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資料庫
⑴ 南大洋瘋狂吸收5.3億噸碳,保護好「吸收槽」,氣候或發生大逆轉
隨著工業迅速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神速,在人類達到高度文明的同時,也帶來諸多問題——全球變暖。全球氣候變暖並非僅僅導致氣溫升高,而是導致極端氣候時常發生。比如洪澇、寒潮、大火、暴風雪等極端天氣頻發。根本原因就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逐年增加。地球氣溫從工業革命開始到現在氣溫大概上升了1-2 ,「溫室效應」明顯,一部分專家說地球越來越熱了,但是另一部分專家卻說地球要變冷,未來地球或將進入長達30年的小冰河時期。原因是森林、沙漠、海洋對二氧化碳的「消耗」,加上太陽黑子活動已經進入低谷期,太陽活動不活躍使得其到達地面的光和熱會大量減少。
對於太陽活動我們無法干預,但是對於地球上二氧化碳的釋放和吸收我們人類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有數據顯示:198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50億噸;之後持續增加,至2004年已超過73億噸;現在每年已念衫鉛經超過13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工業的迅速發展,「三廢」的大量排放:二是、由於亂砍濫伐等人為因素,全世界森林面積迅速減少。
地球上目前每年產生130億噸的二氧化碳,「消耗」溫室氣體主要途徑是通過綠色植物森林、沙漠和海洋等等。
其中綠色植物每年大約吸收51.1億噸的二氧化碳氣體,差不多40%左右,而我國森林凈吸收二氧化碳5億多噸。一畝樹林, 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49千克氧氣 ,足夠65個人呼吸之用,可見綠色植物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性。但是隨著人類的亂砍亂伐,森林面積不斷減少,目前全球森林覆蓋率為32%,而素有「地球之肺」著稱的熱帶雨林面積在迅速減少。在1980 1990 年,平均每年減少1500公頃;在1990年 2000年的十年間每年平均減少940萬公頃;00年以來每年約減少700多萬公頃。因此,森林消耗二氧化碳的功能在減弱。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荒漠生態系統同樣具備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能力。發表於最新《自然—氣候變化》的一項研究顯示,乾旱氣候環境下的沙漠、灌木叢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出人意料。與植物將二氧化碳儲存在體內不同的是,荒漠中的灌木叢將大量二氧化碳存儲在富含微生物的根部土壤中。在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沙漠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預計到2050年,全球荒漠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總量將占陸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總量的15%至28%,也就是每年沙漠吸收二氧化碳30億噸左右。沙漠對二氧化碳消耗功能也不可小視。
事實上,海洋也被稱為大型「二氧化碳庫」,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4億噸左右。而根據美國NASA一項研究結果,目前南大洋的吸碳量為5.3億噸,已經達到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比重的40%,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吸收槽」,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南大洋終年盛行塌模的西風。
有些人感覺奇怪,什麼時候又出來一個「南大洋」呢?不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嗎?
南大洋 ,又叫南極海、南極洋、南冰洋等,面積2032.7萬平方千米,占海洋總面積的5.6%,以寒帶氣候為主,唯一環繞地球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平均水深4000米~5000米,海水溫度-2 ~10 。南大洋是圍繞南極洲的海洋,是南緯50 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緯55 62 間的太平洋的海域。2021年6月8日,在世界海洋日當天,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宣布,南極洲周圍海域將被稱為南大洋,並正式承認南大洋為地球第五大洋。因此原來我們一直認為的「七大洲四大洋」的觀念要發生改變了,現在變成了「仔好七大洲五大洋」了。各大洋的面積和排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但是海洋的總體面積沒有發生變化,依然佔地球表面積的71%。
但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大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在南緯40 60 ,氣壓梯度大,風向穩定,風力強勁,平均風速達每小時33 44公里,構成威脅航行的「咆哮西風帶」。盛行西風在高緯區和低緯區之間形成「風壁」,阻擋低緯區暖空氣進入南極高原,使南極反氣旋保持恆定。而南大洋「咆哮西風帶」,攪動了海面翻騰的浪潮,進而讓二氧化碳被捲入表層海水中,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巨大旋渦,直接將大量的二氧化碳帶到亞熱帶海域,從而被海洋植物吸收。
研究發現,美國宇航局發表的論文稱,南緯45度以南的區域,每年都有很大的碳凈通量,夏季碳的吸收量很高,大約為5.3億噸,但是南大洋面積僅占海洋面積的5.6%,如果全世界海洋都發揮「二氧化碳庫」的作用,起到「吸收槽」的作用,全世界海洋每年將吸收95萬億的二氧化碳。但是其它大洋缺少終年盛行的西風,因此其它94.4%大洋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不高,僅吸收海洋吸收二氧化碳60%的比占。
因此,將來如果人類,利用起海洋的,吸收槽」的作用,研製出人工「盛行的西風」,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將被全部吸收,全球變暖的趨勢降得到控制,如果太陽黑子活動再進入低谷期,太陽活動不活躍使得其到達地面的光和熱會大量減少,地球可能會慢慢變成一個「冰球」,地球可能真的進入「冰河時期」。地球氣候或發生真的大逆轉。
⑵ 世界上有幾大洲幾大洋一共多少個國家
七大洲、五大洋、197個國家。
一、七大洲
1、亞洲:東亞、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
