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資料庫論文
『壹』 資料庫管理系統論文
通過開展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建設的比較研究,探討了 我國高校圖書館網站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了開展圖書館網站建設研究的意義,指出 它有利於提高我國高校圖書館網站建設的水平,有利於促進我國 圖書館事業的整體發展,並就此提出本文寫作的主旨,
即通過開 展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建設的比較研究,探討我國高校圖書館網 站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其次,借鑒國內外專家學者創立的網 站評價體系,確立本文對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建設進行比較研究 的方法體系。
第二部分根據第一章所確立的比較體系,採取重點調查的方 法,從網站信息資源建設、基本信息服務、網上參考咨詢服務、 個性化信息服務、網上教育服務及網站網頁設計等六個方面對中 美大學圖書館網站建設進行比較,詳細分析我國高校圖書館網站 建設工作中取得的成績與目前存在的不足。
第三部分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網站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 題,就如何提高其建設水平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即通過加強特色 資料庫、虛擬館藏的建設,重視信息資源的重組與揭示,以加強 網站信息資源建設;優化個性化信息系統,加強網站個性化信息 服務功能;建立虛擬參考咨詢平台,提高網站的網上參考咨詢服 務功能;
重視用戶綜合能力教育,通過建設網上教學版塊,開展 網上用戶教學,加強網站的用戶教育功能。
具體的論文框架
第一章 圖書館網站建設研究緒論22-27
第一節 圖書館網站建設研究的意義22-24
第二節 圖書館網站建設評價體系分析24-27
第二章 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比較研究27-54
第一節 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信息資源建設比較27-33
第二節 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基本信息服務比較33-35
第三節 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網上參考咨詢服務比較35-40
第四節 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個性化信息服務比較40-44
第五節 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網上教育服務比較44-50
第六節 中美大學圖書館網站網頁設計比較50-54
第三章 我國高校圖書館網站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54-67
第一節 加強高校圖書館網站信息資源建設54-56
第二節 強化高校圖書館網站的網上參考咨詢服務功能56-59
第三節 加強高校圖書館網站的個性化信息服務59-63
第四節 加強高校圖書館網站的網上用戶教育功能63-67
『貳』 資料庫論文,急!!!!!!
這個也可以作為論文?
這都是基礎知識呀,教材里都有的。
在計算機硬體、軟體發展的基礎上,在應用需求的推動下,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人工管理階段
1、背景
應用背景:科學計算
硬體背景:無直接存取存儲設備
軟體背景:沒有操作系統
處理方式:批處理
2、特點
數據的管理者:人
數據面向的對象:某一應用程序
數據的共享程度:無共享,冗餘度極大
數據的獨立性:不獨立,完全依賴於程序
數據的結構化:無結構
數據控制能力:應用程序自己控制
二、文件系統階段
1、背景
應用背景:科學計算、管理
硬體背景:磁碟、磁鼓
軟體背景:有文件系統
處理方式:聯機實時處理 批處理
2、特點
數據的管理者:文件系統
數據面向的對象:某一應用程序
數據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餘度大
數據的獨立性:獨立性差
數據的結構化:記錄內有結構,整體無結構
數據控制能力:應用程序自己控制
三、資料庫系統階段
1、背景
應用背景:大規模管理
硬體背景:大容量磁碟
軟體背景:有資料庫管理系統
處理方式:聯機實時處理, 分布處理批處理
2、特點
數據的管理者:資料庫管理系統
數據面向的對象:整個應用系統
數據的共享程度:共享性高,冗餘度小
數據的獨立性:具有高度的物理獨立性和邏輯獨立性
數據的結構化:整體結構化,用數據模型描述
