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網路演算法的原理
㈠ 機器學習演算法之神經網路
在學習了機器學習的相關知識以後,我們知道其中的演算法有很多種,比如回歸演算法、K近鄰演算法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大家掌握的演算法,而神經網路演算法是一個十分實用的演算法,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機器學習演算法中的神經網路演算法知識。
那麼什麼是神經網路演算法呢?其實神經網路也稱之為人工神經網路,簡單就是ANN,而演算法是80年代機器學習界非常流行的演算法,不過在90年代中途衰落。現在,隨著深度學習的發展,神經網路再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重新成為最強大的機器學習演算法之一。而神經網路的誕生起源於對大腦工作機理的研究。早期生物界學者們使用神經網路來模擬大腦。機器學習的學者們使用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的實驗,發現在視覺與語音的識別上效果都相當好。
那麼神經網路的學習機理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分解與整合。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例子進行解答這個問題,比如說,我們可以把一個正方形分解為四個折線進入視覺處理的下一層中。四個神經元分別處理一個折線。每個折線再繼續被分解為兩條直線,每條直線再被分解為黑白兩個面。於是,一個復雜的圖像變成了大量的細節進入神經元,神經元處理以後再進行整合,最後得出了看到的是正方形的結論。這就是大腦視覺識別的機理,也是神經網路工作的機理。
那麼神經網路的邏輯架構是什麼呢?其實一個簡單的神經網路的邏輯架構分成輸入層,隱藏層,和輸出層。輸入層負責接收信號,隱藏層負責對數據的分解與處理,最後的結果被整合到輸出層。每層中的一個圓代表一個處理單元,可以認為是模擬了一個神經元,若干個處理單元組成了一個層,若干個層再組成了一個網路,這就是所謂的神經網路知識。
當然,在神經網路中,其實每一個處理單元事實上就是一個邏輯回歸模型,邏輯回歸模型接收上層的輸入,這樣,把模型的預測結果作為輸出傳輸到下一個層次。這些過程,神經網路可以完成非常復雜的非線性分類。在神經網路在圖像識別領域的一個著名應用,而這個程序叫做LeNet,是一個基於多個隱層構建的神經網路。通過LeNet可以識別多種手寫數字,並且達到很高的識別精度與擁有較好的魯棒性。這也是神經網路中最著名的應用。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給大家介紹了很多關於神經網路的相關知識,通過這些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神經網路演算法。當然,我們要想了解機器學習還需要掌握更多的演算法。
㈡ 神經網路的演算法的原理
友情提醒
網路知道上面的專家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想賺賺積分閑人。以後有比較專業或者難一點的問題最好上專業的論壇上去問,網路知道只能算一個值得一試的補充。
-------------------------------------------------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㈢ 神經網路演算法原理
神經網路預測學習樣本中的駕駛行為特徵。如圖顯示了某個駕駛場景的行駛路徑深度學習訓練,通過神經網路可以學習駕駛人的行為,並根據當前獲取的環境信息決策行駛軌跡,進而可以控制車輛的轉向、制動、驅動實現軌跡跟蹤。
㈣ 深入淺出BP神經網路演算法的原理
深入淺出BP神經網路演算法的原理
相信每位剛接觸神經網路的時候都會先碰到BP演算法的問題,如何形象快速地理解BP神經網路就是我們學習的高級樂趣了(畫外音:樂趣?你在跟我談樂趣?)
本篇博文就是要簡單粗暴地幫助各位童鞋快速入門採取BP演算法的神經網路。
BP神經網路是怎樣的一種定義?看這句話:一種按「誤差逆傳播演算法訓練」的多層前饋網路。
BP的思想就是:利用輸出後的誤差來估計輸出層前一層的誤差,再用這層誤差來估計更前一層誤差,如此獲取所有各層誤差估計。這里的誤差估計可以理解為某種偏導數,我們就是根據這種偏導數來調整各層的連接權值,再用調整後的連接權值重新計算輸出誤差。直到輸出的誤差達到符合的要求或者迭代次數溢出設定值。
說來說去,「誤差」這個詞說的很多嘛,說明這個演算法是不是跟誤差有很大的關系?