2、歐簡伍洲:西歐、北歐、中歐、東歐、南歐;
3、北美洲:中美洲;
4、南美洲:拉丁美洲;
5、非洲:北非、西非、中非、南非、東非、東北非洲(非洲之角)、西北非洲;
6、南極洲;
7、大洋洲。
二、五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攔李或亦稱「北極海」或「北極洋」);南冰洋(亦稱「南極海」或「南大洋")。
三、國家
截至2017年,世界上有197個國家被國際普遍承認:
其中193個為聯合國會員國。
梵蒂岡,巴勒斯坦,紐埃,庫克群島等4國為國際普遍承認,非聯合國成員。其中,梵蒂岡和巴勒斯坦為聯合國觀察員國。
(2)南大洋資料庫擴展閱讀
五大洋部分名稱由來
一、太平洋
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命名的。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麥哲倫率領270名水手組成的探險隊從西班牙啟航,西渡大西洋,他們頂著驚濤駭浪,吃盡了苦頭,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進入了一個海峽。
這個後來以麥哲倫命名的海峽更為險惡,到處是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又經過38天的艱苦奮戰,船隊終於到達了麥哲倫海峽的西端,然而此時船隊僅剩下三條船了,隊員也損失了一半。
又經過3個月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這段航程再也沒有遇到一次風浪,海面十分平靜,原來船隊已經進入赤道無風帶。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說:「這真是個太平洋啊!」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
二、大西洋
大西一詞,出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傳說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統一定名為大西洋。
三、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利垂亞海」,最早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
近代正式使用擾臘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
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
⑶ ARGO計劃的國內前景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蘇紀蘭(2001)在論述中國是否參加Argo計劃這個問題時明確表示,中國應該積極參加。他指出:
(1)我們所擔心的無非是南海的問題,但他國軍方已在南海經常性地獲得大量的各類數據。
(2)我們無論參加或不參加Argo計劃,南海周邊國家或其他國家的非軍方機構(科學界或觀測業務系統)若要在南海施放Argo剖面浮標,皆需徵得各有關國家的同意(包括我國、越南、菲律賓等等),就像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在南海鑽孔時所做的一樣。
(3)未來他國的科研項目所布放的Argo剖面浮標中,最大可能「隨波逐流」漂進南海的,應屬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有關西太平洋的科研項目在南海以外海區施放的Argo剖面浮標,相比其施放的數目,進入南海的比例也不會很高。
(4)Argo計劃正在完善之中,我們若積極參加此計劃,可以保證我們的意見能反映在其規范之中。
(5)積極參與Argo計劃,能為我國海洋工作者提供充分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能迅速提高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水平。
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建設的原則遵循國際慣例,即共同參與、資料共享。1994年國際上曾在熱帶太平洋海域建成第一個熱帶大氣海洋觀測網(擁有69個錨碇ATLAS浮標),當時因我國大陸未參與施放長期觀測浮標,而無法及時獲得該觀測網發布的實時觀測資料,從而使我國海洋和氣象學家失去了一次旨在深刻認識和了解發生在熱帶太平洋的El Nino和La Nina現象以及ENSO對中國大陸氣候如何造成影響等問題的機會。而在未來3年內建成的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無論從觀測浮標的數量、觀測覆蓋區域,還是觀測資料的代表性和應用價值,均明顯優於TAO觀測網,且其觀測資料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價值。
我國正在開展或即將開展的幾個大型調查研究項目,如: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的形成機理和預測研究(973項目)、中國近海環流形成變異機理、數值預測方法及對環流影響的研究(973項目)、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及其海流系統和海氣相互作用前期研究(973前期研究項目)等項目,均要求鏈遲滑收集西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乃至整個太平洋和全球海洋中的第一手資料。
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均成立了專門機構收集Argo浮標資料,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和時間表進行Argo浮標資料的同化方法研究;建設經數據同化後的高精度網格點資料庫;並進一步利用同化後Argo資料改進海洋及短期氣候預測模式的預報能力。如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英國Hadley氣候中心、澳大利亞氣象局(BMRC)等均已將Argo同化資料投入業務預報試運行,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已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截至目前,我國還沒有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在對Argo浮標資料的變分同化處理和利用其改善長期天氣預報和短期氣候預測模式的預報能力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已先於我們起步。我國必須盡快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便有效地提高數值模式的模擬和預測能力,這對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由於Argo浮標可在水下長時間隨海水流動而漂移,並連續工作,故可方便地獲取漂移沿程的大量海洋環境要素資料,對沿海國的權益亦會構成一定的威脅。從這一點來講,我國也迫切需要掌握和應用這一技術,以便為捍衛國家權益服務。 中國計劃在2002~2005年期間投放100~150個Argo浮標,以便建成一個大洋局域觀測網。以後則每年投放20~30個浮標,以維持該局域觀測網的正常運行。