數據控制能力:由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數據安全性、完整性、並發控制和恢復能力
四、資料庫系統的特點
1、數據結構化
2、數據的共享性高,冗餘度低,易於擴充
3、數據獨立性高
4、數據由DBMS統一管理和控制
數據結構化
數據結構化是資料庫與文件系統的根本區別。在描述數據時不僅要描述數據本身,還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
數據的共享性
資料庫系統從整體角度看待和描述數據,數據不再面向某個應用而是面向整個系統。
數據冗餘度
指同一數據重復存儲時的重復程度。
數據的一致性
指同一數據不同拷貝的值一樣(採用人工管理或文件系統管理時,由於數據被重復存儲,當不同的應用使用和修改不同的拷貝時就易造成數據的不一致)。
物理獨立性
當數據的存儲結構(或物理結構)改變時,通過對映象的相應改變可以保持數據的邏輯構可以不變,從而應用程序也不必改變。
邏輯獨立性
當數據的總體邏輯結構改變時,通過對映象的相應改變可以保持數據的局部邏輯結構不變,應用程序是依據數據的局部邏輯結構編寫的,所以應用程序不必修改。
數據的安全性(Security)
數據的安全性是指保護數據,防止不合法使用數據造成數據的泄密和破壞,使每個用戶只能按規定,對某些數據以某些方式進行訪問和處理。
數據的完整性(Integrity)
數據的完整性指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和相容性。即將數據控制在有效的范圍內,或要求數據之間滿足一定的關系。
並發(Concurrency)控制
當多個用戶的並發進程同時存取、修改資料庫時,可能會發生相互干擾而得到錯誤的結果並使得資料庫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因此必須對多用戶的並發操作加以控制和協調。
資料庫恢復(Recovery)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故障、軟體故障、操作員的失誤以及故意的破壞也會影響資料庫中數據的正確性,甚至造成資料庫部分或全部數據的丟失。DBMS必須具有將資料庫從錯誤狀態恢復到某一已知的正確狀態(亦稱為完整狀態或一致狀態)的功能。
『叄』 求一篇關於網路資料庫安全性的論文
1 網路資料庫安全性策略分析
1.1 系統安全性策略
1.1.1 管理資料庫用戶
按照資料庫系統的大小和管理資料庫用戶所需的工作量,資料庫安全性管理者可能只是擁有create, alter、或delete許可權的資料庫的一個特殊用戶,或者是擁有這此許可權的一組用戶。應注意的是,只有那些值得信任的用戶才應該具有管理資料庫用戶的許可權。
1.1.2 用戶身份確認
資料庫用戶可以通過操作系統、網路服務以及資料庫系統進行身份確認,通過主機操作系統進行用戶身份認證。
1.1.3 操作系統安全性
資料庫管理員必須有create和delete文件的操作系統許可權;一般資料庫用戶不應該有create或delete與資料庫相關文件的操作系統許可權;如果操作系統能為資料庫用戶分配角色,那麼必須具有修改操作系統賬戶安全性區域的許可權。
1.2 用戶安全性策略
一般用戶通過密碼和許可權管理實現系統的安全性保障;必須針對終端用戶制定安全性策略。例如,對於一個有很多用戶的人規模資料庫,管理員可以決定用戶組分類,您可以使用「角色」對終端用戶進行許可權管理。
1.3 管理員安全性策略
保護作為伺服器和用戶的連接;保護管理者與資料庫的連接;使用角色對管理者許可權進行管理。
1.4 應用程序開發者的安全性策略
明確應用程序開發者和他們的許可權;指定應用程序開發者的環境;授權free和controlled應用程序開發。
2 網路資料庫安全技術分析
本文以比較常用的Access、資料庫為例進行分析,其他資料庫可以作為 參考 。
2.1 Access資料庫地址、路徑過於簡單
Access資料庫被下載,主要是存放資料庫的路徑和資料庫名稱,容易被獲知,例如:用戶建立的xuesheng. mdb(學生信息庫)放在虛擬目錄/student下,如果沒有事先對xuesheng. mdb進行安全加密處理,那麼在瀏覽器的地址欄鍵入「http//用戶網站主IP地址/student/xuesheng.mdb」,xuesheng. mdb整個文件就會被輕易下載,文件中所有的重要數據信息就會被別人輕易竊取。操作流程如圖1所示。即使對Access. mdb的文件夾作了變動,文件路徑也會暴露無疑。
獲知源代碼→獲得路徑→竊取文件名→下載文件
圖1 網路環境下資料庫下載流程
2.2 使用下載ASP文件所導致的數據安全問題
各單位的網路伺服器一般都存有大量的應用系統賬號及密碼,如電子郵件、聊天室、 BBS 、留言簿、新聞發布系統等。由於網路管理員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開發這些應用程序,所以多是採用直接從網上下載的方法來滿足急用。這此程序的源代碼是公開的,所使用的資料庫名,存放路徑沒有任何秘密,如果安全措施不力,會給Access DB的安全帶來非常大的危險。如從網上下載了一個ASP應用程序,且Access. mdb的連接文件是conn. inc,在ASP程序中, Access. mdb連接的代碼是:2.3 伺服器操作系統的安全隱患
