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mt
『壹』 mt7688 運行linux 需要多少內存
mt7688運行Linux的話,16M的內存就可以滿足了。———路由器軟體專家 佐須之男
『貳』 Linux命令應用大全的圖書簡介
作者: 張洪波,陳洪彬,吳君編著
出 版 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字數: 866000
版次: 1
頁數: 587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S B N : 9787302191025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計算機/網路 >> 操作系統/系統開發 >> LINUX
定價:¥65.00 本書圍繞Linux命令行下的命令進行深入而細致的講解。本書的編寫基於Linux Fedora 8操作系統2.6內核,幾乎涵蓋了Linux命令行下所有的命令,並介紹其對應的功能說明、語法說明、選項介紹、典型示例和相關命令,對每一個命令都做了較為詳盡的介紹並結合大量的實例進行具體說明。讀者可以通過對本書的學習,深入理解Linux命令。
本書所介紹的命令同時也適用於其他Linux版本,是Linux用戶必備的參考用書。 第1章 系統管理命令
1.adser命令:增加一個系統用戶
2.apmd命令:高級電源管理
3.apmsleep命令:產生配置腳本
4.apropos命令:查找用戶手冊的名字和相關描述
5.arch命令:輸出主機的體系結構
6.batch命令:執行批處理
7.bg命令:將程序放在後台執行
8.cd命令:切換目錄
9.chfn命令:設置finger信息
10.chsh命令:改變登錄系統時的shell
11.clear命令:清除終端屏幕
12.date命令:顯示或設置系統時間
13.echo命令:顯示文本行
14.exec命令:執行命令後交出控制權
15.exit命令:退出shell
16.fc命令:修改或執行命令
17.fg命令:將後台任務拉到前台執行
18.fgconsole命令:列印虛擬終端的數目
19.finger命令:查找並顯示用戶的信息
20.free命令:顯示內存信息
21.fuser命令:用文件或者套介面表示進程
22.fwhois命令:顯示用戶的信息
23.gcov命令:coverage測試工具
24.gdialog命令:從shell顯示文本信息
25.gitps命令:顯示程序情況
26.groupadd命令:創建一個新的群組
27.groupdel命令:刪除一個群組
28.groupmod命令:改變系統群組的屬性
29.halt命令:關閉系統
30.help命令:顯示shell的內建命令的幫助信息
31.history命令:顯示歷史命令
32.htpasswd命令:創建和更新用戶的認證文件
33.id命令:顯示用戶及群組的ID
34.info命令:讀取目錄信息
35.init命令:開關機設置
36.ipcs命令:顯示進程間通信的信息
37.ipcrm命令:刪除消息隊列、旗語設置或者共享內存的ID
38.jobs命令:顯示所有的後台程序
39.kill命令:終止執行中的程序
40.killall命令:終止同名的所有進程
41.last命令:顯示目前和過去登錄系統的用戶相關信息
42.lastb命令:顯示登錄系統失敗的用戶相關信息
43.login命令:登錄系統
44.logname命令:顯示登錄賬號的信息
45.logrotate命令:處理log文件
46.logout命令:退出系統
47.lsmod命令:顯示Linux內核模塊信息
48.man命令:格式化和顯示在線手冊
49.manpath命令:設置man手冊的查詢路徑
50.mkfontdir命令:創建字體文件目錄
51.mount命令:掛載文件系統
52.mpost命令:系統的繪畫工具
53.msgcat命令:合並消息目錄
54.msgcomm命令:匹配兩個消息目錄
55.msgen命令:創建英語消息目錄
56.msginit命令:初始化消息目錄
57.newgrp命令:登錄另一個群組
58.nohup命令:退出系統繼續執行命令
59.ntsysv命令:設置系統的各種服務
60.open命令:開啟虛擬終端
61.pgrep命令:基於名字和其他屬性的查找或信號處理
62.pidof命令:查找運行程序的ID
63.pkill命令:終止程序