中國ARGO計劃總體目標是,通過引進國際上新一代、先進的沉浮式海洋觀測浮標(即Argo剖面浮標),施放於鄰近我國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少量浮標將視情形布放到南大洋和印度洋海域),建成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中的大洋觀測網(布放 100~150個 Argo剖面浮標),使中國成為國棚臘際Argo計劃中的重要成員國。同時能共享全球海洋中3000個ARGO浮標資料,豐富我國海洋和氣象界承擔的相關研究項目的資料源,並為該系統的近海觀測網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即通過大洋觀測網建設,以此來了解和掌握該高新海洋觀測技術的性能和特點,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自行研製之路,使未來大洋觀測網的維持由國產Argo浮標代替,而近海觀測網則完全採用國產Argo浮標組成,最終建成我國自成系統的海洋實時觀測網路,為旦滑我國的海洋研究、海洋開發、海洋管理和海上軍事活動等提供實時觀測資料和產品。 中國已於2001年正式決定加入國際Argo計劃。中國Argo計劃的啟動資金由國家科技部資助,並由國家海洋局負責實施,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等部門及下屬有關研究機構將共同參與此項工作。
大洋觀測網將布設在0°N,130°E至15°N,125°E至23°N,125°E至30°N,130°E至30°N,145°E至0°N,145°E 6點聯接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內,按國際 ARGO計劃的布點原則,初步設計布放約100個ARGO剖面浮標。其他約50個ARGO浮標,將視試驗的進展情況,有可能被投放到度洋和南大洋海域。ARGO浮標的布放採用專業調查船、志願船和海監飛機等海上和空中觀測平台實施。
2001年底,國家科技部已撥出專款,由國家海洋局第一、第二海洋研究所分別從加拿大Metocean公司和美國Webb公司引進了1個PROVOR型和2個APEX型浮標。前者已經於2002年3月布放於印度洋海域;後者正在擇機待放。這2個APEX型浮標按計劃將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根據計劃安排,2002年底前將會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再布放 8~10個。
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研究所的資助下,於2000年3月開始著手「自沉浮式中性漂流浮標關鍵技術研究」,經過短短一年的奮戰,初步掌握了Argo浮標的自動沉浮和定深控制兩項關鍵技術。不久,該所在「十五」863項目的資助下,繼續對「自持式循環剖面探測漂流浮標」進行開發研製。計劃在2004年前完成數台可以在2000m水深大洋中實際使用的Argo浮標工程樣機。2002年6月,由該所自行開發研製的第一台「自持式循環剖面探測漂流浮標」樣機,已進行了首次海上現場觀測試驗。
中國Argo計劃中大洋局域觀測網建設所需浮標將主要從國外進口。中國也打算從國外進口主要部件,並在國內組裝此類浮標,以便降低浮標成本,以及減小儀器由於長距離運輸而導致的損壞和技術故障等。
隨著首批Argo浮標的投放,中國正在籌建自己的Argo資料中心,以滿足對Argo浮標資料接收、處理和分發的需求。同時,將通過GTS和INTERNET網及時發送中國Argo浮標的觀測資料和信息等,以便與世界各國共享全球海洋中的Argo浮標資料。國家海洋局還在杭州建立了一個中國Argo信息網站,現已投入試運行。
國家海洋局已委託下屬海洋研究機構,即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和國家海洋局海洋動力過程與衛星海洋學重點實驗室(杭州)承辦第五次國際Argo科學組會議(2003年3月,杭州),以表明中國對國際Argo計劃的重視和支持。這一建議已得到2002年3月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召開的第四次國際Argo科學組會議全體代表的響應和國際Argo科學組的採納。中國希望通過承辦第五次國際Argo科學組會議,能有更多機會得到國際Argo科學組及各國Argo計劃組織和實施者的指導和幫助,加強和密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加快國際Argo計劃的實施進程,為國際Argo計劃的順利實施和達到預期目的做出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1999年9月26~27日,在杭州舉行的中美海洋與漁業科技合作聯合工作組第十四次會議上,中美雙方在「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領域里通過了一個新的合作項目,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觀測(Argo計劃)」。中國開始跟蹤國際Argo計劃的進展。
·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研究所在「九五」863滾動發展項目的資助下,開展了「自沉浮式中性漂流浮標關鍵技術研究」,初步掌握了Argo浮標的自動沉浮和定深控制兩項關鍵技術。
·2000年5月15~26日,由巢紀平院士為團長的中國海洋考察代表團赴美進行了為期10天的海洋技術考察,對美國Argo計劃的進展和實施情況做了較為深人的了解。回國後即向國家科技部和國家海洋局等國家政府部門呈報了「關於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建設進展情況的考察報告」,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投入資金,盡早研究和考慮加入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以便有權利共享Argo資料。
·2000年8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被接納為國際Argo科學組(由來自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韓國、英國、印度、紐西蘭和中國等11個國家的16名科學家組成)成員。
·2000年11月2~11日,在外國專家局的資助下,美國海洋與大氣局國際事務部主任 Rene Eppi先生和美國華盛頓大學海洋學院 Stephen C. Riser教授訪問了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就Argo計劃的實施進展情況和相關技術問題作了4次系列講座,並就有關技術合作事宜進行了商談。
·2001年3月5~9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應邀出席了在日本舉行的「Argo浮標施放與業務運行論壇」。