現在使用WindowsNT/2000 Sever作為伺服器操作系統的用戶非常主流,由於Win2000 Sever目錄許可權的默認設置安全性較差,很多網管只知適讓Web伺服器運行起來,很少對NTFS進行許可權設置。有的伺服器甚至未禁止對文件目錄的訪問控制。因此,必然會帶來很大的安全漏洞
3 安全對策及其實現
3.1 屏蔽源代碼
雖然ASP作為伺服器端運行的腳本語言,其程序代碼對於客戶端完全保密,但一般的ASP結合在HTML中使用時,還是可以通過單擊滑鼠右鍵查看到部分源代碼。克服此缺陷的方法是在ASP文件或HTML文件的表頭部分加上下面的語句實現屏蔽。
『肆』 求資料庫論文,兩千字左右。多謝
摘要:《delphi資料庫開發》課程在軟體技術專業中是一門結合delphi基礎,軟體工程,sql server資料庫管理等內容的綜合性課程。本文以該門課程為例,採用項目教學法,以...www.wsdxs.cn/html/xueke
『伍』 資料庫論文有哪些
資料庫論文在網路上就有很多,可自行下載。
資料庫(Database)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它產生於距今六十多年前,隨著信息技術和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數據管理不再僅僅是存儲和管理數據,而轉變成用戶所需要的各種數據管理的方式。
資料庫有很多種類型,從最簡單的存儲有各種數據的表格到能夠進行海量數據存儲的大型資料庫系統都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信息化社會,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類信息資源,是進行科學研究和決策管理的前提條件。資料庫技術是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各類信息系統的核心部分,是進行科學研究和決策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
資料庫(Database)是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建立在計算機存儲設備上的倉庫。
簡單來說是本身可視為電子化的文件櫃——存儲電子文件的處所,用戶可以對文件中的數據進行新增、截取、更新、刪除等操作。
在經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關的數據放進這樣的「倉庫」,並根據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
『陸』 資料庫論文 急求!!追加1000分
一、三個世界
1、現實世界 人們管理的對象存於現實世界中。現實世界的事物及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系,這種聯系是客觀存在的,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例如學校的教學系統中有教師、學生、課程,教師為學生授課,學生選修課程並取得成績。
2、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是現實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聯系的一種抽象描述,從而產生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現實世界到機器世界必然經過的中間層次。涉及到下面幾個術語:
實體:我們把客觀存在並且可以相互區別的事物稱為實體。實體可以是實際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件。如一個職工、一場比賽等。
實體集:同一類實體的集合稱為實體集。如全體職工。注意區分"型"與"值"的概念。如每個職工是職工實體"型"的一個具體"值"。
屬性:描述實體的特性稱為屬性。如職工的職工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職稱等。
關鍵字:如果某個屬性或屬性組合的值能唯一地標識出實體集中的每一個實體,可以選作關鍵字。用作標識的關鍵字,也稱為碼。如"職工號"就可作為關鍵字。
聯系:實體集之間的對應關系稱為聯系,它反映現實世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聯系分為兩種,一種是實體內部各屬性之間的聯系。另一種是實體之間的聯系。
3、機器世界 存入計算機系統里的數據是將概念世界中的事物數據化的結果。為了准確地反映事物本身及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系,資料庫中的數據必須有一定的結構,這種結構用數據模型來表示。數據模型將概念世界中的實體,及實體間的聯系進一步抽象成便於計算機處理的方式。
數據模型應滿足三方面要求:一是能比較真實地模擬現實世界;二是容易為人所理解;三是便於在計算機上實現。數據結構、數據操作和完整性約束是構成數據模型的三要素。數據模型主要包括網狀模型、層次模型、關系模型等,它是按計算機系統的觀點對數據建模,用於DBMS的實現。