64.pmap命令:顯示程序的內存信息
65.procinfo命令:顯示系統狀態
66.ps命令:報告程序狀況
67.pstree命令:以樹狀圖顯示程序
68.pwck命令:檢查密碼文件
69.pwd命令:顯示工作目錄
70.reboot命令:重新啟動
71.renice命令:調整優先順序
72.rlogin命令:遠程登錄
73.rmmod命令:刪除模塊
74.rsh命令:遠程登錄的shell
75.rwho命令:查看系統用戶
76.screen命令:多重視窗管理程序
77.shutdown命令:系統關機命令
78.sleep命令:休眠
79.su命令:變更用戶身份
80.sudo命令:以其他的身份執行命令
81.suspend命令:暫停執行shell
82.swatch命令:系統監控程序
83.symlinks命令:維護符號鏈接的工具程序
84.tload命令:顯示系統負載
85.top命令:顯示進程信息
86.uname命令:顯示系統信息
87.useradd命令:建立系統賬號
88.userconf命令:用戶賬號設置
89.usermod命令:修改用戶賬號
90.userdel命令:刪除用戶賬號
91.users命令:顯示用戶
92.vlock命令:鎖定終端
93.w命令:顯示登錄系統的用戶信息
94.wait命令:等待程序返回狀態
95.watch命令:將結果輸出到標准輸出設備
96.whereis命令:查找文件
97.which命令:查找文件
98.who命令:顯示系統用戶信息
99.whoami命令:顯示用戶名
100.whois命令:顯示指定用戶信息
101.&命令:將任務放在後台執行
第2章 系統設置命令
1.alias命令:設置命令的別名
2.apmd命令:高級電源管理
3.at命令:指定執行命令的時間
4.atd命令:執行已經排隊的任務
5.atq命令:檢查排隊的任務
6.atrm命令:刪除已經排隊的任務
7.atrun命令:執行已經排隊的任務
8.aumix命令:設置音效設備
9.authconfig命令:配置系統的認證信息
10.bind命令:顯示或者設置按鍵組合
11.chkconfig命令:設置系統的應用程序
12.chroot命令:改變根目錄
13.clock命令:設置系統的RTC時間
14.crontab命令:設置計時器
15.declare命令:顯示或者設定shell變數
16.depmod命令:模塊關系
17.dircolors命令:ls命令對應的顯示顏色
18.dmesg命令:顯示開機信息
19.enable命令:可用的shell內置命令
20.eval命令:連接多個命令
21.export命令:設置或顯示環境變數
22.false命令:不做任何事情,表示失敗
23.fbset命令:設置幀緩沖區
24.hash命令:顯示和清除哈希表
25.hostid命令:列印當前主機的標識
26.hostname命令:顯示或設置當前系統的主機名
27.hwclock命令:顯示和設定硬體時鍾
28.insmod命令:載入模塊
29.isosize命令:顯示ISO9660文件系統信息
30.kbdconfig命令:設置鍵盤的類型
31.ldconfig命令:設置動態鏈接綁定
32.ldd命令:列印共享庫文件的相互依賴關系
33.lilo命令:引導安裝程序
34.liloconfig命令:設置程序的載入
35.losetup命令:設置循環設備
36.mev命令:監視滑鼠情況
37.minfo命令:顯示MS-DOS文件系統的各項參數
38.mkkickstart命令:建立安裝的組態文件
39.mkraid命令:初始化/升級RAID設備陣列
40.modinfo命令:顯示內核信息
41.modprobe命令:自動處理可載入的模塊
42.mouseconfig命令:設置滑鼠的相關參數
43.nice命令:設置優先權
44.passwd命令:設置密碼
45.pwconv命令:開啟用戶的投影密碼
46.pwunconv命令:關閉用戶的投影密碼
47.resize命令:設置終端視窗的大小
48.rpm命令:管理RPM包
49.runlevel命令:顯示執行等級
50.set命令:設置shell
51.setconsole命令:設置系統終端
52.setenv命令:查詢或顯示環境變數
53.setserial命令:設置或顯示串口的相關信息
54.setup命令:設置公用程序
55.sliplogin命令:將終端機之間的連接設為sliplogin連接
56.swapoff命令:關閉系統交換分區
57.swapon命令:啟動系統交換分區