·2001年3月20~22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和朱伯康工程師,以及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研究所余立中高級工程師3人出席了在加拿大召開的第三次國際Argo科學組會議。
·2001年12月,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研究所在「十五」863項目的資助下,繼續對「自持式循環剖面探測漂流浮標」進行開發研製。計劃在2004年前完成數台可以在2000m水深大洋中實際使用的ARGO浮標工程樣機。
·2002年1月16日至3月16日,在國際海洋觀測組織的資助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劉增宏研究實習員和郭明碩士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海洋學院和AOML學習有關Argo浮標測試、施放和資料接收及處理技術。
·2002年1月26日,中國正式對外宣布加入國際Argo計劃;並啟動「我國新一代海洋實時觀測系統(Argo)-大洋觀測網試驗」項目。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任該項目負責人,其成員來自於國家海洋局下屬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海洋預報中心和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以及中國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
·2002年3月12~14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國際Argo科學組成員)和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朱文熙副處長(國家觀察員)應邀出席了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召開的第四次國際Argo科學組會議。這是我國第二次派代表參加國際Argo科學組年會。會議決定,第五次國際Argo科學組會議將於2O03年3月在中國杭州召開。
·2002年3月21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於衛東副研究員在執行「印度洋一太平洋暖他及其海流系統和海-氣相互作用前期研究」項目期間,在東印度洋14°12′S,114°42′E海域布放了一個PROVOR型Argo剖面浮標。
·2002年3月22日,中國從美國Webb研究公司引進的第一批(2個)Argo浮標運抵杭州,並完成實驗室各項檢測工作,等待航次投放。
·2002年4月5日,國家大型科學觀測試驗(Argo)項目組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支持下,「中國Argo」宣傳網頁開始面向國內外開放。
·2002年4月9日,中國Argo計劃協調小組成立,並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會議。會議由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國家Argo計劃協調小組組長孫志輝主持召開,來自科技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海軍等部門的協調小組成員(或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決定在協調小組下成立審批工作組、業務發展組和資料工作組。
·2002年6月,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研究所在「十五」863項目資助下自行開發研製的第一個「自持式循環剖面探測漂流浮標」樣機,進行了首次海上現場觀測試驗。
·2002年9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在《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科學研究計劃》中批准了2個與中國Argo計劃有關的重大研究項目,即由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巢紀平院士申報的「太平洋——印度洋暖池動力學和海氣相互作用研究」項目和中國氣象科學院張人禾研究員申報的「ARGO浮標資料的同化技術及其在短期氣候預測中的應用項目」。
·2002年9月18-20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朱永靈實習研究員和國家海洋預報中心副主任宋學家研究員應邀出席了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的第三次國際Argo資料管理組會議。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郭風義研究員和紀風穎博士列席了本次會議。這是我國第一次派代表參加國際Argo資料管理組年會。
·2002年10月20日,Argo大型科學觀測試驗組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和「向陽紅14」號科學考察船的配合下,在西北太平洋22°01′N,129°27′E海域施放了1個APEX型Argo剖面浮標(浮標編號為:8173;世界氣象組織編號為:5900219)。
·2002年10月21日,Argo大型科學觀測試驗組在西北太平洋18°30′N,129°30′E海域再次施放了1個APEX型Argo剖面浮標(浮標編號為:8509;世界氣象組織編號為:5900220)。
·2002年10月25日,Argo大型科學觀測試驗組在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域(15°01′N,136°56′E),為「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的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項目施放了1個PROVOR型Argo剖面浮標(浮標編號為:28582;世界氣象組織編號為:5900221)。這是中國ARGO計劃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的首批(3個)剖面浮標,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劉增宏和孫朝輝實習研究員負責投放。
·2002年10月27-31日,Argo大型科學觀測試驗組在北京昌平召開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我國重大氣候災害的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項目年會上,向與會代表免費發放由該試驗組收集和整理的2001年1–12月和2002年1–9月,由國際Argo計劃成員國在太平洋海域施放的Argo剖面浮標資料(含測量剖面的經緯度、溫度、鹽度和壓力數據等)。