關系資料庫採用關系模型作為數據的組織方式。 關系資料庫因其嚴格的數學理論、使用簡單靈活、數據獨立性強等特點,而被公認為最有前途的一種資料庫管理系統。它的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資料庫管理系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商品推出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幾乎都是關系型的,例如,Oracle,Sybase,Informix,Visual FoxPro等。
網路資料庫也叫Web資料庫。促進Internet發展的因素之一就是Web技術。由靜態網頁技術的HTML到動態網頁技術的CGI、ASP、PHP、JSP等,Web技術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變革過程。Web已經不再局限於僅僅由靜態網頁提供信息服務,而改變為動態的網頁,可提供互動式的信息查詢服務,使信息資料庫服務成為了可能。Web資料庫就是將資料庫技術與Web技術融合在一起,使資料庫系統成為Web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實現資料庫與網路技術的無縫結合。這一結合不僅把Web與資料庫的所有優勢集合在了一起,而且充分利用了大量已有資料庫的信息資源。圖1-1是Web資料庫的基本結構圖,它由資料庫伺服器(Database Server)、中間件(Middle Ware)、Web伺服器(Web Server)、瀏覽器(Browser)4部分組成。
Web資料庫的基本結構
它的工作過程可簡單地描述成:用戶通過瀏覽器端的操作界面以交互的方式經由Web伺服器來訪問資料庫。用戶向資料庫提交的信息以及資料庫返回給用戶的信息都是以網頁的形式顯示。
1.1.1 Internet技術與相關協議
Internet技術在Web資料庫技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Internet(網際網路)專指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眾多網路相互連接而成的計算機網路,並通過各種協議在計算機網路中傳遞信息。TCP/IP協議是Internet上使用的兩個最基本的協議。因此也可以說Internet是全球范圍的基於分組交換原理和TCP/IP協議的計算機網路。它將信息進行分組後,以數據包為單位進行傳輸。Internet在進行信息傳輸時,主要完成兩項任務。
(1)正確地將源信息文件分割成一個個數據包,並能在目的地將源信息文件的數據包再准確地重組起來。
(2)將數據包準確地送往目的地。
TCP/IP協議的作用就是為了完成上述兩項任務,規范了網路上所有計算機之間數據傳遞的方式與數據格式,提供了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
1.TCP/IP協議
TCP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規定了分割數據和重組數據所要遵循的規則和要進行的操作。TCP協議能保證數據發送的正確性,如果發現數據有損失,TCP將重新發送數據。
2.IP協議
在Internet上傳送數據往往都是遠距離的,因此在傳輸過程中要通過路由器一站一站的轉接來實現。路由器是一種特殊的計算機,它會檢測數據包的目的地主機地址,然後決定將該數據包送往何處。IP協議(Internet Protocol,網際協議)給Internet中的每一台計算機規定了一個地址,稱為IP地址。IP地址的標準是由4部分組成(例如202.112.203.11),其中前兩部分規定了當前使用網路的管理機構,第3部分規定了當前使用的網路地址,第4部分規定了當前使用的計算機地址。
Internet上提供的主要服務有E-mail、FTP、BBS、Telnet、WWW等。其中WWW(World Wide Web,萬維網)由於其豐富的信息資源而成為Internet最為重要的服務。
3.HTTP協議
HTTP協議(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議)應用在WWW上,其作用是完成客戶端瀏覽器與Web伺服器端之間的HTML數據傳輸。
1.1.2 Web的工作原理與工作步驟
萬維網簡稱為Web。Web可以描述為在Internet上運行的、全球的、交互的、動態的、跨平台的、分布式的、圖形化的超文本信息系統。
1.Web的工作原理
Web是伴隨著Internet技術而產生的。在計算機網路中,對於提供Web服務的計算機稱為Web伺服器。Web採用瀏覽器/伺服器的工作方式。每個Web伺服器上都放置著大量的Web信息。Web信息的基本單位是Web頁(網頁),多個網頁組成了一個Web節點。每個Web節點的起始頁稱為「主頁」,且擁有一個URL地址(統一資源定位地址)。Web節點之間及網頁之間都是以超文本結構(非線性的網狀結構)來進行組織的。
2.Web的工作步驟
Web的工作步驟如下。
(1)用戶打開客戶端計算機中的瀏覽器軟體(例如Internet Explorer)。