58.sysctl命令:設置系統核心參數
59.telinit命令:設置系統的執行級別
60.timeconfig命令:設置時區
61.ulimit命令:控制shell程序的資源
62.unalias命令:刪除別名
63.unset命令:刪除變數或函數
64.vmstat命令:顯示虛擬內存的信息
65.yes命令:持續輸出給定的字元串,每行顯示一個字元串
第3章 磁碟的管理和維護命令
1.automount命令:為auto文件系統配置掛載點
2.badblocks命令:檢查磁碟壞道
3.cfdisk命令:磁碟分區
4.dd命令:轉換復制文件
5.df命令:顯示磁碟信息
6.dirs命令:顯示目錄信息
7.命令:顯示目錄或者文件所佔的磁碟空間
8.e2fsck命令:檢查ext2文件系統
9.mkbootdisk命令:建立當前系統的啟動盤
10.mke2fs命令:建立ext2文件系統
11.mkfs命令:建立各種文件系統
12.mkfs.minix命令:建立minix文件系統
13.mkinitrd命令:建立要載入ramdisk的映像文件
14.mkisofs命令:建立ISO9660映像文件
15.mkswap命令:設置交換分區
16.mt命令:磁帶驅動操作
17.mzip命令:zip/jaz磁碟驅動器控制命令
18.quota命令:顯示磁碟已使用的空間與限制
19.quotacheck命令:檢查磁碟的使用空間與限制
20.quotaoff命令:關閉磁碟空間與限制
21.quotaon命令:開啟磁碟空間限制
22.quotastats命令:顯示磁碟空間的限制
23.raidstop命令:關閉軟體控制的磁碟陣列
24.repquota命令:檢查磁碟空間限制的狀態
25.restore命令:還原mp操作備份的文件
26.rmt命令:遠程磁帶傳輸模塊
27.sfdisk命令:硬碟分區工具程序
28.sync命令:將內存緩沖區的數據寫入磁碟
第4章 文本編輯命令
1.awk命令:模式匹配語言
2.col命令:過濾控制字元
3.colrm命令:刪除制定的列
4.comm命令:比較排序文件
5.ed命令:文本編輯器
6.egrep命令:輸出某種匹配的行
7.ext2ed命令:ext2文件系統編輯
8.fgrep命令:匹配字元串
9.fmt命令:編排文本文件
10.gedit命令:gnome的文本編輯器
11.head命令:輸出文件開頭的部分信息
12.ispell命令:拼字檢查程序
13.jed命令:編輯文本文件
14.joe命令:編輯文本文件
15.join命令:將兩個文件中與指定欄位內容相同的行連接起來
16.less命令:一次顯示一頁文本
17.more命令:顯示文本信息
18.nano命令:文本編輯器
19.pg命令:瀏覽文件
20.pico命令:
21.sed命令:利用script命令處理文本文件
22.sort命令:將文本文件內容加以排序
23.spell命令:拼字檢查程序
24.tr命令:轉換文件中的字元
25.uniq命令:檢查文件中重復出現的行
26.vi命令:文字編輯器
27.vim命令:增強型vi編輯器
28.view命令:文字編輯器
29.wc命令:計算字數
第5章 文件傳輸命令
1.bye命令:終端ftp連接
2.fold命令:限制文件的列寬
3.ftp命令:文件傳輸協議
4.ftpcount命令:顯示FTP用戶登錄數
5.ftpshut命令:定時關閉FTP伺服器
6.ftpwho命令:顯示FTP登錄用戶信息
7.ncftp命令:傳輸文件
8.ncftpget命令:下載文件
9.ncftpls命令:顯示文件目錄
10.ncftpput命令:上傳文件
11.tftp命令:傳輸文件
12.uucico命令:UUCP文件傳輸
13.uucp命令:在Linux系統之間傳輸文件
14.uupick命令:處理文件
15.uuto命令:文件傳輸到遠程主機
第6章 文件管理命令
1.aspell命令:檢查文件的錯誤
2.attr命令:XFS文件系統對象的擴展屬性
3.basename命令:顯示文本或者目錄的基本名稱
4.chattr命令:改變文件的屬性
5.chgrp命令:改變文件或者目錄所屬的群組
6.chmod命令:設置文件或者目錄的許可權
7.chown命令:改變文件的擁有者或群組
8.cksum命令:文件的CRC校驗(該命令第一本沒有)
9.cmp命令:比較文件的差異
10.cp命令:復制
11.csplit命令:分割文件
12.diff命令:生成差異信息
13.diffstat命令:diff結果的統計信息
14.dirname命令:顯示文件的除名字外的路徑