·2002年11月6日,Argo大型科學觀測試驗組正式對外免費發放收集和整理的2001年1–12月和2002年1–9月,由國際Argo計劃成員國在全球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施放的約500個Argo剖面浮標資料(含測量剖面的經緯度、溫度、鹽度和壓力數據等)。該項工作得到了國際Argo科學組成員、加拿大海洋科學研究所H. Freeland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2002年11月15日,國家Argo計劃資料工作組成立,並在北京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成立了以國家海洋局環保司為組長的資料工作組,通過了組成人員名單。會議認為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為主,國家海洋預報中心、海洋二所等單位參加,建立中國Argo資料中心,並責成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盡快拿出中國Argo資料中心建設的實施方案。
·2002年11月16-17日,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在杭州組織召開了「Argo大型科學觀測試驗實施匯報暨學術研討會」。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馬燕合副司長、葉玉江處長以及我國著名海洋和大氣科學家蘇紀蘭院士、黃榮輝院士等應邀出席會議。會議由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王殿昌副司長和國家海洋局海洋動力過程與衛星海洋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蘇紀蘭院士分別主持。來自國內海洋和大氣科研、教育機構,以及新聞媒體的代表約50餘人出席會議。
·2002年12月底,中國Argo資料中心中文服務網站正式開通,為Argo用戶提供全球Argo資料及其相關信息、產品的服務。同時製作了第一張全球Argo資料數據光碟,正式分發給國內用戶,並提供了相應的數據瀏覽系統。
·2002年12月,為了及時發布本試驗布放的Argo浮標實時觀測資料,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海洋學院Steven Riser教授和Dana Swift工程師的幫助下,Argo大型科學觀測試驗項目組藉助華盛頓大學網站建立了一個Argo剖面浮標信息網頁,可瀏覽我國布放的APEX型剖面浮標的准實時觀測資料和浮標動態信息。·2002年12月27日,國家海洋局環保司在北京組織召開了中國Argo計劃資料工作組第二次會議,國家海洋局、海軍海洋水文氣象中心、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中國氣象局氣象中心以及國家海洋局相關業務中心和研究所等成員單位的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資料工作組成員聽取了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就「中國Argo資料中心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徵求意見情況和意見修改情況的匯報,審定通過實施方案,確定由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具體實施,並列入國家海洋局業務化工作。
·2002年12月30日-2003年1月13日,在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部門和單位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以及《向陽紅14》號船全體船員的密切配合下,Argo大型科學觀測試驗項目組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北起21°15ˊN,南止6°N,西自125°45ˊE,東止132°30ˊE的一個矩形海域內)執行了一個冬季調查航次,順利布放了13個Argo剖面浮標(其中6個為APEX型浮標、7個為PROVOR型浮標)。
·2003年1月,國家科技部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劃」中批准了一個與中國Argo計劃有關的重點研究項目,即「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標觀測研究」,將由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巢紀平院士、於衛東副研究員和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研究員主持。
·2003年2月4日,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研究所在「十五」863計劃資助下自行開發研製的COPEX型Argo剖面浮標,在南海海域成功進行了海上現場觀測試驗,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2003年2月15日-16日,國家科技合作項目「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標觀測研究」協調會在青島召開,科技部基礎司陳雄、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巢紀平和於衛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建平參加了會議,並就該項目的具體實施達成了共識。
·2003年3月3日-6日,第五次國際Argo科學組會議於2003年3月4日-6日在杭州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第二海洋研究所主辦,國際Argo計劃成員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英國、韓國、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代表參加了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國家科技部和國家海洋局有關領導。中國ARGO資料中心也派代表參加了會議。 自Argo計劃實施以來,人們對於究竟使用「ARGO」還是「Argo」來命名該計劃而感到很困惑。來自權威(Argonautics第七期)的回答是:
「ARGO」源自Dean Roemmich教授在1999年海洋觀測計劃前提出的名為「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項目的縮寫,其中文含義為「地轉海洋學實時觀測陣」。該項目提議與後來Ray Schmitt博士給GOSAMOR(全球海洋鹽度觀測項目)建議的項目進行合並,隨後停止使用縮寫「ARGO」,改用「Argo」(Argo源於希臘神話中英雄Jason所乘的船的名字)。
Argo科學組強烈建議人們使用「Argo」作為該計劃名稱。
⑷ 香港理工大學的王牌專業有哪些
1、交通運輸工程專業位居世界第23位。(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學科排名)
2、機械工程位專業居世界第29位。(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學科排名)
