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操作系統 » linux硬碟安裝

linux硬碟安裝

發布時間: 2022-01-15 00:53:07

㈠ 請問linux如何進行硬碟安裝

分區方法,論壇里的帖子蠻多的,你可以找找看~

㈡ 如何在linux下硬碟安裝linux

1.做個linux的u盤啟動盤,然後用u盤啟動盤安裝ubuntu.
2.把安裝光碟下的linux與initrd.gz 文件復制到已有linux分區的boot目錄下,然後修改grub, 讓grub引導這兩個文件。引導後會開始安裝過程。
linux的安裝過程是在initrd.gz裡面寫好的,只要能引導它就能開始安裝過程了。
3. 使用kexec引導linux和initrd.gz.原理跟第二個是一樣的。

㈢ 簡述Linux的用硬碟安裝的方法

Linux:ubuntu 8.04硬碟安裝詳解

經過這么多天的折騰,終於還是用上了第一個試用的linux發行版---ubuntu。當初使用的是7.10,因為X300顯卡驅動的問題,頻繁死機,所以一直沒有再考慮它。在試用了其他版本的linux後,發現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所以乾脆還是用回了ubuntu,打算橫著心把頻繁死機的問題給解決了。逛了逛wiki,忽然發現ubuntu的8.04網友評論不錯。就下了一張CD安裝盤(desktop),打算裝上來試試看。同樣的,兜兜選擇的還是硬碟安裝的方式。
ubuntu 8.04和其他發行版的linux稍有不同,但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只是在修改menu.lst文件的時候稍加註意就OK了。

沒必要show我的桌面了,我直接進入今天的正題吧。

一、硬碟安裝ubuntu 8.04 desktop

准備工作

1、ubuntu 8.04 desktop安裝鏡像

2、grub for dos

分區的問題,我這里不想說什麼了,接下來開始做安裝前的准備工作

1、把ubuntu 8.04 desktop鏡像放到win系統根目錄下,我這里是C盤(本人的硬碟都是NTFS格式的,網上說在FAT32格式下這種方法也是能夠正常安裝)。

2、用winrar或者酒精打開ubuntu 8.04 desktop,提取casper目錄內的initrd.gz和vmlinuz兩個文件到C根目錄下。

3、解壓縮ubuntu 8.04 desktop的casper目錄也解壓到C根目錄下(有人說不用,但是我沒那麼做,畢竟能一次成功的話,誰也不希望繞彎路,建議解壓縮)

4、打開grub for dos,不用全部解壓縮,只取兩個文件即可:grldr和menu.lst 將它們同樣也放入C根目錄下

5、在C盤根目錄下創建menu.lst文件,在最後加上如下內容:

title Install Ubuntu
find --set-root /ubuntu-8.04-desktop-i386.iso
kernel /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8.04-desktop-i386.iso
initrd /initrd.gz

注意:上面四行內容,有兩個地方不要這樣寫。

5.1 第二行。我覺得這里這么寫法簡直是多此一舉,當時在ubuntu論壇上看到別人都這么寫,我以為ubuntu一定要這么寫呢,害的我等阿等阿。。。。昏死!要什麼find嘛!搞清楚你的鏡像阿grldr阿menu.lst阿casper阿等等放在哪裡了就行,我這里是C根目錄,因為只有一塊硬碟,第二行我直接寫成:root (hd0,0)就可以了,還find什麼呢。害我以為死機了,硬關機兩次!

5.2 第三行。這里有句iso-scan/filename 有人用iso-scan/iso 這樣可能會導致錯誤,就按上面提供的寫法就行。

如果有不明白的,直接我的menu.lst用吧。如下:

title Install Ubuntu
root (hd0,0)
kernel /vmlinuz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ubuntu-8.04-desktop-i386.iso
initrd /initrd.gz

6、編輯 c:\boot.ini

去掉該文件的隱含系統只讀屬性
windows 下,開始->運行->cmd , 後輸入 attrib -r -h -s c:\boot.ini 或者直接右鍵點擊boot.ini文件,把只讀去掉
用記事本打開 boot.ini
把 timeout=0 改成 timeout=5 ,
在最後一行添加 C:\grldr=」Install Ubuntu 8.04 desktop」 保存退出即可!

7、重啟計算機,在啟動菜單位置,選擇Install Ubuntu 8.04 desktop,然後選擇最下面一個選項:Install Ubuntu就可以進入安裝過程了

注意!

1、如果是CD安裝,安裝語言記得選擇英文,別選中文!安裝完後再配置語言支持。下面一篇日誌會詳細談到這個問題

2、安裝過程中千萬千萬小心,還是老規矩,在分區的地方選擇手動分區。

3、似乎沒什麼了。。。。。請看下一篇

說明:在第一次安裝的時候,將boot.ini文件中添加的一行C:\grldr=」GRUB」寫成了C:/grldr=」GRUB」,即反斜杠的方向搞反,致使grub啟動菜單不停的循環出現。