15.file命令:識別文件的類型
16.filterdiff命令:從diff文件中提取不同
17.find命令:查找文件或目錄
18.findfs命令:通過列表或用戶ID查找文件系統
19.git命令:在文字模式下管理文件
20.indent命令:調整C原始代碼文件的格式
21.ln命令:鏈接文件或目錄
22.lndir命令:連接目錄的內容
23.locate命令:查找文件
24.lsattr命令:顯示文件屬性
25.mattrib命令:變更或顯示MS-DOS文件的屬性
26.mc命令:互動式文件管理程序
27.m命令:復制MS-DOS文件到Linux,或者將Linux文件復制到MS-DOS
28.md5sum命令:檢查文件
29.mdel命令:MS-DOS文件刪除
30.mdir命令:顯示MS-DOS文件的目錄
31.mkdir命令:建立目錄
32.mktemp命令:建立暫存文件
33.mmove命令:移動MS-DOS文件
34.mread命令:復制MS-DOS文件
35.mren命令:更改MS-DOS文件
36.mshowfat命令:顯示MS-DOS文件的記錄
37.mtools命令:顯示mtools支持的命令
38.mtoolstest命令:測試並顯示mtools的相關設置
39.mv命令:移動或更改現有的文件或目錄
40.od命令:輸出文件內容
41.paste命令:合並文件的列
42.patch命令:修補文件
43.rcp命令:復制遠程主機的文件或目錄
44.rhmask命令:產生加密文件
45.rm命令:刪除文件或目錄
46.rmdir命令:刪除目錄
47.scp命令:遠程復制文件
48.slocate命令:查找文件或目錄
49.split命令:切割文件
50.stat命令:顯示inode內容
51.sum命令:計算文件的校驗碼
52.tee命令:從標准輸入讀取並輸出到標准輸出和文件
53.tmpwatch命令:刪除暫存文件
54.touch命令:更新文件或目錄的時間
55.tree命令:以樹狀結構顯示目錄的內容
56.umask命令:指定在建立文件時預設的許可權掩碼
第7章 文件備份及壓縮命令
1.ar命令:建立、修改或從檔案文件中提取文件
2.bunzip2命令:解壓縮.bz2類型的文件
3.bzip2命令:解壓縮.bz2類型的文件
4.bzip2recover命令:對損壞的.bz2文件進行修復
5.compress命令:壓縮文件
6.cpio命令:備份文件
7.mp命令:文件系統備份
8.fdisk命令:Linux分區控製表
9.fsck命令:檢查文件系統並嘗試修復錯誤
10.fsck.ext2命令:檢查ext2文件系統
11.fsck.ext3命令:檢查ext3文件系統
12.fsck.minix命令:檢查minix文件系統並嘗試修復錯誤
13.gunzip命令:解壓縮文件
14.gzexe命令:壓縮可執行文件
15.gzip命令:壓縮文件
16.hdparm命令:顯示和設定磁碟參數
17.lha命令:壓縮或解壓縮文件
18.tar命令:壓縮/解壓縮文件
19.umount命令:卸載文件系統
20.unarj命令:解壓縮.arj文件
21.uncompress命令:解壓縮.z文件
22.unzip命令:解壓縮zip文件
23.zip命令:壓縮文件
24.zipinfo命令:顯示壓縮文件的信息
第8章 網路通信及管理命令
第9章 程序編譯命令
第10章 列印作業命令
第11章 電子郵件及新聞組命令
第12章 格式轉換命令
第13章 系統軟體工具
『叄』 如何在Linux伺服器上做備份和恢復(2)
您還需要了解如何存取適當的備份媒體 ; 雖然在 Unix 的世界中對待所有的裝置就像處理檔案一樣,如果您寫入到一個字元設備像是磁帶,「檔案」的名稱就是設備本身的名稱 (亦即. ``/dev/nst0'' 是一個SCSI介面的磁帶機)。
下面的指令會將您的整個 Linux 系統備份於 ``/archive/'' 檔案系統,除了 ``/proc/'' 偽裝檔案系統,``/mnt/'', ``/archive/'' 檔案系統 (沒必要備份我們的備份檔 !),還有 Squid 很大的快取資料檔 (是的,依我之見,浪費備份媒體而且不需要去備份)之外的任何已掛載的檔案系統 :
tar -zcvpf /archive/full-backup-`date '+%d-%B-%Y'`.tar.gz
--directory / --exclude=mnt --exclude=proc --exclude=var/spool/squid .