(2)用戶輸入要啟動的Web主頁的URL地址,瀏覽器將生成一個HTTP請求。
(3)瀏覽器連接到指定的Web伺服器,並發送HTTP請求。
(4)Web伺服器接到HTTP請求,根據請求的內容不同作相應的處理,再將網頁以HTML文件格式發回給瀏覽器。
(5)瀏覽器將網頁顯示到屏幕上.
圖1-2 Web的工作步驟
1.1.3 WWW世界中的標記語言
1.HTML語言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標記語言)是創建網頁的計算機語言。所謂網頁實際上就是一個HTML文檔。文檔內容由文本和HTML標記組成。HTML文檔的擴展名就是.html或.htm。瀏覽器負責解釋HTML文檔中的標記,並將HTML文檔顯示成網頁。
(1)HTML標記
HTML標記的作用是告訴瀏覽器網頁的結構和格式。每一個標記用尖括弧<>括起來。大多數標記都有一個開始標記和一個結束標記。標記不分大小寫。多數標記都帶有自己的屬性。例如字體標記<FONT>有FACE、COLOR、SIZE等屬性:FACE定義字體;COLOR定義字體的顏色;SIZE定義字體的大小。
使用格式:<FONT FACE= SONG SIZE=3 COLOR=RED > BEIJING </FONT>。
網頁中有很多文本鏈接和圖片鏈接。鏈接,又被稱為超鏈接,用於鏈接到WWW萬維網中的其他網頁上。在HTML文檔中表示超鏈接的標記是<A>,通過屬性HREF指出鏈接的網頁地址URL。
使用格式:<A HREF=http://www.bigc.e.cn/ > BEIJING </A>。
(2)HTML程序
HTML程序必須以<HTML>標記開始,以</HTML>標記結束。在<HTML>和</HTML>標記之間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文件頭和文件體。文件頭用標記<HEAD> </HEAD>來標識,文件體用標記<BODY></BODY>來標識。在文件的頭部通常包含整個網頁的一些信息。例如<TITLE></TITLE>標記是用來說明網頁的名稱;<META></META>標記是用來說明網頁的其他信息,如設計者姓名和版權信息等。所有在瀏覽器中要顯示的內容稱為網頁的主體,必須放在<BODY></BODY>標記中。下面給出的是一個空網頁的HTML程序。
<HTML>
<HEAD>
<TITLE>(在此標記中寫網頁的標題)</TITLE>
</HEAD>
<BODY>
(在此標記中寫網頁的內容)
</BODY>
</HTML>
(3)HTML規范
HTML規范又稱為HTML標准,它總在不斷地發展。每一新版本的出現,HTML都會增加新的特性和內容。有關HTML版本的詳細信息請訪問www.w3.org網站。
在不同的瀏覽器中,網頁的顯示效果可能會有所不同。每一個瀏覽器都使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釋HTML文檔中的標記,並且多數瀏覽器不完全支持HTML的所有特性。因為,像Microsoft和Netscape公司在HTML標准上又開發了一些特有的HTML標記和屬性,稱之為HTML的擴展。這些標記和屬性只被他們自己的瀏覽器所識別,不可能被其他公司的瀏覽器識別。如果瀏覽器不能識別HTML文檔中的標記,則會忽略這個標記。
(4)HTML程序的編輯環境與運行環境
HTML文檔是一個普通的文本文件(ASCII),不包含任何與平台、程序有關的信息。因此HTML文檔可以利用任何文本編輯器來方便地生成。要注意的是HTML文檔的擴展名必須是.html或.htm。運行HTML文檔可以在任何瀏覽器下進行,並可在瀏覽器上查看網頁的HTML源代碼。
關於HTML語言中標記的種類與使用方法將會在第5章中更詳細地進行介紹。
2.可擴展標記語言(XML)
HTML是Web上的通用語言,隨著Internet的深入人心,WWW上的Web文件日益復雜化、多樣化,人們開始感到了HTML這種固定格式的標記語言的不足。1996年W3C開始對HTML的後續語言進行研究,並於1998年正式推出了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擴展標記語言)。在設計網頁時,XML提供了比HTML更靈活的方法。
(1)XML語言的特點
XML是國際組織W3C為適應WWW的應用,將SGML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標准進行簡化形成的元標記語言。簡單地說,XML是使用標記來描述內容或與內容相關的形式信息的通用語言。一個XML文檔由標記和字元數據組成。
而作為元標記語言,XML不再使標記固定,允許網頁的設計者定義數量不限的標記來描述內容,同時還允許設計者創建自己的使用規則。
(2)XML的DTD
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文檔類型定義)是一組應用在XML文檔中的自定義標記語言的技術規范。DTD中定義了標記的含義及關於標記的語法規則。語法規則中確定了在XML文檔中使用哪些標記符,它們應該按什麼次序出現,標記符之間如何 嵌套,哪些標記符有屬性等等。DTD可以包含在它所描述的XML文檔中,但通常它是一份單獨的文檔或者一系列文檔。作為外部文件可通過URL鏈接,被不同的XML文檔 共享。
