有簡單、清晰的優點,而且有關系代數作為語言模型,有關系數據理論作為理論基礎。
因此關系資料庫具有形式基礎好、數據獨立性強、資料庫語言非過程化等特點,這些特點是資料庫技術發展到了第二代的顯著標志。
雖然關系數據模型描述了現實世界數耐梁據的結構和一些重要的相互聯系,但是仍然不足以抓住和表達數據對象所具有的豐富而重要的語義,因而它屬於語法模型。
第三代資料庫系統的特徵是數據模型更加豐富,數據管理功能更為強大,能夠支持傳統資料庫難以支持的新的應用需求。
不過你提到了GIS那應該是問空間資料庫吧?就是在普通關系資料庫上加入了對空間數據的處理操作,應該是關系資料庫的進一步發展,GIS就是空間資料庫的一個應用~
呵呵,我的專業就是GIS,今天剛結束空間資料庫原理專業課考試,希望能夠幫到你。
Ⅱ 根據資料庫模型的發展,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哪三代
第一代資料庫系統是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系統。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資料庫系統語言協會CODASYL下屬的資料庫任務組DBTG提出了DBTG報告。DBTG報告確定並建立了網狀資料庫系統的許多概念、方法和技術,是網狀資料庫的典型代表。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是關系資料庫系統。1970年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的研究員Edgar F. Codd發表了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數據的關系模型》的論文,提出了關系數據模型,開創了關系資料庫方法和關系資料庫理論,為關系資料庫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代資料庫系統是數據管理資料庫系統。1990年高級DBMS功能委員會發表了《第三代資料庫系統宣言》,提出了第三代資料庫管理系統應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徵:應支持數據管理、對象管理和知識管理。必須保持或繼承第二代資料庫系統的技術。必須對其他系統開放。
(2)二代資料庫擴展閱讀:
20世紀70年代是關系資料庫理論研究和原型開發的時代,其中以IBM公司的San Jose研究試驗室開發的System R和Berkeley大學研製的Ingres為典型代表。大量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終於使關系資料庫從實驗室走向了社會,因此,人們把20世紀70年代稱為資料庫時代。
20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新開發的系統均是關系型的,其中涌現出了許多性能優良的商品化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如DB2、Ingres、Oracle、Informix等。這些商用資料庫系統的應用使資料庫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到企業管理、情報檢索、輔助決策等方面,成為實現和優化信息系統的基本技術。
Ⅲ 關系模型是第幾代數據模型
第2代。
第一代資料庫是層次模型、網狀模型,第二代資料庫是關系模型,第三代資料庫是面向對象資料庫、關系對象資料庫。所以關系模型是第2代數據模型。
數據模型是數據特徵的抽象,從抽象層次上描述了系統的靜態特徵、動態行為和約束條件,為資料庫系統培激的信息表示與操燃喚作提供一配段襪個抽象的框架。
Ⅳ 詹姆士·格雷的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史
資料庫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先進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計算機信息系統和計算機應用系統的基礎和核心。資料庫技術最初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數據模型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代的網狀、層次資料庫系統;第二代的關系資料庫系統;第三代的以面向對象模型為主要特徵的資料庫系統。