不要被上面的指令嚇到 ! 當我們將其分為兩部分,您將會發現這個強力工具之美。
上列的指令指定了選項 ``z'' (壓縮; 備份資料經由 ``gzip''壓縮), ``c'' (建立; 一個 archive 檔開始被建立),``v'' (verbose; 顯示出已經備份好的檔案), ``p'' (允許保存;保護的資料將會被 「記憶」 ,可以被回復)。``f'' (檔案) 選項後面接的是的要寫入的 archive 檔 (或裝置)名稱,注意包含資料的檔名是如何得到的,只要用兩個後引號將``date'' 指令圈起來。 一般的命名慣例是在未壓縮過的檔案後面加上 `` .tar'' ,壓縮的檔案加上 ``tar.gz'' ``--directory'' 選項告知 tar 在開始備份前首先跳到以下的檔案路徑 ( 在本例中是``/''目錄 )。 ``--exclude'' 選項告知 tar 不要備份所指定的檔案或目錄。最後, ``.'' 符號告知 tar 要備份目前目錄中的所有東西。
注意: 有一點很重要必須了解的就是 tar 的選項是大小寫不同的 ! 此外,大部分的選項可以用助記符號加以簡化(亦即. ``f''), 或者使用較易記憶的選項全名 (亦即. ``file'')。 助記符號前用一個``-'' 字元作為字首作為辨識,在全名的前面有兩個這種符號的字首。參考 「man」頁以得到更多有關使用 tar 的資訊。
另一個例子,這一次只有寫入指定的檔案系統 (和上一個除了例外全部寫入的例子相反) 到一台 SCSI 的磁帶機 :tar -cvpf /dev/nst0 --label="Backup set created on `date '+%d-%B-%Y'`." --directory / --exclude=var/spool/ etc home usr/local var/spool
在上面一行的選項,注意沒有用到 ``z'' (壓縮) 選項。我強烈建議反對寫入壓縮資料到磁帶上,因為如果磁帶上資料有一部份損壞,您會失去整個備份 ! 然而,未壓縮的儲存的 archive 檔具有很高的可恢復性,即使磁帶上的檔案有一部份損毀。
因為磁帶機是一個字元設備,沒有辦法指定一個確實的檔名。因此,指定給 tar 的檔名可簡化為裝置名稱,``/dev/nst0'',是在 SCSI 排匯上的第一個磁帶設備。
注意: ``/dev/nst0'' 設備在備份做好後不會回帶 ; 因此有可能將好幾組備份寫到同一磁帶。(您也可以選擇``/dev/st0''這個裝置,在這種情形磁帶在備份完後會自動回帶)
既然我們無法對一套備份指定檔名, ``--label'' 選項可以來寫進檔案本身一些有關這一套備份的資訊。
最後,只有包含在 ``/etc/'', ``/home/'', ``/usr/local'', 及 ``/var/spool/'' (除了 Squid 的 快取資料檔)會寫進磁帶。
當使用磁帶時,可以使用下列命令回帶,以及退出磁帶:
mt -f /dev/nst0 rewind
mt -f /dev/nst0 offline
小技巧: 您將會發現到當 archive 檔建立時,前面的``/'' (斜線) 符號會被 tar 去除。這是 tar 的預設操作模式, 這是故意用來保護您避免覆寫這些重要檔案的原先版本,以防萬一您不慎在重建過程中覆寫了不正確的檔案。
如果您真的不喜歡這個特性 (記住,這是特性!) 您可以指定 tar ``--absolute-paths'' 選項,這樣會保留前面的斜線。然而,我不建議這樣做,因為很危險 !
使用``KDat''備份: 如果您使用 KDE 桌面環境,我相信您會發現``KDat'' 公用程式不但強大而且對使用者很友善。此外,另一個好處是KDat 利用``tar'' 作為其備份 engine。因此,用 KDat 寫入的備份組不但可以用 KDat 讀取,也可以用 tar ! 這使得 KDat 成為在使用者友善及備份可攜性中很好的選擇。
小技巧: 即使您決定不使用也不安裝完整的 KDE 套件,如果您安裝了 Qt 函式館就仍然可以使用KDE。
要建立備份 profile,可以選擇從選單欄中「File」選項選擇「Create Backup Profile」 (或在「Backup Profiles」文件夾上按滑鼠右鍵,然後選擇 「Create Backup Profile」)。在右手邊的是 KDat 視窗,您可以改變各種設定,像是profile 名稱,archive 名稱, tar 選項, 以及其他的。單擊 「Help」 選單有關於這些設定的用途說明。
要指定哪些檔案應該包含在您的 backup profile, 在 ``/'' 目錄文件夾旁的核對圖示上敲一下左鍵。這會確定所有的檔案及這個目錄下所有東西都會備份。然後,在文件夾旁的小 ``+''符號上敲一下左鍵,資料夾會展開,顯示檔案及以下的目錄。您可以排除掉所不想備份的檔案;只要在您想排除的每一個檔案或目錄旁的核對符號上敲一下左鍵。
『肆』 LINUX下,怎麼查看(包括沒有掛載的)硬碟使用情況
運行sudo fdisk -l 可以查看到的!