㈣ 怎樣從硬碟安裝Linux

請到Ubuntu中文論壇看一下吧,那邊資料很多,各人安裝出現的問題可能也不是一樣的,一下子也寫不了這么多。大致的安裝流程是用Grub引導啟動Linux內核並載入Iso,然後安成安裝。啟動項方面更新grub啟動菜單之後修改/boot/grub/grub.cfg內容,將Win設置為默認啟動項即可。
注意的一點是,論壇置頂貼提供的安裝啟動項菜單直接把Win忽略掉,所以建議使用EasyBCD來更改啟動項比較安全,以免引導不成功造成無法進入Win的情況。
10.04的Wubi安裝選擇「幫助我從光碟啟動」可以建立硬碟啟動項並安裝(會把Iso解到C盤,所以確認C有足夠的空間就可以了,10.04的桌面版有此種方法安裝問題還是比較少出現的,而且也省去了准備Grub4DOS的步驟。注意這里的Wubi是真正的硬碟安裝,很多人先入為主認為Wibi一定是虛擬安裝,這是不正確的)

㈤ linux硬碟安裝

為了安裝Red Hat Linux, 您必須為它准備硬碟空間. 這個硬碟空間必須和您的計算機上安裝的其他操作系統(如Windows, OS/2或著其他版本的Linux)所使用的硬碟空間分開.

一個硬碟可以分割成不同的分區. 訪問每個分區就象訪問不同的硬碟. 每個分區甚至可以有一個類型用來表明這個分區中信息是如何存儲的. 例如, DOS, OS/2, 和Linux使用不同的硬碟分區類型.

請注意: 您可以將Red Hat Linux安裝在一個或多個類型為'Linux native' 的硬碟分區. Red Hat Linux還需要一個交換(swap)分區, 這個分區的類型是'Linux swap'. 就是說安裝Red Hat Linux至少需要兩個硬碟分區:
如果你是第一次安裝,建議先在虛擬機先試試。。Linux的分區格式和Windows分區的格式不同。。
虛擬機的網站:http://www.xuniji.com
在硬碟上裝的流程:我復制我在網上找到的。

RedHat Linux9.0 硬碟安裝全攻略

RedHat Linux 9.0的三個文件
①shrike-i386-disc1.iso;
②shrike-i386-disc2.iso;
③ shrike-i386-disc3.iso。

用RAR工具解壓縮至硬碟任意分區X:\CD1,X:\CD2,X:\CD3.

如果你想裝雙系統,那麼請安裝一個DOS(98不需要),並且保證你所存放的磁碟分區不是為NTFS格式,那麼重新啟動機器進入DOS提示符下,進入你所存放CD1所在目錄下的DOSUTILS目錄,執行目錄下autoboot.bat文件,如:

X:\CD1\dosutils\>autoboot.bat 回車

剩下就很簡單了,你會覺得簡直就和安裝Windows一樣了。
1.選擇系統默認語言
RedHat支持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語言,這里只要在簡體中文前面打上鉤,並將系統默認語言選擇為簡體中文那麼在安裝過程結束,系統啟動後,整個操作系統的界面都將是簡體中文的了,用戶不用做任何額外的中文化操作和設置。

2.分區操作

接下來,是磁碟分區的工作,這也許是整個安裝過程中惟一需要用戶較多干預的步驟,REDHAT Linux 9.0提供了兩種分區方式——自動分區和使用DISK DRUID程序進行手動分區

1)自動分區:如果是全新的計算機,上面沒有任何操作系統,建議使用「自動分區」功能,它會自動根據磁碟以及內存的大小,分配磁碟空間和SWAP空間。

這是一個「危險」的功能,因為它會自動刪除原先硬碟上的數據並格式化成為Linux的分區文件系統(EXT3、REISERFS等),所以除非計算機上沒有任何其他操作系統或是沒有任何需要保留的數據,你才可以使用「自動分區」功能。

(2)手動分區:如果硬碟上有其他操作系統或是需要保留其他分區上的數據,建議採用DISK DRUID程序進行手動分區。DISK DRUID是一個GUI的分區程序,它可以對磁碟的分區進行方便的刪除、添加和修改屬性等操作,它比以前版本中使用的字元界面Fdisk程序的界面更加友好,操作更加直觀。下面我們來看看如何使用DISK DRUID程序對硬碟進行分區。

因為Linux操作系統需要有自己的文件系統分區,而且Linux的分區和微軟Windows的分區不同,不能共用,所以,需要為Linux單獨開辟一個(或若干個)分區。Linux一般可以採用EXT3分區,這也是REDHAT Linux 9.0默認採用的文件系統。

為Linux建立文件分區可以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利用空閑的磁碟空間新建一個Linux分區,另一種是編輯一個現有的分區,使它成為Linux分區。如果沒有空閑的磁碟空間,就需要將現有的分區刪除後,騰出空間,以建立Linux分區。

DISK DRUID程序中有明顯的新建、刪除、編輯、重設等按鈕。用戶可以直觀地對磁碟進行操作。在使用DISK DRUID對磁碟分區進行操作時,有四個重要的參數需要仔細設定:它們是掛載點、文件系統類型、驅動器、分區大小

掛載點:它指定了該分區對應Linux文件系統的哪個目錄,Linux允許將不同的物理磁碟上的分區映射到不同的目錄,這樣可以實現將不同的服務程序放在不同的物理磁碟上,當其中一個物理磁碟損壞時不會影響到其他物理磁碟上的數據。

文件系統類型:它指定了該分區的文件系統類型,可選項有EXT2、EXT3、REISERFS、JFS、SWAP等。Linux的數據分區創建完畢後,有必要創建一個SWAP分區,它實際上是用硬碟模擬的虛擬內存,當系統內存使用率比較高的時候,內核會自動使用SWAP分區來模擬內存。