沒錯,BP的傳播對象就是「誤差」,傳播目的就是得到所有層的估計誤差。
它的學習規則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過反向傳播(就是一層一層往前傳)不斷調整網路的權值和閾值,最後使全局誤差系數最小。
它的學習本質就是:對各連接權值的動態調整。
拓撲結構如上圖:輸入層(input),隱藏層(hide layer),輸出層(output)
BP網路的優勢就是能學習和儲存大量的輸入輸出的關系,而不用事先指出這種數學關系。那麼它是如何學習的?
BP利用處處可導的激活函數來描述該層輸入與該層輸出的關系,常用S型函數δ來當作激活函數。
我們現在開始有監督的BP神經網路學習演算法:
1、正向傳播得到輸出層誤差e
=>輸入層輸入樣本=>各隱藏層=>輸出層
2、判斷是否反向傳播
=>若輸出層誤差與期望不符=>反向傳播
3、誤差反向傳播
=>誤差在各層顯示=>修正各層單元的權值,直到誤差減少到可接受程度。
演算法闡述起來比較簡單,接下來通過數學公式來認識BP的真實面目。
假設我們的網路結構是一個含有N個神經元的輸入層,含有P個神經元的隱層,含有Q個神經元的輸出層。
這些變數分別如下:
認識好以上變數後,開始計算:
一、用(-1,1)內的隨機數初始化誤差函數,並設定精度ε,最多迭代次數M
二、隨機選取第k個輸入樣本及對應的期望輸出
重復以下步驟至誤差達到要求:
三、計算隱含層各神經元的輸入和輸出
四、計算誤差函數e對輸出層各神經元的偏導數,根據輸出層期望輸出和實際輸出以及輸出層輸入等參數計算。
五、計算誤差函數對隱藏層各神經元的偏導數,根據後一層(這里即輸出層)的靈敏度(稍後介紹靈敏度)δo(k),後一層連接權值w,以及該層的輸入值等參數計算
六、利用第四步中的偏導數來修正輸出層連接權值
七、利用第五步中的偏導數來修正隱藏層連接權值
八、計算全局誤差(m個樣本,q個類別)
比較具體的計算方法介紹好了,接下來用比較簡潔的數學公式來大致地概括這個過程,相信看完上述的詳細步驟都會有些了解和領悟。
假設我們的神經網路是這樣的,此時有兩個隱藏層。
我們先來理解靈敏度是什麼?
看下面一個公式:
這個公式是誤差對b的一個偏導數,這個b是怎麼?它是一個基,靈敏度δ就是誤差對基的變化率,也就是導數。
因為?u/?b=1,所以?E/?b=?E/?u=δ,也就是說bias基的靈敏度?E/?b=δ等於誤差E對一個節點全部輸入u的導數?E/?u。
也可以認為這里的靈敏度等於誤差E對該層輸入的導數,注意了,這里的輸入是上圖U級別的輸入,即已經完成層與層權值計算後的輸入。
每一個隱藏層第l層的靈敏度為:
這里的「?」表示每個元素相乘,不懂的可與上面詳細公式對比理解
而輸出層的靈敏度計算方法不同,為:
而最後的修正權值為靈敏度乘以該層的輸入值,注意了,這里的輸入可是未曾乘以權值的輸入,即上圖的Xi級別。
對於每一個權值(W)ij都有一個特定的學習率ηIj,由演算法學習完成。
㈤ 什麼是Kohonen神經網路
Kohonen網路是自組織競爭型神經網路的一種,該網路為無監督學習網路,能夠識別環境特徵並自動聚類。Kohonen神經網路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授Teuvo Kohonen提出的,該網路通過自組織特徵映射調整網路權值,使神經網路收斂於一種表示形態,在這一形態中一個神經元只對某種輸入模式特別匹配或特別敏感。Kohonen網路的學習是無監督的自組織學習過程,神經元通過無監督競爭學習使不同的神經元對不同的輸入模式敏感,從而特定的神經元在模式識別中可以充當某一輸入模式的檢測器。網路訓練後神經元被劃分為不同區域,各區域對輸入模型具有不同的響應特徵。
Kohonen神經網路演算法工作機理為:網路學習過程中,當樣本輸入網路時,競爭層上的神經元計算輸入樣本與競爭層神經元權值之間的歐幾里德距離,距離最小的神經元為獲勝神經元。調整獲勝神經元和相鄰神經元權值,使獲得神經元及周邊權值靠近該輸入樣本。通過反復訓練,最終各神經元的連接權值具有一定的分布,該分布把數據之間的相似性組織到代表各類的神經元上,使同類神經元具有相近的權系數,不同類的神經元權系數差別明顯。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權值修改學習速率和神經元領域均在不斷較少,從而使同類神經元逐漸集中。
㈥ 機器學習之人工神經網路演算法
機器學習中有一個重要的演算法,那就是人工神經網路演算法,聽到這個名稱相信大家能夠想到人體中的神經。其實這種演算法和人工神經有一點點相似。當然,這種演算法能夠解決很多的問題,因此在機器學習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下面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人工神經網路演算法的知識。
1.神經網路的來源