同時,如果能進入系統還能通過安裝分區軟體Gparted,圖形界面查看!運行sudo apt-get install gparted。
『伍』 象易PC那樣的上網本,Linux操作系統下能運行外匯軟體MT4.0嗎速度快不快
Linux操作系統下能運行,速度很快,比Windows快多了
『陸』 如何退出linux中的mt指令
輸入"at 指定的時間"之後回車,然後輸入要運行的命令,回車,按組合鍵Ctrl+D即可保存。
linux at 命令詳解:
使用方式 : at -V [-q queue] [-f file] [-mldbv] TIME
說明 : at 可以讓使用者指定在 TIME 這個特定時刻執行某個程序或指令,TIME 的格式是 HH:MM其中的 HH 為小時,MM 為分鍾,甚至你也可以指定 am, pm, midnight, noon, teatime(就是下午 4 點鍾)等口語詞。
如果想要指定超過一天內的時間,則可以用 MMDD 或者 MM/DD/ 的格式,其中 MM 是分鍾,DD 是第幾日, 是指年份。另外,使用者甚至也可以使用像是 now + 時間間隔來彈性指定時間,其中的時間間隔可以是 minutes, hours, days, weeks。
另外,使用者也可指定 today 或 tomorrow 來表示今天或明天。當指定了時間並按下 enter 之後,at 會進入交談模式並要求輸入指令或程序,當你輸入完後按下 ctrl+D 即可完成所有動作,至於執行的結果將會寄回你的帳號中。
參數 :
-V : 印出版本編號
-q : 使用指定的佇列(Queue)來儲存,at 的資料是存放在所謂的 queue 中,使用者可以同時使用多個 queue,而 queue 的編號為 a, b, c... z 以及 A, B, ... Z 共 52 個
-m : 即使程序/指令執行完成後沒有輸出結果, 也要寄封信給使用者
-f file : 讀入預先寫好的命令檔。使用者不一定要使用交談模式來輸入,可以先將所有的指定先寫入檔案後再一次讀入
-l : 列出所有的指定 (使用者也可以直接使用 atq 而不用 at -l)
-d : 刪除指定 (使用者也可以直接使用 atrm 而不用 at -d)
-v : 列出所有已經完成但尚未刪除的指定
『柒』 linux centos8 安裝軟體包「mt-st」以提供命令「mt」 mt-st v. 1.1包 的 作用
mt-st工具是用來管理磁帶機設備的。
『捌』 關於Linux下必須知道的11個網路命令有哪些
以下羅列一些非常有用的網路命令(不止11個)
連通性
• ping <host>:發送 ICMP echo 消息(一個包)到主機。這可能會不停地發送直到你按下 Control-C,Ping 的通意味著一個包從你的機器通過 ICMP 發送出去,並在 IP 層回顯。Ping 告訴你另一個主機是否在運行。
• telnet <host> [port]:與主機在指定的埠通信。默認的 telnet 埠是 23。按 Control-] 以退出 telnet。其它一些常用的埠是:
7 —— echo 埠
25 —— SMTP,用於發送郵件
79 —— Finger (LCTT 譯註:維基網路 - Finger protocal,不過舉例 Finger 恐怕不合時宜,倒不如試試 80?),提供該網路下其它用戶的信息。
ARP
ARP 用於將 IP 地址轉換為乙太網地址。root 用戶可以添加和刪除 ARP 記錄。當 ARP
記錄被污染或者錯誤時,刪除它們會有用。root 顯式添加的 ARP 記錄是永久的 —— 代理設置的也是。ARP
表保存在內核中,動態地被操作。ARP 記錄會被緩存,通常在 20 分鍾後失效並被刪除。
• arp -a:列印 ARP 表。
• arp -s <ip_address> <mac_address> [pub]:添加一條記錄到表中。
• arp -a -d:刪除 ARP 表中的所有記錄。
路由
• netstat -r:列印路由表。路由表保存在內核中,用於 IP 層把包路由到非本地網路。
• route add:route: 用於向路由表添加靜態(手動指定而非動態)路由路徑。所有從該 PC 到那個 IP/子網的流量都會經由指定的網關 IP。它也可以用來設置一個默認路由。
例如,在 IP/子網處使用 0.0.0.0,就可以發送所有包到特定的網關。
• routed:控制動態路由的 BSD 守護程序。開機時啟動。它運行 RIP 路由協議。只有 root 用戶可用。沒有 root 許可權你不能運行它。
• gated:gated 是另一個使用 RIP 協議的路由守護進程。它同時支持 OSPF、EGP 和 RIP 協議。只有 root 用戶可用。
• traceroute:用於跟蹤 IP 包的路由。它每次發送包時都把跳數加 1,從而使得從源地址到目的地之間的所有網關都會返回消息。
• netstat -rnf inet:顯示 IPv4 的路由表。
• sysctl net.inet.ip.forwarding=1:啟用包轉發(把主機變為路由器)。
• route add|delete [-net|-host] <destination> <gateway>:(如 route add 192.168.20.0/24 192.168.30.4)添加一條路由。
• route flush:刪除所有路由。
• route add -net 0.0.0.0 192.168.10.2:添加一條默認路由。