大小:指分區的大小(以MB為單位),Linux 數據分區的大小可以根據用戶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寫,而SWAP大小根據經驗可以設為物理內存的兩倍,但是當物理內存大於1GB時,SWAP分區可以設置為2GB。

允許的驅動器:如果計算機上有多個物理磁碟,就可以在這個菜單選項中選中需要進行分區操作的物理磁碟。

經過磁碟分區的操作,安裝過程中相對最復雜的一個步驟已經過去,接下來的安裝將是一馬平川。讓我們來繼續選擇要安裝的系統組件。

3.選擇安裝組件

REDHAT Linux 9.0和先前的版本在安裝組件的選擇上非常相似,用戶既可以選擇桌面計算機、工作站、伺服器、最簡化安裝這四個安裝方法中的一個,也可以自己定義需要安裝哪些軟體包,並且安裝程序會實時地估算出需要的磁碟空間,對用戶非常方便。

系統組件安裝完畢後,安裝程序會自動將用戶選擇的軟體包從光碟介質拷貝到計算機的硬碟上,中途不需人工干預,並且在安裝每個系統組件時都會對該組件做簡短的說明。

在選擇軟體包時,如果你想進一步配置系統,可以選定製軟體包集合。建議定製,選上KDE桌面環境,這樣你就有兩個可以和WindowsXP媲美的真彩圖標的桌面

怎麼樣,安裝過程很簡單吧?當然,這還不是最後一步,因為在安裝完所有系統組件後,安裝程序還會「體貼」地提醒你製作一張啟動磁碟,以備不測。

到此為止,Linux系統就已經順利地安裝完成了。

三、更改啟動方式

它比Windows更好玩一點。

作為默認,REDHAT Linux 9.0在啟動時會自動啟動X-Window進入圖形化操作界面。而許多Linux鐵桿玩家已經習慣了在Console字元界面工作,或是有些玩家嫌X-Window啟動太慢,喜歡直觀快速的Console操作。

1.進入字元界面

為了在Linux啟動時直接進入Console界面,我們可以編輯/etc/inittab文件。找到id:5:?initdefault:這一行,將它改為id:3:initdefault:後重新啟動系統即可。我們看到,簡簡單單地將5改為3,就能實現啟動時進入X-Window圖形操作界面或Console字元界面的轉換,這是因為Linux操作系統有六種不同的運行級(run level),在不同的運行級下,系統有著不同的狀態,這六種運行級分別為:

0:停機(記住不要把initdefault 設置為0,因為這樣會使Linux無法啟動 )
1:單用戶模式,就像Win9X下的安全模式。
2:多用戶,但是沒有 NFS 。
3:完全多用戶模式,標準的運行級。
4:一般不用,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以用它來做一些事情。
5:X11,即進到 X-Window 系統。
6:重新啟動 (記住不要把initdefault 設置為6,因為這樣會使Linux不斷地重新啟動)。

其中運行級3就是我們要進入的標准Console字元界面模式。

2.自由轉換字元界面和X-Window圖形界面

在了解了啟動自動進入X-Window圖形操作界面和Console字元操作界面的轉換後,也許你會想,這兩種操作界面各有各的好處,我能不能「貪心」一點,同時擁有這兩種操作界面呢?在無所不能的Linux操作系統中,這個要求當然是可以得到滿足的。

在X-Window圖形操作界面中按「Alt+Ctrl+功能鍵Fn?n=1~6?」就可以進入Console字元操作界面。這就意味著你可以同時擁有X-Window加上6個Console字元操作界面,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

在Console字元操作界面里如何回到剛才的X-Window中呢?很簡單,按「Alt+Ctrl+F7」即可。這時Linux默認打開7個屏幕,編號為tty1~tty7。X-Window啟動後,佔用的是tty7號屏幕,tty1~tty6仍為字元界面屏幕。也就是說,用「Alt+Ctrl+Fn」組合鍵即可實現字元界面與X Window界面的快速切換。

Linux的老用戶們都知道,X-Window是一個非常方便地圖形界面,它能使用戶用滑鼠最簡單的進行操作,但是它也有不少缺點:比如啟動和運行速度慢、穩定性不夠、兼容性差、容易崩潰等。但是一旦X-Window系統出了問題,並不會使整個Linux系統的崩潰而導致數據丟失或系統損壞,因為當X-Window由於自身或應用程序而失去響應或崩潰時,我們可以非常方便地退出X-Window進入Console進行故障處理,要做的只是按「Alt+Ctrl+Backspace」鍵,這意味著只要系統沒有失去對鍵盤的響應,X-Window出了任何問題,都可以方便地退出。

自己看這辦吧,,我前陣子也准備裝的,想弄成XP。Linux 雙系統的,結果用Norton PartitionMagic 8.0不能把以使用的空間給分離出來。。現在也沒裝那。只能在虛擬機里用用。。。。

㈥ LINUX硬碟安裝

硬體兼容沒問題。
不過你到底想幹啥呢?實驗室要求的機器可不是一般的機器。甭管作什麼用。

建議來台 IBM 刀鋒。不過這機器不能運行 Windows。Windows 沒有 Power 架構的系統。
Linux 下面的虛擬機很好用的,其實 VMware 的伺服器專版本身就是一個 Linux 系統。啟動後就是虛擬機環境。