我們聽到神經網路的時候也時候近一段時間,其實神經網路出現有了一段時間了。神經網路的誕生起源於對大腦工作機理的研究。早期生物界學者們使用神經網路來模擬大腦。機器學習的學者們使用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的實驗,發現在視覺與語音的識別上效果都相當好。在BP演算法誕生以後,神經網路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熱潮。
2.神經網路的原理
那麼神經網路的學習機理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分解與整合。一個復雜的圖像變成了大量的細節進入神經元,神經元處理以後再進行整合,最後得出了看到的是正確的結論。這就是大腦視覺識別的機理,也是神經網路工作的機理。所以可以看出神經網路有很明顯的優點。
3.神經網路的邏輯架構
讓我們看一個簡單的神經網路的邏輯架構。在這個網路中,分成輸入層,隱藏層,和輸出層。輸入層負責接收信號,隱藏層負責對數據的分解與處理,最後的結果被整合到輸出層。每層中的一個圓代表一個處理單元,可以認為是模擬了一個神經元,若干個處理單元組成了一個層,若干個層再組成了一個網路,也就是」神經網路」。在神經網路中,每個處理單元事實上就是一個邏輯回歸模型,邏輯回歸模型接收上層的輸入,把模型的預測結果作為輸出傳輸到下一個層次。通過這樣的過程,神經網路可以完成非常復雜的非線性分類。
4.神經網路的應用。
圖像識別領域是神經網路中的一個著名應用,這個程序是一個基於多個隱層構建的神經網路。通過這個程序可以識別多種手寫數字,並且達到很高的識別精度與擁有較好的魯棒性。可以看出,隨著層次的不斷深入,越深的層次處理的細節越低。但是進入90年代,神經網路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其主要原因是盡管有BP演算法的加速,神經網路的訓練過程仍然很困難。因此90年代後期支持向量機演算法取代了神經網路的地位。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大家介紹了關於神經網路的相關知識,具體的內容就是神經網路的起源、神經網路的原理、神經網路的邏輯架構和神經網路的應用,相信大家看到這里對神經網路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
㈦ 遺傳神經網路識別原理
4.3.1 遺傳BP簡介
遺傳識別是遺傳演算法+神經網路的一種新興的尋優技術,適合於復雜的、疊加的非線性系統的辨識描述。神經網路演算法是當前較為成熟的識別分類方法,但網路權值的訓練一直存在著缺陷。為此結合具體應用,在對遺傳演算法進行改進的基礎上,本文採用了一種基於遺傳學習權值的神經網路識別方法,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盡管常規遺傳演算法是穩健的,但針對一個具體問題遺傳演算法只有和其他方法(或稱原有演算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混合演算法,才能在實際中得到廣泛應用。混合演算法既要保持原有演算法的長處,又要保持遺傳演算法的優點,因此常規遺傳演算法中的適應值函數、編碼、遺傳運算元等必須做適當的修改以適應混合演算法的要求。
4.3.1.1 適應值信息
常規演算法中,適應值常被表示為全局極小,用歐氏距離來實現。例如,適應值常被表示為如下形式:
圖4-5 改進的 GABP計算流程圖
GABP的計算過程圖如圖4-5所示。
㈧ 神經網路是什麼
神經網路是一種模仿動物神經網路行為特徵,進行分布式並行信息處理的演算法數學模型。這種網路依靠系統的復雜程度,通過調整內部大量節點之間相互連接的關系,從而達到處理信息的目的。
生物神經網路主要是指人腦的神經網路,它是人工神經網路的技術原型。人腦是人類思維的物質基礎,思維的功能定位在大腦皮層,後者含有大約10^11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通過神經突觸與大約103個其它神經元相連,形成一個高度復雜高度靈活的動態網路。作為一門學科,生物神經網路主要研究人腦神經網路的結構、功能及其工作機制,意在探索人腦思維和智能活動的規律。
人工神經網路是生物神經網路在某種簡化意義下的技術復現,作為一門學科,它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生物神經網路的原理和實際應用的需要建造實用的人工神經網路模型,設計相應的學習演算法,模擬人腦的某種智能活動,然後在技術上實現出來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因此,生物神經網路主要研究智能的機理;人工神經網路主要研究智能機理的實現,兩者相輔相成。
(8)神經網路演算法的原理擴展閱讀:
神經網路的研究內容相當廣泛,反映了多學科交叉技術領域的特點。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物原型