• routed -Pripv2 -Pno_rdisc -d [-s|-q]:運行 routed 守護進程,使用 RIPv2 協議,不啟用 ICMP 自動發現,在前台運行,供給模式或安靜模式。
• route add 224.0.0.0/4 127.0.0.1:為本地地址定義多播路由。(LCTT 譯註:原文存疑)
• rtquery -n <host>(LCTT 譯註:增加了 host 參數):查詢指定主機上的 RIP 守護進程(手動更新路由表)。
其它
• nslookup:向 DNS 伺服器查詢,將 IP 轉為名稱,或反之。例如,nslookup facebook.com 會給出 facebook.com 的 IP。
• ftp <host> [port](LCTT 譯註:原文中 water 應是筆誤):傳輸文件到指定主機。通常可以使用 登錄名 "anonymous" , 密碼 "guest" 來登錄。
• rlogin -l <host>(LCTT 譯註:添加了 host 參數):使用類似 telnet 的虛擬終端登錄到主機。
重要文件
• /etc/hosts:域名到 IP 地址的映射。
• /etc/networks:網路名稱到 IP 地址的映射。
• /etc/protocols:協議名稱到協議編號的映射。
• /etc/services:TCP/UDP 服務名稱到埠號的映射。
工具和網路性能分析
• ifconfig <interface> <address> [up]:啟動介面。
• ifconfig <interface> [down|delete]:停止介面。
• ethereal & ;:在後台打開 ethereal 而非前台。
• tcpmp -i -vvv :抓取和分析包的工具。
• netstat -w [seconds] -I [interface]:顯示網路設置和統計信息。
• udpmt -p [port] -s [bytes] target_host :發送 UDP 流量。
• udptarget -p [port]:接收 UDP 流量。
• tcpmt -p [port] -s [bytes] target_host :發送 TCP 流量。
• tcptarget -p [port]:接收 TCP 流量。
交換機
• ifconfig sl0 srcIP dstIP ifconfig sl0 srcIP dstIP:配置一個串列介面(在此前先執行 slattach -l /dev/ttyd0,此後執行 sysctl net.inet.ip.forwarding=1)
• telnet 192.168.0.254:從子網中的一台主機訪問交換機。
• sh ru 或 show running-configuration :查看當前配置。
• configure terminal :進入配置模式。
• exit :退出當前模式。(LCTT 譯註:原文存疑)
VLAN
• vlan n :創建一個 ID 為 n 的 VLAN。
• no vlan N :刪除 ID 為 n 的 VLAN。
• untagged Y :添加埠 Y 到 VLAN n。
• ifconfig vlan0 create :創建 vlan0 介面。
• ifconfig vlan0 vlan_ID vlandev em0:把 em0 加入到 vlan0 介面(LCTT 譯註:原文存疑),並設置標記為 ID。
• ifconfig vlan0 [up]:啟用虛擬介面。
• tagged Y :為當前 VLAN 的埠 Y 添加標記幀支持。
UDP/TCP
• A socklab udp :使用 UDP 協議運行 socklab。
• sock :創建一個 UDP 套接字,等效於輸入 sock udp 和 bind 。
• sendto <Socket ID> <hostname> <port #>:發送數據包。
• recvfrom <Socket ID> <byte #>:從套接字接收數據。
• socklab tcp :使用 TCP 協議運行 socklab。
• passive passive:創建一個被動模式的套接字,等效於 socklab ,sock tcp ,bind ,listen 。
• accept :接受進來的連接(可以在發起進來的連接之前或之後執行)。
• connect <hostname> <port #>:等效於 socklab ,sock tcp ,bind ,connect 。
• close :關閉連接。
• read <byte #>:從套接字中讀取 n 位元組。
• write :(例如write ciao、write #10)向套接字寫入 "ciao" 或 10 個位元組。
NAT/防火牆
• rm /etc/resolv.conf :禁止地址解析,保證你的過濾和防火牆規則正確工作。
• ipnat -f file_name :將過濾規則寫入文件。
• ipnat -l :顯示活動的規則列表。
• ipnat -C -F :重新初始化規則表。
• map em0 192.168.1.0/24 -> 195.221.227.57/32 em0:將 IP 地址映射到介面。
• map em0 192.168.1.0/24 -> 195.221.227.57/32 portmap tcp/udp 20000:50000:帶埠號的映射。
• ipf -f file_name :將過濾規則寫入文件。