㈦ linux硬碟安裝怎麼按

如果對linux分區不太清楚的話,把10G的盤只分兩個區:swap和/就可以了。
然後把boot寫到sda1上,不然大硬碟不好引導。
如果你對linux硬碟分區比較清楚,那就不說了。
最好有這幾個分區:(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定<但/和swap肯定要有>)
/
/boot
/usr
/var
/home
/tmp
swap

㈧ 硬碟安裝linux

對於那些沒有光碟機或不想通過光碟安裝Linux的人來說,都希望通過硬碟安裝,也就是說,把iso文件下載到硬碟上後,不刻錄成光碟而直接安裝。跳過刻錄光碟這一步,確實給人帶來很大的方便,下面介紹一下硬碟安裝的具體步驟。本文所介紹的方法對Redhat、RedFlag以及Magic Linux各版本測試均成功。分三種情況:
(a)如果原來有linux操作系統, 你的iso文件放在某個Linux分區下,現在你要重裝:
第一步,把系統的iso文件(如Redhat9.0的shrike-i386-disc1.iso,shrike-i386- disc2.iso,shrike-i386-disc3.iso等三個文件)下載後放到/data分區的根目錄下,其它分區也可以,但不能是/分區。
第二步, 用root用戶執行如下命令mkdir /mnt/redhat,然後將第一張盤載入到這個目錄下,以Redhat9.0為例,運行mount -o loop shrike-i386-disc1.iso /mnt/redhat, 你會發現在/mnt/redhat下有一個叫isolinux的文件, 下面有兩個文件initrd.img和vmlinuz,把它們改名成abc-initrd.img和abc-vmlinuz後拷貝到/boot下。
第三步, 重新啟動機器, 出現grub啟動畫面時迅速按下e鍵, 將游標移動到第二行, 按e鍵, 把和initrd.img名字相似的那個文件名改成abc-initrd.img,再按回車返回前一畫面。 再將游標移動到第三行, 按e鍵, 將和vmlinuz相似的那個文件名改成abc-vmlinuz,再按回車返回前一畫面。接下來按b鍵。現在就啟動安裝進程了。
第四步,當出現選擇從什麼安裝時,選擇從硬碟安裝,並准確填入iso文件所在路徑, 如/dev/hda6等, 這個具體由你把iso文件放在哪個分區下面決定,如果不知道,在第一步時用df命令能找到是哪個分區。 如我的機器有兩個windows分區C和D, 還有Linux下的/, /home和/data分區,我把iso文件放在/data分區里, 用df命令發現對應於/data的是/dev/hda9,於是填入/dev/hda9就可以了。填好後點OK。
第五步, 接下來的安裝就和從光碟安裝完全一樣了。要注意的是, 分區時, 如果原來有fat分區, 這是Windows的C和D盤,不能刪除。另外,這里不會提示你插入第二和第三張盤, 安裝進程能自動找到其它兩個iso文件, 相當於第二和第三張盤。一直OK下去就裝好了。要注意的是, 如果在安裝過程中要重新分區的話, iso文件所在分區是沒辦法編輯和刪除的,在裝完後, 也還要對該分區進行重新載入才能訪問該分區。
(b)如果原來有Windows系統,iso文件放在Windows的某個分區上,你要裝雙系統,即要增加一個Linux系統:
第一步,請將iso安裝文件下載到你的windows系統下的D盤根目錄下。D盤必須是fat32格式(如果不是,請先將上面的東西全部移動到C盤,然後將D盤格式化成fat32格式,再將原來的東西移回去)。並將第一張盤的iso文件(如Redhat9.0的shrike-i386-disc1.iso)用winrar解開後,找到一個叫images的文件夾,下面有一個叫bootdisk.img的文件。注意,解開後不要刪除原來的iso文件。
第二步,下載一個虛擬軟碟機的軟體包vfloppy.rar到你的D盤上,並用winrar解開。這個軟體也可以從網上別的地方下載。我們的目的是要用一個虛擬軟盤啟動安裝進程。就像平時說的用軟盤做啟動盤啟動機器一樣。進入vfloppy目錄,運行vfloppy.exe,讓你載入啟動文件時,找到剛才的bootdisk.img文件(注意,這個文件只有1.44M),就是載入它,點OK, 就可以了。成功的話會出現「設置成功」的提示框。當然如果載入失敗的話是沒法從虛擬軟碟機引導的。
第三步, 重新啟動機器後,你會發現有兩個選項,選擇第二個--"從虛擬軟碟機啟動", 接下來就會啟動redhat linux的安裝進程。
第四步, 當選擇從什麼安裝時, 選擇從硬碟安裝, 然後讓你選擇鏡像文件的位置,如果你的iso都放在C盤上,選擇/dev/hda1, 如果放在D盤上時, 填入/dev/hda5。後面的所在目錄填入/,就是根目錄的意思。再點OK。
第五步, 就是和從光碟一樣的安裝了。要注意的是, 分區時, 原來的fat分區不能刪除, 這是Windows的C和D盤。另外,這里也不會提示你插入第二和第三張盤,安裝進程能自動找到其它的iso文件, 相當於第二和第三張盤。一直OK下去就裝好了。
對於分區的建議:一個/分區:8G;一個swap分區,你內存的兩倍;一個/home分區,20G以上都可以;最後全部留給/data分區。/home和 /data大小由你自己定。
(c)還是假設原來有windows系統,iso文件放在Windows的某個分區下:
對於有些版本的Linux系統的iso文件,可能你解開第一張盤後看不到images文件夾,即找不到bootdisk.img這個文件,這時候怎麼辦呢?理解了上面的(b)情況後,進行如下幾步就可以了。
第一步,將第一張盤解開,找到一個dosutils的文件夾,把這個文件夾拷貝到D盤的根目錄下。
第二步, vfloppy軟體自身帶了一個bootdisk.img文件(和vfloppy.exe在同一個目錄下),運行vfloppy.exe時,把這個文件載入上。這個文件將和從軟盤啟動一樣,使機器啟動到DOS下。
第三步, 重新啟動機器, 你會發現有兩個選項,選擇第二個--"從虛擬軟碟機啟動",回車,然後選擇不帶光碟機啟動,這時候,系統將啟動到DOS下,即C:\>。
第四步, 進入D盤的dosutils目錄,運行autoboot命令,即可啟動安裝進程。
如果既找不到images下的大小為1.44M的bootdisk.img文件,也找不到dosutils文件夾,例如,紅帽子(Redhat)的Federo core版本就是如此,那麼,可以把其它任意版本的第一個iso文件里的dosutils文件夾拷貝到D盤的根目錄下(如果你能得到的話),然後把你要安裝的這個版本的第一張盤里的isolinux文件下的intrid.img和vmlinuz這兩個文件(這兩個文件是肯定能找到的!!)拷貝到剛才的那個dosutils文件下將原來的這兩個同名文件替換掉。然後執行上面的第二步、第三步和第四步就可以啟動安裝進程了。如果你找不到其它版本的dosutils文件夾,那麼可以從這里下載一個dosutils.rar包,解壓縮,然後把你的第一張盤的isolinux文件下的intrid.img和vmlinuz這兩個文件拷貝到剛才下載的那個文件夾下,替換掉原來的兩個同名文件,就可以按照上述步驟安裝了。
我們安裝紅旗5.0時在linux下是通過(a)方法裝的,而在Windows下是通過(c)方法裝上的,因為第一張盤里找不到bootdisk.img文件