3、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位居世界第49位。(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學科純洞排名)
4、人工智做辯枯能研究領域專業全球第8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全球十大人工智慧研究最具影響力院校》)
5、工商管理專業排名亞洲第3、世界第17。(2018年KUBS《世界商學研究排名》)
6、營運管理及管理科學專業研究領域排名世界第1。 (2018年KUBS《世界商學研究排名》)
7、商學院排名亞洲第4,世界第60。(2019年UTD全球商學院科研百強榜)
8、酒店及旅遊管理專業位居世界第1位。(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領域學科排名)
(4)南大洋資料庫擴展閱讀:
香港理工大學開辦了221門課程,其中非學位課程15門,學士課程118門,碩士課程82門,博士課程6門,獲國家教育部認可之中國內地課程23門,居香港及海外大學之冠 。
學校開設的多門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為香港獨有,包括設計學、工程物理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服裝與紡織學、測繪與地灶冊理資訊、國際航運與物流管理學、醫療化驗科學、眼科視光學、職業治療學、物理治療學和放射學。
社會評價:
1、世界排名第91位。 (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
2、亞太地區大學排名第27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亞太地區大學排名)
3、香港地區大學排名第3位。 (CWTS萊頓世界大學排名2019年香港地區排名)
4、全球五十強年輕大學排名第7位。 (2019年QS全球五十強年輕大學排行榜)
5、全球百強年輕大學排名第15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2019年全球百強年輕大學排名)
網路-香港理工大學
⑸ 南大洋發現的殺人鯨秘密群
D型鯨可能是虎鯨的一個新物種。J.P.西爾維斯特,虎鯨美麗而雄偉,但它們的長相幾乎沒有變化——從鯨魚到鯨魚,它們的形狀、大小和顏色都是相當標準的。因此,當人們開始發現虎鯨的體形明臘者搭顯不同時,科學家們注意到了,它們的體形更瘦,白眼斑更小,背鰭更窄,更鋒利,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追蹤到了這些潛在的虎鯨騙子,並收集了樣本進行基因測試,以揭示這些動物是否是新發現的、獨特的虎鯨物種。
「我們對即將到來的基因分析感到非常興奮,」鮑勃·皮特曼,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漁業西南部科學中心的一位研究員在一份聲明中說D型虎鯨可能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大的未記錄的動物,它清楚地表明了我們對海洋中生命的了解有多少,這一新發現的物種的存在僅基於漁民的故事和少量照片。「KDSPE」「KDSPs」是這些神秘鯨魚的第一個記錄,追溯到1955,17的動物滯留在紐西蘭海岸。雖然它們的斑紋與已知的虎鯨相似,但這些動物體型較小,鼻子鈍,腦袋球狀。與典型的虎鯨相比,擱淺的鯨魚的背鰭更窄、尖,眼睛上方的白斑也更小。專家推測,這種不尋常的鯨魚僅僅是基因變異的產物,只有那些個體存在。「KDSPE」「KDSPs」「KDSPE」「KDSPs」然後,在2005,一位法國科學家展示了一些看起來奇怪的虎鯨的照片,這些鯨正在南印度洋克羅澤群島捕魚。這些鯨魚看起來和擱淺在5500英里(9000公里)外的紐西蘭的鯨魚一模一樣。這表明,這種獨特的鯨魚比以前想像的更為廣泛,頂部的
是一種典型的成年雄 *** 鯨。注意白眼斑的大小,頭部和背鰭形狀不太圓。底部是一張成年雄性D型虎鯨的圖片。注意小眼罩,更圓的頭和更窄,尖的背鰭。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皮特曼和他的同事們收集了數千張來自南大洋的遊客和船隻的圖片。到2010年,皮特曼和他的團隊收集了六張想要成為殺人鯨的照片,他們稱之為「D型」虎鯨。
這些D型鯨魚的照片是在經常經歷地球上最惡劣劃船條件的緯度拍攝的,這些地區由於該地區險惡的風輪拿被稱為咆哮的40年代和狂暴的50年代。如果D型鯨魚喜歡在這些地方閑逛,那麼難怪人類直到最近才注意到這些鯨魚。
是
拼圖的最後一塊,在多年收集了有關潛在未知種類的虎鯨的信息後,皮特曼冒險出海尋找這種神秘的生物。他招募了一支由海洋哺乳動物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與他同行。2019年1月,研究小組離開阿根廷海岸,發現了一個大約30頭D型鯨的魚莢。
研究小組與這群鯨相處了大約3個小時,同時記錄了水上和水下遭遇的景象和聲音嫌慎。研究人員還從這些鯨魚身上採集了三個切片,或者說是一小塊皮膚,這些切片將進行基因測試,以揭示D型鯨魚與典型的虎鯨有多麼密切的關系。皮特曼和他的團隊稱,D型虎鯨的發現提醒我們還有多少東西要學習海洋中的生命。
鯨魚專輯:深海巨人圖片庫:俄羅斯美麗的殺手鯨魚鯊魚和鯨魚從上面最初發表在生命科學。「
⑹ 幾大洲幾大洋:分別有那些國家。
幾大洲幾大洋:分別有那些國家。
世界四大洋,七大洲。
亞洲(48個國家) 東亞: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 (5) 東南亞: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 東帝汶 (11) 南亞: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7) 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5) 西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20)。
歐洲(43個國家/1個地區) 北歐: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 法羅群島(丹)(6) 東歐: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7) 中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8) 西歐: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7) 南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希臘、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墨塞哥維那 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16)。