產生於80年代,隨著科巧襲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個行業領域對資料庫技術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關系型資料庫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需求,於是產生鬧型了第液寬猜三代資料庫。主要有以下特徵:1.支持數據管理、對象管理和知識管理;2.保持和繼承了第二代資料庫系統的技術;3.對其它系統開放,支持資料庫語言標准,支持標准網路協議,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連接性、可擴展性和互操作性等。第三代資料庫支持多種數據模型(比如關系模型和面向對象的模型),並和諸多新技術相結合(比如分布處理技術、並行計算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多媒體技術、模糊技術),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商業管理、GIS、計劃統計等),由此也衍生出多種新的資料庫技術。
分布式資料庫允許用戶開發的應用程序把多個物理分開的、通過網路互聯的資料庫當作一個完整的資料庫看待。並行資料庫通過cluster技術把一個大的事務分散到cluster中的多個節點去執行,提高了資料庫的吞吐和容錯性。多媒體資料庫提供了一系列用來存儲圖像、音頻和視頻對象類型,更好地對多媒體數據進行存儲、管理、查詢。模糊資料庫是存儲、組織、管理和操縱模糊資料庫的資料庫,可以用於模糊知識處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技術不斷應用到各行各業,數據存儲不斷膨脹的需要,對未來的資料庫技術將會有更高的要求。
Ⅳ 下列關於資料庫系統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答案】:D
分布式系統的用戶的操作與非分布式系統答旅是完全相同攜舉並的。分布式系辯跡統的所有問題應當是內部的、實現級別的問題,而不是外部的、用戶級別的問題。
Ⅵ 資料庫開發工具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哪四個主要階段
一、資料庫技術的歷史和發展
資料庫技術是本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門信息管理自動化的新興學科,是計算機科學中的
一個重要分支。隨著計算機應用的不斷發展,在計算機應用領域中,數據處理越來越佔主導
地位,資料庫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資料庫是數據管理的產物。數據管理是資料庫的核心任務,內容包括對數據的分類、組織、
編碼、儲存、檢索和維護。隨著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發展,資料庫技術也不斷地發展。從數據
管理的角度看,資料庫技術到目前共經歷了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和資料庫系統階段。 A.人工管理階段 人工管理階段是指計算機誕生的初期(即20世紀50年代後期之前),這個時期的計算機主要用
於科學計算。從硬體看,沒有磁碟等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從軟體看,沒有操作系統和管理
數據的軟體,數據處理方式是批處理。 這個時期數據管理的特點是:
1. 數據不保存
該時期的計算機主要應用於科學計算,一般不需要將數據長期保存,只是在計算某一課題
時將數據輸入,用完後不保存原始數據,也不保存計算結果。
2. 沒有對數據進行管理的軟體系統
程序員不僅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而且還要在程序中設計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存
取方法、輸入輸出方式等。因此程序中存取數據的子程序隨著存儲的改變而改變,數據與
程序不具有一致性。
3. 沒有文件的概念
數據的組織方式必須由程序員自行設計。
4. 一組數據對應於一個程序,數據是面向應用的
即使兩個程序用到相同的李模並數據,也必須各自定義、各自組織,數據無法共享、無法相互利
用和互相參照,從而導致程序和程序之間有大量重復的數據。 B.文件系統階段 文件系統階段是指計算機不僅用於科學計算,而且還大量用於管理數據的階段(從50年代後
期到60年代中期)。在硬體方面,外存儲器有了磁碟、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在軟體
方面,操作系統中已經有了專門用於管理數哪跡據的軟體,稱為文件系統。 這個時期數據管理的特點是: 1. 數據需要長期保存在外存上供反復使用 由於計算機大量用於數據處理,經常對文件進行查詢、修改、插入和刪除等操作,所以數
據需要長期保留,以便於反復操作。 2. 程序之間有了一定的獨立性碼行 操作系統提供了文件管理功能和訪問文件的存取方法,程序和數據之間有了數據存取的接
口,程序可以通過文件名和數據打交道,不必再尋找數據的物理存放位置,至此,數據有
了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的區別,但此時程序和數據之間的獨立性尚還不充分。 3. 文件的形式已經多樣化 由於已經有了直接存取的存儲設備,文件也就不再局限於順序文件,還有了索引文件、鏈