linux系統安全性和網路的支持都由於windos系統,不過圖形界面還是windos比較好,日常使用的話還是推薦windos,學習研究或者開發,用linux的比較多,而且linux是開源的,沒有盜版正版之分。。。都是正版。。

㈨ 硬碟安裝linux!!!!!

這是來自 IBM developerworks 的一個非常好的文章可以清楚地解釋如何啟動火線和USB設備 Linux操作系統的原理。

希望它在對任何有興趣把Linux操作系統安裝到外部設備的人有所幫助。
原始的網址http://www-128.ibm.com/developerwor...l-fireboot.html

從火線設備上啟動Linux

可移動驅動器上安裝Linux操作系統

難度等級:中等

Martyn Honeyford([email protected]) IBM英國實驗室 軟體工程師
宣可達([email protected])翻譯 webzi@linuxsir

2004年7月15日
2005年7月26日開始翻譯,7月28日完成。
翻譯經驗不多。如有不妥,歡迎EMAIL交流。

使用一個外部驅動器是一個極棒的方法,能給你的老硬體帶來新生和讓你在你不能(或者不想)改變內置硬碟的計算機上使用Linux系統。
假設你想使用Linux在一個雙啟動環境,但是你的計算機硬碟又沒有任何空餘的空間。一種解決方法是使用"live"的linux發行版本象是Knoppix,他們這能直接從CD啟動運行。 對於偶爾使用,這是一種可行的辦法,但是它有若乾的劣勢:

*你將會仍然需要些固定文件存儲。如果你只是操作少量的文件,一張1.44MB的磁碟就可以勝任,或者一個USB快閃記憶體棒適合中等量的文件,但是這些都不夠理想。
*當使用一個LiveCD 的時候,最困難、最糟糕、最不可能的是安裝你自己的應用程序或者定製現存的程序。
*使用LiveCD在性能上的犧牲,在啟動初所有的設備檢測時尤為明顯,同樣發生使用中(所有的文件從 CD 載入通常是比從硬碟中載入慢的多)。

的確,還有其他可選方案。舉例來說,你可以買額外的內置驅動器並且在此安裝Linux操作系統。但是常常,你可能沒有任何空閑的擴展阜。(這特別容易發生在筆記本上,通常他們只允許一個內置硬碟。)

或者,你可以使用一個較大的硬碟取代當前的硬碟, 獲得額外空間用於安裝 Linux操作系統。 然而,這的確是一個耗費大量時間的方案,需要你重新安裝現有的操作系統在新的硬碟, 重新安裝和配置你所有應用程序, 和恢復所有數據。

更好的解決方案是購買一個外置硬碟並安裝 Linux操作系統。 這樣使得你在想使用Linux系統時候不必涉及現有的硬體和軟體而只是簡單連接外部驅動器。

可選的可移動設備

可用於安裝Linux操作系統設備涵蓋磁碟驅動器、USB-快閃記憶體設備、通過USB/火線連接的硬碟等等。

在一個小容量的設備中安裝linux是可行的,例如在一個1.44MB的磁碟或者一個32MB的USB棒中,他們通常(必須)為特定目的定製,採用裁減的發行版本,例如,拯救中斷的安裝過程。