從生理學、心理學、解剖學、腦科學、病理學等方面研究神經細胞、神經網路、神經系統的生物原型結構及其功能機理。
2、建立模型
根據生物原型的研究,建立神經元、神經網路的理論模型。其中包括概念模型、知識模型、物理化學模型、數學模型等。
3、演算法
在理論模型研究的基礎上構作具體的神經網路模型,以實現計算機模擬或准備製作硬體,包括網路學習演算法的研究。這方面的工作也稱為技術模型研究。
神經網路用到的演算法就是向量乘法,並且廣泛採用符號函數及其各種逼近。並行、容錯、可以硬體實現以及自我學習特性,是神經網路的幾個基本優點,也是神經網路計算方法與傳統方法的區別所在。
㈨ 神經網路演算法是什麼
Introction
--------------------------------------------------------------------------------
神經網路是新技術領域中的一個時尚詞彙。很多人聽過這個詞,但很少人真正明白它是什麼。本文的目的是介紹所有關於神經網路的基本包括它的功能、一般結構、相關術語、類型及其應用。
「神經網路」這個詞實際是來自於生物學,而我們所指的神經網路正確的名稱應該是「人工神經網路(ANNs)」。在本文,我會同時使用這兩個互換的術語。
一個真正的神經網路是由數個至數十億個被稱為神經元的細胞(組成我們大腦的微小細胞)所組成,它們以不同方式連接而型成網路。人工神經網路就是嘗試模擬這種生物學上的體系結構及其操作。在這里有一個難題:我們對生物學上的神經網路知道的不多!因此,不同類型之間的神經網路體系結構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所知道的只是神經元基本的結構。
The neuron
--------------------------------------------------------------------------------
雖然已經確認在我們的大腦中有大約50至500種不同的神經元,但它們大部份都是基於基本神經元的特別細胞。基本神經元包含有synapses、soma、axon及dendrites。Synapses負責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它們不是直接物理上連接的,而是它們之間有一個很小的空隙允許電子訊號從一個神經元跳到另一個神經元。然後這些電子訊號會交給soma處理及以其內部電子訊號將處理結果傳遞給axon。而axon會將這些訊號分發給dendrites。最後,dendrites帶著這些訊號再交給其它的synapses,再繼續下一個循環。
如同生物學上的基本神經元,人工的神經網路也有基本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有特定數量的輸入,也會為每個神經元設定權重(weight)。權重是對所輸入的資料的重要性的一個指標。然後,神經元會計算出權重合計值(net value),而權重合計值就是將所有輸入乘以它們的權重的合計。每個神經元都有它們各自的臨界值(threshold),而當權重合計值大於臨界值時,神經元會輸出1。相反,則輸出0。最後,輸出會被傳送給與該神經元連接的其它神經元繼續剩餘的計算。
Learning
--------------------------------------------------------------------------------
正如上述所寫,問題的核心是權重及臨界值是該如何設定的呢?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訓練方式,就如網路類型一樣多。但有些比較出名的包括back-propagation, delta rule及Kohonen訓練模式。
由於結構體系的不同,訓練的規則也不相同,但大部份的規則可以被分為二大類別 - 監管的及非監管的。監管方式的訓練規則需要「教師」告訴他們特定的輸入應該作出怎樣的輸出。然後訓練規則會調整所有需要的權重值(這是網路中是非常復雜的),而整個過程會重頭開始直至數據可以被網路正確的分析出來。監管方式的訓練模式包括有back-propagation及delta rule。非監管方式的規則無需教師,因為他們所產生的輸出會被進一步評估。
Architecture
--------------------------------------------------------------------------------
在神經網路中,遵守明確的規則一詞是最「模糊不清」的。因為有太多不同種類的網路,由簡單的布爾網路(Perceptrons),至復雜的自我調整網路(Kohonen),至熱動態性網路模型(Boltzmann machines)!而這些,都遵守一個網路體系結構的標准。
一個網路包括有多個神經元「層」,輸入層、隱蔽層及輸出層。輸入層負責接收輸入及分發到隱蔽層(因為用戶看不見這些層,所以見做隱蔽層)。這些隱蔽層負責所需的計算及輸出結果給輸出層,而用戶則可以看到最終結果。現在,為免混淆,不會在這里更深入的探討體系結構這一話題。對於不同神經網路的更多詳細資料可以看Generation5 essays