• ipf -F -a :重置規則表。
• ipfstat -I :當與 -s 選項合用時列出活動的狀態條目
內容來源:http;//www.linuxprobe.com/linux-network-command.html
『玖』 linux 文件備份命令
Linux備份命令詳解
(2008-11-0807:58:34)
轉載
標簽:
雜談
分類:LINUX學習
vmp的常用方式:
1). 對於文件需要在只讀方式下備份的文件,建議進入單用戶:
# init s 或
>>>boot–fl s
2). 對操作系統各MOUNT點進行備份
3). # mount -a
# vmp -0uvf/dev/ntape/tape0_d1 /
# vmp -0uvf/dev/ntape/tape0_d1 /usr
# vmp -0uf/dev/ntape/tape0_d1 /var (如過var區是做為單獨的文件子集也需要單獨備份)
-f : 設備文件名 ( 比如 DDS tape driver)
-u : 更新/etc/vmpdates,用於增量備份
- v: 備份內容詳細列表
- 0 : 零級備份
/dev/ntape0_d1: 系統執行完畢後,磁帶停止在當前位置,可繼續往下備份
/;/usr;/var : 各文件系統的MOUNT點
4). 其他說明
a、該命令方式對系統當前mounted的文件系統進行備份
b、備份級別說明
備份級別有0~9個級別,如果當前系統採用零級備份,當下一次採用5級備份時,系統僅將會對有變化的文件進行備份。
系統恢復常用命令--vrestore
恢復整個操作系統各文件系統的內容:
1). 准備工作:
a. 准備一個可用的新硬碟,容量大小和原盤基本相符。
b. 准備一套與備份系統相同版本的安裝光碟
2). 用操作系統安裝光碟啟動到安裝界面,調整新硬碟各分區大小後進入單用戶。
* >>>bootdqa0 (dqa0 為SRM下的光碟機設備號)
* 按正常安裝步驟選著OK—》NEXT—》NEXT---》NEXT—NEXT---NEXT-CUSTOMIZEFILE SYSSTEM LAYOUT(調整分區大小)--》QUIT OR SHELL WINDOW。
* 注意:在調整新硬碟分區時一定要在引導塊上選擇ADVFS,並定義B區為SWAP
3). 創建操作系統的各文件系統。(如系統新盤為 dsk0)
mkfdmn/dev/disk/dsk0a root_temp (創建文件系統域)
mkfset root_temproot (創建文件子集)
mkfdmn/dev/disk/dsk0g usr_temp
mkfset usr_temp usr
mkfset usr_temp var(條件:在原系統中VAR為單獨的文件子集)
註:在高級文件系統創建過程中,域名只要不和原來沖突,命名是任意的。但對文件子集命名方面最好和原來一致。(以避免不必要的修改工作)
4). 操作系統各文件系統的的恢復
#mount root_temp#root/mnt
#cd /mnt
#vrestore -xvf/dev/ntape/tape0_d1 (恢復該文件系統上所有數據)
#cd /
#umount /mnt
#mount usr_temp#usr/mnt
#cd /mnt
#vrestore -xvf/dev/ntape/tape0_d1
#cd /
#umount /mnt
#mount usr_temp#var/mnt (條件:VAR為單獨的文件子集)
#cd /mnt
#vrestore -xvf/dev/ntape/tape0_d1
-f: 設備文件名
-x: 恢復磁帶當前備份數據段上的所有數據
- v: 備份內容詳細列表
5). 如果恢復硬碟與備份盤在系統中設備名的不同(如:備份盤為dsk0,恢復盤為dsk1)需要做以下修改:
#mount root_temp#root/mnt
#cd /mnt/etc/fdmns
#cd root_domain
#rm *
#ln –s/dev/disk/dsk1a
#cd ..
#cd usr_domain
#rm *
#ln –s/dev/disk/dsk1g
#cd /mnt/etc
#vi sysconfigtab
將swapdevice=/dev/disk/dsk0b修改為swapdevice=/dev/disk/dsk1b
6). SHUTDOWN系統,在SRM下,用新盤引導
恢復文件系統中某些目錄或文件:
#vrestore –if/dev/ntape/tape0_d1
(/) add vmunixgenvmunix (在系統根區備份中只恢復vmunix和genvmunix兩個文件)
(/) extract (開始恢復)
對個別或若干個目錄單獨恢復同上
操作磁帶機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磁帶機在備份過程中是分段記錄的,在恢復時一定考慮磁帶的位置問題。按上述備份例子,在數據帶上一共創建了3段獨立的數據備份信息(/;/usr;/var)。以下命令可調整數據帶的位置。
#mt rewind (磁帶機回卷磁帶到初始位置)
需要單獨恢復/usr文件系統或個別文件信息:
#mt rewind
#mt fsf 1 ( 跳過第一個數據備份段 / )
如果以上需求發生在/var上則:
#mt rewind (跳過前兩個數據備份段)
#mt fs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