外置的硬碟在為使用一個常規目的的linux系統提供最大的靈活性同時,帶來一個合理的成本。

許多不同的廠商提供許多種不同容量的外置的驅動器。 (Maxtor, 西西部數據, 等等)。這些驅動器還會包含一個外置盒子,用於固定標準的 3-1/2 寸或 2-1/2 寸 IDE 硬碟。 然後這些驅動器經由 USB 或 IEEE1394(火線) 連接到計算機。

USB 受到在二個主要的版本中的影響,1.1 和 2.0. 1.1 版速度為12 Mbit/ s(每秒1Mbit) ,而 2.0 版支持最高達到 480 Mbit/s 的傳輸速度。 大多數2.0相容的驅動器也向後兼容1.1,通常建議盡量不要採用1.1介面除非沒有其他的選擇(因為其低速不適應此環境。)

火線標准也定義若干不同的速度, 實際上,大部分人所指的FireWire ,是「FireWire400」標准 ,支持最大傳輸速度為 400 Mbit/s 。

USB2.0和火線在速度上不分伯仲: 雖然 USB 2.0 有比較高的傳輸速度, 但是實際中因為協議的不同兩者速度十分的接近。 如果你的計算機擁有2種介面, 最好使用USB而非火線(理由我將後將解釋), 但是如果只有火線介面,當然你就選擇它了。為了實現最大的靈活性, 可以選擇眾多同時支持 USB 2.0 和火線的驅動器中的一種。(像我稍後將在這一個文章中使用的那個一樣。)

對於那些沒有必須的介面, PCI(對於桌面) 和 PCMCIA(對於筆記本型電腦) ,現在火線和USB 2.0擴展卡也並非貴不可及: 舉例來說, 我稍後將在文章中提及PCMCIA火線擴展卡大約為10英鎊.($20 美元以下)

為了達到本文的目的,我已經購買 5-1/4寸外置驅動器的硬碟盒。 這是一件非常靈活的硬碟盒,並沒提供驅動器而且能固定任何的標准 IDE 設備,包括 3-1/2 寸驅動器和像CD-RW/DVD-RW等5-1/4 寸 IDE 設備 。硬碟盒兼有 USB 2.0 和火線介面。

為了把硬碟盒連接到我的IBM Thinkpad T30筆記本電腦,我也購買了一個 PCMCIA 火線轉接卡。 ( 因為內置的USB 介面只支持USB 1.1)

硬碟盒和火線轉接卡相對比較便宜。 (大約分別為50英鎊和10英鎊。)

測試期間, 我把一個手邊閑置的13 GB 3-1/2 寸 IDE 硬碟放進硬碟盒——對於真實情況,我會買一個較大的容量驅動器, 現在另購一個硬碟相當低廉( 大約每個50英鎊!)

Linux 支持

正如你所期待,linux對這些硬碟盒支持的確非常好。任何遵從SBP(串列匯流排協議)標準的大儲存設備在linux中使用非常簡單。

大體上, 使對這些裝置的支持你能夠將會需要在你的核心中支持某些選項( 或直接地編譯或通過模塊。)

對於USB和火線,SBP 裝置通過SCSI模擬來實現-- 也就是說,Linux會把他們當作SCSI硬碟來處理 。 這是在 Linux 世界裡面使用存儲設備的一個常規方法。 ( 舉例來說, IDE CD/DVD設備通常通過SCSI模擬來連接)。基於以上原因,下列的選項需要被內核支持:

* SCSI support
* SCSI emulation
* SCSI disk support

除此之外,不同連接方式需要一下的內核支持:

* 針對火線:
* IEEE1394 support
* OHCI1394 support
* RAW1394 support
* SBP-2 support

* 針對USB:
*(host-side) USB support
* OHCI support
* UHCI support
* USB mass-storage support

明顯地,你還必須為其他的硬體 ( 如顯卡等等)編譯常規的支持, 而且可能需要一些額外的模塊,取決你的具體硬體。

舉例來說,我正在使用 PCMCIA(cardbus) 火線轉接卡,因此,我還需要增加:

* PCMCIA support
* cardbus support

安裝

現在我們有很完美外置驅動器,我們將開始安裝在其安裝Linux美妙之旅。

目前最簡單的安裝linux方法(當然僅個人意見) , 是連接你的所有硬體;(我的情況是,插入火線轉接卡,連上轉接線盒驅動器,然後打開驅動器的電源) 然後從你選擇的發行版安裝CD上啟動你的計算機。

我採用的發行版是Gentoo(資源詳見鏈接),因此,我用了最新的 「通用」x86 LiveCD。 (2004.1) 其他的發行版本必須的步驟大致和此相似。

一旦你使用安裝CD啟動,要藉由一點運氣讓他要辨認出你的驅動器。 磁碟應該出現在/dev/sdX, X 是一個小寫字母從「a」開始。 在我的系統上,外置硬碟被當做 /dev/sda, 但是如果你有其他的 SCSI硬碟,這數字將會改變;( 或模擬了SCSI硬碟) 那種情況下,它可能是 /dev/sdb 或一些其他的字母。 如果你的驅動器不能被自動檢測到, 就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 -- 舉例來說,你可能必須打開啟動選項使用火線或者PCMCIA介面, 或你可能必須手動裝載一些內核模塊 , 或其他一類選項。 (資源詳見故障發現與維修指導鏈接)