非洲(53個國家/6個地區) 北非:埃及、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葡)、馬德拉群島(葡)(8) 東非: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10) 中非: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共和國(即:剛果(布))、剛果民主共和國(即:剛果(金))、聖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註:未獨立,詳細請看:)、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檔雹尼日、加那利群島(西)(18) 南非: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旺(法)、聖赫勒拿(英)(15)。
大洋洲(14個國家/10個滾缺地區) 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密克羅尼西亞、大蠢辯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薩摩亞、斐濟群島、湯加、庫克群島(新)、關島(美)、新喀里多尼亞(法)、法屬波利尼西亞、皮特凱恩島(英)、瓦利斯與富圖納(法)、紐埃(新)、托克勞(新)、美屬薩摩亞、北馬里亞納(美)。
北美洲(23個國家/13個地區) 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格陵蘭(丹)(4)。
北美洲(23個國家/13個地區) 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格陵蘭(丹)(4)。
南美洲(12個國家/1個地區) 北部: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5) 中西部: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3) 東部:巴西(1) 南部: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4)。
具體介紹: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2.29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6.6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3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2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大洋州: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7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據較多資料介紹,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現並命名的,「太平」一詞即「和平」之意。16世紀,西班牙的航海學家麥哲倫從大西洋經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並到達菲律賓,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於是也把這一海域不約而同地取名為「太平洋」。
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2800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
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海洋資源豐富,盛產魚類,捕獲量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運特別發達,東、西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貨運量約佔世界貨運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大部處於熱帶,水面平均溫度20℃一27℃。其邊緣海紅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和開發的,是連接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貨運量約佔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運輸居於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
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溫度最低的寒帶洋,終年積雪,千里冰封,覆蓋於洋面的堅實冰層足有3~4米厚。每當這里的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隨時隨處可見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隨波飄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龐然怪物,給人類的航運事業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而且,北冰洋還有兩大奇觀。
第一大奇觀:就是那裡一年中幾乎一半的時間,連續暗無天日,恰如漫漫長夜難見陽光;而另一半日子,則多為陽光普照,只有白晝而無黑夜。由於這樣,北冰洋上的一晝一夜,彷彿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見北極天空的極光現象,飄忽不定、變幻無窮、五彩繽紛,甚是艷麗。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觀。
界上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為193個,地區為31個。
幾大洲幾大洋
正解: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七大洲四大洋吧:
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很高興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七大洲四大洋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2.29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6.6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3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2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大洋州: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7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七大洲四大洋呀 笨
幾大洋幾大洲
世界上有四大洋七大洲
把我的回答采為最佳答案!謝了!