盡管我們討論過神經元、訓練及體系結構,但我們還不清楚神經網路實際做些什麼。
The Function of ANNs
--------------------------------------------------------------------------------
神經網路被設計為與圖案一起工作 - 它們可以被分為分類式或聯想式。分類式網路可以接受一組數,然後將其分類。例如ONR程序接受一個數字的影象而輸出這個數字。或者PPDA32程序接受一個坐標而將它分類成A類或B類(類別是由所提供的訓練決定的)。更多實際用途可以看Applications in the Military中的軍事雷達,該雷達可以分別出車輛或樹。
聯想模式接受一組數而輸出另一組。例如HIR程序接受一個『臟』圖像而輸出一個它所學過而最接近的一個圖像。聯想模式更可應用於復雜的應用程序,如簽名、面部、指紋識別等。
The Ups and Downs of Neural Networks
--------------------------------------------------------------------------------
神經網路在這個領域中有很多優點,使得它越來越流行。它在類型分類/識別方面非常出色。神經網路可以處理例外及不正常的輸入數據,這對於很多系統都很重要(例如雷達及聲波定位系統)。很多神經網路都是模仿生物神經網路的,即是他們仿照大腦的運作方式工作。神經網路也得助於神經系統科學的發展,使它可以像人類一樣准確地辨別物件而有電腦的速度!前途是光明的,但現在...
是的,神經網路也有些不好的地方。這通常都是因為缺乏足夠強大的硬體。神經網路的力量源自於以並行方式處理資訊,即是同時處理多項數據。因此,要一個串列的機器模擬並行處理是非常耗時的。
神經網路的另一個問題是對某一個問題構建網路所定義的條件不足 - 有太多因素需要考慮:訓練的演算法、體系結構、每層的神經元個數、有多少層、數據的表現等,還有其它更多因素。因此,隨著時間越來越重要,大部份公司不可能負擔重復的開發神經網路去有效地解決問題。
NN 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
ANNs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neurons 神經元
synapses 神經鍵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自我調整網路
networks modelling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熱動態性網路模型
++++++++++++++++++++++++++++++++++++++++++++++++++++++++++++++++++++
網格演算法我沒聽說過
好像只有網格計算這個詞
網格計算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專門針對復雜科學計算的新型計算模式。這種計算模式是利用互聯網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電腦組織成一個「虛擬的超級計算機」,其中每一台參與計算的計算機就是一個「節點」,而整個計算是由成千上萬個「節點」組成的「一張網格」, 所以這種計算方式叫網格計算。這樣組織起來的「虛擬的超級計算機」有兩個優勢,一個是數據處理能力超強;另一個是能充分利用網上的閑置處理能力。簡單地講,網格是把整個網路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的全面共享。
㈩ 神經網路演算法是用來干什麼的
神經網路演算法是由多個神經元組成的演算法網路。
邏輯性的思維是指根據邏輯規則進行推理的過程;它先將信息化成概念,並用符號表示,然後,根據符號運算按串列模式進行邏輯推理;這一過程可以寫成串列的指令,讓計算機執行。然而,直觀性的思維是將分布式存儲的信息綜合起來,結果是忽然間產生的想法或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思維方式的根本之點在於以下兩點:
1、信息是通過神經元上的興奮模式分布儲在網路上。
2、信息處理是通過神經元之間同時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來完成的。
思維學普遍認為,人類大腦的思維分為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觀)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三種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