XML把DTD的定義權開放,不同行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定義描述內容的DTD,以適應本行業內部的信息交流和存檔需要。因此,適合於不同行業、不同平台的標記語言大批涌現。
(3)XML的CSS與XSL
強調內容描述與形式描述的分離,一方面可以使XML文件的編寫者更集中精力於數據本身,而不受顯示方式的細節影響;另一方面允許為相同的數據定義不同的顯示方式,從而適合於不同應用、不同媒體,使XML數據得到最大程度的重用。XML文檔數據的顯示形式是通過樣式單定義的。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是XML使用的一種標準的級聯樣式單,XSL(Extensible Style Language)則是可擴展的樣式語言。
由於XML允許用戶創建任何所需的標記,而通用瀏覽器卻既無法預期用戶標記的意義,又無法為顯示這些標記而提供規則,因此用戶必須為自己創建的XML文檔編寫樣式單,樣式單可以實現共享。
瀏覽器對一個XML文檔的處理過程是,首先去關聯它所指定的樣式單文件,如果該樣式單是一個XSL文件,則按照規定對XML數據進行轉換然後再顯示,XSL本身也是基於XML語言的,可以將XML轉化為HTML後再顯示。如果該樣式單是一個CSS文件,瀏覽器就會按照樣式單的規定給每個標記賦予一組樣式後再顯示。
1.2 Web資料庫訪問技術
Web資料庫訪問技術通常是通過三層結構來實現的,如圖1-3所示。目前建立與Web資料庫連接訪問的技術方法可歸納為CGI技術,ODBC技術和ASP、JSP、PHP 技術。
Web資料庫訪問的三層結構
1.2.1 CGI技術
CGI(Common Cateway Interface,通用網關界面)是一種Web伺服器上運行的基於Web瀏覽器輸入程序的方法,是最早的訪問資料庫的解決方案。CGI程序可以建立網頁與資料庫之間的連接,將用戶的查詢要求轉換成資料庫的查詢命令,然後將查詢結果通過網頁返回給用戶。一個CGI工作的基本原理如圖1-4所示。
CGI程序需要通過一個介面才能訪問資料庫。這種介面多種多樣,資料庫系統對CGI程序提供了各種資料庫介面如Perl、C/C++、VB等。為了使用各種資料庫系統,CGI程序支持ODBC方式,通過ODBC介面訪問資料庫。
CGI工作流程
1.2.2 ODBC技術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開放資料庫互接)是一種使用SQL的應用程序介面(API)。ODBC最顯著的優點就是它生成的程序與資料庫系統無關,為程序員方便地編寫訪問各種DBMS的資料庫應用程序提供了一個統一介面,使應用程序和資料庫源之間完成數據交換。ODBC的內部結構為4層:應用程序層、驅動程序管理器層、驅動程序層、數據源層。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5所示。由於ODBC適用於不同的資料庫產品,因此許多伺服器擴展程序都使用了包含ODBC層的系統結構。
ODBC的內部結構
Web伺服器通過ODBC資料庫驅動程序向資料庫系統發出SQL請求,資料庫系統接收到的是標准SQL查詢語句,並將執行後的查詢結果再通過ODBC傳回Web伺服器,Web伺服器將結果以HTML網頁傳給Web瀏覽器,工作原理如圖1-6所示。
Web伺服器通過ODBC訪問資料庫
由於Java語言所顯示出來的編程優勢贏得了眾多資料庫廠商的支持。在資料庫處理方面,Java提供的JDBC為資料庫開發應用提供了標準的應用程序編程介面。與ODBC類似,JDBC也是一種特殊的API,是用於執行SQL語句的Java應用程序介面。它規定了Java如何與資料庫之間交換數據的方法。採用Java和JDBC編寫的資料庫應用程序具有與平台無關的特性。
1.2.3 ASP、JSP、PHP技術
ASP是Microsoft開發的動態網頁技術,主要應用於Windows NT+IIS或 Windows 9x+PWS平台。確切地說ASP不是一種語言,而是Web伺服器端的開發環境。利用ASP可以產生和運行動態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務應用程序。ASP支持多種腳本語言,除了VBScript和Pscript,也支持Perl語言,並且可以在同一ASP文件中使用多種腳本語言以發揮各種腳本語言的最大優勢。但ASP默認只支持VBScript和Pscript,若要使用其他腳本語言,必須安裝相應的腳本引擎。ASP支持在伺服器端調用ActiveX組件ADO對象實現對資料庫的操作。在具體的應用中,若腳本語言中有訪問資料庫的請求,可通過ODBC與後台資料庫相連,並通過ADO執行訪問庫的操作。關於ASP的編程技術將會在第7章中詳細介紹。
JSP是Sun公司推出的新一代Web開發技術。作為Java家族的一員,幾乎可以運行在所有的操作系統平台和Web伺服器上,因此JSP的運行平台更為廣泛。目前JSP支持的腳本語言只有Java。JSP使用JDBC實現對資料庫的訪問。目標資料庫必須有一個JDBC的驅動程序,即一個從資料庫到Java的介面,該介面提供了標準的方法使Java應用程序能夠連接到資料庫並執行對資料庫的操作。JDBC不需要在伺服器上創建數據源,通過JDBC、JSP就可以實現SQL語句的執行。