世界分幾大洲,幾大洋
世界幾大洲幾大洋
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七大洲,四大洋: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為世界七大洲取下了現在的名字。然而其中的任何一個洲,都是根據它所處的位置而定的。
亞洲:在古代人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叫做亞細亞(意思是「日出之地」)。這里位於地球的東方。亞洲即是亞細亞洲的簡稱。
歐洲:古代人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叫歐羅巴(意思是「日落之地」)。它位於地球的西面,歐洲即歐羅巴洲的簡稱。
非洲:全稱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的意思是「陽光灼熱」。因為非洲被赤道橫穿中部,非洲多處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總稱。美洲是義大利人亞美利哥航海時發現的一塊所謂的「新大陸」,歐洲人為了紀念這位「新大陸」的發現者,便用亞美利哥的名字稱它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北美洲以南的地區,過去曾是拉丁語系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故稱為拉丁美洲。
大洋洲:17世紀歐洲人發現了它,因其處於世界各大洋的包圍之中,游離於其它大洲之外而得名。17世紀被發現時,人們誤為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陸,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稱為澳大利亞(即南端大陸之意)。
南極洲:即南極所在的大陸。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南端大陸。
一、太平洋——「和平之洋」
公元1513年9月26日,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巴爾沃亞從巴拿馬海岸見到此洋,命名為「南海」。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委託,率領船隊尋找通過東方的航線。經過四個多月的艱難航程,越過狂風惡浪的大西洋,穿過麥哲倫海峽,他們進入了新的大洋。時值當時天氣晴朗,風平浪靜,與前段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麥哲倫便把這個叫做「南海」的大洋改稱為「和平之洋」,漢譯為「太平洋」。
二、大西洋——「大力士神的棲息地」
大西洋源於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普羅米修斯因盜取天火給人間而犯了天條,株連到他的兄弟阿特拉斯。眾神之王宙斯強令阿特拉斯支撐石柱使天地分開,於是阿特拉斯在人們心目中成了英雄。最初希臘人以阿特拉斯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土地,後因傳說阿特拉斯住在遙遠的地方,人們認為一望無際的大西洋就是阿特拉斯的棲身地,故有此稱。
三、印度洋——「通往東方的海洋」
印度洋的名稱最早見於1515年中歐地圖學家舍爾編繪的地圖上,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外「東方的」一詞是和大西洋相對而言。奧爾大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里正式稱之為「印度洋」。因為古代西方對東方的了解很少,只傳聞印度是東方的一個富有的國家,因此到東方就是到印度,通往東方的航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
四、北冰洋——「北極之海」
北冰洋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北岸之間,面積1310萬平方千米,為世界四大洋中面積最小、深度最淺的洋。由於終年氣候嚴寒,絕大部分被冰層覆蓋,因此一度曾經被稱為「北極海」、「北冰海」,現在稱之為「北冰洋」。
究竟幾大洲幾大洋
七大洲是公認的那幾個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通常只認為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但在最近認為南極洲附近的水域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大洋,即南大洋(又稱南冰洋,南極海)。可以參照資料:ke../view/946815.?wtp=tt 裡面有關於南大洋的資料。
世界分為幾大洋、幾大洲?
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⑺ 地球上有什麼水域
五大洋,全球水域的總稱。舊分地球表面水域為五大區,稱為五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
水域也包括江河、湖泊、運河、渠道、水庫、水塘及其管理范圍和水工設施,不包括泄洪區和墾植3年以上的灘地、海塗中的耕地、林地、居民點、道路等。
對五大洋的介紹
1、太平洋
世界最大的海洋。包括屬海的面積為18134.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16624.1萬平方公里,約佔地球總面積的1/3。從南冰洋北邊界延伸亂尺雀至白令海峽,跨越緯度135°,南北最寬15500公里。
2、大西洋
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嘩早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成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8605米。
3、印度洋
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411.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342.7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60.8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34萬立方千米。
4、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淺困灶和最冷的大洋。北冰洋大致以北極圈為中心,位於地球的最北端,被歐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環抱著,有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通;通過格陵蘭海和許多海峽與大西洋相連,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個。
5、南大洋(或南冰洋)
南大洋(Antarctic Ocean),也叫「南極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個被確定的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沒有被大陸分割的大洋。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五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