一旦驅動器被辨認出來,安裝過程種其運作起來就像一個內置的硬碟。然後就你可以對其分區並且用常規方法安裝linux。

有一句話我著重要提醒,小心選擇何處安裝boot loader(通常是GRUB和LILO)--我建議不要裝到主引導記錄(MBR)中( 通常是默認值) 而是裝到外置驅動器的根分區 ( 或/boot分區,如果你單獨分了一個話)。

既然我們已經安裝 Linux 在這個設備上,我們想要從上面啟動它。 事情到此開始變的有點復雜了。

啟動

在我前討論在如何的新驅動器上面啟動,我要講解一些boot loader的小知識。

boot loader程序通常安裝在計算機的第一個硬碟的MBR上。 當boot loader被調用 (BIOS自動地運行MBR里的代碼),它通常顯示一份可啟動操作系統的菜單。以便選擇一個給定的操作系統啟動計算機。

兩件細節在這個章節中應該注意:

* 操作系統選擇菜單(通常)從磁碟中載入。
*為了啟動有關的操作系統, boot loader 需要從磁碟中讀取相關的內核。

在操作系統被裝載之前 ,以上各步驟已經執行,這意味著所有的磁碟讀取在BIOS調用時。 這是一個必須的前提,即,為了直接啟動磁碟,你的 BIOS必須支持通過火線或USB被連接的磁碟。通常能在BIOS中看到關於從這些設備上啟動選項。 火線BIOS支持現在的確非常的少見,但是 USB 支持正在變得相當的平常。 因此,如果你正在使用一部相對比較新的計算機上的USB介面,應該可以直接啟動驅動器進Linux。

當經由 USB 連接,在安裝外部的驅動器的 MBR 的幼蟲之後,我能夠直接地啟動它。 當以被連接的磁碟片啟動的時候,只是進入 BIOS 裝備公用程序。 外部的磁碟片將會出現如一個一般的硬碟: 移動它,如此它在啟動次序中的內在驅動器之前。

我也能夠在一個內置的硬碟的MBR上安裝一個boot loader而且使用其啟動USB硬碟(在GRUB中被成為hd1)。 如果你正在使用火線, 有可能你的 BIOS 將會無法直接地啟動硬碟,而且你需要更多一點步驟。

幸運的是,由於 Linux 的多樣性,這有非常容易解決,如果你不能直接地啟動,( 我就是這樣的情況,使用一個PCMCIA轉接卡!) 你能運行初始啟動步驟,來自一個支持的設備 , 像是一台軟碟機,CD-ROM,USB棒,或在主硬碟上的小分區, 然後使用外部的驅動器繼續其他步驟。

創建一個啟動鏡像

我們有2種方法啟動:

*單階啟動
內核啟動, 掛載根分區文件系統, 接著調用初始化教本繼續初始化( 通常是/sbin/init)
*雙階啟動 (initrd)的啟動
內核啟動,掛載一個初始ram disk (initrd),進一步運行定製的初始化, 然後掛載根分區文件系統繼續初始化(同樣, 通常調用/sbin/init)

每種方法都有它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單階啟動

為了要使用一個單階的啟動,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內核包含掛載一個根分區文件系統所需的所有驅動程序。( 任何其他的驅動能作為模塊編譯並在根分區載入時候進行常規初始化。)

如果我們正在從像軟盤這樣的一個非常小的裝置嘗試啟動, 最好的方式是創建的一個正合適內核,編譯進所有掛載根外部分區系統所需驅動 -- 而且編譯其他的作為模塊。 舉例來說,我的內核編譯進了SCSI支持, PCMCIA 支持, IEE1394 , SBP ,和其他相似的支持, 但是其他的(包括顯卡支持,網路設備支持,等等)當做模塊編譯並儲存在根分區上(在外部的驅動器的),而不是存儲在軟盤上。

這種方法的主要問題是需要我們給內核源代碼打補丁-- 那是一種最糟糕的痛苦(當新的內核發布),而真正的問題是如果補丁沒有在維護,這樣就不能跟上內核的變化。

你可能以為如果計算機BIOS支持USB和火線直接啟動,我們能避免發生以上的2個問題。 不幸地,事情不是這樣:這一個方法使用BIOS在啟動時調用磁碟,一旦內核開始初始化, BIOS就失去了作用,而且使用內核驅動來調用磁碟-- 所以你仍然會碰到同樣的問題。

二階啟動

內核2.0.X版本 ,添加了一個有趣的功能到內核 -- 使用「initial RAM disk(初始內存磁碟)」(or initrd)來實現二階啟動。

簡言之,內核一概既往的啟動;掛載一個創建在內存里迷你的根分區文件系統取代掛載「真正」的根分區系統。 無論任何命令都在這個初始環境中執行在「真正」的根分區系統被掛載之前直到我們切換到真正的根分區文件系統並銷毀初始內存磁碟(initial RAM disk)。

這點在各種環境中都非常有用,但是我們的目標僅僅是簡單的利用我們的迷你環境去重新掃描SCSI匯流排,等待外部驅動器識別,然後用它切換到我們真正的根而後繼續啟動。

使用這種方法,我們需要創建2個文件,一個內核和一個初始鏡像文件。

內核僅是一個內建啟動鏡像(initrd)支持常規內核。 initrd 鏡像是一個包涵我們迷你根分區系統的環路(loopback)文件系統鏡像。 (該鏡像可以有選折地使用gzip壓縮來減小它的大小)。