PHP是Rasmus Lerdorf推出的一種跨平台的嵌入式腳本語言,可以在Windows、UNIX、Linux等流行的操作系統和IIS、Apache、Netscape等Web伺服器上運行,用戶更換平台時,無需變換PHP代碼。PHP是通過Internet合作開發的開放源代碼軟體,它借用了C、Java、Perl語言的語法並結合PHP自身的特性,能夠快速寫出動態生成頁面。PHP可以通過ODBC訪問各種資料庫,但主要通過函數直接訪問資料庫。PHP支持目前絕大多數的資料庫,提供許多與各類資料庫直接互連的函數,包括Sybase、Oracle、SQL Server等,其中與SQL Server資料庫互連是最佳組合。
1.3 網路資料庫應用系統的層次體系
當前,Internet/Intranet技術發展異常迅速,越來越多的資料庫應用軟體運行在Internet/Intranet環境下。在此之前,資料庫應用系統的發展經歷了單機結構、集中式結構、客戶機/伺服器(C/S)結構之後,隨著Internet的普及,又出現了瀏覽器/伺服器(B/S)結構與多層結構。在構造一個應用系統時,首先考慮的是系統的體系結構,採用哪種結構取決於系統的網路環境、應用需求等因素。
1.3.1 客戶機/伺服器結構
1.二層C/S結構
二層C/S結構是當前非常流行的資料庫系統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客戶機提出請求,伺服器對客戶機的服務請求做出回答。它把界面和數據處理操作分開在前端(客戶端)和後端(伺服器端),這個主要特點使得C/S系統的工作速度主要取決於進行大量數據操作的伺服器,而不是前端的硬體設備;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對網路傳輸速度的要求,因為只須客戶端把服務請求發送給資料庫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只把服務結果傳回前端,如圖1-7所示。
在設計時,對數據可能有如下不同的處理形式。
(1)在處理時,客戶機先向伺服器索取數據,然後釋放資料庫,即客戶機發出的是文件請求,在客戶機端處理數據,最後將結果送回伺服器。這種處理方式的缺點很明顯:所有的應用處理都在客戶端完成,這就要求客戶端的計算機必須有足夠的能力,以便執行需要的任何程序。更為糟糕的是,由於所有的處理均在客戶端完成,每次運行時都要將文件整體傳送到客戶端,然後才能執行。如:Student表中有30 000條記錄,客戶端發出命令: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no='200101'
這條命令將要求伺服器將Student表中的所有記錄傳送到客戶端,然後在客戶端執行查詢,結果只用到一條記錄;如果查詢的記錄不存在,網路傳輸的數據實際上是無 用的。如此大的數據傳輸量是不可想像的。因此,人們提出了在伺服器中能夠執行部分代碼的客戶機/伺服器結構。
(2)在處理時,客戶機接受用戶要求,並發給伺服器;在伺服器端處理用戶要求,最後將結果傳回客戶機顯示或列印。這種處理方式網路通信量較小。客戶機向伺服器發出的是處理請求,而不是文件請求,處理請求中的代碼在伺服器端執行後向客戶機傳送處理後的結果。
這樣,為了特定任務,客戶機上的程序和伺服器上的程序協同工作:客戶機端的代碼用於完成用戶的輸入輸出及數據的檢查,而伺服器端的代碼完成對資料庫的操作。
客戶機/伺服器結構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在於軟體、硬體平台的無關性。資料庫伺服器上的資料庫管理系統集中負責管理數據,它向客戶端提供一個開放的使用環境,客戶端通過資料庫介面,如ODBC(開放資料庫連接)和SQL語言訪問資料庫,也就是說,不管客戶端採用什麼樣的硬體和軟體,它只要能夠通過網路和資料庫介面程序連接到伺服器,就可對資料庫進行訪問。
在客戶機/伺服器結構中,常把客戶機稱為前台,而把伺服器端稱為後台。前台應用程序的功能包括用戶界面、接收用戶數據、處理應用邏輯、向後台發出請求、同時接收後台返回的結果,最後再將返回的結果按一定的格式或方式顯示給用戶。而後台伺服器則負責共享外部設備、存取共享數據、響應前台客戶端的請求並回送結果等工作。前台的應用程序和數據一般是用戶專用的,而後台的數據和代碼是所有用戶可以共享的。
由於資料庫伺服器不僅要管理共享數據,保證數據的完整性,還要執行一部分代碼,完成客戶端的一些處理請求,所以對用於伺服器的計算機提出較高的要求。最好要採用一台專用的伺服器,有較快的處理速度,有大容量的硬碟和內存,支持磁帶等大容量的存儲設備。
上面講的客戶機/伺服器結構將應用分在了客戶機、伺服器兩級,稱其為兩層客戶機/ 伺服器結構。總之,兩層C/S結構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客戶程序向資料庫伺服器發送SQL請求,伺服器返回數據或結果。
這種C/S結構有兩種實現方式,一種是客戶來完成表示部分和應用邏輯部分,而伺服器完成數據訪問部分,這種情況是以客戶為中心的,適用於應用相對簡單、數據訪問量不是很大的情況。另一種是以伺服器為中心的,把一些重要的應用邏輯部分放到伺服器上,這樣可充分利用伺服器的計算能力,減少網路上需要傳送的數據。通常以存儲過程和觸發器的形式出現,但存儲過程都依賴於特定資料庫,不同資料庫之間很難移植,而三層C/S結構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注意:觸發器(trigger)是資料庫系統中,一個在插入、刪除、修改操作之後運行的記錄級事件代碼。不同的事件可以對應不同的動作。通常有3種類型的觸發器:INSERT觸發器、DELETE觸發器和UPDATE觸發器。