表文件等,因而,對文件的訪問可以是順序訪問,也可以是直接訪問。 4. 數據的存取基本上以記錄為單位 C.資料庫系統階段 資料庫系統階段是從60年代後期開始的。在這一階段中,資料庫中的數據不再是面向某個應
用或某個程序,而是面向整個企業(組織)或整個應用的。 資料庫系統階段的特點是: 1. 採用復雜的結構化的數據模型 資料庫系統不僅要描述數據本身,還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通過存取路徑來
實現的。 2. 較高的數據獨立性 數據和程序彼此獨立,數據存儲結構的變化盡量不影響用戶程序的使用。 3. 最低的冗餘度 資料庫系統中的重復數據被減少到最低程度,這樣,在有限的存儲空間內可以存放更多的
數據並減少存取時間。 4. 數據控制功能 資料庫系統具有數據的安全性,以防止數據的丟失和被非法使用;具有數據的完整性,以
保護數據的正確、有效和相容;具有數據的並發控制,避免並發程序之間的相互干擾;具
有數據的恢復功能,在資料庫被破壞或數據不可靠時,系統有能力把資料庫恢復到最近某
個時刻的正確狀態。二、三代資料庫系統的發展 數據模型是資料庫系統的核心。按照數據模型發展的主線,資料庫技術的形成過程和發展可從
以下三個方面反映: A. 第一代資料庫系統 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層次和網狀資料庫的代表產品是IBM公司在1969年研製出的層次模型資料庫管理系統。層次
資料庫是資料庫系統的先驅,而網狀資料庫則是資料庫概念、方法、技術的奠基。 B. 第二代資料庫系統 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 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員E.F.Codd在題為《大型共享資料庫數據的關系模型》的論文中提
出了資料庫的關系模型,為關系資料庫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到了80年代,幾乎所有新開發
的資料庫系統都是關系型的。 真正使得關系資料庫技術實用化的關鍵人物是James Gray。Gray在解決如何保障數據的完整
性、安全性、並發性以及資料庫的故障恢復能力等重大技術問題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關系資料庫系統的出現,促進了資料庫的小型化和普及化,使得在微型機上配置資料庫系統成
為可能。 C. 新一代資料庫技術的研究和發展 目前已從多方面發展了現行的資料庫系統技術。我們可以從數據模型、新技術內容、應用領
域三個方面概括新一代資料庫系統的發展。 (1) 面向對象的方法和技術對資料庫發展的影響最為深遠 80年代,面向對象的方法和技術的出現,對計算機各個領域,包括程序設計語言、軟體工程、
信息系統設計以及計算機硬體設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給面臨新挑戰的資料庫技術帶
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資料庫研究人員借鑒和吸收了面向對象的方法和技術,提出了面向對
象的資料庫模型(簡稱對象模型)。當前有許多研究是建立在資料庫已有的成果和技術上的,
針對不同的應用,對傳統的DBMS,主要是RDBMS進行不同層次上的擴充,例如建立對象關
系(OR)模型和建立對象關系資料庫(ORDB)。 (2) 資料庫技術與多學科技術的有機結合 資料庫技術與多學科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當前資料庫發展的重要特徵。計算機領域中其他新興
技術的發展對資料庫技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傳統的資料庫技術和其他計算機技術的結合、互
相滲透,使資料庫中新的技術內容層出不窮。資料庫的許多概念、技術內容、應用領域,甚
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發展和變化。建立和實現了一系列新型的資料庫,如分布式資料庫、
並行資料庫、演繹資料庫、知識庫、多媒體庫、移動資料庫等,它們共同構成了資料庫大家
族。 (3) 面向專門應用領域的資料庫技術的研究 為了適應資料庫應用多元化的要求,在傳統資料庫基礎上,結合各個專門應用領域的特點,
研究適合該應用領域的資料庫技術,如工程資料庫、統計資料庫、科學資料庫、空間資料庫、
地理資料庫、Web資料庫等,這是當前資料庫技術發展的又一重要特徵。 同時,資料庫系統結構也由主機/終端的集中式結構發展到網路環境的分布式結構,隨後又發
展成兩層、三層或多層客戶/伺服器結構以及Internet環境下的瀏覽器/伺服器和移動環境下的
動態結構。多種資料庫結構滿足了不同應用的需求,適應了不同的應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