你能在資源章節里找到關於如何創建和定製你自己的初始鏡像的更多信息。

在鏡像文件里,有一個linuxrc的文件。當鏡像給載入時,該文件自動運行,所以請確定其有運行許可權!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linuxrc文件非常的簡單:

列舉 1. initrd linuxrc

#!/bin/sh
REAL_ROOT=/dev/sda1
# mount the /proc filesystem
mount -t proc none /proc

#for scsi-emulation (SCSI模擬)
# modprobe sd_mod

#for pcmcia (PCNCIA卡)
# modprobe pcmcia_core

#for FireWire (火線)
# modprobe ieee1394
# modprobe ohci1394
# modprobe raw1394
# modprobe sbp2

#for USB (USB)
# modprobe usbcore
# modprobe ohci-hcd
# modprobe uhci-hcd
# modprobe usb-storage

# loop rescanning the scsi bus + rerunning devfsd
retries=5
i=1
until [ -e $REAL_ROOT ]
do
if [ $i -gt $retries ]
then
echo "Unable to mount real root ($REAL_ROOT) - Giving up!"
/bin/ash
exit
fi

echo "Real root ($REAL_ROOT) not found, retrying ($i)"
sleep 1
echo "scsi add-single-device 0 0 0" > /proc/scsi/scsi
echo "scsi add-single-device 1 0 0" > /proc/scsi/scsi
echo "scsi add-single-device 2 0 0" > /proc/scsi/scsi
/bin/devfsd /dev -np
i=$((i+1))
done

#umount /proc as it will be remounted by the normal init process
(解除掛載/proc分區當它會給常規的INIT進程重新掛載)
umount /proc

#now we simply exit, and the normal boot process should continue
(現在我們可以退出了,常規的啟動進程將會繼續)
exit 0

我們正在做的是載入適當的模塊去支持外部驅動器: 請按需注視相應行。 (我把所有需要的支持編譯進內核,因此不需要模塊)。 然後循環, 再掃描 SCSI 匯流排 (回應一個命令到/proc虛擬文件系統下一個特別文件並調用devfsd程序) 直到根分區設備出現(我的情況是/dev/sda1 )。在我的情況,被訪問的火線模擬SCSI匯流排是1 0 0,但是並不影響嘗試部分其他的匯流排 -- 如果你知道將會使用哪一個,你可以裁減這個教本。 同時, 如果你有其他的 SCSI 設備 (或模擬 SCSI設備), 驅動器可能有一個不同的字母。(例如,/dev/sdb1) 而且如果你沒有使用外置驅動器上的第一個分區, 你將會需要使用一個不同的數字。( 例如,/dev/sda2)

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全部是復制相關的文件進initrd鏡像.( 你能夠使用mount -o loop 命令掛載未壓縮的鏡像)尤其,我們需要確定我們有 linuxrc 文件、所有被用到的命令和其依賴的庫。 這個(未掛載的)鏡像可以有選折的壓縮。

復制內核 (bzImage) 和 initrd 鏡像 (initrd.gz)到磁碟。

最後的步是在磁碟上安裝一個boot loader, 而且用下列的選項啟動內核: kernel bzImage root=/dev/sda1 initrd=initrd.gz.

你現在應該可以使用磁碟來啟動了:它會從軟盤中載入內核,載入initrd鏡像入內存,然後從那裡繼續常規啟動。這點以後,磁碟就可以拿開了。

如果磁碟不合適 ( 例如,計算機沒有軟碟機),任何設備在BIOS能用於啟動都可以使用。 個人而言,我就使用一個小小的32MB的USB棒來達到這個目的。
參考資料:
http://www.linuxsir.org/bbs/showthread.php?t=211021

㈩ 如何硬碟安裝linux

首先你應該不能直接在vista下就從硬碟安裝Linux了,因為widows不認。
如果您是想把Linux安裝到硬碟,你應該用U盤或光碟安裝(安裝時從BIOS設置,從U盤或光碟啟動,像安裝windows一樣)。
注意:安裝Linux是有一定風險的,你一不留神(尤其是第一次安裝)就會把你以前的系統弄沒了,或者把硬碟上的數據覆蓋了。
因此個人建議:如果你只是想玩玩,用虛擬機,或者你有兩台電腦,把其中一台數據備份一下。

熱點內容
php季度 發布:2024-12-25 12:11:55 瀏覽:230
編程電纜製作 發布:2024-12-25 12:09:27 瀏覽:726
php怎麼重啟 發布:2024-12-25 12:09:26 瀏覽:524
魔獸腳本組隊 發布:2024-12-25 12:03:35 瀏覽:495
在線直播加密 發布:2024-12-25 11:53:12 瀏覽:575
深圳醫保卡的初始密碼是什麼 發布:2024-12-25 11:35:20 瀏覽:385
linux內核完全剖析 發布:2024-12-25 11:19:10 瀏覽:13
哪個雲伺服器好用雲伺服器推薦 發布:2024-12-25 11:16:18 瀏覽:990
小明我的世界伺服器 發布:2024-12-25 11:03:36 瀏覽:3
pathy編程 發布:2024-12-25 11:03:33 瀏覽: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