2.三層C/S結構
由於兩層結構的客戶機/伺服器系統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它不能應用於一些大型、結構較為復雜的系統中,故出現了3層結構的客戶機/伺服器系統,將兩層結構中伺服器部分和客戶端部分的應用單獨劃分出來,即採用「客戶機—應用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結構(如圖1-8所示)。典型的資料庫應用可分為三部分:表示部分、應用邏輯(商業邏輯)部分和數據訪問部分,三層結構便是對應於這三部分。
圖1-8 三層C/S結構
其中,應用伺服器和資料庫伺服器可位於同一主機,也可位於不同主機。客戶機是應用的用戶介面部分,負責用戶與應用程序的交互,運行在客戶機端的軟體也稱為表示層軟體。應用伺服器存放業務邏輯層(也稱為功能層)軟體,是應用邏輯處理的核心,實現具體業務。它能響應客戶機請求,完成業務處理或復雜計算。若有資料庫訪問任務時,應用伺服器層可根據客戶機的要求向資料庫伺服器發送SQL指令。應用邏輯變得復雜或增加新的應用時,可增加新的應用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便是用來執行功能層送來的SQL指令,完成數據的存儲、訪問和完整性約束等。操作完成後再通過應用伺服器向客戶機返回操作結果。
1.3.2 瀏覽器/伺服器結構
隨著Internet技術和Web技術的廣泛應用,C/S結構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因為在典型C/S體系中,通常為客戶安裝前端應用程序的做法已不再現實,並且限制客戶端工作環境只能基於Windows、Macintosh或UNIX等操作系統也不切實際。於是基於瀏覽器/伺服器結構(Browser/Server)的系統應運而生。
採用B/S結構後,在客戶端只需安裝一個通用的瀏覽器即可,不再受具體操作系統和硬體的制約,實現了跨平台的應用。
基於B/S結構的典型應用通常採用三層結構:「瀏覽器—Web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B/S模式的工作原理是:通過瀏覽器以超文本的形式向Web伺服器提出訪問資料庫的請求,Web伺服器接受客戶請求後,激活對應的CGI程序將超文本HTML語言轉化為SQL語法,將這個請求交給資料庫,資料庫伺服器得到請求後,進行數據處理,然後將處理結果集返回給CGI程序。CGI再將結果轉化為HTML,並由Web伺服器轉發給請求方的瀏覽器,如圖1-9所示。
圖1-9 B/S工作原理
在B/S模式中,客戶端的標准配置是瀏覽器,如IE;業務功能處理由獨立的應用伺服器處理,Web伺服器成為應用處理的標准配置;數據處理仍然由資料庫伺服器處理。
從本質上講,B/S結構與傳統的C/S結構都是以同一種請求和應答方式來執行應用的,區別主要在於:C/S是一種兩層或三層結構模式,其客戶端集中了大量應用軟體,而B/S是一種基於超鏈接(HyperLink)、HTML、Java的三級或多級C/S結構,客戶端僅需單一的瀏覽器軟體,是一種全新的體系結構,解決了跨平台問題。到目前,這兩種結構在不同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C/S結構在Internet環境下明顯不如B/S結構具有優勢,但它在區域網環境下仍具有優勢。
1.3.3 Internet/Intranet信息系統的多層體系結構
多層結構應用軟體與傳統的兩層結構應用軟體相比,有可伸縮性好、可管理性強、安全性高、軟體重用性好等諸多優點,如何在Internet/Intranet環境下構建應用軟體體系結構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現今軟體體系研究的一個新熱點。
目前各種技術層出不窮,如最初的靜態HTML頁面、簡單的CGI網關程序、Java Applet程序,現在的ASP等Web資料庫技術,還有動態的Java在線游戲及PHP技術等。
實際上,多層的概念是由Sun公司提出來的。Sun公司提出的多層應用體系包括4層:客戶層、頂端Web服務層、應用服務層和資料庫層。其中頂端Web服務層是Sun公司多層體系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層,它主要起代理和緩存的作用。頂端Web伺服器的作用是緩存本地各客戶機經常使用的Java Applet程序和靜態數據,通常被放置在客戶機所在的區域網內,起到一個Java Applet主機(向Web瀏覽器傳送Java Applet程序的計算機)和訪問其他服務的代理作用。與普通代理伺服器的作用相同。構建多層結構應用軟體時,選用Java平台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它跨越各應用平台。總之,在Java平台上構建多層應用軟體體系代表著今後Internet/Intranet應用的趨勢。